【類經 卷十八 疾病類 癰疽234】
(《靈樞‧癰疽篇》全)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上焦出氣,宗氣也。
宗氣出於喉嚨而行呼吸,其以溫分肉,養骨節,通腠理者,是衛氣化於宗氣也。)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
(中焦出氣如露,營氣也。
其於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是榮氣化於宗氣也。)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約,不得休止。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義詳運氣類第一。
人有營衛,與天合度,義詳經絡類二十四、五。)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從虛之之法以去實,是瀉則不足也。)
疾則氣減,留則先後。
(凡瀉者宜疾,補者宜留,是補之與瀉,有疾留先後之異也。)
從虛去虛,補則有餘,(從治虛之法以去虛,是補則有餘也。)
血氣已調,形氣乃持。
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持,定也。
度,入聲。)
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 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衛氣歸之,不得復反,言其留聚不散也。
蝕音食。
音宜, 草,鹿蔥也。
殖音植。
泣,澀同。)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癰毒由淺至深,傷臟則死。
如下文所云,及下編癰疽五逆等候,皆臟氣受傷之証。)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
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猛疽,言為害之急也。
若膿已瀉,當服豕膏,可以愈之,即豬脂之煉淨者也。
觀《萬氏方》有治肺熱暴喑者,用豬脂一斤煉過,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冷定,不時挑服一匙即愈。
若無疾服此,最能潤肺潤腸。
即是豕膏之屬。)
發於頸,名曰天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頸,前頸也。
色赤黑者,其毒必甚。
淵液,足少陽經穴。
其發在頸,則連於肺系,下入足少陽,則及乎肝臟矣,故至於死。)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陽氣大發,邪熱之甚也。
色有不樂,傷乎神也。
痛如刺以針,毒之銳也。
煩心者,邪犯其臟也,故不可治。
爍,式灼切。)
發於肩及 ,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 之。
(肩 下軟白肉處曰,此非要害之所,故不及五臟。
逞,疾也。
,艾炷也。
謂宜速灸以除之也。
,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
疵,資、子二音。
,如瑞切。)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砭石欲細者,恐傷肉也。
欲長者,用在深也。
故宜疏不宜密。
砭,標兼切。)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
(此即瘰 也。
挾纓,《經脈篇》作俠癭,詳本類前十,足少陽條下。
欲急治者,恐遲則傷人也。)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胸者,能熏心肺,若不早治而使之入腹,毒尤甚矣,故死期之速如此。)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穀實 KT ,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膺者,胸旁之高肉處也。
穀實,兼五穀而言,謂癰所結聚,形如穀實之累累也。
KT ,栝蔞也,軟而不潰,中有所蓄如子也。
此証延綿難愈,蓋即乳癰之屬。
KT ,古栝樓字。)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 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濃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 ,芰也。
,連翹也。
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
大約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
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俱折數類此。
音陵。
,翹同。)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股脛,大股也。
狀不甚變,言外形不顯也。
癰膿搏骨,言膿著於骨,即今人之所謂貼骨癰也。
毒盛而深,能下蝕三陰陽明之大經,故不為急治則死矣。)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尻,尾 骨也,穴名長強,為督脈之絡,一名氣之陰,故不治則死。
尻,開高切。)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股陰,大股內側也。
當足太陰箕門、血海及足厥陰五裡、陰包之間,皆陰氣所聚之處,故不治則死。
若兩股俱病,則傷陰之極,其死尤速。)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膝癰未成而石之者,傷其筋之府,故致於死。
若柔則膿成矣,砭之無害也。
疵,慈、子二音。)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諸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皆不宜有癰毒之患。
若其相應,則發於上而應於下,發於左而應於右,其害尤甚,為不可治。
然發於三陽之分者,毒淺在腑,其死稍緩。
發於三陰之分者,毒深在臟,不能出一月也。)
發於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脛,足脛也。
兔嚙,如有所嚙傷也。
脛,行景、行敬二切。
嚙音孽。)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數石其輸,砭其所腫之處也。
踝,胡寡切。)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陽受氣於四末,而大癰淫於其間,陽毒之盛極也。
時氣移易則真陰日敗,故逾三月而死。)
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不消輒益,謂初如小指而不治,則日以益大也。)
發於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六經原 皆在於足,所以癰發於足者,多為凶候。
至於足趾,又皆六井所出,而癰色赤黑,其毒尤甚。
若無衰退之狀,則急當斬去其趾,庶得保生,否則毒瓦斯連臟,必至死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
岐伯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此下辨癰疽之輕重也。
癰毒浮淺在表,不能陷骨,則髓不為枯,五臟不為傷,故病癰者可無慮也。)
黃帝曰︰何謂疽?
岐伯曰︰熱氣淳 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
(癰淺疽深,毒有微甚,故內連五臟,外敗筋骨良肉者,是謂之疽,乃可畏也。)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夭以色言,黑黯不澤也。
此即皮色之狀,可以辨其淺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