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十八 疾病類 口問十二邪之刺227】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1:44: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十八 疾病類 口問十二邪之刺227

 

 

(《靈樞‧口問篇》全)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 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黃帝曰︰願聞口傳。

 

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

 

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此下諸問,既非風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內傷,論不在經,所當口傳者也,故曰口問。)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

 

陰者主夜,夜者臥。

 

陽者主上,陰者主下。

 

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

 

(欠者,張口呵吸,或伸臂展腰,以陰陽相引而然也。

 

夫陽主晝,陰主夜;陽主升,陰主降。

 

凡人之寤寐,由於衛氣。

 

衛氣者,晝行於陽,則動而為寤;夜行於陰,則靜而為寐。

 

故人於欲臥未臥之際,欠必先之者,正以陽氣將入陰分,陰積於下,陽猶未靜,故陽欲引而升,陰欲引而降,上下相引,而欠由生也。

 

今人有神疲勞倦而為欠者,即陽不勝陰之候。)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大惑篇》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

 

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吳玄綱曰︰覺與陽合,寐與陰並。

 

覺多者魂強,寐久者魄壯。

 

魂強者生之徒,魄壯者死之徒。

 

是皆陰陽盛衰之義。

 

瞑音明,又上聲。)

 

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衛氣之行於陽者自足太陽始,行於陰者自足少陰始,陰盛陽衰,所以為欠。

 

故當瀉少陰之照海,陰蹺所出也。

 

補太陽之申脈,陽蹺所出也。

 

取陰陽蹺者,義如上節之注。)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噦,呃逆也。

 

義詳針刺類五十三。

 

人之水穀入胃,其精微之氣,必上注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

 

若中焦先有寒氣,則新入之穀氣凝聚而不行,氣不行則新故真邪還留於胃,留則逆而上出,故為噦 也。

 

噦,於決切,又音誨。)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手太陰,肺經也。

 

足少陰,腎經也。

 

寒氣自下而升,逆則為噦,故當補肺於上以壯其氣,瀉腎於下以引其寒。

 

蓋寒從水化,噦之標在胃,噦之本在腎也。)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

 

(唏,欷 同, 欷也。

 

釋義云︰悲泣氣咽而抽息也。

 

一雲泣余聲。

 

一雲哀而不泣曰唏。

 

悲憂之氣生於陰慘,故為陰盛陽虛之候。

 

唏,希、戲二音。)

 

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當亦是陽蹺申脈,陰蹺照海也。

 

義見前。)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

 

補諸陽。

 

(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栗也。

 

補諸陽者,凡手足三陽之原合及陽蹺等穴,皆可酌而用之。)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

 

(噫,噯氣也。

 

釋義曰︰飽食息也。

 

義詳本類前二十五。

 

按此節與上文之噦,皆以寒氣在胃而然。

 

但彼雲故寒氣者,以久寒在胃,言其深也;此云寒客於胃者,如客之寄,言其淺也。

 

故厥逆之氣,從下上散,則復出於胃而為噫。

 

噫,伊芳、隘二音。)

 

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補足太陰、陽明二經,使脾胃氣溫,則客寒自散而噫可除。

 

眉本,即足太陽經攢竹穴,是亦補陽氣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於心,必上達 於肺,故出於鼻而為嚏。

 

然人有感於風寒而為嚏者,以寒邪束於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

 

是嚏從陽氣而發,益又可知。

 

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正謂其陽虛也。

 

故人病陽虛等証者,久無嚏而忽得之,則陽氣漸回之佳兆 也。

 

嚏音帝。)

 

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凡陽虛於下,則不能上達而為嚏。

 

補足太陽之榮於眉本者,其名攢竹,一曰眉上,亦即此穴。

 

蓋太陽與腎為表裡,所以補陰中之陽也。

 

觀《宣明五氣篇》曰︰腎為欠為嚏。

 

其義正與此通。

 

詳本類前二十五。)

 

黃帝曰︰人之 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 。

 

,釋曰︰下垂貌。

 

又曰︰ ,避也。

 

故諸家引以為注,似皆不合經義,殊無意味。

 

嘗聞俗語有戰 之說,即古人之遺言,意者 即戰之屬也。

 

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

 

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故胃不實則諸脈虛而懈惰生,再有行陰用力,則陽氣益虛,故為戰 。

 

今見常有其候而未聞其名,愚謂即此,尚俟明者辨之。

 

,登可切。)

 

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四體戰 ,各有分部,胃者肉其應,故當因病所在,補分肉間,以壯其胃氣。)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

 

(宗,總也。

 

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目為宗脈之所聚,又為上液之道。

 

氣由口鼻出入,故為氣之門戶。

 

然氣之所至,液必隨之,如涎出於口,涕出於鼻,泣出於目,是皆上液之屬也。

 

人之泣涕上出者,皆本乎心。

 

蓋心為五臟六腑之主,若悲哀憂愁動其心,則五臟六腑皆應而搖,臟腑搖則宗脈皆應而動,動則液道開而泣涕所以出也。)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

 

(精由液而化,孔竅得液而充,故以灌精濡孔竅也。

 

液去精傷則目昏,以至漸無所見者,是奪其精也。

 

世之因泣而喪目者,蓋亦不少矣。

 

此條義當與《解精微論》參看,詳下編。

 

空,孔同。)

 

補天柱經挾頸。

 

(天柱,足太陽膀胱經穴,其經挾頸項之後。)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太息者,息長而大,即嘆息也。

 

約,猶束縛也。

 

憂愁思慮,則氣抑不伸而心系急,氣道約,約則滿悶於中,此嘆息之不容已也。)

 

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手少陰,心經也。

 

心主,手厥陰經也。

 

足少陽,膽經也。

 

助木火之臟,則陽氣可舒,抑鬱可解,故皆宜留針補之。)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 下。

 

(足陽明之脈出於口,胃中有熱則蟲動胃緩,故廉泉開而涎下。

 

凡目之多淚,鼻之多涕,亦皆因熱而上液之道開也。

 

有謂肺熱甚則鼻涕出者,義亦猶此。)

 

補足少陰。

 

(腎為胃關而脈系於舌,故當補之,以壯水製火,則液有所主而涎自止也。)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手足三陽三陰之脈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脈之所聚也。

 

陽明為諸脈之海,故胃中空則宗脈虛,宗脈虛則陽氣不升而下溜,下溜則上竭,輕則為鳴,甚則為聾矣。

 

然少陽太盛、壅窒為鳴者亦有之,但虛者漸而實者暴,虛者多而實者少,其辨在有邪無邪耳,學人當推展之。

 

溜,力救切。)

 

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客主人,足少陽經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手大指爪甲上者,手太陰之少商穴,為肺氣所出之井。

 

故皆當補之,以助其陽氣。)

 

黃帝曰︰人之自嚙舌者,何氣使然?(缺岐伯曰。)

 

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

 

少陰氣至則嚙舌,少陽氣至則嚙頰,陽明氣至則嚙唇矣。

 

(輩者,類也。

 

厥逆走上,則血涌氣騰,至生奇疾,所至之處,各有其部,如少陰之脈行舌本,少陽之脈循耳頰,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或為腫脹,或為怪痒,各因其處,隨而嚙之,不獨止於舌也。

 

輩,俗作HT 。

 

嚙,尼結切。)

 

視主病者則補之。

 

(察主病之經以補之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

 

(不同常疾,故曰奇邪。)

 

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惟正氣不足,然後邪得乘 之。

 

故《七十五難》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余?則深意可知矣。)

 

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傾者,沉重不能支也。

 

眩音玄,又去聲。)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水由氣化,(故中氣不足則溲便變常,而或為黃赤,或為短澀,多有情欲勞倦、過傷精氣而然,昧者概認為火,鮮不誤矣。

 

且中氣不足,則濁氣居 之,故腸胃為之苦鳴也。

 

溲音搜。)

 

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 。

 

(痿,足痿弱也。

 

厥,四肢清冷也。

 

,悶也。

 

下氣不足,則升降不交,故心氣不舒而為 悶。

 

,母本切。)

 

補足外踝下留之。

 

(此昆侖穴也,為足太陽所行之經,凡於上中下氣虛之病,皆可留針補之。

 

踝,胡寡切。)

 

黃帝曰︰治之奈何?(此下復問治法者,所以補上文之缺略也。)

 

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

 

(上文未言屬腎,故此復明之。)

 

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

 

(上文言噦出於胃,此言噦主於肺,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病於胃而主於肺也。)

 

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陰與陽絕則陽不附陰,補陽瀉陰則剛柔相濟,乖者和矣。)

 

振寒者,補諸陽。

 

噫者,補足太陰、陽明。

 

嚏者,補足太陽眉本。

 

,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

 

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

 

涎下,補足少陰。

 

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嚙舌,視主病者則補之。

 

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

 

(諸治俱同上文。)

 

痿厥心 ,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踝下留之。

 

(大趾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沖也,或曰足太陰之太白也,此與上文稍異。

 

外踝下留之,義如前。)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3:17 , Processed in 0.1484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