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十七 疾病類 腸220】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1:3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十七 疾病類 腸220

 

 

(《素問‧通評虛實論》 附︰痢疾治法)

 

帝曰︰腸 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 ,滯下也,利而不利之謂。

 

便血,赤利也。

 

身熱者,陽勝陰敗,故死。

 

寒則營氣未傷,故生。

 

音匹。)

 

帝曰︰腸 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白沫,白利也。

 

病在陰而見陰脈者為順,故生。

 

見陽脈者為逆,故死。)

 

帝曰︰腸 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下膿血者,兼白赤而言也。

 

懸絕者,謂太過則堅而搏,不足則微而脫,皆胃氣去而真藏見也,邪實正虛,勢相懸絕,故死。

 

滑因血盛,大以氣充,血氣未傷,故生。)

 

帝曰︰腸 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藏期之。

 

(以藏期之者,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脾見甲乙死,腎見戊己死也。

 

愚按︰腸 一証,即今之所謂痢疾也。

 

自仲景而後,又謂之滯下。

 

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膿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裡急後重者,有嘔 惡脹滿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熱往來者。

 

雖其變態多端,然總不外乎表裡寒熱,而尤於虛實之辨更為切要,知此六者,庶不致殺人矣。

 

若以表裡言之,如《論疾診尺》等篇曰︰春傷於風,夏為後泄腸 。

 

《百病始生篇》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間,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

 

是皆由於外邪,此即時氣相傳之屬也。

 

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証,但兼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而痢自愈。

 

如無表証,則必由口腹,悉屬內傷。

 

但傷於內者極多,因於表者則間或有之,此內外之不可不辨也。

 

若以寒熱言之,則古以赤者為熱,白者為寒。

 

至劉河間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豈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蓋瀉白者肺之色也,青者肝之色也,黃者脾之色也。

 

赤者心之色也。

 

至若色黑亦言為熱者,由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製之,故色黑也。

 

或言痢色青白為寒者,誤也。

 

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乎? 又曰︰若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青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証也。

 

凡穀消化者,無問色及他証,便為熱也。

 

故其言治,則曰苦能燥濕,寒能勝熱,或微加辛熱以佐之。

 

又云︰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

 

又曰︰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是皆河間之說也。

 

及至丹溪則因之曰︰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

 

自二子之言出,則後世莫敢違之。

 

雖二家方書,非無從溫之治,然亦不過備立言之缺略,而其大意則專以濕熱為主。

 

故今之醫家悉遵其訓,一見痢証,無分寒熱虛實,鹹謂欲清其火,非芩、連、梔、柏不可;欲去其積,非大黃、芒硝不可;欲行血者,必用桃仁、紅花之類;欲利水除濕者,必用五苓、益元之類;欲調氣行滯者,必用木香、檳榔、枳實、濃朴之類;欲和血涼血者,必用當歸、生地、芍藥、地榆之類。

 

朝更夕改,不過如此,及至瀕危,猶雲濕熱未除,積滯未盡,舉世皆然,可勝其害。

 

茲以愚見,則大有不然。

 

夫瘧痢發於夏秋,本因溽暑,豈雲非熱?但炎蒸之令,出乎天也,苟能順天之氣,焉得為病?惟因熱求涼而過於縱肆,則病由乎人耳。

 

故凡風寒之中於外者,其邪在經,病多為瘧;生冷之傷於內者,其邪在臟,病多為痢;或表裡俱傷,則瘧痢並作。

 

未有不中於寒而為瘧為痢者,此致病之本,其為寒為熱可知也。

 

若暑濕之鬱,久則成熱,所以痢多熱証,此固自然之理;然有偶因瓜果,過傷生冷,未及鬱積,隨觸而痢者,豈鬱熱耶?又有素慎口腹,或中雨水之陰寒,或因飲食之相犯者,皆能致痢,是又何熱之有哉?至有年有衰邁,稟有素弱,則尤易於染,此等極多,豈皆熱証?且凡病痢者,必有膿血,使無膿血,焉得為痢?蓋傷其臟腑之脂膏,動其腸胃之脈絡,故或寒或熱皆能膿血,若謂膿必因熱,豈痢疾絕無寒証耶?使必待完 穀不化,痢色不變及澄徹清冷等証,始認為寒,則其陽已盡去,脾已盡敗,幾於危矣,豈無其漸而遽至是哉?不知致此之始,即寒証也。

 

矧痢因於濕,濕生於土。

 

夫五行之理,熱因火化,寒因水化,此陰陽之不易者也。

 

惟濕土寄王於四者之中,故從乎火,則陽土有餘而濕熱為病,從乎水,則陰土不足而寒濕生災。

 

若但言濕熱而不言寒濕,豈非醫家之誤乎? 至以白赤分寒熱,此自古法,本不為謬。

 

而河間乃謂白者屬肺,赤者屬心。

 

蓋言白主於氣,赤主於血,是亦理也。

 

若以愚見言之,則赤中豈必無白,白中豈必無赤,赤白相兼者,豈真寒熱同病乎?但其清濁微甚,自有陰陽可辨耳。

 

雖赤痢 亦有寒証,然終是熱多;白痢亦有熱証,然終是寒多。

 

其有白而熱者,則脈証必熱,赤而寒者,則脈証必寒,亦易辨也。

 

若謂白必屬肺,恐白痢非無血化;赤必屬心,恐血痢不離乎氣也。

 

觀《局方》之治痢,則例用溫熱,河間之治痢,則專 用苦寒,何其相去之遠耶?未免各有所偏,皆失中和之道矣,此寒熱之不可不辨也。

 

再以虛實言之,如頭疼身熱,筋骨酸痛者,表邪之實也;脹滿惡實,急痛拒按者,裡邪之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陽邪之實也;舉按滑數,來往有力者,脈息之實也;火土之勝,而見敦阜、赫曦之化者,時氣之實也。

 

舍此之外,則無可言實,多屬虛矣。

 

今有以口渴 為實熱者,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焉得不渴?故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

 

有以腹痛為實者,不知痢出於臟,則腸胃必有損傷,膿血切膚,安能無痛?故當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臟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分虛實也。

 

有以小水之黃赤短少為實熱者,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汁以陰亡,溺因色變,故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涸與不涸分虛實也。

 

有以裡急後重為實熱者,但知濕熱壅於大腸,因而重墜,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攝,故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分虛實也。

 

若邪正不明,則禍如反掌,此虛實之不可不辨也。

 

再以治法言之,則當必求其所感之邪,所受之藏,以明致病之本,其他所變,皆為標也。

 

如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則愈;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則愈。

 

因於氣者調其氣,因於血者和其血。

 

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當以塞因塞用。

 

是皆常法,無待言矣。

 

第 見今人之病痢者,虛常六七;而今之治痢者,補無一二焉。

 

若氣本陷矣,而復行其氣,後重不將甚乎?中本虛矣,而再 攻其積,元氣不將竭乎?濕熱傷血,自宜調血,若過用推陳,血愈傷矣。

 

津亡作渴,自宜止泄,若專於滲利,津愈耗矣。

 

使必待血清痛止而後補,則事已無及矣。

 

此無他,特以本末未明,故但據見在者為有形之疾病,而不知可慮者在無形之元氣也。

 

夫元氣既虛,不補將何以復?諸當補者,自有所據,請盡悉之。

 

凡脈息微弱者可補,知其非實邪也。

 

形體虛羸 者可補,知其不可攻也。

 

口腹素慎者可補,知其本無所積也。

 

胸膈寬快者可補,知其中無留滯也。

 

因病後而偶感者可補,以元氣之有所傷也。

 

因攻伐而愈劇者可補,以攻所不當攻也。

 

後重之可補者,陷則升而補之,熱則涼而補之。

 

腹痛之可補者,滑泄則澀而補之,虛寒則溫而補之。

 

凡陽邪盛則陰虛者病,非純美甘涼之劑,不足以養藏氣。

 

陰邪勝則陽虛者病,非辛甘溫濃之劑,不足以回元陽。

 

是皆用補之法也。

 

然尤有其要,則在脾腎二臟,不可不辨。

 

如《衛生寶鑒》曰︰太陰主瀉,傳於少陰為痢,此正言脾腎也。

 

蓋瀉因於脾,其邪猶淺;傳於腎而為痢,病則甚矣。

 

夫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不亡陰者,亦未有陰亡而腎不虛者,欲治痢而不治陰,非其治也。

 

故如四君、歸脾、補中、十全之類,皆治脾虛之劑,非為不善;若病在化源,勢屬危急,使非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壯脾土之母,則真陰何由以復?門戶 何由以固?所謂川源不能實,漏卮不能滿,將何益於事哉?近惟薛立齋獨得其義,欲相資借,當並察其醫按。)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3:41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