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9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滯下門54】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8 15:2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滯下門54

 

 

劉宗濃曰︰滯下之病,皆由腸胃日受飲食之積餘不盡,留滯於內,濕蒸熱淤,鬱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蓄積,而滯下之証作矣。

 

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之曰滯下。

 

其濕熱積淤,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

 

久而不愈,氣血不運,脾積不磨,陳積脫滑,凝若魚腦矣。

 

甚則腸胃空虛,關門失守,濁液並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狀如豆汁矣。

 

脾氣下陷,虛坐努力,便出色如白膿矣。

 

其熱傷血深,濕毒相淤,粘結紫色,則紫黑矣。

 

其污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俱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圊不能便,起止不安,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窒礙不得宣通故也。

 

嘗見世方一偏,妄用兜澀,下以巴,或指濕熱,與以淡滲,非其治矣。

 

長沙論云:痢之可下者,悉用大黃之劑;可溫用者,是薑附之類。

 

河間亦言︰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如汗以重藥導之,風邪內蓄宜汗之,騖溏為痢當溫之,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

 

用藥輕重之別,又加詳載。

 

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而丹溪又謂︰有大虛大寒者,法當溫補。

 

觀此治法,詎可膠柱鼓瑟?又有胃弱而閉不食,此名噤口痢。

 

內格嘔逆,火起上炎之象。

 

此則胃虛木火乘之,是土敗木賊也,多成危候。

 

李士材曰︰治痢之法,庸工謂痛無補法,是以百無一補。

 

而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請悉言之。

 

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甚乎;中本虛衰,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行推蕩,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與滲利,津不轉耗乎?且曰直待痛止方補,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虛則愈痛矣。

 

此皆本末未明,據有形之疾病,不思無形之元氣也。

 

是故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薄者可補,疾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

 

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兩臟,如先泄而後痢者,脾傳腎,為賊邪,難治;先痢而後泄者,腎傳脾,為微邪,易治。

 

是知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

 

腎為胃關,未有久痢而腎不損,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

 

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皆補脾虛,未嘗不善。

 

若病在火衰,土位無母,設非桂附大補命門,以救脾家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哉?後重,有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幾復甚;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以得解愈虛故也。

 

下後仍後重者,當甘草緩之,升麻舉之。

 

噤口,食不得入,到口即吐。

 

有邪在上膈,火氣沖逆者,黃連、木香、桔梗、橘紅、茯苓、菖蒲;有胃虛嘔逆者,治中湯;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理中湯加砂仁、木香、陳皮、豆蔻;有肝氣嘔吐者,木香、黃連、茱萸、青皮、芍藥之類;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承氣湯,石蓮為末,陳米湯調下。

 

石蓮即蓮子之老者,市中皆木蓮,不可用。

 

丹溪用人參、黃連,濃煎,加薑汁,細細呷之。

 

但得一呷下咽便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1:58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