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3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芪甘溫補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23:4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黃芪甘溫補氣


1.甘溫益脾治虛勞


本品原名“黃耆”,李時珍解釋為:“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養之長,故名。

今俗作黃芪。”

其性甘而微溫,歸脾肺經,功能補益脾肺之氣,且尤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之要藥。

適用於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黨參、白朮等同用。

因其補脾益氣之中,又能昇陽舉陷,故又長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每與人參、升麻同用,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若治肺氣虛弱,咳喘日久者,可與人參等同用。

仲景治療虛勞裡虛證,見少氣懶言,神疲體羸,面色不華,脘腹拘急不舒,或攣急痛較重,自汗脈虛,治用黃芪建中湯。

方中以小建中湯甘溫補虛,和中緩急,調和陰陽的基礎上,再加一味黃芪,增強其益氣溫中,補虛緩急的作用。

  
2.益氣帥血療中風


中風者從年齡來看,“凡人年愈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李東垣《醫學發明·中風有三》)。

或有以“風”、“痰”、“瘀”、“火”立論者。

誠如《雜病源流犀燭》所云:“曰火,曰痰,總乎由虛,因為中風之根。”故本病“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其本元……實因氣虧得半身不遂”(王清任《醫林改錯·半身不遂論述》)。

王清任根據元氣虧虛,氣不帥血,血行瘀滯,以黃芪為主藥,而創制補陽還五湯治療腦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臨床療效好。

其旨在“元氣虧損是其本源”,“元氣歸併”導致“半身無力”為其主要病機。


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以治其本,將方名有冠以補陽二字,配桃仁、紅花等小量活血藥以治其標。

臨床用補陽還五湯時,無論治療缺血性還是出血性中風,必須是在恢復期,待陽亢風動已平,確屬氣虛血瘀證侯者方可使用。

急性期禁忌,因方中黃芪大量用之有甘溫助熱之弊,則肝風更為*張,痰火越加上壅,反致病情加重。


正如張錫純指出“若其脈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覺頭痛,眩暈甚,或心中發熱者不可用。

若正氣未虛或陰虛陽亢或風火痰濕邪盛,舌質紅降,苔厚膩或濁黃乾燥,脈弦數有力的中風患者以及中臟腑均應禁用。”


黃芪用治中風半身不遂,屬於正氣虧虛而血脈不利者,黃芪用量宜重,但開始可先用少量,一般從15~30克開始,逐漸加大。

現代研究表明:黃芪有降壓作用,單用黃芪口服液還能明顯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黃芪煎劑可明顯使體外血栓長度、濕度、乾重減少,抑制細細胞聚集。

與地龍配伍更呈現出協同效應,又能明顯改善血流變各項特性,對血小板聚集也有明顯抑製作用。

據報導,臨床用其治療急性腦梗死,獲較好療效。

  
3.固表實衛斂虛汗


黃芪“甘溫補氣,禀升發之性,專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義》,能“補肺健脾,實衛斂汗”(《本草匯言》),“入肺而固表虛自汗”(《本草逢源》)。

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黃芪既有很好的補益脾肺之氣的功效,又能外達肌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固表止汗,故可用於多種虛證所致的津液外洩之汗證,但尤以脾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最為適宜。

治諸虛不足,常身汗出者,常與牡蠣、麻黃根等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

治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每與白朮、防風等配位,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治陰虛有火,發熱盜汗者,常配當歸、黃柏等同用,如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

  
4.益氣生津止消渴


黃芪以補氣見長,能使氣旺陽升而陰應,有云行而雨施之妙,以促進津液的生或與輸布,達到生津止渴之效,故常用於脾虛不能布津之消渴,多與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內熱不明顯者,可與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飲(《醫學衷中參西錄》);若脾腎兩虛,精虧液耗之消渴證,亦可與山茱萸、山藥同用,如消三消膠囊(王世民經驗方);若氣津兩傷之消渴證,還可與人參、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雜病源流犀燭》)。

現代研究表明:黃芪的有效成分黃芪多醣具有雙向調節血糖的作用,其降血醣體現在可使葡萄糖負荷後小鼠的血糖水平顯著下降,並能明顯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應。

  
5.益氣利尿消水腫


黃芪甘溫,善入脾肺,能補益脾肺之氣,尤為補中益氣之要藥,脾氣健運則水穀運化,水津輸布;肺氣肅降則水道通調,小便通利。

《張仲景50味藥證》指出:“黃芪證的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

由於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

對氣虛水腫,有標本兼治之效,故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用於脾氣虛弱、水濕失運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白朮、茯苓等同用。

若脾腎陽虛之水腫,也可用生黃芪30克,與桂枝、白朮等配伍,以共奏補脾益腎,利水消種之功。


他若氣虛之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黃芪能托能起。

風濕痺痛、歷節病,黃芪可益氣通陽,散邪行痺之效。總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藥,須久服方能收大效。

但應注意,《本草害利》指出“黃芪極滯胃口,胸胃不寬,腸胃有積滯者勿用。

實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

助氣,氣實者勿用。

病人多怒,則肝氣不和勿服。

能補陽,陽盛陰虛,上焦熱甚,痘瘡血分熱者禁用。”


引用:http://www.cnkang.com/zyzy/zydq/zyzs/zycs/200907/128028.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21:1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