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超脫2】
作者:周國平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在一定意義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輕沉浮榮枯,才能不計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對於自己的經歷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一是盡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作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盡可能地超脫,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經歷當作認識人性的標本。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
身邊的什物,手上的事務,很容易獲得一種支配我們的力量,奪走我們的自由。
我們應該經常跳出來想一想,審視它們是否真正必要。
人在年輕時會給自己規定許多目標,安排許多任務,入世是基本的傾向。
中年以後,就應該多少有一點出世的心態了。
所謂出世,並非純然消極,而是與世間的事務和功利拉開一個距離,活得灑脫一些。
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適時地退出競賽,省下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生命的樂趣。
在大海邊,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遠離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章千秋事”和千秋的名聲。
事情對人的影響是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們的心情。
因此,減輕和擺脫其影響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立足點,那個立足點可以使我們拉開與事情之間的距離。
如果那個立足點仍在人世間,與事情拉開了一個有限的距離,我們便會獲得一種明智的態度。
如果那個立足點被安置在人世之外,與事情隔開了一個無限的距離,我們便會獲得一種超脫的態度。
人生中有些事情很小,但可能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煩惱,因為離得太近。
人生中有些經歷很重大,但我們當時並不覺得,也因為離得太近。
距離太近時,小事也會顯得很大,使得大事反而顯不出大了。
隔開一定距離,事物的大小就顯出來了。
我們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無數的,其中多數非自己所能選擇,它們組成了我們每一階段的生活,左右著我們每一時刻的心情。
我們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十分重要。
然而,事過境遷,當我們回頭看走過的路時便會發現,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們奠定了我們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餘的事情不過是路邊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罷了。
“距離說”對藝術家和哲學家是同樣適用的。
理解與欣賞一樣,必須同對象保持相當的距離,然後才能觀其大體。
不在某種程度上超脫,就決不能對人生有深刻見解。
物質的、社會的、世俗的苦惱太多,人就無暇有存在的、哲學的、宗教的苦惱。
日常生活中的瑣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覺到人生的大限制。
我不知道這值得慶幸,還是值得哀憐。
人一看重機會,就難免被機會支配。
所謂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執著和超脫之間求得一個平衡。
有超脫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離,反而更能看清楚人生中什麼東西真正有價值。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d6f680100mpuc.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