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一部智慧的兵書 《六韜》】 [打印本頁]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07
標題: 【一部智慧的兵書 《六韜》】

一部智慧的兵書 《六韜》

 

關於《六韜》,這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相傳是姜太公呂望所著,但據考證是後人托姜太公之名所作。

 

真實寫作年代大約是戰國晚期。


《六韜》意為六種祕密的戰術謀略,全書六卷,共六十篇。

 

內容以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問答的方式寫成,對後世兵學有重大影響。

 

宋代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卷一 文韜

 

文師第 一

 

周文王準備要去打獵,太史行過占卜儀式之後告訴文王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將會得到很大的收穫。而您所得到的收穫不是龍,不是彨,也不是虎和熊之類的,而是會得到一位公侯良才。他將會是上天給您安排的老師,他會輔佐您的大業,並將施恩加惠延於您的後代。」

 

周文王問:「您說的占卜的結果真的有這麼好嗎?」

 

太史回答說:「我的祖先曾經為大禹占卜,那時占卜結果是會得到皋陶。而今天的吉祥徵兆正與當年一致。」

 

周文王很高興,於是慎重的齋戒三天,然後乘坐獵車,出發到渭水北岸打獵了。在那邊,周文王見到了太公正坐在雜草叢生的河邊釣魚。

 

周文王好奇,上前詢問:「先生您很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真正高興是在於他心中懷著遠大的志向,而一般人高興則是在於把目前的事情做好。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類似,我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這個魚啊。」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有三種權術。第一種,用厚祿收買人才,就如同用餌引誘魚上勾;

 

第二種,用重金收買壯士,也如同用餌釣魚;

 

第三種,用官職招攬人才,也如同用餌釣魚。

 

雖都是釣魚,目的也都是為了得魚,但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文王說:「我願聽聽這深奧難懂的道理。」

 

太公回答說:「水的源頭很深,水就川流不息,水川流不息,魚就能生存下來,這是大自然的道理;

 

樹的根紮的很深,枝葉就長得茂盛,枝葉如果茂盛,果實就結實累累,這也是大自然的道理。

 

那麼,君子志同道合,就能有默契合作,有默契合作,事業當然就能成功,這也是符合自然之道。

 

人們平時說話應對,很多是用來遮掩真情的。

 

能說真話表露真情,這才是最好的。

 

現在我說的都是真話,沒有半點隱諱,您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反感呢?」

 

周文王說:「只要是具備高尚仁厚品德的人都應能接受坦直的規諫,而且不排斥說真話的人。所以我怎麼會反感呢?」

 

太公說:「使用細微的釣絲,魚餌也很少,但能吸引小魚來上鉤;

 

使用中等粗的釣絲,魚餌稍多,味道香甜可口,就會吸引中等大小的魚來上鉤;

 

當使用粗大的釣絲時,魚餌更加豐富,味道更加香甜美味,就會吸引大魚來上鉤。

 

魚要貪吃魚餌,當然就會被釣絲牽絆;

 

人也一樣,如果要得到君王的俸祿,就要服從君王的使喚。

 

因此,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煮;用俸祿官爵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

 

以家為基礎來拿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

 

以國為基礎來爭奪天下,天下就可被全部征服。

 

真是可悲啊!

 

雖然土地廣袤,國祚也很長遠,但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還是有煙消雲散的一天;

 

而那些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在暗中準備的人,他必會有光芒萬丈、撥雲見日的時刻。

 

真是奇妙啊!

 

聖人的德澤感化,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召著人心,使人心嚮往之。

 

啊!

 

聖人應該顧慮的事情,就是如何使天下百姓人人各得其所,民心歸向才對啊。」

 

文王問道:「那麼,該制定什麼辦法,才能使天下百姓民心歸向呢?」

 

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全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能和全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此人才可以取得天下;

 

那個想獨自霸佔天下的人,他反而會失去天下。

 

天有四季運行,地有大地資材,能和大家一起享用,這個人才是仁愛之人,仁愛之人,才會受天下百姓愛戴歸附。

 

免去百姓的死罪,解決百姓的苦難,消除百姓的苦難,解救百姓的危急,這就是有厚德之人,厚德之人,才會受天下百姓愛戴歸附。

 

與百姓同甘共苦,這是有義之人,有義之人,才會受天下百姓愛戴歸附。

 

百姓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求生,喜歡恩德而追求利益,如果能為百姓謀求對他們生活有幫助的,這就是在行王道了。

 

行王道之人,才會受百姓愛戴歸附。」

 

周文王聽了之後很受感動,一再拜謝說:「先生您講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啊!」


於是,把姜太公請上車,一起回到國都,並拜姜太公為師。

 

【原文】


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於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彨,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佔,得皋陶,兆比於此。」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於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

 

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願聞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

 

根深而本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

 

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

 

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

 

言至情者,事之極也。

 

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

 

緡調餌香,中魚食之;

 

緡隆餌豐,大魚食之。

 

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

 

人食其祿,乃服於君。

 

故以餌取魚,魚可殺;

 

以祿取人,人可竭;

 

以家取國,國可拔;

 

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

 

鳴呼!

 

曼曼綿綿,其聚必散;

 

嘿嘿昧昧,其光必遠。

 

微哉!

 

聖人之德,誘乎獨見。

 

樂哉!

 

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

 

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歸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

 

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

 

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08

盈虛第二


文王問太公說:「天下大局熙攘紛亂,有的時候強盛,有的時候衰弱,有的時候穩定,有的時候又很混亂,之所以會如此,到底是什麼緣故?

 

是因為在上位者賢能或不肖所致呢?

 

還是因為有天命難違、大自然變化的必然因素在其中呢?」


太公回答說:「在上位者如果不賢能,那麼,百姓當然會紛亂而國家當然就危險;

 

在上位者如果賢能,那麼,百姓生活安定而國家也就穩固。

 

所以,周王室的禍福主要在於君主的賢與不賢,而不在於天命的變遷。」

 

文王又問:「古時候那些賢能君王的故事,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說:「從前帝堯統治天下,人們都稱讚他為賢君。」

 

文王問:「那麼他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太公回答:「當時帝堯統治天下,沒有用金銀珠寶作為飾品,也從不穿豪華奢侈的衣服,不賞玩那些稀世珍寶,不看重古玩寶物,不去聽靡靡之音,不粉飾宮廷牆垣,不喜愛雕樑畫棟,不刻意修剪院中雜草。

 

只用鹿裘當作禦寒衣物,只用粗布衣服來平時穿著,只吃粗鄙飯食,只喝野蔬菜湯。

 

帝堯他從沒有因為徵召勞役,而把百姓的耕織工作給耽誤到了。

 

他節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貪念,用清靜無為的方式來治理國家。

 

官吏中有忠良守法的就給他升官,官吏中有廉潔愛民的就給他加薪。

 

百姓中有孝敬長輩、慈愛晚輩的,就給予敬重;

 

有認真種田的,就給予鼓勵。

 

把善惡好壞都區別出來,表彰善良,提倡公正廉潔,端正品德操守,用法律來阻止邪惡行為。

 

即使是帝堯自己所厭惡的人,如果他能建立功勳,也同樣會給予獎勵;

 

對帝堯自己所喜歡的人,如果他有犯罪行為,也一定給予懲罰。

 

贍養鰥寡孤獨,救濟遭受災禍之家。

 

而帝堯自己的生活,則是十分儉樸,只徵收些微的賦稅。

 

因此,百姓都過著富足安居的生活而不受饑寒威迫,人民敬仰他如日月一般,親近他如父母一般啊。」


文王說:「是啊,這真是偉大的人啊!帝堯的確有賢君的德行啊!」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

 

其君賢不肖不等乎?

 

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賢君可得聞乎?」

 

太公曰:「昔者帝堯之王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

 

鹿裘禦寒,布衣掩形,糲粱之飯,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績之時。

 

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

 

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

 

所憎者,有功必賞;

 

所愛者,有罪必罰。

 

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

 

其自奏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

 

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09

國務第三


文王問太公:「我想了解治國的基本道理,我想知道如何才能使君王受到尊重,百姓得到安居?」


太公答:「只要學會愛護百姓就足矣了。」

 

文王問:「如何愛護百姓呢?」

 

太公答:「要給百姓利益而不損害其利益,使百姓取得成功而不破壞其想做之事,保護百姓使其生存而不濫殺無辜,給予百姓實惠而不掠奪侵佔他們的資產,使百姓安樂而不要讓其受苦難,讓百姓喜悅而不要激起他們憤慨。」

 

文王說:「再請教一下這其中的緣故。」

 

太公答:「百姓不失去職業,就是保障了其利益;

 

不耽誤農時,就是幫助了百姓想要做的事;

 

減去百姓的刑罰,就給百姓安穩的生活;

 

少徵收賦稅,就給百姓實惠;

 

少修築樓台庭榭,就使百姓安居樂業;

 

官吏清廉不嚴苛干擾,就使百姓愉悅。

 

反之,使百姓失去職業,就是讓他們利益蒙受損失;

 

耽誤耕種的農時,就是破壞百姓的事情;

 

百姓沒有犯罪而無辜受冤,就是謀害他們;

 

徵收重稅,就是對百姓的掠奪;

 

修築樓台庭榭,就是讓百姓疲於奔命,這樣就會增加百姓的痛苦;

 

官吏對百姓貪污騷擾,都會激起百姓的憤怒。

 

所以,善於治國的君王啊,管理百姓要像父母愛護子女般、或者像兄長愛護弟妹那樣。

 

看到百姓饑寒,就為他們憂愁;看到百姓辛勞,就為他們悲痛;

 

對百姓施行賞罰,就如同自己親身受賞罰一般,向百姓徵收賦稅,就如同自己的財物被徵收一般。

 

這就是愛民之道。」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台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

 

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

 

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0

大禮第四


周文王問姜太公:「君王和臣子之禮應該是怎樣的?」


姜太公回答:「君王最重要的是要洞察下情,臣子最重要的是要服從謙卑。

 

洞察下情就能了解臣子,服從謙卑就能不隱瞞私情。

 

做君王的要廣施恩澤,做臣子的要安守本分。

 

廣施恩澤,就像天那樣遍及萬物;

 

安守本分,就像地那樣穩定踏實。

 

君王和臣子分別效法天地,那麼就能成就君臣之禮。」

 

周文王問:「身居君王高位,應該要怎樣做呢?」

 

姜太公答:「身為君王,應該安詳而處靜,和緩有節而胸有成竹,普施恩惠而不與民爭利,謙虛而懷抱志向,待人接物都能公正處理。」

 

周文王問:「身為君王,應該要怎樣傾聽意見呢?」

 

姜太公答:「不要隨便就答應,也不要粗魯的就拒絕。

 

隨便答應容易喪失主見,粗魯拒絕則會閉塞諫言之路。

 

君王要像高山那樣,使人仰慕看不到頂;

 

要像深淵那樣,使人無法測其深度。

 

神聖英明的君王之德的極至,就是要達到公正與清靜。」

 

周文王問:「身為君王,怎樣才能明白一切呢?」

 

姜太公回答:「眼睛貴在能看清事物,耳朵貴在能傾聽聲音,頭腦貴在能思慮清楚。

 

君王您如果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看事物,那麼便能無所不見;

 

如果依靠天下人的耳朵去傾聽各方聲音,那麼便能無所不聞;

 

如果依靠天下人的頭腦去思考,那麼便能無所不知。

 

當所有的訊息都匯集到君王那裡,君王當然就能明白一切而不會被蒙蔽了。」

 

 

【原文】

 

周文王問姜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

 

姜太公曰:「為上唯臨,為下唯沉。臨而無遠,沉而無隱。為上唯周,為下唯定。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周文王曰:「主位如何?」

 

姜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周文王曰:「主聽如何?」

 

姜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止,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周文王曰:「主明如何?」

 

姜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蔽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0

明傳第五


周文王生病在床上休養,把姜太公召來,當時太子姬發也在床邊。

 

周文王說:「啊!

 

天將要放棄我的壽命了,周國的社稷大事就將要託付給您了。

 

現在我很想聽您說說至理明言,好讓我明確的傳給後代子孫啊。」


姜太公問:「您想要問什麼呢?」

 

周文王說:「古代的聖賢之道,不應該做的是什麼,應該做的又是什麼,您能夠說給我聽嗎?」

 

姜太公回答:「見到善事卻懈怠不做,時機來到卻猶豫不決,知道錯誤卻不改正,這三種情況就是聖賢之道所不應為的,柔和而清靜,謙恭而莊敬,強大而以弱小自居,忍讓而其實剛毅,這四種情況都是聖賢之道所應做的。

 

所以,當正義勝過私慾時,國家就能昌盛起來;

 

當私慾勝過正義時,國家就會衰退滅亡;

 

當莊敬勝過懈怠時,國家就能吉利旺盛;

 

當懈怠勝過莊敬時,國家就會滅絕敗亡。」

 

【原文】

 

周文王寢疾,召姜太公望,太子發在側。

 

曰:「嗚呼!天將棄予,周之社稷將以屬汝。今予欲師至道之言,以明傳之子孫。」

 

姜太公曰:「王何所問?」

 

周文王曰:「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

 

姜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1

六守第六


周文王問姜太公:「統理國家、治理百姓的一國之君,其所以失去國家和百姓的原因是什麼?」


姜太公說:「那是因為用人不慎啊。一國之君應該做到『六守』、『三寶』。」

 

周文王問:「那什麼是『六守』呢?」

 

姜太公說:「『六守』就是:仁、義、忠、信、勇、謀。」

 

周文王問:「那要怎樣審慎選擇才能選出符合『六守』的人呢?」

 

姜太公說:「使他富有起來,然後看他在富裕之中是否逾越禮法;

 

使他地位尊貴起來,然後看他是否在尊貴之中驕傲自大;

 

給他擔當重任,然後看他是否徹底認真完成使命;

 

叫他去處理問題,然後看他是否有所隱瞞;

 

讓他身處險境,然後看他是否臨危不亂;

 

叫他去處理一些變故,然後看他是否應付自如。

 

如果他能做到在富裕中而不逾禮法,那就是仁者;

 

如果他能做到在尊貴中而不驕傲自大,那就是義者;

 

如果他能做到擔當重任而能徹底完成,那就是忠者;

 

如果他能做到處理問題而不有所隱瞞,那就是信者;

 

如果他能做到身處險境卻臨危不亂,那就是勇者;

 

如果他能做到面對變故卻能應付自如,那就是謀者。

 

一國之君啊,千萬不要把『三寶』給了他人,如果給了他人,就會喪失自己的權威。」

 

周文王問:「可以請教何謂『三寶』嗎?」

 

姜太公答:「三寶就是:大農、大工、大商這三類人。

 

把農民聚集定居在一起,糧食就會充足;

 

把工匠聚集定居在一起,器物就會充足;

 

把商人聚集定居在一起,財貨就會充足。

 

讓這三類人各自安居樂業,百姓就不會想要動亂。

 

不要打亂他們的組織架構,也不要打亂他們的家族組織。

 

臣子不能比君主更富裕,城邑也不能比國都更強大。

 

重用六守之人,則君主的治國大業就能強盛起來;

 

完善三寶的發展,則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與也。人君有六守、三寶。」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

 

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穀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2

守土第七


周文王問姜太公:「如何才能保住國家呢?」


姜太公說:「不要疏遠親族,不要怠慢百姓,安撫左右近鄰,防禦天下四方,不要把國家大權交給別人,把國家大權交給別人,君主就會沒有自己的權威。

 

不要為了去堆積土丘而挖掘溝壑,不要為了去追逐細末而放棄最重要的。

 

日正當中時,一定要抓緊時間曝曬;

 

拿到刀子,一定要抓住時機宰割;

 

手拿兵器,一定要趕緊出手。

 

日正當中而不曝曬,那就是失時;

 

拿到刀子卻不宰割,那就錯失它最鋒利的時候;

 

手拿兵器卻不殺敵,那敵人就會加以反擊。

 

涓涓細流如果不堵塞,就會成為江河;

 

微小的火星如果不撲滅,就會成為熊熊大火;

 

剛發芽的兩片嫩葉如果不摘除,就會長成大樹而必須動用斧頭才能砍除。

 

所以,一國之君必須使國家富裕起來,不富裕的話就不能行仁政,不行仁政的話就無法使宗親合作起來。

 

疏遠自己的宗親就會有所妨礙,失去自己的百姓就會失敗。

 

不要把國家大權交給別人啊,國家大權一但交給別人,就會被人害而無法善終啊。」

 

周文王問:「仁義又是什麼呢?」

 

姜太公說:「尊敬百姓,使宗親合作團結。

 

尊敬百姓,社會就會和睦;

 

使宗親合作團結,大家都會歡喜。這就是仁義的準則。

 

不要讓人剝奪了你的威權,要根據自己所了解的,順著常理去做事。

 

順從者,要給予恩惠並重用;

 

不順從者,就大力斷絕。

 

如此,則百姓都會非常敬重君主,天下也就太平祥和了。」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撫其左右,禦其四旁。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

 

無掘壑而附丘,無舍本而治末。

 

日中必替,操刀必割,執斧必伐。

 

日中不替,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

 

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兩葉不去,將用斧柯。

 

是故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

 

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

 

無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則為人所害,而不終其正也。」

 

文王曰:「何謂仁義?」

 

太公曰:「敬其眾,合其親。

 

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

 

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

 

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

 

敬之無疑,天下和服。」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3

守國第八


文王問太公:“要怎樣才能保衛家園呢?”


太公說:“請您先誠心齋戒,然後我再告訴您關於天地運行的規則,以及四季萬物繁衍的道理、仁人聖者治國的道理,還有民心向背的原因吧。”

 

文王聽後,果然認真齋戒七天,然後以弟子之禮再度請教太公。

 

太公說:“天有四時運行,地有萬物繁衍。

 

天下有百姓,百姓有聖賢來治理。

 

春天時候萬物滋生,一片欣欣向榮;

 

夏天時候萬物成長,呈現繁榮茂盛景象;

 

秋天時候收成飽滿,到處是豐收景象;

 

冬天時候要貯藏,萬物都沉潛不動。

 

天地萬物成熟之後就應收藏,收藏之後又重新發芽滋長。

 

如此周而復始,既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

 

所謂的聖人,就是按照這樣一種自然規律,來做為他治理天下的原則啊。

 

因此,當天下太平時,聖人君子就隱藏不露;

 

當天下紛爭動亂時,聖人君子就出來撥亂反正,建立功業。

 

這也是必然的規律。

 

聖人君子處於天地之間,他的作用真的很重大。

 

如果他遵照天地運行常理來治理天下,百姓就會安定。

 

百姓如果不安定,就有可能產生動亂。

 

那麼,天下紛爭就必然隨之興起。

 

聖人君子此時就悄悄的儲備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等到時機成熟才公開進行征討。

 

一旦他宣布要除暴安民,則天下百姓必群起響應。

 

而當紛爭動亂平息時,聖人君子既不會爭功,也無需謙退而讓位。

 

用這種方式來守國,就可以與天地共存、日月同光了。”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守國奈何?”

 

太公曰:“齋,將語君天地之經,四時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情。”

 

王即齋七日,北面再拜而問之。

 

太公曰:“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

 

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尋。

 

盈則藏,藏則複起,莫知所終,莫知所始。

 

聖人配之,以為天地經紀。

 

故天下治,仁聖藏;天下亂,仁聖昌,至道其然也。

 

聖人之在天地間也,其寶固大矣。

 

因其常而視之,則民安。

 

夫民動而為機,機動而得失爭矣。

 

故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

 

為之先唱,天下和之。

 

極反其常,莫進而爭,莫退而讓。

 

守國如此,與天地同光。”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4

上賢第九


文王問太公:“身為君王,應當尊崇什麼樣的人,抑制什麼樣的人,任用什麼樣的人,防止什麼樣的人?嚴禁什麼樣的行為,制止什麼樣的習俗?”


太公回答:“身為君王,應該尊崇有才德的人,抑制無才德的人,任用忠誠可靠的人,防止奸詐虛偽的小人。

 

嚴禁暴動的行為,制止奢侈浪費的習俗。

 

也就是說君王要警惕六賊和七害。”

 

文王說:“請講給我聽吧。”

 

太公說:“所謂六賊就是:


一、臣子中有人大興土木,修築宮室庭榭以供遊樂觀玩的,這樣會敗壞君王的品德;

 

二、百姓中有人不認真耕種的,任性妄為,好遊俠之事,違背令法,不服從官員管理,這樣會敗壞君王的教化;

 

三、臣子中有結黨營私的,排擠賢能之人,蒙蔽君王視聽,這樣會有損君王的威勢;

 

四、讀書人中有驕傲自大的,標榜自己的節操,自大張狂,在外又廣結諸侯,不尊重君王的,這樣會損害君王的威嚴;

 

五、臣子中有輕蔑爵位,藐視上級,不屑為君王冒險犯難的,這樣會打擊功臣積極立功的意願;

 

六、宗族強大卻互爭侵奪,欺負貧弱的,這樣會損害百姓的生業。

 

而所謂的七害就是:


一、沒有智謀,只為了獲得賞賜封官,而恃勇逞強,輕率赴戰,企求僥倖成功的,千萬別讓這種人擔任將帥;

 

二、只有虛名而無實才,說話表裡不一,不說人好、只揚人惡的,到處鑽營取巧,千萬別跟這種人共謀大事;

 

三、穿著樸實粗鄙,自稱無所做為,其實是沽名釣譽,這是虛偽之人,千萬別與這種人親近;

 

四、穿戴奇特華麗,好空談善辯,身居簡陋處所,卻喜歡誹謗時俗,這是奸詐的人,千萬不要重用這種人;

 

五、逢迎拍馬屁,用各種手段來求取官位的;魯莽草率不愛惜生命,只求俸祿,不顧大局,或者高談闊論來取悅君王的,這種人千萬別任用;

 

六、從事雕文鏤刻,技巧華奢,因而妨害農業生產的,千萬要加以禁止;

 

七、用騙人的方法,奇技巫蠱或符咒妖言,來迷惑善良百姓的,千萬要加以阻止。

 

“所以百姓如果不努力從事耕種,就不是好百姓,讀書人如果不忠信,就不是好讀書人;

 

臣子如果不直言進諫,就不是好臣子;官員如果不公正廉潔愛護百姓,就不是好官員;

 

宰相如果不能輔助使國富兵強,協調和處理各種問題,確保君王地位穩固,嚴明賞罰,使民眾安居樂業,就不是好宰相。

 

做君王的就如同龍頭,高瞻遠矚,洞察一切,精細的觀察問題,審慎聽取意見,外表莊嚴肅穆,內心卻隱含不露。

 

使人感覺如天一般高而無窮盡,像深淵一般深而無可測量。

 

所以,君王當怒而不怒,小人就會興風作浪;

 

當殺而不殺,天下就會大亂;

 

當興兵討伐而不討伐,敵國就會強大起來。”

 

文王說:“說的真是很對啊!”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亂,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賊七害。”

 

文王曰:“願聞其道。”

 

太公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游觀俱樂者,傷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曆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

 

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

 

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

 

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

 

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七害者:

 

一曰,無智略權謀,而以重賞尊爵之故,強勇輕戰,僥倖於外,王者慎勿使為將;

 

二曰,有名無實,出入異言,掩善揚惡,進退為巧,王者慎勿與謀;

 

三曰,樸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為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利。此偽人也,王者慎勿近;

 

四曰,奇其冠帶,偉其衣服,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寵;

 

五曰,讒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得利而動,以高談虛論說於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曰,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王者必禁之;

 

七曰,偽方異伎,巫蠱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盡力,非吾民也;士不誠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諫,非吾臣也;吏不平潔愛人,非吾吏也;

 

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

 

以安萬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實,明賞罰,樂萬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隱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

 

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殺而不殺。

 

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文王曰:“善哉!”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5

舉賢第十


周文王問姜太公說:“君王致力於舉用賢能的人,可是卻不能有實質的效果,社會日漸動亂,終導致國家陷於危難之中,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姜太公答說:“雖選出賢能的人卻不加以任用,這也只是徒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實際任用賢能的人啊。”

 

周文王問:“那麼,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是什麼呢?”

 

姜太公答說:“原因就在於君王喜歡任用世俗所稱讚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賢人了。”

 

周文王問:“為什麼這樣說呢?”

 

姜太公說:“君王如果以為世俗大眾所稱讚的人就是賢能者,或以世俗大眾所詆毀的人就是不肖之徒,那麼就會造成黨羽多的人就會被錄用,而黨羽少的人就會被排擠。

 

如此,小人就會結黨營私而有才能者會被埋沒,忠臣雖無罪卻會被置之死地,奸臣小人憑著虛假名聲來騙取官位,社會也就越來越紛亂,國家也難逃危亡命運了。”

 

周文王問:“那到底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舉賢呢?”

 

姜太公答說:“將相要分工合作,根據其應該具備的條件來選拔人才,根據其應該負的職責來考核工作績效。

 

看看他的能力如何,讓他的德才與官位相稱。

 

這樣做的話,就能夠說是掌握了舉賢的原則、方法了。”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真賢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

 

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亡。”

 

文王曰:“舉賢奈何?”

 

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7-11 23:15

賞罰第十一


周文王問姜太公說:“獎賞是用來鼓勵人的,懲罰是用來警惕人的,我想用獎賞一個人來鼓勵百人,懲罰一個人以警剔大眾,應該怎麼做呢?”


姜太公回答:“獎賞貴在信用,懲罰貴在履行。

 

獎賞有信用,懲罰講究履行,這是人們耳朵可以聽得到、眼睛可以看得見的。

 

即使沒有聽到和看見,也會因此而潛移默化了。

 

因為誠信暢行於天地之間,上達神明,何況是對人呢?”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吾欲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於耳目之所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夫誠暢於天地,通於神明、而況於人乎?”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