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柏觀測:木星被撞處 沒留下任何痕跡】
更新日期:2010/07/17 17:08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木星於6月3日被一不明天體撞擊,科學家原本希望能藉由撞擊之後的殘骸研究這個天體性質,但經哈柏太空望遠鏡於撞擊3天後的6月7日,以3號廣角行星相機在紫外波段仔細觀測後,卻沒在木星大氣雲頂發現任何撞擊痕跡,顯示這個天體撞擊進木星大氣的深度不夠,沒有在木星大氣中爆炸成火流星,因此木星大氣沒有受到任何擾動而形成如1994年或2009年受到撞擊時產生的暗斑。
6月3日在木星大氣表面發生的閃光大約持續2秒左右,科學家目前相信成因應該與地球上發生的流星相同。
當流星以高速墜落行星大氣時,流星前方遭擠壓的空氣因壓力升高而產生震波,使流星體被加熱到極高溫的程度;
這個熾熱天體快速穿越大氣層時,被加熱的大氣氣體和被蒸發的流星物質便在流星後方留下一道明亮的痕跡,不過這些物質在數秒內就快速冷卻而消散。
科學家並不確定行星被大流星體撞擊的頻率,但一般認為木星大約每幾個星期會發生一次地球偵測得到的撞擊事件,但常因撞擊閃光瞬間即逝而錯失,有時即使用錄影機錄到撞擊畫面了,也以為是雜訊或宇宙線撞擊而沒注意到。如果能常態性監測木星並計算其被撞擊的速率,或許可藉此推展到整個太陽系去。
除了搜尋撞擊痕跡外,由於木星的南赤道暗帶(Southern Equatorial Belt,SEB)在數個月前突然消失,科學家也藉機檢視這個現象。在哈柏影像中,SEB雖尚未出現,但在更高緯度之處出現了一條氨氣冰晶組成的白色雲帶,遮蔽了原本比較深、比較暗的雲帶。
按照過往經驗,科學家預測這個氨雲在幾個月內應該會逐漸消失,消失過程中應該會因氣流下沈而形成大量暗斑。
SE上一次消失發生於1970年代,當時的儀器設備並不夠好,無從得知消失和復原的原因。
現在科學家打算好好研究,希望能找出造成木星大氣發生如此劇烈變化的原因。(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17/17/29fmg.html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