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說:月球是被撞出來的】
最近科學家對月球的形成提出了最新的“大碰撞分裂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早期是受到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撞擊後的碎片(即兩個天體的硅酸鹽幔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月球。
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早期,行星際空間有大量星雲,星雲經過碰撞、吸積而逐漸增大。
大約在相當目前地月系統存在的空間範圍內,形成了一個質量相當於現在地球質量9/10的“原地球”和另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原月球”。
這兩個天體在各自的演化過程中都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組成的幔和殼。
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有機會發生碰撞。
劇烈的碰撞不僅使“原地球”的自轉產生了偏斜,而且使“原月球”碎裂,幔和殼變熱蒸發,膨脹的氣體“裹挾”著塵埃和少量的幔物質飛離原月球。
被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氣體的阻礙而減速,被“原地球”吸積並變成了地球的一部分。
飛離的氣體塵埃物質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盤狀分布在洛希限以外的空間,它們通過吸積,先形成一些小天體,然後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吸積增長,最終形成現在的月球。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3937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