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白(疒咅)】
病證名。
同名異病之名,有皮膚遍生白疹之謂。
又名晶(疒咅)、白疹(見《溫熱經緯》卷三)。
多因濕熱之邪郁於肌表,不能透泄而發。
證見頸項初生水泡,漸及於胸腹,亦可見於四肢,多先少而後密,狀若水晶樣,則顯示有濕熱外透之機。
若破之則出淡黃色漿液汁,有微腐臭氣味。
重者多伴有身熱,數天後身熱漸退,水泡乾燥脫屑而愈。
嚴重者可纏綿日久,水泡呈枯白色,名曰枯(疒咅),是氣陰枯竭之兆候。
治宜清熱除濕宣透之劑。
可選用氤氳湯,若氣陰兩虛者,加補氣血養陰之品。
相當於白色粟粒疹。
此外,《白喉闡微●附錄》:
“煉齋偶記”之爛喉風項:
“或曰白前、或曰白纏喉,又名白(疒咅),其名種種不一。”
應予辨別。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