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緯乾鑿度、漢鄭康成注】
【易緯乾鑿度卷上】
易緯之二
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管三成為道德苞籥
【管,統也。德者得也,道者理也,籥者要也,言易道統此三事,故能成天下之道德,故云包道之要籥也。按「為道德」三字,明錢叔寶本作「德為道」】。
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
【傚易無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
光明四通,傚易立節
【傚易者,寂然無為之謂也。按傚字錢本正文及注並作佼】。
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歷調列,五緯順軌
【五緯,五星也】。
四時和栗孳結
【孳,育也。結,成也】。
四瀆通情,優遊信潔
【水有信而清潔。按瀆字原本誤作時今從錢本】。
根著浮流
【根著者,草木也。浮流者,人兼鳥獸也】。
氣更相實
【此皆言易道無為,故天地萬物各得以自通也】。
虛無感動,清淨炤哲
【炤,明也。夫惟虛無也,故能感天下之動,惟清靜也,故能炤天下之明】。
移物致耀,至誠專密
【移動也。天確爾至誠,故物得以自動,寂然皆專密,故物得以自專也】。
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未始有得,夫何失哉】。
變易也者,其氣也
【按「其氣」原本作「其變」今從錢本】。
天地不變,不能通氣
【否卦是也】。
五行迭終,四時更廢
【天道如之,而況於人乎】。
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
【文王是也】。
必專者敗【殷紂是也】。
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
【不能變節以下賢也】。
文王下?,九尾見
【文王師?尚,遂至九尾狐瑞也】。
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擅寵,殷以之破
【不變節以逮眾妾也】。
大任順季,享國七百。
此其變易也。不易也者,其位也。
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
至哉易,一元以為元紀
【天地之元,萬物所紀】。
孔子曰:方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無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
【天地無淳,人物恬萃,同於自得,故不相殊別,人雖有此而用之,故行而無,事而勿傳也】。
於是伏羲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之時物漸流動,是以因別八卦以鎮其動也】。
故易者所以經天地
【按「經天地」錢本作「繼天地】。
理人倫而明王道
【王道繼地而已】。
是故八卦以建,五氣以立,五常以之行
【天地氣合而化生五物】。
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天地陰陽尚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
度時制宜,作罔罟以畋以漁,以贍人用
【時有不贍,因制器以宜之】。
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八卦之用
【安猶不失也,順其度而道之,因其宜而制之,則天下之志通,萬類之情得也】。
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結繩而為罔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
質者無文,以天言,此易之意
【夫何為哉,亦順其自通而已耳。當此之時,天氣尚淳,物情猶樸,是故羲聖亦因以質法化人,故曰以王天下也】。
夫八卦之變,象感在人
【人情變動,因設變動之爻以之耳,大德之謂也】。
文王因性情之宜,為之節文
【九、六之辭是也】。
孔子曰:易始於太極
【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
太極分而為二
【七九、八六】。
故生天地
【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
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
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
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
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
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
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
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
乾剝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
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
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
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
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
易之德也!
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
【其中猶自有斗分,此重舉大數而已】。
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御戌亥,在於十月,而漸九月也】。
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於十月。
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
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
故位在四月。
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矣
【四維正四時之紀,則坎離為經,震兌為緯,此四正之卦,為四仲之次序也】。
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
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
【陽始於亥,生於子,形於丑,故乾位在西北也】。
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
【陰始於巳,生於午,形於未,陰道卑順,不敢據始以敵,故立於正形之位】。
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
【萬物是八卦之象,定其位則不遷其性,不淫其德矣,故各得自成者也】。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
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之序也,故南方為禮。
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
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
【按「陰氣形」句下,原本有「復十八世至壬癸為水」一節,乃後文錯簡重出。而自「盛陰陽」至「一變而為七」一節,復錯在後「邱文以候,授明之出,莫能雍」之下,今並依錢本改正】。
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
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決也,故中央為智。
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
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
昔者聖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
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
【天地本無形,而得有形,則有形生於無形矣。故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夫乾坤者,法天地之象,質然則有天地,則有乾坤矣。將明天地之由,故先設問乾坤安從生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見氣也
【以其寂然無物,故名之為太易】。
太初者,氣之始也
【元氣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無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則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形見也,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
太素者,質之始也
【地質之所本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離
【按「未離」二字原本誤作「形質」,今從錢本】。
故曰渾淪
【雖舍此三始,而猶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
【言萬物莫不資此三者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此明太易無形之時,虛豁寂寞,不可以視聽尋。繫辭曰:易無體,此之謂也】。
易變而為一
【一主北方,氣漸生之始,此則太初氣之所生也】。
一變而為七
【七主南方,陽氣壯盛之始也。萬物皆形見焉,此則太始氣之所生者也】。
七變而為九
【西方陽氣所終究之始也,此則太素,氣之所生也】。
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
【此一則元氣形見,而未分者,夫陽氣內動,周流終始,然後化生一之形氣也】。
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象形見矣】。
濁重者下為地。
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象一、七、九也。夫陽則言乾成者,陰則坤成可知矣】。
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
【陰陽剛柔之與仁義也】。
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
易氣從下生
【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也】。
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
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
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
【天氣下降以感地,故地氣升動而應天也】。
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
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
【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按此注與下注重出,應屬衍文】。
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
【彖者爻之不變動者,五象天數,奇也;十象地之數,偶也。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
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
【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
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
【九六爻之變動者,繫辭曰:爻?天下之動也。然則連山、歸藏占彖,本其質性也。周易占變者,?其流動也。彖者斷也】。
五音六律七變由此作焉。
故大衍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行猶閡也。按注「行」字錢本作「衍」】。
日十干者,五音也
【甲乙,角也。丙丁,徵也。戊己,宮也。庚辛,商也。壬癸,羽也】。
辰十二者,六律也
【六律益六?,合十二辰】。
星二十八者,七宿也
【四方各七,四七二十八周天也】。
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
【閡亦出也,言辰七變繫於易象也】。
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
【質形見矣。三者東方之數,東方日所出也,又圓者徑一而周三。四者西方之數,西方日所入也,又方者徑一而匝四也】。
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
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
【陽道專斷,兼統陰事,故曰純也】。
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
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
【言以「日」「月」,終天地之道也】
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
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
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夫物不可窮,理不可極,故王者亦常則天而行,與時消息,不可安而忘危,存而忘亡,未濟者,亦無窮極之謂者也】。
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
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
上經象陽【按原本「象」字下無「陽」字,今據錢本補】。
故以乾為首,坤為次。
先泰而後否
【先尊而後卑,先通而後止者,所以類陽事也】。
損者陰用事,澤損山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
【象陽用事之時,陰宜自損以奉陽者,所以戒陰道,以執其順者也】。
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
【當陰用事之時,陽宜自損以益陰者,所以戒陽道,以宏其化也】。
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恒為次,先損而後益
【咸則男下女,恆則陽上而陰下,先陰而後陽者,以取類陰也】。
各順其類。
孔子曰:升者十二月之卦也。
陽氣升上,陰氣欲承,萬物始進。
譬猶文王之修積道德,宏開基業,始即升平之路,當此時也,鄰國被化,岐民和洽,是以六四蒙澤而承吉,九三可處王位,享於岐山,為報德也。
明陰以顯陽之化,民臣之順德也
【民臣化順,文王之德】。
故言無咎。
孔子曰:「益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者,正月之卦也。
天氣下施,萬物皆益,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德,蒙王化,如美寶莫能違害。
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繼天道也。
王用享于帝者,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氣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
【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至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方知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
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
故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所以順四時,法天地之道也。
孔子曰:「隨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王享用于西山。」
隨者二月之卦,隨德施行,藩決難解
【大壯九三爻主正月,陰氣猶在。故羝羊觸藩,而羸其角也。至于九四主二月,故藩決不勝羸也。言二月之時,陽氣已壯,施生萬物,而陰氣漸微,不能為難,以障閉陽氣,故曰:藩決難解也】。
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陰欲隨之也。
譬猶文王之崇至德,顯中和之美,拘民以禮,係民以義。
當此之時,仁恩所加,靡不隨從,咸悅其德,得用道之王,故言:王用享于西山
【是時紂存,未得東巡,故言西山】。
孔子曰:陽消陰言夬,陰消陽言剝者,萬物之祖也。
斷制除害,全物為務。
夬之為言決也。
當三月之時,陽盛息,消夬陰之氣,萬物畢生,靡不蒙化。
譬猶王者之崇至德,奉承天命,伐決小人,以安百姓,故謂之決。
夫陰傷害為行,故剝之為行剝也。
當九月之時,陽氣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
謂之剝,言不安而已
【直剝落傷害,使萬物不得安全而已,然不能決君子】。
是以夬之九五,言決小人
【經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剝之六五,言盛殺,萬物皆剝,墮落。
譬猶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興,安全之道廢。
陰貫魚而欲承君子也
【陽衰之時,若能執柔順以奉承君子,若魚之序,然後能寵無不利也】。
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
三才之道,天地人也。
天有陰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繫於地也。
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
仁成而上,義成而下。
上者專制,下者順從。
正形於人民,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
【震主施生,卯為日出,象人道之陽也。兌主入悅,酉為月門,象人道之柔也。夫人者通之也,德之經也,故曰道德立者也】。
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
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
【易本無體,氣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也】。
分於二
【清濁分於二儀】。
通於三
【陰陽氣交,人生其中,故為三才】。
□於四,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按原本脫於四二字及闕文九方空,今據錢本補入】。
盛於五
【二壯於地,五壯於天,故為盛也】。
終於上。
初為元士
【在位卑下】。
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
【宗廟,人道之終】。
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
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凶
【聖人之見物情有得失之故,寄託陰陽之盛衰,以斷其吉凶也】。
陰陽不正,皆為失位
【初六陰不正,九二陽不正。按錢本作「陰陽失位,皆為不正】。
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
【陰有陽應,陽有陰應,實者也。既非其應,設使得而有之,皆為非義而得也,雖得之,君子所不貴也】。
善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
【王者亦當窮天地之理,類萬物之情】。
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以象盡天地之意重之盡萬物之變者也】。
繫辭焉以盡其言。
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孔子曰:易有君人五號也:帝者天稱也,王者美行也,天子者爵號也,大君者與上行異也
【臨之九二,有中和美異之行,應於五位,故百姓欲其與上為大君也】。
大人者聖明德備也。
變文以著名,題德以別操
【夫至人一也,應跡不同而生五號,故百姓變其文名,別其操行】。
王者天下所歸往。
易曰: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師者,眾也。
言有盛德,行中和,順民心,天下歸往之,莫不美命為王也。
行師以除民害,賜命以長世,德之盛
【武王受命,行師以除民害。遂享七百之祚,可謂之長世也】。
天子者,繼天理物,改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萬民,至尊之號也。
易曰:公用亨于天子
【大有九三曰:公用亨於天子,小人不克害也。文王為紂三公,百姓悅樂文王之德。文王享天子之位,以法罰小人之罪也】。
大君者,君人之盛者也。
《易》曰:「知臨,大君之宜,吉。」臨者,大也。
陽氣在內,中和之盛,應於盛位,浸大之化,行于萬民。
故言宜處王位,施大化,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詞也。
大人者,聖人之在位者也。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又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德化施行,天地之和,故曰大人。
孔子曰: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剋之。
高宗者武丁也,湯之後有德之君也。
九月之時,陽失正位,盛德既衰,而九三得正下陰,能終其道,濟成萬物。
猶殷道中衰,王道陵遲,至于高宗內理其國,以得民心,扶救衰微,伐征遠方,三年而惡消滅,成王道
【按「王道」上原本脫「成」字,今據錢本補入】。
殷人高而宗之。
文王挺以校易勸德也
【挺出高宗所以昭易義,所以勸人君修德者也】。
孔子曰:易本陰陽,以譬於物也。
掇序帝乙箕子高宗著德。
易者所以昭天道,定王業也。
上術先聖,考諸近世,采美善以見王事。
言帝乙箕子高宗,明有法也。
美帝乙之嫁妹,順天地之道,以立嫁娶之義,義立則妃匹正,妃匹正,則王化全。
孔子曰:泰者正月之卦也。
陽氣始通,陰道執順,故因此以見湯之嫁妹能順天地之道,立教戒之義也。
至于歸妹,八月卦也。
陽氣歸下,陰氣方盛,故復以見湯妹之嫁,以天子貴妹而能自卑,順從變節
【下嫁以從夫,故曰變節也】。
而欲承陽者以執湯之戒
【此謂教戒之義】。
是以因時變一用,見帝乙之道,所以彰湯之美,明陰陽之義也。
孔子曰:自成湯至帝乙,帝乙,湯之元孫之孫也。此帝乙即湯也。
殷錄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
元孫之孫,外絕恩矣
【元孫之孫五世之末,外絕恩矣】。
同以乙日生,疏可同名
【同以乙日生,天錫之命,疏可同名】。
湯以乙生,嫁妹,本天地,正夫婦,夫婦正,王道興矣。
故曰: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
孔子曰:紱者所以別尊卑,彰有德也。
故朱赤者,盛色也
【南方陽盛之時】。
是以聖人法以為紱服,欲百世不易也。
故困九五,文王為紂三公,故言:困於赤紱也。
至於九二,周將王,故言:朱紱方來,不易之法也。
孔子曰:易天子三公諸侯,紱服皆同色。
困之九二,困於酒食,朱紱方來。
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
天子三公九卿朱紱,諸侯赤紱
【朱赤雖同,而有深淺之差】。
困之九二,有中和,居亂世,交於小人。
又困于酒食者,困於祿也
【因其祿薄,故無以為酒食】。
赤紱者,賜大夫之服也。
文王方困,而有九二大人之行,將錫之朱紱也。
其位在二,故以大夫言之
【文王雖紂三公,而為小人所困,且進不得伸其職事也。故遂同於大夫,二為大夫也】。
至於九五,劓刖,不安也。
文王在諸侯之位,上困於紂,故曰「困於赤紱」。
夫執中和,順時變,以全王德,通至美矣。故曰:乃徐有說。?
記諸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也。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按此節與前孔子曰自成湯至帝乙一節並複見下卷。辭句微異。鄭注互有詳略,原本及錢本俱同,今仍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