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官職詞典·宰相】
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宰,意為主宰,殷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
周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
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唯遼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
秦、漢以丞相或相國為宰相,御史大夫為副職。
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
獻帝建安中,複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初以漢之尚書權大,將原魏王所屬的秘書令改為中書監、令。
魏、晉遂以中書令監、令為宰相,而相國、丞相變為贈官,或為權臣篡奪之階。
吳始終設丞相;
蜀漢初設丞相,後改以大將軍錄尚書事主國政。
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
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整理舊制,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
尚書省本無改動,但因太宗曾任尚書令,後不再除人,以左右僕射代為長官。
太宗起又以中書令、侍中官高,不常授人,而以其他官職加參議朝政、參知政事等名義,命名執行宰相職務。
高宗後,始以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為宰相。
後有官居左右丞相、中書令而實非宰相者。
宋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為副。
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
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
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
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金宰相相為尚書省主官尚書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為輔佐。
元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常設,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
宰相制度遂廢。
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
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又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