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官職詞典·謁者】
一、官名。
春秋戰國時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近侍,已用此稱。
秦、漢屬郎中令(漢改光祿勳)。
西漢定員七十人,東漢減半,以謁者僕射為主官。
東漢時,僕射秩為比千石;
常侍謁者五人主殿上時節威儀,秩各為比六百石;
給事謁者與灌謁者共三十人,掌賓贊受事,選儀容端正、適於奉使者任職,秩分別為四百石與比三百石。
魏、晉、南北朝沿置,凡引見臣下,傳達使命等事,均由謁者擔任。
僕射一官,晉朝廢置不常。
南朝梁、陳與北朝以謁者台為官署,設謁者僕射與謁者。
隋文帝省,煬帝複置,主官改稱謁者大夫,下設司朝謁者、通事謁者、將事謁者、謁者。
唐代不設,而中書省設通事舍人,實即隋之通事謁者。
二、官名。
命名者的別稱。
謁者本有奉使之職,故後世官名,或用“使者”,或用“謁者”。
漢有河堤謁者,掌防河事。
光武帝在黎陽立營,以謁者監屯兵。
東晉、南朝都水使者的屬員有河堤謁者、謁者之名,隋、唐尚沿用。
三、宋以前宦官職名有謁者,東漢有中宮謁者令、中宮謁者。
北朝魏、齊有中謁者僕射。
隋、唐內侍省有內謁者監、內謁者。
四、古時泛指擔任傳達、通報的侍從。
鳳凰山167號漢墓遣策5:
“謁者二人”,即此。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