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論篇 第四十】
《腹中論篇》第四十①
【注】: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001文】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①。』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②。』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③?』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④。』
【注】:
①心腹脹滿,不能再食,形如鼓脹,故名鼓脹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穀」。』
②按古本草,雞矢并不治鼓脹,惟大利,小便微寒,今方制法,當取用處湯漬服之。
③復,謂再發,言如舊也。
④飲食不節則傷胃。胃脈者,循腹裏而下行,故飲食不節,時有病者復病,氣聚于腹中也。
【002文】
帝曰:『有病胸脇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①。』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②。』
帝曰:『治之奈何?
復以何術?』
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③及傷肝也④。』
【注】:
→【鰂,賊同。藘,閭同。】
①清液,清水也,亦謂之清涕。
清涕者,謂從窈漏中漫液而下,水出清冷也。
眩謂目視眩轉也。
前後血,謂前陰、後陰出血也。
②出血多者,謂之脫血。
漏下、鼻衄、嘔吐出血,皆同焉。
夫醉則血脈盛,血脈盛則內熱,因而入房,髓液皆下,故腎中氣竭也,肝藏血,以少大脫血,故肝傷也。
然于丈夫則精液衰乏,女子則月事衰少而不來。
③《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傷中」。』
④飯後藥先,謂之後飯。
按古本草經云:『烏鰂魚骨、藘茹等并不治血枯,然經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爾。』
夫醉,勞力以入房,則腎中精氣耗竭。
月事衰少不至,則中有惡血淹留。
精氣耗竭則陰萎不起而無精,惡血淹留則血痺,著中而不散,故先茲四藥用入方焉。
古本草經曰:『烏鰂魚骨,味鹹冷平,無毒,主治女子血閉。藘茹,味辛寒平,有小毒,主散惡血。雀卵,味甘溫平,無毒,主治男子陰萎不起,強之令熱,多精有子。鮑魚,味辛臭溫平,無毒,主治瘀血,血痺在四支不散者。尋文會意,方義如此而處治之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藘茹」作「藘茹」,詳王注性味乃藘茹,當改藘作藘,又按本草烏鰂魚骨「冷」作「微溫」,雀卵「甘」作「酸」與王注異。』
→【鰂,賊同。藘,閭同。】
【003文】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
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①。』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
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②。
此久病也,難治。
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③。
論在《刺法》中④。』
【注】:
①伏梁,心之積也。
《新校正》云:『詳此伏梁與心積之伏梁大異,病有名同而實異者非一,如此之類是也。』
②正當衝脈、帶脈之部分也。
帶脈者,起于季脇,迴身一周,橫絡于齊下。
衝脈者與足少陰之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循陰股,其上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關元之分,俠齊直上,循腹,各行會于咽喉,故病當其分,則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也,以其上下堅盛如有潛梁,故曰病名伏梁,不可治也,以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按之痛悶不堪,故每切按之致死也。
以衝脈下行者絡陰,上行者循腹,故也,上則迫近于胃脘,下則因薄于陰器也。
若因薄于陰則便下膿血,若迫近于胃則病氣上出于鬲,復俠胃脘,內長其癰也,何以然哉?
以本有大膿血在腸胃之外故也。
「生」當為「出」,傳文誤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俠胃」作「使胃」。』
③若裹大膿血,居齊上則漸傷心藏,故為逆;
居齊下則去心稍遠,猶得漸攻,故為從。
從,順也。
亟,數也。
奪,去也。
言不可移動,但數數去之則可矣。
④今經亡。
【004文】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①。
此風根也②,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盲。
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濇之病③。』
【注】:
→【䯒〔骨行〕:音,ㄏㄥˊ。】
①此二十六字錯簡在《奇病論》中,若不有此二十六字則下文無據也。
《新校正》云:『詳此并無注解,盡在下卷《奇病論》中。』
②此四字此篇本有,《奇病論》中亦有之。
③亦衝脈也。
齊下,謂脖胦,在齊下同身寸之二寸半。
《靈樞經》曰:『肓之原名曰脖胦。』
→【胦〔月央:音,ㄧㄤ。意:〔脖胦〕肚臍,如「肓之原出於胦胦。」】
【005文】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
石藥發瘨,芳草發狂①。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②。』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③。』
【注】:
①多飲數溲,謂之熱中。
多食數溲,謂之消中。
多喜,曰瘨。
多怒,曰狂。
芳,美味也。
②熱中、消中者,脾氣之上溢,甘肥之所致,故禁食高梁、芳美之草也。
《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又《奇病論》曰:『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此之謂也。
夫富貴人者,驕恣縱欲。
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帝思難詰,故發問之。
高,膏,梁米也。
石藥,英乳也。
芳,草濃美也。
然此五者,富貴人常服之,難禁也。
③脾氣溢而生病,氣美則重盛于脾消熱之氣,躁疾氣悍則又滋其熱,若人性和心緩,氣候舒勻,不與物爭,釋然寬泰,則神不躁迫,無懼內傷,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悍,利也。
堅,定也,固也。
勁,剛也。
言其芳草、石藥之氣堅定固久,剛烈而卒不歇滅,此二者是也。
【006文】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①。
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②。』
【注】:
①慄,疾也。
→【慄〔忄栗〕:音,ㄌㄧˋ。意:同「栗」。】
②熱氣慓盛則木氣內餘,故心非和緩,則躁怒數起,躁怒數起則熱氣因木以傷脾,甲乙為木,故至甲乙日更論脾病之增減也。
【007文】
帝曰:『善。
有病膺腫①、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
何以得之②?』
岐伯曰:『名厥逆③。』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④。』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⑤。
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⑥。』
【注】:
①《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癰腫」。』
②膺,胸傍也。
頸,項前也。
胸,膺間也。
③氣逆所生,故名厥逆。
④石,謂以石鍼開破之。
⑤灸之則火氣助陽,陽盛故入陰。
石之則陽氣出,陽氣出則內不足,故狂。
⑥并,謂併合也,待自併合則兩氣俱全,故可治,若不爾而灸石之,則偏致勝負,故不得全而瘖、狂也。
【008文】
帝曰:『善。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①。』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
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
夫陽入于陰,故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②。』
帝曰:『善。』
【注】:
→【䐜﹝月真﹞:音,ㄔㄣ。】
①病,謂經閉也。
②脈法曰:『尺中之脈來而斷絕者,經閉也。』
月水不利,若尺中脈絕者,經閉也,今病經閉,脈反如常者,婦人姙娠之證,故云身有病而無邪脈。
②《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與此論同。
又按《甲乙經》三盛陽明,無「入陰也」三字。』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