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論篇 第三十五】
《瘧論篇》第三十五①
【注】: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001文】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①?』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②。
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注】:
①痎,猶老也,亦瘦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夫瘧疾皆生于風,其以日作,以時發,何也?」與此文異,《太素》同今文,楊上善云:痎,有云二日一發名痎瘧,此經但夏傷于暑至秋為病,或云:痎瘧,或但云瘧不必以日發,間日以定痎也,但應四時其形有異,以為痎爾。』
②慄,謂戰慄。
鼓,謂振動。
【002文】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①。
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②。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③。
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④。
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⑤。
此令人汗空疏⑥,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
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⑦。』
【注】:
①陽氣者,下行極而上,陰氣者,上行極而下,故曰陰陽上下交爭也。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由此寒去熱生,則虛實更作,陰陽之氣相移易也。
②陽并于陰,言陽氣入于陰分也。
陽明,胃脈也。
胃之脈自交承漿,卻分行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故氣不足則惡寒戰慄而頤頷振動也。
③巨陽者,膀胱脈,其脈從頭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背,抵腰中,故氣不足則腰背頭項痛也。
④熱傷氣,故內外皆熱,則喘而渴。
⑤腸胃之外,榮氣所主,故云榮氣所舍也。
舍,猶居也。
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經》、《太素》并同。』
⑦作,發作也。
【003文】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①?』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②。』
帝曰:『善。
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③?』
岐伯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④。
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⑤。
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之脈⑥。
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⑦。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藏,橫連募原也。
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⑧。』
【注】:
①間日,謂隔日也。
②不與衞氣相逢會,故隔日發也。
③晏,猶日暮也。
④風府,穴名,在頂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二寸,大筋內宛宛中也。
膂,謂脊兩傍。
⑤節,謂脊骨之節。
然邪氣遠則逢會遲,故發暮也。
⑥項已下至尾骶,凡二十四節,故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之脈也。
伏膂之脈者,謂膂筋之間,腎脈之伏行者也。
腎之脈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以其貫脊又不正應行穴,但循膂伏行,故謂之伏膂脈。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經》、《太素》并同,「伏膂之脈」《甲乙經》作「太衝之脈」,巢元方作「伏衝」。』
⑦以腎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
肺者,缺盆為之道,陰氣之行速,故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
⑧募原,謂鬲募之原系。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舉痛論》亦作「膜原」。』
【004文】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①:『此邪氣客于頭項,循膂而下者也。
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
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
中于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②。
衞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衞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③。』
【注】: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自此邪氣客于頭項至下則病作故,八十八字并無。』
②故下篇各以居邪之所而剌之。
③虛實不同,邪中異所,衞邪相合,病則發焉,不必悉當風府而發作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巢元方「則其府也」作「其病作」。』
【005文】
帝曰:『善。
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①?』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沈以內薄②,故衞氣應乃作③。』
【注】:
①風瘧皆有盛衰,故云相似同類。
②《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次以內傳」。』
③留,謂留止。
隨,謂隨從。
【006文】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岐伯曰:『夏傷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①,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成矣②。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③。』
【注】:
①《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
②暑為陽氣,中風者陽氣受之,故秋傷于風,則病成矣。
③露形觸冒,則風寒傷之。
【007文】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①。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寃,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②。』
【注】:
①以其先熱,故謂之溫。
②癉,熱也,極熱為之也。
【008文】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剌之,其故何也?
願聞其說①。』
岐伯曰:『《經》言:無剌熇熇之熱②,無剌渾渾之脈,無剌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③。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并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
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并于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④。
【注】:
①言何暇不早,使其盛極而自止乎。
②《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熱」作「氣」。』
③熇熇,盛熱也。
渾渾,言無端緒也。
漉漉,言汗大出也。
④陰盛則胃寒,故先寒戰慄。
陽盛則胃熱,故先熱欲飲也。
【009文】
夫瘧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
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①。
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②。
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③,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④。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⑤。
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⑥。』
【注】:
①復,謂復舊也,言其氣發至極,還復如舊。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瘧者,風寒之暴氣不常,病極則復」,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至字連上句與王氏之意異。』
②以其盛熾,故不可當也。
③《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勿敢必毀。」』
④方,正也。
正盛瀉之或傷真氣,故必毀。
病氣衰己,補其經氣,則邪氣弭退,正氣安平,故必大昌也。
⑤所瀉必中,所補必當,故真氣得安,邪氣乃亡也。
⑥真氣浸息,邪氣大行,真不勝邪,是為逆也。
【010文】
帝曰:『善。
攻之奈何?
早晏何如?』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①。』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②。
極則陰陽俱衰,衞氣相離,故病得休,衞氣集則復病也③。』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衞氣客于六府,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④。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⑤。』
【注】:
①言牢縳四支,令氣各在其處,則邪所居處必自見之,既見之則剌出其血爾。
往,猶去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真往」作「其往」,《太素》作「直往」。』
②陰靜陽躁,故脈亦隨之。
③相薄至極,物極則反,故極則陰陽俱衰。
④氣不相會,故數日不能發也。
⑤陽勝陰甚,則渴;陽勝陰不甚,則不渴也。
勝,謂強盛于彼之氣也。
【011文】
帝曰:『論言夏傷于暑,秋必病痎瘧①。
今瘧不必應者,何也②?』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
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③;
以冬病者,寒不甚④;
以春病者,惡風⑤;
以夏病者,多汗⑥。』
【注】:
①《新校正》云:『按《生氣通天論》并《陰陽應象大論》,二論俱云:「夏傷于暑,秋必痎瘧。」』
②言不必皆然。
③秋氣清涼,陽氣下降,熱藏肌肉,故寒甚也。
④冬氣嚴冽,陽氣伏藏,不與寒爭,故寒不甚。
⑤春氣溫和,陽氣外泄,內腠開發,故惡于風。
⑥夏氣暑熱,津液充盈,外泄皮膚,故多汗也。
【012文】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于何藏①?』
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也②。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③。
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④。』
【注】:
①安,何也。
舍,居止也。
藏,謂五神藏也。
②腎主于冬,冬主骨髓,腦為髓海,上下相應,厥熱上熏,故腦髓銷爍,銷爍則熱氣外薄,故肌肉減削而病藏于腎也。
③陰虛,謂腎藏氣虛。
陽盛,謂膀胱太陽氣盛。
④衰,謂病衰退也。
復反入,謂入腎陰脈中。
【013文】
帝曰:『癉瘧何如?』
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于陰①,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帝曰:『善。』
【注】: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陰」,巢元方作「不及之陰」。』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