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官職詞典·太學】
《禮記·王制》:
“王子命之教,然後為學。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辟雍,相傳即西周的太學。
《大戴禮記·辟雍,相傳即西周的太學。
《大戴禮記·保傅》: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直稱太學。
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為博士置弟子員。
漢太學始此。
博士弟子經考試合格,可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為郎中。
後科目及人數漸增,東漢桓帝時達三萬人。
漢末喪亂,魏、蜀、吳仍立學。
晉武帝立國子學,自此既有太學。
又有國子學,晉國子學隸屬太學,祭酒只設國子祭酒一人,博士則分國子博士與太學博士。
南朝太學,無廢無常。
北魏立太學。
隋國子監(先稱寺,繼稱學,煬帝定為監)所統有太學。
唐制以國子監領太學等七學。
太學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
宋熙甯新政,分太學為上舍、內舍、外舍,確立太學生依年限等條件,由外舍升內舍,再升上舍,再經考核,定其出身並授官職,紹聖中,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
遼南京(今北京)學有南京太學之稱。
金亦有太學及太學博士。
元、明、汪只設國子學(國子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