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打印本頁]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0:56
標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①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一卷。』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0:57
001文

五味所入。

酸入肝①。

辛入肺②。

苦入心③。

鹹入腎④。

甘入脾⑤。

是謂五入⑥。


【注】:
  
①肝合木而味酸也。

②肺合金而味辛也。

③心合火而味苦也。

④腎合水而味鹹也。

⑤脾合土而味甘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又云:「淡入胃。」』

⑥《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0:58
002文

五氣所病。

心為噫①。

肺為欬②。

肝為語③。

脾為吞④。

腎為欠,為嚏⑤。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⑥。

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⑦。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⑧。

膽為怒⑨。

是謂五病。


【注】:

①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心不受穢,故噫出之。

②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于肺,故為欬也。

③象木枝條而形支別,語宣委曲,故出于肝。

④象土包容,物歸于內,翕如皆受,故為吞也。

⑤象水下流,上生雲霧,氣鬱于胃,故欠生焉。

太陽之氣和利,而滿于心,出于鼻,則生嚏也。
  
⑥以為水榖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而上行也。

以包容水榖,性喜受寒,寒榖相薄,故為噦也。

寒盛則噦起,熱盛則恐生,何者?

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也。

下文曰:『精氣并于腎則恐也。』

⑦大腸為傳道之府,小腸為受盛之府,受盛之氣既虛,傳道之司不禁,故為泄利也。

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寫則溢而為水。

⑧膀胱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則不得小便。

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

《靈樞經》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⑨中正決斷,無私無偏,其性剛決,故為怒也。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0:58
003文

五精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喜①。

并于肺則悲②。

并于肝則憂③。

并于脾則畏④。

并于腎則恐⑤。

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


】:

①精氣,謂火之精氣也。

肺虛而心精并之則為喜。

《靈樞經》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為肺神,明心火并于肺金也。』

②肝虛而肺氣并之,則為悲。

《靈樞經》曰:『悲哀動中則傷魂,魂為肝神,明肺金并于肝木也。』

③脾虛而肝氣并之,則為憂。

《靈樞經》曰:『愁憂不解則傷意,意為脾神,明肝木并于脾土也。』

④一經云「飢」也。腎虛而脾氣并之則為畏。畏,謂畏懼也。

《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為腎神,明脾土并于腎水也。』

⑤心虛而腎氣并之則為恐。

《靈樞經》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為心主,明腎水并于心火也。怵惕,驚懼也。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并之,乃為是矣。』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0:59
004文

五藏所惡,

心惡熱①。

肺惡寒②。

肝惡風③。

脾惡濕④。

腎惡燥⑤。

是謂五惡。


】:

①熱則脈潰濁。

②寒則氣留滯。

③風則筋燥急。

④濕則肉痿腫。

⑤燥則精竭涸。

《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若餘則云肺惡燥,今此肺惡寒,腎惡燥者,燥在于秋,寒之始也,寒在于冬,燥之終也。肺在于秋,以肺惡寒之甚,故言其終。腎在于冬,腎惡不甚,故言其始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0
005文

五藏化液,

心為汗①。

肺為涕②。

肝為淚③。

脾為涎④。

腎為唾⑤。

是謂五液。


】:

①泄于皮腠也。

②潤于鼻竅也。

③注于眼目也。

④溢于脣口也。

⑤生于牙齒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1
006文

五味所禁: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①。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②。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③。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④。


】:
  
①病謂力少不自勝也。

②《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鹹先走腎,此雲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苦走心,此雲走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于心也。」』

③是皆為行其氣速,故不欲多食,多食則病甚,故病者無多食也。

④《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名此為五裁。」

楊上善云:「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2
007文

五病所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①。

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②。

是謂五發③。


】:

①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

血脈陽動,故陰氣乘之。

②夏陽氣盛,故陰病發于夏;冬陰氣盛,故陽病發于冬,各隨其少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3
008文

五邪所亂,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痺①。

搏陽則為巔疾②。

搏陰則為瘖③。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④。

是謂五亂。

→【瘖〔疒音〕:音,ㄧㄣ。意:同「喑」。】


】:

①邪居于陽脈之中,則四支熱盛,故為狂。邪入于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泣而不通,故為痺。

②邪內搏于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

③邪內搏于陰則脈不流,故令瘖不能言。

《新校正》云:『按《難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巢元方云:「邪入于陰則為癲。」

脈經云:「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

孫思邈云:「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血痺。邪入于陽,傳則為癲痙;邪入于陰,傳則為痛瘖。」

全元起云:「邪已入陰,復傳于陽,邪氣盛,腑藏受邪,使其氣不朝,榮氣不復周身,邪與正氣相擊發動為癲疾。邪已入陽,陽今復傳于陰,藏府受邪,故不能言是勝正也。」諸家之論不同,今具載之。』

④隨所之而為疾也。

之,往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陽入陰則為靜,出則為恐。」《千金方》云:「陽入于陰病靜,陰出于陽病怒。」』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5
009文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①。


】:

①《新校正》云:『按陰出之陽,病善怒已。見前條此再言之,文義不倫,必古文錯簡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5
010文

五藏所藏,

心藏神①。

肺藏魄②。

肝藏魂③。

脾藏意④。

腎藏志⑤。

是謂五藏所藏。


】:

①精氣之化成也。

《靈樞經》曰:『兩精相薄謂之神。』

②精氣之匡佐也。

《靈樞經》曰:『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③神氣之輔弼也。

《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

④記而不忘者也。

《靈樞經》曰:『心有所憶謂之意。』

⑤專意而不移者也。

《靈樞經》曰:『意之所存謂之志。』腎受五臟六腑之精,元氣之本,生成之根,為胃之關,是以志能則通。

《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腎有二枚,左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6
011文

五藏所主,

心主脈①。

肺主皮②。

肝主筋③。

脾主肉④。

腎主骨⑤。

是謂五主。


】:

①壅遏榮氣,應息而動也。

②包裹筋肉間,拒諸邪也。

③束絡機關,隨神而運也。

④覆臟筋骨,通行衛氣也。

⑤張筋化髓幹,以立身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7
012文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①。

久臥傷氣②。

久坐傷肉③。

久立傷骨④。

久行傷筋⑤。

是謂五勞所傷。


】:

①勞于心也。

②勞于肺也。

③勞于脾也。

④勞于腎也。

⑤勞于肝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7 21:07
013文

五脈應象,

肝脈弦①。

心脈鈎②。

脾脈代③。

肺脈毛④。

腎脈石⑤。

是謂五藏之脈。


】:

①緛虛而滑,端直以長也。

②如鈎之偃,來盛去衰也。

③緛而弱也。

④輕浮而虛,如毛羽也。

⑤沈堅而搏如石之投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