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打印本頁]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05
標題: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①
【
注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06
【
001文
】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①。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②。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③。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④。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⑤。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⑥。
【
注
】:
①方,正也。
言天地氣正發,生其萬物也。
木治東方,王七十二日,猶當三月節後一十二日,是木之用事,以月而取,則正月二月人氣在肝。
②天氣正方,以陽氣明盛,地氣定發,為萬物華而欲實也。
然季終土寄而王,土又生于丙,故人氣在脾。
③天陽赫盛,地焰高升,故言天氣盛,地氣高火性炎上,故人氣在頭也。
④七月三陰支生,八月陰始肅殺,故云陰氣始殺也。
然陰氣肅殺,類合于金,肺氣象金,故人氣在肺也。
⑤陰氣始凝,地氣始閉,隨陽而入,故人氣在心。
⑥陽氣深復,故氣在腎也,夫氣之變也。
故發生于木,長茂于土,盛高而上,肅殺于金,避寒于火,伏藏于水,斯皆隨順陰陽氣之升沈也。
《五藏生成論》曰:『五藏之象可以類推。』此之謂氣類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07
【
002文
】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①。
甚者傳氣,閒者環也②。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③。
秋刺皮膚循理。
上下同法,神變而止④。
冬刺俞竅于分理,甚者直下,閒者散下⑤。
【
注
】:
①散俞,謂間穴。
分理,謂肌肉分理。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春氣在經脈。」此散俞即經脈之俞也。
又《水熱穴論》云:「春取絡脈分肉。」』
②辨疾氣之間甚也。
傳,謂相傳。環,謂循環也。
相傳則傳所不勝,循環則周廻于五氣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環也」作「環已」。』
③盡氣,謂出血而盡鍼,下取所病脈盛邪之氣也,邪氣盡已,穴俞閉密則經脈循環而痛病之氣必下去矣。
以陽氣大盛,故為是法刺之。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夏氣在孫絡。」此絡俞即孫絡之俞也。
又《水熱穴論》云:「夏取盛經分腠。」』
④循理,謂循肌肉之分理也。
上,謂手脈。
下,謂足脈。
神變,謂脈氣變易與未刺時異也。
脈者,神之用,故爾言之。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秋氣在皮膚。」義與此合,又《水熱穴論》云:「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
皇甫士安云:「是始秋之治變。」』
⑤直下,謂直爾下之。
散下,謂散佈下之。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冬氣在骨髓。」此俞竅即骨髓之俞竅也。
又《水熱穴論》云:「冬取井榮。」
皇甫士安云:「是末冬之治變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08
【
003文
】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①。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欬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②。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③。
【
注
】:
①心主脈,故脈亂氣微,水受氣于夏,腎主骨,故入淫于骨髓也。
心火微則胃土不足,故不嗜食而少氣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②木受氣于秋,肝主筋,故刺秋分則筋攣也。
若氣逆環周,則為欬嗽,肝主驚,故時驚,肺主氣,故氣逆又且哭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也。」』
③冬主陽氣伏藏,故邪氣著藏腎,實則脹,故刺冬分則令人脹也。
火受氣于冬,心主言,故欲言語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08
【
004文
】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墯①。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②。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③。
【注】:
①肝養筋,肝氣不足,故筋力解墯。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墮。」』
②肝木為語,傷秋分則肝木虛,故恐如人將捕之,肝不足故欲無言而復恐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
《甲乙經》作悶。』
③夏傷于腎,肝肺孛之志,內不足,故令人少氣時欲怒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09
【
005文
】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①。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②。
秋剌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③。
【
注
】:
①肝虛故也,刺不當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②心氣少則脾氣孤,故令嗜臥。
心主夢,神為之,故令善夢。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能動。」』
③陰氣上干,故時寒也,灑灑寒貌。
《新校正》云:『按四時剌逆從論云:「秋刺筋骨血氣,內令人寒慄。」』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09
【
006文
】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①。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痺②。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③。
【
注
】:
①肝氣少,故令欲臥不能眠,肝主目,故眠而如見有物之形狀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②泄脈氣故也。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冬刺絡脈,血氣外泄,留為大痺。」』
③肺氣不足故發渴。
《新校正》云:『按《四時刺逆從論》云:「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渴。」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10
【
006文
】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①。
中心者,環死②。
中脾者,五日死③。
中腎者,七日死④。
中肺者,五日死⑤。
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嵗必死⑥。
【
注
】:
①心肺在鬲上,腎肝在鬲下,脾象土而居中,故刺胸腹必避之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意志,損之則五神去,神去則死至,故不可不慎也。
②氣行如環之一周則死也,正謂周十二辰也。
《新校正》云:『按《刺禁論》云:「一日死其動為噫。」
《四時刺逆從論》同此經,闕刺中肝死日。
《刺禁論》云:「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四時刺逆從論》同也。』
③土數五也。
《新校正》云:『按《刺禁論》云:「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四時刺逆從論》同。』
④水成數六,水數畢當至七日而死。
一云十日死,字之誤也。
《新校正》云:『按《刺禁論》云:「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四時刺逆從論》云:「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
⑤金生數四,金數畢當至五日而死。
一云三日死,亦字誤也。
《新校正》云:『按《刺禁論》云:「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
《四時刺逆從論》同。
王注《四時刺逆從論》云:「此三論皆岐伯之言而不同者,傳之誤也。」』
⑥五藏之氣,同主一年,鬲傷則五藏之氣互相剋伐,故不過一嵗必死。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11
【
007文
】
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
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①。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②。
刺之不愈,復刺③。
刺鍼必肅④。
刺腫搖鍼⑤。
經刺勿搖⑥。
此刺之道也。』
【
注
】:
①腎著于脊,脾藏居中,鬲連于脇際。
知者為順,不知者反傷其藏。
②形定則不誤中于五藏也。
《新校正》云:『按別本「憿」一作「撽」又作「檄」。』
③要以氣至為効也。
《鍼經》曰:『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之勿復鍼。』此之謂也。
④肅,謂靜肅,所以候氣之存亡。
⑤以出大膿血故。
⑥經氣不欲泄故。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11
【
007文
】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①?』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②。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③。
【
注
】:
①終,謂盡也。
②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
然足太陽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其支別者,下循足至小指外側。
手太陽脈起于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肩入缺盆,其支別者上頰至目內眥,抵足太陽。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斜絡于顴,又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外眥。』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外」作「兌」。』故戴眼、反折、瘈瘲、色白、絕汗乃出也。
絕汗,謂汗暴出如珠而不流,旋復乾也。
太陽極則汗出,故出則死。
③足少陽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手少陽脈其支別者從耳後亦入耳中,出走耳前,故終則耳聾、目寰絕系也。
少陽主骨,故氣終則百節縱緩,色青白者,金木相薄也,故見死矣。
寰,謂直視如驚貌。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12
【
008文
】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①。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②。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③。
嘔則逆,逆則面赤④。
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⑤。
【
注
】:
①足陽明脈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
手陽明脈起于手,循臂至肩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鼽,抵足陽明。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鼽」作「孔」,無抵足陽明四字。』故終則口目動作也,口目動作,謂目睒睒而鼓頷也。
胃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又罵詈,罵詈而不避親疏,故善驚妄言也。
黃者,土色,上謂手脈,下謂足脈也。
經盛,謂面目頸頷足跗腕脛皆躁盛而動也。
不仁,謂不知善惡。
如是者皆氣竭之徵也,故終矣。
②手少陰氣絕則血不流。
足少陰氣絕則骨不緛,骨硬則斷,上宣故齒長而積垢,汗血壞則皮色死,故面色如漆而不赤也。
足少陰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手少陰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腹。
故其終則腹脹閉,上下不通也。
《新校正》云:『詳王注云:「骨不緛,骨硬。」
按《難經》及《甲乙經》云:「骨不濡則肉弗能著,當作骨不濡。」手少陰脈絡小腹,《甲乙經》作脈絡小腸。』
③足太陰脈行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手太陰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故終則如是也。
《靈樞經》曰:『足太陰之脈,動則病,食則嘔,腹脹、善噫也。』
④嘔則氣逆,故面赤。
《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作善噫,噫則嘔,嘔則逆。』
⑤嘔則上通,故但面赤。
不嘔則下已閉,上復不通,心氣外燔,故皮毛焦而終矣。
何者?
足太陰脈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由是則皮毛焦,乃心氣外燔而生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20:13
【
009文
】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①。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②。』
【
注
】:
①足厥陰絡循脛上皋,結于莖,其正經入毛中,下過陰器,上抵小腹,俠胃,上循喉嚨之後,入頏顙。
手厥陰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故終則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矣。
《靈樞經》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故甚則舌卷卵上縮也,又以厥陰之脈過陰器故爾。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皋」作「睪」,「過」作「環」。→【顙〔桑頁〕:音,ㄙㄤˇ。】
②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則十二經也。敗,謂氣終盡而敗壞也。
《新校正》云:『詳十二經又出《靈樞經》與素問。』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