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打印本頁]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31
標題: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沈寶寶上巳日,病延四十餘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陽明主中土,無所復傳之明證。


前日經用瀉葉下後,大便先硬後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轉機。


下後,腹中尚痛,餘滯未清,脈仍滑數,宜調胃承氣湯小和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15&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34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生川軍二錢後入 生甘草三錢 芒硝一錢沖 佐景按: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揚並前大承氣湯為三承氣湯。


三者藥味各異,分量不同,煎法既殊,服法亦差,仲聖分之至詳,用之至精。


歷來注家能辨之至稔,言之至明者,當推柯氏韻伯,學者當細心參究。


惟竊有一二小義,當略略補充如下:仲聖常言「胃中有燥屎,此「胃中二字,當連讀成一名詞,即「腸字之別稱,並非言「胃之中,故「調胃承氣之胃,「微和胃氣之胃,均可作「胃中,或逕作「腸字解,此其一。


柯氏謂調胃承氣湯為太陽陽明並病之和劑,並謂「此外之不解,由於裏之不通,故太陽之頭項強痛雖未除,而陽明之發熱不惡寒已外見。


不知陽明亦有頭痛,惟痛在闕上,而不在太陽穴,陽明亦有發熱,惟熱屬蒸蒸,而不屬翕翕,故大論曰:「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不解二字並非表不解,乃太陽熱去,陽明熱繼,亦不解之謂也。


柯氏硬加「頭不痛句,反逆,此其二。


何氏謂厚朴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大黃倍厚朴是氣藥為臣,謂之曰「氣,似尚見含糊。


蓋厚朴是腸藥,能直達腸部,寬放腸壁。


彼腸結甚者,燥屎與腸壁幾密合無間,硝黃雖下,莫能施其技,故必用厚朴以寬其腸壁,而逐其屎氣,如是燥屎方受攻而得去,此其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16&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39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雖然,竊於大承氣一法,猶有疑義焉。


仲聖於本方中用厚朴至半斤之多,以吾師什一之法折之,當得八錢。


但吾師用此,似未有至八錢者。


吳氏又可為承氣專家,而其大承氣湯用大黃達五錢,至厚朴則一錢而已。


吳氏鞠通較為闊步,本方用大黃六錢,用厚朴亦僅及其半量,至三錢而止。


吳氏辨謂治傷寒本證,當重用厚朴,治溫熱本證,當減用之者,此乃點綴之語,非通人之論也。


由是觀之,使用嚴酷之眼光,細計藥量之比重,世乃無有真大承氣湯。


閱者博雅,曾有慣用真大承氣湯,而能識其底蘊者乎?


辱承賜教,下工之願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17&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40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以上論自桂枝湯至調胃承氣湯九證既竟,乃可合列一表如下: 麻黃湯證-麻杏甘石湯證\/小承氣湯證桂枝湯證-白虎湯證-承氣湯證-大承氣湯證葛根湯證-葛根芩連湯證/\調胃承氣湯證 

此表之意猶曰:麻黃湯證化熱入裏,為麻杏甘石湯證。


桂枝湯證化熱入裏,為白虎湯證。


葛根湯證化熱入裏,為葛根芩連湯證。


而葛根芩連湯證白虎湯證麻杏甘石湯證化熱之後,均為承氣湯證。


其腸結輕,可攻補兼施,所謂和之者,是為調胃承氣湯證。


其腸結較重者,亦用和法,即為小承氣湯證。


其腸結最重者,當用下法,又曰急下法,又曰攻法,即為大承氣湯證。


實則三承氣湯方對於麻桂葛之汗法,及白虎湯之清法言,皆得曰下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18&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47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麻杏甘石湯證之傳為承氣湯證,在以上諸實驗醫案中,似尚未有述及。


實則此種病例雖較白虎湯證傳為承氣湯證為少,卻並不尠見。


蓋經謂肺與大腸相表裏,腸熱可以移肺,肺熱亦可及腸。


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者,即係麻杏甘石湯重證,不能解於桑菊銀翹,乃傳為腸熱,腸熱不已,灼及神經,發作神昏譫語,遂指為逆傳心包耳。


依余臨床所得,肺熱傳為腸熱之後,其肺熱每不因此而消。


此時若但治其肺熱,縱用麻杏石甘湯極重之量,必然無濟,當急用承氣湯法,去其腸熱。


如嫌承氣傷肺,伐及無辜,則導法甚佳(法詳中卷),余屢用之獲效。


腸熱既去,續用麻杏甘石以治肺熱,乃得有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20&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47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故大論曰「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本條條文極似重出,當刪,而事實上卻有此例,奈何?


甚有既下之後,而肺氣自開,咳嗽自爽者,余亦屢屢逢之。


有一俞姓小孩,於某月初三日,患咽痛,紅腫,兼見白點,胸悶不舒。


初四日,皮膚發出細點如麻。


甲醫斷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連黑梔淡芩之屬。


夜間,病孩喉腫譫語,齘齒目赤。


初五日,甲醫用玄參生地山梔左金丸之屬。


易乙醫,改投解肌透痧之劑,如豆豉薄荷葛根牛蒡之屬。


初六日,乙醫主喉痧以透痧為要,重與透發之藥。


初七日,痧密佈,夾白?


熱度更高,入夜夢囈。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22&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49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乙醫慮其傷津,又與存陰清熱之法,如連翹銀花竹葉黛蛤散等。


如是延至十一日晚,痧雖回而熱不退,咳嗽氣粗,鼻扇口燥,胸悶不舒,神識不清,加以腹痛拒按,耳下漫腫。


丙醫有識,曰:宜通腑氣,徑用生大黃三錢,元明粉一錢,併合透發之藥,以達其餘邪。


其夜大便既行,神煩即安,鼻扇耳腫悉漸退。


覆診,依然用硝黃,直至糞色轉黃,方與調理而安。


由本案觀之,凡肺熱之轉為腸熱者,苟不設法去其腸中熱結,但知透表生津,豈有濟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24&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49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然則麻杏甘石白虎葛根芩連三湯證皆能化熱而為承氣湯證,在病所方面言,三湯證之病所為較上,承氣湯證之病所偏於腸,為較下,由此吾人得外感疾病傳變之第三原則,曰「由上傳下是也。


大論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其斯之謂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26&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49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吾人研究上列九方,有一事當注意及者,即此九方中用甘草者,竟達七方是也。


麻桂葛上列三湯,既不離甘草,中列三湯又不脫甘草,下列調胃承氣湯亦用甘草。


因知甘草安腸一說,不為無見。


蓋疾病由上傳下,由表入裏,由寒化熱,既為必然之趨勢,今安和其腸,即所以保其在裏在下之津者,自為著要之法矣。


至於大小二承氣湯證,因病已傳腸,邪已內實,故不必用甘草。


及其邪去腸虛,又當重用甘草以益之,不待再計者也。


余治小兒病,喜用甘草自一錢玉三錢,既取其有和中之能,更樂其有調味之功。


小兒服吾藥之後,乃不喜他醫之劑。


寄語兒科郎中,善用甘草,可以使天下父母省強藥之煩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31&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50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我令如捨甘草一味之小者,近者不論,而論九首湯方之大者遠者。


學者當知此九方者處同等重要之地位,各有專功,不容漠視。


集此九方,即成《傷寒論》中太陽陽明二經之骨幹。


識此九方,即能治傷寒,亦能治溫病。


學者將疑吾言之誇乎?


吾敢實陳讀者,歷來大醫竟無有能盡識此九方者,或但識其一,而莫識其二。


或能識其二,而莫識其三。


謂余不信,請略論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33&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51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尤氏在涇曰:「無汗必發其汗,麻黃湯所以去表實,而發邪氣。


有汗不可更發汗。


桂枝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


學者但當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以證中風傷寒之殊。


是無汗為表實,反云衛虛,麻黃之去實,寧獨遺衛?


能不膠於俗說者,斯為豪傑之士!


柯氏韻伯曰:「桂枝湯證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印定後人耳目,而所稱中風者又與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


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癒。


又曰:「余治冷風哮與風寒濕三氣合成痺等證,用麻黃湯輒效,非傷寒證可拘也。


其言何等精闢,然則尤氏柯氏皆能識麻桂二湯者也。


陸氏九芝曰:「葛根芩連一方獨見遺於陽明者,以人必見下利始用之,不下利即不用,而不以為是陽明主方也。


孰知此方之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廣也。


然則陸氏能識葛根芩連湯者也。


又曰:「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


然則陸氏又能看破傷寒溫病之劃地為牢者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35&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3-11 16:51

第三五案 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吳氏又可曰:「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誤投下藥。


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


必俟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咎也。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


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


此言超拔非凡。


然則吳氏能識諸承氣湯者也。


葉氏天士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吳氏鞠通曰:「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


法曰辛涼輕平,方號桑菊銀翹。


雖無麻杏甘石之名,而有泛治肺熱之實。


苟吾人不求酷論,謂葉氏吳氏能識麻杏甘石湯可也。


而吳氏之用白虎,或以化斑,或以解暑,頗具變化之觀。


苟吾人不吝譽語,可稱之曰微有仲聖用桂枝之風,然則吳氏亦能識白虎湯者也。


由是言之,諸氏皆仲聖之功臣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7538&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