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瘡腫科】
【總說】
人之一身,血氣周流則平。
若冷熱不調,喜怒不常,飲食不節,稍有壅聚,則隨所發現。
癰癤覺者,其膿深,小按即痛者,其膿淺。
按之軟而復者有膿,按之強而不復者無膿。
赤腫高者為實,軟慢冷腫者為虛,初作宜宣熱拔毒,外以洗滌、角敷,以斂其痕瘢,是大要法也。
已潰則排膿止痛,朝夕亦洗滌,以舒其毒瓦斯,膿盡則生肌敷痂。
次第施治,不可愴惶失序,亦不可拘一,酌量輕重形證逆順,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泄之。
導以針石,灼以肉一惡潰,不治不止難病病病深破身壞附骨疽證。
心癰者,乃心經有熱,或好飲酒,或嗜熱物,積聚成熱,久而不散,熏發於皮之外,氣血不流,凝滯而生,雖曰原道頗險,而實可治。
宜用托裡活血之劑,攻出外來,腫高不陷,可保無虞。
若陷入裡,亦不可恃。
如不飲食,急須扶脾;
能食,瘡已破穿見肉膜,亦未為害,但要洗滌淨潔,以生肉藥摻四畔,自然而愈。
腎癰乃與內腎相對,皆由腎氣衰敗而成。
突起皮赤者易安,陷入皮黑者難瘥。
如精神清爽,顏色紅潤,飲食不減,多起少臥,此為善美也。
顏色黑黃,飲食全減,斯為可憂,惟須詳審速療。
肺癰乃將理失宜,勞傷氣血,風寒之氣乘間而入,內舍於肺,及挾邪熱,其氣結聚,或作寒熱,脈數而實是也。
腸癰乃榮衛相干,氣為敗濁,小腹如腫,大小便或澀,或復汗出,或復寒熱是也。
若腹皮急,按之濡,身無熱,乃陰冷所成;
小腹堅痞,按之痛,身有熱,乃結熱所成。
脈數,膿已成,不可下;
脈遲緊,膿未成,或下瘀血而愈。
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著骨而生,膿水腐潰,碎骨出盡方愈。
治之宣熱去毒,又當溫腎,未可專用涼劑。
更在針烙其病,務詳淺深,刺拔其根則易愈。
不爾,則順脈流走,遍體洪腫,卒致不救,惜哉!
至於所患之時,猶或多於外證,未潰已前發渴,乃臟腑焦燥;
痢下乃引飲無度;
已潰而渴,則膿血去多,津液中干;
或復腸胃暴虛,遂成下痢;
體虛受寒,則嗽聲不息;
氣逆挾熱,則痰盛於胸;
熱毒不泄,為二便秘澀;
毒瓦斯迫心,為嘔噦驚悸;
陰陽交爭,血氣不和,寒熱並作;
臟腑傷敗,便血迸出;
毒瓦斯攻外,煩躁異常,惟須大方科藥同治可也。
至於諸瘡,猶當舉其大略:丁瘡,含蓄毒瓦斯,瘡頭黑硬如釘,四畔帶赤如火,瘢痕突起,痛癢異常,隨變焦黑,未幾腫大而光,轉為濕爛,深孔透肌,如大穿針之狀;
外證心驚,頭疼,拘急,惡寒,四肢痛強,或寒熱交作,頰舌間赤黑,點點如珠;
若毒入腹心,則煩悶嘔逆,恍惚痴眠,其斃可立而待。
治之當清心行血,破毒拔疔,則或愈矣。
瘰 生於項腋之間,凡人少小以來,動即蓄怒,或憂思驚恐,抑郁不伸,遂致結核,日積月累,風熱毒瓦斯聚焉,於是腫濕開瘡,起伏無已,甚則牽連腋下,延蔓心胸;
外證寒熱往來,或痛或不痛。
治之須用斑蝥、地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塊血,或如爛肉,皆其驗也。
治療不早,則無及矣。
漏瘡之由,多發於項腋僻肛門之間,治之失時,即生寒熱。
凡癰疽諸發,隨所在處,苟有宿膿、敗肉、朽骨停蓄其間,皆為之漏。
治法,溫散風冷,收水生肌,用窒寒之藥,必得痊平,惟須戒房事耳。
癮疹為病,風熱在表,天時炎暄,而燥氣乘之,則為赤疹;
天時寒涼,冷氣折之,則為白疹。
治之須疏風行氣,氣行則消矣。
其有疥癬等瘡,各自不同,浸淫不已,皆由脾肺風熱,或心腎久虛所致。
熱則平血解毒,冷則清心溫腎,又何患其不瘳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48679&pid=337190&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