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打印本頁]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2-9 12:05
標題: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膀胱經之圖
足太陽穴六十三。
睛明攢竹曲差參。
五處承光上通天。
絡卻玉枕天柱嶄。
大杼風門引肺俞。
厥陰心俞膈俞注。
肝俞膽俞脾俞同。
胃俞三焦腎俞中。
大腸小腸膀胱俞。
中膂白環兩俞輸。
自從大杼至白環。
相去脊中三寸間。
上 次中復下 。
會陽承扶殷門亞,浮 委陽委中罅。
膊內挾脊附分當。
太陽行背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
噫嘻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
肓門志室胞之肓。
二十椎下秩邊藏。
合 以下合陽是。
承筋承山居其次。
飛陽跗陽泊昆侖。
仆參申脈連金門。
京骨束骨交通谷。
小趾外側至陰續。
足太陽膀胱之經。
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是經多血少氣。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
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處,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也。
水液由是滲入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4120&pid=727514&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2-9 12:06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
(校注:「上」,當是衍字。
因巔頂無上可言。
如下一正文就只言「其支別者從巔」,足厥陰肝經亦有「與督脈會於巔」的正文,均無「上」字。)
目大角為內 。
發際前為額。
腦上為巔。
巔,頂也。
足太陽起目內毗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也。
睛明:在目內 。
攢竹:在眉頭陷中。
神庭:見督脈,足太陽督脈之會也。
曲差: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際。
五處:挾上星傍一寸五分。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五分。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五分。
百會:見督脈,足太陽、督脈之交會也。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
支別者,從巔頂之百會,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穴,所以散養於經脈也。
率谷、浮白、竅陰三穴,見足少陽經,足太陽、少陽之會也。
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腦,頭髓也。
頸上為腦,腦後為項。
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後,循絡卻、玉枕,入絡腦。
復出下項,抵天柱也。
絡卻:在通天後一寸五分。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五分,挾腦戶旁一寸三分,枕骨上,入發際三寸。
腦戶:督脈穴,足太陽、督脈之會。
天柱:在頸大筋外廉,挾項,發際陷中。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4120&pid=727515&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2-9 12:07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肩後之下為肩膊。
椎骨為脊。
尻上橫骨為腰。
挾脊為膂。
自天柱而下,過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挾脊兩旁下行,歷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
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陶道:見督脈,足太陽、督脈之會,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
風門:在第二椎下。
肺俞:在第三椎下。
厥陰俞:在第四椎下。
心俞:在第五椎下。
膈俞:在第七椎下。
肝俞:在第九椎下。
膽俞:在第十椎下,正坐取之。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與臍平。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挾脊起肉。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
自大杼至白環俞諸穴,並背部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其支別者(校注:別字從前注作衍,)從腰中下(校注:下後當有「挾脊」二字。
東溪堂本於行右添此二字。
《聖濟總錄》、《靈樞‧經脈》、《活人書》均作「下挾脊」,按經脈循行之路,當從東溪堂本添此二字,)貫臀,入 中。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4120&pid=727516&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2-9 12:07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臀,尻也。
挾腰髖骨兩旁為機。
機後為臀。
腓腸上,膝後曲處為 。
其支者,從腰中循腰髁,下挾脊,歷上 、次 、中 、下 。
按腰髁即腰監骨,人脊椎有二十一節,自十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掩附,而八 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會陽在尾 骨兩旁,則二十一椎乃復見而終焉。
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乃知為腰監骨所掩明矣。
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 、委陽,入 中之委中穴也。
上 :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中。
次 :在第二空挾脊陷中。
中 :在第三空挾脊陷中。
下 :在第四空挾脊陷中。
會陽:在尾 (校注:,骨節空隙處。
位於 部四對 後孔中的穴位,分別稱為上、次,中、下 ,合稱八 。
據此,文中尾連用, 字顯指 部而言,古人在尾下以 言 ,無可非議。
或據《靈樞‧骨度》改 為 ,無實際意義,尾連用符合中古時期的用詞。
東溪堂、明刻本均用 字,無錫本、民國十年本用 )骨兩旁。
承扶:在尻臀下,股陰上,紋中。
殷門:在肉 下六寸。
浮 :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屈膝取之,在足太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兩筋間。
委中:在 中央約文中動脈。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4120&pid=727517&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2-9 12:08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
胛膂肉曰胛,夾脊肉也。
其支者,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
自天柱而下,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
股外為髀, 骨(校注:音接。
《素問‧骨空論》曰:「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據此參髀樞當居之位,捷字當是楗字之誤)之下為髀樞。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
魄戶:在第三椎下。
膏肓:在第四椎下,近五椎上,取穴時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搖。
神堂:在第五椎下。
噫嘻:在肩膊內廉,挾第六椎下。
膈關:在第七椎下,正坐闊(校注:萬歷,東溪堂本亦作闊,承本為開。
「闊」,據《說文》引申為疏解,即與舒通,與肩連用作為動詞,亦涵開意。
用闊肩雅於用開肩)肩取之。
魂門:在第九椎下。
陽綱:在第十椎下。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叉肋間。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並正坐取之。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
秩邊:在第二十椎下,並伏而取之。
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端。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4120&pid=727518&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2-9 12:08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腓腸也,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 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穴,下貫 內,歷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出外踝後之昆侖,仆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太陰也。
合陽:在膝約紋中央下三寸。
承筋:在 腸中央陷中。
承山:在 腸下分肉間。
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跗陽:在外踝上三寸。
昆侖:在外踝(校注:外下脫一「踝」字。
《甲乙經》作「在足外踝後跟骨上」,置一踝字,達意準確。
且下文亦有「足外踝」云。
承本有踝字,東溪堂本批點亦添一踝字。
萬歷、嘉靖諸本均無,當補)後跟骨上陷中。
仆參: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
申脈: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
金門:在足外踝下。
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通谷: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中。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如韭葉。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謂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 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趾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4120&pid=727519&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