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備要秘旨】
書名 喉舌備要秘旨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分類 喉科
品質 0%
典籍總表, 清朝, 喉科, 0%
http://jicheng.tw/jcw/book/%E5%96%89%E8%88%8C%E5%82%99%E8%A6%81%E7%A7%98%E6%97%A8/index
【喉部】
【論喉症】
喉痹一症,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古人悉指為相火。
然此症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證,不可不詳察也。
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證也。
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證也。
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陰證也。
故《內經》曰:
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病頷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
一、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少陰、陽明、厥陰,皆有此症,具列於後。
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症。
陽明為水穀之海,胃氣直透咽喉,故又言陽明之火為最盛。
欲辨此者,但察其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
因口腹過嗜肥甘辛熱而起者,多屬陽明。
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至若少陰之疾,則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始於橫骨,終於會厭,系於舌本。
凡陰火遂沖於上,多為喉痹。
但少陰之火有虛有實,不得類從火斷。
若果因實火,自有火症火脈現出,亦易知也。
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水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
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證也,非溫補命門不可。
凡此諸經不同,而虛實大異,皆後人所罕知,獨褚氏遺之,有上病察下之說,誠見道之言也。
【一、喉痹症總治之火】
則名目雖多,似有不必盡辨者。
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即如單雙乳鵝及單雙纏喉症之有不同也。
蓋腫於咽之兩旁者為雙鵝,腫於一邊者為單鵝,此其形必圓突如珠,乃癰癤之類,結於喉間,故多至出毒,或宜刺出血而愈者。
若纏喉風,則滿喉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
此其所以有異,而治之亦當有法也。
【喉症總論】
夫喉症者,人之一身總關之際也,內通五臟六腑,外傳五音五色,乃氣息出入之門,聲音傳送之所,飲食往來必經之路,此乃真真總關之際也。
諺云:
一指痛,滿身疾,何況乎咽喉。
蓋喉症所發原由,多因人之本性發來,或好食煎炒,或恣味辛酸,或淫欲無節,或喜怒不常,或勞神過度,或耽於色,或過飲酒,好勇斗狠,皆能致疾。
既未能謹節於平日,又不能急治於患後,日積月累,其病根蒂深固,則牢不可拔矣。
若夫好食酸,則傷肝。
好食辣,則傷肺。
好食甜,則傷脾。
好食苦,則傷心。
好食咸,則傷腎。
好食冷,則內熱。
好食熱,則內寒。
此因飲食傷臟,而發喉症者也。
夫喉症發於內,左屬肝,右屬肺,舌屬心,唇屬脾,齒屬腎。
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速,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緩,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大腸病也。
蓋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連,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三焦無病,乃寄之名,此屬於腑。
【喉症總論】
五臟六腑發於喉,皆由內而發外者也。
然發形於外者,有虛有實之分,有緊有緩之說,有陰有陽之症。
有紅有腫之形,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有熱者,有寒者,有紅黃青白黑點者,有氣急咳嗽者。
有聲啞音嘶者。
有痰響如雷者。
有氣響似鋸者,有牙關緊急者,有氣出不收者,有鼻內出血不止者,有耳內出膿血者,有口舌生瘡者,有斑似胎癬而 若蝦皮者,有一二或數根肉筍長短生來而針刺不忍痛者,有滿喉並無紅黃白青黑點,而痛不能進膳食者,舌有硬亦有軟者,有內紅腫而外不紅腫者,有外腫而內不腫者,有口唇粗濃而齒腳肉包牙齒者,有舌下生舌而正舌卷入內向者,有鼻生 肉而喉內上面生肉核者,有滿口形似熟瘦豬肉而干焦者,有喉痛而鼻出紅黃血水者,有舌硬如石三兩載而失舌者,有面暗神慘欲言而不能言者,有舌下發子弟瘡而升提毒於喉中生白膜者,有發痰火積久燒咽喉,而鏡上生紅絲線並無白膜者,有左右扯開而失 中子者,有口眼 斜怒目直視者,有舌出齒外而不能收入者,有舌藏內關而不能伸出外節者,有右傳左者,其病重,有左傳右者,其病輕。
【喉症總論】
有牙床發痛而久出膿血者。
有齒角生瘡而至內穿者,有 中子長大而滿口鮮紅色者,有開口臭而呼吸氣臭者。
有內外結核出膿血而不腥臭者,有朝發夕愈而腹肚作痛者,有舌粗硬寸余滿口不能通活者,有大便閉結,而小便澀數者,有遍身軟痛,手不能提,足不能步者,有久患瘰 積熱而伏於咽喉者,有內傷吐血陰火伏於喉中作痛者,有風熱驟傷而忽然食惡物以發者,有婦女經水不調下閉忽送上升而致喉內作痛者,有犯夢遺日久,水衰火動而致口內作痛者。
有雙松 、單松 、雙燕子、單燕子、雙鵝喉、單鵝喉、雙纏、單纏、懸蜞、合架、壙(音HT ) 、瘰 、乘枕、乘癤、斗底、HT 、聯珠、破頭、掩頭、大頭、穿額、魚鱗、玉筍、蓮花、梅花、黑疔、搶食、木舌、重舌、 舌、回舌、舌癰、驢嘴、魚口、喉癰、喉疔、喉箭、喉痹、剪喉、牙癰、牙疔、牙疳、肥豬、鵝口、胎毒、鎖子等症。
此上症雖多端,治法惟可升提驅風,發散解毒清涼,切不可攻下通利,及補托熱燥收斂之藥。
經云:
毒在咽喉猶有救,毒歸臟腑病難全。
諸症皆從臟腑發,醫從臟腑治其源。
內外經絡能兼治,不是仙來也是仙。
【辨喉症經絡治法】
夫咽喉者,乃人飲食呼吸之門,聲音吐納之路,此關一身,害人迅速,醫者不明,誤人更不可勝計。
蓋口者脾之竅,口唇焦干為脾熱。
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
若口唇紅腫,極熱也。
口唇青白,極冷也。
口爛舌乾,心熱也。
口咽乾焦欲飲水者,陽明之熱也。
口噤難言者,風熱閉竅也。
口涎流而唇色紫者,胃氣虛也。
肚痛口吐涎水者,蟲積也。
如唇嘴反青黧黑,直如魚口,氣急不收,口唇顫動,搖頭不止,皆是不治之症。
然口為脾竅,舌為心苗,口養精液,須通五氣。
五氣者,五臟之氣也。
然臟熱則口苦,臟寒則口咸,虛則口淡,冷則口甜,宿食則口酸,虛熱煩燥則口澀,腥臭之氣蘊結於胸臆之中,發沖於外,則口臭氣滯,加之風熱勞郁之毒,則口舌生瘡,法當清胃瀉火為主。
假如喉內左邊先起,或紅或白,或黃或黑,或有膜無膜,有核無核,此皆屬肝經發來之毒風熱。
當用甘桔東加柴胡、白芍為君。
實熱加生地、丹皮、膽草為佐,痰涎壅盛加連翹、蒡子、花粉,有膜則用蟬蛻,有核用獨活、丹皮。
初起有潮熱,則用防風、荊芥、薄荷,虛熱用元參為君。
倘或右邊先起,其色或紅或黃,或白或黑,有膜無膜,或有核無核,皆是屬肺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黃芩、桑白皮為君。
【辨喉症經絡治法】
實熱則加生地、丹皮、羚羊。
痰涎壅盛有膜,及有潮熱虛熱,用藥同上。
如在 中上下舌根左右起者,其色或紅黃青白黑不等,此屬心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川連、梔子。
舌硬用羚羊、犀角。
痰涎壅盛有膜有潮熱,用藥俱同上。
左齒上大齒屬膽,加膽草。
左下大齒屬肝,加柴胡、白芍。
右上大齒屬大腸,加枳殼、杏仁。
右下大齒屬肺,加黃芩、桑皮。
當中上四齒屬心,加黃連、犀角。
當中下四齒屬腎,加黃柏、知母。
上兩旁屬胃,加川芎、白芷。
下兩旁屬脾,加蒼朮、白朮。
若其滿喉發來色黃者,此乃脾家發來濕毒,亦當燥脾驅風,除濕解毒。
其有滿喉黑色者,此屬腎經發來之毒,其毒久積,元氣損傷,津液敗壞,精神傾散,勞神過度所致,是乃險症也。
其有喉內二三肉筍,滿口乾渴失音舌脫等症,皆系毒瓦斯攻臟所致,此等症候,千人犯著千人死,靈丹百救無一生,不可不知之。
【喉科辨症】
【雙松症】
此症發於喉鏡內左右,俱有形如松 樣。
先起三五白點黃點,後湊成一個,未開花者可治,已開花者切勿輕醫。
治當平肝清肺,驅風解毒,宜用生地、六味,加防風、荊芥、薄荷、蟬蛻等藥,內吹以玉龍散。
【單松症】
此症喉鏡內起一片,或左或右,形如松 樣。
初起三五黃點白點,後湊成一個,未開花者可治,已開花者難醫。
左起治宜平肝,當用柴胡、白芍;
右起治宜清肺,當用黃芩、桑皮。
仍加入升提驅風發散解毒去膜之藥,內吹玉龍散。
【雙燕子症】
此症發在喉中之顎,左右俱有,滿口紅腫,形如燕子伏梁,頭向上,尾向下,其尾開有兩片,其膜色白黃紅,頭向出者可治,向入者難痊,若色黑者不治。
治法用甘桔湯,加平肝清肺去膜解毒消風升提之藥,內則用玉龍散吹之。
【單燕子症】
此症發在喉內,或左或右,單起一片,形似燕子,仍有白膜黃膜起。
治法左平肝,右清肺,余與雙燕子同。
頭向出尾向入者易治,頭向入尾向出者難醫。
急宜用升提等藥治之,緩則不救。
【雙鵝症】
此症生於 中,左右俱有一片,其形與 中三花相類,均結有核,甚痛,飲食皆不能下,是屬陽症。
宜針刺患處出血,並刺夾車、少商兩穴,惟有尖起者可用針刺,不起尖者弗刺。
治法宜用散血活血等藥,內則用玉龍散吹之。
如有潮熱者,用甘桔東加去風藥治之。
【單鵝症】
此症與雙鵝相同,惟或左或右,單起一片,飲食不能下咽。
治法左起平肝,右起清肺。
並宜用針刺出毒血,但患處起尖者可刺,不起尖者勿刺,余用藥同雙鵝。
【雙纏症】
此症發時喉內四圍紅腫,在 中左右,有白膜黃膜兩片,屈曲相纏,纏上者輕,纏下者重,若至日久,則難治矣。
膜之邊弦上有紅絲絡者可治,若透底黑者定死。
此是肝肺發來之陰毒,治法不可大清,宜用甘桔湯治之,內則吹以玉龍散。
【單纏症】
此症喉內四圍紅腫,或於 中左,或於 中右,單起一片,亦有白膜黃膜,屈曲相纏,纏上者輕,纏下者重,如脫後紅色者生,黑熟色者死,是為陰症,不可大清。
治法宜用甘桔東加升麻、蟬蛻。
惟左起宜加柴胡、白芍,右起宜加黃芩、桑皮。
【懸蜞症】
此症發在 中之前後左右,形如蝴蜞,(一書云:
似魚膽。
懸懸浮起,其色帶黑,是乃心腎發來之毒。
治當用清心解毒,升提涼血發散之藥,不可針刺,亦有用生地、六味,或八珍湯治之者。
【合架症】
此症多因大笑大喊所致。
發在癤機左右,先起滿口腫痛,飲食不下,三五日後合成衣架樣子,其膜色黃白不等,此乃肝肺所發之毒,一二日內可治,久則難治。
治法宜先在合車、合谷、少商穴刺出毒血少許,再以清肺平肝發散解毒去膜之藥治之,內吹以玉龍散。
【壙症】
此症發在 中內側壙(音HT )邊,或左或右不定,然俱有白膜黃膜,若不細心看之不能見,須將面掇起開關側目視之,色黃白者易治,熟黑者難醫。
發左則平肝,發右則清肺。
治宜去膜升提驅風解毒之藥治之,內則以玉龍散吹之。
【瘰症】
此症系頸上處處有核,移毒於喉中左右內外,其症從經絡發來,屬火屬痰。
治法當化痰降火驅風解毒之藥,外用沖和散敷之,如膜白似豬油,黑如墨染,皆是不治之症。
【乘枕症】
此症生於癤機前正對鼻孔,緩緩發來,形為橫枕,其色黃白,關閉涎盛痰多,針刺無血出,不痛者乃屬內傷肺竅。
宜用甘桔東加減治之,如鼻孔有血出及鼻塞頭痛目暈,便是不治之症。
【乘顎症】
此症發於上顎,紅腫者多,起白膜黃膜者少,有核用針,無核不刺。
驟發者易治,緩發者難愈。
針刺痛有血者可治,刺而不痛無血者不治。
此是心經發來即傷五內之症。
治法用連翹消毒飲,加秦艽、防風、荊芥。
【斗底症】
此症發在喉鏡鍋內,(即 中內面。
初發時有寒熱,鏡中有三五七白黑點子,二三日白膜浮起,對中胸前有毒瓦斯二路橫過,或直下,是乃陰症。
由心發來者,宜先用針刺其經絡,去其毒血,後治以升提解毒清心去膜消風之藥,切不可攻下通利,或用地黃散治之,內則吹以玉龍散。
若痰不止,氣響聲嘶聲啞者,十不過救一二耳。
【HT症】
此症發於舌根下兩邊,形如鈴子,不摻開不見,摻開舌根,其形乃見,不可針刺,如誤刺破,即不可治。
治法宜用甘桔湯,加平肝清肺消風解毒活血化痰之藥。
【聯珠症】
此症生於喉中或左或右,單起一片,有上下二個,中心有紅絲透上下兩珠,結成膿血,穿後必連作一個,仍有膿血,出之可愈,是屬陽症。
治宜左屬平肝,右宜清肺,當用甘桔湯,加消風升提排膿解毒之藥。
【破頭症】
此症發在喉鏡內,核本一個,卻破兩片,其色黑熟,口臭痰響聲啞,是乃不治之症。
【掩頭症】
此症發在喉中癤機上左右,先結核,結核後高尖處有白膜黃膜掩頭,不可針刺,此是肝肺發來之風熱毒。
治當清肺去膜之藥。
宜用甘桔東加羌活、防風,服之最效。
【大頭症】
此症因天時瘟疫瘴氣所發,必大寒大熱,口噤面黑,四肢軟弱,手不能提,足不能舉,頭大如斗,氣大而緊急,是乃三五日死之症,切勿輕易醫治。
【穿額症】
此症生於 中前內向裡面,有二三五黑點,大似烏豆樣。
此是腎經傳來,不治之症,切勿妄治。
【魚鱗症】
此症生於喉掩間,形如松實樣。
若魚鱗向下,聲啞色黑者不治。
【玉筍症】
此症發在牙關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筍,徐徐發來,針刺不痛。
此是臟腑內傷,系不治之症。
【蓮花症】
此症起在舌上,生五七枝不定,或具紅黃白等色,形如蓮花相似,不可針刺。
凡患是症,潮熱必甚。
治用犀角地黃湯,加梔子、連翹、蒡子、花粉。
【梅花症】
此症發來滿喉俱有,紅黃白點形似梅花,痰涎壅甚,舌硬面紅,潮熱作渴,是乃大熱之症。
治當清涼消風解毒去膜之藥,內用玉龍散吹之。
【黑疔症】
此症發在喉中左右,舌俱黑色,此乃腎經傳來,不治之症。
患是症者,必大寒大熱,蓋傷色過度,腎絕故也。
【搶食症】
此症或發在喉中,或發在舌上,俱生紅 ,患者必面色紫黑,驟傷風熱,喉內氣閉,不能吞物。
治宜先用針刺出血,後以生地黃東加解毒湯之藥治之。
是乃誤食惡物之症,久則難治也。
【木舌症】
此症由心經大熱發來,其舌紅腫強硬,粗至寸余,不能言語飲食,痰涎壅甚。
宜用黃連消毒散,加去風化痰除涎之藥治之,如舌出齒外者不治。
【重舌症】
此症發在舌底下重生一舌,本舌強硬,生來之舌亦硬,如生得過長大者,本舌卷入,便飲食不能進,此是心經發來熱毒。
治宜用黃連消毒散,酌加解毒涼血之藥治之。
【舌症】
此症生於舌之上下,緩緩發來,其舌粗硬如石,結核成膿者可治。
如不結核,口舌日見短小,至二三年後,舌忽失去,則雖有靈丹,不能治矣!
此是內傷心經之症,如所爛之點黑色者亦不治。
【回舌症】
此症發在舌上,腫大強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語,飲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經發來之毒。
治法用犀角地黃湯,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藥服之。
【舌癰症】
此症發在舌根舌底,結核甚痛,是乃陽症,定要出膿後七日方愈,此由心經發來之症。
治宜清心升提解毒清涼之藥。
【驢嘴症】
此症發在上口唇,對住人中,先紅後黑,滿身潮熱,其症發之甚速,此乃脾經發來之風熱毒。
當用甘桔東加白芍,並驅風解毒瀉脾之藥治之。
外以烏騮魚牙 黑存性為末加冰片、青黛,蜜糖調塗之愈,或用茶油調搽亦可。
【魚口症】
此症發在口唇,形如魚口,氣出不臭,痰涎不收,是乃脾經發來熱毒。
上唇屬脾,下唇屬胃。
治宜石膏、白芍為主,佐以清脾瀉胃之藥,外用冰硼散塗之即愈。
【喉癰症】
此症發在喉內,或左或右,單起一片,耳底痛甚,七日成膿,是乃陽症。
治宜左平肝,右清肺,加以升提之藥治之。
【喉疔症】
此症發於半頸喉內之中,結核成膿,不能針刺,聽其膿自出,但患是症者,潮熱必甚。
治宜用甘桔東加升提去風之藥。
【喉箭症】
此症發在 中左右,有白路黃路,頭大尾細,直落喉下,是乃險症,最要謹慎。
治法宜用甘桔東加升提之藥,如毒以下肚,氣響聲嘶者不治。
【喉痹症】
此症生於喉中內隔,發之甚速,氣急而促,飲食莫下,茶入口中,由鼻內出。
治宜升提消風解毒之藥治之。
【剪喉症】
此症發在喉管內,左右有核,飲食莫進。
如面暗神慘頸腫,氣響無痰,目不轉眼者,不治。
【肥豬症】
此症發於兩牙關,外面腫大,內面腫,色淡紅,不結核。
治法內用玉龍散擦,外用鍛石調醋敷之即效,或用虎骨磨醋塗之亦愈。
【鵝口症】
此系胎內受毒發來之症,小兒二三五歲之內常有患者,是症發在口角口唇,舌尾舌底下,舌面上俱有白黃點,兩牙關亦有點子,高處起核。
可用針刺核出血後,隨以銀花、甘草泡水洗之,或用五倍子煎洗亦可。
又方以前藥加硼砂、明礬共研細末常擦之愈。
此症雖一二月猶可治。
【胎毒症】
此症三五月及月內小兒,皆有發者。
其症發來滿口白膜,涎盛不收,乍寒乍熱,面色如黃紙,滿身起紅黃爛點,如肌膚脫落則不治。
是乃胎毒,皆緣胎前不知謹節所致,或未滿百日而服酸鹹之味,並迭欲無狀,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是症。
壯者宜解毒瀉胃火,內以冰硼散吹之,並用五倍子煎水京青布蘸洗口內。
【鎖子症】
此症小兒百日內,以及二三歲皆有發者。
發時滿口白膜黃膜,涎盛面黃,牙肉有白點。
要針刺放出黃水,黃水出散其毒,方治以甘桔湯等藥,並用冰硼散吹之。
如舌尾下對中縫有白點黃點驟起,而身壯者易治。
若久發起有黑紅,並脫肌膚,潮熱不退,氣響聲啞者不治。
【論症治法】
以上四十六症,須細心辨認,當清則清,當補則補,當提則提,當瀉則瀉,有風去風,有潮熱去潮熱,有涎除涎,有痰化痰,有膜去膜,關閉關開。
其有白膜黃膜,紅爛點子,而氣不響,聲不啞,音不嘶,語不亂,喉不干,肚不痛,口不噤,言不狂,眼不紅,氣不躁,目不直視,神不暗慘,大小便順利,口臭無血,胸不緊,色不熟黑,針刺有血者,人雖傾危,毒未攻臟,藥尚能解。
以上壞症,如患者兼有一二樣,切勿妄治。
若主家再三哀懇,卻情不過,亦須言明此是不治之症,今順情下藥,功過皆在所弗受,方可免怨也。
【辨陽喉症訣】
夫陽喉者,陽氣發顯於外也。
其色紅,其氣滾熱,其舌強硬,其胸緊氣急,大便堅硬,小便澀數,其面必紅,其內外紅腫之處必大熱,其口氣必滾熱而臭,其眼內必紅,其喉鏡內必起紅絲線經絡,其口唇必紅而粗濃,其陽分發熱潮熱必甚,其痰涎壅甚,其言語雄壯,其聲怒,則其症實乃陽喉也。
可用清心平肝瀉脾寒涼之藥治之。
【辨陰喉症訣】
夫陰喉者,陰氣伏藏於內也。
其色青白黃,其氣溫涼,其舌軟必卷縮,其胸寬,其大小便自通利,其面色青黃,其內外腫處青,亦復溫涼本色,其眼黃,其喉鏡內色淡,其舌色白黃,其陰分潮熱,或微寒微熱,其痰涎少,其聲溫和,其症則虛,是乃陰喉也。
不可太用寒涼之藥,宜重用元參瀉虛火為主。
【看喉中辨臟色訣】
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各載五形,各形五色。
五形者,金、木、水、火、土也。
五色者,紅、青、黃、白、黑、也。
相生者其病輕,相克者其病重。
假如其色紅,則屬心;
其色青,則屬肝;
其色黃,則屬脾;
其色白,則屬肺;
其色黑,則屬腎;
此乃五臟中形見於五色也。
開其口一觀喉中形色,即知其由何臟中發來,相生者易治,相克者難醫。
此是傳授真口訣,切勿視為等閑語。
【辨毒攻臟訣】
毒攻心必狂言亂語,毒攻肝其眼怒直視,毒攻肺其聲嘶而咳嗽氣響,毒攻腎其聲沉緩而啞,毒攻脾頸上浮腫必結核,此乃余毒發來,外用沖和散敷之則散,不散則熟,用針刺出膿血即愈。
以上系毒攻臟腑之症。
諺云:
毒攻臟腑為死症,古人不治,命由天。
【認死症歌訣】
凡喉症無痰者不治。
痰響如雷者危。
氣聲如拖鋸者死。
聲啞者不治。
色如腥熟者死。
面黑神慘者死。
口噤者危。
齒腳肉包過牙者死。
怒目直視者死。
肚痛者死。
鼻內出血不止者死。
大便泄出黑色者死。
潮熱不退者危。
口動言語亂者死。
喉內生肉筍針刺不痛者死。
膿血不腥不臭者死。
氣出無收者死。
手不能提足不能步者死。
滿喉盡膜者不治。
氣臭者死。
中子白膜遮盡者死。
牙齒脫者不治。
失舌者死。
痰火升喉痛者不治。
瘰 火升喉痛者不治。
以上皆死症,百中可救一二而已。
【治咽喉辨論】
夫咽喉之症,皆由五臟六腑發來。
臟腑生病,其形色見於咽喉, 中以內者謂之咽,中以外者謂之喉,咽喉形色各有陰陽,虛實之毒,卒然發起,牙關緊急,痰涎壅盛,氣出不收,朝發夕死,是乃急症。
醫者不明,往往謂此為痰熱,孰不知有陰陽虛實之分。
外症為陽,內症為陰,虛則溫之,實則瀉之,有熱去熱,有風去風,有毒解毒,有膜去膜,有痰化痰,有涎去涎,關閉用開關藥,至內面紅黃白爛點,可用藥散吹之,外面紅腫結核,則用藥散敷,結核成膿用針刺,審症用藥勿慌忙。
此真口訣也。
【論喉症治法】
─火症喉痹,悉宜以抽薪飲主之。
─火不勝者,宜徙薪飲主之。
─凡膽肝之火盛者,宜以芍藥、梔子、草龍膽為主。
【─陽明胃火盛者】
宜以生石膏為主。
大便閉結不通,宜加大黃、芒硝之屬通其便,而火自降。
【─凡火浮於上】
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誤用升陽散風等劑,蓋此火由中發來,得升愈熾。
經曰:
高者抑之,正此之謂也,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學人於此最要體察,勿謂誤認其面目為囑。
【─凡外治火症腫痛之法】
宜以木鱉子磨醋,用鵝毛蘸擦喉中,引去其痰。
或另少和清水,免致太酸,時時呷嗽喉中,不可咽下,引吐其痰為更喜。
嗽後以代匙散吹之,仍內服湯藥,自無不愈。
【─凡火壅於上】
而食物之治,最宜梨漿、綠豆湯之屬為妙。
若南方少梨之處,或以好蘿卜搗汁,和以泉水,少加元明粉攪勻,徐徐飲之,既可消痰,亦可清火。
【─凡單雙乳鵝】
若毒未甚,膿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
若勢甚而危,必須砭出其血,庶可速退,此因其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
又古法治喉痹,用三針刺少商穴,血出即愈。
【─陰虛喉痹】
其症亦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六脈無神,或六脈雖數,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
火甚者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硬,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
若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宜用二陰煎主之。
【─格陽喉痹】
由火不歸元,則無根之火寓於咽喉而然,其症在上熱下寒,全非火症。
凡辨此者,但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則下體全無火症,而腹不喜冷,即是症也。
蓋此症必因色欲傷精所致。
或泄瀉傷腎,或本無實火,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皆能患此症。
速宜用鎮陰煎治之為上,八味地黃湯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可。
若再用寒涼之劑,多致不救。
【─陽虛喉痹】
非喉痹因於陽虛也,乃陽虛因於喉痹也。
蓋有因喉痹過於用攻擊之劑,致傷胃氣者。
有飲食難下,倉庫空虛而傷胃氣者。
又有氣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
大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
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鼾睡,痰如拽鋸者,此胃肺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一味濃煎,放心徐徐咽下。
如痰多者,或加竹瀝、薑汁亦可。
如遲多致不救,若作實火治之,則禍不旋踵矣。
【─格陽喉痹】
但見其頭面浮火,喉頭粗極,氣急聲啞,咽腫口瘡,痛楚之甚。
察其脈,細甚而數。
問其言,則聲微似不能振者。
詢其所服之藥,無非黃連、梔、柏之屬。
此蓋以傷陽而起,復為寒涼所逼,以致寒盛於下,而格陽於上,即茶水之類,亦俱難入口,而尤畏煩熱。
余曰:
危哉!
再遲日子,必不能救矣。
遂以鎮陰煎泡好,以冷水座冷,徐徐使咽之,甫服一劑,須早而頭頂腫痛盡消,遂繼用五福飲之類,數劑而愈。
疑者始皆駭服矣。
【─喉痹痛】
大概痰火所致。
急者宜吐痰後復下之,上下分消而愈。
又甚者,以針刺去血,然後用藥吐之,此為治之上策。
若人畏懼,而委曲旁求,瞬息喪命。
蓋治喉痹之法與救火同,不容少待。
《內經》曰:
發之,發之者,發散也。
吐中有發散之義。
出血者,亦發散之端也。
治斯痰者,毋執緩方小方而治之。
如曰吾藥乃王道不動臟腑,若遇疾之輕者可獲愈,疾之重者,因循死矣。
豈非誤殺耶!
─喉癬症。
凡陰虛勞損之人,多有此病。
其症滿喉生瘡,紅腫疼痛,久不能愈,此實水虧虛火症也,宜用前陰虛喉痹之法治之。
若多咳嗽肺熱,宜以四陰煎之類治之。
若滿喉生瘡破爛而痛者,宜用牛黃益金散吹敷之,仍內服滋補真陰之劑,自可痊愈。
【─瘟毒喉痹】
乃天行瘟疫之氣。
其症則咽喉項腫,甚有頭面頸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呼為蟆瘟,又名鸕 瘟,亦名大頭瘟。
此濕熱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而治之。
東垣有普濟消毒飲,專治瘟毒喉痹,百發百中。
【─伏氣之症】
古方謂之腎傷寒。
謂非時有暴寒中人,毒瓦斯伏於少陰腎經,始初不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當以傷寒治之。
非喉痹之病也,次非下利不可,按此症亦所常有,是必以少陰少陽之火,令太陽之寒,令太陰之濕,復兼令風寒之邪者,皆有此症。
故治此者,不必治喉痹,但治外邪,其喉自愈。
即如新方之柴胡飲及散陣諸方,皆可隨宜酌用。
【─楊梅結毒】
有喉間潰爛作痛久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屬,乃楊梅瘡毒也。
宜用仙遺糧湯,甚者宜以土茯苓煎湯,吞五寶丹治之。
【─虛損喉痹】
未易辨也。
若一人因患虛損,更兼喉癬腫痛,多醫罔效。
余診其脈,則數而無力,察其症則大便溏泄,問其治則皆退熱清火之劑,然愈清火而咽愈痛。
余察之,既確知其本非實火,而且日前多用寒涼,以致肚痛不實,總亦格陽之類也。
遂專用理陰煎及大補元氣煎治之而愈。
【─鎖喉風症】
時人以咽喉腫痛,飲食難入,或痰氣壅塞不通,甚奇甚急者,皆稱為鎖喉風。
而不知有真正鎖喉風,其甚奇甚急之處,而實人所未知也。
余在襄陽嘗見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在於仲秋時,無病而喉竅澀愈甚。
及延余診視,按其脈,無火也。
問其喉,無腫無痛也。
觀其貌,則面青目瞠不能語也。
聽其聲,則喉竅若細如針,抽息之窘如線,伸頭掙命求救之狀,甚可憐也。
予見而疑之,不得其解。
然意謂風邪閉窒喉竅,非用辛溫不能解散,遂用二陳東加生薑煎而與之服,毫忽無效。
意復用獨參湯以救其肺,然見勢危若此。
恐滋怨謗,終亦未敢下手。
他醫見之,亦但束手而已。
如此者一日夜而歿。
後又一人,亦患此症而歿。
若此二人者,余及今莫識其所以病,此畢生之疑竇,殊自愧也。
然意必肺氣竭絕之故,倘值此者,恐非獨參湯決不能救。
故特書此,以俟後之君子詳酌焉。
【─諸物鯁於喉中】
或刺或骨,必有鋒芒之逆,所以刺礙而不下。
凡下而逆者,後而上之則順矣。
故治此者,當借飲食之勢,涌而吐之,使之上出,則如拔刺之捷也。
若芒刺既深,必難推下,非惟理勢不順,必致遲延,或飲食既消,無可推還,以致漸腫,則為害非細矣。
凡諸骨鯁或以飴糖一大塊,滿口吞而咽之,或用韭菜炙熟,不可切斷,作一小束吞之,芒刺即裹而下,亦妙。
【─小兒口中誤吞鐵釘痛甚】
余以磁石(七錢)、朴硝(二錢)、熟豬油(二兩),加蜜糖調和藥末與之食,次日其鐵隨糞出,是誠可謂良方矣。
【論分經治喉症藥性】
─瀉心火用黃連;
瀉肺火用黃芩;
脾火須用芍藥;
胃火定宜石膏;
柴胡瀉平肝火;
知母瀉平腎火;
木通瀉平小腸之火;
黃柏瀉膀胱火;
大黃瀉大腸火;
屈抑之火,生梔為君;
浮游之火,元參為妙。
【─上焦有熱】
黃芩、赤芍;
中焦有熱,黃連、梔子;
下焦有熱,黃柏、知母。
【─上焦有寒】
麻黃、桂枝;
中焦有寒,肉桂、乾薑;
下焦有寒,附子、沉香。
─梔子、黃連、麥冬、犀角,俱清心。
黃芩、桑皮、羚羊,俱清肺。
柴胡、白芍、膽草、青黛,俱平肝。
知母、黃柏,瀉腎火。
白芍、石膏、黑梔、甘草,俱瀉脾火。
連翹、牛蒡能解毒。
黃芩、花粉能解痰涎。
防風、荊芥、薄荷、秦艽、羌活,俱祛風除濕,退潮熱,化痰。
口苦用膽草,口渴葛根。
提毒用升麻。
去膜用蟬蛻。
涼血須生地。
血中伏火丹皮、澤瀉。
去口臭人中黃。
痰盛牛黃。
開關僵蠶、全蠍。
載藥上浮,能達氣而下行者惟桔梗。
止熱嗽,黃芩、桑皮。
止風咳,麻黃、杏仁。
止痰嗽,貝母、連翹。
止虛咳,阿膠、白醋。
能解咽喉諸毒,射干、豆根。
能和諸藥,解百毒甘草。
排膿白芷、南星。
發散荊皮、獨活。
打穿出膿則穿山甲。
【治喉用藥變化歌訣】
治喉甘桔是神方,細心體察辨陰陽。
柴胡、芍藥平肝木,不論心肺也備嘗。
黃芩同用桑皮是,加用花粉效非常。
防風、荊芥能逐風,去膜蟬蛻用之良。
喬蒡解毒痰俱化,驅風提毒升麻當。
生地等件須無膜,豆根少許最為良。
連、梔、犀角有時用,實熱無膜可主張。
六味品中除棗肉,審症用藥莫慌忙。
連、射、丹、梔雖難缺,孕婦遇之要謹防。
此歌訣須讀至爛熟為要。
【抽薪飲】
治諸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柏(各三錢) 枳殼(一錢半) 生甘(二錢) 熱在肌膚經絡,加連翹、花粉。
熱在血分大小腸,加槐花、黃連。
熱在陽明,頭面燥煩便實者,加石膏。
熱在下焦,小水痛澀,加草龍膽、車前。
熱在陰分,津液不足,加麥門冬、生地、芍藥。
【徙薪飲】
治三焦火症。
大凡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以此劑服之。
如火甚者,宜用抽薪飲。
陳皮(分) 黃芩(二錢) 白芍 茯苓 丹皮 黃柏(各錢半)
【滋陰八味湯】
治陰虛火盛,下焦濕熱等症。
淮山藥(四錢) 丹皮(三錢) 白雲苓(三錢) 茱萸(四錢) 澤瀉(三錢) 黃柏(鹽水炒,三錢) 熟地(八錢) 知母(鹽水炒,三錢)
【一陰煎】
治水虧火盛之劑。
生地(二錢) 熟地(二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牛膝(錢半) 丹參(二錢) 甘草(二錢) 火盛躁煩,加龜板。
氣虛,加人參。
心虛不眠多汗,加棗仁、當歸。
汗多煩躁,加五味子、茱萸。
微有火者,加女貞子。
虛火上浮,吐血衄血不止者,加澤瀉、茜根,或加川續斷澀之亦可。
【加減一陰煎】
治症如前,但火盛者,宜用此方。
生地 白芍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錢) 地骨皮(一錢) 炙草(五七分) 知母(一錢) 煩躁便結加石膏。
小水熱澀加梔子。
火浮於上加黃芩、澤瀉。
血燥血少加當歸。
【二陰煎】
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
生地(二錢) 麥冬(二錢) 棗仁(一錢) 元參(錢半) 川連(三錢) 茯苓(錢半) 木通(錢半) 生甘(一錢)
【鎖陰煎】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真陽失守之病。
熟地(二兩) 牛膝(二錢) 澤瀉(錢半) 清花桂(二錢) 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炙草(一錢) 如嘔惡,加乾薑一二錢。
氣脫倦言而脈微弱者,加人參。
【四陰煎】
治保肺清肝,有陰虛勞損,相火熾盛等症。
生地(一二錢) 麥冬(二錢) 白芍(二錢) 茯苓(錢半) 百合(二錢) 生甘(一錢) 沙參(二錢)
【理陰煎】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一二錢) 炙甘(一二錢) 或加用上好肉桂亦可。
【大補元煎】
黨參(一二錢) 熟地(二三錢) 淮山(炒二錢)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 枸杞(二三錢) 炙甘(一二錢) 茱萸(一錢)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將本方加以附子、炮薑片、肉桂。
氣虛,加黃 、白朮。
血滯,去茱萸、加川芎。
滑泄,加故紙、五味子。
【普濟消毒散】
治疫厲惡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氣上喘促,咽喉不利,口舌乾燥等症。
東垣曾以此方治大頭病,獲愈者以萬計。
黃芩(五錢) 黃連(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二錢) 元參(二錢) 桔梗(二錢) 柴胡(二炒) 升麻(一錢) 生甘(二錢) 以上各藥共為細末,半用白湯時時調服,半用蜜丸噙化,服盡即愈。
或加防風、川芎、、薄荷、細辛,水二盅,煎一盅服,可令熱速消。
或熱極腫甚,先用刺出其血亦效。
一方無人參。
【十二味玄翹飲】
治白喉初起絕妙方。
元參(三錢) 連翹(錢半) 山豆根(錢半) 銀花(錢半) 桔梗(錢半) 銀柴胡(一錢) 牛蒡(錢半) 蟬蛻(一錢,去頭足) 升麻(一錢) 花粉(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錢半) 生甘(一錢) 煎水服。
【治喉內無論兩傍上下】
生有白膜是乃白喉。
玉 中如有白膜即難治矣,務要急宜調治,使毒不得攻於五內,或有回生之望。
初用:
沙參(三錢) 麥冬(錢半,去心) 赤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知母(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花粉(錢半) 煎水服。
【治白喉潮熱漸除白膜漸減方】
元參(三錢半) 麥冬(錢半,去心) 白芍(錢半) 釵斛(錢半) 銀柴胡(一錢) 女貞子(三一錢) 山豆根(錢半) 馬蹄香(二錢)
【治白喉白翳將見紅影方 】
洋參(二錢) 元參(三錢半) 白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桔梗(錢半) 女貞(二錢半) 金釵斛(銀半) 北沙參(三錢)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如有咳嗽,加桑白皮錢半、杏仁去皮尖錢半。
【治白喉元氣虧損將全愈方】
洋參(三錢) 麥冬(錢半) 白芍(錢半) 女貞子(二錢半) 白茯神(二錢) 淮山(二錢) 北沙參(三錢) 元參(三錢半) 桔梗(錢半)
【治虛喉妙方】
熟地(三兩) 洋參(兩半) 麥冬(去心,八錢) 元參(兩半) 白芍(八錢) 女貞子(兩半) 釵石斛(八錢) 茯神(六錢) 菟絲餅(一兩) 淮牛七(七錢) 如腎陰虧極者,加枸杞一兩、北五味三錢半。
脾陰不足者,加淮山藥一兩。
以上各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錢,白滾湯下。
治陰虛於下,火浮於上,腹不受冷物,頭暈腰痛,手足俱冷等症。
熟地(六錢) 淮山(二錢) 茯神(一錢) 麥冬(二錢) 淮牛七(二錢) 北五味(五分) 清花玉桂(去皮,六分,另燉水沖服) 白芍(二錢) 高麗參(二錢,另燉水沖服)
【又方】
治腎陰虧損,火不歸元,氣浮越於上方。
熟地(六錢) 潛術(二錢) 麥冬(二錢半) 牛七(二錢) 北五味(五分) 附子(六分) 高麗參(二錢,另燉水沖服)
【治陰火方】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梔子仁(一錢)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生甘(一錢) 山豆根(一錢) 花粉(錢半) 初服一二劑,用防風一錢、荊芥一錢、薄荷五分。
若左起,加柴胡一錢、白芍錢半。
右加黃芩錢半、桑皮錢半。
有膜加蟬蛻五分,口內色紅甚,加生地二錢、丹皮錢半,口唇紅焦,加石膏一錢。
【治陰火驗方】
生地(三錢半) 元參(三錢) 麥冬(錢半) 知母(錢半) 澤瀉(一錢) 女貞子(二錢) 白芍(錢半) 連翹(錢半) 銀柴胡(一錢) 北沙參(五錢) 熟地(五錢) 一二服後,即除銀柴胡、北沙參。
如有咳嗽,加桑白皮三錢、杏仁二錢去皮尖、丹皮一錢半。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