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咽喉脈證通論】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7
標題: 【咽喉脈證通論】

咽喉脈證通論


書名 咽喉脈證通論

作者 尤乘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分類 喉科

品質 0%

典籍總表, 尤乘, 清朝, 喉科, 0%

http://jicheng.tw/jcw/book/%E5%92%BD%E5%96%89%E8%84%88%E8%AD%89%E9%80%9A%E8%AB%96/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7

姚序


咽喉,昔人方之輿地,固險要之區也。


扼之抗之,並制人之命,第其事有相背戾者,於地爭得之以制勝,至夫疾證,則隘於此者危矣,然亦未嘗不合,人居險地,以策勝之,疾得隘地,以藥瘳之。


客主之形不同,攻擊者之情一也。


夫治兵無常勢,而用奇者勝,薑維守劍閣,鐘會攻之未能克,鄧艾由邪徑趣涪,吳人於江險磧鐵鎖橫截,王浚火燒液之,並筏去鐵錐。


咽喉之用甘桔湯,蜀人之劍閣,吳人之鎖錐也。


此《脈證通論》一書,相傳出宋時杭千佛寺僧囊中,共十八篇,皆精要無類,吾友許子 嘗刊之,生人不可計。


世固不知其用藥禁忌一篇,昔人皆昧之,所謂吳人蜀人之蔽者也,亦猶七國之韓欲援之,而欲以折之,固必有道在矣。


因續授之梓而記之。


道光二十有一年歲在辛丑閏三月吳興姚晏芳林北堂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7

醫家十三科


咽喉居其一。


誠以氣之出入,生死之關,事醫者不可不審求也。


《內經》曰:


厥論篇曰: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


脈解篇曰:


厥陰所謂甚則嗌干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干。


骨空論篇曰: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其上氣。


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挾頤也。


謬刺論篇曰: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納食。


又曰:


嗌中腫,不能納,唾時不能出唾。


考《內經》所言喉證者,凡謂臟腑之氣,痹著於其地而已,無所謂十八證三十六證也。


惟《靈樞?癰疽篇》,岐伯曰:


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喉半日死,則類喉科之乳蛾,而屬之癰疽。


仲景去先聖未遠,其《金匱》、《玉函》所載雜病,並無喉證,正與《內經》相合。


李東垣、劉河間,為金元巨手,所著諸書,亦不載是證,獨朱丹溪有喉痹一門,第以臟腑為主,分經施治,則亦《內經》之支也。


海寧許珊林 得喉科書一冊於其鄉之世業是醫者,題為宋異僧所遺,以其篇第考之,即所謂十八證也。


先總論病態而系以藥,後詳方證,復列用藥禁忌,且以甘桔湯為喉證所忌,一掃俗醫誤執成方之謬,是能獨具手眼者,以其喉證為火毒上升,用藥降氣瀉火為主,即《靈樞》猛疽之意也,其以病起何經,用何藥主治,即《內經》丹溪之法也。


夫善讀軒岐書者,固可隔垣洞見,何待檢閱之煩,然則此書之作,蓋為俗醫設也,且為無醫設也,俗醫與無醫,則此書之功偉矣。


珊林因舊刻之訛,重勘而精梓之,家兄聖常惜其傳之不廣也,郵寄本重鋟,因括其大凡於上。


道光辛丑閏月之望吳興姚衡書於廣州撫使者署之雨春館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7

許序


或曰:


宋有異僧者,寓杭之千佛寺,遺一囊去。


寺僧啟之,得是書,秘不欲傳,今尚有能世其術者。


余曰:


唯唯否否,夫方技之書,類多托於畸人異士隱僻怪誕者流,神其說以炫人耳目。


是書苟宋人作也,不應有棉花瘡云云,此疾元時始入中國,何先數百年已能言之鑿鑿如此耶第綜其方論,凡夫喉證之虛實緩急,辨析造微,多所依據,則知非近人所能,苟非宋,亦不出元明間一巨手耳。


余先後獲四五寫本,率為庸妄人竄改塗乙,故各各不同,及見禾中刊本,益紕繆滋甚,因即數本中排比參校,窮數月之力,如理亂絲,不啻數棼之而數析之也。


今年夏手錄定本,友人楊子星泉見而韙之,星泉今俞附也,殆不至阿私所好,以貽誤後人者,還授之梓,以永厥傳,簡首仍署曰宋僧原本,亦疑以傳疑意爾,夫豈敢神其說以炫人耳目哉,是為序。


道光五年乙酉六月海昌許 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7

總論


夫喉者,吾生氣機出入之門戶,瞬息存亡之際,性命系焉。


偶一受病,危在須臾,迫不及待,所貴醫者能識受病之原,與夫虛實痰火風寒熱毒之異,更於望聞問中參究脈理,尤為先務之急。


自來業喉科者,全不講脈,所以治之鮮效。


今試論之,假如其脈洪大而實,其人氣粗而躁,此有餘之證。


用藥則以散風下氣清火消痰,散之者,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紫蘇是也;


下之者,枳殼、枳實、青皮、厚朴、山楂、前胡是也;


清之者,山梔、黃芩、黃柏。


甚則犀角、黃連。


消痰則以膽星、蔞仁、杏仁為主。


若脈洪大而浮軟無力,或弦緩而澀,其人氣委而靜,此不足之證,用藥則以涼血生血滋潤消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8

總論


涼之者,丹皮、白芍是也;


生之者,生地、當歸是也;


潤之者,苡仁、知母、花粉是也。


消痰則以貝母、蔞仁、杏仁,兼用山梔、黃芩、黃柏、犀角、黃連。


或有純是陰脈者,或有純是陽脈者,當以病治病,脈不與焉,即以荊芥、防風、牛蒡、射干、黃芩、枳殼、銀花、獨活、生地、丹皮、花粉為治,再以保命丹或紅內消同服,日用吹藥,夜用噙藥,無不見效。


更有一種熱病而服熱藥,火毒熾甚,而發於喉間,大寒大熱,疼痛不止,或舌脹而木,伸縮不能,飲食難進,其脈洪實有力,大便不行,宜急下之。


若脈洪弦而浮無力,宜涼血行血為主,若過用疏風散火之劑,恐變別證,最稱難治。


又有一種出外急走遠路脫力,而傷肺氣,喘息難舒,以致喉痛舌脹,地閣下腫,突如鎖喉之狀,內視之非重舌,外視之非痰毒,寒熱大作,痰涎洶涌,六脈洪大中空,面色發黃而浮,初以防風通聖散探之,或效一二,即以涼血生血順氣之藥治之。


又有似喉證非喉證者,其喉亦痛,牙關緊閉,胸脅疼痛,或腹脹痛,四肢攣厥作痛,此因受有重傷,或用力太過,致瘀血凝滯,當以行血破瘀為要,初起可救,過五六日不治。


又如弱證喉癬,雖是肺經之病,亦有兼他經而起者,何以知之假如喉間紅瘰作痛,是肺經火盛之故。


若頸項之筋,有時或左或右,作脹而硬,氣悶不快,此怒氣傷肝,左關脈必洪大而弦,當清肝火以舒筋,涼血為主。


用藥則以當歸、牛膝,佐以柴胡、黃芩、羚羊。


若兼右關微弱而緩,乃脾胃有虧,須兼用白芍、茯苓,此肝脾與肺共病也。


喉間紅瘰作痛,其舌紫色,或生刺作痛,或作木干枯,是心經受虧,無血榮養,以致虛火熾盛,且兼思慮過度,郁氣所成,左寸脈必浮洪。


當以犀角(涼血)、黃連(清火)為主,佐以當歸(生血)、白芍(涼血),此心與肺共病也。


喉間紅瘰作痛,滿唇焦裂,目熱如燒,或作乾嘔,是胃經虛火熾盛,右關脈必洪弦,且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8

總論


當以山梔(清火)、黃芩為主,佐以當歸(生血)、白芍(涼血)、山藥,此胃與肺共病也。


喉間紅瘰作痛,夜間舌乾口苦,湯水不進,或有咳而無痰,更兼滑精者,是腎水枯竭,虛火上炎,兩尺脈必洪數無力。


當以山藥、知母、黃柏(清火),為主,佐以花粉(潤)、澤瀉、白芍、茯苓,此腎與肺共病也。


若夫肺經獨病,或吐血而成,或嗜酒而發,或脾虛而生,氣血消藥、貝母、黃芩、蔞仁、牛蒡為主,佐以當歸、白芍、熟地、茯苓、丹皮、犀角、黃柏、知母。


服之喉痛雖止,然不過待日而已。


更有六脈沉隱,神脫氣敗,飲食不進,步履不前,盜汗自汗如雨,脾氣溏泄,死無疑矣。


若年老人喉間紅瘰作痛,或舌上生刺,或破腫,或木脹,言語不清,六脈微洪,五至有餘,飲食動靜形色神氣如常。


此血少火盛,當以黃芩、丹皮、茯苓、熟地、當歸、白芍為主,佐以元參、牛蒡、枳殼、銀花、花粉、山藥、苡仁。


甚則加犀角、黃連,不同前論。


若小兒痘後,或瘧後患乎此,當以犀角、黃連敗其熱毒,更以涼血補血健脾之藥為佐,朮、草、參、 斷不可用,此外用藥與大人相同。


若女人胎前患此者,先以安胎為主,次以涼血為佐,紅內消、保命丹忌用,余藥無妨。


產後一月未滿者,當以熟地、當歸補血,枳殼、青皮下氣,元參、射干、牛蒡、元胡索、銀花消腫,少加黃芩、花粉以清熱,紅內消、保命丹可用,但不宜多,吹藥噙藥忌之。


如經期適來,當以破血下氣之藥為主,涼血者少用,紅內消、保命丹噙藥服之,亦無忌。


茲論其大略如此,余詳各條。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8

通治用藥


夫喉證向有三十六法,今余列十八證,名目雖簡,而治法已備,要之十八證中,又可以風與痰與火概之。


凡遇此證,不論緩急,只以下氣消痰為主,次則清火涼血,若不分先後,混亂用藥,貽害匪淺。


今開用藥大概於下,惟高明者臨時參用可耳。


藥用防風、前胡、丹皮、獨活各一錢,杏仁、蔞仁、山楂各三錢,車前、木通各八分,兩劑後加山梔、膽星各一錢,生地二錢,如火未息,加黃芩一錢,以保命丹、紅內消同服。


誤用黃連、半夏、生薑、桔梗之類,難以收功。


照前方加羌活、獨活,服幾劑自愈。


牙關難開,須加真北細辛一分。


單蛾雙蛾至八九日後,方可用針刺出毒血,未滿十日,萬不可刺。


或有疔瘡根腳,紅內消不可用,用之反凶。


煎藥中加地丁草七八錢自愈,保命丹可服。


頸間痰毒須加象貝母、草河車、猴薑。


若日久難愈,以蛤蟆一個,研好朱砂五分,灌於中,泥裹煨,研末服之自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8

用藥禁忌


古有甘桔湯乃清喉之要劑,今人見有患喉證者,即用之而無疑,嗟乎!此猶抱薪救火,非能愈疾,而更增其疾矣!何以言之夫喉證乃火毒上升所致,須以降氣瀉火為要,甘草補中而不瀉火,既受其補,則火愈熾,病愈重矣。


桔梗引諸藥上行,藥既上行,則痰與火亦引之而上行,勢必喉間壅塞,於病更加重矣。


故小兒驚痰,大人痰火,桔梗是最忌者。


《本草》云:


升麻引胃中清氣上升,又可代犀角,似乎可用,不知一用,其痰火與氣一齊上涌於咽喉之間,四肢逆冷,喘急異常,為害匪淺。


若在他證,猶或可用,如鎖喉服之,則不治矣。


半夏雖消痰,若喉證痰重者,誤用之,禍不旋踵,蓋此乃治脾家濕滯之痰,至於喉證有痰,總不外肺中熱火,何可以半夏之燥烈治之乎老薑辛辣發散,雖喉證亦以發散為主,然過用辛辣之味,則以火益火,大非所宜。


此五者與喉證關系甚重,故特表而出之,至別藥之中,亦多禁忌,惟業醫者審擇用之,茲不多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9

丸散方藥

 

牛黃解毒丸


(即噙藥) 治一切喉風痹閉,咳嗽喘急,痰涎壅塞,胸膈迷悶,並口舌等證,無不見效。


牛黃(五分) 青黛(一兩,飛淨) 冰片(五分) 雄黃(五錢) 兒茶(三錢) 官硼(五錢) 薄荷(三兩,另研) 膽星(四兩) 研細末,生蜜和丸如芡實大,每噙一丸,待其自化咽下,一日夜須噙四丸,小兒減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9

治咽喉一切諸證


並無名腫毒已潰未潰,均可服用,厥效如神。


大蜈蚣(去頭足,切斷,同米炒,以米黑為度) 乳香(去油盡) 沒藥(去油盡) 血竭(另研) 雄黃 象貝母 穿山甲(炒) 辰砂(水飛淨) 麝香(揀去毛皮,干研) 上藥等分,惟麝香少許研細末,每服七分,小兒減半,和煎藥同服,酒下亦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9

保命丹錠子


治咽喉口齒新久腫痛,並解諸毒,磨服神效。


麝香(揀去毛皮,干研,三錢) 辰砂(明透者水飛淨,三錢) 冰片(梅花大塊,一錢) 珍珠(研細末,一錢) 琥珀(一錢) 山豆根(一兩,熬汁另用) 文蛤(洗淨 ,一兩) 山茨菇(洗去毛皮,淨焙,二兩) 雄黃(鮮明大塊研淨,三錢) 千金子(白者去油,一兩) 紅毛大戟(浙江紫大戟為上,北方綿大戟不堪用,去蘆根洗淨,焙乾為末,一兩五錢) 上藥研末,以糯米粥和山豆根汁打糊為錠,每重一錢,病輕者一錠,重者連服二錠。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9

膽冰消毒散


(初起吹藥) 血竭(一錢) 膽礬(一錢) 雄黃(一錢) 乳香(去油,三錢) 冰片(一錢) 白占(二錢) 燈心灰(不拘)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49

冰硼散


(收功吹藥) 冰片(一錢) 硼砂(一錢) 山豆根(二錢五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0

玉屑散


(一名五馬破曹) 治咽喉口舌頸項破爛諸痛皆效。


薄荷(三兩,另研) 官硼(三錢五分) 雄黃(三錢) 兒茶(一錢) 冰片(三分) 上藥研細末,貯瓷瓶內,臨用挑少許置舌上,咀含片刻咽下,日用八九次。


如鎖喉風,口內干枯,牙關緊閉不能咀含者,以無根水灌下,自能開關生津。


惟脾虛胃弱者,不宜多用。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0

鎖喉第一


此證因風熱積於胸膈,或酒色及鬱怒所致。


其狀喉上下左右紅紫腫痛,或帝丁焦黑腐爛,頸項浮腫,痰涎壅塞,聲響如潮,氣急發喘,眼目直視,額上有汗如珠,身汗如雨,或泄瀉清水,四肢厥冷,或腰脅疼痛,肚腹脹痛,法在不治。


若脈六七至,不論大小至數分明,雖甚危險,十中可救一二。


或脈洪大,或沉細,惟三部混亂,即形色神氣如常,終為難治。


初起用吹藥噙藥,痰多以萬年青根搗汁和醋,攪去痰涎,或土牛膝汁,或青魚膽汁俱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0

加減荊防敗毒散


(脈洪大七八至用之) 荊芥、防風、牛蒡、連翹、膽星、獨活、前胡、枳殼、蘇子、蔞仁、杏仁、生地、黃芩、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0

加減柴胡雙解散


(脈沉隱或二三至用之) 柴胡、前胡、羌活、獨活、枳殼、枳實、川芎、青皮、蔞仁、杏仁、膽星、蘇子,長流水煎,和保命丹同服。


冬月加麻黃。


脈七八至而浮洪,頭面皮肉浮腫,色微紅,涕淚交流,語言蹇澀。


或以防風、蘇子、銀花、服荊防敗毒散後,肺管脹塞,兼咳嗽者,即加生地、當歸、白芍。


服敗毒散一劑,喉痛頓減,惟胸膈脹痛,牽引脊背,再服之即除。


服三黃湯,亦有全愈者。


蜒蚰同白梅搗爛和丸噙之,每見有效。


誤用大黃、巴豆,瀉利不止,喉證雖愈,而胸膈脹悶,飲食不進,醫復誤作他證治者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1

重舌第二


此證因平日喜食炙爆熱毒之物,積熱攻於心脾二經所致。


其狀舌下腫,突生一小舌,久之大舌反縮短,或脹而紫,言語不清,飲食不下,微作寒熱,口中清涎極多,即用銅匙將舌捺定,用三棱針刺大舌兩旁,及舌下金津、玉液兩穴各一針可五分許,再刺小舌兩旁,或出紫血,或待清涎流盡,方進吹藥噙藥,次服煎劑自安。


藥用荊芥、防風、連翹、獨活、前胡、射干、膽星、枳殼、元參、生地、黃芩、黃柏、銀花、花粉,長流水煎。


如刺破清涎出盡,亦有弗藥而愈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1

氣癰第三


此證因惱怒傷肝,肝血不和,以致肺氣壅塞,火熾上升,發於喉間,其狀帝丁之上紅腫作痛,或有連及兩邊者,寒熱大作。


初起不宜刺破,待六七日後方可針刺。


或有誤服升提之藥,竟不能愈者,或有服保命丹、紅內消,其毒自出者。


如痰多則以醋攪之,強進飲食為妙,否則恐變輕為重。


藥用荊芥、防風、射干、牛蒡、連翹、烏藥、膽星、前胡、枳殼、生地、元參、黃芩、銀花,長流水煎。


痰多加蔞仁;


氣重加枳實、青皮;


大便不行,加黃連,甚則加大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1

乳蛾第四


此證因嗜酒肉熱物過多,熱毒積於血分,兼之房事太過,腎水虧竭,致有此發。


其狀或左或右,或紅或白,形如乳頭,故名乳蛾。


一邊腫曰單蛾;


兩邊腫曰雙蛾;


或前後皆腫,白腐作爛,曰爛頭乳蛾。


初起必發寒熱,用保命丹、紅內消兼煎劑治之。


藥用荊芥、防風、射干、牛蒡、前胡、枳殼、膽星、連翹、生地、丹皮、元參、黃柏、黃芩、銀花,長流水煎。


如火盛,加犀角、黃連;


大便閉結,加大黃;


寒熱不止,加羌活、獨活;


體虛痰多,加蔞仁、杏仁、貝母。


有一種名根腳喉風,其證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喉間發泡,時欲嘔吐,或一年一發,或半年一發,或一二月數發,根留於中,不能盡去,一時難愈。


或云:


先從腳跟發起,至於喉間,亦名腳跟喉風。


發時在左,則左足酸軟陰痛,有似筋觸,牽入喉間,在右亦如之,治法同乳蛾,證亦相似。


今人每見發有紫泡,以為毒物,即用刀針開之。


豈知病之初起,毒瓦斯熾盛,發之於泡,若刺之出血,非但不能愈疾,加之破傷,則病益重矣。


或問曰:


亦有用刀針而得愈者,何故答曰:


彼病勢淺,火毒不重,刺出血少則愈者,其偶然耳。


倘病勢已深,火毒極盛,設以刀針刺之,其誤事也,可勝言哉!或以寒熱大作,誤認感寒,即用生薑,半夏,喉痛益甚,蓋薑、夏,喉證所大忌也。


(詳前用藥禁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1

弄舌第五


此證因風痰久積於內,或勞役過度而生。


其狀舌出過唇,不能言語,患者以手時弄其舌,故名。


初起用青魚膽汁攪去其痰,急宜以小布針刺少商穴,(在手大指內側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菜許,白肉際,乃肺經穴也。


)出血者易治,出黃水者難治。


腫不消者,亦難治。


藥用枳殼、枳實、牛蒡、連翹、射干、青皮、蘇子、膽星、防風、生地、犀角、黃芩、山梔、銀花,長流水煎。


舌卷縮而不能言,因乎風寒也,舌長寸許而不能收,因乎房勞也。


舌腫滿而不能消,因乎七情也。


舌根腫脹者,謂之重舌。


腫而不柔利者,謂之木舌。


初起急宜醫治,遲則不救。


舌脹滿口,痰涎極多,亦木舌之一種,前方重加大黃、芒硝,下後自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2

纏喉第六


此證因風痰濕熱,久積於內,或食炙爆濃味太多,或房勞及抑郁所致。


其狀耳下紅腫,漸趨項下,及結喉之間,一邊者輕,兩邊者重,喉內帝丁左右兩傍如蛇盤之狀,有黃白二色,黃為黃纏,白為白纏,急宜刺少商穴出血。


(注見弄舌。


次用吹藥噙藥。


男子延至結喉下不治。


女子延至胸膛不治。


喉中聲響如雷者不治。


額鼻有青黑氣,頭低痰如膠者不治。


藥用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枳殼、連翹、膽星、蔞仁、車前、紅花、丹皮、黃芩、元參、前胡、牛蒡、銀花,長流水煎。


和紅內消同服,再下保命丹,服藥至四五日,加當歸、白芍、生地、黃柏、土貝母,其效甚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2

啞瘴第七


此證因風痰壅滯於咽喉之間,其狀口不能言,牙關緊閉,即用蟾酥化水滴鼻內即開。


仍以玉屑散吹之,再將鵝翎探入喉中,攪去風痰,即能言矣。


先進牛黃解毒丸,次服荊防敗毒散,連進二三劑自愈。


如面紫舌青唇黑,鼻流清涕,目赤多淚,爪甲俱青者,不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2

骨槽第八


此證因憂思郁慮,邪毒交乘,結聚於太陽經絡。


或則惱怒傷肝,致筋骨緊急。


思慮傷脾,致肌肉結腫,膏粱濃味,致膿多臭穢。


其狀始於耳項皮膚間隱隱有核,漸如李大,便覺腫痛,初則堅硬不消,久則延爛難愈,甚至齒牙墮落,牙床腐穢,俱在不治。


初起先用鵝翎探吐風痰,次以陳艾灸耳垂下五分七壯。


再服煎藥,加減當歸、連翹、枳殼、生地、銀花、射干、膽星、赤芍、元參、牛蒡、元胡索、黃芩、丹皮,長流水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2

懸蜞第九


此證因上焦熱毒蘊積,風痰壅塞而生。


其狀上顎腫垂,形如蛙腹,或如雞卵,咽喉閉塞,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3

加減千金內托散


厚朴、荊芥、防風、連翹、羌活、獨活、白芷、膽星、枳殼、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3

爛喉癬第十


此證因棉花瘡毒未盡,而結於咽喉。


其狀周遭紫暈,漸至腐爛,爛上則鼻平陷,爛下則飲食服。


若體弱痰多,嗽重聲啞者,不治。


藥用生地、花粉、黃芩、白芍、黃柏、丹皮、銀花、元參、牛蒡、射干、防風、角刺。


體弱者加茯苓;


嗽重加山藥、苡仁、知母、蔞仁、杏仁;


熱甚加犀角、黃連。


十劑後,服犀羚貝膏用犀角、羚羊角、丹皮各八錢,當歸、元參各五錢,黃連、黃芩、黃柏、防風、射干、荊大碗,濾渣將汁再熬如稀糊,納煉蜜半斤,收貯瓷罐。


日服四次,在卯巳未亥四時,每次半盅,以燈心湯摻和送下,忌生冷發氣之物。


體弱者去黃連、花粉,加白芍、陳皮、石斛。


惡心,砂仁湯送下。


如合丸藥,去黃連、羚羊角、荊芥、防風,日進二次,每次二錢。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3

百寶丹


牙皂一兩,銀花三兩,朱砂五錢,研細末每服六分,以冷飯塊三兩,水三碗,煎至碗半,分作二服,服在巳午兩時,須二十余服,方能見效。


食時多服豬油、麻油,以潤肌膚臟腑,忌茶酒、牛羊、面食、蔥蒜等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3

熱風喉癬第十一


此證因勞心過度,血衰火盛而致。


其狀喉間紅筋紅瘰,或帝丁兩旁微有疙瘩,一起即覺非弱證喉癬可比,時作寒熱,若食熱毒之物而起,不作寒熱,於此為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3

涼血地黃湯


生地、黃芩、丹皮、牛蒡、元參、防風、荊芥、黃柏、花粉、赤芍。


火甚加山梔,或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4

弱證喉癬第十二


此證因酒色過度,或勞碌憂郁所成。


其狀喉間紅筋紅瘰,蔓延而生,津咽疼痛,夜間發熱,口燥舌乾,六脈洪數,當以清熱補血為主。


若動靜飲食如常,形色精神不脫,無嗽無痰,乃血分有熱,須涼血破血,不宜用補。


如嗽重聲啞,痰多及盜汗不止者,不治。


藥用白芍、丹皮、黃芩、當歸、元參、生地、黃柏、銀花、花粉、大力子,初起亦加荊芥、防風、連翹、枳殼,病久去之。


嗽重加知母、前胡、土貝、蔞仁、杏仁;


熱甚加柴胡、黃連;


心火盛加犀角、黃連;


肝火盛加羚羊角;


泄瀉加白朮、茯苓;


腎水枯竭,加山藥、澤瀉、枸杞、五味、知母;


停酸作嘔加砂仁;


虛甚加苡仁、山藥、茯苓、當歸,倍以白芍。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4

喉閉第十三


此證乃寒邪直中下焦,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發揚於上,以致咽痛,卒然喉閉,四肢厥冷,六脈沉微,但必下利清穀,口燥咽乾,而不思湯飲,方是寒證。


急宜刺少商穴出血,(注見弄舌。


再服煎劑。


若口燥咽乾而渴,與此霄壤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4

四順理中湯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4

四逆湯


附子、肉桂、甘草、乾薑。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5

嗆食第十四


此證乃熱毒積於心肺二經,咽喉干燥而無津液,是以喉中作痛而嗆,食難下也。


急用當歸連服後覺心肺間刺痛,仍用當歸連翹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5

當歸連翹散


當歸、生地、黃芩、連翹、山梔、枳殼、羌活、防風、荊芥。


(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6

川桂散


(按:


此方原本藥品未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6

發頤第十五


此證或傷寒發散未透,余毒積於經絡。


有與傷寒同發者,有不與傷寒同發者。


其狀耳後紅腫,頭重體倦。


急用千金內托散治之,外敷南星膏,若發於耳後一寸三分,或鼻中流涕,咽喉閉塞,痰涎壅聚,法皆不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6

南星膏


(按:


此方原本藥品未載。


發於耳後名發頤,發於腮邊名穿腮,發於地閣下名穿喉,皆屬痰毒初起。


破血消痰降氣,其後涼血生血,滋陰降火。


惟燥熱之藥斷不可用,刀針圍藥膏藥並忌,吹藥噙藥多用為妙。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6

懸癰第十六


此證乃脾家熱毒,外感風熱而成。


其狀忽於上顎生一紫泡,垂下抵舌,疼痛異常,口不能言,舌不能伸,頭不能低,仰面而立,鼻出紅涕,若不速治,毒入於腦即死。


急以小刀刺破癰頭,出盡紫血,不可咽下,用菊花湯漱淨,先以菊花葉搗汁一碗,和酒送下,次進牛黃解毒丸,煎以荊防敗毒散,加地丁、半枝蓮甚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7

喉菌第十七


此證因食膏粱炙爆濃味過多,熱毒積於心脾二經,上蒸於喉,結成如菌,面濃色紫,軟如豬肺,或微痛,或木而不痛,梗塞喉間,飲食有礙。


須以針刺出紫血者可治,鮮血者難治,日刺日有,漸如蜂窠者不治。


藥用犀角、黃芩、丹皮、僵蠶、射干、連翹、銀花、紅花、生地、黃連、黃柏、枳殼、獨活、元參、赤芍、大力子。


或年幼之人,患此不疼痛者,當以丸藥治之,日久自消,切忌刀針,藥用丹皮、獨活、防風黃芩、黃柏、元參、元胡索,蜜丸,日服二次,每次二錢,開水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7

牙癰第十八


此證因勞心過度,或食熱毒等物,鼓動陽明胃經之火,發於牙齦。


其狀如豆大,或如指大,紫色腫硬,疼痛難忍,或頭疼發熱憎寒。


先服紅內消,次進荊防敗毒散,和保命丹同服,吹藥噙藥多用。


初起發散,後則涼血,如不愈,乃是體虛,當用黃 、白朮、當歸、柴胡、陳皮、熟地、丹皮、芍藥、黃芩、石斛、元參、牛蒡、山梔。


凡牙痛或左或右,痛無定處者,前藥亦治。


若誤服發散,其痛更甚,以水醋各半,和熱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7


上《咽喉脈證通論》一卷,先府君曾於道光辛丑五月,刻於廣州。


卷首有府君手書序二篇,印樣本一冊,因續授之梓,以廣其傳,仍模刻面頁標題年月及署檢,用存手澤。


先府君精通醫學,其大略已見序中,覲元懵不知醫,但據本校錄而已。


於戲,即此藝事之微,已不相肖如此,況其大者遠者乎,是可愧已。


歸安姚覲元記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9-27 22:57
全篇完!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