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秘旨】
書名 女科秘旨
作者 輪印禪師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771-1711年
分類 婦科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5%B3%E7%A7%91%E7%A7%98%E6%97%A8/index
【女科秘旨卷一●安胎論】
凡孕婦脾胃旺。氣血充足。則胎安產正。子亦多壽。何用安胎。
若氣血衰。脾胃弱。而飲食少。則虛症百出。或孕成數墜。而子不壽。是必資藥力以助母胎。並壽子也。
夫精血會凝而成孕。精氣蒸胃而遂嘔。血少肝虛。加愛醋物。胃氣受傷。厭阻飲食。若人素弱。嘔阻。橘半量加。稟孕而然。竹瀝。薑汁。胎痛宜緩。少加帶殼砂仁。胎漏宜涼。須用地黃生熟。至若傾撲動胎下血。膠艾宜加。怒氣胎遂上衝。木香為使。小便短澀成淋瀝。安榮不應用升提。
若還滯血流於脬。逍遙。梔子宜加入。子腫面目虛浮。而肢體水氣。全生白朮堪醫。子煩心驚膽怯。而時見悶煩。竹葉安胎可療。天仙藤治子氣。腳縫水出。人虛多用術參。羚羊角理子癇。項強筋搐。應用人參竹瀝。脾氣虛而胎壓尿胞。則臍腹痛而小便淋閉。安胎飲雖宜。法當升提探吐。脾氣弱而轉運淹遲。
則飲食停而胃家脹嘔。安胎飲力緩加參。平胃調和。又若胸滿腹脹。便閉遍身浮腫。鯉魚湯治胎水攸宜。恐脾胃氣虛。四君。五皮為佐。胎氣上攻。心腹脹痛。紫蘇飲療子懸甚當。若食少晡熱。逍遙加味相。兼柴前梅連為丸。骨蒸勞熱可退。
當歸六黃作引。盜汗晡熱堪除。孕成屢墮。因母血弱。不能分蔭其胎。娩子無氣。由母氣虛。僅可滋榮於己。老夫得其少婦。須寡欲以候經期。壯陽若遇衰陰。必宜頻藥以全胎力。參朮條芩。為安胎之聖藥。芎歸懷熟。實補血之良規。佐以蘇葉。陳皮。可為常服之方。孕成六月之前。其胎尚未轉運。茯苓性降。不宜多用。黃 肥胎。豈可常加。香附雖胎喘宜加。久服虛人有害。砂仁可止嘔定痛。多用動血行胎。歷考丹溪之論。不過數言。安胎之方。止於三四。若能加減治病。可以十全八九矣。
【女科秘旨卷一●辨胎歌】
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榮兮氣為衛。榮衛和諧胎必成。血衰氣盛未有體。寸微關滑尺帶數。
流利往來如雀啄。孕婦之脈已見形。數月懷耽休認錯。三部浮沉平正等。尺按不絕胎其確。(無止方是) 滑而且散三月胎。(散者。心脈三月。心胞養胎故爾。) 但滑不散五月母。(經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也。動如豆厥厥動搖也。心主血。胎成則血聚護胎。故心脈動。
或亦有不動而是胎者。乃作足少陰非也。蓋動者壯婦血盛也。不動者弱婦血少也。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左陰右陽。尺陰寸陽。沉陰浮陽。搏者淤觸於手也,胎必熱故脈搏。陰者胎之所居也。婦人時時衄血而轉筋者。軀。衄時嚏而動者。非軀。婦人寸口脈波浮而大。榮反弱。
浮大氣強。反弱血少。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強榮弱。積為陰寒。陽為聚熱。
陽盛不潤。經絡不足。陰虛陽旺。故令少血。時發喘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吐涎沫。
乃是重虛津液。漏泄經血。三月不來。名曰居經。非軀也。) 諸陽為男諸陰女。左右分明肺腎取。(左盛男。右盛女。左右俱盛一男一女。) 左手帶縱兩個兒。右手帶橫一雙女。(夫乘妻為縱。妻乘夫為橫。) 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盛生三女。(子乘母為逆氣。母乘子為順氣。)又男胎居左。女胎居右。胎之所居。氣血聚焉。其脈滑利而盛。故左盛則男。右盛則女。嘗觀癰癤發上則寸脈盛。發下則尺脈盛。發左則左脈盛。發右則右脈盛。此所以悟胎居之理也。
【女科秘旨卷一●辨胎歌●驗胎散】
真雀腦芎(一兩) 當歸(全用七錢) 為細末。作兩股。濃煎膠湯一盞。酒調服。服後二三時覺臍腹作動。此有胎也。動罷即愈。安穩無虞。如不是。胎不動。所滯惡物自行。如一服不覺。再煎紅花湯調下。一服必效。
【女科秘旨卷一●辨胎歌●探胎散】
皂角(去皮) 炙甘草(各一錢) 黃連(五分) 為末。溫酒調服。有胎則吐。無胎不吐。
一法經水三月不行。用川芎(三錢) 為末。煎艾湯調服。服後一時腹內微動。非胎不動。大約尺脈調而不月水者。孕也。如經閉。脈必不正。或不至。
【女科秘旨卷一●養胎】
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先屬少陰。天癸既行屬厥陰。天癸既絕屬太陰。或妊娠養胎。始於厥陰者。是祖氣生化之原也。陰陽配合。故次及少陽膽經。五行相生。正是肝膽之木。次及胞絡。三焦之火。歷脾、腎、肺、大腸、胃、膀胱而終十月之期焉。惟手少陰、太陽、二經。無專養者。君主之官。無為而已。
一月肝足厥陰經。
二月膽足少陽經。
三月胞絡手厥陰經。
四月三焦手少陽經。
五月脾足太陰經。
六月胃足陽明經。
七月肺手太陰經。
八月大腸手陽明經。
九月腎足少陰經。
十月膀胱足太陽經。
按回回國。譯天文書。七曜相照。所屬與前不同。今並載以備參考。(初時胎宮極熱。將外膚蒸干後為胞衣。)一月土星照。
二月木星照。(色變紅。)三月火星照。(心肝腦成。)四月太陽照。(身體全成。)五月金星照。(毛髮成。)六月水星照。(舌動。口開。)七月太陰照。(此月胎中有力。若是月生。養得長成。)八月又土星照。(土星性燥。胎氣動。兒昏沉。是月生。養不長成。)九月又水星照。(熱潤。有力轉動。)十月既足。氣全力生。
【女科秘旨卷一●安胎】
安胎之法。以養血氣。理脾胃為主白朮益脾以培萬物之母。條芩固中瀉火氣。能滋子戶之陰。使火不妄動。所以為安胎聖藥。砂仁安胎以其止痛行氣故耳。勞神動怒。情欲之火。俱能墮胎。推原其本。皆因於熱。火能消物。造化自然。
古方謂風冷傷於子宮。而墮。未達病情者也。
如慣墮胎之婦。或中氣不調。食少。且不必養血。先理脾胃。次服補中益氣湯。使氣血自生。
因母病而動胎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
因胎病而致母病者。但安胎則母病自愈。胎多在三月分而墮者。爾時手厥陰心胞絡。主養胎元。勞心多慮。心胞絡虛。不能養胎則墮治。
宜兼制火。用四物東加黃柏。元參。白朮。條芩。左脈微弱。身痛。夜熱。腰痛。胎不安。
屬血虛。用四物湯。加杜仲。黃芩。白朮。秦艽。
右脈寸關大而無力。似滑。且不流利。倦怠懶於言動。屬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杜仲。條芩。
兩手脈俱弱。胎常墜。屬氣血兩虛。用八珍湯。加山梔。杜仲。續斷。條芩。白朮。孕婦忽然不痛。單用 。糯米。(佛手散方見秘要。)孕婦下赤汁。屬血虛有火。正方用子芩。當歸。川芎。煎服。若奇兵則用銀苧酒。
【女科秘旨卷一●安胎●銀苧酒】
苧根(去黑皮研碎五錢) 白銀(一兩) 以水酒各半煎服。
治胎動不安。一法取苧根。如足趾大者一尺煎服。即愈。丹溪云。以苧根能補血行滯也。
懷胎宜養血。益氣。健脾。清火。當常服固胎飲。
【女科秘旨卷一●安胎●固胎飲】
川芎(一錢) 當歸 白芍 熟地(各二錢) 人參 白朮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少佐黃連。
黃柏。桑上羊兒藤。(要七葉完全者) 糯米(一錢) 如見血不安。加阿膠。痛而氣滯。加縮胎至七月後。宜服方。
【女科秘旨卷一●安胎●束胎丸】
黃芩(酒炒夏月一兩秋七錢冬五錢) 茯苓(七錢五分) 白朮(二兩) 陳皮(三兩) 為末。粥丸。每服錢五分。
胎至臨月。服束胎散易產。
束胎散(即達生散。)
人參 陳皮(各五分) 白朮 白芍 全當歸(各一錢) 炙甘草(二分) 蘇葉(五分) 大腹皮(二錢)難產之婦。多氣血虛弱。榮衛澀滯使然。是方用人參。白朮。甘草以益氣。當歸。芍藥。以益血。紫蘇。腹皮。陳皮。以疏滯氣。則其生易矣。
如腹脹或痛。加砂仁。枳殼。青蔥(五葉)。黃楊腦(七個)。有火加黃芩。頭目眩悶。加川芎。如氣虛。倍參。朮。氣實加香附。倍陳皮。血虛倍當歸。加地黃。形實倍紫蘇。性急加黃連。熱極加黃芩。濕痰加海石。半夏。
食積加山楂。食後易飢加黃楊腦。腹痛加木香。官桂。黃芩。(冬月不可用桂)臨產當服補血順氣藥。使胎易產。
【女科秘旨卷一●安胎●保生無憂散】
(兼治小產瘀血腹痛。)南木香 當歸 川芎 白芍 枳殼 乳香 血余(即頭發洗淨 灰各等分) 水煎日二服。(均用五分)
【女科秘旨卷一●小產】
半產多在三個月。及五七月。除跌撲損傷外。
若前次懷胎三個月而墮者。下次有孕。如期復然。蓋先於此時受傷。
故後期必應。乘其虛也。必須預服健脾、益氣、養榮藥於一有孕之日。
日日不可缺乃可。
胎元不足倦怠。或胎動不安。或身微熱。減食。
【女科秘旨卷一●小產●單氏安胎散】
人參 當歸 懷熟地(各二錢) 白朮(二錢五分) 條芩(八分) 陳皮 蘇葉(各四分) 砂仁(三分) 如煩渴。加麥冬(一錢) 棗(五枚) 水煎服。如腰疼脾腿痛。必一日夜服三帖可安嘔吐痰水。
心煩悶。頭重。目眩。惡聞食氣。胎動。腰腹痛。下血等症。用四物東加黃 。
白朮。甘草。黃芩。阿膠。人參。桑寄生。(如無真寄生。以續斷代之。)
【女科秘旨卷二●惡阻】
懷孕三月。惡心而阻隔飲食是也。
亦有六七個月。尚病嘔者治同。然肥人責之痰。瘦人責之火。俱宜二陳湯。加白朮。黃芩。或加香附。砂仁。薑汁。竹茹。與吐家同。如或因氣者。
脈必沉 。治兼舒郁。加撫芎。香附。不可過用辛藥。妊娠稟受怯弱。便有阻病。狀如病酒。
顏色如故。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惡食。好酸鹹物。若甚者。則作寒熱。心下憤悶。嘔吐痰水。恍惚不支。古名惡阻。治先脾胃而清火。化痰。如吐甚者。愈止愈吐。仲景云。停藥月余自安。
孕婦飲食失宜。停滯作嘔。宜和平消導。不可作惡阻治。如脾胃弱者。加人參。白朮。治惡阻必用大半夏湯。加減如頭眩痰多。加旋覆花。有火加薑汁。炒黃連。竹茹。
【女科秘旨卷二●惡阻●大半夏湯】
半夏 陳皮 茯苓(各二錢五分) 生薑(一錢) 水煎服。
日久津液損。胃燥干噦。不納湯水。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加竹瀝。薑汁。潤以降之。
此症右脈必弦數。左脈必微弱。昧者謂半夏犯胎。地黃膩膈。乃知常而不達變也。
吐多脈弱。體倦不納穀。用六君子湯。加麥 。生薑。
左脈弦急。心下脹悶。惡心不止者。挾肝氣上衝也。宜茯苓湯下抑青丸。
【女科秘旨卷二●惡阻●抑青丸】
黃連(一兩) 為末。丸如麻子大。每服白湯下二三十丸。
左脈弱而嘔。當服理血歸脾藥。蓋以無陰而作嘔也。
脅脹或寒熱往來。面色青黃。此木克土也。宜六君子東加柴胡。桔梗。枳殼。兼腰痛胎欲墮。宜二陳湯合四物湯。加白朮。黃 。黃芩。阿膠。
如脹悶。加縮砂仁。
吐而心煩。用竹茹。麥冬。前胡。橘紅。蘆根。煎湯徐服。
因食冷物。及涼藥。吐不止。以丁香。炮薑。加半夏湯溫之。惡阻漸退。則徐服後方。
【女科秘旨卷二●惡阻●歸芩參附湯】
當歸(三錢五分) 川芎(一錢七分) 茯苓 人參 生地 香附子(各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黃芩(七分) 麥冬(一錢五分) 薑棗引。
吐雖定。每食粥則口酸。此肝火盛。宜用川芎。陳皮。梔子。(炒) 茯苓。生薑。煎湯下抑青丸。
吐定之後。須用大補。宜人參。白朮。當歸。黃 。陳皮。茯苓。煎服。如有火加條芩。腰痛加杜仲。川斷。每日一服。
暈眩倦怠。
【女科秘旨卷二●惡阻●單參橘飲】
人參(一錢) 橘紅 藿香 甘草(各四分) 白朮 當歸(各二錢) 半夏(八分) 砂仁(三分)竹茹(四分) 如肥人加竹瀝(半匙)
【女科秘旨卷二●惡阻●仲仁治惡阻方】
人參 陳皮 竹茹(各一錢) 麥冬 木瓜(各三錢) 藿香(五分) 枇杷葉(三大片無則蘆根代之)一法妊娠惡食。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
【女科秘旨卷二●胎痛】
孕婦腹中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曰胎痛。宜地黃當歸湯主之。如不應。加人參。白朮。
陳皮。如因血氣。加砂仁。因中氣虛下墜而作痛。則服補中益氣湯。
【女科秘旨卷二●胎痛●地黃當歸湯】
熟地(三錢) 當歸(一錢) 煎服。
腹作痛升動。先將砂仁(二錢炒) 研末。白湯調服。即時痛止。或入前方煎服。其效如神。
壯實婦人。兩手脈平和。飲食如故。都無所苦。而經暗下。此血氣旺。養胎之余血也。兒大能飲自不來矣。不必治。然亦不可使之多下。當和血、涼血、健脾為主。用佛手散加黃 。
白朮。如不已。加阿膠。去血多。用八珍湯。加膠。艾。一說壯盛婦胎漏。腰腿不酸痛。
過於小心。只服安胎飲。孕婦經水蓄於胎。若下漏則本於氣衰。而不能循於經也。胎干則子損矣。若因熱。用逍遙散。因肝火。用柴胡山梔散。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因脾氣虛不能攝血。用補中益氣湯。
胎漏有母因宿疾。子臟為風冷所乘。血氣失度。使胎不安而下血者。有榮經風勝。經血喜動。而時下者。此二症。若作漏胎治。胎必墮。若以一藥治風可止。即不治風亦無害。又有衝任脈虛。不能制經血。則月水時下。若不早治。使血盡則人斃矣。更有氣血虛。血熱風熱。肝火脾火。脾胃虛陷。濕熱鬱怒等而致。治者宜詳察之。
大怒傷肝而動血者。宜用佛手散加梔子(炒)、白芍。蓋以佛手散胎動能安。胎損能下也。
胎漏經血妄行。淋漓不已。
【女科秘旨卷二●胎痛●桑寄生散】
當歸(酒炒) 桑寄生 川斷 白朮 香附(醋炙) 阿膠(蛤粉炒) 川芎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炙) 薑(一片) 煎服(桑寄生安胎妙品。若他樹寄生。有毒不用。)
【女科秘旨卷二●胎漏下血●陸氏胎漏方】
當歸 川芎(各二錢) 人參(七分)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黃 (五錢炙) 升麻(五分) 香附(三錢) 加薑棗引。若胎不轉動。去白朮加蘇梗(五分)
【女科秘旨卷二●胎漏下血●二黃散】
生地 熟地(各等分) 為末。煎白朮。枳殼湯。食前服。每服二錢。
【女科秘旨卷二●跌撲傷胎】
胎為跌撲所傷。以逐污生新為主。服佛手散神效。如腹動加益母子。服下痛止。母子俱安。
若胎已損。則污血頻下。再加香附。(童便制) 益母草。陳皮。煎濃汁服。系從高墜下。腹痛。下血。煩悶。加生地。黃 。補以安之。若腹內大痛。下血。加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砂仁(研)服。痛甚加五靈脂一錢。
搐犯胎不安。腰腹痛。或下漿水。血水。或上搶心氣促。用四物湯。加阿膠。黃 。棗薑引。
損傷胎。腰腹痛。經血淋漓。胎下墜。
【女科秘旨卷二●跌撲傷胎●陸氏傷胎方】
當歸(三錢) 川芎 香附 黃芩(各二錢) 升麻(一錢) 砂仁(一錢五分) 薑(三片) 棗(二個)單氏治傷胎腹痛。先服安胎散。日二帖。如不止。再服膠艾安胎飲。
【女科秘旨卷二●跌撲傷胎●膠艾安胎飲】
人參 條芩 阿膠(蛤粉炒) 熟地(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 川芎(八分) 紫蘇 陳皮甘草(各四分) 艾葉(八片) 加薑棗引。如感寒頭痛。加連須。蔥頭(四個) 腹痛減去艾葉。加帶殼砂仁(四分)胎偶有所傷動。痛不可忍。
【女科秘旨卷二●跌撲傷胎●救急方】
縮砂(連殼炒黑) 為末。熱酒調服二錢。或米飲亦可。服後腹中覺熱。胎即安。屢試驗。
【女科秘旨卷二●毒藥傷胎】
誤服毒藥。傷胎欲墮。
甘豆竹葉湯
甘草 黑豆 淡竹葉(各等分) 煎濃汁服。
服毒藥草藥。下血胎動。
【女科秘旨卷二●毒藥傷胎●奪命丹】
(並治小產。子死腹中)丹皮 茯苓 桂枝 桃仁 赤芍(各等分) 為末丸。淡醋湯嚼下。
【女科秘旨卷二●胎動】
下血而腹重胎動。此胎欲墮也。治宜行氣安胎。急服佛手散。加砂仁。如脈大有火。加黃芩。白朮。腹痛下黃汁。加黃 。川芎(各一兩) 糯米(一合) 水一升。煮至半升服。
孕婦脈弦急。憎寒壯熱。唇爪俱青。面黃黑色。是胎氣損也。當問胎動否。若不動反覺上攻。搶心悶絕。或下血。當作死胎治之。
【女科秘旨卷二●滿悶】
有外感風寒。內傷飲食者。用藿香正氣散。有食傷脾胃者。用六君子湯。有陽氣壅滯者。用紫蘇飲。又有常多怒氣。胸腹滿悶。服順氣藥而甚者。宜參歸芩朮湯。
【女科秘旨卷二●滿悶●參歸芩朮湯】
當歸 人參(各二錢) 川芎 黃芩(各八分) 白朮(二錢) 甘草 紫蘇 陳皮(各四分) 木香(二分)心腹脹滿。氣衝心膈煩悶。並腹脹滿。兩脅妨悶。不下飲食。四肢無力。
【女科秘旨卷二●滿悶●倉公下氣湯】
羌活 赤芍 赤苓 甘草 半夏 檳榔(各八分) 桂心(四分) 蘇梗(六分) 青皮 陳皮大腹皮 桑白皮(各一錢) 和勻。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個。煎服。心腹脹滿。氣衝心膈。煩悶。四肢無力。不思飲食。
【女科秘旨卷二●滿悶●訶黎勒散】
訶黎勒 赤苓 前胡(各一錢) 陳皮 大腹皮 桑白皮(各七分) 枳殼 川芎 白朮(各五分) 研末。每服四錢。薑棗引。
孕六七月時。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小腹如扇。此子臟虛寒也。
【女科秘旨卷二●滿悶●附子湯】
附子(八分)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芍藥(一錢) 水煎服。
【女科秘旨卷二●子腫】
面目虛浮。四肢作腫如水。此皆脾虛不運。清濁不分所致。以補脾分利為主。當多用參朮。
單氏云。或水瀉所致。當服全生白朮散。
【女科秘旨卷二●子腫●全生白朮散】
陳皮 白朮 薑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五分)如大便不實。加澤瀉。山藥。扁豆。秦艽。有火加子芩為末。每服米湯下二錢。
胎水。尋常脾虛腫滿。
【女科秘旨卷二●子腫●五皮飲】
大腹皮 桑皮 茯苓皮 陳皮 薑皮(各等分) 加木香。濃煎汁半盞服。
(〔吳按〕或有以五加易桑皮者。亦妥。)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女科秘旨卷二●子腫●三因鯉魚湯】
白朮(五兩) 茯苓(四兩) 當歸 川芎(各二兩) 銼片。以鯉魚一尾洗淨。煮汁。將藥和勻。每服四錢。用魚汁盞半。薑三片。陳皮少許。煎藥空心服。
治子腫。
【女科秘旨卷二●子腫●單氏全生白朮散】
白朮 當歸(各二錢) 人參(一錢) 川芎(八分) 甘草(三分) 陳皮(四分) 大腹皮 茯苓皮(各七分) 研末服。
大約胸腹脹。小水不通。遍身浮腫。宜三因鯉魚湯。若虛弱以四君子湯。治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宜全生白朮散。如不應。用六君子湯。治脾胃虛。濕熱。下部作腫。宜補中益氣湯。
加茯苓。治腿足腫。喘悶。或指縫出水。宜天仙藤散。治脾肺氣滯。宜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治脾氣虛。宜補中益氣湯。
【女科秘旨卷二●子氣】
懷胎三月以後。兩足浮腫。行步艱難。食不甘味。且喘狀如水氣。名曰子氣。古方一主於濕。大率浮腫。因脾虛者多。若喘則因肺腎。蓋以脾主四肢。脾氣虛弱。不能制水。而發腫。
肺腎少母氣滋賴。則氣促滿悶。治宜補兼分利。與子腫互考。日腫夜消。如血虛更健脾兼養其血。用川芎。當歸。茯苓。白朮。白芍。陳皮。秦艽。如心下脹。是濁氣礙於上焦。加厚朴。貝母。香附。前胡。大腹皮。蘇葉等。一二味。若喘加杏仁。甚者加炒蘇子。
按此症始自兩足。漸至喘悶似水。足趾出水。謂之子氣。乃婦人素有風氣。或衝任有血風。
不可作水。妄投湯藥。當以天仙藤散主之。
【女科秘旨卷二●子氣●天仙藤散】
天仙藤(即青木香洗略炒) 香附(炒) 陳皮 甘草 烏藥(各等分) 和勻為末。每服三錢。
薑三片。蘇葉三片。木瓜三片。同煎空心服。三服後腫消。此方單氏作煎湯。加紫蘇四分。如虛加人參。白朮。當歸。如不效。兼服補中健脾之藥。
(〔吳按〕以後三味。另煎水。送前藥末。)
【女科秘旨卷三●子懸】
胎氣不和。濁氣舉胎。而上湊。胸腹脹滿。謂之子懸。然必面不赤。目不青者方是。不然則胎壞矣。
【女科秘旨卷三●子懸●紫蘇飲】
蘇葉(八分) 人參 大腹皮 川芎 白芍 陳皮(去白) 甘草(各一錢) 當歸(酒浸二錢)薑(三片) 蔥白(一根) 空心服。
此症挾氣者多。非紫蘇。腹皮。陳皮。川芎。無以疏其氣。非當歸。白芍。無以利其血。
氣利血流而胎自下矣。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甘草補之。一補一瀉。推陳而致新也。
【女科秘旨卷三●子懸●單氏子懸方】
人參(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 黃芩 川芎(各八分) 紫蘇 陳皮 砂仁 甘草(各四分) 如有氣加木香(三分) 薑水煎。
子懸症。雖以紫蘇飲主之。若飲食不甘。兼以四君子。若內熱晡熱。兼以逍遙散。若胃火所致。則用四君子湯。加黃芩。枳殼。柴胡。梔子。若脾郁所致。則用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女科秘旨卷三●子煩】
心中煩懣不寧者是也。責之心虛有火。簡易方以竹葉湯主之。若左手寸脈微弱。則服柏子養心丸。或調補心丹。臨臥服。
【女科秘旨卷三●子煩●竹葉湯】
白茯苓(二錢) 防風(八分) 麥冬 黃芩(各一錢) 竹葉(九片) 心驚膽怯。煩悶不安。
人參 棗仁(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 黃芩 遠志(各八分) 川芎(七分) 懷生地(一錢五分) 竹葉(十片) 陳皮(三分) 麥冬(一錢) 甘草(四分) 薑棗引。如煩渴加竹茹一丸。有痰加竹瀝。薑汁。虛多用人參。脾常瀉。減去生地。麥冬。棗仁。
夫人肺臟寒而熱乘於心。則令心煩。停痰積飲。在心胸之間。或沖於心。亦令心煩。若熱而煩者。但熱而已。若有痰飲而煩者。嘔吐涎沫。惡聞食氣。煩躁不安也。治內熱用竹葉湯。痰滯用二陳湯。加白朮。黃芩。枳殼。氣滯用紫蘇飲。氣鬱用分氣飲。
加。通於舌。若孕婦臟腑氣虛。榮衛不理。陰陽隔絕。熱乘於心脾。津液枯少。故心煩而口乾也。若系胃經實火。竹葉石膏湯。系胃經虛火。人參黃 散。系胃經虛。補中益氣湯。系脾氣鬱結。加味歸脾湯。系肺經虛熱。紫蘇飲。系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系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吳按〕煩輕躁重。躁為陰虛。陽無所附。虛陽外越。孤陰失守。久則暴脫。經云陰虛無驟補法。計在潛陽。此至精微之旨也。)
【女科秘旨卷三●子癇】
孕婦痰涎壅盛阻塞。或時發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癇。治宜清氣化痰為主。
蓋此症因於氣者多。治法與癇症同。惟劑稍小耳。
若惡心甚者。煎二陳湯探吐。吐定則理氣化痰。兼用黃芩。白朮。保胎。
古方羚羊角散。葛根湯。藥味偏於辛散。治者當因時制宜可也。
(〔吳按〕癇者。俗名羊顛瘋。皆痰火凝聚心胞男女皆有。最難除根。孕婦子癇。又當別論。)
【女科秘旨卷三●子癇●羚羊角散】
羚羊角(一錢) 當歸(二錢) 獨活 五加皮 茯神(各八分) 棗仁 米仁(各一錢) 防風(五分) 川芎 杏仁(各七分) 木香(二分) 甘草(四分) 如虛加人參。若痰氣盛緩。而人參薑引。如痰多。加竹瀝。薑汁。脾胃弱。加白朮(二錢五分) 研末服。
治臨月因發風疹。悶憤不識人。吐逆眩倒。
(〔吳按〕疹必兼咳。以咳止為毒盡。總當辛涼托散。使其外達。而免內陷。不可輕忽。)
【女科秘旨卷三●子癇●葛根湯】
葛根 貝母 丹皮(各一錢) 木防己(六分) 防風(八分) 當歸 川芎 茯苓(各二錢) 桂枝(五分) 澤瀉 甘草 獨活 石膏(各四分) 人參(八分) 水煎服。忌海藻。粉菜。
酢物孕婦無故忽然僵撲。左脈微數。
而右脈滑大者。是血虛。陰火炎上。鼓動其痰。四物湯養血。加芩連降火。兼用二陳湯化痰下氣。或加竹瀝薑汁。
【女科秘旨卷三●子淋】
此症以茯苓、燈心、條芩為主。若痰閉上焦。寸關必滑。宜探吐以提之。然必胸膈迷悶乃可(〔吳按〕不可過於通利。亦不宜急用升提。只用萆 釐清飲最妥。)日久倦怠。
右脈微弱。屬氣虛。用人參。黃 。白朮。麥冬。茯苓。加梔子。知母。條芩等。清火藥。
左脈細數形羸。每便則痛。屬血虛。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條芩。濟生方中。
治子淋症。用安榮散。煎麥冬湯下。但滑石、細辛二味稍峻。人之虛實。氣血各有不同。達士變而通之可也。(安榮散方具秘要中。)
【女科秘旨卷三●子淋●單氏子淋方】
人參 茯苓 通草(各一錢) 白朮 當歸 麥冬(各二錢) 甘草(四分) 燈心(五分) 如有痰。宜清肺金。加黃芩(七分)
【女科秘旨卷三●淋閉】
臍腹作脹。小便淋閉。蓋孕婦胎系於腎之間。虛熱而成斯疾。若項強筋攣。語澀痰盛。用羚羊角。小便淋痛澀少。用安榮散。肝經風熱。用加味逍遙散。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服八味丸。遲則不救。
服燥藥而小便頻數。或不利。用生地。茯苓。牛膝。黃柏。知母。川芎。當歸。甘草。煎湯。頻數而黃。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麥冬。元參。肺氣虛而短少。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冬。陰挺痿痹而頻數。用地黃丸。熱結膀胱而不利。
用五苓散。脾肺燥不能小便。用生黃芩。清肺熱。膀胱陽虛。陰無所化。用腎氣丸。膀胱陰虛。
陽無所生。用滋腎丸。
【女科秘旨卷三●淋閉●滋腎丸】
肉桂(一兩五錢) 黃柏(三兩) 知母(二兩) 共研末為丸。
【女科秘旨卷三●淋閉●溺血】
形體勞苦。或過食炒炙等物。小便中帶血。宜清膀胱。
(〔吳按〕小水帶血。頻數而痛。為血淋。小水清長。帶血不痛。為虛火。)
【女科秘旨卷三●淋閉●加味逍遙散】
當歸(二錢) 白芍 柴胡(各一錢) 茯苓 丹皮 山梔(各七分) 白朮(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女科秘旨卷三●遺尿】
孕婦遺尿。有虛與熱之分。醫者當審其因。
如系脬中有熱。用加味逍遙散。系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系肝腎陰虛。宜六味丸。
如孕遺尿。
【女科秘旨卷三●遺尿●白薇散】
白薇 白芍(等分) 為末。米飲送下。空心服。
遺尿不知而出。
【女科秘旨卷三●遺尿●桑螵蛸散】
桑螵蛸(七個) 炒黃。研為細末。空心米飲下二錢。
【女科秘旨卷三●轉胞】
孕婦六個月以後。覺胎墜。一邊小水不通。其症有因火。有氣虛。有痰滯。有血虛。
兩寸脈弦急。或兩尺弦急有力。兼口乾心煩等火症者。屬熱。宜用冬葵子。滑石。梔子。木通。條芩。白朮。以清之。外以冬葵子。滑石。梔子為末。以田螺研成膏。或生蔥搗膏貼臍上。立通。
(〔吳按〕譬如水壺。若貯水太滿。則傾之不出。去其上蓋。其嘴即通。亦此理也。)右三部微弱無力。或氣口虛大。兼倦怠不食者。屬氣虛。以補中益氣湯。服下探吐。以提其氣。
左脈不足。或澀而數。兼夜熱心煩。或大腸閉者屬血虛。宜四物湯。加黃芩。知母。黃柏。
調益元散服。
【女科秘旨卷三●轉胞●益元散】
滑石(六錢) 生甘草(一錢) 共為末。加入前藥服。
(〔吳按〕此系六一散。而益元散尚有朱砂也。)肥盛婦人。右寸脈沉滑。症兼惡心心脹。小水不利。屬痰滯。以二陳湯。加青皮。升麻。柴胡。煎服探吐。使藥汁與痰同出。然後用參 大補之。
大抵有孕小水不利。月分淺者當清之。兼保胎。月分多而虛者當補之。兼升提。治分兩途。
稟賦弱者。憂悶多食濃味者。庸有之。法用四物。二陳。四君子湯。去茯苓。煎服探吐。上竅通。下竅自利。(此症匯載甚詳。須當合看。)陸氏謂轉胞系脾氣下陷。塞住胞戶。以致小水不利。非熱閉之故。宜用二陳湯。加芎。歸。
參.術。煎服探吐。如不通。再服再探吐。以小水已利為度。然後用上藥。加升麻十余帖。如倦。六味丸宜日服三次。每見治此症。服利小便或通大便藥。以致胎墮而殞婦命者。豈不惜哉(〔吳按〕升麻可暫用以升提。不可多服而受害。)單氏云。轉胞由脾胃氣虛。以致胎壓尿胞。
【女科秘旨卷三●轉胞●單氏轉胞方】
白朮 生地(各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 甘草 柴胡 升麻(各四分) 人參 半夏(各一錢)川芎(八分) 當歸(二錢) 薑(一片)一方 白蘿卜子(炒香) 白湯吞下立通。
一法 空心屢飲鹽湯探吐。則氣上升。使下通行。亦一治法。
【女科秘旨卷三●中風】
孕婦口噤項強。手足縮攣。言語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可作中風治。用羚羊角散。若無痰言語如常。但見似中風症。多是血燥類風。切不可以風治。誤人性命。
有毒藥傷胎。狀類中風。牙關緊閉。口不能言。兩手強直握拳。頭低自汗。身微熱。其脈浮而軟。若作中風治。必死。宜用白扁豆二兩。生去皮為末。取新汲水調下。立愈。
中風症中腑者。多著四肢。脈浮惡寒。拘急不仁。宜汗之。中臟者多著七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宜下之。表裡皆和。宜治在經。以大藥養之。而佐以安胎。
(〔吳按〕中風有真類之分。中臟者多不治。若中腑血脈經絡為真中。而中皮毛偏枯。為類中。肥人居多。又有瘦人血虛火燥。木旺生風。為內風。虛風。尤難調理。更有遍身關節走痛。為歷節風。蓋風為百病之長。變態最多。當尋源施治。況胎產遇此危症。尤當立方周到。庶可保全母子性命也。)孕婦中風。
【女科秘旨卷三●中風●防風散】
防風 葛根(各二錢) 桑寄生 羚羊角(各三錢) 細辛(四分) 當歸(三錢) 菊花(一錢五分) 漢防己(錢半) 秦艽(錢半) 桂心(六分) 茯神(三錢) 甘草(一錢) 和勻。每服八錢。加薑五片煎好。入竹瀝半合溫服。
(〔吳按〕以朱砂雄黃末酒沖服。外以艾灸手足大指尖上。)
【女科秘旨卷三●中惡】
孕婦忽然心腹刺急絞痛。如鬼擊之狀。不可按摩。悶絕欲死。或衄或吐血。以調補正氣為主。治用金銀藤煎湯飲神效。或用熟艾拳大一丸。煮汁頻服。
中惡心腹疼痛。
【女科秘旨卷三●中惡●當歸散】
當歸 川芎(各二兩) 丁香(六錢) 青皮(一兩) 吳茱萸(五錢用桔梗湯泡炒黑) 共和勻為末。溫酒調。每服五錢。
【女科秘旨卷三●中惡●木香散】
生地(二錢) 枳殼 木香(各七錢五分) 和勻為末。溫酒下三錢。
【女科秘旨卷三●中惡●苦梗散】
苦梗(一兩炒) 生薑(五錢) 水煎服。
又方 男子汗衣(燒灰存性) 百沸湯調服。
一法 用鹽水探吐。或用灶心土為末。井水調服。(二錢)
心主脈屬火。肝主筋屬氣。氣火相熾。則為 。治法平脈降火。兼養氣血。用鉤藤東加柴胡。山梔。黃芩。白朮。若風痰上涌。加竹瀝。南星。半夏。如風邪急搐。加全蠍。僵蠶。若虧損氣血。宜八珍湯。加鉤藤。山梔若無力抽搐。角弓反張。汗出如珠等症。此肝經絕也不治。
(〔吳按〕 者即剛柔二痙。如類中風。乃傷寒之變症也。)
【女科秘旨卷三●中惡●鉤藤湯】
鉤藤 當歸 茯苓 人參(各一錢) 桔梗 桑寄生(各五分) 水煎服。忌豬肉。炒。煎。若煩熱加石膏一錢五分。臨產加桂心(四發)
【女科秘旨卷三●眩暈】
肝熱上攻太陽穴。胸膈涎壅。頭旋。目眩暈。或腮項腫核。
(〔吳按〕兩腮腫核為 腮。以靛花。柿油。調塗。即消。柿油乃補傘人所用。)
【女科秘旨卷三●眩暈●消風散】
石膏 防風 羌活 甘菊 川芎 羚羊角 當歸 白芷 荊芥穗 大頭黃芩(各一錢) 炙甘草 芽茶(各五分) 水煎食遠服。
治諸風熱困倦。時發昏眩。
【女科秘旨卷三●眩暈●犀角散】
犀角 揀參(各錢半) 山梔仁 羌活 黃連 青黛(各八分) 川芎 茯苓 白芷 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研食遠服三錢。
【女科秘旨卷四●心痛】
風寒邪氣痰飲交結。而傷心支結。則乍寒乍止者是。當審其因而治。如飲食所傷。用平胃散加枳殼。山楂。
【女科秘旨卷四●心痛●火龍散】
川楝子 小茴香(炒各三錢) 艾葉末(鹽炒一錢五分) 水煎服。
卒然心痛。欲死不可忍。
【女科秘旨卷四●心痛●白朮湯】
白朮 白芍(各二兩) 黃芩(一兩五錢) 分三帖煎服。或沉香降氣湯。或茯苓補心湯。或四七湯。或紫蘇飲。或延胡為末調服。皆可治。
治臨產卒然心痛。
【女科秘旨卷四●心痛●歸苓散】
當歸 川芎 茯苓(各三錢) 厚朴(一錢五分) 水煎服。
【女科秘旨卷四●心腹痛】
多由風寒。濕熱。痰飲。與臟氣相擊。上衝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攻痛不已。則胎動矣。宜用金沸草湯。
若胎氣鬱結。加香附。川芎。如飲食傷滯。
用六君子湯。加紫蘇。枳殼。如怒氣傷肝。加柴胡。山梔。若郁結傷脾。用歸脾湯。加枳殼。山梔。
孕婦腹中不時作痛。小腹重墜。多由血虛氣陷。閑有兼寒熱者。
【女科秘旨卷四●心腹痛●單氏加味安胎散】
人參(一錢五分) 白朮 熟地(各二錢) 川芎(八分) 紫蘇 當歸 甘草 陳皮(各四分)薑引。如兼寒加吳茱萸。或乾薑(五分) 砂仁(一錢五分) 研末服。
孕婦腹中絞痛。
【女科秘旨卷四●心腹痛●當歸芍藥散】
芍藥(半斤) 當歸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 川芎(各二兩) 共研末。每服二兩。用薑三片棗一枚。煎水送。
【女科秘旨卷四●小腹痛】
此症如因風寒所搏。用紫蘇飲。加生薑。系氣血虛。加八珍湯。系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如脹痛。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服之不應。兼服補中益氣湯。
【女科秘旨卷四●小腹痛●腰腹背痛】
風冷乘虛入滯則痛。若使腰痛甚則墮胎矣。如因外邪所傷。用獨活寄生湯。因氣血滯郁。用紫蘇飲。加枳殼。因勞傷元氣。
用八珍湯。加杜仲。砂仁。阿膠。艾葉。因脾腎陰虛。加白朮。補骨脂。因肝火所傷。用小柴胡湯。加白朮。枳殼。山梔。因肝脾郁結。用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治腰痛不可忍。
【女科秘旨卷四●小腹痛●神效通氣散】
破故紙(瓦上焙五錢熟為末) 胡桃(一個) 空心溫酒嚼下三錢。
【女科秘旨卷四●子鳴】
此症或云兒口含臍帶上疙瘩。因母高舉臂脫出。故啼。令母曲腰就地。如拾物狀。仍令入兒口即止。
【女科秘旨卷四●子鳴●子鳴散】
空房鼠窟前後土為細末。研麝香(一二厘) 入內。酒下二錢。
又方
黃連煎汁呷。(上二方麝香開竅。黃連性寒。俱宜酌用。)
【女科秘旨卷四●積聚】
岐伯云。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故重身毒之。有故無損。亦無殞也。
【女科秘旨卷四●積聚●香附海粉丸】
醋煮香附(四兩) 桃仁(去皮尖) 蛤粉(醋煮) 白朮(各一兩) 為末。面糊丸服。
【女科秘旨卷四●咳嗽】
嗽有風寒、痰熱、虛損、氣喘之異。咳有心肝、脾、腎、肺之分。治當知其因。審所屬。則咳嗽止。而胎自安矣。
肺咳則喘息有聲。甚者唾血。(肺藏氣而應息。故喘息有聲。肝絡逆。故吐血。)心咳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者咽腫喉痹。(小腸失氣。)
肝咳則兩脅下痛。甚至不可轉。轉則兩脅下滿。(嘔水膽汁。)脾咳右脅下痛。隱隱引肩。甚則不可動。動則咳劇。(胃嘔而食蟲出。)腎咳則腰背引痛。甚則咳涎。膀胱遺溺(三焦腹滿。不欲飲食。)治嗽因風寒。
【女科秘旨卷四●咳嗽●寧肺止嗽飲】
天冬(二錢) 桔梗 紫蘇 甘草(各四分) 知母(一錢) 杏仁(十粒) 桑皮(八分) 因痰嗽。加橘紅(四分) 竹瀝。薑汁。因熱嗽去杏仁。加黃芩(八分) 因虛嗽。加紫菀。款冬(各五分)
因喘夜嗽加麻黃(蜜炙三分) 虛損嗽加栝蔞(一個) 竹瀝。薑汁。若心胸不舒。加貝母。百合(各一錢)治嗽不止。胎不安。
【女科秘旨卷四●咳嗽●止嗽紫菀湯】
杏仁(二錢) 甘草(八分) 紫菀 桑皮(各二錢) 桔梗 天冬(各一錢) 水煎服。
治嗽帶血。
【女科秘旨卷四●咳嗽●止嗽涼血飲】
紫菀 知母 白朮 麥冬 當歸(各一錢) 陳皮 甘草(各四分) 黃芩 犀角(各八分) 天冬(二錢) 如喘加栝蔞(一錢)治肺癰。咳嗽喘急。
【女科秘旨卷四●咳嗽●苦梗散】
桔梗 紫蘇 桑枝 貝母 人參 甘草(各五錢) 天冬 赤苓(各一兩) 麻黃(二錢五分)共研末。每服四錢。加薑引。
治胎氣壅滯。咳嗽喘急。
【女科秘旨卷四●咳嗽●馬兜鈴散】
馬兜鈴 桔梗 人參 甘草 貝母(各五錢) 橘紅 大腹皮 桑皮 紫蘇(各二兩) 五味子(二錢) 共研末。每服四錢。加薑三片。
如不嗽而喘。當求別治。
【女科秘旨卷四●霍亂】
吐瀉頻腹痛。服六和湯。次用丹溪安胎飲。
【女科秘旨卷四●霍亂●丹溪安胎飲】
白朮 當歸 熟地(各二錢) 川芎 條芩(各八分) 人參(一錢) 紫蘇 陳皮 甘草(各四分) 砂仁(三分) 薑棗引。
治內傷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若因食滯。用平胃散。如果系脾胃損傷。陽氣虛寒。手足厥冷。必須溫補。然後詳審。毋使胎動。
【女科秘旨卷四●不語】
重身九月而喑。不必服藥。月足當復。蓋少陰之脈貫腎絡舌本。胞系了戾。故不能言。
【女科秘旨卷四●泄瀉】
此症以六君子湯為君。如因米飯傷。加穀芽。面食傷。加麥芽。肉食傷。加山楂。兼寒熱作嘔。肝木侮脾土。加柴胡。生薑。兼嘔腹痛。手足逆冷。乃寒侮土。加薑桂。如不應。再服錢氏益黃散。
若瀉黃色。乃脾土之真色。加木香。薑。桂。若瀉在五更清晨。飲食少思。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閑服白朮散。如不應。或愈而復作。飲食少思。
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至如元氣下陷。發熱作渴。肢體倦怠。則用補中益氣湯。
【女科秘旨卷四●痢】
痢下黃水。乃土色。此脾氣下陷。當升補中氣。兼青黃色。乃木克土。泄肝補脾。黃兼白。
此子令母虛。宜補脾胃。黃兼黑。
此水侮土。必溫補脾胃。黃兼赤色。當補母益子。宜補中益氣。至於腸胃虛弱。風寒客之。須胃風湯。或胎不安。急補胃自安。凡安胎之藥。臨病制宜。不拘膠艾之類。
【女科秘旨卷四●痢●歸芍湯】
當歸 白芍(各二錢) 黃芩(八分) 白朮(三錢) 川芎(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水煎服。
勿用滑石。如症急必須用者。不拘此例。
【女科秘旨卷四●瘧疾】
妊娠患瘧。多傷乎胎。宜早治。若系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蒼朮。藿香。外邪多而飲食少。用藿香正氣散。外邪少而飲食多。用人參養胃湯。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
鬱怒所傷。用小柴胡兼歸脾湯。若木旺侮於土。久而不愈。用六君子湯。佐以安胎藥。仍參三陽三陰而治之。
單氏治胎前患瘧方。
半夏(七分) 草果 青皮(各五分) 烏梅(一個) 人參 黃芩(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紫蘇 甘草(各四分) 藿香(五分) 薑引。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