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指掌】
書名 女科指掌
分類 婦科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5%B3%E7%A7%91%E6%8C%87%E6%8E%8C/index
【女科指掌●敘】
周禮醫師之政令邦有疾,則使分而治之,自四海九州莫不仰瞻其盛,所以民無夭札,並樂升平迨三代,降而廢棄不講,而《漢史》郭玉、《魏志》華佗、《晉》皇甫士安孫思邈得龍禁方,皆非常人也。
五代至唐而恆不復世觀宜乎,居世之士不能留神醫學,而斯道之難明也。
今吾聖天子廢政施仁,睿智好學,經史百家,博極群書,特諭太醫將靈、素、金匱藥性定為三書,一時醫林大振,教飭極其精,風雅極其盛,咸登春台而躋壽域,被樂育而歌不老矣。
甲辰春杪楚林王甥,挈伴心培葉子來京就試,葉子復出其尊人手著《脈鏡》及《十三科指掌》,纘緒《內經》方,法《金匱》,而藥性志在是矣。
一覽明了,如指諸掌韻葉回言,使讀者開卷對鏡,心領神會,須眉相映,毫發炳然,亦可云應運挺生仰體。
大聖人愛育黎元之至,意播九州四海,生生不已,豈僅民無夭札,抑爾共樂,休明之盛也夫。
雍正甲辰春五月成都張鵬翮書
【女科指掌●凡例】
是編首則總括一歌,次則序諸家之論,次則脈,次則方,使人一展卷焉。
歌以志其大綱,論以詳其條目,脈以驗其相應,方以治其沉 。
歌論脈方,恍然在目,了無疑義,庶得附名於指掌云耳。
是編以女科為首者,宗千金方也。
蓋以婦人為生化之源,自無而有,人道之始也。
調經種子、胎前、臨產、產後凡五。
其他傷寒雜證,另有全書,茲不多贅。
是集以帶下為始者,尊扁鵲也。
況帶下者,經必不調,亦調經中之一事也。
而且婦人患帶下者,十居八九,但閏閣嬌羞,不以語人耳。
如經不調病名也,而所以致其不調者,則非一端,苟不辨其為七情、為六淫、為寒、為熱、為虛、為實、為痰凝、為氣滯、為思想、為房勞、為先天、為病後,種種不同。
如何用藥,寧無虛虛實實之弊乎,脈症詳明,庶幾近理。
婦人每多慈戀、愛憎、恚怒,憂思,情性執著偏僻堅牢,所以比男子難療,遂致七情內傷六淫外侵,脾胃虧損,任苒成病,必須辨其在臟、在腑、在經絡、在血脈、在肌膚、在骨髓、在氣分、在血分,有陰、有陽、有虛、有實,平時熟習諸書,自然見理分明,臨症不模糊矣。
女科書之行於世者,惟《婦人良方》、《濟陰綱目》、《女科經綸》而已,此外不可多得。
即如《邯鄲遺稿》、《產寶》、《新書》、《外台秘要》、《褚氏遺書》亦未易見。
蓁不惜重價,求之數十年,始得寓目。
更於大全書中,逐一拈出,參以己意,積成卷秩,因家貧不能全刻,刪去其半,如回生丹、資生湯、安產圖、藏衣法較之他書,自有徑庭,雖不敢杜撰遺譏亦不致隨風附和也。
無子者雖有年命相衝、風水所招二說,其實疾病使然耳,還宜服藥為是,譬如田中芟去草蔓,饒沃其土,及使下種,天雨既降,五穀勃然而生矣。
而其大要尤在行仁積德,即如傷胎破卵之細,亦物為之。
臨產古有安產藏衣之法,今人盡皆刪去不思,誕降之時正陰陽交代之際,豈無鬼神運用於其間哉。
今遵《外台》補之,不惟便於采用,抑亦宗前啟後也,博雅之士,不厭其多。
產時服獨參湯、佛手散,極有神效。
產後宜服資生湯、回生丹。
蓁每用之,雖危險之症,十救五六,嘗細究其方,原出羅謙甫所制,血極膏東垣稱為女科聖藥,而又合琥珀散,又合二味參蘇飲,又合仲景紅藍花酒,是合四方而成一方,正所謂復方也。
妙在攻補兼行,制度有法,何諸書失載不傳耶,今悉補之。
產育乃彝倫日用之常,人皆有之,每見分娩之際,倉忙無措,調理失宜而死者,指不勝屈豈皆正命。
夫乃嚴牆,予 婦亦羅其厄,於是摘聖賢之珠玉,發天地之靈奇,不惜物議,不量才力,刻以問世,志在濟人,好道君子置之案頭,朝夕玩熟,轉相救人,則其好生之德,寧不在作者之上哉。
是集之後意,欲以十三科之書各集一套次第問世,但不知此身在天地間還有幾年,更不知仁人君子肯教我以相成否耶。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女科指掌賦】
嘗聞天地定位,陰陽運消長之機,家室和平,男女具生成之用,禮稱內則詩首關雎,書垂厘降之文,易尚乾坤之義,春秋鄭重。
夫王姬胎教肇始於太任,亙古迄今,其來尚矣。
蓋洪 未判以前,萬物皆太極渾淪於一元之內,清寧既奠之後,無物不托基於陰陽二氣之中。
五行雖發,水火不衰,四體未全,精靈已具,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二氣相感,合而成人。
雖曰兩精之相搏,實乃一理之周通,假如明月云淨,天之喜也。
佳期生掌上之珠,迅雷疾風,天之怒也。
配合召腹中之怪,人但講有生之四柱,而鮮知未生之八字也。
故曰天地 ,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化生者塞,化醇者頤。
覆土之陵,積水之澤,草木魚蟲,孰形孰色,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
化生莫測,其神莫知,其能理之。
所始數之,所起微乎,微乎其小,無形昭乎,昭乎其大無垠。
上而日月星辰,下而水火土石。
大而綱常名教,細而飲食居處。
顯而春夏秋冬,微而權衡律呂。
近而身心性命,遠而飛走動植。
萬象雖殊,一理而已。
若夫醫學之傳,首自黃農,女科之始,則由扁鵲邯鄲為帶下之醫。
史遷所載《產寶》著愈風之散,華佗所傳病機不等,巢元方之立論最詳精血攸關,褚待中之遺書甚善,熱入血室、臟燥悲傷,胃氣下泄而陰吹,非張長孰能辨此。
三十六病,轉女為男,巧奪造化之樞機,舍孫真人其誰與歸。
唐白敏中訪咎殷備,集驗方三百七十八首而為《產寶》。
宋郭稽中稱濮陽李師聖《產論》二十一篇以為產方。
作《大全》陳自明之勛最,補《醫按》薛立齋之功多。
高實刻《便產須知》,杜 著《產育寶慶》。
朱丹溪之《百問》可傳,陳無擇之《三因》宜讀。
搜羅眾善,王宇泰之《女科準繩》,分晰群方,武叔卿之《濟陰綱目》。
議論具備於《經綸》,方法謹承乎《家秘》。
東垣河間各有名言,春甫養葵亦多妙義。
夫如是則方書甚晰,何俟煩言,道理淵微,惡容輕述。
蓋以經綸雖善,有論而無方,《產寶》相因太簡,而不備廣博者,皓首窮經,難於誦讀。
約略者,空拳對症苦缺施為,是以不揣愚陋,妄撰數語,非敢問世,聊付及門學問思辨不辭,人十而已千,補瀉寒溫可即一隅而反四,便於誦習,或取茲編,若要博通難忘原本,須溯流而窮源,勿舍本而逐末,正心誠意可感天地而通神明,格物致知,方徹顯微而推臟腑,無大過無不及,機權在我勿矜能,勿貪得施報,由人惟期行滿於三千,青城可望,更惜功虧於二六,白首無成,最易誤人,不盡風塵之碌碌,曷勝長嘆無邊世事之悠悠。
至如臨症先識提綱,若要詳明,須通經絡。
臟病腑病,有陰陽氣血之殊,內因外因分表裡虛實之異,脈宗內難,更究諸家藥,照本經宜窮綱目,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審有餘不足之形,勢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推太過不及之流行。
居經者,三月而一至,脫榮者,始富而終貧,若要調經先須去病,如云求子,務積陰功,健脾養血。
胎前可用清涼、逐瘀生新,產後宜行溫補,產家三病,非仲景未易明言,安產全圖雖《準繩》何曾備載。
帶下主於風冷,至丹溪而濕熱始明。
崩中久則元虛,賴東垣而升提有法,經行異色,虛者淡,而熱者紫。
月候愆期,枯則補,而澀則通。
澀少過多宜辨,趕前落後須分。
茯苓補心湯治虛勞而療咳嗽,金鎖正月丹安心腎而醫白淫。
處女初經腹痛不寧,氣喘促,心神恍惚,師尼不月,往來寒熱,內潛消相火奔騰。柏子丸、生地丸清心而退熱。
交加散、調經散止痛以祛寒。
赤帶須尋龍骨散,白崩應服馬蹄丸。
歸脾湯治血脫血虛,心脾有損。
威喜丸療白淫、白濁、水火不交。
失笑、烏賊止失血,心痛茯苓鹿角截。
夢與鬼交,腹痛有寒熱,氣血之不侔身熱分虛實,客潮之各異。
吐嘔不同,嘔者頻而吐者頓。
漏崩莫混,崩則急,而漏則徐。
琥珀丸利水聖藥,破棺丹隔氣神方。
臟燥悲傷,仲景原傳甘麥飲。
傳尸勞瘵,仙翁留下獺肝丸。
北斗符祛邪有驗,養榮湯補正最宜,白芷散、樗根丸兼除崩帶,烏雞丸、鱉甲散專補虛羸,龍膽瀉肝湯主下部濕熱之病,嚴氏抑氣飲治上焦郁結不舒。
經閉有血滯、血枯,腫脹有血分、水分。
千金桃仁散去 瘕而破血,四製香附丸開鬱氣以調經,五積散外邪第一,四神湯虛熱無雙。
抑又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精血乃化育之源,常須珍重,情欲是伐生之斧,慎勿貪嗔,佳期須 之時,配合求先天之氣。
駢胎品胎由精血之旺。
藥忌、食忌、戒口腹之愆,徐之才論逐月養胎之方,孫真人有轉女成男之術,胎前眾疾安胎飲加減,咸宜保孕諸方,內補丸昔稱穩當。
心痛,腹痛兮,乃氣滯而經壅,子腫,子滿兮,由土虛而水泛。喘急者,防孕氣上衝。
腰痛者,恐胎亢下墜。
達生散、束胎散滑胎有效,芎歸湯、獨參湯臨產如神。
交骨不開,龜板、發灰同佛手。
胞衣不下,木通、牛膝共芎、歸。
致於產畢,氣血大虛,飲食起居更宜謹慎,梳頭、刷齒恐血逆而致頭風,食面吞鮮慮咳嗽而生泄瀉,入房太早致死,虛羸、生冷不除,必生腫脹。
回生丹治產後百病。
失笑散主胸腹諸疼。
表虛自汗容易中風,愈風紫豆最宜。
胃弱化遲不難,停食,楂、桔、香附悉效。
血虛發熱大忌寒涼,腹痛惡寒必需薑、桂。
惡露不盡則潮熱,而便難量行桃核,新血未生必口乾而煩渴,戒食生梨。
初產悶絕必是停瘀,蘇木、紅花、蕊石,淹留日久則成內熱,當歸、羊肉、澤蘭。
若要除根,月經再至如逢逆症,切勿糊塗,瘀血入肺,面黑喘急而難治,孤陽欲脫,自汗,氣促而必危。
經傷則心痛而死,胃絕則吐沫而亡,三沖三急,死生在反掌之間,五實五虛在秋毫之際。
嗟嗟,天命不齊,人謀亦異,幸則子母雙全,不幸則身家兩失,一念之差,千古遺憾,同志之士,蓋可忽乎哉。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婦人三十六病】
【歌】
三十六疾為何生,七害相同十二症,九痛五傷良有說,更兼三痼得其名。
白膏黑紫赤如膿,豆汁葵羹凝血壅,清血水來如米清,愆期月浣是症宗。
九痛陰疼或淋瀝,溺時寒冷或臨經,汁流氣滿如蟲嚙,腸下腰胯痛不寧。
七害孔痛中寒熱,小腹堅痛臟不仁,子門不端引背痛,愆期害吐得其真。
五傷兩脅支滿痛,心痛郁結氣不通,邪思泄利精神少,前後陰陽亦在中。
三痼虛羸似、鶴形,從來絕產不添丁,更兼不月胞門閉,莫道醫方用不靈。
食氣冷勞房妊睡,亦名七害出準繩,據云產寶言如此,虛虎相傳或誤謄。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婦人三十六病】
【論】
經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天者,天真之氣,癸者,壬癸之水。
但壬為陽水,配丁而化木,癸為陰水,配戌而化火,女子陰類故得癸焉。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氣降,故曰天癸。
常以三旬一見,象月盈虧,不失其期,又名月信也。
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倘被驚恐,勞役、恚怒、風冷,則氣血錯亂,經脈不行,多致肢體酸痛,頭目眩暈,咳嘔不寧,淋瀝無已,漸成勞瘵,不治者有矣。
犯時微若秋毫,成病重如山岳,可不畏哉。
張景岳曰: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患,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結在上,嘔吐涎沫,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兩脅疼痛,與臟相連。
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
在下來多,經候不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酸痛,奄忽弦冒,狀如厥巔,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
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
孫真人曰:三十六疾者,謂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是也。
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濃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
九痛者,一曰陰中痛傷,二曰陰中淋漓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經來腹痛,六曰氣滿痛,七曰汁出陰中如蟲嚙痛,八曰脅下分痛,九曰腰胯痛。
七害者,一曰窮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熱痛,三曰小腹急堅痛,四曰臟不仁,五曰子門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五傷者,一曰兩脅支滿痛,二曰心痛引脅,三曰氣結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後痛冷。
三痼者,一曰羸瘦不生肌肉,二曰絕產乳,三曰經水閉塞,竅小不通。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婦人三十六病】
【脈】
寸口脈微而澀,微則衛氣不足,澀則榮血無余,衛不足其息短,榮不足其形燥,榮衛俱虛,言語乏力。
跌陽脈微而澀為虛,虛則短氣咽燥口苦,澀則津液少。
少陰脈微遲而澀,微則無積,遲則陰中寒,澀則血不流而經閉。
此為居經三月一來,脈虛,氣血俱虛,年少者,亡血也。
脈微弱而澀,年少得此為無子,中年得此為絕產。
六脈沉弦細數者,其病已成,元氣榮衛俱虛。
形衰神怯者,雖藥勿效。
孫真人曰:婦人腹中十二疾,經水不時,經如清水,經水不通,不周時,生不乳,絕無子,陰陽減少,瘕痛如刺,陰中冷,子門引背痛,經水凍如葵汁,腰急痛,凡此十二病皆因經行內虛時,或冷水洗浴,或坐臥濕地,或當風取涼,或誤食生冷,或瘡痍未瘥便合陰陽,或早起作勞,衣單席薄,寒從外入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婦人三十六病】
【方】
赤石脂丸
赤石脂( 另研,二兩) 半夏 炮薑 當歸 防風 丹參(各一兩) 吳茱萸(鹽湯泡炒) 蜀椒 桂心萑蘆(各五錢) 白蘞(一兩)
為末煉蜜丸,空心酒下十丸,日三服,不知稍加丸數,以知為度。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婦人三十六病】
千金白堊丸
白堊 龍骨 芍藥 黃連 當歸 茯苓 黃芩 白蘞 瞿麥 石葦 細辛 牡蠣 本 甘草 甘皮 附子大黃 人參 白石脂 禹餘糧 烏賊骨蜜丸余下二十丸。
十二症倍牡蠣、龍骨、禹糧、石脂、烏賊骨。
九痛倍黃連、白蘞、當歸、甘草。
七害倍細辛、 本、甘皮加蜀椒、吳萸。五傷倍大黃、石葦、瞿麥。
三痼倍人參加巴戟、石脂。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帶下】
【歌】
婦人帶下有多般,風冷驚痰濕熱寒,五臟三焦俱病此,七情六欲總相干。
木乘土位因虛入,積滯胞門作實看,損耗精神形體瘦,重亡津液腎源干。
臨經房事傷衝任,恚怒悲衰動肺肝,升舉補中益氣飲,澀敗樗白固真元。
莫言久病醫無效,識得樞機治不難,攻補寒溫隨症用,不須九轉煉金丹。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帶下】
【論】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曰: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小腸冤結而痛出白,名曰白蟲,出白溲。
又曰小腹冤熱,溲出白液,又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
仲景曰:婦人年五十,病下利,暮即發熱,腹滿小腹裡急,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屬帶下,曾經半產,瘀血在小腹不去,故唇口乾燥也,溫經湯。
帶下經水不利,小腹滿痛,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一作膠艾湯。
婦人小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後者,此為水與血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
經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圓。
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
婦人腹中痛,當歸芍藥散、小建中湯。
《良方》曰:帶下有五,由經行、產後風邪乘虛入內,傳於臟腑而致之,傷肝膽色如青泥。
傷脾胃黃如爛瓜。傷心、小腸色如赤津。
傷肺、大腸形如白涕。
傷腎、膀胱黑如 血。
人有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之狀,因名曰帶,故《難經》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產寶》曰:處女三病,一者經水初下,陰中熱,或當風臥。怖三者有一,後必帶下,神仙聚寶散。
河間曰:帶下由任脈濕熱甚,津液溢而為帶也。
如火煉金,熱極反兼火化,六月熱極,則萬物反出津而潤澤。
宜苦寒正治之,有用辛溫從治而愈者,辛能發散故也。
丹溪曰:赤屬血,白屬氣,俱是胃中濕痰積痰,流而下滲入膀胱,宜用升提,星、半、蒼朮、海石、黃柏、青黛、樗根皮之類。
《家秘》曰:大腸主津,小腸主液,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則津液化為氣血,而填骨髓,養五臟,充肌膚,何疾之有。
其或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陰陽乘戾,清濁不分,逆於經遂,流於衝任,津液不能四布,何以奉心化赤而為血哉,故帶下也。
宜補中益氣湯送青黛牡蠣雞子清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帶下】
【脈】
右手寸平尺浮,浮為陽,陽絕者,無子。
若足冷帶下,輕則漏下,重則崩中,皆心不榮血,肝不藏血所致。
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腸鳴、腹滿,緊則腹中痛,數則陰中生瘡,弦則掣痛。尺寸俱虛者,漏血帶下。
帶下漏血脈浮惡寒者不治。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風】
經行衝任已虛空,登廁乘涼易中風,浮緩頭痛流鼻涕,急尋蒼柏與辛芎。
蒼柏辛芎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涼】
多悲不樂足如冰,腰腹時疼嘔帶崩,六脈沉遲或虛火,按之無力是寒征。
酒煮當歸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驚】
血去心虛易著驚,精神恍惚不和平,木乘土位脾家弱,脈動虛浮帶已明。
歸脾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痰】
脈滑肌肥氣不清,濕痰下注帶如頃,頭眩嘔噦兼麻木,多是痰涎裡面生。
樗皮丸 重者小胃丹主之。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濕】
脈緩肌黃腳面浮,腰胯沉重帶長流,或時泄瀉偏難溺,嗜臥腸鳴濕上求。
四神丸 雙白丸 香附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熱】
陽盛陰虛火易升,煎熬津液喪元精,形衰脈數皮膚燥,口苦咽乾耳內鳴。
三黃三白丸 白朮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寒】
寒脈沉遲比冷輕,惡寒腹痛食難行,或時吐利吞酸水,足冷腰疼色不榮。
大溫經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虛】
漏下多時內必虛,急宜補益莫躊躇,脈來細小芤微澀,烏骨雞丸載古書。
烏骨雞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實】
敗精濁血滯胞門,氣積痰凝作實論,腹內堅疼脈弦實,石瘕 癖及賁豚。
露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漏帶】
帶下如同經水來,半年三月一當災,健脾補氣兼收澀,不禁安能得受胎。
白馬蹄丸 樗皮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附方】
地榆膏治赤白帶骨立者。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針灸】
三陰交穴在內踝上三寸,天樞在臍旁二寸,氣海在臍下一寸半,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中樞在臍下四寸,豐隆在外踝上八寸,水道在天巨下三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白濁白淫】
【歌】
不甚黏稠比帶輕,白淫白濁白崩名,真元下陷脾虛損,龍火蟠騰水不升,多欲房勞明伐腎,邪思妄想暗傷情,要知經絡根源病,察脈觀形辨五行。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白濁白淫】
【論】
吳梅坡曰:婦人下赤白不甚稠者,名白淫,與男子白濁同,由於龍雷
之擾而不澄清也,屬足少陰、太陰,治當清補。
若有滑白稠黏者,名帶下,屬心包。
手厥陰心包系於脊,絡於帶脈,通於任脈,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此探本窮源之論也。
時人泥於常套作濕痰治,用兜澀升提之類,豈知本原傷損,以致腐敗而來彼澀滯不清之物,則益加其滯,升提不正之氣,則愈增其郁,惟宜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白濁白淫】
【脈】
陽急為瘕,陰急為疝,浮則腸鳴,緊則腹痛,數則生瘡,弦則筋掣,
弦大虛芤,細小微澀,皆主下白。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心腎不交】
深闔寂寞暗傷春,腳軟腰疫氣不勻,白滑下流多惡夢,耳鳴目眩少精神。
金鎖正元丹。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思慮傷神】
胸痞虛浮面色黃,多眠少食困野狼當,陰陽清濁相干混,若欲釐清四七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怒氣傷肝】
往來寒熱不安寧,脅痛心煩面帶青,口苦脈弦小便數,便知鬱怒在肝經。
加味逍遙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固本調元】
頭暈心嘈氣血虧,四肢乏力屬於脾,時常麻木精神少,固本培元最合宜。
六龍固本元。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候總論】
【歌】
婦人二七天癸至,衝任始通匝月行,恚怒憂思宜謹慎,陰陽氣血自和平。
雖由心統經遂液,還賴脾資水穀精,行後空虛勞即病,初來恍惚易生驚,猛然撫髀長虛嘆,偶爾停針不作聲,便是桃夭思諷詠。
應知雎鳥欲和鳴,脈弦出際三關透,情動於中百感生,舊血停留還滲入,骨蒸潮熱症非輕,乘涼登廁風吹入,飲冷形寒血不營,若要調經先去病,更推形色得其情,過期色淡知無血,帶紫趕前熱不清。
未至先疼因氣滯,行過腹痛自虛明,平時發熱因勞積,熱在臨經血不盈,氣亂錯經行口鼻,脾虛漏下若葵羹,去多不住宜滋養,來少無疼大補榮。
經閉要分虛實看,血枯氣隔熱痰名。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候總論】
【論】
經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任脈通,衝脈盛,男則營運,女則停止。
營運者,無積而不滿動也。
停止者,有積而能滿靜也。
不滿者,陽氣隨時而行運。
滿者,陰血以時而下溢。
謂之信者,男子以氣運,故陽氣應日而一舉,女子以血滿,故陰血應月而一下。
褚侍中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
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澀而為淋,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也。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
又曰:合多則瀝枯,虛人產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寡婦師尼異治】
褚澄療尼姑、寡婦別制方法,蓋有謂也。
此二種獨陰無陽,欲心萌而不遂,是以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全類溫瘧,久則為勞。
嘗讀《史記‧倉公傳》,載濟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病,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得也。
何以知之,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
蓋男子以精為主,女人以血為主,男子精盛則思室,女子血盛則懷胎也。
夫肝藏血者也。
厥陰肝脈弦,出寸口上魚際,則陰盛可知矣。
大法宜《本事方》生地黃丸、柏子仁丸、衛生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調經先去病】
月水循環,百病不生而有子,若六淫外感、七情內傷,氣血不調,心腹作痛,或引腰背,上下攻利,吐逆不食,或寒熱瘕,或潮熱腹痛,重則咳嗽,汗嘔泄瀉。
蓋潮熱自汗則血液消耗,咳嗽嘔吐則氣往上行,瀉則津泄於下,痛則積結於中,是以必先去病,爾後可滋血調經。
若血滲入骨便為骨蒸,血積於中,相搏則痛,血枯不能滋潤百骸,則熱蒸於外,血枯包絡火旺或挾外邪,變成勞瘵。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調經大法】
婦人經病有月候不調者,有經水不通者,然不調不通之中,有兼疼痛者,有兼發熱者,此又分為四也。
四者細推之,不調之中有趕前者,有退後者,趕前為熱,退後為虛也。
不通之中有血滯者,有血枯者。
血滯宜破血,枯宜補也。
疼痛之中,有常時作痛,有臨經作痛,常時痛為氣滯,臨經痛為血病也。
發熱之中,有常時發熱,有經行發熱,常時發熱為血虛有積,臨經熱為血虛有熱也。
此又分而為八也,大抵內因憂思忿怒,外則形寒飲冷,氣血鬱結不行,此不調不通,疼痛發熱之由也。
氣行血行,氣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
熱則流通,寒則凝結,故治血病以熱為佐,薑桂是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水異色】
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象也。
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升降清濁,因氣而行,故成塊者,氣之凝也。
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
行後痛者,氣血虛也。
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
色淡者,虛而有水混之也。
紫者,氣之熱也。
黑者,熱甚也。
今人見紫黑成塊作痛,指為風冷乘之,用溫熱藥,禍不旋踵。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
熱甚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黑也,四物加黃連、香附。
淡白者,氣虛也,芎、歸、參、、芍、附。
多而色淡者,痰也,二陳芎、歸。
如煙塵屋漏水者,濕也,二陳東加秦艽、防風、二術。
成塊作片,白不變者,氣滯也,四物、枳殼、香附、延胡索、陳皮。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居經】
月水一月一來,乃其常也。
有三月一來者,謂之居經,氣血不足故也。
又有一年一來者,又有石女無經者,亦有頻年不來,一來即孕者,
皆其變也。
亦如脈之有反關耳。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居經】
【脈】
脈微,氣血俱虛,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則可否者,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澀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寸口脈衛浮而大,榮反而弱,浮大則氣強,反弱則血少,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降榮竭。
陰為積寒,陽為積熱,陰虛陽實故令少血。
時發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此今重虛,津液濁泄,故知非軀,名曰居經。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病血厥】
血厥者,婦人平居無病,忽如死人,身不動搖,目閉口噤,重者不救
,輕者移時乃寤,此名血厥。
由汗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
婦人多有此症,比癇症大不相同,但此條混見大方全書之內,未曾指出講明,所以卒然莫救,今特表而出之。
經曰: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其脈微弱,初或嘔吐,便爾昏沉,陰陽乖隔,榮衛不和,比之中風,身不發熱,喉無痰聲,手不握搐,為異耳。
急宜握住頂心發,令人扶起,不得平臥,外用通關散吹鼻取嚏,有嚏則吉,無嚏則凶,或以鐵秤錘燒紅入碗內,以醋沃之,熏鼻下,醋氣入內,透隔立蘇。
口噤不能灌藥者,針少商及三陽,五會等穴。
或以作筒吹其兩耳,或以童便灌之,切記不可灌熱湯,蓋灌熱湯則血得熱而泛濫。
犯胃衝心,多致不救,心為君主,心不受邪,一絲血入心即死矣。
經所謂經水波濤而涌起也,名曰血厥,治宜花蕊石散,童便調服,或蘇合香丸,醒後白薇湯、八珍散、歸脾湯調理也。
《家秘》曰:經隧乖戾,血上衝心,所以神昏,緩則不救,治以八寶丹。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水愆期】
【歌】
經水違期號曰愆,或多或少或流連,過期澀少因無血,熱盛脾虛則向前,乍熱乍痛須細審,適來適斷看風煙,逾期五十經還漏,室女停經有避年。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水愆期】
【論】
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故心脾和平,則經候如常矣。苟或飲食失節,起居違宜,脾胃虧損,則經不調也。
趙養葵曰:不及期來者,有火也,滋水則火自平矣,六味丸。
如不及期而來多者,本方加海螵蛸、柴胡、白芍。
如半月十日一來,屬氣虛,補中湯。
如過期不來者,無火也,本方加艾葉。
脈遲色淡加炮薑、肉桂,此其大略耳。
其間亦有不及期而無火者,過期而有火者,有過期而多者,不及期而少者,不可拘於一定,當辨脈之遲數,稟之虛實,形之強弱,年之多寡而施治之。如肝脾熱者,四物加減。
脾肺虛弱者,補中益氣湯。
肝脾郁結者,歸脾湯。
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
肝腎陰虛者,六味丸。
蓋脾為化生之源,心統諸經之血,而陽氣生於陰精,故宜補心脾腎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水愆期】
【脈】
寸關脈調和如故,尺脈絕不至者,當患少腹痛引腰痛,氣滯上攻胸臆也。
寸口脈浮而弱,浮則為虛,弱則無血。
脈至狀如琴弦,苦小腹痛,月水不利,孔竅生瘡。
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弱則發熱。
肝脈沉,主月水不利,腹脹滿,腰間痛。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趕前】
先期而至曰趕前,血熱陰虛土不堅,怒氣傷肝及勞役,固經涼血始安然。
四物三補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落後】
只因血少故來遲,澀少無痛大補之,色淡脈虛皆不足,養榮歸芍及參。
滋血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過多】
陽氣乘陰血去多,當歸飲子可調和,勞傷衝任宜膠艾,攝血參 苓朮莎。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澀少】
澀少原來陰勝陽,或臨經脈著寒涼,若然不足宜滋補,氣滯津虛另有方。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不通】
行後如何又不通,冷凝熱結不相同,避年血少居經等,莫作尋常一例攻。
薛立齋曰:經水陰血也,屬衝任二脈,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其為患,有脾虛不能生血者,調而補之。
脾鬱而血不行者,解而補之。
胃火而血不成者,清而補之。
脾胃虛損而血少者,溫而補之。
勞傷心血者,逸而補之。
怒氣傷肝者,和而補之。
肺氣虛而不能行血者,補土以生金。
腎水虛不能生肝而血少者,補脾肺以滋化源,而疾自愈。
《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緩其中。
損其腎者,益其精。
皆當審而治之。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不斷】
經水淋濁不肯除,皆因氣血本元虛,或緣房事傷衝任,鬱怒憂思亦載書。
固經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逾期】
七七陰陽數已終,如何經脈復流通,皆因憂怒兼勞役,邪氣停留在子宮。
芩心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避年】
斷續經期號避年,要知處女屬先天,一云經度隨年轉,氣血循環合自然。
拱辰丹。
《脈經》曰:有婦人將一女子年十五來診,言年十四時經水自下,今經反斷,何也。
師曰:若是夫人親女,必夫人年十四時亦以經水下後斷,所以此女亦至此而斷,是為避年,後當自下。
蓋其氣尚怯,稟賦素弱而然也。
李時珍曰:經水一年一度者,亦為避年。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適來適斷】
經水將行忽著寒,適來適斷不相安,觸經感冒柴胡治,更刺期門可瀉肝。
加味小柴胡湯。
婦人寒熱如瘧,晝則明白,夜則譫語,胸脅脹滿,乃因血去室空,風邪乘虛而入,名曰熱入血室。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當行不行】
二七天癸任脈通,過期斷絕不來紅,風寒驚恐並思慮,養血清心勿誤攻。
柏子仁丸。
大凡天癸至早者,性機巧至,遲者,性魯鈍。
通行則無病,澀滯不行變成勞瘵者多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病疼痛】
【歌】
臨病疼痛有多般,不識根源治便難,未至先疼因實積,去空覺痛是虛寒,復庵治血先調氣,產寶臨經莫嗜酸,氣滯風寒兼血澀,更參脈證下湯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病疼痛】
【論】
經水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
若外虧衛氣充養,內乏榮血灌溉,而被風寒勞役,經候欲行先身痛也。
其或風冷客於胞中,而動衝任之脈,故腹痛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病疼痛】
【脈】
沉緊細動皆主腹痛,陽弦頭痛,陰弦腹痛,肝脈若弦月水不利,腰腹疼痛,月水不通,繞臍寒疝痛。
其脈沉緊,此由血積不散,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故痛。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腹痛】
腹痛雖云衝任傷,須分氣血與陰陽,風寒濕熱參虛實,看脈推源用古方。
風冷:經來衝任傷風冷,腹內綿綿痛不停,足冷脈遲頻欲嘔,桂枝桃核及溫經。
溫經湯。
寒濕:經水如同豆汁形,腹中 痛不安寧,脛浮兩尺皆沉細,四物湯煎合五苓。
血澀:臨經先有腹中疼,血澀因而即不行,漸漸痛來移趨下,調榮順氣可和平。
八物湯。
氣滯:氣滯胞門經不通,腹中疼痛往來攻,脈沉走注牽腰脅,抑氣延胡大有功。
食積:婦女炎天臨月經,誤傷生冷忽然停,後來欲至先疼痛,琥珀延胡及胡苓。
小琥珀散。
虛痛:經來腰腹痛悠悠,過後緣何反不休,脈弱痛綿手可按,必然血少是根由。
八珍東加延胡、香附、炮薑。
實痛:痛陣攻衝血不行,按之破滿手難迎,便知裡實宣通好,氣血流行痛自平。
瓦壟子丸 玉燭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頭痛】
臨經頭痛著風寒,莫作尋常一樣看,發表必須兼養血,一七五積自能安。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身痛】
臨經身痛如何斷,或冒風邪氣血虛,調衛祛風兼補血,古方趁痛飲堪除。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腰痛】
經病如何腰亦疼,只因兩腎系胞門,內經具載今拈出,化育根基在一元。
琥珀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失血心痛】
失血心疼人罕知,只因血統在心脾,去多治本歸脾好,治標先將補血脾。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病發熱】
【歌】
勞熱神思多困倦,客邪口燥及心煩,內傷有瘀成潮熱,外感無時熱又溫,平昔經前實積看,去多經後作虛論,實宜清解虛溫補,寒熱譫言另立門。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病發熱】
【論】
王太仆曰: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是無火也,當治其心。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伏於內。
李氏曰:潮熱有時為內傷、為虛熱,無時為外感、為實。
虛者,大溫經湯。
實者,四物東加柴胡、黃芩。
經閉者,滋血湯。
骨蒸者,大胡連丸、烏雞丸。
五心煩熱,四物加胡連、川連。
無汗者,茯苓補心湯。
有汗者,加味逍遙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病發熱】
【脈】
洪數有力是為實熱,細數無力即是虛熱。
浮主外邪,沉乃裡熱,表裡虛實,以此分別,臟腑經絡,具在脈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平時發熱】
平時發熱必偏陽,人瘦陰虛火自狂,能戒五辛如淡食,勝如煎服地黃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臨經發熱】
血去陰虛內熱生,口乾煩躁不和平,行過初至須分治,客實虛潮另有名。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勞熱】
因勞發熱為勞熱,肢體酸痛盜汗多,煩躁不寧神困倦,急投良劑免沉。
午前熱屬氣分,清心蓮子飲。
午後熱屬陰分,地黃湯。
若勞心者,天王補心丹。
勞力者,加味逍遙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客熱】
客熱皆由元氣虛,衛家淺薄外邪居,心煩口渴肌膚燥,加味逍遙治有餘。
《良方》曰:經行體虛,溫暖過度,外邪乘之,故曰客熱,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是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潮熱】
要知潮熱陽明實,熱至如潮不失期,若是太衝停瘀血,桃仁承氣可行之。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實熱】
脈洪有力名為實,熱在先前經未行,便閉唇焦兼口渴,可煎玉燭把衣更。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虛熱】
脈來無力便知虛,陰不足兮氣有餘,必是去多經水後,六神補血自能除。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寒熱】
寒熱雖云外中風,陰虛陽弱不相同,更尋氣血分虛實,寒熱交爭又一
宗。
經曰: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陰陽不調之,故當分氣血虛實治之。
寸口脈微為陽不足,則陰氣上入於陽中,宜補中益氣湯。
尺部脈弱為陰不足,則陽氣下陷於陰中,宜益陰地黃丸。
若怒動肝火者,小柴胡湯。
寒熱交爭,生地黃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崩漏】
【歌】
陰虛陽搏謂之崩,恚怒憂思風熱乘,陰絡受傷血內溢,脾家虧損外奔騰,悲哀太過心胞絕,涎滯中焦氣不增,更有陰陽崩兩說,須參脈症可為憑。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崩漏】
【論】
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又曰: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忽然大下謂之崩,淋瀝不止謂之漏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崩漏】
【脈】
仲景曰: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
緩者,胃弱不實,則穀消而水化。
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者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則亡血失精,婦人則半產漏下。
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少陰之經,女子則漏下赤白。
漏血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者死,日下赤白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浮者不治。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陰虛陽搏】
尺脈虛微陰不足,寸如弦急陽有餘,必然失血崩中症,四物阿膠黑地榆。
漏久而虛者,黑地黃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勞傷衝任】
衝任原來主月經,絡傷血溢不留停,備金散子宜調服,大劑芎歸極有靈。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涎郁胸膈】
痰涎凝滯郁胸中,壅遏經隧氣不通,血不歸經因漏下,備金抑氣可收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風熱乘肝】
風熱乘肝血妄行,頭痛脅痛目羞明,莎柴四物焦荊芥,一服教君疾自平。
烏金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思慮傷脾】
憂愁思慮總傷脾,倦怠貪眠食不思,坤土卑監難攝血,歸脾加減最相宜。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暴怒傷陰】
怒氣傷肝血不藏,忽然崩下甚 徨,青皮香附炮焦黑,白芍芎歸及地黃。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元氣下陷】
血脫多時氣必虛,陽生陰長理相宜,肝能生血調脾胃,歸草升柴參朮。
補中益氣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閉】
【歌】
二陽之病發心脾,血海無余土已虧,氣結痰凝良有說,肝勞心損亦須知。
東垣指出三焦病,學人宜將五臟推,血滯血枯當有別,通經不可浪施為。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閉】
【論】
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潔古云:宜先降心火之劑,後服五補丸、衛生湯,治脾以養其血。
經曰:二陽之病,發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奔者死,不治。
經曰:有病胸脅支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
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脾胃久虛,形體羸瘦,氣血俱衰,以致經水斷絕,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胞脈閉也,治宜安心補血,瀉火則經自行,此上焦心肺有熱而不行,一也。
或病中消,胃熱善飢,漸瘦,津液不生,蓋經乃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為熱爍,肌肉漸瘦,時見煩渴,血海干枯,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則經自行,此中焦胃熱而不行,二也。
或心胞絡脈洪數,時見大便閉,小便難而經水斷絕,血海干枯,治宜調血脈,除胞絡中相火,則經自行,此下焦胞絡熱結而經不行,三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閉】
【脈】
寸脈弦,關脈沉,是肝病也,兼主腹痛,孔竅生瘡。
尺脈滑,氣血實,經不利。
尺脈絕不至,兼主少腹引腰痛,氣攻胸臆也。
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
寸口脈浮而弱,浮則為虛,弱則無血。
脈來至如琴弦者,苦少腹痛,月水不利也。
肝脈沉主月水不利,腰腹痛。
尺脈來而斷續者,月水不利,腹不通,繞臍痛,其脈沉緊,此由寒氣客於血室,血凝不行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血熱】
清熱瀉火出東垣,病屬三焦必熱煩,玉燭三和分上下,經水調後必調元。
三和湯 玉燭散 二氣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風冷】
熱則宜通冷則凝,腹中瘕聚結如冰,或緣勞役兼驚恐,久則傷肝寒熱增。
千金桃仁丸 露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痰阻】
痰滯胞門氣不清,久而食少熱寒生,肥人血海偏脂滿,去積消痰經自行。
瓦壟丸。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血結】
血結胞中病郁陶,精神減少欲成勞,寒宜三壘三方治,熱用羅君血極膏。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氣滯】
婦女偏多執性情,哀懷隱曲不舒伸,停經大半由於此,琥珀當歸效若神。
琥珀散 當歸散。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心虛】
婺婦宮娥及女尼,心思散耗致肝虧,須培血脈調榮衛,柏子仁丸最合宜。
茯苓補心湯。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肝勞】
肝勞支滿妨於食,時覺喉間有臭腥,脅痛目眩或唾血,蘆茹烏賊載於經。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經閉成勞】
室女停經病不輕,漸成勞瘵熱寒並,急宜艾炎投符藥,若得經通疾自平。
澤蘭湯 柏子仁丸 生地黃丸。
勞瘵多端不等論,先須去病後調元,骨蒸冷熱傳尸,若要尋精另一門。
秦艽鱉甲散、獺肝丸、北斗符、取勞蟲方、灸四花穴、腰俞。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夢與鬼交】
【歌】
元神虛損被邪侵,鬼魅交通莫可禁,恍惚昏迷言語亂,調肝養血及清心。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夢與鬼交】
【論】
人稟五行秀氣而生,五臟神氣而養,若調理失節,氣血衰微,或思想過度,神不守舍,則邪乘虛而入。
其症隱避而不欲見人,時獨言笑,或時悲泣,面色不變是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夢與鬼交】
【脈】
其脈沉遲而伏,或如鳥啄,或綿綿而來,不知度數,或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皆邪脈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夢與鬼交】
【方】
茯神散
茯神 茯苓 人參 赤小豆 石菖蒲水煎服。
妙香散
茯神 茯苓 黃 遠志 山藥(各一兩) 甘草 人參 桔梗(各五
錢) 朱砂(三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酒服二錢。
鹿角散
生鹿角為末,酒服三錢,日三服。
桃仁丸
辰砂 檳榔 當歸 桃仁(各三錢) 阿魏(一錢) 沉香 麝香(
一錢)
煉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
秦承祖灸鬼哭穴
病患兩手拇指相並,線扎緊合縫處,半肉半甲間灸七壯,必要四人四
角一齊默火方妙,孫真人有十三鬼穴。
黃帝灸法:上唇裡而中央肉弦上一肚如小麥大。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積聚瘕腸覃石瘕】
【歌】
癖聚瘕痞疝症,血凝痰氣食兼成,難經五積由於臟,六聚相傳腑所生,腸覃經行氣分病,石瘕不月血相並,青黃燥血脂狐鱉,虱發蛇魚亦瘕名。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積聚瘕腸覃石瘕】
【論】
經曰: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而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腸覃也,氣病而血不病也。
【女科指掌●卷之一調經門●露丸】
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二者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五積者,五臟所生,心曰伏梁,肝曰肥氣,脾曰痞氣,肺曰息賁,腎曰奔豚。
六聚者,六腑所生也。
生臍傍,癖在兩肋,痞在胸前,疝居小腹。
食症、血症、氣癖、瘧癖,又有龍蛇魚鱉肉發虱瘕等,皆事出偶爾,飲食間誤中之,留聚腹中,假血而成,自有活性,如永徽僧病噎,腹中一物如魚之類是也。
他如敗梳治虱瘕,銅屑治龍瘕,曲治米瘕,鍛石治酒瘕,茶泥治蛭瘕可以理解也。
皆因飲食不節,起居失宜,臟腑虧損,氣血乖戾,痰涎凝結,陰陽受傷,經絡隧道循行失度,所以發作則痛,甚則欲死,皆血之所為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