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症匯】
書名 奇症匯
作者 沈源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786年
分類 醫案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5%87%E7%97%87%E5%8C%AF/index
【奇症匯序】
古人往矣不朽者,言與德功並重,士不良相即良醫,載籍極博,軒岐之所以壽世也。
抱元子長水名裔,資敏學優,好著述,河洛之元機,羲周之秘蘊,鉤深致遠,一一寓之於醫。
醫之為業,代有名家,攄所得以立說,汗牛充棟。
抱元子以為我既托諸空言,不如載之臨症之深切著明也,搜羅奇症而以常理釋之,闡天文,抒地理,引人事,旁及品類,名之以匯,盧扁而韓董者也。
當湖錢太史敦堂,其襟戚也,弁言以策其行世者二十稔矣。
顧第勿自信,足跡所經,靡不咨諏,窮年 、句竄字易。
或得之朋儕坐對之時,或得之風雨孤燈之夜,飲食而夢寐者胥是也。
今夫操刀上游都市,鏡人之疾者,目未睹,耳未聞,其不眉攢而手棘也幾希,得是書而證之,了然若指諸掌,豈不大快?
枕中之秘,何如肘後之方乎?
爰請奉諸梨棗,以附於不朽之言。
乾隆丙午仲春上浣姻世侄李篪頓首
【奇症匯●卷之一頭】
黃帝奇病論篇曰:人有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頭痛不當數歲,故怪而為問)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頂上生瘡五色,如櫻桃狀,破則自頂分裂連皮剝脫至足,名曰肉人,常飲牛乳自愈。
〔源按〕病患頂上生瘡,病發於足太陽,足太陽之脈,從巔頂至足。
《素問》云: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肌肉乃陽明所屬,太陽受病必入陽明故也,此症瘡頂破裂,連皮剝脫至足,乃二經之風毒盛而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所謂其道不利,營血不能貫潤。
因肌肉燥而分裂,故皮脫可剝至足,不特憤 而發瘍也,牛乳潤胃解毒,使毒散胃潤,則氣血復貫而愈。
《奇病方》云:有人患鳥鵲生於頭上或臂上,外有皮一層包之,或如瘤狀,或不似瘤,而皮膚高起一塊,內作鳥鵲之聲,逢天明則啼,逢陰雨則叫,臨飢寒則痛,百藥不效,必須用刀割破其皮,則鳥鵲難以藏形,乃破孔而出,宛似鳥鵲,但無羽毛耳。
鳥鵲出孔之後,以生肌散敷之,外加神膏,三日依然生合。
〔源按〕人身患成形成物,或羽、或介、或裸或鱗,皆應五臟所屬而生。
《素問》云:東方生風,風生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其色蒼,其化榮,其蟲毛,蟲毛者,森森之象也。
南方生熱,熱生火,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其色赤,其化茂,其蟲羽,蟲羽者,飛動之象也,中央生濕,濕生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其色黃,其化盈,其蟲裸,蟲裸者,肉體之象也。
西方生燥,燥生金,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臟為肺,其色白化斂,其蟲介,蟲介者,金甲之象也。
北方生寒,寒生水,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臟為腎,其色黑,其化肅,其蟲鱗,蟲鱗者水中之象也。
蓋人身一小天地,天應五方,所屬而化,人應五臟,所屬而生。
前患似鳥鵲而無羽毛,此蟲裸肉體之象,應中央濕土為病,病生於脾也。
華倫云:有一人患頭面腫大如斗,看人小如三寸,飲食不思,呻吟如睡,此痰也。
用瓜蒂散吐之,而頭面之腫消,又吐之,而見人如故矣。
後用人參白朮散,三劑而愈。
《小山怪症方》云:有人頭皮作癢,時有蛆出,用絲瓜葉以刀切破搽之,候蛆出盡,絕根。
《楊氏醫方》云:有人患頭內有聲,如蟲蛀響,名天白蟻,此肝火為患。
用茶子為細末,吹鼻中愈。
《稽神錄》云:處士蒯亮,言其所知,額角患瘤,醫為剖之,得一黑石棋子,巨斧擊之不傷缺。
復有足脛生瘤者,因至親家為 犬所嚙,正嚙其瘤,其中得針百余枚,皆可用。
疾亦愈。
〔源按〕瘤生棋子及針者,此具患病於肺。
肺為西方金,金乃堅剛之象,即經所謂其性剛,其化堅斂是也。
注云:性剛故催鐵於物。
堅斂,收斂堅強,金之化也。
一人發生水珠,如汗滴不止,用甘草一斤煎湯三四碗,作三四服,其水即止。
此症自幼年間,服藥過多故也。
〔源按〕此症因服藥過多,良由少年性淫過服藥石,藥毒聚於腎間,積久始發也。
蓋發屬腎,藥石之毒,逼迫腎中之水氣升外,故發生水如汗滴。
甘草善解金石藥毒,故獨用此。
然此症腎未全虧,故尚有腎氣升外,否則必發奇毒矣。
王節齋治一婦,始言頭痛,頭痛已,又心痛作,心痛已,又目睛痛,相去無瞬息。
每頭痛甚,欲去大石壓之,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血流滿掌,痛定目復痛,又以兩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眾醫莫措,進黑龍丹半粒,疾少減,中夜再服之,服即閉目,寢如平昔,至平旦,下一行約三升許,如蝗蟲子,三疾皆減半,巳刻又行,則頓愈矣。
張子和治一僧,頭熱而痛,更畏明,以布圍其巔上,置冰於其中,日數易之,此陽蓄熱也,乃灼灰火於暖室,出汗涌吐,三法並行,七日而瘥。
唐與正治一女,年數歲,得風癉疾。
先發於臆,迤邐延上,赤腫痛癢,醫以上膈風熱治之不效。
唐診之曰:是肝肺風熱盛極耳。
以羌活、荊芥、鼠黏子、赤芍藥、淡竹葉、桔梗、葛根八物治之,自下漸退,而腫聚於頂,其高數寸,雖飲食寢處無妨,而疾未去也。
唐母吳夫人曰:此女乳母好飲熱酒,至並 其糟,疾殆因是歟?唐方悟所以至頂不消之由,思之惟葛消酒,且能療火毒,乃以前方加葛三倍服之,二日腫盡去。
又治一少年,患頭暈臥床。
醫作虛治,反致頭不能動,動即暈絕。
如是數年,惟飲食如故。
唐曰:此肝膽有火,因火生痰,動即痰火內動,故遂暈絕。
服六黃湯四劑而愈。
祝仲寧治一婦,年二十余,腦生一竅,口中咳膿血,每咳與腦竅相應而出,此肺痿也。
用參、 、當歸退熱排膿之劑而愈。
又有患胸膺間潰一竅,膿血亦口中相應而出,亦作肺痿治,用前藥而愈。
翟文炳治陸母,年七十,頭響耳鳴,項疼目眩,面麻腮腫,齒蘇唇燥,口苦舌強,咽腫氣促,心驚膽怯,胸滿痰滯,脅痛腰痛,足軟膝疼,已二年矣。
復又不得臥,惟人扶而坐,稍欹臥即垂絕。
翟診視,知氣挾肝火而然,先與抑青丸一服,即時睡熟,醒後諸症如失,接服補中益氣湯,調理而安。
朱丹溪治一人,左絲竹空穴壅出一角,如雞距,此少陽經多血少氣。
朱戒其斷酒肉,須針灸以開發壅滯。
他工以大黃、硝、腦等冷藥貼之,一夜裂開,如蚶肉,血濺出長尺余而死。
此冷藥外逼,熱不得發故也。
一胡氏子,年十七八,發脫不留一莖,飲食起居如常,脈微弦而澀,輕重皆同。
此濃味成熱,濕痰在膈間,復因多食梅酸味,以致濕熱之痰隨上升之氣至於頭,熏蒸發根之血,漸成枯槁,遂一時盡脫。
以補血升散之藥。
用防風通聖散,去芒硝,唯大黃三度酒炒,兼四物湯酒製,合煎服兩月余。
診其脈濕熱漸解,乃停藥。
淡味調養二年,發長如初。
薛己治一男子,年二十,巔毛脫盡,脈數。
先以通聖散宣其風熱,次用六味地黃丸,不數日,發長寸許,兩月復舊。
一儒者,因飲食勞役,乃惱怒,眉發脫落,薛以為勞傷精血,陰火上炎所致。
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眉發頓生如故。
一男子染時瘡,服換肌散之類,眉毛頓脫,遍身作癢,或時赤暈。
乃燥藥損其陰血,陽氣偏旺而然耳。
朝用四物湯,倍熟地,加茯苓、白朮、丹皮、山梔、生甘草。
夕用六味丸料加當歸、黃 治之,瘡症即愈,眉毫亦生。
一小兒年十四歲,而近女色,發熱吐痰。
至有室,兩目羞明,頭覺脹大,仍不斷欲。
頭漸大,囟門忽開。
用地黃丸、益氣湯之類,斷色欲,年余而愈。
一小兒十四歲,解顱,自覺頭大,視物皆大,畏日羞明。
先兄以為腎稟祛弱,用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及補中益氣加山藥、山茱萸。
半載痊愈,二載而囟合。
後畢姻,覺囟門開解,足心如炙,喜其斷色欲,戒濃味,日服前藥二劑,三載而愈。
予治山左葉氏子,年二十三歲,患眉發脫落,視其脈,兩尺沉遲,症由腎臟受寒,彼云:匝月前,泄後口渴,曾飲冷一盞,自後覺眉發漸脫。
予曰:《素問》云,發之華在腎。
又草木子云,氣之榮以眉,血之榮以發。
發者,血之余;血者,水之類也。
水之中有相火寄焉,若一接內,則此火翕然而下,又即以冷凍飲料加之,則火微水凝,十二經脈滯而不行,於是腎不華而氣不榮也。
月令云,仲秋陰氣侵盛,陽氣日衰,水始涸。
是水之涸,地之死也,死則草木漸衰。
於仲冬水泉動而一陽生,是水之動,地之生也。
生則草木漸長。
眉發而欲其復萌,必得陽生而陰可長。
用桂附純陽之火,加於六味純陽水中,使腎中溫暖。
如冬月一陽,來復於水土之中,萬物皆生。
如予言,服之而愈。
或問:氣之榮以眉,血之榮以發,何故?
氣榮眉則短,血榮發則長。
予曰:此五臟所屬也。
眉榮氣分,屬肺,肺屬金,為乾。
發榮血分,屬肝,肝屬木為巽。
以易理推之,乾金短而巽木長,故眉短而發長也。
又問,眉發何故去之則日長,蓄之則不見其長乎?
予曰:去之則氣血榮,其根故日長,蓄之則養其已蓄,故長而有定耳。
又問:仲冬一陽生,而草木萌;
仲秋陰氣侵盛,陽氣日衰,草木漸萎;
至冬草皆死,而木葉皆落,何故?
松柏獨不凋乎?
予曰:不獨松柏不凋,凡草木之葉無汁者,皆能存之。
又問:何故葉無汁乎?
予曰:無汁者非全無也。
蓋無汁之葉,借滋化生,以氣用事,有汁之葉,借氣化生,以滋用事。
故有有汁無汁之別。
然不特草木之葉,無汁而能隆冬不凋,即草木之根或干若滋少,而以氣用事者,並寒冬可能發花,即梅蘭之類是也。
蓋氣能敵寒,故如是耳。
若人至暮年而亦能耐寒者,腎氣旺也,旺者壽。
鄰人顧姓者,因少年勤內事,頭皮血出如汗,此肝腎之火逆上,因血熱甚,所以從發竅直出,蓋汗乃血之液,從氣化白。
《內經》有肌衄一條,因氣散不能從化,故肌膚汗血。
此病並非氣不能化,化亦不及故也。
治用甘露飲等劑得愈。
孝廉章睛皋尊人,御臣中年時,忽屢夢白人持刀自割其頭,至流血即驚醒,自後閉目亦然,眾醫莫措,就松江沈魯珍治之。
沈曰:寐而見白人者,肺虛也。
古人多用獨參湯,每服人參一兩,一劑可愈,服之果驗。
【奇症匯●卷之一頭●生肌散】
寒水石( ) 滑石(二兩) 龍骨 海螵蛸(一兩) 蜜陀僧 枯礬 鉛粉 干胭脂(五錢)
共為細末,摻瘡口上。
【奇症匯●卷之一頭●瓜蒂散】
甜瓜蒂 赤小豆二味為末,熟水或酸齏水調下,量人虛實服之。
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
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塊,即吐。
諸亡血、虛家、老人、產婦、血虛、脈微者,俱不可服。
【奇症匯●卷之一頭●人參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各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清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一頭●十全黑龍丹】
當歸 五靈脂 川芎 良薑 熟地(各三兩)
上研末入罐,鹽泥固濟,炭十斤 令通紅,冷定取開看,成黑糟粕色,細研入後藥:百草霜(五錢) 硫黃 乳香(各一兩) 花蕊石 琥珀(各三錢)
上五味為末,並前和勻,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
【奇症匯●卷之一頭●抑青丸】
羌活 防風 龍膽草 川芎 當歸等分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砂糖湯化下。
【奇症匯●卷之一頭●防風通聖散】
防風 薄荷 連翹 荊芥穗 麻黃 川芎 當歸 芍藥(炒) 山梔 白朮 大黃(酒蒸) 芒硝(各五錢) 黃芩石膏 桔梗(各一兩)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加生薑、蔥白煎。
【奇症匯●卷之一頭●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八兩,砂仁酒拌九蒸九晒)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蜜丸,空心鹽湯下。
【奇症匯●卷之一頭●四物湯】
當歸(酒洗) 生地黃(各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清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一頭●瀉青丸】
龍膽草 大黃 山梔 當歸 川芎 羌活 防風上各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竹葉湯下
【奇症匯●卷之一頭●補中益氣湯】
(見項門)
十全大補湯、桂附八味丸
(二方見手足門)
加減八味丸
(見目門)
六黃湯
(見溺孔門)
【奇症匯●卷之一目】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眼前常見諸般禽蟲飛走,以手捉之則無,乃肝膽經有痰。
用酸棗仁、羌活、玄明粉、青葙子花各一兩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和滓飲,一日三服。
又云:一婦人見滿壁皆蓮花,此痰症也,服礞石滾痰丸而愈。
又云:有人患目晴忽垂出至鼻,如黑角色,痛不可忍,或時時大便血出作痛,名曰肝脹。
用羌活煎汁,服數服自愈。
〔源按〕此症為風熱客於厥陰肝木。
蓋肝藏血,其主目,因風熱內攻,故目睛垂出至鼻,而使血時下也。
若無熱,則目系不縱。
無風,則便血不下。
此乃風熱相搏,故病如是。
羌活乃足太陽、少陰、厥陰三經之藥,其性祛風散熱,用之走入肝經,提邪外出而愈。
《奇病方》云:人有無故見鬼,如三頭六臂者,或如金甲神,或如斷手無頭死鬼之類,皆奇病也。
方用白朮、蒼朮各三兩,附子一錢,南星三錢,半夏、大戟、山慈菇各一兩,俱為末。
研麝香一錢,加入前藥,如玉樞丹一樣。
凡遇前病,用一餅,薑湯化開飲之。必吐頑痰碗許而愈。
又云:有人眼內長肉二條,長一寸,如線香之粗。
觸出眼外,此乃祟也。
雖是肝膽之火,無祟則不能長此異肉,法當用藥點之。
冰片、黃連、甘草各一分,硼砂五厘,各為細末,用人乳調少許,點肉尖上,覺眼珠火泡出,即時收入而愈。
更服舒鬱金睛丹,舒其肝膽之氣,而又瀉其火與痰,則本源已探其驪珠,又何愁怪肉之重長耶?
《眼症論》云:有人患目之白睛忽變青蘭色,此被郁邪蒸逼,走入珠中,膏汁游出,入於氣輪,故色變青色。
方用還陰救苦湯,頻服自愈。
又云:有人黑暗之夜、兩目倏忽見物,如日中一般。
此水火不交,精華關格,乖亂不和之甚,而陽光飛越之害,不能攝養陰精,陽光無制使然。
服加減八味丸乃可。
又云:有人患腦筋如拽,神珠不待人轉,而自驀然擦上,驀然擦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無時,蓋轉動搏擊不定,筋脈振惕,緩急無常,被其牽拽而為害,名曰轆轤轉睛。
輕則氣定脈偏而珠歪,重則反轉而為瞳神反背矣。
服鉤藤飲子自愈。
藏器曰:宋嗣伯治沈僧翼患眼痛,多見鬼物。
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當埋枕於故外,如其言而愈。
伊芳川云:有一人患心疾,見物如獅子,川教以手直前捕之,見其無物,久久自愈。
此乃痰也。
繼服牛黃清心丸以除病根。
《本事方》云:荀牧仲頃年嘗謂予曰:有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
教服瀉肝藥皆不應,此何疾也?
予曰:《靈樞經》云:目之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頂中,故邪中於內,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也。令服驅風入腦藥得愈。
《云麓漫抄》云:淮南楊吉老,儒醫也。
有富翁子忽病,視正物皆以為斜,幾案書席之類,排設整齊,必更移令斜,自以為正,以致書寫尺牘,莫不皆然,父母甚憂之。
更歷數醫,皆不諳其疾。
或以吉老告,遂以其子往求之,既診其脈後,令其父先歸,留其子,設樂開宴,酬勸無算,至醉乃罷。
扶病者坐轎中,使人升之,高下其手,常令傾倒,輾轉久之,方令登榻而臥,達旦酒醒,遣至歸家,前日斜視之物,皆理正之。
父母躍然而喜,且詢治之方,吉老云:令嗣無他疾,醉中常閃倒,肝之一葉搭於肺上不能下,故視正物反斜。
令復飲之醉,則肺脹輾轉之間,肝亦下垂矣,藥安能治之哉?
富翁濃為之酬。
《九靈山房》云:呂滄州治臨川道士蕭云泉眼中視物倒植,請治於呂。
呂問其故,蕭曰:某因大醉,盡吐所飲之酒,熟睡至天明,遂得此病。
呂切其脈,左關浮促,即告之曰:爾傷酒大吐時,上焦反覆,致倒其膽腑,故視物皆倒植。此不內外因而致內傷者也。
法當復吐,以正其膽。
以藜蘆、瓜蒂為粗末,用水煎之,使平旦頓服,以吐為度,吐畢視物如常。
《道山清話》云:張子顏少師,晚年嘗患目光閃閃然,中有白衣人如佛相者,子顏信之彌謹。
乃不食肉,不飲酒,然體瘦而多病矣。
一日從汪壽卿求脈,壽卿一見大驚,不復言,但投以大丸數十粒小丸千余粒。
祝曰:十日中服之當盡,卻以示報。
既如期,視所見白衣人,衣變黃而先無所見矣,乃欲得肉食,又思飲酒。
又明日俱無所見,覺氣體異他日矣。
乃詣壽卿以告,壽卿曰:吾固知矣,公脾初受病,為肺所乘。
心者脾之母也,公既多疑,致心氣不固,自然有所睹。
吾以大丸實其脾,小丸補其心。
肺為脾之子,既不能勝其母,其病自愈也。
《寶鑒》云:一小兒四歲,因長老摩頂受記,生人念咒,恐懼發搐,痰涎有聲,目多白睛,項背俱強,一時許方醒。
自後,每見皂衣人即發。
服朱砂、腦麝鎮墜之藥已四年余無功,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痴,脈沉弦而急。
《針經》云:心脈滿大,癇 筋攣,病久氣弱,多服鎮墜寒涼之劑,復損正氣,故添動作如痴。
先灸兩蹺各二七壯,次服沉香天麻丸而愈。
《內經》云:恐則氣下,精氣怯而上焦閉。
方有羌活、獨活苦溫引氣上行,又入太陽,引用以為君;
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
當歸、甘草辛甘以補氣血之不足,養胃氣以為臣;
附子、川烏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客寒傷胃;
腎主五液,入脾為涎,以生薑、半夏燥濕化痰;
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祛安神,以為使耳。
《聞奇錄》云:全州防御使崔堯封,有甥李言吉,左目上瞼忽生一小瘡,漸大如雞卵,其根如弦,恆偃其目不能開,堯封使飲,令大醉,遂與割去其瘡,即破,中有黃雀飛鳴而去。
趙卿治一少年,目中常見一小鏡子,俾醫工趙卿診之,與少年期來晨以魚 奉候。
少年及期赴之,延於內,且令從容俟客退。
俄而設桌子施一甌芥醋,更無他味,卿亦未出。
迨禺中久候不至,少年飢甚,且聞醋香,不免輕啜之,逡巡又啜之,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因竭甌啜之。
趙卿知之乃出,少年以啜醋慚謝。
卿曰:郎君因吃 太多,有魚鱗在胸中,故兩眼常見小鏡子。
所備芥醋,只欲郎君,因飢以啜之,其疾自治,亨鮮之會乃權詐也。
徐之才治武城酒色過度,恍惚不恆,每病發,自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女,去地數丈,亭亭而立。
之才云:此色欲過多,太虛所致。
即處湯方一劑,便覺稍遠,又服還變五色物,數劑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余,久病癇症,多發於晨盥時,或見如黃狗走前,則瞀撲地,手足螈 ,不省人事,良久乃醒。
或作痰火治,而用芩連二陳湯;
或作風痰治,而用全蠍僵蠶壽星丸;
或作痰迷心竅,而用金箔鎮心丸,皆不中病。
汪診之,脈皆緩弱頗弦,曰:此木火乘土之病也。
夫早晨陽分而黃狗物,黃土色,胃屬陽土,虛為木火所乘矣。
經曰:諸脈皆屬於目,故目擊物而病作矣。
理宜實胃瀉脾,而火自息。
損其肝者緩其中,遂以參、 、歸、朮、陳皮、神麯、茯苓、黃芩、麥冬、荊芥穗,煎服十余帖,病減六七,再服月余而愈。
錢乙治一婦,因恐而病,既愈,目張不瞑,乙曰:煮郁李仁酒飲之,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橫不下,用郁李潤能散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瞑矣。
張子和治一富家婦,因思慮過甚,二年不得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治。
脈之兩手俱緩,此脾受邪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議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如是其脈得平,此怒勝思法也。
丹溪治一婦,年近二十,發熱閉目則熱甚,渴思水解,脈澀而濁混,此食痰也。
以干葛、白朮、陳皮、片芩、木通、桔梗、黃連、甘草,下保和丸二十粒漸愈。
江汝潔治葉廷傑之內,十月病眼若合即麻痹,甚至不敢睡,屢易醫,漸成崩疾,江診左手三部,舉之略弦,按入略大,而無力;
右手三部,舉按俱大而無力。
經曰:血虛脈大如蔥管。
又曰:大而無力,為血虛。
又曰:諸弦為飲。
又曰:弦為勞據脈觀症,蓋由氣血俱虛,以致氣不周運,而成麻痹。
時醫不悟,而作火治,藥用寒涼過多,損傷脾胃,陽氣失陷而成崩矣。
以歲運言之,今歲天衛主氣,風木在泉,兩木符合,木盛而脾土受虧,是以上陷而行秋冬之令。
以時候言之,小雪至大雪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陽寒水,主厥陰風木,客氣加歸於上,木火勝矣。
經曰:甚則勝而不復也。
其脾大虛,安得血不大下乎?
且脾裹血,脾虛則血不歸經而妄下矣。
法當大補脾經為先。
次宜補氣祛濕,可得漸愈矣。
以人參三錢,黃 二錢,甘草四分,防風、荊芥、白朮各一錢,陳皮八分,水煎食遠服。
一劑分作三服,不數劑而愈。
李時珍按謝士泰《刪繁方》治尸疰,或見尸,或聞哭聲者,取死人席斬棺內余棄路上者,一虎口,長三寸,水三升,煮一升,服立效。
此即嗣伯用死人枕之意也。
葛洪云:鬼疰者,是五尸之一疰,又挾諸鬼邪為害,其病變者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約使人寒熱淋漓,沉沉默默,不的知苦處,在於何所?
累年積月,漸就沉滯,以致又傳旁人,不一而止,覺如是候者,急取獺肝一具,陰乾杵末,服方寸匕,日三,未愈再服。
《本事方》云:《肘後》言此方甚良,宣和間,天慶觀一法師極精嚴。
時一婦人投 ,述患人有祟所附,須臾召至。
附語云:非我為禍,別是一鬼,亦因病患命衰為祟耳,渠今已成形,在患人肺臟,為蟲食其肺系。
故令吐血,聲嘶。
師掠之,此蟲還有畏忌否?
久而無語,再掠之,良久云:容其說。
惟畏獺瓜屑為末,以酒服之則去。
患家如其言而得愈。
此予所目見也,究其患亦相似。
獺瓜者,即獺肝之類也。
孫東宿治孫如亭令政,年過四十,眼偶赤腫,兩太陽疼痛,大便不行者三日,平時汛期一月僅二日,今行四日,猶且未止。
裡有餘云穀者,自謂眼科捷手,醫治逾候,腫赤不消,而右眼內 突生一白泡,垂與鼻齊,大二寸余,見而駭走,以為奇疾,莫能措劑。
又見其嘔吐、眩運,伏於枕上,略不敢動,動則眩愈極,吐愈急,疑其遍南不治,孫診之兩寸關俱滑大有力,兩尺沉微。
曰:此中焦有痰,肝膽有火,必為怒氣所觸而然。《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肝火。
諸逆衝上,皆屬火,蓋無痰不作運也,眼珠白泡,乃火性急速怒氣加之,氣乘於絡,上而不下,故直脹出眼外也。
古壯士一怒而目珠裂,與白泡脹出珠外理同。
肝為血海,故血亦來不止。
治當抑其目,清鎮痰火,則諸症自瘳。
先用薑汁益元丸,壓其痰火,以止其吐;
再以二陳湯,加酒連、酒芩、天麻、滑石、吳茱萸、竹茹、枳實煎飲,一帖吐止運定,頭稍能動。
改用二陳東加芩、連、穀精草、夏枯草、香附、茱萸、薏苡仁,兩劑。
赤腫消,白泡斂。
四劑全愈。
血海亦淨,從是後不發。
又亮卿之女,左目紅腫,如腹中飽眼乃開,飢則眼不能開,此疳積虛寒症也。
以夏枯草二錢,穀精草、甘草各一錢,香附一錢五分,煎服四帖而安。
李士材治朱文哉,遍體如蟲蜇,口舌糜爛,朝起必見二鬼執盤食以獻。
李診其寸脈乍大乍小,意其為鬼祟,細察兩關弦滑且大,遂決為痰飲之 。
投滾痰丸,雖微有所下,而病患如舊。
更以小胃丹二錢與之,復下痰積及水十余碗,遍體之痛減半,至明早鬼亦不見矣。
更以人參三錢,白朮二錢,煎湯服小胃丹三錢,大瀉十余行,約有二十碗,病若失矣。
乃以六君子為丸,服四斤而愈。
予治孫旗丁之內,產後十數日,覺氣不舒。
自後兩目視物,漸至以直為曲,如彎弓狀。
醫無所措,已及兩月。
適予出京至天津。
有運糧官馬石泉者,患目疾,延予治之,孫亦請求治。
切其脈沉澀,症由淤滯,目視直而為曲者,必瘀血阻折肝膽之葉。
昔呂復治道士傷酒大吐時,上焦反覆,致倒其膽腑,視物倒直。
今折其肝葉,曲其膽腑,故視物亦曲,即用當歸、桃仁各三錢,五靈脂一錢五分,酒炒大黃、肉桂各一錢,以行其瘀,柴胡八分以舒其肝。
一劑下黑血成塊者數次,視物漸直。
再劑又下數次,即看物如故。
余姚陳載侯,寓居武林。
初春患目痛,醫與涼劑,目即突出眶外,痛不可忍,予視其脈,兩手沉微,此肝腎受寒,治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時有汪姓醫同座,曰:兩目突出,此肝火逼迫使然,先生以為寒何也?
予曰:脈沉微云耳。又曰:脈不弱。
予曰:子既不辨其脈,試即以症明之,初本疼痛,服寒涼而目反突出,非火症可知。
又曰:火太盛而用藥輕,故也。
予曰:目痛,人皆謂火,不特目突而為火也。
殊不知此症,陰盛於下,格陽於上,陽不得降,故目疼痛。
用寒涼而復逼其陽,陽無所歸,悉涌於目,致目突出。
仲景謂,少陰經傷寒,發熱咽痛,脈沉細,因寒傷於腎,逼腎中之火,飛越於上而為咽痛,今脈微而目突,即是理也。
若此症此脈,使再投寒涼,必再出而裂。
古所謂眼不醫不瞎者,正謂此也。
茲擬仲景少陰傷寒治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使寒散火降,其目自平,載侯以為然,服二劑而愈。
己丑冬,有德青農人沈姓者,患目不見,已十年余矣。
渠云:初患時,耳鳴如雷,每聞人語如在頭頂之上。
又兩目閃閃然,見兩火如豆大,閉目則目熱,而耳鳴更甚。
投清利之劑,所患雖平,而且全不見矣,凡遇醫者俱曰:青盲內障,非針不明,今特訪至此,叩請求治。
予曰:內障一症,六因七情,皆能為害。
今切汝脈,脈尚沉弦,汝症初起,良由肝膽濕火盛而上攻,故目生火而耳如雷鳴。
凡耳中火攻甚,則響如雷,如雷之響,中聞人語每自覺在頭頂之上。
時當用龍膽瀉肝湯,瀉火開鬱,郁開則濕除,濕除則火全滅,自無內障之患也。
乃但投涼劑,而不求其病之原,故脈尚如是。
當先投加味逍遙散,去白朮十劑,以除積久之鬱熱,使不致針後復蒙。
服後用金針撥去其障,即睹物如故而愈。
又德青沈鳳岐,年五十余,患左目不見已十余年矣。
忽一日跌撲後,右目亦全不見物,如是半載,方來就治,予觀其左目,瞳神散大,神水已定,無庸施治。
右起內障,可用針撥,撥即如故,此無他障。
本患生瞳神之上,因撲擊而下故耳。
或問,目患瞳神散大及黃膜上衝,俱明見於黑珠之內,何故用金針入時,但見瞳神之處,而黑珠內不能明見其針?
若因黑珠不明,則瞳神散大,黃膜上衝,何故又見乎?
予曰:目中之水,狀如魚腦,其色不一。
在白珠則綠,黑珠灰黑,瞳神若漆層層相裹,神水於中,外所包之殼,如指甲之濃,殼中生孔以貫瞳神外見,所以用針入瞳撥時,若針頭稍有向外,針即孔上留住,故知其天然生孔,以貫瞳神見外耳。殼孔之外,復生一翳,如晶之明滿包其珠,乃瞳神賴此以關其水也。
若患瞳神散大,因神水逼迫孔外散於明翳之間,黃膜上衝,每取於黑珠下輪,此亦在明翳內,而珠殼外也。
然是患雖但見於黑珠,而其原誠從白珠而來,因白珠與黃膜之色相若,故不明見於外。
如值此症速當疏散其肺,更瀉其火,雖不能退此已見之膜,然不致上瞞瞳神,以成痼疾。
予治裡人孫氏婦,初患左目瞳神細小,右患內障。
因障初成不可用針遂撥,但治其左目,治三月而痊。
約半載許,忽左目之珠微疼,視不見物,睡片時,則稍見,未幾復不見,又睡片時復又見之,如是六七日,復請求治,予視其瞳神但有混濁之氣,而非復細小也。
又視黑珠下輪,起黃膜半米許。
予曰:瞳神無病,瞳神之外,所帶混濁之氣,因明翳內有黃膜欲上衝故耳。
此患屬內火旺而外邪閉郁,郁則氣不外舒,火邪內逼而上,故有是症。
蓋寐則氣歸於下,其火邪亦隨氣而下,則混濁之氣稍退,故得見之。
悟則其氣復升,因內之火邪復隨而上,故復不見。
今速宜散其外邪,清其內火,用蘇葉、防風、甘菊各一錢,白蒺藜、石決明各三錢,黃芩二錢,鬱金一錢五分,黃連、羚羊角、赤芍藥各五分,服二劑,其目漸清。
又二劑黃膜忽無,瞳神混濁之氣亦除盡而愈。
予告之曰:黃膜上衝,治但收住其膜,今忽散去,因此膜白中帶黃,所起黑珠甚微,其邪尚淺,故得消除。
然黑珠雖無,恐白珠內尚未全去,當再劑以絕病根。
【奇症匯●卷之一目●還陰救苦湯】
升麻 蒼朮 草梢 桔梗 柴胡 防風 羌活(各五分) 細辛(二分) 本(四分) 歸尾(七分) 黃連 黃芩黃柏 生地 知母 連翹(各六分) 紅花(一分) 膽草(三分)
清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一目●鉤藤飲子】
鉤藤(炙,五分) 麻黃 甘草(炙,各三分) 川芎 防風 人參(各七分) 全蠍(炒,去刺,一錢) 天麻(八分) 僵蠶(炒,一錢二分)
薑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奇症匯●卷之一目●牛黃清心丸】
牛黃(一兩二錢) 麝香 龍腦(三味另研) 羚羊角(鎊,各一兩) 當歸(酒洗) 防風 黃芩 白朮 麥冬(去心) 白芍(各一兩五錢)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去皮尖) 川芎 肉桂 大豆黃卷 阿膠(各一兩七錢) 蒲黃人參 神麯(各二兩五錢) 雄黃(另研) 甘草(五兩) 白蘞(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犀角(鎊,二兩)
干山藥(七錢) 金箔(一千三百片內四百片為衣)
上為末,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煉蜜與棗膏丸,每兩作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奇症匯●卷之一目●舒郁全睛丹】
白芥子(三錢) 梔子 白朮 茯苓(三錢) 柴胡 陳皮(一錢) 白芍(五錢) 甘草清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一目●加減八味丸】
熟地黃(八兩,忌鐵、酒煮爛搗膏) 山藥 山茱萸(酒洗焙,各四兩) 白茯苓 澤瀉(酒洗焙乾) 牡丹皮(酒洗烘,各三兩) 五味子(火干,兩半) 肉桂(去皮忌火,一兩)
上除地黃膏另入,余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鹽湯送下,忌蘿卜。
【奇症匯●卷之一目●礞石滾痰丸】
青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黃芩 大黃(酒蒸,八兩)
上將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晒乾火 ,石色如金為度。
研末,和諸藥,水丸。
量人虛實服之,薑湯送下。
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
【奇症匯●卷之一目●寶鑒沉香天麻丸】
沉香 益智 川烏(各二錢) 天麻 防風 半夏 附子(炮,各三錢) 羌活(五錢) 甘草 當歸 僵蠶 獨活(各一錢)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去渣,溫服食前三劑。
【奇症匯●卷之一目●保和丸】
山楂(三兩,去核) 神麯(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萊菔子(微炒) 連翹(各五錢)
曲糊丸麥芽湯下。
【奇症匯●卷之一目●小胃丹】
芫花(醋拌,一兩,瓦器內炒黑不可焦) 甘遂(長流水浸半日,煮晒乾) 大戟(長流水煮,再用水洗,晒乾,各五分) 大黃(濕紙裹煨,切,酒炒,一兩五錢) 黃柏(炒,三兩)
上為細末,以白朮膏丸如蘿卜子大,臨臥白湯送下一錢,欲利空心服。
【奇症匯●卷之一目●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各等分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一目●益元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辰砂(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或三錢,冷水調下,燈心湯亦可。
【奇症匯●卷之一目●二陳湯】
半夏(薑製) 陳皮(去白)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加薑煎。
【奇症匯●卷之一目●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 附子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煎。
【奇症匯●卷之一目●加味逍遙散】
柴胡 薄荷 當歸 白芍 陳皮 甘草 茯苓 白朮 丹皮 山梔加薑煎。
六味地黃丸、四物湯
(一方見頭門)
【奇症匯●卷之二耳】
李樓《怪症方》云:有人耳內生物如棗核大,痛不可動者,以火酒滴入,仰之片時,以鉗取出絕根,此名耳痔。
《奇病方》云:有人耳中作癢,以木剌之,尚不足以安其癢,必以鐵刀刺其底,始覺快然,否則癢極欲死。
此腎肝之火,結成鐵底於耳,非湯藥可救,方用龍骨一錢,皂角刺一條,燒存性,冰片三分,雄鼠膽一枚,先將前藥為末,後以鼠膽水調勻,而後以人乳再調如濃糊一般,將此藥盡抹入耳孔內,必然癢不可當,須人執兩手,癢定而自愈矣。
愈後當常服六味丸,庶不再發。
【奇症匯●卷之二耳】
《類編》云:族人友夔,壯歲時,苦兩耳作癢,每日一作,遇其甚時,殆不可耐,擊刮挑剔無所不至,而所患自若。
常以堅竹三寸許,截作五六片,細削如洗帚狀,極力撞入耳中,皮破血出,或多至一蜆殼而後止,明日復然,失血既多,為之困悴。
適有河北醫士周敏道,到鄉裡,因往謁之。
周曰:此腎臟風虛,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
當服透冰丹,更戒酒、面、雞子之類,能一月為佳。
夔用其戒,數日癢止。
而食忌不能久,既而復作,乃著意痛戒,迨於累旬耳不復癢。
華佗云:余治一人,耳內忽長肉一條,手不可近,色紅帶紫。
余曰:此腎火騰燒於耳也。
用硼砂一分,冰片一分點之立化為水。
後用六味丸大料飲之,二料痊愈。
【奇症匯●卷之二耳】
《青箱集》云:孫兆殿丞,治平中有顯官權府尹,一日坐堂決事,人吏環立,尹耳忽聞風雨鼓角聲。
顧左右曰:此何州郡也?吏對以天府。
尹曰:若然吾乃病耳。
遽召孫公往焉,公診之,乃留藥治之。
翌日,尹如故。
尹召孫問曰:吾所服藥切類四物飲。
孫曰:是也。
尹曰:如慮為大患,服此藥立愈,其故何也?
孫曰:心脈大盛,腎脈不能歸耳,以藥涼心經,則腎脈復歸故耳。
【奇症匯●卷之二耳】
楊洪《醫方摘要》云:有人患耳中忽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者,蛇蛻燒存性研末,鵝翎吹之,立愈,經驗秘方也。
〔源按〕此症為肝臟風虛,浮火上攻,游移不定,因而病患不一,蓋蛇屬巽,性能平肝祛風,故吹之立愈。
楊起《簡便方》云:一小兒七歲,聞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氣怯也。
以人參、當歸、麥冬各二兩,五味五錢,水一斗,煎汁五升,再水一斗,煎滓取汁二升,燒成膏。
每服三大匙,白湯化下,服盡一斤,自後聞雷自若矣。
【奇症匯●卷之二耳】
《太平廣記》云:參政孟庚夫人有奇疾,每有見聞即舉身戰栗欲絕,其母與弟亦不可見。
又惡聞打銀鐵聲,嘗有一婢周旋已久,一日偶聞其家所為業,婢曰:打銀。
聞其言,疾遂作。
因逐其婢,醫者竟莫能施其術。
〔源按〕前症良由肝氣閉郁,郁久則五臟之氣皆鬱而不達,不達則清陽不升,心氣不舒,故惡見聞。
惡見聞而偶有所觸則怒,怒則氣上,氣上即鬱火內升,故發戰栗。
即《素問》所謂諸禁鼓栗,皆屬於火是也。
夫戰栗而氣終不克外泄,則火徒亂於中,故至幾絕。
移時火仍內伏,故又如故。
其惡金聲者,因肝火虛也。
及見母與弟亦惡,必意有不合,復觸其怒耳。
乃婢初極相合,因說打銀而惡,亦惡金聲故也。
蓋肝木鬱久則燥,燥則血虛,故更惡金克。
【奇症匯●卷之二耳】
治當用黑逍遙散、左金丸滋水舒木,使郁氣暢達,則病當愈也。
《楓HT 別記》云:毀仲堪父,患耳聰病,聞床下有牛斗聲。
仲堪視之,有兩蟻相斗耳。
〔源按〕修道之士,一旦得道,不特聞蟻斗有聲,即纖塵飄落,亦能聞之,並能聞極遠之聲,謂之耳通。
即《內經》所謂: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為神全。
因心氣下降,百脈開通故也。
若病聞蟻斗如牛,而名耳聰者,良由內火衰微,正氣下陷,因竅虛反聰其耳。
猶心氣下降,以通其脈也。
【奇症匯●卷之二耳】
治宜補中益氣湯、八味丸。
或問神全之理如何?
予曰:此道家修煉內丹之事。
修煉內丹,以心為主,心乃神之舍,神不外游,心常守一。
又謂之知一,即聖門所謂知,止而後有定。
佛氏所謂無住,道家守一者,為意著元關,守而不移,一任呼吸往來,如河東之船,運久則結就聖胎,以成真人。
蓋人身臍下一寸三分為丹田,又為氣海丹田之中,一陰一陽為太極、為元關、為黃庭、為歸根竅,復命關,其名不一。
【奇症匯●卷之二耳】
凡人之生,得父精母血而成胎。
結胎之始,先成兩腎,然後布生五臟,及筋骨、皮肉,所以人之元氣發於腎,兩腎中間,一陰一陽,即謂之太極,是名歸根竅,復命關也。
命之根蒂,在於此矣。若人呼吸,息息歸根,為之歸根復命。
大凡呼吸,其氣止在胸中,而不歸根,不復命也。
復命是接續其命,使之不絕。蓋氣歸根則氣壯,氣壯則精盛,久則體變純陽,而為至真。
何得有六淫七情相感,而至殞命乎?
【奇症匯●卷之二耳】
經云:凝神入於氣穴,一任真息往來,升降於黃庭之中,旋曲委宛,由心而運至丹田,將太陽之精,從元關、渡尾,上夾脊、雙關、風府、泥丸,下明堂,過鵲橋(鼻為上鵲橋,舌為下鵲橋),降玉池,化為甘津,咽下重樓,復入丹田,上下往來,周而復始,如門之有樞,車之有轄,而轉運不息也。凡修煉工夫,有一分一分證驗,有十分十分證驗,難以強得,心惟專一,而不縱橫寢寐之際。
與神相抱,切不可昏迷而沉於夢境,覺悟之後,常候丹之或存或亡,以為證驗。
由是至寶蘊於中,精華發於外,容顏浸潤,骨節堅強,得此丹頭,晝夜運火,煉去陰氣,然後十月胎圓,體變純陽。
從此工夫不輟,俾和氣周匝於一身,溶溶如云,霏霏如雨,淫淫然若春澤之滿池,液液然象河水之冰釋,當此之時,仙道已成。
看山河如在掌中,視無不見,聽無不聞,此即謂之神全也。
又問呼吸升降,如河車之船運,一任真息往來,然其氣下降丹田則易,而欲任其上升泥丸則難。予曰:若能息念行火,以神為用,其氣自升。
所運之時,舌宜抵 ,口目當閉,不閉則氣不歸神,神雖至泥丸,而氣不能隨神而至也。
【奇症匯●卷之二耳】
若工夫日久,則陽勝陰消,自然而仙。
又問意著元關,當守而不移,而無如心猿意馬,難以拘定奈何?
予曰:經云,起念即覺,覺後即無,久久純熟,自不走也。
又云: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時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和馴熟,此心自能安閑,無問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之時,當須作意安之。
若心得定,即須安養,莫有觸惱,少得安閑,即堪自樂。
且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梗,不受駕御,鷹 野鳥也,為人羈維,終日在手,自然調熟,心亦自是,若放逸縱任不收,一任粗疏,何能觀妙。
又問何為又有嬰兒 女,黃婆為媒之說?
予曰:心即 女,腎即嬰兒,脾即黃婆,蓋心屬陽為離,離卦中虛,為陽極生陰,故反為 女(離因一陰居內,為宅中之女,故名曰 )。
腎屬陰為坎,坎卦中滿,為陰極生陽,故反為嬰兒。
【奇症匯●卷之二耳】
脾屬坤土,坤為老陰,其色黃,故為之黃婆,居坎離之間,主營運其氣,若無此土營運,則 女焉得歸入洞房,與嬰兒交媾,成胎乎?
故曰:黃婆為媒,猶外丹坎離為藥物(坎即鉛水,離即水中金,此金即在鉛中求出,為之兌金是也,猶人真一水中,內有真一之氣焉,有此真一之氣,則能成內丹,有此水中之金,則能成外丹也)。
乾坤為土釜(乾為上釜,坤為下釜),釜乃運火之具,若無土釜,則坎離藥物,焉得轉而成胎乎?
內外二丹,總歸一理也。
【奇症匯●卷之二耳】
或又問:佛氏無往之語如何?
予曰:無往謂外無往外相,內無住內相,然內無住,則外亦無住,無住而住,則心自降伏,真性亦自然而見。
真性即名真如,天然正覺謂之真,無一不知謂之如,故謂之真如,即聖經所謂明德也。
明德真如,皆明性之本體,本體無形,無形亦無所去來,惟天生自如,而未嘗少動也。
蓋人生而始,有天然自覺之性,只緣情欲障礙,則智慧全失,故心嘗昏昧,若欲超生死而入涅 者,當返觀其內,所觀之法,即所謂內無住,外亦無住,無住而住,則心自寂而相自滅也。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所演是偈,因試問空生,可以身相見如來否?
答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言所說之如來,非身相如來。
故云即非身相,佛因即告,凡內觀見相,皆是虛妄生相,若能滅除虛妄諸相,而但見空空之性,即如來矣。
蓋如來即是性,自性如來,誠空而無相。
故經末復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言如來不可取相,所演說者,但如如不動而已。
如如,即真性空也。
故不動也,人當返觀,真空如如,則相自滅而心自住也,此即謂之即性而修。蓋性即佛,修佛即所以修性,佛即法,故又不可以佛法名之。
即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猶恐人泥佛法耳。
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法即謂真性,平等言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其真性皆同。
故云平等而無有高下,即所謂無(梵語阿)上(褥多羅)正(三)等(藐)正(三)覺(菩提)也。
蓋真性即佛,以真性無得而上之,故云無上,然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
其覺無偏無虧,故云:正覺,然所演說真性,不曰如,而曰如如,凡一切為聖為賢為仙為佛,總是一如故名如如。
所謂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耳。
如所修之人,已登彼岸,而謂之如來。
若如未來之時,當十二時中,無一息不內照真空,則真性自現,現即所以入涅 而成正覺也。
正覺即知其如來,如來者從真如來,故能成正覺以化眾生,而為之如來佛也。
凡菩薩謂之覺有情,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
因無明未盡,不能滿覺,故尚有情耳。
【奇症匯●卷之二耳】
又問: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又即續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言人能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以滿無量阿僧祗(即無數之謂)。
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觀此若修佛者,應作六如觀之。
蓋六如有形而無體性,若作是觀,使心易於降伏。
故復演說此偈,以作降伏之法,而謂之有為法乎?
予曰:佛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又恐不悟無相之理,故即云一切有為法,應作六如觀之。
蓋六如乃速於變滅之物,凡世間一切有為之法,猶六如之變滅無常,應作是觀,始之有為法,非修持之法。
蓋佛法無為,無為應無所往而生其心也。
若將六如以作內觀之法,豈非有住於心乎?
況佛有云:如來於燃燈佛所於法……。
【奇症匯●卷之二耳】
本體失而性反昧矣,性有元性,有氣質性。
元性,即先天之氣。
氣質性,乃後天之氣也。
先天之氣,即天所賦之靈光,名曰祖氣,又名真種子。
後天之氣,乃父母以情而育體,故媾形之時,情動於內,所動之情,即交感之氣,乃即為之後天氣也。
因有是氣,故每遇物而生情,即名氣質性耳。
有此性,則本性漸失,而此性日長也。
若能徐徐劃除,則本元自見,而心之所知無不盡矣。
【奇症匯●卷之二耳】
又問:人有先後二天之氣,後天之氣,得之父母媾形之時,先天之氣,從何入乎?
予曰:人因先有先天之靈氣,然後有後天之氣質性。
當未媾形時,其情未動,故乾坤之間,但有先天之氣。
已媾之後,坎離兩破,情已內感,故又有後天之氣也。
若不先有是氣,而何得有先天之名乎?
又問:人之幼時,性本不昧,因腎陽未足,故爾不靈,若人或病、或老年,腎陽不足,宜亦茫然無知,何故仍知覺乎?
予曰:幼時腎陽未足,猶冬至一陽初生時,陽氣漸長,其氣漸升,以壯太陽之光,萬物皆生也。
人得腎陽漸長,以益其性,則知覺自靈。
若或病、或老年,腎陽不足,猶夏至一陰生也,一陰漸生,則太陽燥烈,萬物皆萎,此腎陽衰而陽反上浮,故仍知覺,若不知覺,則腎陽絕而死矣。
【奇症匯●卷之二耳】
又問:小兒為純陽之體,若人之幼時,腎尚未足,而何得有純陽之名乎?
予曰:凡父母媾精成胎,不論男女,總以父之陽精為主,母之陰血不過隨精施化以成胎。
出胎之後,陰少於陽,即食乳,亦但長陽而不陰也。
所以孩提時,體皆白而有神,此時名純陽者,實因陰少於陽,並非因腎陽足而名之也。
一食五殼,其色漸蒼,乃五殼長陰故也。
所以仙人十月胎圓之後,斷除殼食,恐陰血日長,不能速成純陽之體也。
【奇症匯●卷之二耳】
又問:人因氣質用事,故所欲多而其性自昧。
然同有是欲,而又有智愚之別何也?
予曰:此氣之清濁所分也。
得氣清者欲雖多而清靈,得氣濁者,欲雖少而心昏。
又問:何故人有氣清、氣濁之分?
予曰:氣之清濁,定於結胎時,若時在半夜,天氣清和,陰陽遞嬗之時,再得父母不食濁味,及心氣和平之候,交而成胎,其氣自清。
若胎結日中,其子必忤逆,或值風雨交作之時,或父母食濁味,及酒後,其氣必濁,若遇疾風豪雨,及父母大醉後,並心懷不正,生子不但氣濁,必至頑劣,古人所以重胎教也。
【奇症匯●卷之二耳】
又問:人之智愚,在結胎時,得氣之清濁所定,乃有雙胎,而所生各異何故?
予曰:雙胎因母之陰精,沖開父之陽精而成,如結胎之始,居母腹之左,則腎之原根足,居右則不足,左者氣血發原之所,故足於左而不足於右。
猶天地生物,同一土也,而有壯弱之莖焉。
夫智愚總隨氣之清濁施化,然智有過不及,愚有甚不甚,又隨腎原足不足所分,如雙胎得氣皆清,居左則腎原足,則智常過中,居右則不足,則智常不及。
得氣皆濁而左居之,則濁愈盛,愚亦愈甚也。
【奇症匯●卷之二耳】
王肯堂治百戶張錦,耳內不時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
診其脈,皆安靜,非病也。
話間痛忽作,王度其有蟲,令即取貓尿滴耳,果出一臭蟲,遂不復作。
或用麻油滴之,則蟲死難出,或用炒芝麻枕之,則蟲亦出,但不及貓尿之速也。
【奇症匯●卷之二耳】
〔源按〕蟲入耳中,不獨壁虱臭蟲,如蚰蜒狀類,蜈蚣而細甚者,亦能為害。
昔有人晝臥,忽蚰蜒入耳,漸覺腦痛,知其入腦莫能為計。
一日將午飯,就案而睡,睡中忽噴嚏,覺有物出鼻,視之有雞饌置案,蚰蜒已居其上,所痛隨愈。
又一人患蟲入腦而痛,或教以桃葉函枕,一夕蟲自鼻出,狀如鷹嘴,人莫識其名。
【奇症匯●卷之二耳●透冰丹】
川大黃 山梔仁 蔓荊子 白茯苓 益智仁 葳靈仙 白芷(各五錢) 香墨(燒醋淬干細研) 麝香(各一錢) 茯神(六錢) 川烏(二兩,水浸半月,切片焙乾,用鹽水炒) 天麻 仙靈脾葉(洗焙)
上為細末,煉蜜和如麥飯相似,以真酥塗杵,臼搗萬杵,如干,旋入蜜令得和丸如梧子大。
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化兩丸,如卒中風,涎潮昏塞,煎皂莢、白礬湯,溫化兩丸。
【奇症匯●卷之二耳●升陽散化湯】
柴胡(八錢) 防風(二錢五分) 葛根 升麻 羌活 獨活 人參 白芍(五錢) 炙甘草(三錢) 生甘草(二錢)
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奇症匯●卷之二耳●左金丸】
黃連(六兩,薑汁炒) 吳茱萸(一兩,鹽水泡)
水丸。
【奇症匯●卷之二耳●六味地黃丸】
(見頭門)
【奇症匯●卷之二耳●補中益氣湯】
(見項門)
【奇症匯●卷之二耳●八味丸】
(見手足門)
【奇症匯●卷之二耳●黑逍遙散】
(見口門)
【奇症匯●卷之二鼻】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忽鼻中出毛,晝夜可長二三寸,漸漸粗圓如繩,痛不可忍,摘去復生,此因食豬羊血過多所致,用生乳香、 砂各一兩為末,飯丸梧子大,每服空心臨臥各服十丸,開水送下,服盡自落。
《奇病方》云:人有鼻中生紅線一條,長三尺許,少動則痛,此飲酒過多而然。
方用硼砂一分,冰片一分,研為末,以人乳調之,點紅線中間自愈。
又云:有人患鼻大如拳,疼痛欲死,此乃肺經之火,熱壅於鼻而不得泄。
法當清其肺邪,去其鼻間之火,服解壅湯數劑自消。
此方全在群入肺經以去其邪,故治隨愈。
此奇病而以常法治之者也。
《酉陽雜俎》云:永貞年,有東市富翁王布知之女,年十四五,患鼻孔各隨息肉,如皂莢子。
其根細如麻絲,長寸許,觸之痛入心髓。
其父破錢數百萬,治之不瘥。忽一日,有梵僧乞食,因問布知君,女有異疾,吾能治之。
布喜即就治,僧隨取白色藥吹鼻孔,少頃摘去之,出黃水,都無所苦,賞之百金不受而去。
〔源按〕息肉由胃中食積,熱痰流注,古方俱用硼砂、白礬消,此二味色俱白,前案所吹之藥白色者,或即此也。
《集異記》云:狄梁公性好醫藥,尤妙針術。
顯慶中,應制入關,路旁大榜云:能療此兒,酬絹千匹。
有富室兒,鼻端贅如拳石,綴鼻根蒂如筋,痛楚危急。
公即腦後下針,疣贅應手而落,其父母備干絹奉焉,公罔顧而去。
《聖惠方》云:有小兒患腦疳,鼻癢不止,毛髮作穗,身體黃瘦,用鯽魚膽滴鼻中,數日取效。
《醫學正傳》云:有人患腦崩流汁,鼻中時流臭黃水,兼痛。
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故也,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燒存性,每服一錢,溫酒下,以愈為度。
許學士治檢正患鼻額間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數年,忽一日,連唇口頰車發際皆痛,不能言語,飲食皆妨。
許作足陽明經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症,或以排風小續命、透髓丹之類與之,皆不效。制犀角升麻湯贈之,數日愈。
夫足陽明胃也,經云:腸胃為市。
又云:陽明多血多氣,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如市廛無所不有也。
以其熟腐飲食之毒聚於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
陽明經脈環唇,挾舌起於鼻,合額中,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頭顱。今所患皆一經絡也。
故以升麻佐之,余藥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稍通者自能曉。
【奇症匯●卷之二鼻】
史載之治朱思古,眉州人,年三十歲,得疾不能食,聞葷腥即嘔,惟用大鐺,旋煮湯沃,淡飯食之,醫莫能治。
史曰:俗皆不讀醫經,而妄欲療人之疾,可嘆也。
君之疾,正在《素問》經中,名曰食掛。
凡人之肺六葉,舒張而蓋。
下覆於脾,子母氣和,則進飲食。
一或有疾,則肺不能舒,脾之氣敝,故不嗜食。
遂授一方,清氣順肺為治。
服之三日,病者鼻聞肉味覺香,取啖之甚美。
此事宋人載於傳記,江篁南云:余考之岐黃書,皆無食掛之說,或記者假托耳,或史公大言以欺世歟?
皆未可知也。
孫東宿治太學孫中叔,以暑月赴南雍,一日轉班出,索茶飲,飲輒逆流左鼻,茶入腹者十之三。
幾一月,不惟茶水為然,粥飯亦多從鼻出。
漸加惡心、頭暈、肌肉削,四肢無力,心益惴惴,亟歸,就孫治。
孫云:諸醫認何症?投何藥?
中曰:醫皆謂諸逆上衝,皆屬於火,故投劑非黃連解毒,即三黃、石膏、梔子、黃柏、知母、天花粉、葛根之屬。
孫曰:治病貴辨明經絡,與經絡之出納虛實明藏象,察經度,究竟夫病機病能,此扁鵲所以隨俗為變也,何嘗拘拘守方書哉!
《內經》有云: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頑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人之鼻淵涕出不收者頑顙不開也。
子之症,亦頑顙不開之類爾。
頑顙不開,故氣上而不下,會厭弱而不能掩其氣喉,夫鼻與氣喉相通,惟不掩,故飲食逆從鼻竅而出。
不見常人偶氣逆而飲食自噴嚏出乎?
即其例也。且右脈緩弱無力,氣虛明矣。
《內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
又曰:脾胃喜溫而惡寒。
又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
子多服寒涼,此所以惡心、頭暈、肌削也,症當溫補。
蓋肺屬金而主氣,金氣旺則收斂不降,氣下降則飲食從氣下矣。
以六君子東加辛夷、桑白皮、苡仁、沉香,一進而緩,三進止大半,七劑全安。
明宗室富順王,一孫嗜燈花,但聞其氣即哭索不已。
時珍診之曰:此癖也。
以殺蟲治癖之藥丸,服一料而愈。
【奇症匯●卷之二鼻●解壅湯】
黃芩 甘草 麥冬 花粉(各三錢) 桔梗 天冬(各五錢) 紫菀(二錢) 蘇葉 百部(各一錢)
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二鼻●犀角升麻湯】
犀角(十兩) 升麻 防風 羌活(各三兩) 川芎 白附子 白芷 黃芩(各五錢) 甘草(一錢)
【奇症匯●卷之二鼻●六君子湯】
(見目門)
【奇症匯●卷之二舌】
《奇病方》云:人有患舌縮入喉嚨,乃寒氣結於胸腹之故。
急用附子、肉桂、乾薑各一錢,白朮五錢,人參三錢,服之則舌自舒矣。
又云:有人患舌吐出,不肯收進,乃陽火盛強之故。
以冰片少許,點之即收。
繼服全舌散,二劑自安。
丁志云:臨安民有因患傷寒,舌出過寸,無能療治,但以筆管通粥飲入口,每日坐於門。
一道人見之,咨嗟曰:吾能療此。
頃刻聞耳,奈藥不可得,當竭力訪之,不肯告而去。
明日又言之,至於旬時,會中貴人罷歸,下馬觀病者,道人適至,其言如初。
中貴問所須,乃梅花冰片也。
笑曰:此不難耳,即遣仆馳取以付之。
道人即研為末,糝舌上,隨手而縮。凡用五錢,病立愈。
【奇症匯●卷之二舌】
《王明清余話》云:王貺,字子亨,本士人,為南京宋毅叔婿。
毅叔醫名擅南北,貺初傳其學未精,薄游京師,甚淒然,會鹽法有變,有大賈觀偈示,失驚HT 舌,遂不能復入。
經旬遂不食下咽, 羸日甚,國醫不能療,其家憂懼。
榜於市曰:有治之者,當以千萬為謝,貺利其所售之濃,始往應其求。
既見賈之狀,忽發笑不能止,心以未易措手也。
其家人怪而詰之,貺診為大言笑之曰:所笑輦轂之大如此,乃無人治此小疾耳?
語主人家曰:試取《針經》來。
貺漫檢之,偶有與其疾似是者,貺曰:爾家當勒狀與我,萬一不能治,則勿擾我。
我當為針之,可立效。
主病者不得已,亦從之。
即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遂伸縮如平時矣。
其家大喜,謝之如約,又為之延譽。
是時翕然名動京師,家既小康,始得盡心《肘後》之書,卒有聞於世。
事之偶然有如此者,貺後以醫得幸。
宣和中,為朝請大夫,著《全生指迷論》,醫者多用之。
《聖惠方》云:有人忽舌硬如鐵,血出不止,用木賊煎水,漱之即愈。
〔源按〕經云: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故舌病多二經之所致也。
又云:心熱則生瘡,脾熱則強硬。
舌尖腫脹疊濃,為重舌。
舌腫硬而不柔和,挺然脹滿,或退場門者為木舌。
乃心脾二經之火上壅。
急以針砭,刺出毒血,以殺其標,然後以瀉心脾之藥,治其本可也。
觀此則舌硬如鐵,而血出不止,則火已開泄,可不用針砭,獨用木賊一味,升散火邪,乘其勢而提之,故但漱而愈。
《良方》云:一人無故舌上出血,仍有小竅,醫者不曉何疾,偶曰:此名舌衄。
炒槐花為末,摻之而愈。
又云:人有患舌痹或麻,此痰氣滯於心胞絡也,服順氣豁痰湯自愈。
〔源按〕舌痹,亦有患心血不足,不可作風熱及痰治,須用理中湯合四物湯治之。
立密云:先兄口舌糜爛,痰涎上涌,飲食如常,遇大風欲撲地。
用補中益氣湯及八味丸即愈。間樂數日,仍作。
每勞苦,則痰盛目赤,漱冷水舌稍愈,頃間舌益甚,用附子片含之即愈,服煎藥諸症方痊。
【奇症匯●卷之二舌】
《醫說》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脹退場門,漸大與肩齊,即以小刀 之,隨破隨合, 之百數,始有血一點。
曰:可救矣。
煮大黃、朴硝與服,以藥摻之,應時消縮。
此皆火盛性淫之人,過服之害也。
戴人治南鄰朱老翁,年六十余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三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
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
以排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出血約二三盞。
如是者三次,漸覺血少,病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
心主血,故血出則愈。
又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燔針艾火,皆失此義也。
薛新甫云: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
惟舌下廉泉穴,此屬腎經,雖當出血,亦當禁針,慎之。
甄立言治一婦,正產之時,收生婦以溫水進之,誤用鹿角脂,女子塗鬢發也。
因哇而舌出,產後數日不能收,醫藥屢不應。
甄以朱砂塗其舌,仍命作產子狀,以兩婦人掖之。
乃使人潛於壁外,多奉缶器,向危處擲地作聲。
聲聞而舌收矣。
薛己治一小兒,舌斷半寸許,敷洪寶丹,服四物東加柴胡,痛定血止。
次服四君子東加柴胡、山梔,月余而舌自完。
〔源按〕小兒跌撲斷舌,須乘熱接上。
古法急用雞子輕擊周遭,去硬殼,取膜套舌,以洪寶丹敷膜上,自然接續。
若良久舌已冷,不必用接,但以洪寶丹敷之,其舌亦生。
予同郡有一富家婦,年五十余,忽一日舌出不收,別無他恙,醫作風痰治不效。
一醫於風痰藥中,加蘄蛇舌一枚,煎服而愈。
【奇症匯●卷之二舌●全舌散】
黃連 人參 白芍(各三錢) 柴胡 菖蒲(各一錢)
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二舌●順氣豁痰湯】
半夏(一錢半) 茯苓 橘紅 栝蔞 貝母 黃連 桔梗 枳殼(各一錢) 香附(七分) 甘草(四分)
薑三片,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二舌●理中湯】
白朮(土炒,二錢) 人參 乾薑(炮)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二舌●洪寶丹】
天花粉(三兩) 薑黃 白芷 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末,茶湯調敷患處。
【奇症匯●卷之二舌●補中益氣湯】
(見項門)
【奇症匯●卷之二舌●八味丸】
(見手足門)
【奇症匯●卷之二舌●四物湯】
(見頭門)
【奇症匯●卷之三口】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病臥床,四肢不能動,只進得食,好大言說吃物,謂之失說物望病。
治法:如說食豬肉時,便云你吃豬肉一頓,病者聞之即喜。
遂置肉令病患見,臨要卻不與食,此乃失說物望也。
當自睡中涎出便愈。
〔源按〕此症為陽盛於內,故好大言,而善說吃物。
且陽盛則氣壅,氣壅則脈絡不利,故四肢不能舉動。
治法:說所食之物,而即許食之,使病患心喜。
即經所謂喜則氣散。
然置物令見而卻不與食者,所謂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但使其望見彼見所喜之物,而不得食,故便能使口中涎出。
蓋涎即痰也,痰即火,火即氣,同物而異名。
涎出則氣自衰,而病自愈也。
又云:有人患口鼻出腥臭之水,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如粒米大,走躍不住。
以手捉之,即化為水。
【奇症匯●卷之三口】
〔源按〕此症因口鼻所出腥臭之水,而名肉壞。
良由患毒於內膜之處,因化肉如膿若水,故所出之水腥而臭也。
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亦由患腎臟所屬之分使然。
蓋腎屬水,其色黑,得腎臟之氣所化,故色如鐵,而狀如水族之物也然。
此水何故不從內下?
此乃感人氣血之靈,故能走躍水中。
所以得隨上升之氣,從口鼻而出。
若捉之又即化為水,此氣散故也。
凡毒從肺氣所化,其膿色多白。
蓋肺屬金,其色白,得從化而為白也。
此毒生於內膜,在腎臟所屬之分,非肺之當令,故即隨是臟之氣所化,以得是臟所屬之色也。
【奇症匯●卷之三口】
雞肉補虛溫中,而又能攻毒。
蓋至陰之毒,非攻不可,攻之則毒散,即《內經》所謂其治宜毒藥是也(俗蒸雞汗發痘瘡,其效立見,此攻毒之驗也)。
又云:有人患口中生肉球,有根如線五寸余,如釵股。
吐出乃能食物,捻之則痛徹心者,麝香研末一錢,水服之,日三,自消。
〔源按〕此症口生肉球,而但云口內,此必生於舌。
經云: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凡舌病,皆心脾二經之所致也。
故捻之痛應於心。
此由脾土不利,經脈不順,而有是患。
所謂子病母亦病,而又實者當瀉其子。
故但用麝香入脾治肉之味,通其土氣,開其經絡,則怪肉消而病自愈也。
又云:有人忽氣上喘,不能言語,口中流汁,吐逆,齒皆搖動,如欲脫狀。
氣喘轉大,悶絕復蘇,名曰:傷寒並熱霍亂。
用大黃、人參各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自安。
又云:有人飲油至五斤方快意,不爾則病。
此是發入於胃,氣血裹之化為蟲也。
雄黃半兩為末,水調服之,蟲自出。
【奇症匯●卷之三口】
《奇病方》云:有人患唇上生瘡,久則瘡口出齒牙於上唇者,乃七情憂郁,火動生齒故也。
方用柴胡、白芍、當歸、生地各三錢,黃芩一錢,天花粉二錢,白果十枚,水煎服。
外用冰片一分,僵蠶一錢,黃柏炒,三錢共為末,摻之齒自消也。
張雞峰《備急良方》云:有人患牙齒日長,退場門難食,名髓溢病。
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
《搜神記》云:桓宣武有一督將,因時病後虛熱,便能飲馥茗一斛二斗乃飽。
若減升合,便以為不足。
後有客造之,更進五升,乃大吐一物,如升大有口,形質縮縐,狀似牛肚。
客乃令置之盆中,以斛二斗馥茗澆之,此物 之都盡而止,覺小脹。
又增五升,便悉混然從口中涌出,既吐此物遂瘥。
或問此何病,答曰:此病名斛茗瘕。
東坡《物類相應志》云:齊諧記載江夏安陸縣,隆安中有人姓郭,名垣。
得天行病後,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於市。
一日大飢,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悶板臥地。
須臾大吐,吐一物如籠,漸漸縮小,有人撮飯於上,即消成水,而病遂瘳也。
【奇症匯●卷之三口】
《酉陽雜俎》云:和州劉錄事者,大歷中罷官,居和州傍縣,食兼數人,尤能食 。
嘗 味,未嘗果腹。
邑客乃網魚百余斤,會於野處觀其下箸。
劉初食 數碟,忽似小哽,因咯出一骨珠子,大如豆,乃置於茶甌中,以碟覆之。
食未半,怪覆甌碟傾,側舉視之,骨珠子已長數寸如人狀,座客共觀之,隨視而長,頃刻長及人。
遂摔劉,因相毆流血,良久各散走。
一循廳之右,一轉廳之左,俱及後門相觸翕成一人乃劉也,神已痴矣,半日方能語。
訪其所以,皆不省之,劉自是惡 。
《廣異記》云:句容縣佐吏,能啖 至數十斤,恆食不飽。
縣令聞其善啖,乃出百斤,吏快食至盡,因覺氣悶,久之吐一物,狀如麻鞋。
令命洗出安 所, 悉成水,醫莫能名。
令命小吏持揚州賣之,冀有識者試之,若有買者,當高舉其價,看還幾錢。
有胡求買,增價至三百貫文,胡輒還之。
初無酬酢,人謂胡曰:是縣令句容家物,問此是何物。
胡云:是銷魚之精,亦能消腹中塊病。
患者以一片如指端,繩系之置病所,其塊即消。
我本國太子,少患此病,父求愈病者賞之千金。
君若見賣,當獲大利,令竟賣半與之。
【奇症匯●卷之三口】
《宣室志》云:永徽中徐爽有,每食生魚三斗乃足。
一日飢,作 未成,忍飢不禁,遂吐一物如蝦蟆,自此不復能食矣。
《名醫錄》云:虞侍郎,蘇州人,平生喜食生魚 。
中年病腹堅,倒身不得,每發病疼痛幾死,累治不效。
一善醫切脈曰:侍郎右關脈伏,伏為積聚,有生冷之積,成瘕在腹,則疼不可忍,可以藥取之,令用橄欖汁,吞丸子藥數粒,晚下利一盆許,是魚 婁,前一截皆成魚矣,從此遂安。
《說淵》云:陸 吳郡人,自幼嗜面食,食愈多而質愈弱,胡人以藥吐一蟲,長二寸許,色青狀如蛙,此名消面蟲,實天下之奇寶也。
其說甚異,不具述。
玉田隱者云:一女子忽嗜河中污泥,每日食數碗方快。
有一醫用壁間敗土,調水飲之遂愈。
丹溪云:吃泥,胃氣熱也。用黃芩、白朮、茯苓、軟石膏煎服。
《楊氏經驗方》云: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年及逾笄,好食生米。
惠民局監趙尹,用蒼朮,米泔水浸一宿,銼焙為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湯下,日二服,兩旬而愈。
此症因食生熟物留滯腸胃,遂至生蟲。
久則好食生米,否則終日不樂,至憔悴萎黃,不思飲食,以害其生。
【奇症匯●卷之三口】
《醫說》云:昔慎恭道,肌瘦如勞,唯好食米。
缺之則口出清水,食之頓便如常,眾醫莫辨,有蜀僧道廣,以雞矢同白米合炒為末。
以水一鐘調服,良久吐出如米形,即瘥。
又云:汪丞相徽之,祁門人,平日好食動風物,性尤嗜蟹,或作蟹 、蟹簽,恣啖之。
一日得風熱之疾,齒間壅出一肉,漸大脹塞,口不能閉,水漿不入,痛楚待盡。
已而有一道人言能治此疾,丞相命醫之,不日而愈。
其法用生地黃汁一碗,豬牙皂角數挺,火上炙令熱,蘸生地汁令盡,末之。
敷壅肉上,隨即消縮。
《聖濟錄》云:有人患時復嘔吐,腹中有水聲者,此酒癖也。
川芎、三棱炮,各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湯下。
鎮陽有士人嗜酒,日當數斗,至午夜飲興一發,則不可遏,一夕大醉,嘔出一物如舌,視無痕竅,至欲飲時,眼偏其上,矗然而起,家人沃之以酒立盡,至常日所飲之數而止,士人由是惡酒。
一人自幼好酒,片時無酒,叫呼不絕,全不飲食,日漸羸瘦。
或執其手縛柱上,將酒與看而不與飲,即吐一物如豬肝,入酒內,其人自此遂惡酒。
《異苑》云:宋元嘉中,有人食鴨成 瘕,以秫米研粉調水服之,須臾煩躁,吐出一鴨雛而愈。
孫真人云:如食鴨肉成病,必胸滿面赤,不食,以秫米泔水一盞飲之。
《瘡瘍經驗》云:有人病冷痰,醫用大蒜一枚煮服,吐一物如升大,外痰包裹,開視之,乃雞雛也。
再服,吐十三雛而愈,病名雞瘕。
此因食白淪雞過多故也。
《泊宅編》云:洛陽李敏求赴言東吳。
其妻牙疼,每發呻吟,不堪忍。
用釵股按置牙間,少頃銀色輒變黑,此毒瓦斯所致。
沿路屢醫,殊無一效。
嘉禾僧會海,為制一物,服之半年,所苦良已。
後因食熱面又作,坐間作湯,以進一服而愈。
其神速若此。視藥之標題初不著明,但云活血涼血而已。
敏徐扣之,知是四物湯,蓋血活則涼,何由致壅滯以生疾。
《儒門事親》云:一男子病口瘡數年,上至口,中至咽,下至胃脘皆痛。
不敢食熱物,一涌一泄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不十余日皆釋。
【奇症匯●卷之三口】
《綱目》云:有人患口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治殺人。
以白布作大炷安刀斧上,燒令汗出,拭塗之,日三五度,再以青布燒灰酒調服。
〔源按〕經云:肝督衝任四脈,皆絡唇者也。
一有受邪,則唇亦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
治法內理脾胃,外敷以藥,無不愈。
乃前案所治,外用鐵物取汗,制肝經之毒,內服青布燒灰,解毒而兼去風。
此不獨為寒所害,而更有風毒為患,治宜審症,不可執治。
《名醫錄》云:隋有患者,嘗肌而吞食,則下至胸,便即吐出。
醫作噎疾、膈氣、翻胃三候治之無驗。
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所致,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
疾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
遂以芒硝、大黃合而服之,微泄利而愈。
丹溪治一婦,孕三月,吐痰水並飲食。
每日寅卯時作,作時覺小腹有氣衝上,然後膈痛而吐。
面赤微燥,頭眩臥不能起,肢疼微渴,蓋肝火挾衝脈之火衝上也。
一日甚,二日輕,脈和,右手寸高,藥不效者,將二月余。
用沉香磨水,化抱龍丸一服,膈寬氣不上衝,二三服吐止,眩減而安。
一人患氣上衝,口出如煙霧,耳內常鳴,此衝脈逆上。
與八物湯,加炒黃連二分,黃柏三分,數劑而愈。
張子和治一人,年二十余歲,病患口中氣出如登廁,雖親戚莫肯對語。
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主臭,應便如是。
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亢極反兼水化。
病在上,宜涌之。
以茶調散涌去其七,夜以舟車丸、浚川丸五七行,比旦而臭斷。
羅謙甫治韓子王父,年愈六旬,病消渴,至冬反添燥熱,須裸袒,以冰水噴胸腋乃快。
日食肉面數回,頃時即飢,如此月余。
羅診得脈沉細而疾,以死決之。
子玉泣曰:病固危篤,君盡心救之,則死而無恨。
羅曰:夫消之為病,其名不一,曰食 、曰消中、曰宣疾。
此高粱之所致也。
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自汗小便數,故飲一溲二,胃熱則消穀善飢,能食而瘦。
王叔和云:多食亦飢,虛是也。
此病仲景所謂春夏劇,秋冬瘥,時制故也。
令尊今當瘥之時反劇,乃腎水干涸,不能制其心,而獨旺於不勝之時,名曰真強,乃孤陽絕陰者也。
且人之身為主,天令為客,此天令大寒,尚不能制其熱,何藥能及。
【奇症匯●卷之三口】
《內經》云:主勝逆,客勝從,正以此也。
設從君治療,徒勞而已。
固辭而歸,後易醫與灸,數日而卒。
薛己治四明屠壽卿,孟夏,當門齒如有所擊,痛不可忍。
脈洪大而弦。
薛曰:洪弦相搏,欲發瘡毒也。
先用清胃散加白芷、銀花、連翹,痛即止。
至晚鼻上發一瘡,面腫黯痛,更用前藥加犀角十劑。
腫至兩額,口出穢氣,脈益大,惡寒內熱,此毒熾血瘀,藥力不能驟敵。
乃數砭患處與唇上,並刺口內赤肉,各出毒血,再服前藥至數劑而愈。
若泥尻神不行砭刺,或全仗藥力,鮮不誤矣。
吳江史生之內,每產後齒根皆動,必逾日乃止。復懷妊臨月,時薛偶至,言及此症,留十全大補湯二劑,令產後煎服,齒不復動矣。
一婦年三十余,忽不進食,日飲清茶、水果,三年余矣。
薛為脾氣鬱結,用歸脾東加吳茱萸四劑,遂飲食如常。
若人脾胃虛而不飲食,當以四神丸治之。
孫東宿治葉潤齋,年四十,心膈嘈雜,好啖肉,一日不能缺,缺即身浮力倦,神魂無措,必急得肉乃已,見則大嚼,及入腹,腹又大痛,痛極則吐酸水稠涎,然後定。
稍定,又思肉啖也。
其痛苦之態,叫喊之厲難狀,見之酸鼻。
或有諭之曰:與其好肉而受痛,孰若絕肉以無楚也。
久病脾虛,肉入難化,故使作痛,此婦人女子且知之,汝丈夫獨不慎何哉?
潤曰:何吾豈不知絕肉之為愈也?
蓋痛雖苦尚能熬,若嘈雜則遍身淫淫蘇蘇,左右無可奈何,手足無所把捉,頃刻不能自存,有近於死不能熬,急需食肉少蘇。
吾豈縱口求痛哉?
不得已也。
孫診其脈,大小不等,觀其色,唇紅臉黃。
孫曰:據色脈,乃蟲症,非祟也。
予能殛之,先與雄黃丸一服,不瘳。
改用膩粉五分,使君子一錢,為末,用雞子打餅,五更空心飼之。
辰刻下長蟲十條,內有二大者,長尺有咫,自首貫尾皆紅。
下午又下小蟲百余,自此再不喜肉,而嘈雜良愈。
崇禎時,武林姚應鳳,有一人患左唇生一紅痣,別無他苦,姚視之曰:此齒藎也,三年必死。
其人怒不應。
三年齒潰,詣求救,謝曰:君天譴也,不能過期矣。
當湖江希生內政,中年時,每食豬肉即身體戰栗,屢易不效。
後因他病,服逍遙散數劑,舊患亦愈。
汪時在燕京蔣相國家,予過之,言及此症,並問其故。
【奇症匯●卷之三口】
予曰:《素問》云:諸禁鼓栗,皆屬於火。
症由食豬肉戰栗,此肝膽素有鬱熱故也。
因食發風動氣之味,徒引動其病,而不能力開其郁,故每食即發。
逍遙散乃開鬱散火之劑,所以偶服得愈。
或問前症,每因食物動其內火,而何以內火動,即戰栗乎?
予曰:素注云,火性就燥,內熱即甚,衛外之陽,皆湊入內,故外反鼓栗。
此症因食物引動其火,至內火益熾,乃衛外之陽,以就火性之燥,皆湊入內,其重虛其外,故即戰栗。
移時火伏氣靜,而衛陽復回,病愈如故。
一婦不月,發熱嗽痰如墨,疏表轉甚。
脈之而尺倍數。
症由經水逆上,痰血相混。
因火極似水,故色黑,而治表反劇。
經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蓋汗即血之液,病失血,後發其汗,血汗兩傷,此即兩死,無兩生也。
茲當四物東加知、柏、牛膝服四劑,經至而愈。
乙酉春,有紹興楊石林云漕白一人,忽患腹大痛,約二日許,糖粕悉從口出,醫無措劑。
適有醫云:此陰陽錯亂,腎氣逆上,用茯苓五錢數服而愈。
後又有患者,服之亦隨愈。
【奇症匯●卷之三口●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等分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三口●抱龍丸】
膽星(一兩) 天竺黃 雄黃 辰砂(二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煮甘草汁,丸彈子大,陰乾。每服一丸,氣喘有痰加枯礬。
【奇症匯●卷之三口●八物湯】
生地 當歸(各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檳榔 枯楝 延胡索(各一錢)
水煎。
【奇症匯●卷之三口●茶調散】
瓜蒂 茶葉為末,每服二錢,齏汁調服,取吐。
【奇症匯●卷之三口●舟車丸】
黑牽牛(四兩,炒) 大黃(一兩,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 青皮(炒) 橘紅(各一兩) 木香(五分) 輕粉(一錢)
水丸。
【奇症匯●卷之三口●浚川丸】
黑牽牛(二兩) 芒硝(一兩) 郁李仁(一兩五錢) 大黃(一兩) 甘遂(五錢) 輕粉(五分)
水丸薑湯下。
【奇症匯●卷之三口●清胃散】
升麻(五分) 生地黃 丹皮 黃連 當歸(各三分)
水煎服。
【奇症匯●卷之三口●逍遙散】
(此方加熟地名黑逍遙散)
柴胡 薄荷 當歸 白芍 陳皮 甘草 茯苓 白朮加薑煎。
【奇症匯●卷之三口●歸脾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神 棗仁(炒) 龍眼肉(各二錢) 黃 (炙,一錢五分) 當歸 遠志(各一錢) 木香甘草(炙,五分)
薑棗煎。
【奇症匯●卷之三口●四神丸】
破故紙(四兩,酒浸、炒) 五味子(一兩,炒) 肉豆蔻(二兩,面裹炒) 吳茱萸(一兩,鹽湯泡)
用大棗百枚,生薑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薑,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鹽湯下。
【奇症匯●卷之三口●四物湯】
(見頭門)
【奇症匯●卷之三口●十全大補湯】
(見手足門)
【奇症匯●卷之三口●六君子湯】
(見目門)
【奇症匯●卷之三面】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頭面生光,他人手若近之,如火熾者,此中蠱也。
用蒜汁半兩,和酒服之,當吐出如蛇狀,乃止。
又云:有人患眉毛動搖,目不能交睫,喚之不應,但能飲食,此亦中蠱而心迷也。
方用同上,亦當吐出蛇狀而愈。
〔源按〕《梅師方》云:凡中蠱毒,或下血如鵝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臟即死。
若欲知是蠱,但令病患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
用敗鼓皮,燒灰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
《搜神記》云: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
其家密以 荷葉置於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小也。
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蠱毒用荷,往往有驗。予考本草 荷。
即今甘露是也,又名芭蕉。
【奇症匯●卷之三面】
又云:有人患面上生瘡,瘡上現五色者,即用鹽湯浸綿榻瘡上,五六度即愈。
〔源按〕經云: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此症瘡見五色,乃熱中有寒也。
鹽能清火解毒,凡煎鹽用皂角收之,所以鹽味微辛,辛能散寒搜風,故愈。
丁志云:臨川有瘤生頰間,癢不可忍,每以火炙則差止,已而復然,苦甚。
一醫告之曰:此真虱瘤也,當剖而出之。
取油紙圍頂上,然後施砭,瘤方破,小虱涌出無數。
最後一白一黑,兩大虱皆如豆殼,中空空無血,與頰肉了不相干,略無瘢痕,但瘤所障處正白耳。
張德俊云:頃年和 ,余杭人,將赴官。
因蒸降真木犀香,自開甑,面撲甑上,為熱氣所熏,面部浮腫,口眼皆為之閉。
更數醫莫能治,最後一醫云:古無此症,請以意療之,於是取寺僧久用炊布,燒灰成性,隨敷隨消,不半日而愈。
蓋以炊布受湯上氣多,反用以出毒,亦猶以鹽水取咸味爾,醫者之智亦可喜。
全浙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數點,數日後,滿面俱黑,遍醫治不效。
忽過一草澤醫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復。
後校其方,止用生薑汁服之。
問其故,云:夫人日食斑鳩,蓋此物常食半夏苗耳,是以中毒,故用生薑以解之。
羅謙甫治一婦,年幾三十,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
心懸如飢狀。又不欲食,氣短而促。
大抵心肺在上,行榮衛而光澤於外,宜顯而不藏。
肝腎在下,養筋骨而強於內,當隱而不見。
脾胃在中,主傳化精微,以灌四旁,沖和而不息,其氣一傷,則四臟失所,憂思不已,氣結而不行。
飲食失節,氣耗而不足。
使陰氣上溢於陽中,故黑色見於面。
又經云:脾氣通於口,其華在唇。今水來侮土,故黑色見於唇。
此陰陽相反,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論云:陽明脈衰於上,面始黑,故知陽明之氣不足,非助陽明生發之劑,無以復其色。故以沖和順氣湯主之。
【奇症匯●卷之三面】
《內經》云: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溫,自地升天,通行陽明之氣為君,人之氣,以天地之風名之,氣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風辛溫,白芷辛甘,以散滯氣為臣,蒼朮苦辛,蠲除陽明經之寒,白芍酸寒安太陰經之怯弱。
《十劑》云:補可祛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黃 、甘草甘溫,補益正氣為佐。
至真大要論云:辛甘發散為陽,生薑辛熱,大棗甘溫,和榮衛,開腠理,致津液以復其陽,故以為使。
每服早飯後,午飯前,取升陽之時,使人之陽氣易達故也,數服而愈。
孫招治一男子,因登廁被臭氣熏觸,隱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余不散。
相士斷云:於出月外必死。
至期無羌,孫招治以沉香各一兩,銼碎安爐中,燒熏帳內,以被蓋定。
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明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
平江陳氏,因驚駭後常用兩手指甲掐住兩頰,至兩頰破損,心中懊 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
用牛黃涼膈丸,數服如故。
一有人患面上麻木,不知痛癢,名曰木痹(此陽明經絡受寒故也)。
以牛皮膠化和桂末,濃塗一二分愈。
表兄屠學山治吳江王殿爵,患面腫兼起壘塊,如木偶夜叉狀,一無痛癢,醫治數年不效。
請學視之,學曰:面乃陽明部分,此因濕邪入陽明絡脈而生痰也。
經云: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
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胃。
【奇症匯●卷之三面】
又云:邪之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此症因經未虛,其濕邪正留絡脈,而未陷下也。
故但患面部耳。
然非藥所能治,當用砭刺。
即用小刀刺破唇內齒上斷縫處,名斷交穴,痰即流外,所出稠痰數碗。
即面目如故,繼服補脾調養之劑而安。
【奇症匯●卷之三面●牛黃涼膈丸】
牙硝 石膏 甘草(各五分) 膽星(二錢五分) 牛黃 紫石英(各一錢) 麝香 冰片(各五分) 寒水石(,五錢)
上為末,甘草膏丸,綠豆大,每一丸,陳皮湯下。
【奇症匯●卷之三項】
《奇疾方》云:有人患頭項腫大,又非癭瘤,忽痛忽不痛,外現五色之紋,按之半空半實,此乃痰病結成,似瘤非瘤,似癭非癭也。
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南星、人參、桔梗、貝母各三錢、茯苓五錢,昆布一錢,附子一分,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聖藥也。
又有海藻、昆布,以去其癭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紋,妙在消痰而仍不損氣,則胃氣健而痰易化也。
一劑知,二劑消大半,三劑則全消,四劑永不再發也。
【奇症匯●卷之三項】
《續玄怪錄》云:安康伶人刁俊朝,其妻巴嫗,項生一癭,初若雞卵,漸大如升。
積五年,大如數斛之鼎,重不能行,有聲如音樂。
積數年,癭外生小穴,如針芒者,不知幾千億。
每天陰欲雨,則穴中吹白煙,霏霏如線縷,漸高布散,結為屯云,雨則立降。
其家少長懼之,咸請遠送岩穴。
妻懼送,請決折之。
後朝即淬利刃,將及之中,軒然有聲,逐四分破裂,有一大猱,跳躍而去。
即以白絮裹之,癭疾頓愈。
時大定中也,後猶有說不具論。
一婦項下忽生一腫塊,漸緣至奶上腫起,莫知何病。
偶用刀刺破,出清水一碗,日久不合。
有道人見之曰:此蟻漏耳,因用飯誤食蟻故耳。
詢之果然。道人云:此易治,但用穿山甲數片,燒存性為末,敷遂愈,蓋穿山甲蟻之所畏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