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嬰提要說】
書名 鬻嬰
提要說
分類 兒科品質 0% 典籍總表, 兒科, 0%
http://jicheng.tw/jcw/book/%E9%AC%BB%E5%AC%B0%E6%8F%90%E8%A6%81%E8%AA%AA/index
【敘】
蘇內翰曰:惟有子為不朽。
人之有子也,詎可忽乎哉!
境不論貧富,家不論貴賤,其愛之、惜之、保護之則一也。
獨是嬰兒之生,猶草木之有萌 也。
萌 甫出,遇嚴寒酷熱,則或枯;
經驟雨狂風,則不達。
生機方露,調護為難。
若嬰兒亦人之萌 耳,近來由萌 而夭折者不可勝數。
其中,或飢飽之不均,或寒燠之不節,或調養之無法,或禁忌之不知。
惻然心傷,計無可施。
因念古人於所愛惜、於所保護者,如何閱歷,如何經驗,而後垂一法以施之,立一說以遵之。
余乃集群書之奧旨,采先哲之格言,顏曰:鬻嬰提要說。
即系於《厘正按摩要術》之後。
夫《按摩要術》治已疾也,《鬻嬰要說》治未疾也。
《詩》曰: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其即此義也。
夫家有一人病,則一家不安,家有嬰兒病,且疾痛不能言,啼泣不能止,湯藥不肯服。
亦時聞父母之言曰:天與我病,勿與我兒也。
其一家之不安何如乎!
是書防患於未然,所期家置一編,仿而行之,以為保嬰之寶筏也可。
光緒十有五年春三月寶應惕厲子張振 原名醴泉筱衫甫敘於安宜梁氏草堂
【正文】
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備。
但取不狐臭、癭痿、氣咳、瘡疥、痴癃、白禿、 瘍、藩唇、耳聾、 鼻、癲癇,無此等疾者,便可乳兒也。
(《千金方》) 乳母當擇無病婦人,肌肉豐肥,性情和平者為之。
如病寒者乳寒,病瘡者乳毒,貪口腹則味不純,喜淫欲則氣不清。
(萬密齋)
【為乳母者】
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
冬不去寒乳,令兒咳利。
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脛不能行。
母有熱以乳兒,令變黃不能食。
母怒以乳兒,令善驚,發氣疝;
又令上氣癲狂。
母新吐下以乳兒,令虛羸。
母醉以乳兒,令身熱腹滿。
(《千金方》) 乳兒之母,當淡滋味,一切酒面肥甘熱物,瓜果生冷寒物,皆當禁之。
又須慎七情,調六氣,以養太和。
蓋母強則子強,母病則子病,母寒則子寒,母熱則子熱。
故保嬰者,必先保身。
(《保嬰易知錄》) 乳母淫佚情亂,令兒吐瀉身熱,啼叫如鴉者不治。
(《寶鑒》)
【乳母飲食下咽】
乳汁便通,情欲中動,乳脈必應,病氣到乳,汁必凝滯。
兒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熱,或為口糜,或為驚搐,或為夜啼,或為腹痛。
病之初來,其溺必少,便須詢問,隨證治母,母安亦安,可消患於未形也。
(朱丹溪)
【凡乳兒不可過飽】
飽則溢而成嘔吐。
大飽以空乳吮之即消。
若乳來多猛,先捏去宿熱乳,然後乳之。
乳母與兒臥,令乳與兒頭平,母欲睡時即奪其乳,恐其不知飽足,致成嘔吐。
且恐睡熟悶兒口鼻致死。
父母交合之間,兒臥於側,或驚起,不可乳兒。
蓋氣亂未定,必能殺兒也。
(《千金方》) 夜間乳兒,母起身坐抱兒喂之,勿側臥乳兒。
乳後抱兒使其身直,恐軟弱顛倒,致乳溢出也。
不爾,皆令兒病。
(《顱囟經》)
【凡乳母生喜】
則乳為喜乳,令兒上氣顛狂,亦令兒生痰喘急,或生驚。
(孫兆)
【凡乳母動氣】
則為氣乳,令小兒面黃且白,乳哺減少,夜啼 乳。
(《寶鑒》)
【凡乳母有病時為病乳】
令兒黃瘦骨蒸盜汗, HT 夜哭,及生諸疾。
(《寶鑒》)
【凡乳母有娠孕者為 乳】
令兒臟冷腹急而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塊。
(《寶鑒》)
【乳母飲酒而醉者為醉乳】
令兒熱,腹急痛。
扁鵲云:醉淫隨亂,兒恍惚多驚。
(《千金翼方》)
【凡乳母當風乳兒】
風冷入肺,則令咳嗽。
(倉公)
【凡乳母有怒】
則乳為怒乳,令兒生疝氣病。
扁鵲云:女子則腹脹。
(《千金翼方》)
【凡乳母於夜露下飲兒】
冷氣入咽不散,多成嘔逆。
(《心鑒》) 乳母於大勞大飢之後,不俟氣息稍和,即以傷乳與兒,令兒成疳。
(《真訣》)
【凡兒因乳母致病者】
事起於隱微,人多玩忽,醫所不知。
故乳母稟受之濃薄,性情之緩急,骨肉之堅脆,德行之善惡,令兒相肖,大有關系,不可不慎也。
(朱丹溪) 兒啼未定,其氣尚逆,遽以乳飲之,則乳停胸膈,令兒生咳逆嘔吐諸病。
(《巢氏病源》) 每清晨睡醒欲飲乳,皆須捏去宿乳。
乳汁弗投地,蟲蟻食之,令乳無汁,可沃東壁上佳。
(《顱囟經》)
【乳之性見酒則凝】
試將牛乳一碗,加陳酒一小杯,攪和蒸一沸,乳凝如腐,物性然也。
飲
【乳之兒】
父母愛之,戲以酒滴兒口中,往往漸成乳癖、驚癇、疳積等證,可不慎哉!
(《蘭閨口議》)
【月內小兒】
不可聞啼即抱,一啼便乳。
須令啼哭,則胎中所受熱毒從此而散,胎中驚風從此而解,則期月之間,無重舌、木舌、口噤、胎熱之疾。
(《大生要旨》) 小兒初生宜多睡,勿強與乳,自然長而少病。
(《保生要法》) 夏中熱盛,乳母浴後,或值兒啼,均不可與乳,使兒損於胃,秋成赤白痢。
浴後必須定息良久,捏去熱乳,然後乳之。
(《聶氏》) 熱乳令兒面黃不食嘔吐。
張氏云:熱乳傷損肺氣,令兒成龜背。
(《千金翼方》)
【凡乳兒】
乳氣寒虛冷,故令兒便青而啼。
《千金翼方》云:令兒咳嗽。
(《史記?華佗論》) 壅乳令兒生痰涎,涎壅生驚。
(《靈秘》) 壅乳成乳癖,又吐逆生痰。
(《寶鑒》)
【調攝小兒之法】
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
蓋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冷,今人非太暖即太飽,而其尤害者,則在於有病之後而數與之乳。
乳之為物得熱則堅韌如棉絮,況兒有病則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則愈充滿,吮則迅疾涌出,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清,新乳復充,填積胃口,化為頑痰,頑痰相結,諸脈皆閉而死矣。
譬如常人平日食飯幾何,當病危之時,其食與平時不減,安有不死者哉!
然囑病家云,乳不可食。
則群相詬曰,乳猶水也,食之何害?
況兒虛如此,全賴乳養,若復禁乳則餓死矣。
不惟不肯信,反將醫家詬罵。
其余之不當食而食,與當食而反不與之食,種種失宜,不可枚舉,此小兒之所以難治也。
(《醫學源流》)
【兒病即宜少與乳食】
若似驚風,即宜斷乳。
如欲食,與米飲一勺。
必欲食乳,須先將乳擠空,然後以空乳令吮,否則乳下喉中即成頑痰,雖神丹無效,俟少安漸與乳可也。
(《蘭台軌范》)
【小兒無傷乳法】
即乳滿而溢亦無大害,惟與食並,則乳裹食不化,遂成痰癖,是傷食非傷乳也。
故小兒以食乳為主,三歲後方可食糕粥,五歲後方可食葷腥,則一生永無脾胃之疾矣。
(《慈幼外編》) 乳者奶也,哺者食也。
乳後不得與食,哺後不得與乳,乳食相並,難以克化,大則成癖,小則成積,疳氣自此始矣。
(《保生碎事》)
【凡兒吮乳】
初則乳汁漸行,其來尚緩而少,久則如泉涌急而多,則以二指捺住乳頭兩邊,來自緩矣。
惟恐兒氣弱吞咽不及,有傷胃氣也。
(《育嬰家秘》)
【凡治病必藉胃氣】
以為行藥之主,胃氣強者,攻之則疾去而易愈,以其藥力易行也。
胃氣虛者,攻病而病不去,非藥力不達,以胃氣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愈不行,胃氣傷,病亦愈甚矣。
(陳飛霞) 生兒缺乳,不得不喂以穀食,母細嚼以手喂之,不可以口對口喂之,致生疳疾腹脹。
(《保嬰易知錄》) 小兒無病,切忌服藥,否則遇疾無效。
(《疾呼錄》)
【凡小兒有停滯】
於臥後用手順摩其腹,自胸至臍下,輕輕摩至百數,能順氣消食。
(《慈幼論》)
【小兒有疾】
口不能言,脈無可診,名曰啞科,醫者不可不究其病源,而病家亦須詳審而明言之。
愚者拱默而令醫師切脈,以試其知病否,是以兒命為鵠也。
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蘇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
徐氏曰:小兒致疾之由,有婢媼明知而不敢言者,當委曲善詢之,若加以聲色,是緘其口也。
旨哉斯言!
(《活動芻言》)
【幼科有拿掐法】
乃按摩之變也。
小兒未周歲,難以藥餌,治誠宜之。
(《保嬰撮要》)
【急驚之證】
搐搦反張,頭搖目竄,唇動牙咬,壯熱痰潮,神昏便秘是也。
當其搦搐反張之時,切忌把其手足,攀其身軀,若強力持之,致風氣流入筋絡,以致俯仰拘牽,雖生已成殘廢。
當其動作之際,置一竹簟鋪之平地,使兒臥其上,任其搐搦,風力行遍經絡,勢極自止也。
醒後易於頻發,宜慎防之。
(吳氏)
【小兒足脛冷】
腹虛脹,糞色青,吐乳食,睛珠青,面青白,少神,聲音弱,脈沉微者,內已虛寒,忌投涼藥。
若足脛熱,兩腮紅,大便閉,小便黃赤,口渴痰稠,氣粗聲壯,脈緊數者,乃為熱證,忌投溫熱藥。
(《金鑒》) 乳母須每日三時摸兒項後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之,使微汗而愈。
諺云:戒養小兒,謹護風池。
風池在頸項筋中兩轅之邊。
(張渙)
【凡小兒痘瘍驚風等證】
皆由胎毒蘊結。
初生三日內,自風門至尾閭,用雞子清按節細摩,周而復始,有毛出如發者。
尾閭須多摩,愈摩愈出,將黑毛拔盡,終身即不出痘,即出亦惟數粒耳。
如產至六九日再摩,尤妙。
(山左張洙源封翁家傳)
【凡產兒艱難】
或於天寒日生,無哭聲,或至已死者,急用棉衣包裹,再將香油紙捻,將臍帶緩緩燒斷,俾暖氣入腹而生矣。
倘剪斷臍帶則死。
(《集驗良方》)
【急慢驚風危極者】
孩兒肚皮以手巾蓋之,以真烏骨雞一只,令人捧立肚皮上,少刻,其雞自能撲翅,蹲在肚上,半日雞自走落,孩兒即愈。
將雞快灌香油,否則雞必死。
(《集驗良方》)
【斷乳奇法】
擇伏斷日,用山梔一枚,辰砂、麝香、雄黃、雌黃各二分,輕粉一分,研末,待兒熟睡時,麻油調搽兩眉,名畫眉膏,斷乳之奇法也。
(《集驗良方》)
【小兒無知】
自將豆粒塞入鼻孔,用手指自挖,愈挖愈入,經涕浸大,腫脹痛甚,百方不能取出,法用二人,以一人將兩手掩緊小兒兩耳竅,令小兒眼目閉緊,一人用手掩住無物鼻竅,以口對小兒之口,用力一吹,即時落下。
妙極!
(《集驗良方》) 蔡葛山先生曰:吾校《四庫書》,坐偽字奪俸者數矣,惟一事深得校書力。
吾一幼孫偶吞鐵釘,醫以朴硝等藥攻之不下,日漸羸弱,後校《蘇沈良方》,見有小兒吞鐵物方云:剝新炭皮,研末,調粥三碗食之,其鐵物自下。
依方試之,果以炭屑裹釘而下。
(《紀文達公槐西雜志》)
【小兒痘後余熱結毒】
纏綿不愈者,用三豆散。
赤豆、黑豆、綠豆等分,將三豆浸水中一日,搗爛塗患上,干即更換敷上,用油紙包好,立愈。
(程韞山) 小兒初生大小便閉,令婦人以溫水嗽口,吸小兒前後心,手足心並臍下共七處,以紅色為度,即通。
(《集驗良方》)
【凡小兒有湯火傷者】
急以草紙濕尿貼患處,痛立止,遲則起泡。
(《集驗良方》) 暑驚,用生半夏、皂莢等分,研末調勻,吹鼻中得嚏即愈。
老少並用。
(《集驗良方》)
【小兒為異物所侵】
夜睡驚悸,啼哭不止,面色或黑或紫,宜用雜色紙,作一異物形狀,令受驚嚇者之兒視之,即對兒以火焚化,兒疑釋則病愈矣。
(夏禹鑄)
【小兒盈月剃頭】
須就溫暖避風處,剃後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葉同研,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擦新剃頭上,以避風傷,免生瘡疥熱毒。
(《按摩經》) 嘉禾有陳姓業醫者,於小兒啼哭不止,命煎甘草水為兒洗浴,浴畢,病若失,謝千金。
問何術之神,陳曰:木香棚下,晒有兒衣,木香多刺毛蟲,衣晒其下,刺毛蟲或遺溺,或落刺毛於衣,故痛。
醫者須到處留心。
(《世說新語》)
【小兒螺哽喉間】
用百只活鴨,醫以手指入鴨嘴,於瓷杯口逐一刮之,積至半杯,即用匙灌入,頃刻啼止,病立愈。
(《世說新語》)
【小兒臍帶中多有蟲】
急剔撥去,否則入臍成疾。
《養子真訣》云:吃熱莫吃冷,吃軟莫吃硬,吃少莫吃多,自然無恙。
故黏膩、干硬、酸鹼、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面、燒炙、煨炒、煎 難化之物,皆宜禁絕。
小兒無知,豈能知節,知節者父母也。
(《保嬰易知錄》)
【小兒初生】
用淡豆鼓煎濃汁,與兒三五口,其毒自開。
繆仲淳《廣筆記》,以甘草三錢,淡豆豉三錢,入沸湯一碗,隔水煮干,至一二小杯,以棉為乳,蘸藥汁,令兒吮之,以盡為度,腹內有聲,去胎糞數次,方飲乳,月內永無驚風諸病。
(《醫宗金鑒》) 古法拭口多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苦大寒,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
【致損胃氣】
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大非所宜。
(張景岳) 小兒出胎,氣生收斂,則口內上 齒根喉舌皆淨。
若氣血不斂,胎毒上攻,無不先見於口內者。
或有泡生於上 懸雍之前,初起白色,繼則赤色,最為惡候,急以指爪摘去其頭,或以針刺之,潰去惡血,速以帛拭淨,毋令下咽,此為第一要著。
次看齒根上有白泡,如半粒米狀,急以銀針挑去。
再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以葦刀輕輕割斷,以瀉惡血。
或舌上白屑堆聚,以手指纏亂髮拭淨。
若舌根有膜裹舌,如蘆籜盛水狀者,以針破之,瀉其氣。
如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樣,或如蟲形,急以針刺之,其針向兩旁挑破,不可用正針深刺,傷其本路。
以上各證,刮淨刺潰之後,以甘草湯絞淨,再用桑樹皮白汁,或陳京墨,或白僵蠶,研末,頻頻塗之。
或選用拭口諸解毒法,可保無虞。
倘父母姑息為兒護疼,不為刺刮,毒無瀉路,速則變成臍風、噤口、撮口等惡證,百無一生。
遲則致成內釣、盤腸、驚搐之險,挽救莫及矣。
或謂小兒口病,挑動則有病必挑,非此不可,最為費事。
殊不知挑口一法,能瀉胎毒而無傷元氣,較服峻厲之藥,萬分穩妥,安可輕視。
(《嬰兒至要錄》)
【臥兒紉舊布多層】
襯兒受尿,輪流洗晒,最妙。
有用布袋盛稻杆灰以收濕者,若甫離灶突,火毒未出,兒中之,必生丹毒驚癇等證。
必須將灰篩淨,預貯數日,然後用之。
(《活嬰方》)
【兒如愛惜太過】
三兩歲猶未飲食,致令脾胃虛弱,一生多病。
但兒生半年後,煎陳米稀粥,粥面時時與之,十月後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
但不與乳並,自然無病易養。
(《保嬰易知錄》)
【有幼女者病嗜臥】
頰赤而身不熱,諸醫誤以慢驚進攻風之劑。
呂滄洲診之,右關滑數,他部皆和,曰女無病,關滑為宿食,意乳母致之,乳母必嗜酒,酒後輒乳,故令女醉,非風也。
詢之如其言,飲以枳 子、葛花,遂如常。
(《古今醫案》) 俗云: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
此說甚偽。
要知小兒臟腑脆薄,飢飽寒暑皆不能耐,全賴調養得宜。
若帶三分飢寒,恐帶飢則多啼哭,帶寒則多感冒,誠不宜也。
蓋要得小兒安,須常調飢與寒。
大約調養之法,只要先飢與食,不可過飽;
先寒與衣,不可太暖。
非獨小兒為然,凡虛弱衰老病後之人,俱當如此調養。
(《傳家寶》)
【凡乳母與兒睡時】
切勿以手膀與兒枕頭,恐胸膊熱氣,緊蒸小兒頭腦,致生癰毒瘡癤,此一弊也。
況又兒頭與母面相對,乳母鼻息出入,吹兒囟門,日後長大時,易感風寒,動輒鼻流清涕,藥不能治。
惟用新綠豆作枕,與兒枕之,最清涼,去胎毒熱毒。
(石天基)
【幼時酷嗜甘飴】
忽一日見飴中有蚯蚓,伸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飴,至長始知長上為之,此可為節戒之妙法。
(王隱君)
【小兒脾胃柔弱】
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
【小兒於天氣和暖】
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肉因之緊固,可耐風寒,不致生痰。
(《按摩經》) 小兒宜用菊花作枕,則清頭目。
(《按摩經》)
【小兒不宜食肉太早】
致傷脾胃。
雞肉能生蛔蟲,成疳積證,非三歲以上勿食。
(《按摩經》)
【小兒入夏】
宜縫囊盛杏仁七枚,去皮尖,隨身佩之,聞雷聲不懼。
(《按摩經》)
【小兒勿令入神廟】
恐精神閃灼,致生怖畏。
(《按摩經》)
【小兒臨浴時】
須擇無風密處,湯須不冷不熱,適可而止,不可久在水中。
冬月防其受寒,夏月恐其傷熱。
但兒在周歲內,切忌頻浴,以致濕熱鬱聚。
(《醫宗金鑒》)
【凡兒切忌食肉】
雞肉尤忌,過食則生蛔蟲。
螺螄蚪蜆鰻鱉蝦蟹等類食之,則或泄或痢。
(《保嬰易知錄》)
【小兒同母睡時】
切忌鼻風口氣,吹兒囟門,恐成風疾。
(《瑣碎錄》)
【小兒衣裳被衲】
日晒日收,不宜在外過夜,因天上有飛星惡鳥,不可干犯,小兒染著戾氣,生無辜疳,或則啼哭不止。
須用醋炭熏過,或日光照過方可衣。
(錢仲陽)
【初生小兒】
不得用油膩手繃裹。
春忌覆頂裹足,夏忌飲冷食冰,冬忌火炙衣被。
(《小兒精要》)
【凡小兒於戲謔之物】
不令恣樂。
刀刃凶具,無使摸捉。
莫近猿猴,近則傷意。
莫抱鴉雀,抱恐傷眼。
【男方學語】
勿令揮霍。
會坐勿久,致令腰折。
行莫令早,筋骨柔弱。
雷鳴擊鼓,莫為掩耳。
睡臥須節,須令早起。
飲食休過飽,衣勿重襲。
常食蔬羹,休哺美味。
甘肥酸冷,薑蒜瓜菜,油膩生茄,切勿過食。
夜莫停燈,晝莫說鬼。
睡莫當風,坐莫近水。
笑極與和,哭極與喜,笑哭之後,莫即與乳。
(《馮氏錦囊》)
【臥兒冬用水桶】
夏用竹筐,必須直身向明而臥。
倘背明向暗,則兒眠仰看亮光,易致目睛上竄。
臥旁切近之處,不可有悅目引看之物,致兒側視,目睛左竄右竄。
兒帽面前亦不可用五彩之飾,亦恐惹兒仰視也。
(《察兒錄》)
【衣兒用父故衣】
女用母故衣改作,切不可過濃,恐令兒壯熱,生瘡發癇,皆自此始。
(《千金論》)
【初生小兒】
未剃胎頭,不與戴帽,則自幼至長,可以無傷風之患,亦永無鼻塞流涕之病。
(《大生要旨》)
【凡養兒寒則加衣】
熱則除棉,過寒則氣滯而血凝,過熱則汗出而腠理泄,以致風邪易入,疾病乃生,更忌解脫當風。
然無風日暖,又當抱出游戲,又不可置之地間,令著地受寒。
況五臟 穴,皆系於背,肺臟尤嬌,風寒一感,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咳嗽喘嘔,肚熱憎寒,故兒背宜暖也。
肚者脾胃處也,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健運之司,冷則物不腐化,致多腸鳴腹痛嘔吐泄瀉,故兒肚宜暖也。
足系陽明胃脈所絡,故曰寒從下起,故兒足宜溫也。
頭者六陽所會也,腦為髓海,涼則堅凝,熱則流泄,或囟顱腫起,頭縫開解,目疾頭瘡,故頭宜涼也。
心屬離火,若外有客熱,則內動心火,表裡合熱,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多躁煩渴,故心胸宜涼也。
(《馮氏錦囊》)
【兒生六十日後】
則瞳子成而能笑認人,切忌生人懷抱,及見非常物類。
百日則任脈成,自能反復,一百八十日,則尻骨成,母當令兒學坐。
二百四十日,則掌骨成,母當扶教匍匐。
三百日則臏骨成,母當扶教兒立。
【周歲之後】
則膝骨成,母當扶教兒行,皆育兒一定之法。
若日捧懷抱,不見風日,不著地氣,以致筋骨緩弱,數歲不行,一失調護,疾病乃生,此皆保育太過之失。
(張渙)
【小兒玩弄嬉戲】
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強奪去之,使其生怒,但勿令弄刀刃,銜銅錢,近水火,入廟堂,見鬼神耳。
(《育嬰家秘》)
【凡乳母抱兒】
切勿哭泣淚入兒眼,令兒眼枯。
(《馮氏錦囊》)
【小兒能言】
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語也。
能食,則教之恭敬,如褻慢之習勿作也。
能坐能行,則扶持之,勿使傾跌也。
宗族鄉黨之人,則教以親疏尊卑長幼之分,勿使 也。
言語問答,教以誠實,勿使欺妄也。
賓客往來,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
衣服器用,五穀六畜之類,遇物則教之,使其知之也。
或教以數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歲月時日之類,如此則不但無疾,而知識亦早矣。
(《育嬰家秘》)
【兒初生形骸雖具】
筋骨甚柔,猶草木之柔條軟梗,可曲可直,或俯或仰也。
故百日之內不可豎抱,豎抱則宜於惹驚,且必致頭傾項軟,有天柱倒側之虞。
半歲前不可獨坐,獨坐則風邪入背,脊骨受傷,有龜背傴僂之疾。
(《大生要旨》)
【小兒始生】
肌膚未實,宜單衣不宜暖衣,暖則筋骨緩弱,易發瘡瘍。
宜舊絮不宜新棉,恐汗出表虛,易受寒邪。
宜見地氣,尤宜見風日,不見地氣風日,則肌膚柔軟,易得損傷。
嘗見富貴之家,重茵疊被,日在懷抱,雖數歲亦未能行。
而田舍小兒,終日暴露,或飢或寒,絕無他病。
譬如草木生於深山大澤中,容易合抱,至園圃奇材異卉,縱加培植,多有秀而不實者,豈貴賤之理有異哉!
(《巢氏病源》)
【嬰兒初生】
血氣未定,臟腑未備,每三十一日一變蒸,或發熱,或惡寒,或吐瀉,或汗,皆長血脈增智慧之候。
其指紋淡紅水色如常,既無亂紋,亦無青紫赤黑之色,是為變蒸。
每一變蒸,或生一臟,或生一腑,至十變蒸而臟腑始完,胎毒始散,周歲內須知此候。
然胎亢充實者不如是。
(周於蕃)
【每見士大夫之家】
於嬰兒多僱乳娘,其痛癢不甚相關,但於其哭時,恐父母聞之,或勉強與之乳食,或暗中與以油糖餅餌黏膩生冷之物,希圖不出啼哭之聲,殊不知嬰病每在傷食。
諺云:要得小兒安,須帶三分飢和寒。
但所謂飢者,勿令過飽;
寒者,勿令過暖,非令忍飢受寒之謂也。
(周於蕃)
【小兒有實痰壅築喉內】
吐不出,咽不入,於氣海穴以手指曲節抵之,旋又放之,再將兒中指掐至尖數下,再推涌泉穴,左轉不揉,以指對抵夾車穴,用耳挖爬舌上即吐。
(夏禹鑄) 丹溪曰:小兒過用棉絹溫暖之服,以致陽氣不舒,因多發熱。
即長,下體勿令過暖,蓋十六歲以前,氣血方盛,如日方升,惟陰常不足耳,下體主陰,得寒涼則陰易長,過溫暖則陰暗消。
故《曲禮》曰:童子不衣裘裳。
(《保嬰易知錄》)
【小兒落下臍帶】
瓦上焙乾為末,臍帶若有五分重,入朱砂、黃連、甘草各二分五厘,和勻蜜拌,或用生地、當歸煎濃湯,調如糊,做四五次塗乳母乳頭上,俟兒 之,必使一日夜 盡,次日大便遺下穢污濁垢之物,皆惡毒也。
日後不但痘稀,可免變黑歸腎之患。
竟有不出者,亦無囟門不合之疾。
須候臍帶落下,即便制服,在六七日間為妙,其朱砂須研極細末,以甘草湯飛過,此乃真保生最上一乘良法,一以解毒,一以補腎。
蓋臍帶乃有生之河車,系於母之命門,兩腎之所生,以腎補腎故耳。
(《保嬰易知錄》) 凡富貴之家,不宜為兒新制綾羅華麗之服,當知為兒惜福也。
(《琢王篇》)
【跋】
扁鵲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是愛小兒者自古已然矣。
然愛之不得其道,則適以害之,良可慨也!
筱衫先生輯《按摩要術》成,又采古人育嬰之說,匯為斯編,既明且簡,易知易從。
書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
《素問》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先生其深體此意也夫。
光緒己丑夏仲江都孫鳳翔犢山甫謹識
全篇完!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