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類經圖翼】 [打印本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3 20:08
標題: 【類經圖翼】

類經圖翼


書名  類經圖翼


作者  張介賓


朝代  明


年份  公元1368-1644年


分類  難經


品質  0%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9%A1%9E%E7%B6%93%E5%9C%96%E7%BF%BC/index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4 15:50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4 21:56 編輯


內經者,三墳之一。

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

大哉!

至哉!

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

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

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

夫戰國之文能是乎?

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辟之,此其憶度無稽,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

觀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

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

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

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

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

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

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

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運微,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

自唐以來,雖賴有啟玄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

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

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演,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

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鼓念,異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了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

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

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

粵稽遠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仆之補削,元有滑櫻寧之撮鈔。

鑒此四君子而後意訣,且此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

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

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

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

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

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陰陽類;

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臟象類;

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脈色類,臟腑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

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

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

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

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

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

至若天道茫茫,營運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

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

匯分三十二卷;

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

圖象雖顯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

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巨細通融,歧二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茲妙,無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誠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聞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余祀矣;

因敢忘陋效 ,勉圖數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

吁!

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闞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鑒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是編者倘亦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

獨以應策多門,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回,方就其業。

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後世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時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黃鐘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

人參兩間,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計焉?

故聖人體天地好生之心,闡明斯道,誠仁孝之大端,養生之首務,而達人之必不可廢者。

惟其理趣幽深,難於窮究,欲徹其蘊,須悉天人。

蓋人之有生,惟天是命,天之所毓,惟人最靈。

故造化者天地之道,而斡旋者聖人之能,消長者陰陽之幾,而燮理者明哲之事,欲補天功,醫其為最。

惟是死生反掌,千裡毫厘,攸系匪輕,譚非容易。

故不有精敏之思,不足以察隱;

不有果敢之勇,不足以回天;

不有圓融之智,不足以通變;

不有堅持之守,不足以萬全。

凡此四者,缺一不可,必欲備之,則惟有窮理盡性,格物致知,以求聖人之心斯可也。

然心法之傳,止賴內經一書,苟欲舍是而言醫,不過索方書、求糟粕以圖僥幸,皆苟且之流耳。

醫而苟且,害可勝言哉!

故扁鵲采靈素之精要,設為八十一難以開來學,而邵庵虞先生曰: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

蓋亦有感而云然。余因醉心有年,遂通為類注並圖翼、附翼等義,雖辭多煩贅,俚鄙不文,蓋亦慮初學之難明,而求悉於理耳。

昔人云:醫者意也,意思精詳則得之。

余曰:醫者理也,理透心明斯至矣。

夫扁鵲之目洞垣者,亦窺竅於理耳。

故欲希扁鵲之神,必須明理;

欲明於理,必須求經;

經理明而後博采名家,廣資意見,其有不通神入聖者,未之有也。

高明者以謂然否?

通一子又序。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4 15:52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4 21:57 編輯

卷一


運氣(上)


太極圖論


太虛圖


太虛者,太極也,太極本無極,故曰太虛。

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此之謂也。


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

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邵子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工夫。

由是觀之,則太虛之初,廓然無象,自無而有,生化肇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極,太極動靜而陰陽分。

故天地只此動靜,動靜便是陰陽,陰陽便是太極,此外更無余事。

朱子曰:太極分開,只是兩個陰陽,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消長進退,千變萬化,做出天地間無限事來,以故無往而非陰陽,亦無往而非太極。


夫太極者,理而已矣。

朱子曰:象數未形理已具。

又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

先儒曰:天下無理外之氣,亦無氣外之理。

故理不可以離氣,氣不可以外理,理在氣亦在,氣行理亦行。

夫既有此氣,則不能無清濁而兩儀以判;

既有清濁,則不能無老少而四象以分。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動靜有機,陰陽有變。

由此而五行分焉,氣候行焉,神鬼靈焉,方隅位焉。

河洛布生成之定數,卦氣存奇偶之化幾。

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

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

體象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

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渾然太極之理,無乎不在。

所以萬物之氣皆天地,合之而為一天地;

天地之氣即五物,散之而為萬天地。

故不知一,不足以知萬;

不知萬,不足以言醫。

理氣陰陽之學,實醫道開卷第一義,學人首當究心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4 15:53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4 22:02 編輯

陰陽體象


陰陽圖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體象之道,自無而有者也。

無者先天之氣,有者後天之形。

邵子曰:天依形,地附氣;

氣以造形,形以寓氣。

是以開物者為先天,成物者為後天;

無極而太極者先天,太極而陰陽者後天;

數之生者先天,數之成者後天;

無聲無臭者先天,有體有象者後天。

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後天者兩儀之陰陽,陰陽分而天地立,是為體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

由兩儀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

程子曰:四象者,陰陽剛柔也。


陰陽生天,剛柔生地。

朱子曰:天之四象,日月星辰是也;

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是也。

邵子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

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

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

陰陽之中,又有陰陽,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

剛柔之中,又有剛柔,故有太剛太柔,少剛少柔。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體盡;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體盡。

又曰:物之大者,莫若天地。

天之大,陰陽盡之;

地之大,剛柔盡之。

陰陽盡而四時成,剛柔盡而四維成。

四象既分,五行以出,而為水火木金土。

五行之中,復有五行,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相合,萬象乃生。

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

在天為風云雷雨,在地為河海山川,在方隅為東南西北,在氣候為春夏秋冬。

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

南方赤鳥,得火氣而飛升;

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

人稟三才之中氣,為萬物之最靈,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

故二五之氣,無乎不具;萬有之技,無乎不能。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以應之;

地之四象,人有氣血骨肉以應之。

三百六十骨節,以應周天之度數;

一萬三千五百息,以通晝夜之潮汐。

故邵子曰:頭圓象天,足方履地,面南背北,左東右西,直立兩間之中,正居子午之位。

又曰: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

得氣之清而正者,為聖為賢;

得氣之偏而濁者,為愚為不肖。

近東南者多柔而仁,近西北者多剛而義,夷狄亦人而暴悍無札,以地有偏正,氣有純駁,稟賦所使,不期而然。

故左氏以民之善惡,本乎六氣,謂陽稟多者剛而烈,陰稟多者懦而柔,躁戾者陽中之惡,狡險者陰中之乖。

是以水性主動而偏則流,火性主急而偏則烈,木性多和而偏則柔,金性多剛而偏則狠,土性多靜而偏則愚。

至若禽獸草木,動植飛潛,無情有性,莫不皆然。

禽獸橫生,草木倒生,橫生者首東尾西,倒生者枝天根地,亦皆有五氣之殊,四方之異。

以動者而言,得木氣則角而仁柔,得金氣則齒而剛利,火性者飛而親上,水性者潛而就下,土性者靜而喜藏。

西北之蟲,鱗甲而多蟄;東南之蟲,羽毛而常騰。

以植者而言,得東氣者多長而秀,得南氣者多茂而鬱,斯二者春夏榮而秋冬落;

得西氣者多強而勁,得北氣者多堅而曲,斯二者春夏落而秋冬榮。

凡萬物化生,總由二氣。

得乾道者,於人為男,於物為牡;

得坤道者,於人為女,於物為牝。

乾類屬陽者多動,坤類屬陰者多靜。

方隅歲月,氣有不同,萬物適值其氣,隨所受而成其性。

氣得中和,則天為至粹,地為至精,人為至德,飛為鸞鳳,走為麒麟,介為龜龍,草為芝蘭,木為松柏,石為金玉;

氣得偏駁,則天有至眚,地有至幽,人有至戾,飛有鴟梟,走有野狼虎,介有虺蜴,草有毒吻,木有枳棘,石有礓礫,孰匪陰陽之體象。

再自其形跡之有無而言,則晝夜旦暮,朔晦望弦,陰晴寒熱,大小方圓,高下升降,左右後先,夫婦男女,言動語默,呼吸表裡,浮沉出入,俯仰向背,血氣臟腑,輕重粗細,前後頭尾,皆體象之有形者也;

又如動靜幽顯,盈虛消息,聲音律呂,志意善惡,曰鬼曰神,曰魂曰魄,曰變曰化,曰微曰極,皆體象之無形者也。

然有此必有彼,有對必有待。

物各有父母,分牝牡於蜉蝣;

物各一太極,包兩儀於子粒。

如蚊喙至微,能通血氣;虱睛最眇,亦辨西東。

用是而推,則至廣至極,至微至精,隨氣而聚,觸幾而生,大不可量,小不可測,何莫非陰陽之至德,化工之精妙,亦豈可以造作而形容者歟!

至若奇偶相銜,互藏其宅;

一二同根,神化莫測。天為陽矣,而半體居於地下;

地為陰矣,而五岳插於天中。

高者為陽,而至高之地,冬氣常在;

下者為陰,而污下之地,春氣常存。

水本陰也,而溫穀之泉能熱;

火本陽也,而蕭丘之焰則寒。

陰者宜暗,水則外暗而內明;

陽體宜明,火則外明而內暗。

聲於東而應於西,形乎此而影乎彼。

浴天光於水府,涵地影於月宮。

陽居盛暑,而五月靡草死;

陰極嚴寒,而仲冬薺麥生。

此其變化之道,寧有紀極哉?

第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而陰陽之氣,本同一體。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夫始者天地之立心,生者天地之作用。

惟其以無心之心,而成不用之用,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

故有是象則有是理,有是理則有是用。

孰非吾道格致之學,所當默識心通者哉?

余嘗聞之滑伯仁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得其理則象可得而推矣。

使能啟原而達流,因此而識彼,則萬化之幾,既在吾心,而左右逢原,頭頭是道矣。

孰謂陰陽體象之理為迂遠,而可置之無論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4 15:54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4 22:05 編輯

五行生成數解


五行生成數圖


此即河圖數也。五少者其數生,五太者其數成,土常以生,故不言十,有解。


五行圖


木火土金水,相生謂之順。

木土水火金,相克謂之逆。


干支所屬五行圖


東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辰戌丑未王四 


季,戊己中央皆屬土。

六十花甲納音圖


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數,聖人察河圖而推定之。


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夫五行各具形質,而惟水火最為輕清,乃為造化之初。

故天以一奇生水,地以二偶生火。若以物理論之,亦必水火為先,以小驗大,以今驗古,可知之矣。


如草木未實,胎卵未生,莫不先由於水,而後成形,是水為萬物之先,故水數一。

化生已兆,必分陰陽,既有天一之陽水,必有地二之陰火,故火次之,其數則二。

陰陽既合,必有發生,水氣生木,故木次之,其數則三。

既有發生,必有收殺,燥氣生金,故金次之,其數則四。

至若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似乎土生最後;

而戴廷槐曰:有地即有土矣。

若土生在後,則天三之木,地四之金,將何所附?

且水火木金,無不賴土,土豈後生者哉?

然土之所以言五與十者,蓋以五為全數之中,十為成數之極。

中者言土之不偏而總統乎四方,極者言物之歸宿而包藏乎萬有,皆非所以言後也。

再以方位陰陽之理合之亦然。

如水王於子,子者陽生之初,一者陽起之數,故水曰一。

火王於午,午者陰生之初,二者陰起之數,故火曰二。

木王東方,東者陽也,三者奇數亦陽也,故木曰三。

金王西方,西者陰也,四者偶數亦陰也,故金曰四。

土王中宮而統乎四維,五為數中,故土曰五。此五行生數之祖,先有生數而後有成數,乃成一陰一陽生成之道,此天地自然之理也。

雖河圖列五行之次序,而實以分五行之陰陽,陰陽既有次序,氣數必有盛衰,如六元正紀大論云寒化一、寒化六、災一宮、災三宮之類,皆由此數而定。

岐伯曰: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

謂如甲丙戊庚壬五太之年為太過,其數應於成;

乙丁己辛癸五少之年為不及,其數應於生。

惟土之常以生數者,蓋五為數之中,土居位之中,而兼乎四方之氣,故土數常應於中也。

雖易系有天十成之之謂,而三部九候論曰: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此所以土不待十而後成也。

先聖察生成之數以求運氣者,蓋欲因數以占夫氣化之盛衰,而示人以法陰陽、和術數、先歲氣、合天和也。

其所以關於生道者非淺,觀者其毋忽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4 15:56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4 22:11 編輯

五行統論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

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

朱子曰:五行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

其實元初,只一太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天得一個四,地得一個四,又各有一個太極行乎其中,便是兩其五行而已。

故河洛圖書具陰陽之象,分左右中前後以列五行生成之數焉。

先儒曰:天地者,陰陽對待之定體;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者,陰陽流行之次序。

對待非流行不能變化,流行非對待不能自行,此五行所以流行於天地中而為用也。

故大撓察天地之陰陽,立十干十二支以著日月之象。

十干以應日,天之五行也,甲陽乙陰為木,丙陽丁陰為火,戊陽己陰為土,庚陽辛陰為金,壬陽癸陰為水;

十二支以應月,地之五行也,子陽亥陰曰水,午陽巳陰曰火,寅陽卯陰曰木,申陽酉陰曰金,辰戌陽丑未陰曰土。

干支出而六甲成,運氣分而時序定。

所謂天地相臨,陰陽相合,而生成之道存乎其中。

故五行之化無乎不在,精浮於天則為五星:水曰辰星,火曰熒惑,木曰歲星,金曰太白,土曰鎮星。

形成於地則為五方:水位於北,火位於南,木位於東,金位於西,土位於中。

其為四時:則木王於春,火王於夏,金王於秋,水王於冬,土王於四季。

其為六氣:則木之化風,火之化暑與熱,土之化濕,金之化燥,水之化寒。

其為名目:則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其為功用:則水主潤,火主?,木主敷,金主斂,土主溽。

其為形體:則水質平,火質銳,木質長,金質方,土質圜。

其為賦性:則水性寒,火性熱,木性溫,金性清,土性蒸。

其為五帝:則木曰太,火曰炎帝,土曰黃帝,金曰少?,水曰顓頊。

其為五神:則木曰勾芒,火曰祝融,土曰後土,金曰蓐收,水曰玄冥。

其為五則:則火以應衡,水以應權,木以應規,金以應矩,土以應繩。

至若五穀、五果、五畜、五音、五色、五臭、五味、五臟之類,無非屬於五行也。

又如五行氣數之異,陰陽之辨,亦有所不同者。

若以氣言時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如木當春令為陽稚,火當夏令為陽盛,金當秋令為陰稚,水當冬令為陰盛,是木火為陽,金水為陰也。

若以數言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如天一生水為陽稚,天三生木為陽盛,地二生火為陰稚,地四生金為陰盛,是水木為陽,而火金為陰也。

此外如洛書、樂律、劉向、班固等義,序各不同,無非變化之道,而運用之機,亦無過生克之理耳。

故自其相生者言,則水以生木,木以生火,火以生土,土以生金,金以生水。

自其相克者言,則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

自其勝復者言,則凡有所勝,必有所敗,有所敗,必有所復,母之敗也,子必救之。

如水之太過,火受傷矣,火之子土,出而制焉;

火之太過,金受傷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

金之太過,木受傷矣,木之子火,出而制焉;

木之太過,土受傷矣,土之子金,出而制焉;

土之太過,水受傷矣,水之子木,出而制焉。

蓋造化之幾,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

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生克循環,營運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第人知夫生之為生,而不知生中有克;

知克之為克,而不知克中有用;

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

所謂生中有克者,如木以生火,火勝則木乃灰燼;

火以生土,土勝則火為撲滅;

土以生金,金勝則土無發生;

金以生水,水勝則金為沉溺;

水以生木,木勝則水為壅滯。

此其所以相生者,實亦有所相殘也。

所謂克中之用者,如火之炎熾,得水克而成既濟之功;金之頑鈍,得火克而成?煉之器;

木之曲直,得金克而成芟削之材;

土之曠墁,得木克而見發生之化;

水之泛濫,得土克而成堤障之用。

此其所以相克者,實又所以相成也。

而五常之德亦然,如木德為仁,金德為義,火德為禮,水德為智,土德為信。

仁或失於柔,故以義斷之;

義或失於剛,故以禮節之;

禮或失於拘,故以智通之;

智或失於詐,故以信正之。

是皆生克反用之道也。

所謂五者之中有互藏者,如木之有津,木中水也;

土之有泉,土中水也;

金之有液,金中水也;

火之熔物,火中水也。

夫水為造化之原,萬物之生,其初皆水,而五行之中,一無水之不可也。

火之互藏,木鑽之而見,金擊之而見,石鑿之而見;

惟是水中之火,人多不知,而油能生火,酒能生火,雨大生雷,濕多成熱,皆是也。

且火為陽生之本,雖若無形,而實無往不在,凡屬氣化之物,非火不足以生,故五行之中,一無火之不可也。

土之互藏,木非土不長,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生,水非土不蓄,萬物生成,無不賴土,而五行之中,一無土之不可也。

木之互藏,生於水,植於土,榮於火,成於金。

凡發生之氣,其化在木。

即以人生而言,所衣所食皆木也,得木則生,失木則死,故曰人生於寅,寅者陽木之位也。

由人而推,則凡動植之類,何非陽氣?

而又何非木化?

此五行萬物之中,一無木之不可也。

金之互藏,產於山石,生諸土也;

淘於河沙,隱諸水也;

草有汞,木有?,藏於木也;

散可結;

柔可剛,化於火也。

然金之為用,堅而不毀,故易曰乾為金。


夫乾象正圓,形如瓜卵,柔居於中,剛包乎外。

是以天愈高而愈剛,地愈下而愈剛。

故始皇起墳驪山,深入黃泉三百丈,鑿之不入,燒之不毀。

使非至剛之氣,真金之體,乃能若是其健而營運不息乎?

故凡氣化之物,不得金氣,無以堅強。

所以皮殼在外而為捍衛者,皆得乾金之氣以固其形。

此五行萬物之中,一無金之不可也。

由此而觀,則五行之理,交互無窮。

故甲丙戊庚壬,天之陽干也,而交於地之子寅辰午申戌;

乙丁己辛癸,天之陰乾也,而交於地之丑亥酉未巳卯。

天地五行挨相交配,以天之十而交於地之十二,是於五行之中,各具五行,乃成六十花甲;

由六十花甲而推於天地萬物,其變可勝言哉?

然而變雖無窮,總不出乎陰陽;

陰陽之用,總不離乎水火。

所以天地之間,無往而非水火之用。

欲以一言而蔽五行之理者,曰乾坤付正性於坎離,坎離為乾坤之用耳。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4 22:15

每日氣數百刻六千分解


二十四向八刻二十分圖


每日十二時,每時得八刻二十分,每刻分為六十分。


分八刻為前後,則前四刻為初四刻,後四刻為正四刻。


分二十分為前後,則前十分為初初刻,後十分為正初刻。


二十分者,即每刻六十分之二十也。

 


每日氣數百刻六千分圖


按周禮總義,每刻分為六十分,正合天元紀大論所謂天以六為節也。


今遵此數推衍之,則每日百刻,總計六千分。


分六千分為十二時,則每時各得五百分。


又分百刻於十二時,則每時各得八刻二十分。


總計歲有六步二十四氣,則每氣得十五日二時五刻十二分半。


計數得九萬一千三百一十二分半。


積四氣而成步,則每步得六十日十時四刻一十分,計數得三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分,即六微旨大論所謂六十日八十七刻半者是也。


又積六步而成歲,則每歲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計數得二百一十九萬一千五百分,乃為一歲之定數。


然以每月三十日計之,則每歲止三百六十日,又除小月六日,則止三百五十四日,共少於前數者十一日。


乃積余日,大約六十五氣有零,當得一閏,統十九年以成七閏,而歲氣成矣。


故六節藏象論曰: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六節藏象論義,詳運氣類第一章。)


二十四氣晝夜長短百刻之圖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3:23

四季日躔宿度晝夜長短刻數


冬至十一月中,日躔箕四度,出辰初初刻,入申正四刻,晝長四十一刻,夜長五十九刻。


小寒十二月節,日躔斗十度,入酉初初刻,後六日日出卯正四刻,晝四十二刻,夜五十八刻。


大寒十二月中,日躔牛三度,後四日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後十一日日入酉初一刻,後十三日日出卯正三刻,晝四十四刻,夜五十六刻。


立春正月節,日躔虛一度,後六日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後十二日日入酉初二刻,後十三日日出卯正二刻,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


雨水正月中,日躔危六度,後六日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後十二日日入酉初三刻,十三日日出卯正一刻,晝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


驚蟄二月節,日躔室六度,後六日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後十二日日入酉初四刻,十三日出卯正初刻,十四日入酉正初刻,晝五十刻,夜五十刻。


春分二月中,日躔壁三度,出卯初四刻,後七日晝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後十五日日入酉正一刻,晝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


清明三月節,日躔奎九度,出卯初三刻,後七日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後十五日日入酉正二刻,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


穀雨三月中,日躔婁六度,出卯初二刻,後七日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立夏四月節,日躔胃九度,入酉正三刻,晝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後三日日出卯初一刻,後十一日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


小滿四月中,日躔昴八度,後十日日入酉正四刻,晝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


芒種五月節,日躔畢十一度,出卯初初刻。


夏至五月中,日躔參九度,出寅正四刻,入戌初初刻,晝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


小暑六月節,日躔井十三度,出卯初初刻,後七日日入酉正四刻,晝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


大暑六月中,日躔井二十八度,後六日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後十三日日出卯初一刻。


立秋七月節,日躔柳十度,入酉正三刻,晝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後十日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處暑七月中,日躔張五度,出卯初二刻,後二日入酉正二刻,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十一日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十五日日出卯初三刻。


白露八月節,日躔翼二度,後二日日入酉正一刻,晝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後十日晝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


秋分八月中,日躔翼十七度,出卯初四刻,後二日日入酉正初刻,三日日出卯正初刻,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後五日入酉初四刻,後十日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


寒露九月節,日躔軫十三度,後三日日出卯正一刻,晝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後五日日入酉初三刻,後十日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


二十四氣斗綱圖


五日謂之一候,積三候十五日有零謂之一氣,積六氣九十日有零為一時,


積四時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為一歲。


霜降九月中,日躔角九度,後三日日出卯正二刻,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後五日日入酉初二刻,後十一日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


立冬十月節,日躔氐二度,後五日日出卯正二刻,晝四十四刻,夜五十六刻,六日日入酉初一刻,十三日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


小雪十月中,日躔房一度,後十一日日出卯正四刻,晝四十二刻,夜五十八刻。


大雪十一月節,日躔尾六度,入酉初初刻。


十二次會中星圖


二十八宿過宮分野圖


此二圖當合觀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3:24

二十四氣七十二候


【正月】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陽和至而堅凝散也。)


二候,蟄蟲始振;(振,動也。)


三候,魚陟負冰。


(陟,音職,升也,高也。陽氣已動,魚漸上游而近於冰也。)


雨水:初候,獺祭魚;(此時魚肥而出,故獺先祭而後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動。(是為可耕之候。)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3:25

二月


驚蟄:初候,桃始華,(陽和發生,自此漸盛。)


二候,倉庚鳴;(黃鸝也。)


三候,鷹化為鳩。(鷹,鷙鳥也。此時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復化為鷹。)


春分:初候,玄鳥至;(燕來也。)


二候,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云始電。)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3:27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牡丹華;(?,音如,?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陰氣盛則?復化為鼠。)


三候,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穀雨:初候,萍始生;


二候,鳴鳩拂其羽;(飛而兩翼相拍,農急時也。)


三候、戴勝降於桑。(織之鳥,一名戴?,降於桑以示蠶婦也,故曰女功興而戴?鳴。)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3:30

四月


立夏:初候,螻蟈鳴;(螻蛄也,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陰物,感陽氣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陽之勝也。)


小滿: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藶之屬。)


三候,麥秋至。(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時麥熟,故曰麥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7:54

五月


芒種: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說文名拒斧。)


二候,?始鳴;(?,居畜切,伯勞也。)


三候,反舌無聲。(百舌鳥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陽獸也,得陰氣而解。)


二候,蜩始鳴;(蜩,音調,蟬也。)


三候,半夏生。(藥名也。陽極陰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7:56

六月


小暑:初候,溫風至;


二候,蟋蟀居壁;(亦名促織,此時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候,鷹始摯。(摯,音至。鷹感陰氣,乃生殺心,學習擊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為螢;(離明之極,故幽類化為明類。)


二候,土潤溽暑;(溽,音辱,濕也。)


三候,大雨時行。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7:57

七月


立秋:初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蟬鳴。(蟬小而青赤色者。)


處暑:初候,鷹乃祭鳥;(鷹,殺鳥。不敢先嘗,示報本也。)


二候,天地始肅;(清肅也。)


三候,禾乃登。(稷為五穀之長,首熟此時。)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7:58

八月


白露:初候,鴻雁來;(自北而南也。一曰:大曰鴻,小曰雁。)


二候,玄鳥歸;(燕去也。)


三候,群鳥養羞。(羞,糧食也。養羞以備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聲;(雷於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


二候,蟄蟲坯戶;(坯,音培。坯戶,培益其穴中之戶竅而將蟄也。)


三候,水始涸。(國語曰: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間也。見者,旦見於東方也。辰角見九月本,天根見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日余。)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03

九月


寒露:初候,鴻雁來賓;(賓,客也。先至者為主,後至者為賓,蓋將盡之謂。)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飛者化潛,陽變陰也。)


三候,菊有黃花。(諸花皆不言,而此獨言之,以其華於陰而獨盛於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獸;(孟秋鷹祭鳥,飛者形小而殺氣方萌;季秋豺祭獸,走者形大而殺氣乃盛也。)


二候,草木黃落;(陽氣去也。)


三候,蟄蟲咸俯。(俯,蟄伏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14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凍;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蜃,腎慎二音,蚌屬。)


小雪:初候,虹藏不見;(季春陽勝陰,故虹見;孟冬陰勝陽,故藏而不見。)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三候,閉塞而成冬。(陽氣下藏地中,陰氣閉固而成冬。)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15

十一月
 

大雪:初候,?不鳴;(?,音曷旦,夜鳴求旦之鳥,亦名寒號蟲,乃陰類而求陽者,茲得一陽之生,故不鳴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陰類,感一陽而交也。)


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馬藺,葉似蒲而小,根可為刷。)


冬至:初候,蚯蚓結;(陽氣未動,屈首下向,陽氣已動,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結。)


二候,麋角解;(陰獸也,得陽氣而解。)


三候,水泉動。(天一之陽生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17

十二月


小寒:初候,雁北鄉;(一歲之氣,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鄉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候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八月鴻雁來,亦大雁,雁之父母。九月鴻雁來賓,亦小雁,雁之子也。蓋先行者其大,隨後者其小也。此說出晉‧干寶,宋人述之以為的論。)


二候,鵲始巢;(鵲知氣至,故為來歲之巢。)


三候,雉?。


(,句?二音,雉鳴也。雉火畜,感於陽而後有聲。)


大寒:初候,雞乳;(雞,水畜也,得陽氣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鳥厲疾;(征鳥,鷹隼之屬,殺氣盛極,故猛厲迅疾而善於擊也。)


三候,水澤腹堅。(陽氣未達,東風未至,故水澤正結而堅。)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18

斗綱解


一歲四時之候,皆統於十二辰。


十二辰者,以斗綱所指之地,即節氣所在之處也。


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謂之月建。


天之元氣,無形可觀,觀斗建之辰,即可知矣。


斗有七星,第一曰魁,第五曰衡,第七曰杓,此三星謂之斗綱。


假如正月建寅,昏則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余月仿此。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21

十二辰次六合解


十二辰次者,如星紀、析木之類,十二次也;


斗杓所指之月,十二建也;


日月所會之次,十二辰也。


如子月日月會於星紀,乃在牛宿度中;


丑月日月會於玄枵,乃在虛宿度中。


天地之氣建在子,會在丑;


建在丑,會在子;


建在寅,會在亥;


建在亥,會在寅。


十二宮相合皆然,所以謂之六合。


前二圖當參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22

二十八宿過宮歌


奎二過戌胃四酉,畢七從申未井九。


柳四方才過午行,張十五度歸蛇首。


軫十過辰氐二卯,尾三到寅斗四丑。


女星二度入子宮,危十三兮從亥走。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24

二十八宿說


二十八宿,史記作二十八舍。


如角亢氐房心尾箕,為東方七宿,位應蒼龍,共計七十五度。


斗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位應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


奎婁胃昴畢觜參,為西方七宿,位應白虎,共八十度。


井鬼柳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位應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


自房至畢十四宿為陽主晝,自昴至心十四宿為陰主夜,此經星之不動而分主四方晝夜者,總計一百六十八星,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周天之額數,而凡陰陽氣數之變化,莫不昭著於此,醫家不可不知。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41

中星歲差考


中星者,所以驗歲時之氣候,每於平旦初昏,見於南方正午之位者是也,四時十二月以次而轉。


第在堯時天心建子,甲辰冬至,日次虛鼠;


漢太初冬至,日次牽牛;


唐大衍冬至,日次南斗;


宋至今冬至,日次南箕。


又堯時中星昏中昴,今則昏中近奎矣。


古今不同如此,始見歲差有度也。


歲差者,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行四分之一而稍有餘,日行四分之一而頗不足,故天度常舒,日度常縮,天漸差而西,日漸差而東,此所以古今有導,自堯時至今已差五十余度。


東晉虞喜謂約以五十年差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又覺不及,至隋劉焯取二家之說而折中之,謂七十五年差一度,自後諸說不同,至元世祖用郭守敬所造授時歷,謂六十六年有奇差一度者,似為近之;


然歲久時更,恐尚有未能必者。


茲並錄之,以見歲差之概。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42

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


五營運大論曰: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


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


遁甲經亦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


然而曰門曰戶,必有所謂,先賢俱未詳及。


予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類,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


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


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


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


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


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


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


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


又如春分日躔壁初,故言奎壁;


秋分日躔翼末,何以不言翼軫而言角軫?


蓋自角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七十三度四分度之一;


自奎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九十二度。


度有不齊,此秋之所以在翼末,而經言角軫者,正以翼度將完而角軫正當其令。


且奎壁角軫為對待之宿,而奎壁為西北之交,角軫為東南之交,故經云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也。


是以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以乾居西北,坤居東南,正合天門地戶之義。


凡候之所始,即道之所生,有不可不通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8:49

氣數統論


氣者天地之氣候,數者天地之定數。


天地之道,一陰一陽而盡之,升降有期而氣候行,陰陽有數而次第立。


次第既立,則先後因之而定;


氣候既行,則節序由之而成。


節序之所以分者,由寒暑之再更;


寒暑之所以更者,由日行之度異。


每歲之氣,陽生於子而極於午,陰生於午而極於子,陽之進者陰之退,陽之退者陰之生,一往一來,以成一歲。


朱子曰:冬至前四十五日屬今年,後四十五日屬明年。


子時前四刻屬今日,後四刻屬明日。


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是俱言一歲之氣,終始皆在於子半,而冬至之日,正當斗柄建於子中,是為一歲之首尾也。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者,以周天之度,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天之行速,故於一晝一夜,行盡一周而過日一度。


日行稍遲,每日少天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少天一周,復至舊處而與天會,是為一歲。


故歲之日數,由天之度數而定;


天之度數,實由於日之行數而見也。


歲有十二月者,以月之行天,又遲於日,每日少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又曰:百分度之三十七。)


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與日合朔而為一月。


歲有十二會,故為十二月。


斗有十二建,故為十二辰。


斗之所建地上辰,辰之所會天上次,斗與辰合而月建昭然矣。


故十一月建在子,一陽卦復;


十二月建在丑,二陽卦臨;


正月建在寅,三陽卦泰;


二月建在卯,四陽卦大壯;


三月建在辰,五陽卦?;


四月建在巳,六陽卦乾;


五月建在午,一陰卦?;


六月建在未,二陰卦遁;


七月建在申,三陰卦否;


八月建在酉,四陰卦觀;


九月建在戌,五陰卦剝;


十月建在亥,六陰卦坤,是為一歲之氣而統言其月日也。


月日既定,時序乃分,四而分之,是為四季,曰春、曰夏、曰秋、曰冬。


春為陽始,陽始則溫,故曰少陽,少陽數七,陰中陽也,其氣木,自東而西,其令生,自下而上,春者蠢也,言萬物之蠢動也。


夏為陽極,陽極則熱,故曰老陽,老陽數九,陽中陽也,其氣火,自南而北,其令長,自長而茂,夏者大也,言萬物之盛大也。


秋為陰始,陰始則涼,故曰少陰,少陰數八,陽中陰也,其氣金,自西而東,其令收,自上而下,秋者收也,言萬物之收斂也。


冬為陰極,陰極則寒,故曰老陰,老陰數六,陰中陰也,其氣水,自北而南,其令藏,自下而閉,冬者終也,言萬物之盡藏也。


土為充氣,其位象君,故不主時,分王四季,各一十八日。


以五分而分四季,每分各得七十二日,以成一歲之數。


然而一歲之氣始於子,四季之春始於寅者何也?


蓋以建子之月,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發生之功,及其歷丑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萌芽動而蟄藏振,遍滿寰區,無非生意,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是以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


由四季而分為八節,則春秋有立而有分,夏冬有立而有至。


四季何以言立?


立者建也,謂一季之氣,建立於此也。


春秋何以言分?


分者半也,謂陰陽氣數,中分於此也。


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此時晝夜各得五十刻,是為晝夜百刻之中分。


以陰陽之寒暄言,則春分前寒而後熱,秋分前熱而後寒,是為陰陽寒熱之中分。


以日行之度數言,則春分後,日就赤道之北,(赤道者,天之平線,居兩極之中,各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橫絡天腹,以紀經緯之度數也。日行之路,謂之黃道。月行之路,謂之白道。)


秋分後,日就赤道之南,是為日行南北之中分。


故春分曰陽中,秋分曰陰中也。


夏冬何以言至?


至者極也,言陰陽氣數,消長之極也。


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夏至晝長五十九刻,夜長四十一刻,冬至晝長四十一刻,夜長五十九刻,是為晝夜長短之至極。


以陰陽之寒暄言,則冬至陰極而陽生,夏至陽極而陰生,是為陰陽寒熱之至極。


以日行之度數言,則冬至日南極而北返,夏至日北極而南返,是為日行南北之至極。


故冬至曰陽始,夏至曰陰始也。


至真要大論曰,氣分謂之分,氣至謂之至,至則氣同,分則氣異者是也。


由四季而分為二十四氣,則每季各得六氣。


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為春之六氣,而四季各六也。


由二十四氣而分為七十二候,則每氣各得三候,如禮記。


月令及呂氏春秋云,立春節,初五日東風解凍為初候,次五日蟄蟲始振為二候,後五日魚陟負冰為三候也。


候之所以五日者,天數五以竟五行之氣也。


六節藏象論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也。


然而一歲之中,復又有大六氣以統之者,曰風熱暑濕燥寒,分司天在泉,左右間氣,以行客主之令。


斯天地之氣,如環無端,周而復始,而億萬斯年,營運不息矣。


然而既有其氣,亦必有其數,數非氣不行,氣非數不立,故易傳曰,天地之數,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


然太極未動,氣未見也,數何有焉?


及自動而生陽,便有一數,自動而靜,便是二數,靜極復動,便是三數,動極復靜,便是四數。


朱子曰:兩儀者,始為一面以分陰陽;


四象者,次為二面以分太少也。


是數之所起,亦惟陰陽而已。(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夫一者太極也,二者陰陽也,三者陰陽之交也,陰陽交而萬物生矣。)


陽數奇而屬天,陰數偶而屬地。


天圓徑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故曰參天,三三而九,陽數從此而流行;


地方徑一而圍四,四為二偶,故曰兩地,二四合六,陰數從此而凝定。


三二相合,是為五數,故圖書之數,皆以五居中也。


河圖以天一生水,一得五而六,故地以六成之而居北;


地二生火,二得五而七,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


天三生木,三得五而八,故地以八成之而居東;


地四生金,四得五而九,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


天以五生土,五得五為十,故地以十成之而居中。


生數為主而居內,成數為配而居外,此則河圖之定數也。


若以陰陽之次第老少參之,則老陽位一而數九,少陰位二而數八,少陽位三而數七,老陰位四而數六。


陽主進,故由少陽之七,逾八至九而其進已極,故曰老陽;


陰主退,故由少陰之八,逾七至六而其退已極,故曰老陰。


陽數長,故少陽之七長於六,老陽之九長於八;


陰數消,故少陰之八消於九,老陰之六消於七。


此陰陽老少,消長進退之理也。


故河圖以老陽之位一而配老陰之數六,少陰之位二而配少陽之數七,少陽之位三而配少陰之數八,老陰之位四而配老陽之數九,是又河圖陰陽互藏之妙也。


故伏羲則之以畫八卦,孔子推之而為大衍,而三百八十四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乾坤萬物之數備矣。


洛書之數,則陽為君而陰為臣,君居正而臣居側。


故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於中,而縱橫之數皆十五。


一居正北,得中為六,而合南方之九為十五;


三居正東,得中為八,而合西方之七為十五;


二居西南,得中為七,而合東北之八為十五;


四居東南,得中為九,而合西北之六為十五。


故大禹則之以敘九疇: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福德。


皇極居中,而八者環列於外。


河圖之數,分生成而言其全,以生數為主而以成數合之,故河圖之位十,而數凡五十五;


洛書之數,分奇偶而言其變,以四正之陽而統四隅之陰,故洛書之位九,而數凡四十五。


合河洛二數,共成一百,乃為天地自然之全數。


然二數雖有異同,而理則相為迭用,是以天地之數,始於一而全於十。


天數五,一三五七九是也;


地數五,二四六八十是也。


天數二十五,五其五也;


地數三十,六其五也。


小衍為十,兩其五也;


大衍五十,十其五也。


故又曰五為數祖。


邵子曰:天地之本起於中。


夫數之中者,五與六也。


五居一三七九之中,故曰五居天中,為生數之主;


六居二四八十之中,故曰六居地中,為成數之主。


天元紀大論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


是以萬候之數,總不離於五與六也。


而五六之用,其變見於昭著者,尤有顯證。


如初春之桃五其瓣,天之所生也;


深冬之雪六其出,地之所成也。


造化之妙,夫豈偶然?


故以五而言,則天有五星,地有五岳,人有五常,以至五色、五味、五穀、五畜之類,無非五也。


而十根於一,百根於十,小之而厘毫塵秒,大之而億兆無量,總屬五之所化,而皆統於天之五中也。


以六而言,則天有六合,歲有六氣,卦有六爻,以至六律、六呂、六甲、六藝之類,無非六也。


而老陽之數三十六,老陰之數二十四,合之而為六十;


少陽之數二十八,少陰之數三十二,合之亦為六十。


總屬六之所化,而皆統於地之六中也。


總之五為陽也,而五實統乎陰之六;


六為陰也,而六實節於陽之五。


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


得非天地之氣,總皆五六之所生成者歟?


試舉一歲之氣及干支之數而言,從天用干,則五日一候,五陰五陽而天之所以有十干,甲戊以陽變,己癸以陰變,五之變也;


從地用支,則六日一變,六剛六柔而地之所以有十二支,子巳以陽變,午亥以陰變,六之變也。


十干以應日,十二支以應月。


故一年之月兩其六,一月之日六其五,一年之氣四其六,一氣之候三其五。


總計一年之數,三十六甲而周以天之五,三十子而周以地之六。


故為十二月、(以二因六,得此。)


二十四氣、(以十五日,歸三百六十,得此。)


七十二候、(以五日,歸三百六十,得此。)


三百六十日、(以三十日,因十二月,得此。)


四千三百二十辰、(以十二辰,因三百六十日,得此。)


十二萬九千六百分,(以三百六十日,因三百六十分,得此。)


何非五六之所化?


一歲之數如此,而元會運世之數亦如此。


如一歲之統十二月,一月之統三十日,一日之統十二時,一時之統三十分;


故一元之統十二會,一會之統三十運,一運之統十二世,一世之統三十年,而天地氣運之道,概乎此矣。


惟是數之為學,圓通萬變,大則彌綸宇宙,小則纖悉秋毫。


若夫拆一為二,拆二為四,拆四為八,拆八而十六,拆之到底,何有窮已。


譬之因根而干,因干而枝,愈多則愈細,愈細則愈繁,固茫然莫可測其徼,而實則各得其一耳。


故凡象之在天下,形之在地上,鬼神居幽冥之間,無不麗乎數。


而先王所以察河洛之圖書,垂奇偶之名目,數天以度,數地以裡,數神鬼以陰陽,數氣候以律呂,輕重者數以權衡,方圓者數以規矩,長短者數之以度,淺深者數之以量,歸除可以數消,因乘可以數長。


然則仰而觀,俯而察,上而蒼天,下而黃泉,大含元氣,細入無倫,亦有能逃於數之外者否乎?


故以天地而觀人,則人實太倉之一粟;


以數而觀天地,則天地特數中之一物耳。


數之為學,豈易言哉!


苟能通之,則幽顯高下,無不會通,而天地之大,象數之多,可因一而推矣。


明乎此者,自列聖而下,惟康節先生一人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6 19:52

附:元會運世總數


(邵子皇極經世。)


一分統十二秒。


一時統三十分,三百六十秒。


一日統十二時,三百六十分,四千三百二十秒。


一月統三十日,三百六十辰,(三十個十二辰。)一萬八百分,十二萬九千六百秒。


一年統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十二個三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萬九千六百分。


一世統三十年,三百六十月,(三十個十二月。)四千三百二十日,十二萬九千六百辰。


一運統十二世,三百六十年,(十二個三十年。)四千三百二十月,十二萬九千六百日。


一會統三十運,三百六十世,(三十個十二世。)一萬八百年,十二萬九千六百月。


一元統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十二個三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上九州十二宮天星分野。


內經止言九宮分數,未有九州詳載。


按殷周以下之制,皆以揚州隸丑,青州隸子,徐州隸戌,如前圖之類,莫解所謂。


且天星周於六合,而欲以中國盡配之,其義何居?


及考奇門諸家,則合於禹貢,復有此九宮分野,與前十二宮者有所不同,抑又何也?


此其中恐有誤者,蓋不在此則在彼矣。


今並圖於此,以便考正。


十干起子建寅圖


十干起子歌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始?


壬子是直途。


求正月建寅法:於子上進二位。


如甲子至寅,即丙寅也。


余仿此。


二十八宿五行所屬圖


九宮分野圖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8:49

禹貢丸州分野


(爾雅有徐幽營,而無青梁並,青入於徐,梁入於雍,並入於冀,此殷制也。職方有青幽並,而無徐梁營,分冀為並而並營於幽,復禹之青而以徐入青也。)


〔冀州〕今屬北直隸,山西,兼河南省彰德、衛輝、懷慶三府。


禹貢曰:冀州。(冀州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是也。又曰幽州,而營並於幽,營即遼東也。)


〔兗州〕今屬山東省兗州、東昌二府。


禹貢曰:濟河惟兗州。(其界東南距濟,西北距河。)


〔青州〕今屬山東省青州、濟南、登州、萊州四府,並遼東。


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其界東北至海,西南距岱。岱,泰山也。)


〔徐州〕今屬南直隸徐州。


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其界東至海,南至淮,北至岱。而西不言濟者,以岱之陽,濟東為徐,岱之北,濟東為青,言濟不足以辨,故略之也。爾雅濟東曰徐州者,商無青,並青於徐也。周禮正東曰青州者,周無徐,並徐於青也。)


〔揚州〕今屬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廣東五省。


禹貢曰:淮海惟揚州。(其界北至淮,東南至於海。)


〔荊州〕今屬湖廣、廣西、貴州三省。


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其界北距南條荊山,南盡衡山之陽。唐?孔氏曰:荊州以衡山之陽為至者,蓋南方惟衡山最大,以衡陽言之,見其地不止此山,而猶包其南也。)


〔豫州〕今屬河南省,兼湖廣襄陽、鄖陽二府。


禹貢曰:荊河惟豫州。(其界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大河。)


〔梁州〕今屬四川、雲南二省,兼貴州省貴陽、思州、普安等州。


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其界東距華山之南,西距黑水。)


〔雍州〕今屬陝西省。


禹貢曰:黑水西河為雍州。(其界西距黑水,東距西河。謂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9:25

卷二


運氣(下)


五運圖


天元紀大論曰:甲己之歲,土運統之;


乙庚之歲,金運統之;


丙辛之歲,水運統之;


丁壬之歲,木運統之;


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五營運大論義亦同。


五天五運圖


五天歌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邊,土?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昴畢前,水玄張翼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9:27

五天五運圖解


此太古占天之始,察五氣,紀五天,而所以立五運也。


五天五氣者,謂望氣之時,見丹天之火氣,經於牛女壁奎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方,此戊癸之所以為火運也。


?天之土氣,經於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方,此甲己之所以為土運也。


蒼天之木氣,經於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臨丁壬之方,此丁壬之所以為木運也。


 素天之金氣,經於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方,此乙庚之所以為金運也。


玄天之水氣,經於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丙辛之方,此丙辛之所以為水運也。


是知五運之化,莫不有所由從,蓋已肇於開辟之初矣。


詳太始天元冊文及天元紀大論中。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9:31

又:五運圖解


自太始初分,陰陽析位,雖五運之象昭於五天,然尚有月建之法及十二肖之說,則立運之因是又一理。


月建者,單舉正月為法。


如甲己之歲,正月首建丙寅,丙者火之陽,火生土,故甲己為土運。


乙庚之歲,正月首建戊寅,戊者土之陽,土生金,故乙庚為金運。


丙辛之歲,正月首建庚寅,庚者金之陽,金生水,故丙辛為水運。


丁壬之歲,正月首建壬寅,壬者水之陽,水生木,故丁壬為木運。


戊癸之歲,正月首建甲寅,甲者木之陽,木生火,故戊癸為火運。


此五運生於正月之建者也。


十二肖者,謂十二宮中,惟龍善變而屬辰位,凡十干起甲,但至辰宮,即隨其所遇之干而與之俱變矣。


如甲己干頭,起於甲子,至辰屬戊,戊為土,此甲己之所以化土也。


乙庚干頭,起於丙子,至辰屬庚,庚為金,此乙庚之所以化金也。


丙辛干頭,起於戊子,至辰屬壬,壬為水,此丙辛之所以化水也。


丁壬干頭,起於庚子,至辰屬甲,甲為水,此丁壬之所以化木也。


戊癸干頭,起於壬子,至辰屬丙,丙為火,此戊癸之所以化火也。


此又五運之遇龍而變者也。


又一說謂甲剛木,克己柔土為夫婦而成土運。


乙柔木,嫁庚剛金而成金運。


丁陰火,配壬陽水而成木運。


丙陽火,娶辛柔金而成水運。


戊陽土,娶癸陰水而成火運。


此二說者、義各不同,今並存之,以備參校。


五運三氣之紀圖


三氣歌


敷和發生委和水,升明赫曦伏明火,審平堅成從革金,備化敦阜卑監土,靜順流衍涸流水,平氣太過不及數。


義詳運氣類十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9:38

五音建運圖解


五音建運太少相生圖


運氣全書云:五音者,五行之聲音也。


土曰宮,金曰商,水曰羽,木曰角,火曰徵。


晉書曰:角者觸也,象諸陽氣觸動而生也,其化丁壬。


徵者止也,言物盛則止也,其化戊癸。


商者強也,言金性堅強也,其化乙庚。


羽者舒也,言陽氣將復,萬物將舒也,其化丙辛。


宮者中也,得中和之道,無往不蓄。


又總堂室奠阼謂之宮,所圍不一。


蓋以土氣貫於四行,王於四季,榮於四臟而總之之謂也,其化甲己。


故天干起於甲土,土生金,故乙次之;


金生水,故丙次之;


水生木,故丁次之;


木生火,故戊次之;


火又生土,故己又次之;


循序以終於癸而復於甲也。


十干以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


在陽則屬太,在陰則屬少;


太者為有餘,少者為不及。


陰陽相配,太少相生,如環無端,共成氣化。


但氣有太少,則至有遲速,故六元正紀大論曰: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非有餘非不足,是謂平歲,其至當其時也。


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


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又如太過被抑,不及得助,皆為平氣。


所謂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9:55

五音五運太少相生解


運氣有三,曰大運、主運、客運,皆有五音之屬。


大運者,中運也,主一歲之氣,如甲己之年,土運統之之類也。


主運者,四時之常令也,如春木屬角,夏火屬徵,秋金屬商,冬水屬羽,土寄四季屬宮,歲歲相仍者是也。


客運者,十年一周,如甲年陽土,則太宮起初運,乙年陰金,則少商起初運,五運不同,迭相用事者是也。


然三運之中,俱有太少相生之異。


蓋太者屬陽,少者屬陰,陰以生陽,陽以生陰,一動一靜,乃成易道。


故甲以陽土,生乙之少商;


乙以陰金,生丙之太羽;


丙以陽水,生丁之少角;


丁以陰木,生戊之太徵;


戊以陽火,生己之少宮;


己以陰土,生庚之太商;


庚以陽金,生辛之少羽;


辛以陰水,生壬之太角;


壬以陽木,生癸之少徵;


癸以陰火,復生甲之太宮。


大運不離於陰陽,主客不離於大運。


主運之氣,每歲相同,故春必始於角,而冬則終於羽。


客運之氣,各以本年中運為初運而以次相生也,故六元正紀大論列各年運氣,如太陽、少陽、少陰之政,子午、寅申、辰戌之紀,三十年運皆起於五太,太陰、陽明、厥陰之政,丑未、卯酉、巳亥之紀,三十年運皆起於五少者,所以紀客運也。


又如角下注一初字,羽下注一終字,凡甲乙丙壬癸五年,皆以太角為初,戊己庚辛丁五年,皆以少角為初者,所以紀主運也。(主客運圖如下。六十年運氣之紀,詳運氣類十七。)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9:56

五運主運圖說


五運主運圖


六元正紀大論曰: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


又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營運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病可調。


此經衣冠文物言五運之化有常數,客主之運有逆順也。


蓋六氣之有主客,而五運亦有主客;


六氣之有六步,而五運之氣,豈一主其歲而四皆無用,不行生化者乎?


故每歲於客運之外,仍有每歲之主運,皆起於角而以次下生者也。


如木主春令而為角;


木生火,故火次之,主夏令而為徵;


火生土,故土又次之,主長夏令而為宮;


土生金,故金又次之,主秋令而為商;


金生水,故水又次之,主冬令而為羽。


每歲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五分分之,則每運得七十三日零五刻,(云七十二日者,以三百六十日為言也。)


亦與六步之主氣同,而皆始於大寒日,但歲氣分陰陽而主運有太少之異耳。


假如甲年為陽土,運屬太宮用事,而上推至初運之角,則其生太宮者少徵也,生少徵者太角也,是以甲年之主運起太角,太少相生而終於太羽。


己年為陰土,運屬少宮用事,而上推至初運之角,則其生少宮者太徵也,生太徵者少角也,是己年之主運起少角,亦少太相生而終於少羽也。


又如乙年為陰金,運屬少商,而上推至初運之角,則其生少商者太宮也,生太宮者少徵也,生少徵者太角也,是乙年之主運起太角而終於太羽。


庚年為太商,上推至角屬少角而終於少羽也。


余年仿此。


此主運之氣,必始於角而終於羽,一定不易,以時交司,而為每歲之常令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09:58

各年五運交司時日


〔申子辰年〕


初運,大寒日寅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寅正一刻起。


三運,芒種後第十日卯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卯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辰初四刻起。


〔巳酉丑年〕


初運,大寒日巳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巳正一刻起三運,芒種後第十日午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午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未初四刻起。


〔寅午戌年〕


初運,大寒日申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申正一刻起。


三運,芒種後第十日酉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酉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戌初四刻起。


〔亥卯未年〕


初運,大寒日亥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亥正一刻起。


三運,芒種後第十一日子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子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丑初四刻起。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00

五運客運圖說


五運客運圖


客運者,亦一年五步,每步各得七十三日零五刻。


假如甲己之年為土運,甲屬陽土為太宮,己屬陰土為少宮。


故甲年則太宮為初運;


太生少,故少商為二運;


少又生太,故太羽為三運;


太又生少,故少角為四運;


少又生太,故太徵為終運。


己年則少宮陰土為初運,少宮生太商為二運,太商生少羽為三運,少羽生太角為四運,太角生少徵為終運。


太少互生,凡十年一主令而竟天干也。


但主運則必春始於角而冬終於羽,客運則以本年中運為初運而以次相生,此主運客運之所以有異也。


夫五運六氣者,無非天地之氣候,六氣有司天在泉以主歲,五運有大運以主歲,六氣有主客氣以主歲時,五運亦有主客運以行天令。


運氣全書云:地之六位則分主於四時,天之五運亦相生而終歲度。


天元玉冊截法中亦有歲之客運,行於主運之上,與六氣主客之法同。


雖本經未有明言,而運氣生化之理,在所必至,當以天元玉冊為法。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04

五運太少齊兼化逆順圖解


五運太少齊兼化圖


六十年氣運相臨逆順圖


氣運有盛衰之殊,年干有太少之異。


陽年曰五太,因其氣旺有餘也;


陰年曰五少,因其氣衰不及也。


太過則己勝,反齊勝己者之化;


不及則己弱,以致勝己者來兼其化。


上應於天,有星辰倍減之象;


下應於地,有動植耗育之征。


蓋以五運之休囚旺相不同,而萬物之成熟災傷有濃薄也。


然而不及之年,得助合則同其正化;


太過之紀,被制抑則得其平和。


此生化勝復之理,所以無窮;


而方月應變之妙,豈容執一。


要非知權達變之士,有不可以易造者也。


條略於下:太過歲?凡五運陽年,各主六年,五六共三十年。


太過之年,反齊勝己之化。


如太宮土運,反齊木化;


太角木運,反齊金化;


太商金運,反齊火化;


太徵火運,反齊水化;


太羽水運,反齊土化也。


不及歲 五運陰年,各主六年,五六共三十年。


不及之年,則勝者來兼其化。


如少宮土運,木來兼化;


少角木運,金來兼化;


少商金運,火來兼化;


少徵火運,水來兼化;


少羽水運,土來兼化也。


太宮 六甲年也。


太商 六庚年也,金運太過。


若逢子午君火、寅申相火司天之年,則太商被天之抑,乃得其平,所謂上徵與正商同也。


正商者,如乙酉比和之類。


余仿此。


若逢辰戌寒水司天,亦為小逆,以水為金子,子居父上,故曰逆。余仿此。


太角 六壬年也,木運太過。


若逢子午、寅申二火司天則為逆,以子居父上也。


太徵 六戊年也,火運太過。


若逢辰戌寒水司天,則太徵被抑,乃得其平,所謂上羽與正徵同也。


太羽 六丙年也。


少宮 六己年也,土運不及。


若逢丑未濕土司天,為中運得助,所謂上宮同正宮也。


若逢巳亥風木司天,則木兼土化,所謂上角同正角也。


少商 六乙年也,金運不及。


若逢卯酉燥金司天,為中運得助,所謂上商同正商也。


若逢巳亥風木司天,以金不及,火來兼化,則木得其政,所謂上角同正角也。


少角 六丁年也,木運不及。


若逢巳亥風木司天,為中運得助,所謂上角同正角也。


若逢卯酉燥金司天,則金兼木化,所謂上商同正商也。


若逢丑未濕土司天,以木不及,金來兼化,則土得其政,所謂上宮同正宮也。


少徵 六癸年也,火運不及。


若逢卯酉燥金司天之年,以火不及,水來兼化,則金得其政,所謂上商同正商也。


少羽 六辛年也,水運不及。


若逢丑未濕土司天,則土兼水化,所謂上宮同正宮也。


齊化 凡陽年太過,則為我旺,若遇克我之氣,其有不能勝我,我反齊之。


如戊運水司天,上羽同正徵,是以火齊水也。


庚運火司天,上徵同正商,是以金齊火也。


兼化 凡陰年不及,則為我弱,我弱則勝我者來兼我化,以強兼弱也。


如己運木司天,上角同正角,是以木兼土也。


辛運土司天,上宮同正宮,是以土兼水也。


丁運金司天,上商同正商,是以金兼木也。


平氣 如運太過而被抑,運不及而得助也。


如戊辰陽年,火運太過而寒水司天抑之;


癸巳陰年,火運不及而巳位南方助之;


辛亥水運不及而亥位北方助之。


又如丁運木司天,上角同正角也;


己運土司天,上宮同正宮也;


乙運金司天,上商同正商也。


皆曰平氣,而物生脈應,皆得平和之氣也。


得政 如乙年陰金,木司天,金運不及,火來兼化,則木不受克而得其政,所謂上角同正角也。


丁年陰木,土司天,木運不及,金來兼化,則土不受克而得其政,所謂上宮同正宮也。


癸年陰火,金司天,火運不及,水來兼化,則金不受克而得其政,所謂上商同正商也。


此雖非亢則害,然亦以子救母,而實則承乃制之義。


干德符 謂新運初交之月日時,與運相合者,亦得其平。


如丁亥年初交之月日時得壬者,則壬與丁合之類是也,非初交之時日則不相濟。


所謂合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


又如陰年勝氣未至,及被勝既復之後,得六氣初交之時日及月建之干相助合者,即得正位,亦獲平氣也。


上凡諸言上者,司天為上也。


諸言正宮、正商類者,乃五運之平氣為正也。


五運本少,所紀各不同者,蓋有遇有不遇也。


又如君火、相火、寒水,例屬陽年之司天;


風木、濕土、燥金,例屬陰年之司天。


六十年中各有上下臨遇,或天勝運,或運勝天,或太過者不務其德,或不及者逢其所勝。


故五營運大論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相得者,如木火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以上生下,司天生運者是也。


不相得者,如木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以上克下,司天克運者是也。


又如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以下生上,雖曰相生,然子居母上,亦為小逆而主微病。


又如木臨金土,火臨水金,土臨木水,金臨火木,水臨土火,乃天運相克,為不相得,故其病甚。


其他若太乙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則其符會,雖皆曰平氣,然而純駁固自不同,逆順亦有輕重。


且司天既有臨遇,在泉豈無臨遇?


天地既有臨遇,六步豈無臨遇?


玄理無窮,一隅三反,貴在因機推測也。


此當與天符歲會圖及六十年運氣政令之紀相參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10

天地六氣圖解


天地六氣之圖


天元紀大論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又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又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


在天為濕,在地為土;


在天為燥,在地為金;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夫六氣之合於三陰三陽者,分而言之,則天地之化,有氣有形;


合而言之,則陰陽之理,標由乎本。(所謂標本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有本標中氣圖解,見後第四卷。)


如主氣之交司於四時者,春屬木為風化,夏初君火為熱化,盛夏相火為暑化,長夏屬土為濕化,秋屬金為燥化,冬屬水為寒化,此六化之常,不失其常,即所謂當其位則正也。


如客氣之有盛衰逆順者,則司天主上,在泉主下,左右四間,各有專王,不時相加以為交合,此六化之變,變有不測,即所謂非其位則邪也。


故正則為德化政令,邪則為災變眚傷。


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之至暴而亡,而凡為淫勝、邪勝、相勝、相復等變,亦何莫非天地六化之氣所致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12

正化對化圖說


六氣正化對化圖


六氣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司地化。


然以六氣而加於十二支,則有正化對化之不同。


如厥陰之所以司於巳亥者,以厥陰屬木,木生於亥,故正化於亥,對化於巳也。


少陰所以司於子午者,以少陰為君火,當正南離位,故正化於午,對化於子也。


太陰所以司於丑未者,以太陰屬土居中,王於西南未宮,故正化於未,對化於丑也。


少陽所以司於寅申者,以少陽屬相火,位卑於君,火生於寅,故正化於寅,對化於申也。


陽明所以司於卯酉者,以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故正化於酉,對化於卯也。


太陽所以司於辰戌者,太陽為水,辰戌屬土,然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為水漸王鄉,是以洪范五行以戌屬水,故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也。


一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


一曰正化從本生數,對化從標成數。


皆以言陰陽之衰盛,合於十二辰,以為動靜消息者也。


此說詳具玄珠,今錄之以備參考。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14

交六氣節令圖解


交六氣節令圖


歌曰:大寒初氣春分二,小滿三兮大暑四,秋分交著五之初,小雪為終六之次。


四時六氣,節有常期;


溫暑涼寒,歲有當令。


運氣全書云:陰陽相遘,分六位而日月推移;


寒暑弛張,運四時而氣令更變。


故凡一歲之氣,始於大寒日交風木之初氣,次至春分日交君火之二氣,次至小滿日交相火之三氣,次至大暑日交濕土之四氣,次至秋分日交燥金之五氣,次至小雪日交寒水之終氣,每氣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是謂六步,每步中各有節序四氣,是謂二十四氣而所以節分六步者也,總六步而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成一歲。


故六微旨大論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者,正以言六位之主氣也。


顯明者,謂日出之地,即卯位也。


右者,謂卯在東方,面東視之,君火當二之氣,位在卯之右也。


退行者,謂君火又右一步,當三氣相火之位也。


余仿此。


義詳運氣第六。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16

主氣圖解


逐年主氣圖


此逐年主氣之位次也。


六氣分主四時,歲歲如常,故曰主氣。


主氣者,地氣也,在地成形,靜而守位,謂木火土金水,分主四時而司地化,以為春夏秋冬,歲之常令者是也。


然主氣以五行相生為序,而太陰土所以居少陰火之後也。


如厥陰木之所以主初氣者,以春木為方生之始也,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自斗建丑中起,至卯中止,天度至此,風氣乃行。


春木生火,故少陰君火為二氣,主春分後六十日有奇,自斗建卯中起,至巳中止,天度至此,暄淑乃行。


君相以同氣相隨,故少陽相火,繼君火而為三氣,主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自斗建巳中起,至未中止,天度至此,炎熱乃行。


夏火生土,故太陰濕土為四氣,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自斗建未中起,至酉中止,天度至此,云雨乃盛,濕蒸乃作。


長夏之土生金,故陽明燥金為五氣,主秋分後六十日有奇,自斗建酉中起,至亥中止,天度至此,清氣乃行,萬物皆燥。


秋金生水,故太陽寒水為終氣,主冬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自斗建亥中起至丑中止,天度至此,寒氣乃行。


此為一歲之主氣,有常而無變者也。


至於年神有太少之異,六步有正對之殊,客氣布行天令,以加臨於主氣之上,斯上下相召而變生矣。


主客二圖當參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19

客氣圖解


逐年客氣圖


此逐年客氣也。


如子午年則太陽為初氣,厥陰為二氣,少陰為司天為三氣,太陰為四氣,少陽為五氣,陽明為在泉為六氣。


丑未則厥陰為初氣,以次而轉。


余可仿此類推也。

 
客氣者,天氣也,在天為氣,動而不息,乃為天之陰陽,分司天在泉左右四間之六氣者是也。


故三陰三陽之氣,更迭主時而行天令,以加臨於主氣之上,而為一歲之變化。


然客氣以陰陽先後之數為序,故太陰土所以居少陽火之前也。


如三陰之序,以厥陰為始者一陰也,次少陰者二陰也,又次太陰者三陰也;


三陽之序,以少陽為始者一陽也,次陽明者二陽也,又次太陽者三陽也。


濕土一也,而客氣之濕居火前,主氣之土居火後,雖若前後有不同,而實皆處乎六者之中,正以見土德之位也。


凡客令所至,則有寒暑燥濕風火非常之化,故冬有爍石之熱,夏有淒?之涼,和則為生化,不和則為災傷,此蓋以客氣所加,乃為勝制郁發之變耳。


故五營運大論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又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


氣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此客氣有不時之加臨,而主氣則只當奉行天令耳。


故凡客主之氣,則但有勝而無復也。


總而言之,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此客氣之概也;


析而言之,則六氣各有所主,此分六氣之詳也。


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中運居中,通主一歲。


如司天生克中運,謂之以上臨下為順;


運氣生克司天,謂之以下臨上為逆。


在泉亦然。


順分生克之殊,逆有大小之別。


此古人舉運氣之端倪耳。


若其二氣相合,象變迥異,千變萬化,何有窮盡?


如四時有非常之化,常外更有非常;


四方有高下之殊,殊中又分高下。


百步之內,晴雨不同;


千裡之外,寒暄非類。


故察氣候者必因諸天,察方宜者必因諸地。


圓機之士,又當因常以察變,因此以察彼,庶得古人未發之玄,而盡其不言之妙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22

司天在泉圖解


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


司天歌


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王,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木主,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司天、在泉、四間氣者,客氣之六步也。


凡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


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


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


在泉之左為地之左間,右為地之右間。


每歲客氣始於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間,是為初氣,以至二氣、三氣而終於在泉之六氣,每氣各主一步。


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歲半以前,天氣主之,歲半以後,地氣主之也。


五營運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


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


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


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


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


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也。


面北命位者,謂司天在上,位在南方,面北而命其左右,則東南為司天之右間,西南為司天之左間也。


又曰:何謂下?


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


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


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


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


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


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也。


面南命位者,謂在泉在下,位在北方,面南而命其左右,則東北為在泉之左間,西北為在泉之右間也。


上者右行,自西南而降,下者左行,自東北而升,左右周天,余而復會。


故上下相遘,天地相臨,而變化逆順,由茲生矣。


雖同類相和、氣化相生者謂之順,異類相臨、氣化相制者謂之逆;


然有氣雖同類而亦為病者,以相火臨於君火,為不當位故也。


故六微旨大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病近害速,順則病遠害微,所謂二火者是也。


此當與前五運太少齊兼化圖解參看。


六微旨大論曰: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太陰治之;


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此言客氣陰陽之次序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24

指掌解


司天在泉指掌圖


推六氣法:凡司天前二位即初氣,前一位即二氣,本位司天為三氣,後一位為四氣,後二位為五氣,後三位為終氣,即在泉也。


掌中一輪,六氣燎然在握。


六氣以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故但記厥少太、少陽太六字,則六氣盡矣。


厥少太為三陰,少陽太為三陽也。


其法以巳亥為始,即起厥陰司天,故於巳亥位起厥字,子午位為少字,丑未位為太字,順數到底,皆其年分之司天也。


其余五氣,循次可推矣。


邵子曰: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於掌矣。


一曰:手仰本乎天親上,足方俯乎地親下。


手可翻覆足不可者,陽能兼陰,陰不能兼陽也。


掌之後高前下,象地之西北多山,東南多水也。


聚為川澤,掌中之文如川象也。


手自掌腕肘至肩,足自趾脛肢至胯,各三節,三四應十二次也。


四肢應天四時,應地四方。


一手四指各三節,應十二辰;兩手合之,應二十四氣;


拇指三節,二節為陰陽,隱者為太極;


掌,大物也;


合之而三十二,應天卦;


並手足為六十四,兼地卦。


地體極於十六,一手有十六數而顯者十五,一者太極,隱於大物之間也。


人之四肢各有脈,應四時之氣也;


一脈三部,應一時三月也;


一部三候,應一月三旬乾策也。


素問以十二節氣出於天氣,而應人之十二經脈,謂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也。


陰陽家以十二支分於指之周圈十二節,謂之十二支掌;


以洛書數分於食中名三指各三宮,謂之九宮掌;


以八卦分於食中名三指,去中宮不用,乾起名指根西北方位,以次而終兌於正西,謂之八方掌;


以一坎起食指根,逐節而上,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兌八艮九離而終於名指根,謂之排山掌;


以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亦如前法,謂之紫白掌;


以甲起寅位而癸終於亥,去子丑兩宮不用,謂之十干掌;


用食中名上下六節,謂之六壬掌。


由是觀之,是天地之理,舉掌可盡,邵子固非欺我,而天之生人,又豈偶然哉?


地理之應六節圖


此圖上者右行,下者左行,自初至終,乃為地之主氣,靜而守位者也。


義出六微旨大論中。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33

天符歲會圖說


天符之圖


天符者,中運與司天相符也。


如丁年木運,上見厥陰風木司天,即丁巳之類,共十二年。


太乙天符者,如戊午年以火運火支,又見少陰君火司天,三合為治也,共四年。


歲會之圖


歲會者,中運與年支同其氣化也。如木運臨卯木,火運臨午火之類,共八年。


同天符同歲會圖


同天符同歲會者,中運與在泉合其氣化也,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


如甲辰年陽土運而太陰在泉,則為同天符;


癸卯年陰火運而少陰在泉,則為同歲會。


共十二年。


天符歲會者,氣運相符之謂也。


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


氣運相臨,而天符歲會、盛衰虛實所由生矣。


故每歲天地之令,各有上中下三氣之分:司天者主行天令,行乎上也;


歲運者主生化運動之機,行乎中也;


在泉者主地之化,行乎下也。


遇而同其氣者化之平,遇而異其氣者化之逆。


故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也。


又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


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雖天符歲會,皆得純正之氣;


然其過亢,則未免中邪亦有輕重。


故中歲會者為輕,以行令者之權輕也;


中天符者為重,以執法者之權重也;


中太乙者為尤重,以三氣皆傷而貴人之不可犯也。


故天元紀大論曰知迎知隨,氣可與期也。


天符者,天元紀大論曰:應天為天符。


謂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同者,命曰天符,符之為言合也。


如六微旨大論曰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者是也。


又六元正紀大論曰: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


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


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如是者三。


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


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


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如是者三。


前三者,言三太也。


後三者,言三少也。


上者,言司天也。


臨者,天運相臨也。


二論之詞不同,而義則一也。


天符共十二年,而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四年又是歲會,然既為天符,又為歲會,是天氣運氣歲支三者俱會,乃為太乙天符也。


如戊午年戊為火運,午年君火司天,又午屬南方火位,故曰三合為治也。


太乙天符者,尊之之號也,故太乙天符稱貴人,共四年,即戊午己丑己未乙酉是也。


詳見前天符論中。


歲會者,天元紀大論曰:承歲為歲值。


乃中運之氣,與歲支相同者是也。


六微旨大論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


不分陰年陽年,但取四正之支與運相合,乃為四直承歲。


四正支者,子午卯酉是也。


如辰戌丑未四年,土無定位,寄旺於四時之末,各一十八日有奇,則亦通論承歲也。


歲會共計八年,而四年同於天符,是即太乙天符也。


按八年之外,猶有四年類歲會而實非者,如壬寅皆木,庚申皆金,癸巳皆火,辛亥皆水,亦是運與年支相合,而不為歲會者,以不當四正之位故也。


然除壬寅庚申二陽年不相和順者無論,至若癸巳辛亥二陰年,雖不為歲會,而上下陰陽相佐,亦得平氣,其物生脈應,亦皆合期也。


同天符同歲會者,言中運之氣與在泉相合也;


但分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


六元正紀大論曰: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


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


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如是者三。


三者,謂三太之年為同天符也。


又曰: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


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


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如是者三。


三者,謂三少之年為同歲會也。


故又曰太過而加同天符,即三太之年也;


不及而加同歲會,即三少之年也。


下加者,在泉為下也。


右天符十二年,太乙天符四年,歲會八年,同天符六年,同歲會六年,五者分而言之,共三十六年。


然太乙天符四年,已同在天符十二年中矣,歲會八年,亦有四年同在天符中矣,故合而言之,六十年中,止得二十八年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凡二十四歲者,蓋止言天符十二年,同天符同歲會共十二年,總為二十四年,而不言歲會及太乙天符也,亦所當審。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34

天符歲會總歌


天符中運同天氣,太乙全兼運會支。


歲會運支須四正,辰戌丑未亦相宜。


同天同歲泉同運,陰歲陽天不必疑。


甲子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六微旨大論曰,甲子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者,言每歲六步,每部各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也。


如甲子歲初之氣,始於寅初初,終於子初四,乃交春分二之氣,正合此數。


余仿此。


乙丑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六微旨大論曰,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者,言大寒日寅後二十六刻也。


及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乃交於春分節二之氣。


余步仿此。


丙寅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者,言大寒日寅後五十一刻也。


同前。


丁卯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丁卯歲終之氣,終於水下百刻,是子丑寅卯四年而一周之數已盡,至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水下一刻,而與甲子歲氣同矣。


詳義見後三合會同圖說。


六十年歲氣三合會同圖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36

水下一刻三合會同解


六微旨大論曰:甲子之歲,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謂起於艮中之南,寅初一刻,蓋寅為歲日之首,如靈樞衛氣行篇曰,常以平旦為紀者是也。


一晝一夜凡百刻,司天者紀以漏水,故曰始於水下一刻。


歲氣三合會同者,如甲子歲,初之氣始於水下一刻,以至終之氣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日行一周也。


乙丑歲,初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之氣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日行再周也。


丙寅歲,初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之氣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日行三周也。


丁卯歲,初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之氣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日行四周也。


四周謂之一紀。


次至戊辰壬申歲,復皆始於一刻,與甲子歲同,所以申子辰,歲氣會同三合也。


此後巳年酉年,俱同丑年,午年戌年,俱同寅年,亥年未年,俱同卯年,故申子辰、巳酉丑、寅午戌、亥卯未,歲氣皆同如此,所以謂之三合。


以是類推,則六十年氣數,可指諸掌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39

南北政說


(附:陰陽交、尺寸反。)


南北政圖


南北政者,五運以土為尊,居中央而統於金木水火。


故十干以甲己年土運為君象,主南面行令而為南政;


其余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臣象,皆北面受令而為北政。


南政北政,脈當各有不應。


若當應不應,不當應而應者,乃謂之陰陽交,尺寸反,斯為害矣。


南政年脈不應圖


甲己年為南政


北政年脈不應圖


乙丁辛癸丙戊庚壬年為北政


南北二政,運有不同,上下陰陽,脈有不應。


五營運大論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


倘粗工不知而呼寒呼熱,妄施治療,害莫大矣。


南北政者,即甲己為南政,余為北政是也。


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


謂南政之年,南面行令,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氣應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左右俱同。


北政之歲,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上而寸應下,司天應兩尺,在泉應兩寸,地之左間為右寸,右間為左寸,天之左間為左尺,右間為右尺,正與男子面南受氣,女子面北受氣之理同也。


脈有不應者,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


陰者,言六氣有三陰三陽,而三陰之位,則少陰居中,太陰居左,厥陰居右。


脈之不應者,乃以三陰之中少陰所居之處言之,而又分南北二政以定其上下也。


故至真要大論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


又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正以北政之年,司天應尺而在泉應寸也。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右者右寸也,以少陰居厥陰之左,而以地之左間為右寸也。


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左者左寸也,以少陰居太陰之右,而以地之右間為左寸也。


南政之年,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寸口者兩寸也,正以南政之年,上為寸而下為尺也。


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右者右寸也,以少陰居厥陰之左,而當右寸之位也。


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左者左寸也,以少陰居太陰之右,而當左寸之位也。


此經文雖未盡言,然北舉在泉,則天在其中矣;


南舉司天,則泉在其中矣。


故又曰: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反其診者,謂南北相反而診之,當自見矣。


故北政之年,少陰司天則兩尺不應;


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右,所以右尺不應;


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左,所以左尺不應。


南政之年,少陰在泉則兩尺不應;


太陰在泉則少陰在右,所以右尺不應;


厥陰在泉則少陰在左,所以左尺不應也。


陰之所在,義詳運氣類五。


陰陽交、尺寸反者,如其年少陰在左,當左脈不應,而反見於右;


陽脈本在右,而反互移於左,是少陰所易之位,非少陽則太陽脈也,故曰陰陽交,交者死,惟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


尺寸反者,如其年少陰在尺,當尺不應,而反見於寸;


陽本在寸,而反移於尺,故曰尺寸反,反者死,惟子午卯酉年有之。


然必也陰陽俱交,始為交也;


尺寸俱反,始為反也。


若但本位當應而不應者,乃陰氣之不應也,止疾而已,不在陰陽交、尺寸反之例,不可膠柱。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42

南北政歌


(前二句言寸,後二句言尺。)


南政子午兩寸沉,丑未巳亥左右尋。(左右寸也。)


卯酉兩尺寅申左,(左尺。)


辰戌右尺真分明。


北政陽明沉兩寸,太陽少陽左右應。(左右寸也。)


少陰兩尺厥陰左,(左尺。)


太陰右尺何須問。


南北政指掌圖


其法以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北政子年起中指根,俱逆行輪之,凡年辰所值之處,即其不應之位。


如南政子起中指端,即兩寸不應,丑年左寸,寅年左尺,右數到底,皆南政不應之位。


北政子年起中指根,如前右數到底,皆北政不應之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44

推原南北政說


愚按南北政之義,諸說皆以甲己屬土,為五行之尊,故曰南政,似屬牽強。


夫干支相合而成花甲,十干之中,復各有所統十干。


如六甲干頭,必起甲子,至戊末而六十花甲盡;


及至六己,復起甲子,至癸末而六十花甲盡。


故甲己年必起於甲子月,甲己日必起於甲子時。


此甲己二干,所以為十干之首,故象君而為南政,其余則北面象臣而為北政,人之血脈,故亦應之。


即奇門諸家,亦獨以甲己為符頭。


此花甲自然之理,固不待土為五行之尊而分南北也。


晰理者以謂然否?


九宮八風圖


九宮八風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


立春居天留,春分居倉門,逐節挨宮各居四十六日,惟巽乾兩宮止四十五日,至乾而復反於坎。


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45

九宮星野說


九宮星野圖


此即洛書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也。


此數上中下三層,橫皆十五;


左中右三層,縱皆十五;


巽中乾,坤中艮,四隅皆十五。


故奇門家曰:縱橫十五在其中也。


天元紀大論曰: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此星曜之所以有象也。


而六元正紀大論中,凡不及之年,則有所向災宮,五行九星,咸有分野,不可不察。


如少羽歲云災一宮者,以少羽屬辛,為水之不及,而一乃正北坎位,天蓬水星司也。


少角歲災三宮者,以少角屬丁,為木之不及,而三乃正東震位,天沖木星司也。


少宮歲災五宮者,以少宮屬己,為土之不及,而五乃中宮,天禽土星司也。


少商歲災七宮者,以少商屬乙,為金之不及,而七乃正西兌位,天柱金星司也。


少徵歲災九宮者,以少徵屬癸,為火之不及,而九乃正南離位,天英火星司也。


此皆以五運不及之方,故災及之。


若甲丙戊庚壬年,乃為歲運太過之年,則無災宮矣。


然經文止言五正之宮,而不詳言九宮者,乃概舉五方為言也。


使能再兼五行不盡之意而推展之,則四隅之外,及五太之年,豈無所傷,亦可意會而通矣。


按天元玉冊九星注曰:天蓬一,水正之宮也。


天芮二,土神之應宮也。


天衡三,木正之宮也。


天輔四,木神之應宮也。


天禽五,土正之宮也。


天心六,金神之應宮也。


天柱七,金正之宮也。


天任八,土神之應宮也。


天英九,火正之宮也。


九星有位,以應九州之分野,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禹貢九州之次也。


天地陰陽升降圖


假如亥年,太陽寒水原在天之右間,太陰濕土原在地之右間,至子年則太陽降而入地,為地之左間,太陰升而上天,為天之左間。


丑寅以後,循序皆然。


此客氣之一定者,舉此子年為例,其他年司天在泉遷正退位之序,可類推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48

唐會要九宮九星


天蓬(太乙,坎水白。)


天芮(攝提,坤土黑。)


天沖(軒轅,震木碧。)


天輔(招搖,巽木綠。)


天禽(天符,中土黃。)


天心(青龍,乾金白。)


天柱(咸池,兌金赤。)


天任(太陰,艮土白。)


天英(天乙,離火紫。)


天地五星圖


五星之在天地,名號各有不同。


木星在天曰天沖,在地曰地蒼。


火星在天曰天英,在地曰地彤。


土星在大曰天芮,在地曰地阜。


金星在天曰天柱,在地曰地晶。


水星在天曰天蓬,在地曰地玄。


以分主東南西北中,而土則寄位西南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49

五星升降不前解


五星窒抑不升不降圖


凡氣候有升降不前者,謂天氣不得降,地氣不得升也。


如本年司天之氣不及者,未得遷正,故地之右間不得升天;


舊年司天之氣有餘者,不肯退位,故天之右間不即入地。


至真要大論曰:主歲者紀歲。


可見逐年升降之權,皆由司天為主也。


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


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也。


如子午之歲,太陰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沖抑之不得前;


太陽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阜窒之不得入。


又遇本歲少陰未得遷正,則太陰不得升天;


舊歲厥陰未得退位,則太陽不得降地。


如壬子壬午木運太過,則中運勝土而太陰不得升;


甲子甲午土運太過,則中運勝水而太陽不得降也。


如丑未之歲,少陽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蓬抑之不得前;


厥陰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晶窒之不得入。


又遇本歲太陰未得遷正,則少陽不得升天;


舊歲少陰未得退位,則厥陰不得降地。


如辛丑辛未水運有餘,則中運勝火而少陽不得升;


乙丑乙未金運有餘,則中運勝木而厥陰不得降也。


如寅申之歲,陽明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英抑之不得前;


少陰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玄窒之不得入。


又遇本歲少陽未得遷正,則陽明不得升天;


舊歲太陰未得退位,則少陰不得降地。


如戊寅戊申火運太過,則中運勝金而陽明不得升;


丙寅丙申水運太過,則中運勝火而少陰不得降也。


如卯酉之歲,太陽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芮抑之不得前;


太陰當降為地之左聞,而地蒼窒之不得入。


又遇本歲陽明未得遷正,則太陽不得升天;


舊歲少陽未得退位,則太陰不得降地。


如己卯己酉土運有餘,則中運勝水而太陽不得升;


丁卯丁酉木運有餘,則中運勝土而太陰不得降也。


如辰戌之歲,厥陰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柱抑之不得前;


少陽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玄窒之不得入。


又遇本歲太陽未得遷正,則厥陰不得升天;


舊歲陽明未得退位,則少陽不得降地。


如庚辰度戌金運太過,則中運勝木,而厥陰不得升;


丙辰丙戌水運太過,則中運勝火,而少陽不得降也。


如巳亥之歲,少陰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蓬抑之不得前;


陽明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彤窒之不得入。


又遇本歲厥陰未得遷正,則少陰不得升天;舊歲太陽未得退位,則陽明不得降地。


如辛巳辛亥水運有餘,則中運勝火,而少陰不得升;


癸巳癸亥火運有餘,則中運勝金,而陽明不得降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51

卷三


經絡(一)


十二經臟腑圖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


此歌上者為手。


十二經臟腑表裡圖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56

十二經納甲歌


(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


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


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


且二臟表裡,皆相火也。


今改正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0:57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


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須分明。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00

周身骨部名目


仰人骨度部位圖


伏人骨度部位圖


巔(頂巔也。)


腦(頭中髓也。)


囟(音信,腦蓋骨也。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囟門。)


額顱(囟前為發際,發際前為額顱。)


顏(額上曰顏。說文曰:眉目之間也。) 


(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 


(音拙。目下為?。)


顳?(顳,柔涉切。?,音如。耳前動處。蓋即俗所云兩太陽也。一曰鬢骨。)


(音坎,又海敢切。釋義曰:飢而面黃。與經義未合。詳見經絡類十三。)


(音求,顴頰間骨。)


頰(耳下曲處為頰。)


頤(音移,頷中為頤。)


頷(何敢切,腮下也。虎頭燕頷義即此。)


目系(目內深處脈也。)


目內  (目內角也。)


目銳 (目外角也。)


人中(唇之上,鼻之下也。)


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


舌本(舌根也。)


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


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


嗌(音益,喉也。)


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


肺系(喉嚨也。)


頏顙(頏,音杭,又上去二聲。顙,思黨切。咽顙也。)


頸項(頭莖之側曰頸,頭莖之後為項。又腦後曰項。)


天柱骨(肩骨上際,頸骨之根也。)


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


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亦名肩?。)


巨骨(膺上橫骨。)膺(音英,胸前為膺。


一曰:胸兩旁高處為膺。)


胸中(兩乳之間也。)


膈(膈膜也。義詳經絡三。膈上為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


腋(脅之上際。)


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


季脅(脅下小肋。)


(區去二音,腋之下,脅之上也。)


鳩尾(蔽心骨也。) 


(音結於,即鳩尾別名。)


中(?音秒,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


脊骨(脊,音即。椎骨也。)


胂(音申,膂內曰胂,夾脊肉也。)


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 


骨(?,音魚,端也。肩端之骨。)


腰骨(尻上橫骨也。)


腰髁(髁,苦瓦切,中原雅音作去聲,即腰?骨,自十六椎而下,挾脊附著之處也。)


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


睪(音高,陰丸也。)


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


下極(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即會陰穴。)


臀(音屯,機後為臀,尻旁大肉也。)


機(挾腰 骨兩旁為機。)


髖(音寬,尻臀也,曰兩股間也。)


尻(開高切,尾 骨也,亦名窮骨。)


肛(音工,又好綱切,俗作綱,大腸門也。)


(儒、軟二音,又奴刀切,肩 下內側對腋處,高起 白肉也。)


肘(手臂中節也。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肘。)


臂(肘之上下皆名為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


腕(臂掌之交也。)


兌骨(手外踝也。)


寸口(關前後兩手動脈,皆曰寸口。)


關(手掌後動脈高骨處曰關。)


魚際(在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


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


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同。)


髀(比、婢二音,股也。一曰股骨。)


髀關(伏兔上交絞處曰髀關。)


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


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


股(大腿也。)


伏兔(髀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


臏(頻、牝二音,膝蓋骨也。) 


(音國,膝後曲處曰?。)


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


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


腓腸(腓,音肥,足肚也。) 


?骨(?音杭,又形敬切,足脛骨也。) 


(音干,足脛骨也。)


脛(形景、形敬二切,足脛骨也。)


絕骨(外踝上尖骨曰絕骨。) 


(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直音云:腸中脂。王氏曰:肘膝後肉如塊者。)


踝骨(踝,胡寡切。足跗後兩旁圓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俗名孤拐骨。手腕兩旁圓骨,亦名踝骨。)


跗(附、敷二音,足面也。內筋內踝上大筋,在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足岐骨(大指本節後曰岐骨。)


跟骨(跟音根,足根也。) 


骨(?,亥陌切,又胡骨、亥不二切。一作核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


踵(足跟也。) 


(音?,足跟也。本經與?通用。)


臚(閭、盧二音,皮也。一曰:腹前曰臚。)


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毛。)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02

骨度


(下文皆骨度篇古數,然骨之大者則太過,小者則不及,此亦言其則耳。)


〔頭部〕


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顱,額顱。覆者,言前發際至後項發際也。)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頷中為頤,頷,腮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耳上側旁曰角。肩胛上際頸根曰柱骨。)


兩顴相去七寸。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完骨,耳後發際高骨也。)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三寸半。(自後發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頭部折法,以前發際至後發際,折為一尺二寸。


如發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


此為直寸。


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比為一寸。


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曲差至少陽本神,本神至陽明頭維,各開一寸半。


自神庭至頭維,共開四寸半。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09

胸腹部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


缺盆以下至?之中,長九寸。


?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按此古數,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胸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主,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


自?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


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


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


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10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節,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尾?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 通折三尺。


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節與臍平;


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


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


直寸依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內闊一寸。


凡云第二行挾脊一寸半,三行挾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13

側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柱骨,頸項根骨也。)


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


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捷骨之下,大股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


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14

四肢部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臂掌之交曰腕。)


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指之後節曰本節。)


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


(踝骨,足掌後兩旁高骨也,俗名孤拐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


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膝?以下至跗屬,長一尺二寸。(?,腿彎也。跗,足面也。膝在前,?在後。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手足折量,並用後中指同身寸法。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15

同身寸說


同身寸者,謂同於人身之尺寸也。


人之長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則人瘦而指長,人肥而指短,豈不謬誤?


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當。


如標幽賦曰: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蓋謂並鄰經而正一經,聯鄰穴而正一穴。


譬之切字之法,上用一音,下用一韻,而夾其聲於中。


則其經穴之情,自無所遁矣。


故頭必因於頭,腹必因於腹,背必因於背,手足必因於手足,總其長短大小而折中之,庶得謂之同身寸法。


法附前各條之下。


而後之所謂中指同身寸法者,雖不可混用,而亦有當用之處,並列於後。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17

中指同身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圓曲交接如環,取中指中節橫紋兩頭盡處,比為一寸。


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橫寸,無折法之處,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18

古今尺寸不同說


骨度篇曰: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蓋古之尺小,大約古之一尺,得今之八寸。其言七尺五寸者,得今之六尺;其言二尺六寸者,得今之二尺零八分也。


其余仿此。然骨大者必有太過,骨小者必有不及。凡用折法者,但隨人之大小而為盈縮,庶盡其善。


仰人全圖


伏人全圖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19

經絡周流解


十二經脈起止圖


人身正脈,十有二經。每於平旦寅時,營氣始於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自胸中而出於中府,至於少商,以次行於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終於足厥陰肝經,而復始於太陰之肺也。凡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周流不息,如環無端。前三圖者,誦後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則其首尾一貫,按圖可悉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21

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


手陰藏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此臟腑相傳之序,及上下所行之次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24

經絡次序


(出十四經發揮。)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


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


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


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


手少陰無支者,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


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內左右別下合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


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


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


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而交於足少陽。


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26

十二經脈起止歌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


原夫肺脈,胸中始生;


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


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


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


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


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


小腸兮,起端於少澤;


維肩後,上絡乎聽宮。


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


腎以涌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


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


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


膽從瞳子?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


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30

周身經絡部位歌


脈絡周身十四經,六經表裡督和任。


陰陽手足經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


諸陽行外陰行裡,四肢腹背皆如此。


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


足太陽經小指藏,從跟入會尻旁。


上行挾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脈最長。


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環跳裡。


從脅貫肩行曲?,耳前耳後連?尾。


大指次指足陽明,三裡天樞貫乳行。


腹第三行通上齒,環唇俠鼻目顴迎。


足有三陰行內廉,厥中少後太交前。


腎出足心從內踝,俠任胸腹上廉泉。


太厥兩陰皆足拇,內側外側非相聯。


太陰內側衝門去,腹四行兮挨次編。


厥陰毛際循陰器,斜絡期門乳肋間。


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向。


頰中鑽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旁。


三焦名指陽明後,貼耳周回眉竹湊。


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後盤旋耳顴遘。


還有三陰行臂內,太陰大指肩前配。


厥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心經位。


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游。


唯有厥陰由顙後,上巔會督下任流。


經脈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


經凡十四絡十六,請君切記須分明。


十六絡者,自十五絡之外,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虛裡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1:31

十二經流注時序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


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


此歌出子午流注等書,及張世賢等注釋。


其以十二時分發十二經,似乎近理;


然而經之長短,穴之多寡,大相懸絕,又安能按時分發?


且失五十周於身之義,今亦錄之以俟辨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2:46

諸部經穴次序


頭部中行,前後凡十穴: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 百會 後頂 強間 腦戶 風府 喑門(上俱督脈穴。)


頭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俱足太陽穴。)


頭部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


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俱足少陽穴。)


側頭部,左右凡二十六穴: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竅陰 完骨(上俱足少陽穴。) 


角孫?顱息脈翳風(上俱手少陽穴。)


正面部中行五穴:素 水溝 兌端 齦交(俱督脈穴。) 


承漿(任脈穴。)


面部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 睛明(俱足太陽穴。) 


迎香  禾  (俱手陽明穴。) 巨  (足陽明穴。)


面部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 


承泣 四白 地倉 大迎(俱足陽明穴。)


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 瞳子 (俱足少陽穴。) 


絲竹空(手少陽穴。) 顴 (手太陽穴。)


側面部,左右凡十六穴:頭維(足陽明。) 


客主人 聽會(俱足少陽。) 


和 耳門(俱手少陽。) 


聽宮(手太陽。) 


下關頰車(俱足陽明穴。)


頸項部,左右凡十八穴:(中行,任脈;二行,足陽明;三行,手陽明;四行,手太陽;五行,足少陽,無穴;六行,手少陽;七行,足太陽,在項無穴;八行,督脈。)


廉泉(任脈穴。) 


人迎(嬰筋之前。) 


水突 氣舍(俱足陽明穴。) 


扶突(嬰筋之後。) 


天鼎(俱手陽明。) 


天窗(扶突後。) 


天容(俱手太陽。) 


天牖(天容後,手少陽穴。)


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八穴:缺盆(足陽明。) 


巨骨 肩 (俱手陽明。) 


肩中俞 肩外俞 曲垣 秉風 天宗 俞肩貞(俱手太陽穴。) 


肩井(足少陽穴。) 


天 肩 會(俱手少陽穴。)


側腋,左右凡八穴:淵腋 輒筋(俱足少陽。) 


天池(手厥陰。) 


大包(足太陰。)


側脅,左右凡十二穴:章門(足厥陰。)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 (俱足少陽。)


胸博中行凡七穴: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脈。)


胸博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


俞府 中 神藏 靈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陰。)


胸博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俱足陽明。)


胸博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云門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


云門 中府(俱手太陽。) 


周滎 胸鄉 天溪 食竇(俱足太陰。)


腹部中行凡十五穴: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裡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中極 曲骨 會陰(俱任脈。)


腹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


幽門 通谷 陰都 石關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滿 氣穴 大赫 橫骨(俱足少陰。)


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俱足陽明。) 


急脈(足厥陰穴,夾氣衝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


腹部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


期門(足厥陰。) 


日月(足少陽。) 


腹哀 大橫 腹結 府舍 衝門(俱足太陰。)


背部中行凡十三穴: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筋縮 脊中 懸樞 命門 陽關 腰俞 長強(俱督脈。)


背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俱挾脊去中行二寸。) 上 次 中下(上俱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會陽(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


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


附分 魄戶 膏肓俞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胞肓 秩邊(俱足太陽。)


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六穴:(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


中衝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門 曲澤 天泉手少陰心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小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下。)


少衝 少府 神門 陰 通裡 靈道 少海 青靈 極泉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三裡 曲池 肘五裡 臂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四穴:(起手名指端,行三陽之中。)


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左右凡十六穴:(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五裡 陰廉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


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穴:(起足心,行三陰之後。)


涌泉 然谷 太谿 大鐘 照海 水泉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三十穴:(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


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谿 豐隆 下巨虛 條口 上巨虛 三裡 犢鼻 梁丘 陰市 伏兔 髀關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


前面頸穴總圖


胸腹總圖


後頭項穴總圖


背部總圖


側頭肩項總圖


側脅肋總圖


陰手總圖


陽手總圖


陰足總圖


陽足總圖


手太陰肺經圖


左右共二十二穴


肺圖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


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


腸圖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回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傳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


廣腸者,即回腸之更大者。


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


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


總皆大腸也。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手陽明大腸經圖

 

左右共四十穴


足陽明胃經圖


左右共九十穴


胃圖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脾圖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足太陰脾經圖


左右共四十二穴


手少陰心經圖


左右共十八穴


心圖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


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小腸圖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手太陽小腸經圖


左右共三十八穴


足太陽膀胱經圖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膀胱圖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腎圖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


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系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足少陰腎經圖


左右共五十四穴


手厥陰心包絡經圖


左右共一十八穴


心胞絡圖


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


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


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


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


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


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三焦圖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後附翼中有三焦包絡出焉。


是經少血多氣。


命門辨,宜互參考。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


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


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


手少陽三焦經圖


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陽膽經圖


左右共八十六穴


膽圖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是經多血少氣。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


主藏而不瀉。


肝圖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系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刺禁論曰:肝生於左。


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足厥陰肝經圖


左右共二十八穴


任脈圖


二十四穴


督脈圖


二十八穴


竅陰 俠谿 地五會 臨泣 丘墟 懸鐘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 環跳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左右凡三十六穴:(起足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後。)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跗陽 飛陽 承山 承筋 合陽 委中委陽 浮 殷門 承扶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2:48

任督解


任督二脈,為人身陰陽之綱領。


任行於腹,總諸陰之會,故為陰脈之海;


督行於背,統諸陽之綱,故為陽脈之海。


二脈皆起於會陰。


啟玄子曰:甲乙經、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


然衝脈亦起於胞中,並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波脈,乃一源而三歧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


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內景圖


心系七節。


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節也。


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者,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2:50

唇口喉舌腸胃尺寸數


唇至齒,長九分。


齒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難經曰:重十二兩。)


喉嚨,難經曰: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計九節。


腸胃,自胃至腸總長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自唇所入,至肛所出,共長六丈四寸四分,小大回腸,共三十二曲。(上義俱出腸胃篇,詳藏象類二十六。)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2:52

內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


表裡陽陽兮升降沉浮。


出入營運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


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於咽喉。


咽在前,其形堅健;


喉在後,其質和柔。


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


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


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


從此兮下咽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


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


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


此即膻中,宗氣所從。


膈膜周蔽,清虛上宮。


脾居膈下,中州胃同。


膜聯胃左,運化乃功。


肝葉障於脾後,膽腑附於葉東。


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


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


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


又如六腑,陽明胃先。


熟腐水穀,胃脘通咽。


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


輸脾經而達肺,誠臟腑之大源。


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


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


此泌別之關隘,釐清濁於後前。


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


膀胱無上竅,由滲泄而通泉。


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


再詳夫臟腑略備,三焦未言。


號孤獨之府,擅總司之權。


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


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


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


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


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


又總諸臟之所居,隔高低之非類。


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


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系。


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


欲念方萌,腎經精沸。


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


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


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


雖諸臟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


肺氣何生?


根從脾胃。


賴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


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


此是化源根,坎裡藏真命。


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


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


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


其中果何所藏?


蓄坎離之交?。


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


辟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


稱命門者是也,號天根者非謬。


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


十六絡穴圖


經脈篇止千五絡,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是共十六絡也。


然足太陰絡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足陽明絡曰豐隆,而復有胃之大絡曰虛裡,故諸經之絡皆一,而惟脾胃之絡皆二。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2:53

宗營衛三氣解


宗營衛三氣圖


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


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者,是謂宗氣。宗之為言大也。


營氣者,陰氣也,水穀之精氣也。


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營氣出於中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上注於肺,受氣取汁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


其行始於太陰肺經,漸降而下,而終於厥陰肝經,隨宗氣而行於十二經隧之中,故曰清者為營,營行脈中。


衛氣者,陽氣也,水穀之悍氣也。


其浮氣之?疾滑利而不循於經者,為衛氣。


衛氣出於下焦,漸升而上,每日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之睛明穴,上行於頭,晝自足太陽始,行於六陽經以下陰分,夜自足少陰始,行於六陰經復注於腎,晝夜各二十五周,不隨宗氣而自行於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故曰濁者為衛,衛行脈外。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2:55

卷四


經絡(二)


臟腑井原不同圖


十二經井滎 原經合總圖


太陽少陽井合圖一


太陽少陽井合圖二


陽明太陰井合圖一


陽明太陰井合圖二


少陰厥陰井合圖一


少陰厥陰井合圖二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7 13:38

井滎經合解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五臟五?,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六六三十六?。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夫所出為井者,如水源出井,其氣正深,北方水也。


所溜為滎者,滎,小水也,脈氣尚微,東方春也。


所注為?者,?,輸也,經由此而輸彼,其氣方盛,南方夏也。


所行為經者,經氣大行,正盛於此,應長夏也。


所入為合者,脈氣由此內行,歸合於腑臟,西方金也。(按六十五難曰: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似亦近理,但證之本經諸篇,則皆不合,當以經旨為是,因敢僭為改正,又詳針刺類第十七。)


然經絡遍身,無往非穴,今各經之井滎?經合穴,皆在手足而不逾肘膝者,正以手肘足膝,是為四關,四關者,乃關節之處,所以系周身三百六十五節之氣也。


本篇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也。


又曰:四關主治五臟。


是知周身經絡,皆不出於四關,而十經之要穴,皆不離於手足,欲求經絡之妙者,必加意於關節之會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25

井滎陰陽配合五行剛柔


靈樞本輸篇曰;


肺出於少商為井木,心出於中衝為井木,肝出於大敦為井木,脾出於隱白為井木,腎出於涌泉為井木,此五臟之井皆始於木也。


又曰:膀胱出於至陰為井金,膽出於竅陰為井金,胃出於厲兌為井金,三焦出於關衝為井金,小腸出於少澤為井金,大腸出於商陽為井金,此六腑之井皆始於金也。


此靈樞發各經金木之理,而未悉五行生合之義;


及六十四難經乃始分析五行剛柔,而滑伯仁又詳注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土,陰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水,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木,陽?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也。


又如陰井乙木,陽井庚金,是乙與庚合也;


陰滎丁火,陽滎壬水,是丁與壬合也;


陽?甲木,陰?己土,是甲與己合也;


陽經丙火,陰經辛金,是丙與辛合也;


陽合戊土,陰合癸水,是戊與癸合也。


庚為陽金,故曰陽井庚者,乙之剛也;


乙為陰木,故曰陰井乙者,庚之柔也。


此其生發象四時,潮宗合河海,上下有相生之義,陰陽有相配之理,蓋其上法天時,中合人事,而下應地理者乎!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26

十二原解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云: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本輸篇乃以太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等五原為五臟之?,六腑則膀胱之束骨為?,京骨為原;


膽之臨泣為?,丘墟為原;


胃之陷谷為?,衝陽為原;


三焦之中渚為,陽池為原,小腸之後谿為?,腕骨為原;


大腸之三間為?,合谷為原。


又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大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中衝以下皆手心主經穴,本篇直指為手少陰,而少明經?,別無載者。)


邪客篇: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 何也?


岐伯曰: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焉。


帝曰:少陰獨無?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即神門穴,手少陰?也。)


其余脈出入屈折,行之徐疾;


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故王氏注氣穴論臟?五十穴,亦惟有心主井?,而無心經之五?。


惟獨繆刺篇曰:少陰銳骨之端各一?。


王氏注謂神門穴為手少陰之?者,蓋亦本於邪客篇也。


愚按前三篇之說,各有不同。


在九針十二原篇止言五臟之原左右各二,而復有膏之原,肓之原,共為十二原。


在本輸篇則以前篇五臟之原為五?,復有六腑之原,而無膏肓之原,且手少陰之脈獨無?,而以手厥陰之?代之。


在邪客篇則明指手少陰之?,在掌後銳骨之端,而亦皆無少陰井滎經合並膏肓等原。


難經亦然。及查甲乙經乃云:少衝者木也,少陰脈所出為井;


少府者火也,少陰脈所溜為滎;


神門者土也,少陰脈所注為?;


靈道者金也,少陰脈所行為經;


少海者水也,少陰脈所入為合,而十二經之井滎始全矣。


然詳求?原之義,如九針十二原篇及本輸篇所云,則陰經之原即?也;


陽經雖有?原之分,而?過於原,亦為同氣。


故陽經治原,即所以治?也;


陰經治?,即所以治原也。


六十六難曰:十二經皆以?為原者何也?


然。


五臟?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又曰: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及考之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則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


然則?可合原,經亦可合原矣。


蓋?在原之前,經在原之後,穴鄰脈近,故其氣數皆相應也。


義見針刺類十七。


上中下本標中氣圖


六經之氣,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


中氣者,如少陽厥陰為表裡,陽明太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表裡相通,則彼此互為中氣。


義出六微旨大論,詳運氣類六。


臟腑應天本標中氣圖


臟腑經絡之標本,臟腑為本居裡,十二經為標居表,表裡相絡者為中氣居中。


所謂相絡者,乃表裡互相維絡,如足太陽膀胱經絡於腎,足少陰腎經亦絡於膀胱也。


余仿此。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29

標本中氣從化解


(詳標本類第一章。)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啟玄子注曰: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


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


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手中也。


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為化生之用也。


此注殊欠明顯,即汪石山圖注,亦隱晦難解。


愚按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


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故不從中也;


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治之有先後也。


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


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


厥陰之中,少陽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


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


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於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


故本篇曰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必詳明標本化生之所自,則知所以調治之矣。


故張子和標本運氣歌曰: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徹開軒岐無縫鎖。


又其十二經水火分治歌,其義大同,皆本諸此,詳載儒門事親第十四卷中。


愚按六經從本從標從中者,蓋以同類相從,歸六氣於水火,總萬病於陰陽,二者而已。


此誠造化自然之道,然而經旨深邃,未易推測,自啟玄子以來,注皆未得。


及戴人張子和始發明火濕二字之義,甚得其要,意謂標本相從之理,止於是矣。


繼自劉宗濃而下,莫不宗之。


愚亦深以為然,獨惜其治法之有未盡善者,謂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也。


此概指六氣從化,皆為有餘,而欲以汗下二法盡之。


若然,則諸病之化,豈盡屬有餘而必無不及者耶?


殊失聖經本意矣。


在內經之言,蓋特舉陰陽所化之理,本非謂其有餘;


而子和之意,則但見其有餘之為病,而不知其不及之難化也。


夫六經之氣,時有盛衰,氣有餘則化生太過,氣不及則化生不前。


從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則化生不息;


逆其化者化之變,值其變則強弱為災。


如木從火化也,火盛則木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


陽衰則木失其化,此化之不前也。


燥從濕化也,濕盛則燥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


土衰則金失其化,亦化之不前也。


五行之氣,正對俱然,此本標化生之理所必然者。


化而太過者宜抑,化而不及者不宜培耶?


治失其當,又安得謂之善哉?


知乎此,則可與言化生之妙用矣。


面部圖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詳《類經》脈色類)


臟腑色見面部圖


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


在女子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


肢節色見面部圖


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


手十指應十日圖


出靈樞陰陽系日月篇


手足陰陽應十二月圖


十二經脈合十二經水圖


出經水篇


身形應九野太乙所在天忌圖


九宮八風篇以八節分八宮而稱為太一所居者,正合月建之序。


蓋月建所在之方,即時令所王之位,人身之氣,無不應之。


故凡針灸家當知避忌者,恐傷其王氣耳。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36

太一人神避忌歌


(針灸破癰切宜忌之。)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


春分左脅倉門震,乙卯日見定為仇。


立夏戊辰己巳巽,陰洛宮中左手愁。


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離首頭。


立秋右手當玄委,戊申己未坤上游。


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還從右脅求。


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


冬至坎方臨葉蟄,壬子腰尻下竅流。


五臟六腑並臍腹,招搖諸戊己中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37

逐日人神所在歌


(忌針灸。)


人神之法將何起?一日先從足大指。


二日外踝三股內,四在腰髀五口裡。


六手七居內踝次,八腕九尻十腰背。


十一鼻柱二發際,十三牙齒皆相類。


十四胃脘五遍身,六胸十七氣衝尋。


十八股內十九足,二十內踝須分明。


二十一在手小指間,二十二外踝二十三肝。(及足。)


二十四手陽明勿錯,二十五足陽明一般。


二十六在胸二十七膝,二十八陰中勿相逼。


二十九元來膝脛前,三十足趺須記得。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38

血忌歌


(忌針灸刺血。)


血忌正牛二月羊,三當避虎四猴鄉。


五兔六雞皆可畏,七龍八狗正剛強。


九在蛇宮十在亥,十一偏嫌馬伏藏。


十二月中逢鼠位,是名血忌必須防。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39

十干人神所在


甲日(在頭)。


乙日(在項)。


丙日(在肩臂)。


丁日(在胸脅)。


戊日(在腹)。


己日(在背)。


庚日(在膝)。


辛日(在脾)。


壬日(在腎)。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41

十二支人神所在


子日(在目)。


丑日(在耳)。


寅日(在胸。一云面及口)。


卯日(在鼻。一云在脾)。


辰日(在腰)。


巳日(在手。一云在頭口)。


午日(在心腹)。


未日(在足。一云在足心)。


申日(在頭。一云在肩腰)。


酉日(在背。一云在脛)。


戌日(在頭。一云在咽喉)。


亥日(在項。一云在臂脛膝)。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44

十二支人神所在


子日(在目)。


丑日(在耳)。


寅日(在胸。一云面及口)。


卯日(在鼻。一云在脾)。


辰日(在腰)。


巳日(在手。一云在頭口)。


午日(在心腹)。


未日(在足。一云在足心)。


申日(在頭。一云在肩腰)。


酉日(在背。一云在脛)。


戌日(在頭。一云在咽喉)。


亥日(在項。一云在臂脛膝)。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52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8 14:53 編輯

十二時人神所在


子時(在踝)。


丑時(在頭)。


寅時(在耳。一云在目)。


卯時(在面。一云在耳)。


辰時(在項。一云在口)。


巳時(在乳。一云在肩)。


午時(在胸脅)。


未時(在腹)。


申時(在心)。


酉時(在膝。一云在背脾)。


戌時(在腰。一云在陰左右)。


亥時(在股)。


上皆人神所在,並不宜針灸,慎之慎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55

禁針穴歌


(共三十一穴。)


禁針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


絡?、玉枕、角孫穴,顱囟承泣隨承靈。


神道、靈台、膻中忌,水分、神闕並會陰。


橫骨、氣衝、手五裡,箕門、承筋及青靈。


乳中、上臂三陽絡,二十三穴不可針。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陽交內亦通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


外有云門並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時人悶倒,三裡急補人還平。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56

禁灸穴歌


(四十七穴。)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啞門、風府逆。


睛明、攢竹、下迎香,天柱、素?、上臨泣。


腦戶、耳門、?脈通,禾?、顴?、絲竹空。


頭維、下關、人迎等,肩貞、天牖、心俞同。


乳中、脊中、白環俞,鳩尾、淵腋如周滎。


腹哀、少商並魚際,經渠、天府及中衝。


陽池、陽關、地五會,漏谷、陰陵、條口逢。


殷門、申脈、承扶忌,伏兔、髀關連委中。


陰市下行尋犢鼻,諸穴休將艾火攻。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4:58

針灸諸則


一,凡諸病之作,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治畢須好將護,忌生冷醋滑等物,若不知慎,必反生他疾。


一,凡灸頭與四肢,必火足氣到,方能愈病;


然頭巔四肢肉薄,若並灸之,則血氣絕於下,宜時為歇火,或隔日再報,使血脈通達,火氣流行,積數充足,自然除疾。


又如本經針法多云刺入三分、灸三壯之類,乃概舉大綱,未盡心法;


且手足皮薄,宜炷小數少,腹背肉濃,宜炷大壯多,皆當以意推測。


若灸背者,宜熟斯佳也。


凡灸察生熟之候,當以人之盛衰老少肥瘦為則。


凡灸臍下久冷、疝瘕 癖、氣塊伏梁積氣,宜艾炷大。


又短劇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壯。


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


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


艾炷不須大,以竹筋頭作炷,正當脈上灸之。


若灸此處而炷大灸多,令人永無心力。


如頭頂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


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


既復失精神,又加於細瘦,即脫人真氣也。


一,凡微數之脈,及新得汗後,並忌灸。


一,凡人年三十以上,若灸頭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以三裡穴能下氣也。


凡一切病,皆灸三裡三壯,每日常灸,氣下乃止。


一,凡灸法,須先發於上,後發於下;


先發於陽,後發於陰。


凡針刺大法,多宜在午時之後,不欲在午時之前。


九針圖一


針:其頭大,其末銳,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漸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用之。


圓針:筒其身,卵其鋒,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滿身用之。


針:其身大,其末圓,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


鋒針:筒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用之。


九針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發痼疾。


九針圖二


鈹針: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用之。


圓利針:尖如?,且圓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於?,針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


毫針:尖如蚊虻喙,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


九針圖三


長針:長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


大針:其鋒微圓,取法於鋒針,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6:13

卷五


經絡(三)


諸部經絡發明


頭面部 喉口唇舌部 頸肩部 胸腹部 背部 脅肋部 四肢部 皮毛肌肉部 筋骨血脈部臟腑部 前後陰部


〔頭面部〕


巔:足太陽交巔。足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俱經絡二。)


手少陽別於巔。(經絡三。)


足少陽之筋,交巔上。(經絡四。)


督脈上額交巔入絡腦。(經絡二十七。)


腦髓:足太陽直者入絡腦。(經絡二。)


足陽明循眼系入絡腦。(經絡十三。)


諸髓者皆屬於腦。


(經絡二十一。)


腦為髓之海。(經絡三十二。)


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疾病八十。)


髓者以腦為主。


(疾病三十六)。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疾病八十一。)


額顱:足陽明循發際至額顱。


足太陽上額。


足厥陰上出額。(俱經絡二。)


足少陽之筋,直者上額角。


手少陽之筋,結於角。(俱經絡四。)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此五絡皆上絡左角。(針刺三十。)


頭:足少陽上抵頭角。(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直者上頭。


手陽明之筋,直者上左角絡頭。


(俱經絡四。)


督脈之別散頭上。(經絡五。)


頭者精明之府。(疾病類九十一。)


面:任脈循面。(經絡二十七。)


足少陽之別,散於面。


手少陰出於面。(俱經絡三。)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疾病三。)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藏象二十。)


心者生之本。


其華在面。(藏象類二。)


目(附命門):目者肝之官也。(脈色三十一。)


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象四。)


東方生風,在竅為目。(藏象五。)


敷和之紀,其主目。(運氣十三。)


任脈入目。


督脈與太陽起於目內。


其少腹直上者,上系兩目之下。(俱經絡二十七。)


蹺脈屬目內?,氣不營則目不合。(經絡二十八。)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陽氣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俱針刺四十四。)


足太陽起目內?。(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支者為目上網。


足陽明之筋,上合於太陽,為目下網。


足少陽之筋,支者結於目,為外維。(俱經絡四。)


足陽明還系目系。(經絡三。)


足少陽起目銳?,至銳?後。


手太陽至目銳,支者至目內?。手少陽至目銳?。


手少陰系目系。


足厥陰連目系。(俱經絡二。)


手少陰合目內?。(經絡三。)


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經脈五。)


足少陽別者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經絡三。)


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經絡二十二。)


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夜則氣行於陰而復合於目。(經絡二十五。)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藏象二十。)


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疾病八十。)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疾病七十九。)


諸脈者皆屬於目。(經絡二十一。)


五臟六腑,目為候。


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俱疾病五十八。)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目者,心使也。(俱疾病八十一。)


命門:太陽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經絡十二、三十。)


鼻(附天牝):鼻者肺之官也。(脈色三十一。)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象四。)


肺主鼻,在竅為鼻。(藏象五。)


審平之紀,其主鼻。(運氣十三。)


手陽明上挾鼻孔。


足陽明起於鼻之交中,下循鼻外。


手太陽支者抵鼻。(俱經絡二。)


足陽明之筋,下結於鼻。


足太陽之筋,結於鼻。(俱經絡四。)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藏象二十。)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經絡二十二。)


天牝:天牝從來,復得其往。(論治二十。)


耳:耳者,腎之官也。(脈色三十一。)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象四。)


腎主耳。在竅為耳。(藏象五。)


足太陽支者,至耳上角。


足陽明循頰車上耳前。


足少陽下耳後;


支入耳中,出耳前。


手太陽入耳中。


手少陽系耳後,出耳上角;


支入耳中,出耳前。(俱經絡二。)


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於宗脈。(經絡五。)


足少陽之筋,出太陽之筋,循耳後。


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於耳前。


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


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俱經絡四。)


手厥陰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經絡三。)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藏象二十。)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針刺三十。)


足少陽之標在窗籠者,耳也。


(經絡十二。)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疾病七十九。)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經絡二十二。)


枕骨:足太陽之筋,直者結於枕骨。


足少陰之筋,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俱經絡四。)


完骨:足太陽之筋,上結於完骨。


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俱經絡四。)


手厥陰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經絡三。)


顴:手太陽斜絡於顴。(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支者下結於?。


足陽明之筋,合於?。


手陽明之筋,支者結於?。


足少陽之筋,結於。(俱經絡四。)


蹺脈入?。(經絡二十八。)


?:手太陽支者上?。


手少陽至?。


足少陽抵於?。(俱經絡二。)


足陽明上?。(經絡三。)


頰:手陽明支者貫頰。


手太陽支者,循頸上頰。


手少陽下頰。


足少陽下加頰車。


足厥陰支者下頰裡。


足陽明循頰車。(俱經絡二。)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經絡十。)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經絡四。)


頤:任脈上頤。


督脈上頤。(俱經絡二十七。)


足陽明循頤後下廉。(經絡二。)


足少陽之別,出頤頷中。(經絡三。)


頷:足少陽之筋,下走頷。


手太陽之筋,結於頷。


手少陽之筋,上乘頷。


手陽明之筋,直者下右頷。(俱經絡四。)


顏:足太陽之筋,下顏。(經絡四。)


人中:手陽明交人中。(經絡二。)


承漿;


足陽明下交承漿。(經絡二。)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8:57

喉口唇舌部


咽喉;


任脈至咽喉。


督脈入喉。(俱經絡二十七。)


衝脈任脈會於咽喉。(藏象十七。)


足陽明循喉嚨。


手太陽循咽。


足少陽循喉嚨。


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


手少陰支者,上挾咽。(俱經絡二。)


足少陽之別,上挾咽。


足陽明上循咽。


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


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


手厥陰出循喉嚨。


手陽明上循喉嚨。


手太陽循喉嚨。(俱經絡三。)


足陽明挾咽之動脈。(經絡十。)


上焦並咽以上。(經絡二十三。)


嗌:足太陰脈絡嗌。(疾病十三。)


會厭: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


厭大而濃,則開闔難,其氣出遲。


足之少陰,絡於橫骨,終於會厭。(俱針刺四十五。)


口: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象四。)


脾主口,在竅為口。(藏象五。)


備化之紀,其主口。(運氣十三。)


手陽明挾口。


足陽明上挾口。(俱經絡二。)


足陽明出於口。(經絡三。)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經絡二十二。)


衝任之脈絡唇口。(藏象十七。)


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藏象八。)


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其華在唇四白。(藏象二。)


督脈環唇。(經絡二十七。)


足陽明環唇。


足厥陰環唇內。(俱經絡二。)


口唇者,脾之官也。(脈色三十一。)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疾病九十五。)


舌:舌者心之官也。(脈色三十一。)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故病在舌本。(藏象四。)


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疾病六十二。)


心主舌,在竅為舌。(藏象五。)


升明之紀,其主舌。(運氣十三。)


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


足少陰挾舌本。(俱經絡二。)


足太陰貫舌中。


足少陰直者,系舌本。(俱經絡三。)


足少陰舌下。(經絡九。)


足少陰之標,在背?與舌下兩脈。(經絡十二。)


足之少陰,上系於舌。(針刺四十五。)


手少陰之別,系舌本。(經絡五。)


手少陽之筋,支者入系舌本。


足太陽之筋,支者別入結於舌本。(俱經絡四。)


上焦上至舌。(經絡二十三。)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疾病九十五。)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藏象二十。)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經絡二十二。)


齒牙:手陽明入下齒中。


足陽明下循鼻外,入上齒中。(俱經絡二。)


手陽明之別,遍齒。


(經絡五。)


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經絡四。)


足陽明循牙車。(經絡十三。)


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針刺四十四。)


齒者,骨之所終也。(氣味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9:00

頸肩部


項頸:督脈之別上項。(經絡五。)


督脈還出別下項。(經絡二十七。)


足太陽下項。


足少陽循頸。


手太陽循頸。


手少陽上項。


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俱經絡二。)


足太陽從膂上出於項。


足少陰系舌本,復出於項。(俱經絡三。)


足陽明之別,上頭項。(經絡五。)


頸中央之脈,督脈也。(經絡十。)


足少陰之筋,挾膂上至項。


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循頸,出走太陽之前。


手陽明筋直者,從肩?上頸。(俱經絡四。)


衝脈上者出於頏顙。(針刺二十。)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後出於項中。(疾病八十一。)


肩:足太陽循肩?內,下貫胛。


足少陽至肩上。


手太陽繞肩胛,交肩上。


手陽明上肩,出骨之前廉。


手少陽循?外上肩。(俱經絡二。)


手太陽之別,絡肩?。


手陽明之別,上乘肩。(俱經絡五。)


足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肩?。


手陽明之筋,結於?;


其支者,繞肩胛。


手太陰之筋,結肩前?。(俱經絡四。)


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走太陽。(經絡五。)


督脈循肩?。(經絡二十七。)


缺盆:足陽明入缺盆。


足少陽入缺盆。


手太陽入缺盆。


手陽明出入缺盆。


手少陽出入缺盆。(俱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上出缺盆。


足陽明之筋,至缺盆而結。


足少陽之筋,結於缺盆。(俱經絡四。)


手太陰上出缺盆。(經絡三。)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藏象二十九。)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9:02

胸腹部


胸:足少陽下胸中。


足少陰注胸中。


手厥陰起胸中。(俱經絡二。)


手少陽之別,注胸中。


脾之大絡布胸。(俱經絡五。)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經絡三。)


足太陰之筋,散於胸中。


手太陰之筋,下結胸裡。


手少陰之筋,結下胸中。


手厥陰之筋,入腋散胸中。(俱經絡四。)


衝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經絡二十七。)


蹺脈上循胸裡。(經絡二十八。)


膻中:手少陽布膻中。(經絡二。)


足厥陰絡於膻中。(經絡三十。)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疾病五十六。)


膈:手太陽下膈。


手少陽下膈。


手厥陰下膈。


足少陽貫膈。


足太陰上膈。


足厥陰上貫膈。


足陽明下膈。


足少陰從腎,上貫肝膈。(俱經絡二。)


乳:足陽明下乳內廉。(經絡二。)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經絡三。)


足少陽之筋,系於膺乳。


手少陰之筋,交太陰,挾乳裡。(俱經絡四。)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出左乳下。(脈色十一。)


鳩尾:任脈之別,下鳩尾。(經絡五。)


腹:足陽明之正,入於腹裡。(經絡三。)


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經絡四。)


足太陰上入腹。


足厥陰抵小腹。(俱經絡二。)


任脈之別,散於腹。(經絡五。)


任脈者,循腹裡。(經絡二十七。)


小腹臍下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針刺五十三。)


臍:足陽明下挾臍。(經絡二。)


足太陰之筋,結於臍。


手少陰之筋,下系於臍。(俱經絡四。)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督脈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俱經絡二十七。)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9:04

背部


背脊:西方白色,入通於肺,故病在背。(藏象四。)


足太陽挾脊。


足少陰貫脊。(俱經絡二。)


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


足太陰之筋,內者著於脊。


足少陰之筋,循脊內。


手陽明之筋,支者挾脊。(俱經絡四。)


督脈貫脊。(經絡二十七。)


背者,胸中之府。(疾病九十一。)


邪在小腸者,屬於脊。(針刺四十七。)


膂:足太陽入循膂。(經絡二。)


足少陰之筋,挾膂上項。(經絡四。)


督脈之別,挾膂貫膂。(經絡五。)


腰:足太陽抵腰中。(經絡二。)


足少陰之別,貫腰。(經絡五。)


督脈挾脊抵腰中。(經絡二十七。)


腰者腎之府。(疾病九十一。)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18 19:07

脅肋部


腋:足少陽直者下腋。


手太陰橫出腋下。


手少陰下出腋下。


手厥陰上抵腋下。(俱經絡二。)


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


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俱經絡三。)


足太陽之筋,支者從腋後外廉,入腋下。


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


手太陽之筋,入結於腋下。(俱經絡四。)


脾之大絡名大包,出淵腋下三寸。(經絡五。)


上焦布胸中走腋。(經絡二十三。)


脅:足少陽循脅裡,直者過季脅。


手厥陰出脅。


足厥陰布脅肋。(俱經絡二。)


足陽明之筋,上循脅。


手太陰之筋,下抵季脅。


手厥陰之筋,前後挾脅。(俱經絡四。)


脾之大絡,布脅。(經絡五。)


肋: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經絡四。)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22 22:48

四肢部


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疾病十三。)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疾病十二。)


手大指:手太陰出手大指端。(經絡二。)


手食指:手太陰支者,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起大指次指端。(俱經絡二。)


手中指:手厥陰循中指出其端。(經絡二。)


手名指:手厥陰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俱經絡二。)


手小指:手太陽起小指之端。


手少陰循小指之內出其端。(俱經絡二。)


手掌:手太陰之別,直入掌中。(經絡五。)


手少陰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


手厥陰入掌中。(俱經絡二。)


手腕:手太陰從腕後。手太陽循手外側上腕。


手少陽循手表。(俱經絡二。)


手太陽之筋,結於腕。


手少陽之筋,結於腕。


手陽明之筋,結於腕。(俱經絡四。)


手太陰之別,名列缺,起腕上。


手少陰之別,名通裡,去腕寸半,別而上行。


手心主之別,名內關,去腕二寸,出兩筋間。


手太陽之別,名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


手陽明之別,名偏歷,去腕三寸,入太陰。


手少陽之別,名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俱經絡五。)


合谷:手陽明出合谷兩骨間。(經絡二。)


寸口:手太陰之筋,循大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經絡四。)


手踝:手太陽循手外側,出踝中。(經絡二。)


肘:手太陽出肘內側兩筋之間。


手陽明入肘外廉。


手少陽上貫肘。


手太陰行心主之前,下肘中。


手少陰下肘內。(俱經絡二。)


手太陽之筋,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


手厥陰之筋,與太陰並行,給於肘內廉。(俱經絡四。)


臂:手太陽循臂骨下廉。


手陽明循臂上廉。


手少陽出臂外兩骨之間。


手太陰循臂內。


手少陰循臂內後廉。


手厥陰下臂行兩筋之間。(俱經絡二。)


手厥陰之筋,上臂陰;


其支者,結於臂。(經絡四。)


手太陽上循 外後廉。


手陽明上 外前廉。


手少陽循 外。


手太陰下循 內。


手少陰下循 內後廉。


手厥陰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俱經絡二。)


足: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


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疾病三十四。)


足大指:足太陰起於大指之端,循內側。


足陽明支者,入大指,出其端。


足少陽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起大指叢毛之際。(俱經絡二。)


手少陽三焦下 ,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經絡十六。)


衝脈入足大指。(經絡十三。)


足中指:足陽明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入外間。(經絡二。)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經絡四。)


足名指:足少陽入小指次指之間。(經絡二。)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經絡四。)


足小指:足太陽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俱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經絡四。)


足心:足少陰邪走足心。(經絡二。)


衝脈入足下。(經絡十三。)


足本節:足太陰之別,名公孫,去本節後一寸,走陽明。(經絡五。)


足跗:足陽明下足跗。


足少陽循足跗上。


足厥陰上循足跗上廉。(俱經絡二。)


足陽明之筋,結於跗上。(經絡四。)


衝脈別者,出跗屬上下。(經絡十三。)


足跟:足太陽之筋,上循跟。(經絡四。)


足少陰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經絡二。)


踵:足太陽之筋,循足外踝,結於踵。


足少陰並足太陰之筋,結於踵。(俱經絡四。)


內踝:足太陰上內踝前廉。


足厥陰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俱經絡二。)


足太陰之筋,上結於內踝。


足厥陰之筋,上結於內踝之前。


足少陰之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俱經絡四。)


足少陰之別,名大鐘,當踝後,繞跟走太陽。足厥陰之別,名蠡溝,去內踝五寸,走少陽。(俱經絡五。)


衝脈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經絡十三。)


蹺脈上內踝之上。(經絡二十八。)


外踝:足太陽出外踝之後。


足少陽下出外踝之前。(俱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上結於踝。


足少陽之筋,上結外踝。(俱經絡四。)


足太陽之別,名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足少陽之別,名光明,去踝五寸,走厥陰。


足陽明之別,名豐隆,去踝八寸,走太陰。(俱經絡五。)


足脛:足陽明循脛外廉。


足太陰循脛骨後。(俱經絡二。)


足厥陰之別,循脛。(經絡五。)


足少陽之筋,上循脛外廉。(經絡四。)


衝脈循脛骨內廉,溫足脛。(經絡十三。)


衝脈下者,伏行 骨內。(針刺二十。)


足太陽下貫 內。足少陰上 內。(俱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別者結於 外。(經絡四。)


三焦下 上踝五寸,別入貫 腸。(經絡十六。)


膝:足陽明下膝臏中。


足太陰上膝股內前廉。


足少陽出膝外廉。(俱經絡二。)


足太陽之筋,自外踝邪上結於膝。


足陽明之筋,上結於膝外廉。(俱經絡四。)


膝者筋之府。(疾病九十一。)


輔骨:足少陽下外輔骨之前。(經絡二。)


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


足太陰之筋,直者絡於膝內輔骨。


足少陰之筋,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


足少陽之筋,支者別起外輔骨。


足厥陰之筋,上結內輔之下。(俱經絡四。)


中:足太陽從後廉下合 中。


足少陰出 內廉。足厥陰上 內廉。(俱經絡二。)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 中。(經絡三。)


足太陽之筋,結於 。


(經絡四。)三焦下 ,出 中外廉。(經絡十六。)衝脈邪入 中。(經絡十三。)


上廉下廉:足陽明,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經絡十六。)


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針刺二十四。)


伏兔:足陽明之筋,直者上循伏兔。


足少陽之筋,前者結於伏兔之上。(俱經絡四。)


股:足少陰上股內後廉。


足厥陰循股陰。(俱經絡二。)


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


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俱經絡四。)


衝脈循陰股內廉。(經絡十三。)


髀:足太陽過髀樞,循髀外。


足少陽橫入髀厭中,以下循髀陽。(俱經絡二。)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


足少陽之正,繞髀。(俱經絡三。)


足少陽之筋,其支者上走髀。


足陽明之筋,結於髀樞;其直者,上結於髀。


足太陰之筋,上結於髀。(俱經絡四。)


節:諸筋者皆屬於節。(經絡二十一。)


溪: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藏象四。)


四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經絡十三。)


陽受氣於四末。(針刺二十八。)


四街:四街者,氣之徑路也。(經絡十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4-22 22:49

皮毛肌肉部


皮毛:西方生燥,在體為皮毛。(藏象五。)


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藏象二。)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藏象八。)


審平之紀,其養皮毛。(運氣十三。)


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俱藏象二十八。)


發: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其華在發。(藏象二。)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藏象八。)


肌: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藏象二。)


肉:脾之合肉也。(藏象八。)


中央生濕,在體為肉。(藏象五。)


備化之紀,其養肉。(運氣十三。)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藏象二十八。)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