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做醮】
「醮」本是古代祭名,為祭神之意,漢末道教盛行後逐漸衍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道教通俗信仰隨著移墾台灣而被導入與生根後,受到閩俗傳統信鬼尚巫之風與開拓之際所遭遇「毒霧瘴氣」影響,建醮目的遂巧妙結合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而成為規模盛大的祭典。
醮祭種類繁多,台灣常見有祈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慶成醮是慶祝廟宇落成,常與祈求平安的祈安醮並行實施,合稱「祈安慶成醮」,醮祭中也以此者居多。
因凶荒或瘟疫流行而祈禱平安瘟醮,及為水、火災死者祈福的水醮、火醮較少見,往往附屬於祈安慶成醮儀式中舉行。
以醮期天數區分則有一朝醮、二期醮、三朝醮、五朝醮等,三朝醮因儀式內容相當充實,媲美大醮,且較易舉行,故三朝醮多被視為標準規模。
民間建醮時間多集中於季秋至仲冬,也就是農曆9、10、11三個月,這時正好是傳統農村社會收割後閑暇之期,過早則農稼正忙,無暇顧及;
過遲則新年將屆,有所不宜,與生活季節性密切配合。
建醮的經費來源,可分為「斗燈首份」與「丁口錢」兩種,斗燈設於道場內,其名目可多達數百個且分等級,重要的如天官首、地官首、水官首等,其中尚有象徵醮域全體信徒的「總斗燈」一個。
斗燈首份需按名目等級繳納多寡不等的款額。
由於信徒對斗燈有莫大關切,在認捐時十分踴躍,爭先恐後輸誠以祈神明降福。
丁口錢則是向醮域內的信徒,不分男丁、女口,每人捐獻小額金錢,以資建醮費用,是沿用已久的籌款方式。
醮祭時醮場須豎燈篙,旨在對天神、地祇、孤魂野鬼等明示此地特舉行醮祭,燈篙通常立在廟前,陰陽分開,左邊對天界神祇,右邊則對陰間幽靈,對神祇的中央最高竿須懸天燈。
豎燈篙後有放水燈,使含冤或失足落水的怨鬼可藉此分享醮祭。
醮祭期間,醮域須全面素食禁屠,市場亦禁賣魚腥葷。
醮祭最終日至當晚十二時結束,齋戒禁忌才解除。
翌晨,家家戶戶備妥牲醴「拜天公」,傍晚家家戶戶備祭品普渡,到晚上普渡結束,家家戶戶大開筳席,宴請親友,午夜由道士行「謝燈篙」禮,將篙竿拆除,醮典才圓滿結束。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04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