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人文●內觀運動】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4 21:54
標題: 【人文●內觀運動】

人文●內觀運動

 

1970年代開始流行於美國的禪修運動。

 

內觀(Vipassana)一詞源於梵語Vipa`syanaa,玄奘法師音譯為「毗鉢舍那」,意譯為「觀」,新譯為「內觀」,是如實觀察自己身心覺受之各種方法的總稱。

 

內觀源於印度,是釋迦牟尼悟道解脫的主要禪修方法,在南北傳的原始佛教經典都有豐富的內觀解說。

 

內觀的方法很多,各家技巧不同,完整的內觀應包含四念住:觀身、觀受、觀心、觀法等四個次第;

 

內觀的實踐與弘揚以南傳佛教最興盛,也是南傳佛教的最大特色。

 

當代著名南傳大師的內觀方法與理論,如緬甸馬哈希(Mahāsī)、泰國阿姜查(AchanChan)、印度裔緬人葛印卡(Geneka)等,1970年代前後在美國傳開,逐漸形成脫離佛教傳統和南傳佛教文化色彩的內觀運動,廣泛應用在自我成長(潛能開發)、心理諮商或靈性治療的領域。

 

內觀雖然也見於北傳(漢傳)佛教經典中,但向來不是北傳佛教的主流修持方法,直到原始佛教運動和美國內觀運動的影響,才逐漸受到臺灣佛教團體和信眾的愛好,形成新興的內觀運動。

 

這種新的佛教發展趨勢,始於1990年代前後大量翻譯當代南傳大師的英文作品,例如葛印卡《生活的藝術》、阿姜查《我們真正的歸宿》與《以法為贈禮》、佛使比丘(BuddhadāsaBhikkhu)《菩提樹的心木》與《人類手冊》、阿迦摩訶布瓦(Ven.AcharnMahaBoowa)《尊者阿迦曼傳》等。

 

大規模的內觀禪修活動始於林崇安教授1995年邀請葛印卡來臺舉辦十日禪的禪修營,現今葛印卡的臺灣內觀中心是每年定期舉辦次數、參與人數最多的禪修中心。

 

臺灣流行的其他內觀禪修活動有馬哈希禪法、泰國隆波通禪師(LuangporThongAbhakaro)動中禪和緬甸帕奧(VenerablePa-aukSayādaw)禪法等。

 

修習內觀者大都使用譯自梵文的北傳經論,如《阿含經》(尤其是《雜阿含》)和《瑜珈師地論》,有些臺灣佛教徒致力於南傳巴利經典的翻譯做為內觀修習的禪法,如《尼科耶》、《清靜道論》等。

 

臺灣推廣或應用內觀的團體,有外來的南傳佛教團體、本土漢傳佛教團體、推廣原始佛教團體等,有些非佛教的新興宗教團體和非宗教的新時代團體等,也會採用或融合內觀禪法。

 

臺灣內觀運動不僅有類似美國內觀運動去宗教化的發展脈絡,也和各種佛教結合,提供臺灣佛教信眾更多修持方法;

 

而與宗教脫鉤後,更被非宗教靈修團體或治療團體廣泛應用,內觀運動的開展是晚近臺灣佛教發展重要而顯著的特徵。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83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