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分靈】
台灣民間信仰主要源於大陸,據西元1987年統計,全台民間信仰的神靈共有300多種,其中80%是由大陸(主要是福建)分靈而來。
分靈包括「分身」與「分香」兩種形式,台灣各地的分廟建立後,即與福建的福廟確立源與流的特殊關係。
為保持和增強這種特殊聯繫,各分廟每隔一定時期都得上祖廟乞火,參加祖廟祭典,俗稱「進香」。
有一些祖廟的主神巡遊台灣各分廟,接受信徒頂禮膜拜。
台灣媽祖信仰中有特殊的「分靈」現象。
分靈一般指小廟或新建廟宇到某靈驗的大廟去求取神像和香火,以增加神明靈力。
分靈不是媽祖信仰所獨有,觀世音菩薩和各府王爺也多有這種儀式,但台灣媽祖信仰卻因分靈而形成像家族譜系般具有階級高低的樹狀結構。
這在台灣頗為普遍,且不只廟宇會請分靈,一般信徒只要擲筊獲得媽祖婆首肯,也可迎請一尊神像回家供奉。
通常分靈出去的神明會在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前擇日回母廟進香,因此每年農曆年後,台灣各大媽祖廟前就陸續出現熱鬧進香隊伍。
人們相信母廟的媽祖靈力較強,分靈出去的媽祖必須每年回來「刈火」,才能保持靈力不衰,並確認兩廟香火淵源。
在信徒心目中,母廟的媽祖不僅較「靈驗」,其地位也比子廟來得高。
按分靈軌跡追溯,則海內外所有媽祖都是從福建湄洲島上的「祖廟」層層分靈而來,因此湄洲成為信徒們發願前往的聖地。
無法參與開基爭論的廟宇則往往自稱其媽祖是直接從湄洲分靈而來。
隨著媽祖信仰的傳播,「分靈」開始普遍,信徒深信母廟「靈力」較強,分出去的媽祖每年必須回娘家「刈火」才能保持神力。
因此台灣媽祖廟間有了「輩份」關係。
臺灣早期媽祖多自大陸分靈而來,其中主要分靈地點分別是湄洲嶼朝天閣的「湄洲媽」;
同安地區的「同安媽」;
泉州地區的「溫陵媽」;
長汀地區的「汀洲媽」;
興化地區的「興化媽」等。
西元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後,兩岸交通斷絕,台灣新建的媽祖廟則前往本島歷史較悠久的媽祖廟迎請分身供奉,其中分靈最多的當屬北港朝天宮,而鹿港天后宮、笨港港口宮、安平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新港奉天宮、淡水關渡宮也有不少分靈廟宇。
媽祖只有一位,但一般媽祖廟總有許多尊媽祖神像,且有大媽、二媽、三媽之排行,此乃媽祖深受民眾信仰,信徒每有入厝、治病、娶新娘、除妖、祭煞甚至選舉,都會迎請媽祖神像前往坐鎮,因此廟方只得雕塑分身以供信徒迎請,新雕媽祖的分身就賦與名稱、編號以利辨識,其中稱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乃依雕塑先後的編號。
祖媽、開基媽、老大媽通常是該廟最早的媽祖,而鎮殿媽則是在廟裡坐鎮不外出遶境巡視,也不接受信徒迎請出勤。
會媽、正爐媽、副爐媽則表示爐主制度,許多信徒自組媽祖會,雕塑媽祖金身以輪值或搏筊方式決定當年爐主人選,爐主、頭家通常以一年為度,每年定期搏筊或輪值迎請媽祖回家供奉。
更換爐主稱為「過爐」,舉行過爐儀式時通常會演戲宴客以表隆重。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03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