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乘三系】
大乘佛法演變之三個分期或系統。
1923年(民國12年),太虛大師提出「空慧宗(法性空慧宗)」、「唯識宗(法相唯識宗)」、「真如宗(法界圓覺宗)」等大乘三宗來歸納中國佛教宗派。
印順法師於1941年,從「為何有生死流轉於涅槃還滅」的核心問題,分判印度大乘經論特色與發展,提出「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等大乘三系的說法。
根據主張「一切法無自性、空」的《般若》等經典與龍樹、提婆等論,而建立「性空唯名論」。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是約定俗成(世俗假施設;
假名有)故,從勝義的觀察則是沒有獨自存在性「無自性(空)」。
但是眾生無知,執著可以獨自常存,便是生死煩惱的根源。
根據《解深密經》與彌勒、無著、世親的論典,「虛妄唯識論」主張從「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說明眾生之「唯識所現」的世界。
並且將「自性」分為世俗「假說自性」與勝義「離言自性」二類,避免有些人誤解「一切法無自性、空」為虛無斷滅。
根據《勝鬘經》、《楞伽經》等經典與《寶性論》、《起信論》等論,「真常唯心論」主張應以「真常心」或「大我」的如來藏、佛性,作為生死與涅槃的所依。
將「性空」發揮為「心性本淨,客塵所染」。
煩惱是客(外鑠)而非心自性,眾生的如來藏出纏,無漏淨能的圓滿顯發,則能成佛。
「性空唯名論」可說是直接顯示佛教「諸法無我」的特色,「虛妄唯識論」則是發揮「諸行無常」的教義,「真常唯心論」則強調「涅槃常住」。
此三系的建立的適當性以及印順法師比較同情「性空唯名論」觀點的傾向,引發佛教界與學術界諸多討論。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77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