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基隆打狗築港】
日治時期臺灣兩大港口的近代化工程。
1895年(明治28年)8月,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到任不久,即向臺灣事務局總裁伊藤博文力言,修築基隆港、興築縱貫鐵路、開鑿道路等三大事業是經營臺灣的首要工作。
基於基隆港在軍事、交通、商貿上之重要性,初步進行調查、築造外港防波堤、浚渫(即清除淤積)內港後,1899年臺灣總督府以預算244萬圓的4年計畫,著手第一期築港工程。
此為應急、臨時性的工程,後續又有1906年的第二期工程、第一次擴建、第二次擴建以及1929年(昭和4年)的第三期工程。
預定於1946年全部完成,但因戰爭使得材料、勞力不足,遂留下部分工程未完成。
1899-1946年的48年間,基隆築港總預算達4,686萬圓。
打狗(今高雄)為天然良港,但未經開闢,僅帆船之類的小船能進入內港。
隨縱貫鐵路之興築、南部之開發,打狗築港勢在必行。
1900年,總督府首次進行調查;
1905年,進行外港試驗性浚渫及其他具體調查後,1908年,以預算473萬圓的5年計畫著手第一期築港工程。
而後陸續推進第二期、第三期工程,並於1944年以預算1,350萬圓的3年計畫繼續築港工程。
1908-1947年的40年間,打狗築港預算達5,804萬圓。
築港工程竣工後,日治末期基隆港可同時停靠1萬噸級船隻25艘,外側尚能以自錨方式停泊數艘;
打狗港可同時停靠1萬噸級船隻34艘,外側尚能停泊20餘艘。
兩港的船隻停泊設備和貨物裝卸設備、海陸運連繫設備一應俱全,昔日的小漁村,發展成國際級的大港口。
隨著築港工程的推進,基隆、打狗兩港的運輸與貿易功能充分發揮,港市發展相輔相成,市街日臻繁榮,加速基隆和打狗的都市化。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5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