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史學●廖中山】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2 15:04
標題: 【史學●廖中山】

史學●廖中山

 

廖中山(1934-1999),出生於河南正陽縣。

 

廖氏出身農村家庭,12歲便因戰亂離開家鄉,後來輾轉投身軍旅,1950年自舟山群島撤退至高雄左營,自此定居於臺灣。

 

1963年,官拜中尉的廖氏以肝病退役,前往屏東萬丹擔任教職,期間與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孤林黎彩女士相識,並結為連理。

 

1967年,廖氏因家計需要,轉行擔任航海人員,並努力鑽研航海方面的學術,時間長達六年之久。

 

1973年,廖氏因為與海外流亡人士通信,被警總約談後列管,並限制出境。

 

無法跑船之後,廖氏一方面在高雄海專擔任助教,另一方面則透過閱讀當時被視為「激進」的作品,不斷積極反思自己過去所受的黨國教育的正當性。

 

據其自述,這段時間「讓我懂得如何去思考問題,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是他意識形態的「轉變期」。

 

1986年,已經升為教授的廖中山赴英留學,行前接觸到鄭南榕的「時代」雜誌,大受震撼,自此由大中國思想的擁護者,一變而為臺灣認同、臺灣意識最堅定的支持者。

 

廖氏身為1949年移入臺灣的「外省人」,卻能打從心底熱愛臺灣,1992年,他與部份理念相同的「外省人」共同組成了「外省人臺灣獨立協進會(外獨會)」,並積極在報上發表文章鼓吹臺灣主權獨立的重要性。

 

廖中山的「獨立」觀,究本質而言其實是一種「自立自尊」的觀念。

 

做為「外省人」,廖氏並不否認中國與自己的關連,不過他認為,「我生命的大半輩子都是在臺灣渡過,我應自認為臺灣人,不管旁人接不接受」。

 

在他的觀念裡,我們對於生長、養育我們的土地,必須要抱持著熱愛的心情去深刻理解之,因此,對臺灣的認同乃是對土地的認同。

 

再者,臺灣文化是一種「海洋文化」,所謂海洋文化,意指寬容、廣闊、尊嚴的文化特質;

 

相較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排他性,海洋文化對於自立自尊自主的追求,更是臺灣人民應追尋的方向。

 

以此為基礎,臺灣的認同也不該是族群對立、排他的,而是凝聚在島上的所有族群,不分省籍共同形成的一種認同。

 

廖中山的獨立觀不以黨派之見為核心,而是從基礎找尋臺灣人民可能形成的共識,其視野的開闊實難能可貴。

 

1999年,廖氏因長期奔波,積勞成疾,同年十月因癌症辭世。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02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