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新埔板條】
(新竹縣新埔鎮~)新竹地區傳統的風味小吃。
以米漿製成的粿條,在木板模具上風乾而成。
「板」是客家人對米食類的一種特有說法,閩南話叫「粿條仔」,廣東話則稱為「河粉」。
新埔板條是以在來米跟地瓜粉(主要用來加強彈性)調和製成的,平鋪於模具上吹乾後,會形成一大塊,嫩白如手帕狀,炊熟後可再切成條狀煮食,老一輩的客家人又稱為「面帕板」。
製作板條的技術,據傳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隨客家移民從廣東傳入台灣。
製作板條的米,以放置1~3年的在來米舊米最佳,混合少許的地瓜粉或太白粉調成米漿,放入盤內蒸煮熟,口感滑溜柔潤,且耐煮不易斷。
料理時,可以先將板條燙熟後,再加入紅蔥頭、碎蔥花及香菜,還可以放些青菜及薄肉片增加口感,水滾即起,加入豬大骨熬成的湯頭,或是乾炒,都相當美味。
在新竹縣新埔鎮僅有的三條路上,板條店多的幾乎是每這走三五步就一間,如日勝板條店,蔣經國總統就曾三度光臨。
目前由第二代繼承經營,在以往葷食的板條外增加素食的板條。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曾舉辦過板條美食創意比賽,希望讓板條不單單只是地方小吃,還可以走出小吃店,邁向國際化。
就如同麵一般,板條料理也是付予它多樣化的面貌,不僅是色相、口感、烹飪方式、作法也可以有不一樣的新方式誕生,為板條料理生命不斷創新。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10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