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有肩石斧】
有肩石斧,或稱作有肩鏟形器,是一種略呈鏟狀,斧口寬而柄部窄,靠柄部端之器物上部兩側有兩肩,下部刃邊則具有弧度,經過磨製而成的一種特殊石斧。
它被認為是台灣史前圓山文化最具特色的石器之一,不過其分布除了台灣之外,在環太平洋許多地區也有發現。
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東方學家H.Huber指稱有肩石斧為東南亞的代表石器,維也納學派的Heine-Geldern則持論有肩石斧與古代南亞語系民族密切相關。
宋文薰就有肩石斧與有段石錛進行研究,注意到有肩的石器在中南半島多成錛形,向北到中國境內則逐漸變為與台灣北部所見者相似的斧形器,沿著東南沿海往北其出現頻率漸漸減少,到了華中便消失(宋文薰1980)。
學者們對此器物之分布有著諸多討論,不過目前就其來源及文化意義等問題,仍然沒有定論。
台灣發現有有肩石斧出土的遺址,目前包括台北圓山、芝山岩和劍潭、基隆社寮島、埔里、軍功、營埔、台南新豐牛稠子、高雄大湖和桃仔園、台東呂家等,分布遍布台灣全島,但大部分遺址出土的數量並不多。
有肩一詞意指器物柄端的樣子如有著肩膀一樣,器體開始較細而後突然增寬。
這種特徵的物件除了有肩石斧,在東亞地區還有有肩石錛、有肩石鏟、有肩石拍等的分布。
研究者認為,肩部應該是一種功能性而非裝飾性的部位,其功用在於可以加裝與刃邊相平行的柄部,利用繩索加以綑綁,以方便使用者握持運用。
關於有肩石斧的用途,早年考古學界的老前輩石璋如先生,曾在〈臺灣有肩石斧與有段石斧的經濟階段〉中提到有肩石斧的功能,他認為有肩石斧看起來沒有攻堅克硬的能力,所以比較像是用來向下挖向後扒的鋤頭,是一種農具。
現在考古學者則大多認為,有肩石斧的形制來看,用來抓握的木柄與刃端是呈相互平行的,所以使用上應該如同現代的斧頭一樣,是種橫向揮舞以劈砍的工具。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4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