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熟番】
熟番,係官方所定義的名詞。
在設定番界後,官方就以此番界當作重要劃分「原住民」的界限,凡在界外,不納入版圖,即使歸化清廷也是生番,凡在界內,皆屬熟番,官方將之納入統治的對象之內。
根據19世紀上半葉曾經擔任理番同知的鄧傳安在〈臺灣番社紀略〉(收入《蠡測彙鈔》)一文中曾經提及他所管轄對象的「番」為何:「臺灣四面皆海,而大山亙其南北。
山以西民番雜居,山以東有番無民。
番所聚處曰社,於東西之間,分疆畫界。
界內番或在平地、或在近山,皆熟番也;
界外番或歸化、或未歸化,皆生番也。
幸沾皇化,維有歷年,地益闢、民益集、番益馴。
猶恐番黎有不得輸之情,爰設南、北路理番兩同知以撫之。」
所以根據此定義,理論上只要番界有所變動,就有可能一夕之間化熟為生,例如,十九世紀初葉,位於今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三十六社,就是由於官方由於吳沙的侵墾,而在該地設置噶瑪蘭廳後,進而一夕之間成為熟番的。
其次,「熟番」根據柯志明的論點,在清帝國的臺灣族群策略上被運用來扮演重要角色,甚難說是社會學定義上的社會行動者,熟番逐漸被設想配置在漢民與生番之間作為緩衝,進而在林爽文事件後設立屯番制而形成官方的三層族群制。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87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