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書名 馮氏錦囊秘錄
作者 馮楚瞻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分類 醫論品質 0%
http://jicheng.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index
【序】
昔義興太守許嗣宗精於醫,或勸其著書貽後世,答曰:醫者意也,吾意所解,莫能宣矣。
蓋深恐學古之上泥於書,拘於法,引經斷疾,罔識變通。
創為斯說,以教天下,意深遠矣。
今者業醫之家,動以百計,岐伯聖經、雷公《炮制》、伊芳贄《湯液》、箕子 《洪范》、越人問難、仲景《傷寒》、士安《甲乙》、啟玄子傳注、錢仲陽診議、李時珍 《本草綱目》,目不經見,妄以醫名,遂至風寒燥火暑濕之六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七情,表裡虛實寒熱邪正之八要,浮沉遲數滑澀大緩之八脈,浮芤滑實弦緊洪之七表,微沉緩澀遲伏虛弱之八裡,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之九道,以及五行之生克,十二經絡之傳變,臟腑、陰陽、天和、歲令,茫然莫解。
病者當前,所投非症,以速膏肓。
嗚呼!
殆矣。
不知「醫者意也」一語,非讀盡軒岐以下書不能出是言,非讀盡軒岐以下書,不能行是言也。
武原馮子楚瞻,少業醫,行游浙東西間,所全活無算。
浙東西士以醫名者,咸俯首出其下。
乙丑夏,至京師,經歷愈多,施劑愈驗,名節極甚公卿間。
一日來謁予,出書一帙,曰《錦囊秘錄集)。
推探標本,縷析條分,使覽者按類隨索,了若觀火。
蓋祖軒岐,宗倉越,法劉、張、朱、李及前後各家言,博綜其義,斷以己見,而成此集。
信醫學之津梁,百家之囊橐也。
然則得義興之言,可藥天下之讀古而不知變者;
讀武原馮子之書,可藥天下之枵腹而空談雷、倉之術者。
康熙歲次丙寅中秋書於燕台邸舍潞河張士甄
【自序】
大哉!
醫道之不可不知也;
慎哉!
醫道之不可不知也。
人不知醫,則養生之道何以明?
良相之心何以濟生?
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
病有虛虛實實之變,法有正治、從治、標本、攻補先後之宜,識認不清,龍雷者治作實火,中空者治作內余,血虛作楚治作風邪外束,火冒頭痛治作太陽受寒,腎虛作瀉治作脾胃內傷,燥澀膈噎治作痰火鬱滯,無根脫氣上衝治作有餘消導,腎虛奔豚游痛治作血塊峻攻,以至脾虛困倦之瘧疾,誤為肝強而消伐;
勞傷虛襲之微邪,誤為傷寒而重疏;
困倦內傷之微滯,誤為傷食而重攻。
且外微熱而裡和思食,少少進食何妨?
因微熱而嚴禁之,每多餓死之冤;
表氣虛而畏寒怕風,微微養衛最宜,疑外感而遽汗之,常有亡陽之嘆;
罔顧本而徒顧標,標未盡而本先拔,縱標盡而何功?
不切脈而惟問候,候有誤而脈無虛,候若異而何據?
守千古以上之成方,奈千古以下之人病情不合;
讀萬載傳流之證論,嗟萬載傳流以下濃薄迥殊。
本濃者,何妨忘本攻邪;
本淺者,理宜顧主逐客。
凡此種種,察治稍乖,安危頓異,豈不難哉!
況男婦之治不同,少長之候有別。
先哲云:寧治一男子,莫治一婦人;
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
蓋言其延醫之更難也。
何則?
凡治病有望聞問切四法,若嬰孩,一見生人,定聲啼色變。
若是則聲不得其平,色不得其正,而望聞之法廢矣。
飢飽未知,痛癢莫曉,欲問其所苦,詢其所由,莫得一二。
且脈氣未全未固,嬉戲之余,脈因而動;
寧息之際,脈因而靜,則問切之法又廢矣。
四法既廢,察治實難,自非受術精微,闡明至理,視於無形者,安得臨症別有一種玄機,深見五內而極得心應手之樂,口不能言之妙哉?
張自業醫以來,日夕兢兢,常思人命最重,所任匪輕,況寄蜉蝣於六合,得天地好生之德以有生,敢不體天地好生之德以濟人!
奈資稟庸拙,不學心聾,徒懷濟世之至誠,深愧測海之淺見。
然要之見雖淺,而念則誠,計唯圖盡吾心而已。
爰是殫心課纂《雜症大小合參痘疹全集》、《內經纂要》、 《藥性合參》以及女科、外科、脈訣諸書,計共二十余篇,凡歷三十載而始竣目今聖天子道德性成,萬庶均歌堯舜,慈愛念切,群黎遍頌羲皇。
奈張衰老生理殘障,既不能少效蟻力,敢不復仰體天心,謹抒野人管龠之見,少左醫訣,微盡鄙懷,以證四方,高明愛我,摘其疵而明教之,幸甚。
【康熙歲次甲戌夏六月既望後學馮兆張謹識】
嘗觀上古之醫立方,重劑克削,如麻黃、承氣、陷胸、抵當等湯,咸獲其效,所以立法垂訓後人;
中古之醫,則有參蘇飲、人參敗毒散;
至於東垣、立齋,則有補中益氣、人參養榮等湯,以為虛人發散之用。
蓋因天地氣化之濃薄迥殊,而人稟受之強弱大異,因時處方,是以如斯之不同耳。
迄乎今也,氣化轉薄,稟受更衰。
況多縱恣以耗其真,妄動以戕其性,思慮以傷其神,嗜欲以竭其精,自身既不能永享遐齡,而其為子嗣者,所稟更薄矣。
氣血即虛,變現百出,書即所謂難以名狀也。
再或七情稍動於中,疾病 起於內,非若古之天稟即濃,性成淳朴,先後之氣充足,縱有六淫外犯,惟用重劑以竭之可愈者,況《內經》有云:邪之所湊,其正必虛。
不治其虛,安問其余?
又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可見百病之來,必由於虛,而有邪之湊,更由於虛,故許學士有讀仲景書,守仲景法,未嘗用仲景方,乃為得仲景心也。
張所以有纂集上古、中古、近世群賢諸論,以明強弱補瀉之宜;
更集幼科方脈合參,以廣先天後天,少壯濃薄之異;
更集女科、外科各論,以辨陰陽內外之殊;
更詳聲形色脈,以為望聞問切之用,計成二十卷,於前冊矣。
至於痘疹,既由先天受毒之輕重,稟賦之濃薄,更關後天氣血之盛衰,調治之宜,否則,其上古、中古、近世之所稟不同,而古遺補瀉諸方定論,亦難取為仿法矣。
故張亦將先後群賢諸論,條分各門,匯列備悉,復揣古哲未盡之旨,並張寤寐心得之微,贅之於末,以證後賢。
但張七齡,先嚴見背,痛乏趨庭之訓;
長因貧窶,苦無膳讀之資,雖由諸生以入國學,實以岐黃之道牛馬四方。
甲子部試入都,因而寄跡燕地者二十載矣。
黑發已成皓首,倦飛之鳥知還,愧無一事之成,特展半生之秘,深慚不學無文,敢望大方教政,神而明之,使長幼共沐乎春風長養之中,皆出後賢,誠求利濟之德,實為壽世無疆,張私為之預慶預禱也。
康熙歲次壬午立春日書於燕台邸舍後學馮兆張謹識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小引)】
張幼年失估,慈幃嚴課,苦讀儒業。
繼以疾病時多,且力綿艱於治生,爰有習醫之舉,從師訪道,懸刺十有春秋,博及群書,始知大道無秘,盡在先聖賢數卷書中耳,乃奮然將古哲圖經諸書,按門類纂《內經》、大小雜證、藥性痘疹、女科、外科、脈訣計共二十余篇,既而臨證,以書驗證,以證合方,針線相對,毫發不爽,竊喜先聖賢之遺書方論不謬也。
逮至閱歷愈久,更有得乎心而應乎手者,似難以言語間形容,乃益信無方可用之語更不謬,復於寤寐中以求其真元之至理,究竟只在我身生來之所得,之愈信無書可讀之語尤不謬也。
若是,則諸方諸論可以不載不垂矣。
雖然,古哲之論也、方也,猶居之有門戶也、庭徑也,苟不由此,何能登堂入室以達安身憩息之所耶?
故余牢落風塵,半生牛馬,雖愛憎由人,而真誠自矢,不揣固陋,誓成此集。
知我者其惟是乎?
罪我者其惟是乎?
甲戌六月既望後學馮兆張載白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
一、醫學肇自軒岐,《素問》垂訓千古,天地陰陽之造化,人身疾病之安危,闡發殆盡,雖歷代名醫高論疊出,總無能出其范圍矣。
但卷數繁多,難以統讀,謹將至要,纂列首篇,使學人開卷便得聖賢至理,不難一貫以通及諸書也。
【一、天有生長收藏之候】
人有少壯老弱之常,然其間修短不同,盛衰迥別者,由乎陰陽失調,水火為害,或根於先天,或因於後天也,故次詳水火立命之基,陰陽強弱之用,先天後天之分,使開卷即得《內經》之至理,復明保命之真元,俾賢愚共可卻病以長生,老少並堪養生於勿藥,此張之鄙愿也。
【一、次論陰陽失調而為病也】
天有六淫之太過,人有百病之變常,自初誕諸胎症,及頭、目、耳、鼻、口唇、胸脅、肩背、腰腹腿足諸疾,乃及風、寒、暑、濕、燥、火,驚疳、吐瀉、傷寒、瘧疾、風癆、鼓膈各門諸症,後附外科、女科及四言脈訣,自天及人,自少及老,自上及下,自內及外,自男及女,啟形及脈,悉挨次序,不敢紊亂。
【一、天人陰陽一理】
故諸疾病,每與運氣相符。
至於嬰兒,離先天不遠,神氣未固,感觸尤易,故出痘者,必多於子午卯酉年,而病症多應於天符歲值所屬,是以內集五運六氣於中,幸毋迂視。
【一、考古哲幼科證論】
僅講先天,即所論吐瀉驚疳諸症,理淺言略,及至年大而涉後天,虛實盛衰之變,並未講及。
其方脈症論,僅講後天得失,而先天稟賦濃薄,並不究其由來,竟將一人分為兩截,況孩子每多因後天致病,大人亦有因先天受 ,可兩不推詳,以究其原耶。
故是書每症以幼科證治講完,隨將方脈證治繼後,先後之情並明,淺深之理悉見。
【一、治小兒疾病】
較之男子婦人,其難尤甚。
但小兒易怒傷肝,恣食傷脾;
大人窮欲傷腎,多思傷心,郁思傷脾,惱怒傷肝,悲哀傷肺。
故書治小兒之法,猶浣衣之去垢者居多,以其所犯,多屬標症也。
治大人之法,猶植樹之培根者居多,以其所犯,多屬本症也。
然小兒亦有因先天怯弱致疾;
大人亦有因倍食傷胃抱 。
小兒而犯不足,大人而犯有餘,於此並可互參。
況氣血有偏而成病,病則怪變百端。
大人而犯小兒之病,小兒而犯大人之病,病即雷同,治何可執?
故張先以小兒多犯標症者,列之於前;
次以大人之多犯本症者合之於後。
且得天地生長之義,順而不逆,類治法瀉補之方,循而有常,按門獨論,已得虛實之妙,合參共究,尤深變化之機。
【一、考古哲幼科證論】
理甚淺而言多略,則何以明病源?
故業幼科者,凡治傷食、傷風,易能湊效。
如遇年大,而一干七情六郁,及先天陰陽不足,變化難明之症,暨女人年當二七,有經行、經閉、太過、不及之愆,略涉疑難,便爾束手。
況今非太古,氣稟即已澆漓,性成復難淳朴,男子不及二八,女子不及二七,便多情欲致疾者乎,焉可以純陽例論,執一為治!
且至痘疹時行,每多男子、女人、孕婦患痘,此尤宜熟諸方脈,始能調治。
蓋元神固泄有殊,而臟腑陰陽氣血則一,況理由深而得淺易,由淺而究深難。
故凡誠心活幼者,必先既行細究幼科諸書,還須以男子方論參看,則遇疑難症候,一目了然,故張匯纂是雜症,以幼科各症本論、本方,列之於前,隨以方書同症異論、異方者,繼之於後,以便參看,以廣識見。
況用藥如用兵,紀律稍乖,吉凶立判。
古今方藥,各有所長,謹將眾腋,用集一裘。
《經》所謂: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一、張才疏學淺】
詞句不工,然亦求達而已矣。
不敢過尚虛文,以害實理。
【一、凡有方論】
皆出之於古哲。
但內有相傳既久,不無魯魚之訛。
今張考訂,缺者全之,略者充之,舛者革之,隱者明之,必取發明,不敢因襲。
【一、立論必取王道中平】
故飲食萬類,獨重五穀,以其得天地之正氣也。
因人治病而立論,亦必取中正和平,切於病症,切於治法為要。
凡內有純以五行相生相克,窮義吐詞,詞雖近理,實系虛浮,於病症、於治法,茫然不合者,又焉可宗之?
謹將附之於本論之末,勿敢纂列於前,以訛識見,亦勿敢盡行刪去,以寡我聞。
【一、是書自胎中至初生】
以及長成,俱曲論殆盡,庶使百凡疑難,皆可考訂,臨症不致束手。
【一、治症須分明經絡】
故張細為疏詳臟腑、陰陽、生克、形色善惡,庶治者易得其原,猶鎖之得鑰,不致妄揣,以悖生生之道。
是以醫家之識經絡,猶舟子之識道途,否則,何以行之。
【一、大人百病雖殊】
要不出乎六氣所因;
小兒雜症雖繁,驚疳吐瀉尤重。
故張於六氣諸論,及驚疳吐瀉數門,集論大方既畢,便以本門虛實寒熱之病候,分為數條,贅以補瀉溫平之藥味,列為數類,使後人一覽可知,隨病采藥,不泥於成方之拘執矣。
蓋古人之立方,為仿法也。
羅氏謂之以今病而仿古方,猶拆舊料而改新房。
今張既列古方於前,以為成法,復具活法於後,以為變通,則所向皆宜,何必更為之拆舊料哉!
但昔人勤儉淡薄,故衣食得克,慎行守已,故心安神靜,是以中氣不傷。
偶有疾病,多從外來,故用調治,宜散、宜宣。
今人懶惰奢華,故衣食難克,越理妄作,故心勞神耗,是以中氣有傷。
凡有疾病,多從內起,故用調治,宜滋、宜補。
此古今時候有殊,而用藥因異之大意也。
【痘疹全集凡例】
一痘疹方論最難,其中雜症更屬天淵,如吐瀉之見於初起,見於灌膿,利害迥別,故(張)逐一分開,不敢混列。
【一痘疹集法】
其第一卷系痘門概論,乃論其痘源,釋及虛實、順逆、榮衛部位主要及異痘諸名。
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系總論痘要,乃講論痘中諸要及痘中首尾諸雜症,不可類列於何一門者,俱編於內,凡發熱見點起脹,灌膿漿、收靨結痂,俱可於兩卷中參看。
第二十四卷系看法主驗,乃歷指形色痘勢,飲食聲音,及周身氣色之吉凶。
第二十五卷系發熱門,初則備陳古哲本門諸論,次則備列本門所夾雜症,次則備列本門三朝順逆險碎錦,末附本門證治吉凶歌括。
第二十六卷系見點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二十七卷系起脹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二十八卷系灌漿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二十九卷系收靨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三十卷系落痂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凡以上各門所夾雜症,不能備載者,悉具總論痘要門參看。
第三十一卷系余毒門,首列本門諸論,次及證治歌括。
第三十二卷系婦人科痘瘍諸論,及證治歌括。
第三十三卷系麻疹門,其集法始則備列本門諸論,次則備列本門夾症傳症,次則備列本門順逆險碎錦,及本門證治歌括,末附水痘與斑。
第三十四卷系痘疹門,匯集古哲諸方。
第三十五卷系痘疹補遺,乃補述諸書有餘不盡之義及證治,氣虛血熱,危症方按數條,既隨候用藥活法。
張苦集是書,勿間寒暑,已三十載矣。
計成《內經纂要》、《雜症大小合參女科精要》、《痘疹全集》、《外科精要》、《痘疹全集》、《外科脈訣藥性合參》並附醫方考,按藥味炮制,經驗諸方,胎產嗣育,修養靜功,按門別類,無不畢具。
自天及人,自小及大,自男及女,自內及外,自形及脈,自藥及醫,諸書精髓,采取殆盡,實從來未有之作,誠為醫學之全書,攝生之備覽。
(張)以濟生念切,愿公於世,尊生君子,可充案頭之寶玩,醫林後賢,堪為笥篋之奇珍。
竊思人生光陰有限,轉眼盡屬蜃樓,倘與世浮沉,毫無實事可以表見,腐物同盡,能不疚心!
奈書大力綿,艱於舉事,向年誤聽梓人創成活版,疚精瘁神,二載始竣,但字少用多,不耐久耳。
無如索者日眾,今板廢書完,勢必數十年之心血,一旦付與流水,壬午歲,復入都門,誓成此集,日竭鞍馬之勞,拮據刻資,夜備懸刺之苦,查對舛錯,罔顧性命,方得書成,惟愿後賢,誠求精進,則岐黃之道益彰,群賢之見備得,神而明之,使後人共沐春風長養之中,誠為壽世無疆矣。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凡例】
一雜症痘疹藥性,先賢具備載各冊,議論間有不同,主治每多缺略。
竊思痘疹中亦有雜症相兼者,雖在痘時,以治痘為本,雜症為標,然如痘瘡貫膿之時,而夾生吐瀉惡症,及夫惡症初愈,而復傳染痘瘡,此皆不可不共為照管而兼治者。
假如一藥,治痘疹實為要品,而於所夾雜症又宜禁用,苟僅專心於此,忘之於彼,不亦助邪為虐,雜症劇而痘疹亦危矣!
故謹將雜症藥性條下,附注痘疹藥性於後,集成一冊,庶可兩得無礙,在痘疹、在雜症自獲兩全,且便於查覽。
【一凡藥既有大力】
可以救人性命於傾刻,復無毒劣氣味,貽人災患於後來,譬如才德兼備之君子,既所仰仗以濟顛危,復可叨庇以藉生養。
愈親之而愈見其益者,則題目頂上,加以四圈。
如氣味雖偏,然力量超群,有扶危救困之功,亦可救人性命於傾刻,如亂世之能臣,藉以戡亂扶危,救急於一時者,及性稟平和,功專調補氣血,長養精神,如治世之良臣,藉以安邦定國於久遠者,題目頂上並加三圈。
如氣味淺溥,能遼疾患數病,然無大力,立救沉 ,但可借以佐使治療,實非久服益人之藥,如卒伍卑賤之良義,而驅使又斷不可少者,則題目頂上,加以二圈。
如治病雖有小功,損人元氣,亦有小過,功過相等可暫而不可久,如卒伍卑賤之庸者,然雖有小奸,不足以致大患,若上令明,而下奉自順也,則題目頂上,加以一圈。
如氣味庸劣,卻病則不足,損人則有餘,猶性成暴惡之徒,善則不能,惡則日甚,損多益少,功不掩過者,及非常用之藥、並世稀見之產,方書相傳雖有其名,而治按方藥並無取用者,則不圈不點,遵古類書而已。
倘過涉荒唐者,業已刪去,不敢混塵。
藥名題目之下,即細注藥性稟受氣味寒熱溫涼,以為補瀉輕重之用,末附禁忌炮制,庶諸藥稟性易明,投用的確無誤,制度即得其宜,藥力之功效愈見。
【一痘疹藥性具附於雜症藥性條後】
凡前條只一種藥名者,則所附僅書主治痘疹合參數字。
若前條下兼有附名藥者,則所附方為特書某藥合參,便於檢閱。
【一凡藥曰對治是症者】
則旁用尖圈,稍次則旁用圓圈,以便知其所用。
若功不掩過,及與病有大功大過者,則將為功為過之處,並如雙圓圈,以便知其所重。
其不尖圓雙圈者,遵古類書而已,至於有過屬虛浮者,業以刪去,不敢復贅。
凡物之生也必稟乎天,成也必資乎地。
天布令主發生,寒熱溫涼四時之氣行焉,陽也;
地凝質主成物,酸苦辛鹹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陰也。
故微寒微溫者,春之氣也,溫熱者,夏之氣也,大熱者,長夏之氣也,涼者。
秋之氣也,大寒者,冬之氣也。
凡言微寒者,稟春之氣以生,春氣升而生。
言大熱者感長夏之氣以生,長夏之氣化。
言平者,感秋之氣以生,即涼也,秋氣降而收。
言大寒者,感冬之氣以生,冬氣沉而藏。
此物之氣得乎天者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水曰潤下,潤下作咸。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金曰從革,從革作辛。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氣味多少,各從其類也。
凡言酸者得木之氣;
言辛者得金之氣;
言咸者得水之氣;
言苦者得火之氣;
言甘者得土之氣。
惟土寄旺於四季,生成之數皆五,故其氣平,其味甘而淡,其性和而無毒,土德沖和,感而類之,莫或不然,固萬物之所出,亦萬物之所入,此物之味,資乎地者也。
至於藥之言毒者,謂乖戾不和,稟氣之偏者也,若氣稟純正,則何毒之有?
故氣之毒者必熱,味之毒者必辛,枝苗主氣而升以治上,根須主味而降以治下,此藥稟性不易之常也。
其變通合宜之妙,存乎其人。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內經纂要】
【上古天真論篇】
《上古天真》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陰,和於朮數,(知道,謂知修養之道也。
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
朮數者,保生之大論。
故修養者,必謹先之。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食飲者,充虛之滋味;
起居者,動止之綱紀。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生氣通天淪》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是惡妄動也。
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故聖人先之也。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形與神俱,同臻壽分,謹於修養,以奉天真,故盡得終其天年。
去,謂去離形骸也。
《靈樞經》曰:人生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今時之人不然也,(離於道也。
以酒為漿,(溺於飲也。
以妄為常,(寡於信也。
醉以入房,(過於色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樂色曰欲,輕用曰耗。
樂色不節則精竭,輕用不止則真散。
是以聖人愛精重施,髓滿骨堅。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言輕用而縱欲也。
愛精保神,如持盈滿之器,不慎而動,則傾竭天真,吾形有神,不時時御之。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快於心欲之用,則逆養生之樂矣。
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離於道則壽不能終盡於天年矣。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邪乘虛人,是謂虛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
《靈樞》曰:邪氣不能獨傷人,人虛乃邪勝之也。
恬澹虛無,法道清靜,精氣內持,故其虛邪不能為害。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內機息,故少欲。
外紛靜,故心安。
起居皆適,故不倦也。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志不貪,故所欲皆順;
心易足,故所愿必從;
不異求,故無難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又曰:聖人為腹不為目。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莊子》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老陽之數極於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偶之。
明陰陽氣和、乃能生成其形體,故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癸,謂壬癸,北方水干名也。
任脈、衝脈,皆奇經脈也。
腎氣全盛,衝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
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
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以曰旬而一見也。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真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腎氣平而真牙生者,表牙齒為骨之余也。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終,年居四七,材力之半,故身體盛壯,長極於期。
五七陽明脈衰,面皆焦,發始墮。
(陽明之脈氣營於面,故其衰也,發墜面焦。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三陽之脈,盡上於頭,故三陽衰,則面焦發白。
所以衰者,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經月數泄脫之故。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經水絕止,是為地道不通。
衝任衰微,故形壞無了。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裡。
(老陰之數極於十,少陰之數次於八,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合之。
《易?系辭》曰:天九地十則其數也。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陰靜海滿而去血,陽動應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
《易?系辭》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壯滿。
(丈夫天,癸八八而終,年居四八,亦材力之半也。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禍。
(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氣既衰,精無所養,故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陽氣,陽明之氣也。
足陽明脈起於鼻,夾口環唇,交承漿,上耳前,至額顱,故衰於上,則面焦髮鬢白也。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肝氣養筋,肝衰筋不能動。
腎氣養骨,腎衰形體疲極,天癸已竭,故精少也。
八八則齒發去。
(陽氣竭,精氣衰,故齒發不堅,離形骸也。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五臟六腑精氣淫溢,而滲灌於腎,腎乃受而藏之,非腎一臟而獨有精,故曰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物壯則老,謂之天道也。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稟天真之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過天癸之數。
【四氣調神大論篇】
《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春陽上升,氣潛發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氣溫,地氣發,溫發相合,萬物滋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溫氣生,寒氣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春氣發生於萬物之首,故披發緩形,使志意發生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春陽布發生之令,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
逆之則傷肝。
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逆。
謂反行秋令,肝象木,王於春,行秋令,則肝氣傷,夏火旺而木廢,故病於夏,春生夏長,逆春傷肝,故少氣,以奉於長夏之令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陽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長,故蕃秀也。
蕃,茂盛也,秀,華美也。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則天地氣交也。
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萬物華實也。
夜臥早起,勿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緩陽氣則物化,寬志意則氣泄,物化則華英成秀,氣泄則膚腠通宣,時令發揚,故所愛亦惟順陽而在外也。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逆,謂反行冬令。
瘦之瘧。
【心象火】
王於夏,行冬令則心氣傷,秋金旺而火廢,故病於秋。
秋收冬藏,逆夏傷心,故少氣以奉於秋收之令。
冬水勝火,故重病於冬至之時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壯至秋,平而定也。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天氣以急,風聲切也。
地氣以明,物色變也。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懼中寒露,故早臥。
欲使安寧,故早起。
使志安寧,以緩秋形,(志躁不慎,其動則助秋形,急順殺伐生,使志安寧緩秋形也。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神蕩則欲熾,欲熾則傷和氣,和氣既傷。
則秋氣不平調也。
故秋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順秋氣之收斂也。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則少。
(逆,謂反行夏令,則肺氣傷,冬水旺而金廢,故病發於冬,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冬藏之令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草木凋,蟄蟲去,地戶閉塞,陽氣伏臟。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陽氣下沉,水冰地折,故欲周密,不欲煩擾也。
【四氣調神大論篇】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避於寒也。
使志若伏若匿,皆有私意,若己有得,(謂不欲妄出於外,觸冒寒氣也。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去寒就溫,言居深室也。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無泄皮膚,謂勿汗也,汗則陽氣發泄,為寒氣所迫奪也。
此冬氣之應,養臟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逆,謂反行夏令,腎象水旺於冬,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廢,故病發於春,逆冬傷腎,故少氣以奉於春生之令也。
天氣,清靜光明看也,言天明不竭,以清淨致之,人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此言天氣以示人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
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言天至尊高,德猶見隱也。
況采全生之道,而可不順天乎?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天所以藏德者,為其欲隱大明,故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
言人之真氣亦不可泄露,當清靜法道,以保天真。
苟離於道,則虛邪入於空竅。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時序營運,陰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萬物之根,悉歸於此。
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先枯其上,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
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聖人所以身無奇病,生氣不竭者,以順其根也。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苛者,重也。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生氣通天論篇】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人壽夭折。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此以明陽氣營運之部分,輔衛人身之正用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
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於神氣,外為柔軟,以固其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
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隆,高也,盛也。
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涼,物之理也。
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減虛也。
氣門,謂玄府也。
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氣門。
是故暮而收據,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皆所以順陽氣也。
陽出則出,陽藏則藏。
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俱便,故順此三時,乃天真久遠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言在人之用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急,並乃狂。
(薄急,謂極虛而急數也。
並,謂盛實也。
狂,謂狂走也。
陽並於四肢則狂。
四肢,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
如是者,皆謂陰不勝其陽也。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九竅者,內屬於臟,外設為官,五臟氣爭,則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邪氣不克,故真氣獨立而如常。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自強而不能閉密,則陰泄瀉,而精氣竭絕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日益治也。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為施瀉,損耗天真,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因於露體,觸冒風邪,風氣外侵,陽氣內拒,風陽相薄,故寒熱生。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風氣通肝,春肝木王,木勝脾土,故洞泄生也。
夏傷於暑,秋為瘧。
(夏熱已甚,秋陽復收,陽熱相攻,則為 瘧。
老也,亦曰瘦也。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秋濕既勝,冬水復旺,水來乘肺,故咳逆病生。
發為痿厥。
(濕氣內攻,則咳逆,外散筋脈則痿弱。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持,故為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寒暑溫涼,遞相勝負,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之和。
【金匱真言論篇】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肝之應也。
夏氣者病在臟,(心之應也。
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也。
冬氣者病在四肢。
(四肢氣少,寒毒善傷,隨所受邪,則為病處。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冬則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無溫病也。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日主陽盛,故曰陽中之陽。
黃昏陰盔,故曰陽中之陰。
陽氣主晝,故平旦至黃昏,皆為天之陽,而中復有陰陽之殊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雞鳴陽氣未出,故曰天之陰,平旦陽氣已升,故曰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臟,謂五神臟。
腑,謂六化腑。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故背為陽,陽中陽,心也;
(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
《靈樞》曰:心為牡臟。
牡,陽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肺為陰臟,位於上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陰。
《靈樞》曰:肺為牝臟。
牝,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腎為陰臟,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
《靈樞》曰:腎為牝臟。
牝,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肝為陽臟,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
《靈樞》曰:肝為牡臟。
牡,陽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脾為陰臟,位處中焦,以太陰居陰,故謂陰中之至陰。
《靈樞》曰:脾為牝臟,牝,陰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以其氣象參合,故能上應於天。
【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為萬物之綱紀也。
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
何者?
鷹化為鳩,田鼠化為 ,腐草化為螢,雀入大水為蛤,雉入大水為蜃,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物也。
生殺之本始。
(寒暑之用也。
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之為也。
神明之府也,(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以神明居其中也。
治病必求於本。
(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者,必先求之。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陽無長之理?
乾者,陽也。
謂戌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
以是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
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陰凝上結,則合以成云,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
云憑氣以交合,故云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濁亦如是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氣本乎天者親上,氣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
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
五臟,謂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水寒而靜,故為陰,火熱而燥故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氣為散布,故陽為之,味為從形,故陰為之。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
氣養形,故形歸氣。
精食氣,故氣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
(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
味傷形,氣傷精,(過其節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郁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
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有質,故下流於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陽為氣,氣濃者為純陽。
陰為味,味濃者為純陰。
故味薄者。
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
(陰氣潤下,故味濃則泄利;
陽氣炎上,故氣濃則發熱。
味薄為陰少,故通泄;
氣薄為陽少,故汗出。
發泄,謂汗出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火之壯者,壯已必衰;
火之少青少已則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生壯火,故云壯火食氣。
少火滋氣,故云氣食少火。
以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
以少火益氣,故氣得少火則生長。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勝則不病,不勝則病。
陽勝則熱,陰盛則寒。
【重寒則熱】
重熱則寒。
(物極則反,猶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也。
寒傷形,熱傷氣。
(寒則衛氣不利,故傷形;
熱則榮氣內消,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氣傷則熱結於肉分、故痛;
形傷則寒迫於皮腠,故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先氣證而病形,故曰氣傷形。
先形證而病氣,故曰形傷氣。
風勝則動,(風勝則庶物皆搖,故曰動。
熱勝則腫,(熱勝則陽氣內郁,故浮腫暴作,甚則榮氣逆於肉理,聚為癰膿之腫,)
【燥勝則干】
(燥勝則津液竭涸,故皮肝干燥。
寒勝則浮,(寒勝則陰氣結於玄府,玄府閉密,陽氣內攻,故為浮。
濕勝則濡瀉。
(濕勝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故大腸傳道而注瀉也。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
寒暑之所勝,皆勝於形,故云寒暑傷形。
細而言之,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逆也。
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故滿離形骸也。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
若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久長?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言傷寒、傷暑亦如是。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觀其覆載,而萬物之上下可知矣。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陰主血,陽主氣,陰生女,陽生男。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陰陽間氣,左右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
陰氣右行,陽氣左行。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觀水火之氣,則陰陽征兆可知矣。
陰陽者,萬物之能使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靜故為陽之鎮守,陽動故為陰之役使。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人年四十,腠理始疏,榮華稍落,發斑白,起居衰之次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衰之漸也。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衰之甚也。
【陰陽應象大論篇】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知,謂知七損八益,全形保生之道也。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澹之能,縱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聖人不為無益,以害有益,不為害性而順性,故壽命長遠與天地終。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在上故法天。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在下故法地。
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其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血氣亦如是,故髓不足則邪氣留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陽為天,降精氣以施化,陰為地,布和氣以成形,五行為生育之井裡,八風為變化之綱紀。
八紀,為八歲之紀。
五裡,為五行化育之理。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陽天化氣,陰地成形,五裡營運,八風鼓折,收藏生長,無替時宜,故能為萬物變化之父母也。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然其動靜,蓋由神明之綱紀耳。
天氣通於肺,(以納至清之氣以象天。
地氣通於嗌,(以納水穀之濁以象地。
風氣通於肝,(風生木故。
雷氣通於心,(雷象火之有聲故。
穀氣通於脾,(穀空虛,脾受納故。
雨氣通於腎,(腎注水故。
六經為川,(流注不息故。
腸胃為海,(以皆受納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
(清明者,象水之內明。
流注者,象水之流注。
以天地為之陰陽,(以人事配象,則近指天地以為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泄於皮腠者,是陽氣之發泄耳。
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則云騰雨降而相似也。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陽氣散發,疾風飛揚,故以應之。
暴風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背天之紀,違地之理,則六經反作,五氣更傷,真氣既傷,災害之至可知矣。
【陰陽應象大論篇】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
(熱傷胃及膀胱,寒傷腸及膽氣。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濕氣盛則榮衛之脈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
故因其輕而揚之,(輕者發揚則邪去。
因其重而減之,(重則減去之。
因其衰而彰之。
(因病氣衰,攻令邪去,則真氣堅固,血色彰明。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台,故衛氣溫,則形分足矣。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由此,則精不足者,補五臟之味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謂越揚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引,謂泄引也。
中滿者,瀉之於內。
(內,謂腹內。
其有形者,漬形以為汗;
(邪,謂風邪之氣,風中於表則汗而發之。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在外故汗發泄也其 悍者,按而收之;
( ,疾也。
悍,利也。
氣候急利,則按之以收斂。
其實者,散而瀉之。
(陽實則發散,陰實則宣瀉。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曰柔,陽曰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所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也。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決,謂決破其血。
氣虛宜掣引之。
(掣,讀為導,異,引也。
則氣行調暢。
【陰陽離合論篇】
《陰陽離合篇》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干肝。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處陰之中,故曰陰處,形未動出、亦是為陰,以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
(形動出者,是則為陽,以陽居陰,故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施正氣,萬物方生。
陰為主持,群形乃立。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失其常道,則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無所營運矣。
【陰陽別論篇】
《陰陽別論》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深知謂備識其變易。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凡陽經有五,正以一腑之中包藏五腑之脈,故五五有二十五陽,由此推之。
則一臟之中包藏五臟之脈,亦五五有二十五陰。
所謂陰者,真臟也。
見則為敗,敗必死矣。
(所謂陰者,五臟之真脈也。
真臟來現,其臟已敗,敗者,必至於死也。
故曰:真臟脈見者死。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胃脘之陽,謂人迎之氣也。
察其氣脈動靜大小與脈口應否也。
人迎在結喉兩傍,脈動應手,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雖有五五二十五陽之異,而實不外乎胃脈之見耳。
若吉者為有胃氣,而凶則無胃氣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陽者衛外而為固,然外邪所中,別於陽則知病處,陰者藏神而內守。
若考真正成敗,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頭,謂人迎。
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
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皆可以候臟腑之氣。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
靜者為陰,動者為陽;
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此言脈體分陰陽,脈有去來,即去至而陰陽分;
脈有動靜,即動靜而陰陽分;
脈有遲數,即遲數而陰陽分。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故曰生陽死陰也。
自肝傳心,以水生火,得之生氣,是謂生陽,不過四日而愈。
心之肺謂之死陰,(心傳肺者,為火克金,故謂死陰,不過三日死。
肺之腎謂之重陰,(肺金腎水,雖曰子母相傳,而金水俱病,則重陰而陽絕矣。
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是謂辟陰,辟陰者,放僻也。
【靈蘭秘典論篇】
《靈蘭秘典論》曰: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清靜棲靈,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位高非君,故宮為相傅。
主行營衛,故治節由之。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勇而能斷,故曰將軍。
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剛正果斷,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
【膻中者】
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
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包容五穀,是為倉廩之官,營養四旁,故為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傳道,謂傳不潔之道。
變化,謂變化物之形。
故云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
(強於作用,故曰作強,造化形容,故云技巧。
在女則當其伎巧,在男則當其作強。
【三焦者】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位當當孤腑,故位者,部居下而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
故曰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失則災害至,故不得相失。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六節臟象論篇】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
(六六之節,謂六竟於六甲之日,以成一歲之節限。
九九制會,謂九周於九野之數,以制人形之會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
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六六之節,天之度也。
九九制會,天之數也。
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
【六節臟象論篇】
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之,則氣有三百六十日而終,兼之小月,日又不足其數矣。
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焉。
何者?
以其積差分故也。
大地之生育,本 陰陽,人神之運為,始終於九氣,然九之為用,豈不大哉!
《律書》曰:黃鐘之律,管長九寸。
冬至之日,氣應灰飛,由此則萬物之生、咸因於九氣矣。
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三分,大小不同,以其先 黍之制而有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制,謂準度。
紀,謂綱紀。
準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
紀化生之為用者,所以彰氣至而始應也。
氣應無差,則生成之理不替,遲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
故日移長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長無失時宜也。
天為陽,地為陰;
日為陽,月為陰;
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也。
(日行遲,故晝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猶有度之奇分也。
月行速,故晝夜行無之十三度余,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
言有奇者,謂十三度外,復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
《禮儀》及漢《律歷志》云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
今太史說云:並循天而東行,從東而西轉也。
諸歷家說。
【六節臟象論篇】
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日夜行十四度余,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夜行十三度余;
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遲、日夜行十二度余,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余,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余。
今太史說月行之率不如此矣。
月行有十五日前疾,有十五日後遲者,有十五日前遲,有十五日後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遲疾,遲速之度,固無常準矣。
雖爾,終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度。
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二百八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
至三十日,日復遷,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日矣。
此大盡之月也。
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十者,亦大盡法也。
其計率至十三分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盡之月也。
故云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
正言之者,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
法以奇不成者,故舉六以言之。
若通以六小為法,則一歲止只有三百五十四日,歲少十一日余矣。
取月所少之辰,加歲外余之日,故從閏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
《尚書》曰: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之,四時成歲,則其義也。
積余盈閏者,盡以月之大小,不盡天度故也。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立端於始,言先王之正時也。
履端於始,以冬至之日為歲首。
表正於中,舉中氣以正月。
推余於終,月有餘日,則歸之於終,積而為閏,故能今天度畢焉。
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
十者,天地之數也。
《易?系辭》曰:天九地十,則其義也。
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甲子六周而復始,則終一歲之日,三百六十日之歲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元氣,即夫真也。
形假地生,命惟無賦,故奉生之氣通系於天,稟於陰陽而為根本也。
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地列九州,人施九竅,精神往復,氣與參同。
故其生五,其氣三,(形之所存,假五行而運,征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故云其生五,其氣三也。
【六節臟象論篇】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非惟人獨由三氣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矣。
故《易》乾、坤諸卦,皆必三矣。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九野者,應九臟,而為邑也。
邑外為郊,郊外為甸,甸外為牧,牧外為林,林外為垌,垌外為野,此之為也。
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形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
形合於外,故以名焉,神臟五者,肝、心、肺,脾、腎也。
神藏於內故以名焉。
所謂神臟者,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食人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
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也。
清陽化氣而上為天,濁陰成味而下為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也。
【六節臟象論篇】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潔分明,音聲彰著,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五氣合化,津液方生,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
藏象何如?
(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萬物系之以興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火氣炎上,故華在面。
心養血其主脈,故充在血脈。
心主夏,氣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之陰,通於秋氣。
(肺藏氣,其神魄。
其養皮毛,故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華在毛,充在皮也。
肺臟為太陰之氣,上主於秋,晝日為陽氣所行,位非陰處,以太陰居於陽分,故曰: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地戶封閉,蜇蟲深藏,腎又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腦者,髓之海,腎主骨髓。
【六節臟象論篇】
發者,腦之所養,故華在發,充在骨也。
以盛陰居冬陰之分,故曰: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夫人之運動皆筋力之所為,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爪者,筋之余,筋者,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
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
以少陽居於陽位,而王於春,故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皆可受盛轉運不息,故為倉廩之本,名曰器也。
營起於中焦,中焦為脾胃之位,故云營之居也。
然水穀滋味入於脾胃,糟粕轉化其味出於三焦膀胱,故曰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口為脾官,脾主肌肉,故曰華在唇四白,充在肌也。
四白謂唇四際之白色肉也。
脾藏土氣,土合至陰,故曰: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
膽者,中正剛斷無偏,此明十一臟象,總取決於膽也。
夫臟在內。
而形之於外者可閱,斯之謂臟象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謂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謀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陽脈法也。
少陽,膽脈也。
太陽,膀胱脈也。
陽明胃脈也。
《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而躁在手陽明、手少陽三焦脈;
手太陽,小腸脈,手陽明,大腸脈,一盛者,謂人迎之脈,大於寸口一倍也。
余盛同法。
【六節臟象論篇】
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
《正理論》曰:格則吐逆。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陰脈法也。
厥陰肝脈也。
少陰腎脈也。
太陰脾脈也。
《靈樞經》曰:一盛二躁在手厥陰。
二盛二躁在手少陰。
三盛二躁在手太陰。
手厥陰,心包絡也。
手少陰,心脈也。
手太陰,肺脈也。
盛法同陽,四倍以上,陰盛之極,故關團而溲不得通也。
《正理論》曰:團則不得溺溲。
溲,小便也。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羸當作盈。
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俱盛,謂俱大於平常之脈四倍也。
物不可以久盛,極則衰敗,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靈樞經》曰: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
【五臟生成篇】
《麝臟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
(脈者,皿之府,久視傷血,明諸脈皆屬於目也。
諸髓者,皆屬於腦;
(腦為髓海,故諸髓屬之。
諸筋者,皆屬於節;
(筋氣之堅結者,皆絡於骨節之間也。
久行傷筋,明諸筋皆屬於節也,(諸血者,皆屬於心;
血居脈內,屬於心也。
血氣者,人之神,然神者,心之主,由此故謂血屬於心也。
諸氣者,皆屬於肺。
(肺臟主氣故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藏血。
心行之。
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者,何也?
肝主血海,故也。
肝受血而能視,(言其用也,目為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氣行乃血流,足受血而能行步也。
掌受血而能握,(以當把握之用。
指受血而能攝。
(以當攝受之用也。
血氣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運用。
【五臟別論篇】
《麝臟別論篇》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
(腦、髓、骨、脈雖各為腑,不正與神臟為表裡。
膽與肝台,而不同六腑之傳瀉。
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形容,形容之出,為化極而生。
然出納之用,有殊於六腑,藏而不瀉,其臟為為奇,有恆不變,名曰奇恆之腑也。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魄門者,即肛門也。
以肺主魄,通於大腸故名之。
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而實而不能滿。
(以其不藏精氣,而受水穀故也。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以未下也。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水穀下也。
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實也。
【五臟別論篇】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氣口則寸口也。
亦為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人有四海,水穀之海則其一也。
受水穀營養四旁,以其當運化之源,故為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氣口之所候,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此明氣口之脈獨為五勝主,氣口者,右手之寸口脈,即手太陰肺經,太源穴也。
《靈樞》名曰:脈口,皆以肝氣必會於此也。
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源穴去魚際僅一寸也。
其左手寸部則《內經》諸篇皆謂之人迎耳。
脈之動靜,氣之盛衰,人之死生,雖見於氣口,而實本之脾胃也。
胃者,足陽明也,脾者,足太陰也。
足陽明為六腑之先,足太陰為五臟之本,胃主納受,凡水穀以是為市,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臟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則是脾者,是太陰也。
肺者,手太陰,其氣本不相為流通,穀入於胃,氣傳於肺,而肺氣行於氣口,故變見於氣口也。
《玉機真臟論》云: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
言胃而脾可知矣,五味入口,入於腑,五氣入鼻,入於五臟,惟心肺居於膈上,受此五氣,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矣,然則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移精變氣論篇】
《移精變氣論》曰: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故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言所以知四時五行之氣,變化相移之要妙者何?
以色脈故也。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言脈應月,色應日者,故候之則準也。
常求色脈之差忒,則是平人之診要也。
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謂粗工,不料事宜,非病妄治,則其害反增矣。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惑,為惑亂,則為法則也。
言色脈之應,昭然不欺,但順用而不亂紀綱,則治病審當之大法也。
得神則昌,失神則亡。
(此詳言治法,以色脈為要之極,而其要之一,惟在於得審而已。
神者,病者之神氣也。
【湯液醪醴論篇】
《湯液醪醴論》曰: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動離於道,耗散天真故爾。
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精神者,生之源;
營衛者,氣之主。
氣主不輔,生源復消,神不內居,病何能愈。
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以竭也。
津液充廓,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不從毫毛,言行於內也。
陰氣內盛,陽氣竭絕。
不得入於腹中,故言五臟陽以竭也。
津液者,水也。
充,滿也,廓,皮也。
陰蓄於中,水氣脹滿,上攻於肺,肺氣孤危。
魄者,肺神,腎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獨居也。
夫陰精損削於內,陽氣耗減於外,則三焦閉溢,水道不能通,水滿皮膚身體痞腫。
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
凡此之類,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脈中也。
肺動者,謂氣急而咳也。
言如是者,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欲窮標本,其可得乎?
四極言四末,則四肢也。
【湯液醪醴論篇】
平治於權衡,去宛陳 ,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
開鬼門,潔淨腑,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平治權衡,察脈之輕重浮沉。
宛,積也。
陳 ,陳草也。
邪氣之在人身,猶草 之陳積,五臟五陽皆有陽氣。
巨氣,大氣也。
正氣也。
脈浮在表宜汗,沉在裡宜泄,如去宛積之陳草,又微動四肢,以導引之。
溫暖其衣,以流通之。
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體,蓋經脈滿則絡脈溢,繆刺之以調其經脈。
開鬼門,以發其汗。
潔淨腑,以利其水,使五臟之精漸以時復,五臟之陽漸以宣布,疏滌五臟,邪氣去,而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診要經終論篇】
《診要經終論》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正發,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此舉天氣、地氣、人氣而言之,見人氣所在,乃診家之至要也。
診,視驗也。
診之為義,所賅者廣,有自診脈言者,有診病言者。
善診者,察色按脈,不止於脈而已。
方,正也。
殺,肅也。
正月、二月者,寅卯月也,月建屬木,木治東方,天氣始正,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以肝屬東方木也。
三月、四月者,辰已月也,月建屬土與火,治東南方,天氣正萬,地氣之發者已定,人氣在脾,以脾屬土而土又生火也。
五月、六月者,午未月也。
月建屬火,火治南方,天氣已盛,地氣已高,人氣在頭,頭屬南方火也。
七月、八月者,申酉月也,月建屬金,金治西方,天地之陽氣已下,陰氣以上,始皆肅殺,人氣在肺,以肺屬西方金也。
九月、十月者,戌亥月也,月建屬水,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陽氣入藏也。
十一月、十二月者,子丑月也,月建屬水,水治北方,水已復凝,地氣已合,人氣在腎,以腎屬北方水也。
善診者,當以是為法矣。
【診要經終論篇】
十二經脈之終 奈何?
(終,謂盡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此先以太陽之終者言之也。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顴交顛,人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
其支別者,下循足至小指外側。
手太陽之脈,起於手小指之端,循臂上循入缺盆;
其支別者,從缺循頸上頰,至目外 ,故太陽之終也。
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
反折螈 ,謂手足身體反張,而或急為螈,或緩力 。
其色則白,足太陽之水主黑,手太陽之火主赤,其二色不見,而色只白也。
絕汗乃出,謂汗暴出如珠,而不復滲入也。
蓋至於絕汗出而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此舉少陽終者言之也。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手少陽之脈,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終則耳聾。
少陽主筋,故終則百節皆縱。
其目環之系則絕,蓋至於絕系,而一日半則死,且其死也。
色必青白,以金木相薄也。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此舉陽明之終者言之也。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額中,下循鼻外,上入齒中,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人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中口,環俠口,交人中,上俠鼻孔,故終則口目動作,胃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詈罵不避親疏,故善驚妄言也。
黃者,土色也。
上,謂手脈。
下,謂足脈。
【診要經終論篇】
經盛,謂面、目、頸、頷、足、跗、腕、脛,皆躁盛而動也。
不仁,謂不知痛癢也。
此皆氣竭之征,故終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也。
(此與少陰之終者言之也。
手少陰氣絕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皮毛死,故面色如漆而不赤,足少陰氣絕則骨不軟,骨不軟則齦上宣,故齒長而積垢。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也。
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終則腹脹閉,而上下不通也。
太陰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此舉太陰之終者言之也。
足太陰之脈,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
【診要經終論篇】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膈屬肺,惟其從脾絡胃,故腹脹閉不得息,為噫為嘔,且嘔則氣逆而上行,故面色赤。
不嘔則不逆,不逆則上下通,下又復閉,則上下不通,心氣外燔,故皮毛焦而終矣。
何者?
足太陰脈支別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也。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此舉厥陰之終者言之也。
足厥陰之脈,循脛上睪結於莖,其正經入毛中,過陰器,上抵少腹,挾胃,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
手厥陰之脈,起於胃中,出屬心包,故終則中熱嗌干,善溺心煩也。
《靈樞》云:肝者筋之合。
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終於舌本,故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若此者十二經皆至於敗,其死也宜矣。
【脈要精微論篇】
《脈要精微論》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末動,陽氣末散,飲食未迸,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營衛之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至平旦皆會於寸口,故診脈以平旦為常。
【脈要精微論篇】
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虛實易明,經脈未盛,絡脈調勻,血氣未因動而作擾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過者,病也。
夫脈者,血之府也。
(府,聚也。
言血之多少皆聚見於經脈之中,故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夫脈長為氣和,故治。
短為不足,故病。
數急為熱,故煩心。
大為邪盛,故病進。
長脈者,往來長,短脈者,往來短,數脈者,往來急速,大脈者,往來滿大。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
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上謂寸口,下謂尺中,盛謂盛滿。
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
細脈者,動如莠蓬。
澀脈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
渾渾革至如泉涌,病進而色弊;
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渾渾,言脈氣濁亂也。
革至者,言脈來弦而大而長也。
如涌泉者,脈 但出而不返也。
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
如弦絕者,言卒斷如弦之絕去也,如此之脈皆必死矣。
【脈要精微論篇】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
(臟安則神守,神守則身強,故曰身之強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也。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將僂俯,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皆以所居所出而為之府也。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強為中氣強,固以鎮守也。
此言五臟為身之強,而失強則死矣。
【脈要精微論篇】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陰為水,故夢涉水而恐懼。
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陽為火,故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亦類交爭之象。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墜,(氣上則夢上,故飛。
氣下則夢下,故墜。
甚炮則夢子,(內有餘故。
甚飢則夢取,(內不足故。
肝氣盛則夢怒,(肝在志為怒。
肺氣盛則夢哭,(肺聲哀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內多短蟲,神夢應象。
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長蟲多則內不安。
神躁擾故夢是矣。
【平人氣象論篇】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經脈一周於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
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
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
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
(此言一息五至之脈,為無病也。
鼻中出氣曰呼,入氣曰吸,呼吸定息,總為一息,言病患一呼而彼脈遂再動,一吸而彼脈遂再動,呼吸定息脈遂五動,猶歲之有閏,是閏以太息之脈,乃所謂一息五至也。
如此者,名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蓋醫人一息,則無病之人亦一息,所以知其脈之五動為不病也。
當以不病之人調彼有病之人。
緣醫者,自己不病故因彼病患,乃平自己之息,以調候之耳。
【平人氣象論篇】
此所以為診法也。
人身之脈總計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百三十五息,脈行八丈一尺,二百七十息,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一晝一夜,計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為五十周,既一十六丈二尺之脈,而積之也。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呼吸脈各一動,候減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八丈一只,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都行四百五丈。
少氣之理從此可知。
此言一息二至之脈為少氣,自平脈之不及也言之。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呼吸脈各三動,準過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息,氣行凡三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由斯著矣。
【平人氣象論篇】
夫尺者,陰分位也,寸者。
陽分位也。
然陰陽俱熱,是則為陰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
《脈要精微論》曰: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澀為無血,故為病痹也。
此言一息六至之脈,而為諸病,平脈太過者言之也。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常平之氣,胃海致之,故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
人無胃氣曰逆,逆則死。
(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則死。
春胃微弦曰平,(言微似弦,不謂微而弦也。
鉤及軟弱毛石義並同。
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
(此承上文而言,五臟皆以胃氣為本。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己。
(脈病相應謂之從。
脈病相反謂之逆,此言脈當與病而相順也。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四季脈,皆謂反四時之氣不相應。
間臟者,如肝病乘土,當傳之於脾,及不傳之於脾而傳之於心,則間其所勝之臟而傳之於所生之臟矣。
《難經》所謂間臟者,生是也,及無間臟之脈,皆謂之難已耳。
此言脈當於時而相順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不弦不石皆謂不微似也。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手少陰脈,謂掌後陷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此之謂也。
動,謂動脈也。
動脈者,大如豆,厥厥動搖也。
《正理論》曰:脈陰陽相搏,名曰動也。
【玉機真臟論篇】
《玉機真臟論》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胃為水穀之海,故五臟稟焉。
臟氣者,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人稟氣於胃,臟氣者,平人之常氣,故臟氣因胃乃能至於手太陰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自為其狀,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盛者,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是所謂脈無胃氣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氣盛形盛,氣虛形虛,上相得也。
色澤以浮,謂相易已,(氣色浮潤,血氣相營,故易已。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春弦夏鉤秋浮冬石,謂順四時,從,順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則萬舉萬全,當以四時血氣所在,而為療耳。
形氣相失,謂之難已:(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相頭也。
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夭,謂不明而晦。
【玉機真臟論篇】
不澤,謂枯燥也。
脈實以堅,謂之益勝;
勝實以堅,是邪氣盛,故益甚也。
脈逆四時,謂不可治。
(以氣逆故不治。
五實死,五虛死,(五實,謂五臟實。
五虛,謂五臟虛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實,謂邪氣盛實。
脈盛,心也。
皮熱,肺也。
腹脹,脾也。
前後不通,腎也。
悶瞀,肝也。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虛,謂真氣不足也。
脈細,心也。
皮寒,肺也。
氣少,肝也。
飲食不入,脾也。
其時有生者,何也?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話;
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飲粥得入於胃,胃氣和調其利漸止,胃氣得實,虛者得活,言實者得汗外通,後得便利自然調平。
【三部九候論篇】
《三部九候論》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在額兩旁,動應手,足少陽脈氣所行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在鼻孔下兩旁,近於至 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在耳前陷者中。
動應於手,足少陽脈氣之所生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
謂肺脈也。
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
【三部九候論篇】
中部地,手陽明也;
(謂大腸脈也。
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也。
中部人,手少陰也。
(謂心脈也。
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也。
下部天。
手厥陰也;
(謂肝脈也。
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裡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也。
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兩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陰也;
(謂腎脈也。
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大溪之分,動應於手。
下部人,足太陰也。
(謂脾脈也。
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五裡下,箕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而動應於手也。
【三部九候論篇】
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穴中。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厥陰脈行其中也。
地以候腎,(足少陰脈行其中也。
人以候脾胃之氣。
(足太陰脈行其中也。
中部之候奈何?
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手太陰脈當其處也。
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脈當其處也。
《經》云:腸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人以候心,(手少陰脈當其處也。
上部以何候之?
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位在頭角之分。
故以候頭角之氣也。
地以候口齒之氣,(位近喉齒,故以候之。
人以候耳目之氣。
(以位當耳前,脈抵於目外 ,故以候之。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詳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
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分,合則為九,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
(以是故應天地之數。
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
(神臟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
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臟五也。
形臟者,如器外張虛而不屈,合藏於物,故云形臟也。
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夭,謂死色,異常之候也。
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死候也。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今脈氣不足,形盛有餘,證不相扶,故危也。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是則形氣不足,脈氣有餘,形瘦脈大,胸中氣多,形臟已傷,故死也。
凡如是類,皆形氣不相得也。
形氣相得看,生;
參伍不調者,病。
(參,謂參校。
伍,謂類伍。
參校類五而有不調,謂不率其常,則病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失謂氣候不相類也。
相失之候,診凡有七,七診之狀,如下文云。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三部九候,上下左石,凡十八診也。
參春者,大數而鼓,如參春杵之上下也。
大則病進,故病甚也。
不可數者,謂一息十至以上也。
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中部左右凡六診也。
上部下部已不相應,中部獨調,固非其久減於上下,是亦氣衰,故皆死也。
減,謂偏少也。
目內陷者,死。
(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目內陷者,太陽絕也。
故死,所以言太陽者,太陽主諸陽之氣故獨言之。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亦謂形氣不相得也,《經》云: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生,蓋不足,未至脫也,則大肉去盡,脾主肌肉,肉脫者,脾絕矣。
九候雖平調,猶必死也。
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三部九候論篇】
(相失之候,診凡有七者、此也。
然脈見七診,謂參伍不調,隨其獨異,以言其病爾,此言九候之中,有七診之法也。
脫肉身不去者,死。
(穀氣外衰,則肉脫盡,天真內竭,故身不能行,其真穀並衰,死之至矣。
去,猶行去矣。
九候之脈,皆沉細弦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位無常居,物極則反矣。
乾坤之義,陰極則龍戰於野,陽極則亢龍有悔、是以陰陽極脈,死於夜半,日中也。
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亦物極則變也。
平曉木旺,木氣為風,故木旺之時寒熱病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陽之極也。
病風者,以日夕死。
(卯酉沖也。
病水者,以夜半死。
(水旺故也。
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曰乘四季死。
(辰戌丑未,土寄旺之,脾氣內絕,故曰乘四時而死也。
此詳言諸病死期也。
【經脈別論篇】
《經脈別論》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變,謂變易常候。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腎主於交,氣合幽冥,故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
淫氣病肺。
(夜行腎勞,因而喘息,氣淫不次,則肺病也。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恐生於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也。
淫氣害脾。
(肝木妄淫,害脾土也。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於肺也。
淫氣傷心。
(驚則神越,故淫反傷心也。
【經脈別論篇】
度水跌撲,喘出於腎與骨,(濕氣通腎,骨、腎主之,故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矣。
跌,謂足跌。
仆,謂身倒也。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
(氣有強弱,神有壯懦,故殊狀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有情,以為診法也。
通達性懷,得其情狀,乃為深識,診契物宜也。
【經脈別論篇】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飽甚胃滿,故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迫之,故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搖體勞苦謂動作施力,非疾走遠行也。
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脾化水穀,故汗出於脾。
【經脈別論篇】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肝養筋,故胃散穀精之氣入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絡矣。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濁氣,穀氣也。
心居胃上,故穀氣歸心,淫溢精微入於脈也。
何者?
心主脈故。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脈氣流運乃為大經,經氣歸宗,上朝於肺,肺為華蓋,位復居高,治節由之,故受百脈朝會,乃布化精氣,輸於皮毛也。
毛脈合經,行氣於府,(府,謂氣之所居處也,是謂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
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膻中之布氣者,分為三隧:其下者,走於氣街,上者,走於息道,宗氣留於海,積於胸中,命曰氣海也。
【經脈別論篇】
如是分化,乃四臟安定,三焦平均,中外上下各得其所。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三世脈法,皆以三寸為寸關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氣緒均平,則氣口之脈而成寸也。
氣口者,脈之大要會也。
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水飲流下,至於中焦,水化精微,上為雲霧,雲霧散度,乃注於脾,上焦如霧,中焦如漚。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調通水道,下輸膀胱,(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注下焦,膀胱稟化乃為溲矣。
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水精布,經氣行,筋骨成,血氣順,配合四時寒暑,證符五臟陰陽,揆度盈虛,用為常道。
【臟氣法時論篇】
《臟氣法時論》曰:夫邪氣之客於身也。
以勝相加,(邪者,不正之目。
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是也。
至其所生而愈,(謂至己所生也。
至其所不勝而甚,(謂至克己之氣也。
至於所生而持,(謂至生己之氣也。
自得其位而起。
(居所生處,謂自得其位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厥陰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又上貫肝膈布脅助,故兩脅下痛,引少腹,其氣實,則善怒。
【臟氣法時論篇】
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肝厥陰脈,自脅助、肘,循喉嚨,入頏顙,連目系。
膽少陽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故病如是也。
恐,謂恐懼,魂不安也。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心少陰脈,支別者,循胸出脅。
又手心主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其支別者,亦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循臂,行兩筋之間。
又心少陰之脈,直行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上出腋下,下循 內後廉。
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又小腸太陽之脈,自臂 上繞肩甲,交肩上,故病如是。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胞,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別者,循胸出脅,心少陰之脈,自心系下膈絡小腸。
故病如是。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 ,小兒病。
脾象土而主肉,故身重肉痿也。
脾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內側上內踝前廉,上 內。
腎少陰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上 內,出 內廉,故病則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也。
虛則腹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脾太陰脈,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故病如是。
《靈樞經》曰:中氣不足則腹內為之善滿,腸為之善鳴。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肺藏氣而主喘息,在變動為咳,故病則喘咳逆氣也。
背為胸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肩背痛也。
肺養皮毛,邪盛則心液外泄,故汗出也。
腎為少陰之脈,從足下上循 ,內出 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臟氣法時論篇】
今肺病則腎脈受邪,故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乾。
(氣虛少,故不足以報息也。
肺太陰之絡,會於耳中,故聾也。
腎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今肺虛,則腎氣不足以上潤於咽,故咽乾也。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腎少陰脈,起於足,而上循 ,復從橫骨中,俠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故腹大脛腫而喘咳也。
腎病則骨不能用,故身重也。
腎邪入肺,心氣內微,心液為汗,故寢汗出也。
脛既腫矣。
汗復津泄,陰凝玄府,陽灼下焦,內熱外寒,故憎風也。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腎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腎氣既虛,心無所制,心氣灼肺,故痛聚胸中也。
足太陽脈,從項下行而至足,腎虛則太陽之氣不能盛行於足,故足冷而氣逆也。
清,謂清冷。
厥、謂厥逆。
以清冷氣逆,故大腹小腹痛,志不足,則神燥擾,故不樂也。
【宣明五氣論篇】
《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心不受穢,故噫出之。
肺為咳,(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於肺,故為咳也。
肝為語,(象木枝條,而形支別,語宣委曲,故出於肝。
脾為吞,(象土包容物,物歸於內,翕如皆受,故為吞也。
腎為欠、為嚏,(象水下流,上生雲霧,氣鬱於胃,故欠生焉。
太陽之氣和利,而滿於心,出於鼻則生嚏。
胃為氣逆,為穢為恐,(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門不利,則氣逆而上行也。
以包容水穀,性善受寒,寒穀相迫,故為噦也。
寒盛則噦起,熱盛則恐生,何者?
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也。
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大腸為傳道之府,小腸為受盛之腑,受盛之氣既虛,傳道之同不禁,故為泄利也。
【宣明五氣論篇】
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膀胱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
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剛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尿也。
膽為怒,(中正決斷,無私無偏,其性剛決故為怒也。
中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精氣,謂火之精氣也。
肺虛而心精並之,則為喜。
《靈樞》曰: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為肺神,明心火並於肺金也。
並於肺則悲,(肝虛而肺氣並之,則為悲。
《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為肝神,明肺金並於肝木也。
並於肝則憂,(脾虛而肝氣並之,則為憂。
《靈樞》曰:愁憂不解則傷意。
意為脾神,明肝木並於脾土也。
並於脾則畏,(腎虛而脾氣並之,則為畏。
《靈樞》曰:恐懼不解則傷精。
精為腎神,明脾土並於腎水也。
並於腎則恐,(心虛而腎氣並之,則為恐。
《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
【宣明五氣論篇】
神為心土神,明腎水並於心火也。
怵惕,驚懼也。
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並之。
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熱則脈滑濁。
肺惡寒,(寒則氣留滯。
肝惡風,(風則筋燥急。
脾惡濕,(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燥則精竭涸。
是謂五惡。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咸先入腎,此云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實為三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辛酸。
是謂五禁。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
陽病發於血;
陰病發於肉;
(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
血脈陽動,故陰氣乘。
陽病發於冬;
陰病發於夏。
(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
冬陰氣盛,故陽病發於冬。
各隨其少也。
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
邪入於陰則痹;
(邪居於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故為狂。
邪入於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澀不通,故為痹。
【宣明五氣論篇】
搏陽則為巔疾;
(邪搏於內,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
搏陰則為喑;
(邪搏於陰,則脈不流,故令喑不能言也。
陽入之陰則靜;
陰出之陽則怒。
(隨所之而為疾也。
之,往也。
是謂五亂。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勞於心也。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
是謂五勞所傷。
【寶命全形論篇】
《寶命全形論》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夫咸為苦而生,咸從水而有水也。
潤下而苦泄,故能令器中生津液,潤滲泄焉。
弦絕者,其音嘶敗;
(弦絕者,其音嘶嗄,敗易舊聲爾。
木敷者,其葉發;
(木陳者,葉必脫。
病深者,其聲噦,(噦,謂聲濁惡也。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三者,謂弦絕、葉發、聲噦也。
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氣血爭黑。
(病遺於內,故毒藥無治,短針無取。
皮肉血氣交爭。
傷絕,故當血見而色黑也。
言欲知病征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器中,津液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咸,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葉落知陳木之己盡。
舉此三者,衰壞之征,以比聲嘶,識病深之候,故針藥不能取,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
【八正神明論篇】
《八正神明論》曰: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
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
(澀,謂如水中居血也。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
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血凝澀而衛氣沉也。
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
(言刺法必法天時也。
【八正神明論篇】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
(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
八風者,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也。
虛邪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也。
以時至謂天應太一移居,以八節之前後,風朝中宮,而至者也。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四時之氣所在者,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腎髓也。
觸冒虛邪,動傷真氣,避之而勿犯,乃不病焉。
聖人避邪如避矢石,以其能傷真氣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以虛感虛,同氣而相感也。
工候救之弗能傷也。
(候知而止,故弗能傷之。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人忌於天,故曰天忌,犯之則病,故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
(八正之虛邪,謂八節之虛邪也。
以從虛之鄉來,襲虛而入為病,故謂之八正虛邪。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正邪者,不從虛之鄉來也。
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意,莫見其形狀。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
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故養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營衛氣血之盛衰。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弊,故不可不謹養也。
此具解針經之意也。
【離合真邪論篇】
《離合真邪論》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澀;
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脈凝澀,暑則氣淖譯,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反乳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
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子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長久。
(識非精辨,學未該明,且亂大經,又為氣賊,動為殘害,安可久乎!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
絕人長命。
(非惟昧三部九候之為弊,若不知四時五行之氣序,亦足殞絕其生靈也。
邪之所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此亦解《針經》補瀉法也。
【通評虛實論篇】
《通評虛實論》曰:何謂虛實?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
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懸,謂如懸物之動也。
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
緩則生急則死。
(此言乳子脈與病反者,復有他證可驗,病症俱甚者,復有脈體可據。
而決其死生也。
乳子而病熱,陽證也。
脈懸小,是陽證見陰脈也。
然手足溫和,正氣猶存,脈雖懸小,甚未大耳,故可以得生。
否則,手足寒而死矣。
又乳子中風發熱,喘鳴肩息者,陽證也。
脈當實大,惟實大中而緩,則邪氣漸退,可以得生,若實大中而急,則邪熱愈增其病當死矣。
腸 便血何如?
身熱則死,寒則生。
(熱為血敗,故死;
寒為榮氣在,故生。
腸下白沫何如?
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陰病而見陽脈,與證相反故死。
腸 下膿血何如?
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 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
以臟期之。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是謂以臟期之,此言腸 之屬,有便血者,有下白沫者,有下濃血者,隨證隨脈而可以決其死生也。
巔疾何如?
脈搏大滑,久自已;
脈小堅急,死不治。
(脈小堅急,為陽病而見陰脈,故死不治。
巔疾之脈虛買何如?
虛則可治,實則死。
(言巔疾之脈,得陽脈虛脈而生也,巔疾者,陽證也,故搏大滑,則陽證得陽脈,所以病久自己若脈小堅急,則得陰脈,故死不治,然巔疾之脈,當有取於虛也。
必搏大滑中帶虛可治,若帶實則邪氣有餘,乃死候也。
消癉虛實何如?
脈實大,病可久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大,故不可治。
黃膽暴痛,癲疾濁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此言病有所生者,皆從內而起也。
【太陰陽明論篇】
《太陰陽明論》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
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脾臟為陰,胃府為陽,陽脈下行,陰脈上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內,故言所從不同、病異名也。
春夏陽明為實,太陰為虛,秋冬陽明為虛,太陰為實,即更實更虛也。
春夏太陰為逆,陽明為從,秋冬陽明為逆,太陰為從,即更逆更從也。
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是所謂陰陽異位也。
故陽道實,陰道虛。
(是所謂更實更虛也。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是所謂或從內或從外也。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
(是所謂所從不同病異名也。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同氣相求耳。
故陰氣從手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是所謂更逆更從也。
《靈樞》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所行而異,故更逆更從也。
故曰陽病者,上行而極下,陰病者,下行而極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脾不主時何也?
(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四臟皆有正應,而脾無正主也。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
足太陰者,三陰也,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陽明脈解篇】
《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胃熱內郁,故惡人、惡火。
胃屬土,故聞木音而驚。
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
病反能者,何也?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陽受氣於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故妄走也。
(言胃病所以能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妄言而罵詈者,皆以其邪氣之盛也。
邪盛故熱盛,熱盛故陽盛,陽感三者之證由於此矣。
【評熱病論篇】
《評熱病論》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急,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交,謂交合,陰陽氣不分別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言初汗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無俾,言無可使,為汗也。
穀不化則精不生,精不化流故無可使。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如是者,其人壽命立至傾危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汗出脈當遲靜,而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氣盛,故知必死也。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矣,其死明矣。
(脈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志舍於精,今精無可使,是志無所居,志不留居,則失志也。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出脈躁盛,一死。
不勝其病,二死。
狂言失志者,三死也。
【逆調論篇】
《逆調論》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言病有熱而煩滿者,陰氣少而陽氣多也。
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言病有寒從中生者,陽氣少而陰氣多也。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
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六腑之海,(水穀之海。
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
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於喘也。
【舉痛論篇】
《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
(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故發此問。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怒則陽氣逆上,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氣脈調和,故志達暢,榮衛通利,故氣徐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系諸精經,逆則肺布葉舉也。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恐則陽粗卻上而不下流。
故卻則上焦閉也。
上焦閉,氣不行流,下焦陰氣亦還回不散而聚為脹。
然上焦固緊,下焦氣還,故各守一處,故氣不行也。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紋理及滲瀉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熱則膚腠開發,營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氣奔越故不調理。
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疲力役則氣奔速,故喘息。
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
喘且汗出。
內外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
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以九氣為問而言之也。
【腹中論篇】
《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言懷子之將生者,身雖經閉,而脈則無病也。
身有病者,經閉也。
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
凡婦人懷妊三月,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三月則精氣正變,其氣熏蒸,沖胃而為惡阻。
三四月則惡阻少止,脈甚滑疾,蓋男女正成形質,其氣末定也。
五六月以後則形質已定,男女既分,及八九十月,其脈平和,如無妊然。
非醫工非明脈理,病家肯明言者,雖以診而知也。
《脈訣》云:滑疾不散,胎三月;
但疾而散五月至六月;
已後則疾速亦無矣。
然亦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甚盛,不可以一例拘也。
【痹論篇】
《痹論篇》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脈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伯曰:其入臟者,死。
其流連筋骨間者,疼久。
其流皮膚間者,易已。
(入臟者,死。
以神去也。
筋骨疼久,以其定也。
皮膚易已,以浮越也。
由斯深淺,故有不同。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營行脈內,故無所不至。
衛者,水穀之捍氣也。
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捍氣,謂浮盛之氣也。
以其浮盛之氣,故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也。
盲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
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盲膜,令氣宣通也。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和,故不為痹。
(夫營衛之所行者,如此必逆,營衛之氣則病,而順營衛之氣則愈。
則此營工者,乃氣也。
非筋、骨、肌,皮、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
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故營衛在人不為痹也。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
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病本生於風寒濕氣,故陰氣益之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盛,陽遭陰,故為痹熱。
(陰氣不勝故為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言痹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故曰:其寒氣勝者,為痛痹也。
痹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則邪氣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之脈有時而疏,故亦不為痛也。
痹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故皮頑不動,而為不仁也。
痹之所以體寒者,以衛氣少、營氣多,惟營氣多則與病氣相益,故寒冷也。
痹之所以體熱者,以衛氣多營氣少,故邪氣盛,則風氣為陽,陽與營氣相遭,而陰氣不能勝之,故為痹熱也。
痹之所以為濕者,以其與濕甚也。
衛氣少,營氣多,兩因相感,故汗出而濕也。
痹之所以燥者,雖未之言而即濕者,以反觀之,則衛氣多,營氣少,遇熱太甚,兩陽相感,則可以知其為燥也。
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蟲,謂皮中如蟲行。
縱,謂縱緩不相就。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內經纂要】
【痿論篇】
《痿論篇》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膜者,皮下肉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所主不同,痿生亦各歸其後主。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
( ,謂攣 ,足不得伸以行也。
肺熱則腎受熱氣故爾。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心熱盛,則火獨先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令火盛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爍灼,而逆上行也。
隱氣厥逆,火復內燔,上膈陽,下不守位,心氣還脈,故生脈痿。
腎氣主足,故膝腕樞紐如折,脛筋縱緩,而不能在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肝熱則膽液滲泄故口苦也。
肝主筋膜,熱則筋膜而向攣急,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脾與胃以膜相連,脾氣熱則胃液滲泄,故干而渴。
脾主肌肉,熱擾於肉,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腰為腎府。
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
腎主骨髓,髓熱則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陽明胃脈也。
為水穀之海。
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宗筋為隱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
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
然腰者,身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
(《靈樞》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
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尋此則橫骨上下,臍兩旁堅筋,正宗筋也。
【痿論篇】
衝脈循腹夾臍傍,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陽明脈,亦夾臍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於中,故曰與陽明合於宗筋也。
以為十二以海,故主滲灌溪穀也。
肉之大肢為骨,小會為。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宗筋聚會,會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故云陰陽總宗筋之會也。
宗筋夾臍下,合於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氣街,隱毛兩旁脈動處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脈也。
督脈者,起於關元,上下循腹。
故云:皆屬於帶脈,而絡於腎脈也。
督脈、任脈、衝脈三者,同起而異行,故經文或參差引之。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至氣街中;
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也。
【厥論篇】
《厥論篇》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
陰氣衰於上,則為熱厥。
(陽,謂足之三陽脈陰,謂足之三陰脈。
下,謂足也。
此言厥病之分寒熱者,以足之陰陽六經,其氣有偏盛也。
熱厥之為熱也。
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陽主外,而厥在內,故問之。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足太陽脈,出於足小指之端外側,足少陽脈起出於足小指次指之端,足陽明脈出於足中指及大指之端,並循是陽而上,肝脾腎脈集於足下,聚於足心,陰弱故足下熱也。
此言熱厥之熱在陰分者,以其陽盛陰也。
寒厥之為寒也。
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陰主內而厥在外故問之。
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
不從外皆從內也。
(足太陰脈起於足下指之端內側,足厥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陰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並循足陰而上循股陰入腹,故云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也。
此言寒厥之厥上於膝,以其陰勝陽也。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值者何也?
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則陽氣亂則不知之也。
(陰氣盛於上,則腹脹滿者,乃寒厥。
陽氣盛於上則不知人者,乃厥熱耳。
【病能論篇】
《病能論》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言有臥而不安者、以及臟氣傷,而精氣耗也。
蓋五臟為陰,各藏其精,臟有所傷,而精耗者,臥不安也。
必精有所寄,各在本臟而無失,則臥斯安矣。
寄者,藏也。
如肝藏魂,肺藏魄之類,凡臥有不安者,血不歸肝,衛氣不能入於陰,此人之所以不能懸其病也。
懸者,絕也。
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謂不得仰臥也。
肺者,臟之蓋也。
(居高布葉,四臟下之,故言肺者,臟之蓋也。
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肺之邪氣盛流,明氣促喘奔,故不得偃臥。
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生於陽也。
(怒不慮禍故謂之狂。
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言陽氣被折郁不散,或曾因暴折而心不疏暢,皆陽逆躁極所生,故病名陽厥。
治之奈何?
奪其食而已。
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
(食少則氣衰,故節去其食即病自已。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
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取金平肝也。
【奇病論篇】
《奇病論》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
(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
喑,謂不言語也,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胎。
胞之絡脈絕也。
(絕,謂脈斷絕不流通,而不能言,非天真之氣斷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少陰腎脈也。
氣不營養,故舌不能言。
無治也。
當十月復。
(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脈上營。
故復舊而言也。
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疹,謂久病反法而治,則胎死不去,遂成久固之疹病。
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
名為何病?
(頭痛之病,不當逾月數年不愈,故怪而問之。
當月所犯大寒,內至骨髓。
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腦為髓主,齒是骨余,腦逆犯寒。
骨亦寒故,令頭痛齒亦痛。
病名曰厥逆。
(人先生腦,有腦則有骨髓者,齒者,骨之本也。
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癉,熱也。
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臟上溢也。
甘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脾熱內滲,津液在脾,胃穀化余,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
津液在脾,是脾之津濕。
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泄。
故肥令人內熱。
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令人中滿。
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干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奇病論篇】
(蘭,蘭草也。
言蘭除陳久甘肥,不能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也。
有病口苦,取陽陵泉。
口苦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
膽汁味苦故口苦。
夫肝者,中之將也。
取決於膽,咽為之使,(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
咽膽相應,故咽為膽使也。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胃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寸,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