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黃帝內經太素】 [打印本頁]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2
標題: 【黃帝內經太素】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4-29 23:50 編輯

黃帝內經太素

 

書名:黃帝內經太素


作者:楊上善


朝代:唐


年份:公元618-907年


分類:內經


品質:0%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9%BB%83%E5%B8%9D%E5%85%A7%E7%B6%93%E5%A4%AA%E7%B4%A0/index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3

第二卷(卷末缺)?攝生之二

 

順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致邪僻,見《靈樞》卷六第二十九《師傳》篇。


自夫治民至不致邪僻,見《甲乙經》卷六第二。


自久視傷血至久所病也,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自春至末,見《素問》卷一第二《四時調神大論》,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二。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


余愿聞而藏之,則而行之,(先師心藏,比斫輪之巧,不可□□,遂不著於方也。又上古未有文著□□□暮代也,非文不傳,故請方傳之,藏而則之。平按:有所心藏,所字原缺,之則而行四字原缺,謹依《靈樞》補入。注斫輪之巧,袁刻巧誤作功,不可下原缺二字,暮代上原缺三字,袁刻不缺,謹依原抄,以存真相。)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先人後己,大聖之情也。)


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理國之意。)子孫無憂,(理家之意。)


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言其益遠。平按:終時別本作終始。)


岐伯曰:遠乎哉問!


夫治民與治自,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也,夫唯順而已矣。


(人之與己、彼此、大小、國家八者,守之取全,循之取美,須順道德陰陽物理,故順之者吉,逆之者凶,斯乃天之道。平按:岐《素問》、《靈樞》均作歧,下同,不再舉。治自別本作治身,《靈樞》、《甲乙經》均作自治。)


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民眾,皆欲順其志也。


(非獨陰陽之道、十二經脈、營衛之氣有逆有順,百姓之情皆不可逆,是以順之有吉也,故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也。志,愿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3

黃帝曰:順之奈何?


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患問所便。


(夫為國為家為身之道各有其理,不循其理而欲正之身者,未之有也。所以並須問者,欲各知其理而順之也。俗諱禮便,人之理也,陰陽四時,天地之理也,存生之道,缺一不可,故常問之也。便,宜也,謂問病患寒熱等病,量其所宜,隨順調之,故問所便者也。平按:自上節順者至本節岐伯曰,《甲乙經》無此文。注其理,二理字袁刻均作禮。所便下原抄本有者字,袁刻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4

黃帝曰:便病患奈何?


(言何方而知其所便也。平按:《甲乙經》病下無人字。)


岐伯曰:夫人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中,腸胃中也。腸胃中熱,多消飲食,即消癉病也。癉,熱也,音丹。熱中宜以寒調,寒中宜以熱調,解其便也。平按:夫人,人字《靈樞》、《甲乙經》均無。注癉病下原有也字,寒調上原有以字,袁刻均無,謹依原抄本補入。)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齊以上皮熱;


(自此以下,廣言熱中寒中之狀。胃中熱以消穀,虛以喜飢,胃在齊上,胃中食氣上熏,故皮熱也。)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齊以下皮寒。


(陽上陰下,胃熱腸冷,自是常理。今胃中雖熱,不可過熱,過熱乖常。腸中雖冷,不可不和,不和則多熱出黃。腸冷多熱不通,故齊下皮寒也。平按:糜下《甲乙經》有色字。齊《靈樞》、《甲乙經》均作臍,上同。)


胃中寒則?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叱鄰反,張起也。飧音孫,謂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飯也。冷氣不下,故多脹。腸中冷而氣轉,故腸鳴也。平按:《靈樞》作腹,《甲乙經》作填。)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且泄;


(以上腸胃俱熱俱寒,此乃胃寒腸熱俱下時也。脹是胃寒,泄是腸熱,腸中不可熱,令熱則腸中不和,故脹且泄也。平按:脹下《靈樞》有而字。注令熱袁刻作今熱。)


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少腹痛。


(此胃熱腸寒俱時,胃熱故疾飢,腸寒故腹痛也。平按:痛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脹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4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


治之何先?


(胃中常熱,故欲滄滄而飲,腸中恆冷,故欲灼灼而食,寒熱乖和則損於性命。若從欲則加病,逆志則生怒,二者不兼,故以先為問也。平按:寒飲《靈樞》飲作飢。)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馭,語之以其道,示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令者乎?


(正可逆志以取其所樂,不可順欲而致其所苦,故以道語之,無理不聽也。平按:《靈樞》馭作敗,其道作其善,示以其所便作道之以其所便,聽令者乎作聽者乎。注理字疑衍,袁刻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5

黃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本,謂根與本也。標,末也,方昭反,謂枝與葉也。春夏之時,萬物之氣上升,在標;秋冬之時,萬物之氣下流,在本。候病所在,以行療法,故春夏取標,秋冬取本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5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謂適於口則害於身,違其心而利於體者,奈何?平按:《甲乙經》相逆作先逆。)


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淒淒,暑無出汗,食飲者熱毋灼灼,寒毋滄滄,(滄滄,寒也,音倉。寒無淒等,謂調衣服也,熱毋灼等,謂調食飲也,皆逆其所便也。平按:淒淒《靈樞》、《甲乙經》均作淒愴。)


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


(五臟之中和適,則其真氣內守,外邪不入,病無由生。平按:將持《甲乙經》作搏持。邪僻下《靈樞》有也字。)


久視傷血,夫為勞者,必內有所損,然後血等有傷。


役心注目於色,久則傷心,心主於血,故久視傷血。


平按:注役心,役字別本作侵。


久臥傷氣,(人臥則肺氣出難,故久臥傷肺,肺傷則氣傷也。)


久坐傷肉,(人久靜坐,脾則不動,不動不使,故久坐傷脾,脾傷則肉傷也。)


久立傷骨,(人之久立,則腰腎勞損,腎以主骨,故骨髓傷也。)


久行傷筋,(人之久行,則肝膽勞損,肝傷則筋傷也。)此久所病也。


(平按:此久所病也《靈樞》作此五久勞所病也。)


春三月,此謂發陳,(陳,舊也,言春三月,草木舊根舊子皆發生也。)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資之以氣,德之與氣,俱能生也,物因德氣,英華開發也。)


夜臥蚤起,(春之三月,主膽,肝之府,足少陽用事,陰消陽息。故養陽者,至夜即臥,順陰消也。蚤字,古早字。旦而起,順陽息也。平按:蚤《素問》、《巢氏病源》均作早。注主膽肝之府袁刻作主肝膽之府。謹按主膽二字為句,肝之府三字為句,膽為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肝經為表裡,於義既足,玩下文小腸心之府注自明。)


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廣步於庭,勞以使志也。被發緩形,逸以使志也。勞逸處中,和而生也。故其和者,是以內攝生者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


(生、予、賞者,順少陽也。殺、奪、罰者,逆少陽也。故順成和,則外攝生也。內外和順,春之應也。斯之順者,為身為國養生道也。平按:《素問》應下無也字。)


逆則傷於肝,夏為寒為變,奉生長者少。


(肝氣在春,故晚臥形晚起,逸體急形,殺奪罰者,皆逆少陽也。故其為身者,逆即傷肝,夏為傷寒熱病變也。其為國也,霜雹風寒災害變也。春時內外傷者,奉夏生長之道不足也。平按:《素問》逆則傷於肝作逆之則傷肝,夏為寒為變作夏為寒變,奉下無生字。《巢氏病源》夏字下有變字,寒下無為變二字。注晚臥下形字,恐衍文,袁刻無。)


夏三月,此謂蕃秀,(蕃,伐元反,茂也。夏三月時,萬物蕃滋茂秀增長者也。)


天地氣交,萬物英實,(陰陽氣和,故物英華而盛實也。平按:《素問》英作華。)


晚臥蚤起,(夏之三月,主小腸,心之腑,手太陽用事,陰虛陽盈。故養陽者,多起少臥也。晚臥以順陰虛,蚤起以順陽盈實也。平按:《素問》晚作夜。)無厭於日,使志無怒,(日者為陽,故不可厭之。怒者為陰,故使志無怒之。)


使英成秀,使氣得泄,(使物華皆得秀長,使身開腠氣得通泄也。


平按:《素問》英上有華字, 作泄,下同,不再舉。)


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


(內者為陰,外者為陽,諸有所愛,皆欲在陽,此之行者,應太陽之氣,養生之道也。平按:《素問》應下無也字,生作長。《巢氏病源》同。)


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蚤臥晚起,厭日生怒,傷英不秀,壅氣在內,皆逆太陽氣也。故夏為逆者,則傷乎心,秋為?瘧,奉秋收之道不足,得冬之氣,成熱中病重也。平按:《素問》奉上無則字。《巢氏病源》無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二句。)


秋三月,此謂容平,(夏氣盛長。至秋也,不盛不長,以結其實,故曰容平也。)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天氣急者,風清氣涼也。地氣明者,山川景淨也。)


蚤臥蚤起,與雞俱興,(秋之三月,主肺臟,手太陰用事,陽消陰息。故養陰者與雞俱臥,順陰息也;與雞俱起,順陽消也。)


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春之緩者,緩於緊急,秋之緩者,緩於滋盛,故寧志以緩形。平按:《素問》形作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夏日之時,神氣洪散,故收斂順秋之氣,使之和平也。平按:注洪袁刻作渙。)


無外其志,使肺氣精,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


(攝志存陰,使肺氣之無雜,此應秋氣,養陰之道也。平按:《素問》精作清,應下無也字。《巢氏病源》同。)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則奉養者少。(晚臥晚起,志不寧者,秋時以逆太陰氣,秋即傷肺,至冬飧泄,奉冬養之道少也。平按:《素問》奉養作奉藏。《巢氏病源》無則奉養者少句。)


冬三月,此謂氣閉藏,(陰氣外閉,陽氣內藏。平按:《素問》無氣字。《巢氏病源》同。)水冰地坼,(敕白反,分也。)


毋擾於陽,(言居陰分,故毋擾陽。平按:於《素問》作乎。)


蚤臥晚起,(冬之三月,主腎臟,足少陰用事,陽虛陰盈。故養陰者,多臥少起。蚤臥順陽虛,晚起順陰盈也。)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伏匿,靜也。臥盡陰分,使志靜也。平按:《素問》匿上有若字。)


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溫,(言十一月,陰去陽來,故養陰者,凡有私意,諸有所得,與陰俱去,順陽而來,無相擾也。)


(平按:有德《素問》、《巢氏病源》均作有得,玩本注亦作得,恐系傳寫之訛。)


毋泄皮膚,使氣不極,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


(閉諸腠理,使氣不泄極也,斯之行者,應冬腎氣,養陰之道也。平按:《素問》不極作亟奪。)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則奉生少也。


(早起晚臥,不待日光,志氣外泄,冬為逆者,傷腎痿厥,奉春養生之道少也。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於危反。平按:《素問》則奉生少也作奉生者少。)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天道之氣,清虛不可見,安靜不可為,故得三光七耀光明者也。玄元皇帝曰:虛靜者,天之明也。平按:靜顧本《素問》作淨,趙府本仍作靜。)


藏德不上故不下。(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風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所殺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謂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聖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見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由而禍除,則聖人藏德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平按:《素問》上作止。新校正云:別本亦作上。)


上下則日月不明,(君上情在,於己有私,修德遂不為德。玄元黃帝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君之無德,則令日月薄蝕、三光不明也。平按:《素問》上下作天明。)


邪害空竅,(空竅,謂三百六十五穴也。君不修德和陽氣者,則疵癘賊風,入人空竅,傷害人也。)


陽氣閉塞,地氣冒明,(陽氣失和,故令陰氣冒復三光。平按:兩氣字下《素問》均有者字。)


云露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陰氣失和,致令云露無潤澤之精,無德應天,遂使甘露不降,陰陽不和也。言白露者,恐後代字誤也。平按:《素問》云露作雲霧,甘露作白露。)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陰陽不得交通,則一中分命,無由布表生於萬物,德澤不露,故曰不施也。)


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發,風雨不節,甘露不下則菀 不榮,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乃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盜夸之君,德不施布,禍及昆蟲,災延草木,其有八種:一者名木多死,謂名好草木不黃而落。二者惡氣發,謂毒瓦斯疵癘流行於國。三者風雨不節,謂風不時而起,云不族而雨。四者甘露不下,謂和液無施。菀 當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於阮反。陳根舊枝死不榮茂。五者,賊風數至,謂風從衝上來,破屋折木,先有虛者被克而死。六者,豪雨數起,謂驟疾之雨,傷諸苗稼。七者天地四時不相保,謂陰陽乖繆,寒暑無節。八者,失道未央絕滅。未央者,久也。言盜夸之君,絕滅方久也。平按:《素問》惡氣發作惡氣不發,甘露作白露,乃道作與道。)


唯聖人順之,故身無奇疾,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唯聖人順天,藏德不止,故有三德:一者,身無奇疾,奇異邪氣不及於身也。二者,萬物不失,澤及昆蟲,恩沾草木,各得生長也。三者,生氣不竭。生氣,和氣也。和氣不竭,致令云露精潤,甘露時降也。平按:《素問》順作從,疾作病。)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


(少陽,足少陽膽府脈,為外也。肝臟為陰,在內也。故腑氣不生,臟氣變也。)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太陽,手太陽小腸腑脈,在外也。心臟為陰,居內也。故腑氣不生,臟氣內洞。洞,疾流泄也。)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漏。


(太陰,手太陰肺之脈也。腠理豪毛受邪,入於經絡,則脈不收聚,深入至臟,故肺氣焦漏。焦,熱也。漏,泄也。平按:焦漏《素問》作焦滿。新校正云:焦滿全元起本作進滿,《甲乙經》、《太素》作焦滿。玩本注焦,熱也。漏,泄也。若作滿,於泄字義不合,仍從原抄本作焦漏為是。)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少陰,足少陰腎之脈也。少陰受邪,不藏能靜,深入至臟,故腎氣濁沉,不能營也。平按:濁沉《素問》作獨沉。新校正云:詳獨沉《太素》作沉濁。與此亦異。《甲乙經》作濁沉,同此。)


失四時陰陽者,失萬物之根也。


(陰陽四時,萬物之本也。人君違其本,故萬物失其根。平按:《素問》作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聖人與萬物俱浮,即春夏養陽也;與萬物俱沉,即秋冬養陰也。與萬物沉浮以為養者,志在生長之門也。平按:順《素問》作從,下同。)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


(逆四時之根者,則伐陰陽之本也,壞至真之道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順之則奇疾不起,是謂得道。


(陰為萬物終始之本也,陽為萬物始生之源也。逆之則災害生,入於死地也;順之則奇疾除,得長生之道也。平按:《甲乙經》無四時二字。《素問》奇疾作苛疾。)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聖人得道之言,行之於身,寶之於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於衣裳,寶之於名利也。)


順陰陽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


(生死在身,理亂在國。)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不順四時之養身,內有關格之病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形而後藥之,亂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亦不晚乎!


(身病國亂未有豪微而行道者,古之聖人也。病亂已微而散之者,賢人之道也。病亂已成而後理之者,眾人之失也。理之無益,故以穿井鑄兵無救之失以譬之也。平按:《素問》病已成下無形字,亂下有已字,鑄兵作鑄錐,亦不晚乎作不亦晚乎。)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6

六氣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六第三十《決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二。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愿聞何謂精?


(一氣者,真氣也。真氣在人,分一以為六別,故惑其義也。平按:《靈樞》所以下有然字,無愿聞何謂精句。)


岐伯曰:兩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但精及津、液,與氣異名同類,故皆稱氣耳。雄雌二靈之別,故曰兩神。陰陽二神相得,故謂之薄。和為一質,故曰成形。此先於身生,謂之為精也。平按:薄《靈樞》、《甲乙經》均作搏。)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6

何謂氣

 

(下焦如瀆,謂之津液。中焦如漚,謂之為營血。上焦如霧,為衛稱氣,未知所由。平按:《甲乙經》無何謂氣岐伯曰六字。)


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熏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上焦開發,宣揚五穀之味,熏於膚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萬物,故謂之氣,即衛氣也。平按:《靈樞》、《甲乙經》均無熏肉二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7

何謂津

 

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


(腠理所泄之汗,稱之為津。平按:汗出腠理《靈樞》作汗出溱溱。)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7

何謂液

 

岐伯曰:穀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光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淖,□卓反,濡潤也。通而言之,小便、汗等,皆稱津液;今別骨節中汁為液,故余名津也。五穀之精膏,注於諸骨節中,其汁淖澤,因屈伸之動,流汁上補於腦,下補諸髓,旁益皮膚,令其潤澤,稱之為液。平按:穀氣滿《靈樞》、《甲乙經》作穀入氣滿。光澤,《靈樞》作泄澤,《甲乙經》作出泄。)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8

何謂血

 

岐伯曰:中焦受血於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五穀精汁在於中焦,注手太陰脈中,變赤循脈而行,以奉生身,謂之為血也。平按:中焦受血於汁《靈樞》作中焦受氣取汁,《甲乙經》作中焦受汁。)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8

何謂脈

 

岐伯曰:壅遏營氣,令毋所避,是謂脈。


(盛壅營血之氣,日夜營身五十周,不令避散,故謂之脈也。平按:《甲乙經》壅作擁。)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8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六氣之中,有餘不足,總問也。腦髓等別問,取其所知也。平按:注取別本作求。)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


(腎以主耳,故精脫則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五臟精氣為目,故氣脫則目暗。)


津脫則腠理開,汗大泄;


(前之二脫,言脫所由,故有脫也。以下三脫,直著其脫狀,故津脫,腠理開、汗泄為狀。)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酸,耳數鳴;


(骨節相屬之處無液,故屈伸不利。無液潤澤皮毛,故色夭。腦髓無補,故腦髓消、?酸、耳鳴。?,衡孟反。平按:《甲乙經》骨屬作骨痹。《靈樞》 作脛。)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以無血,故色白。無血潤膚,故不澤。脈中無血,故空虛。以為不足,虛之狀也。平按:不澤下《甲乙經》有脈脫者三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9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


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為大海。


(六氣有部有主,有貴有賤,有善有惡,人之所受,各有其常,皆以五穀為生成大海者也。平按:與為大海《靈樞》、《甲乙經》均作與胃為大海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39

九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黃帝曰:余聞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炅則腠理開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炅音桂,熱也。人之生病,莫不內因怒喜思憂恐等五志,外因陰陽寒暑,以發於氣而生百病。所以善攝生者,內除喜怒,外避寒暑,故無道夭,遂得長生久視者也。若縱志放情,怒以氣上傷魂,魂傷肝傷也。若喜氣緩傷神,神傷心傷也。若憂悲氣消亦傷於魂,魂傷肝傷也。恐以氣下則傷志,志傷腎傷也。若多寒則氣收聚,內傷於肺也。若多熱腠理開泄,內傷於心也。憂則氣亂傷魄,魄傷則肺傷也。若多勞氣耗,則傷於腎。思以氣結傷意,意傷則脾傷也。五臟既傷,各至不勝時則致死也,皆由九邪生於九氣,所生之病也。平按:《素問》余聞作余知,氣收下無聚字,氣泄上無腠理開三字,憂作驚。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與此正合。又注傷魄魄傷二魄字,原抄作魂,原校作魄。按經文云:肺藏氣,氣舍魄。又云:肺在志為憂。作傷魄亦合。)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歐血及食而氣逆上也。


(因引氣而上,故氣逆。怒甚氣逆,則致歐血及食氣逆上也。平按:食而氣逆《素問》作飧泄。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作食而氣逆。與此正合。)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行通利,故氣緩焉。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行利,故氣緩為病也。平按:通上《素問》《甲乙經》均無行字。)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


(肝脈上入頏顙,連目系;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兩焦在於心肺,悲氣聚於肺,葉舉心系急,營衛之氣在心肺,聚而不散,神歸不移,所以熱而氣消虛也。平按:《素問》兩焦不通作而上焦不通。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作兩焦不通。與此正合。又王注釋布葉謂布蓋之大葉,新校正疑非是,復引全元起云: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系諸經,逆故肺布而葉舉。安得謂肺布為肺布蓋之大葉。據此,則全注與本注意合。)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雖命門藏精,通名為腎,脈起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支者,從肺絡心,注胸中。故人驚恐,其精卻縮。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閉不通,則氣不得上,還於下焦,下焦脹滿,氣不得行。平按:精卻《甲乙經》作神卻。又《素問》新校正云:氣不行當作氣下行。玩本注,仍當作氣不行。)


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故汗大泄。


(氣不得行,或因熱而腠理開,營衛外通,汗大泄也。平按:《素問》、《甲乙經》熱作炅。《素問》故汗大泄作汗大泄故氣泄。)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聚。


(因營衛不通,遇寒則腠理閉塞,則氣聚為病也。平按:寒則腠理閉,《甲乙經》無此三句,《素問》在炅則腠理開三句之前。聚《素問》作矣。)


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心,神之用。人之憂也,忘於眾事,雖有心情,無所任物,故曰無所寄。氣營之處,神必歸之,今既憂繁,氣聚不行,故神無歸也。慮,亦神用也,所以憂也不能逆慮於事,以氣無主守,故氣亂也。平按:《素問》、《甲乙經》憂均作驚。新校正云:《太素》驚作憂。寄《素問》、《甲乙經》均作倚。注心情別本作心精。)


勞則喘喝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


(人之用力勞乏,則氣並喘喝,皮腠及五內腑皆汗,以汗即是氣,故汗出內外氣衰耗也。平按:喘喝顧本《素問》作喘息,趙府本作喘且,《甲乙》同。內外《素問》作外內。)


思則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專思一事,則心氣駐一物。所以神務一物之中,心神引氣而聚,故結而為病也。平按:身《素問》、《甲乙經》均無。《甲乙經》存作傷。《素問》止作歸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氣留《甲乙經》作氣流。)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0

調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九,惟編次前後稍異。


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


自黃帝問少俞曰至走肉矣,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論》。


自五味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0

黃帝曰:愿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


(穀氣津液,味有五種,各入其五臟,別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


(胃受水穀,變化以滋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其氣,故曰皆秉也。平按:《甲乙經》伯高曰作岐伯對曰,無水穀二字。稟下《靈樞》有氣字。)


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


(五味所喜,謂津液變為五味,則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臟。平按:《甲乙經》自穀味酸以下至走腎,文法與此不同,而義意相類。)


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水穀化為津液,清氣猶如霧露,名營衛,行脈內外,無所滯礙,故曰大通。其沉濁者,名為糟粕。泌別汁入於膀胱,故曰以次傳下也。粕,頗洛反。平按:《甲乙經》穀氣下有營衛俱行四字,糟粕上無化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0

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


(因前營衛大通之言,故問營衛所行。平按:《甲乙經》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既五臟,別出兩行於營衛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資五臟已,衛氣出胃上口,營氣出於中焦之後,故曰兩行道也。平按:既《靈樞》、《甲乙經》均作溉。行上《甲乙經》有焦字。)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搏,謗各反,聚也。穀化為氣,計有四道:精微營衛,以為二道;化為糟粕及濁氣並尿,其與精下傳,復為一道;搏而不行,積於胸中,名氣海,以為呼吸,復為一道,合為四道也。平按:《甲乙經》命曰作名曰。《靈樞》嚨作咽。)


天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天之精氣,則氣海中氣也。氣海之中,穀之精氣,隨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穀之精氣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還入,即須資食,充其腸胃之虛,以接不還之氣。若半日不食,則腸胃漸虛,穀氣衰也。一日不食,腸胃大虛,穀氣少也。七日不食,腸胃虛竭,穀氣皆盡,遂命終也。平按:天之精氣《靈樞》、《甲乙經》作天地之精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1

黃帝曰:穀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充虛接氣,內穀為寶,故因其問,請盡言之。)


五穀:(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飢虛,即為食也。故但是入口資身之物,例皆若是。此穀、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不可斯須離也。黃帝並依五行相配、相克、相生,各入臟腑,以為和性之道也。案神農及名醫《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錄注之,冀其學人量而取用也。)


粳米飯甘,(味苦平,無毒。稻米味甘溫生。平按:《靈樞》粳作 ,音庚。《靈樞》、《甲乙經》均無飯字。注生原抄作生,原校作平。)


麻酸,(胡麻味甘平,麻子味甘平。)


大豆咸,(大豆黃卷味甘平,無毒。生大豆味甘平。)


麥苦,(大麥味鹹溫微寒,無毒,似 麥無皮。 麥味甘微寒,無毒。小麥味甘微寒,無毒。)


黃黍辛。(丹黍米味苦微溫,無毒。黍米味甘溫,無毒。)


五果:棗甘,(大棗味甘平,殺烏頭毒。生棗味辛。)


李酸,(仁,味苦甘平,無毒。實,味苦。平按:注仁別本作李。)


栗咸,(栗味鹹溫,無毒。)


杏苦,(核,味甘苦溫。花,味苦,無毒。實,味□酸。)


桃辛。(核,味苦甘平,無毒。實,味酸。)


五畜:(牛甘,肉味甘平,無毒。)


犬酸,(牝犬肉味鹹酸,無毒。)


豬咸,(肉味苦。平按:《甲乙經》豬作豕,下同。)


羊苦,(味甘大熱,無毒。)


雞辛,(丹雄雞味甘微溫微寒,無毒。白雄雞肉微溫。烏雄雞肉溫也。平按:《甲乙經》牛犬豕羊雞下均有肉字。)


五菜:葵甘,(冬葵子味甘寒,無毒,黃芩為之使。葵根味甘寒,無毒。葉為百菜主。心傷人。)


韭酸,(味辛酸溫,無毒。)


藿咸,(案《別錄》小豆葉為藿。)


薤苦,(味辛苦溫,無毒。)


蔥辛,(蔥實味辛溫,無毒。根主傷寒頭痛。汁平。)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養生療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平按:《甲乙經》黃青黑赤白下均無色字。)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1

所言五宜者

 

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


(脾病食甘,《素問》甘味補,苦味為瀉。平按:所言五宜者《靈樞》作五宜所言五色者。)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


(心病食苦,《素問》咸味補,甘味為瀉。)


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


(腎病食咸,《素問》咸味瀉,苦味為補也。黃卷,以大豆為之。)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肝病食酸,《素問》酸味瀉,辛味為補。)


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肺病食辛,《素問》辛味瀉,酸味為補。平按:《甲乙經》黍上無黃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2

五禁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所克之臟有病,宜禁其能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皆甘;


(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於土,以所克資肝也。平按:《素問》無飯字。棗下《靈樞》、《素問》均有葵字。)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


(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母資子也。平按:食酸下《素問》有小豆二字。新校正云:《太素》小豆作麻。應依新校正補入。犬肉下《靈樞》有麻字。李下《素問》、《靈樞》均有韭字。)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


(脾者,土也。咸者,水也。土克於水,水味鹹也,故食咸以資於脾也。平按:栗下《素問》、《靈樞》均有藿字。《素問》此段在肺色白段之下。)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


(肺者,金也。苦者,火也。火克於金也,以能克為資也。平按:杏下《素問》、《靈樞》均有薤字。)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皆辛。(腎者水也。辛者,金也。金生於水,以母資子。平按:桃下《素問》、《靈樞》均有蔥字。)


辛散,(肝酸性收,欲得散者,食辛以散之。)


酸收,(肺辛性散,欲得收者,食酸以收之。)


甘緩,(脾甘性緩,欲得緩者,食甘以緩之。)


苦堅,(心苦性堅,欲得堅者,食苦以堅之。)


咸濡,(腎咸性濡,欲得濡者,食咸以濡也。平按:濡《素問》作 ,下同。)


毒藥攻邪,(前總言五味有攝養之功,今說毒藥攻邪之要。邪,謂風寒暑濕外邪者也。毒藥俱有五味,故次言之。)


五穀為養,(五穀五味,為養生之主也。)


五果為助,(五果五味,助穀之資。)


五畜為益,(五畜五味,益穀之資。)


五菜為埤,(五菜五味,埤穀之資。平按:埤《素問》作充。袁刻作稗,恐誤。)


氣味合而服之,以養精益氣。


(穀之氣味入身,養人五精,益人五氣也。)


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堅或濡,(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臟也。散收緩堅濡等,調五臟也。平按:《素問》五下無味字。)


四時五臟病,五味所宜。


(於四時中,五臟有所宜,五味有所宜。平按:《素問》病下有隨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2

黃帝問少俞曰:五味之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力中反,淋也,篆字癃也。平按:?《漢書?高祖本紀》年老 病勿遺,作?,乃古文癃字也。)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大貢反,心氣流泄疾。)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聞其故。


(五味各走五臟所主,益其筋血氣骨肉等,不足皆有所少,有餘並招於病,其理是要,故請聞之。平按:《靈樞》歐作嘔,下同。)


少俞對曰:酸入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澀,所敕反,不滑也。酸味性為澀收,故上行兩焦,不能與營俱出而行,復不能自反還入於胃也。)


不出則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通,故?。


(既不能出胃,因胃氣熱,下滲膀胱之中,膀胱皮薄而又?,故得酸則縮約不通,所以成病為?。?,淋也。胞,苞盛尿也。平按:《靈樞》濡作懦。)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走筋。


(人陰器,一身諸筋終聚之處,故酸入走於此陰器。)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2

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咸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血?,血 則胃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乾善渴。


(腎主於骨,咸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為水也。咸味之氣,走於中焦血脈之中,以咸與血相得,即澀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即胃中枯竭,咽焦舌乾,所以渴也。咽為下食,又通於涎,故為路也。?音俟,水?,義當凝也。平按:《靈樞》血?血?四字作凝凝二字,汁上有中字,舌下有本字。)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血脈從中焦而起,以通血氣,故味之咸味,走於血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2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


(洞,通泄也。辛氣 悍,走於上焦,上焦衛氣行於脈外,營腠理諸陽。)


薑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以薑韭之氣辛熏,營衛之氣非時受之,則辛氣久留心下,故令心氣洞泄也。)


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矣。


(辛走衛氣,即與衛氣俱行,故辛入胃,即與衛氣汗俱出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3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何也?


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歐。


(苦是火味,計其走血以取資骨令堅,故苦走骨也。苦味堅強,五穀之氣不能勝之,故入三焦,則營衛不通,下焦復約,所以食之還出,名曰變歐也。平按:《靈樞》管作脘。)


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齒為骨余,以楊枝苦物資齒,則齒鮮好,故知苦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


(人食苦物,入咽還出,故知走骨而出歐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3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何也?


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少,不能上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甘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


(甘味氣弱,不能上於上焦,又令柔潤,胃氣緩而蟲動。蟲動者,穀蟲動也,穀蟲動以撓心,故令心?。?音悶。平按:《靈樞》弱少作弱小,於上焦作至於上焦,中下無甘字,心?作?心。)


其氣外通於肉,故曰甘入走肉矣。


(脾以主肉,甘通於肉,故甘走肉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3

五味所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五味各入其臟。甘味二種,甘與淡也。穀入於胃,變為甘味,未成曰淡,屬其在於胃;已成為甘,走入於脾也。平按:《靈樞》無所入二字。《素問》無淡入胃三字。新校正云:《太素》又云淡入胃。與此正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3

五走

 

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


(《九卷》此文及《素問》皆苦走骨,咸走血。此文言苦走血,咸走骨,皆左右異,具釋於前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4

五裁

 

病在筋,無食酸;


病在氣,無食辛;


病在骨,無食咸;


病在血,無食苦;


病在肉,無食甘。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裁,禁也。筋氣骨肉血等,乃是五味所資,以理食之,有益於身;從心多食,致招諸病,故須裁之。平按:《素問?宣明五氣篇》注,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名此為五裁。楊上善云: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按新校正所引《太素》經文,與此小異,所引楊注,乃本書經文,與此亦異。)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4

壽限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中年而壽盡矣,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四《天年》篇。


自黃帝曰其氣盛衰至末,見《甲乙經》卷六第十二。


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年老而無子者至末,見《素問》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人之夭壽各不同,或夭,或壽,或卒死,或病久,愿聞其道。


(問有四意:夭,壽,卒死,病久。平按:《靈樞》人之夭壽作人之壽夭,或夭或壽作或夭壽。)


岐伯曰:(答中答其得壽,余三略之。得壽有九:)


五臟堅固,(謂五臟形,堅而不虛,固而不變,得壽一也。)


血脈和調,(謂血常和,脈常調,得壽二也。)


肌肉解利,(謂外肌肉肉,各有分利,得壽三。平按:注上肉字恐是內字之誤。)


皮膚致密,(致,大利反。謂皮腠閉密,肌膚致實,得壽四。)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謂營衛氣,一日一夜,各循其道,行五十周,營衛其身,而無錯失,得壽五。)


呼吸微徐,(謂吐納氣,微微不粗,徐徐不疾,得壽六。)


氣以度行,(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以循度數,日夜百刻,得壽七。)


六腑化穀,(胃受五穀,小腸盛受,大腸傳導,膽為中精決,三焦司決瀆,膀胱主津液,共化五穀,以奉生身,得壽八。)


津液布揚,(所謂泣汗涎涕唾等,布揚諸竅,得壽九也。平按:注涎袁刻作液。)


各如其常,故能久長。


(上之九種營身之事,各各無失,守常不已,故得壽命長生久視也。平按:久長《靈樞》作長久。)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4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者,何以致之?(問其得壽所由。)


岐伯曰:使道隧以長,(謂有四事得壽命長:使道謂是鼻空使氣之道,隧以長,出氣不壅,為壽一也。)


基牆高以方,(鼻之明堂,牆基高碩方正,為壽二也。)


通調營衛,三部三裡,(三部,謂三焦部也。三裡,謂是膝下三裡,胃脈者也。三焦三裡,皆得通調,為壽三。)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也。


(起骨,謂是明堂之骨。明堂之骨,高碩肉滿,則骨肉堅實,為壽四也。由是四事,遂得百歲終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5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問其夭死。平按:《靈樞》自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至故中年而壽盡矣一段,敘次在形骸獨居而終矣之後。)


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夭者亦四:五臟皆虛,易受邪傷,為夭一也。)


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使道短促,鼻空又大,泄氣復多,為夭二也。平按:不長袁刻作不通,依原抄更正,《靈樞》亦作不長。)


又卑基牆,(鼻之明堂,基牆卑下,為夭三也。)


薄脈少血,其肉不實,數中風,血氣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脈小血少,皮肉皆虛,多中外邪,血氣壅塞,真邪相攻,引亂真氣,為夭四。平按:《靈樞》不實作不石,中風作中風寒。)


故中年而壽盡矣。


黃帝曰:善。


(黃帝聞夭壽之所由,故贊述之也。平按:故中年而壽盡矣《靈樞》作故中壽而盡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5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消息盈虛,物化之常,故人氣衰,時時改變,以至於死地,各不同形,故請陳之也。)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


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鬢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血,營血也。氣,衛氣也。大盛,內盛也。始疏,外衰。平按:《甲乙經》人生作人年,始疏作始開,頹落作剝落,髮鬢作鬢發。《靈樞》鬢作頗,頒作斑。又按:原抄平盛不搖,平字旁有丕彼悲反大也六字,疑平盛應作丕盛,別本作丕。)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喜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


八十歲,肺氣衰,魄離,魄離故言喜誤。


九十歲,腎氣焦,臟枯,經脈空虛。


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此為五行相生次第,故先肝衰次第至腎也。至於百歲,五臟虛壞,五神皆去,枯骸獨居,稱為死也。平按:始減《靈樞》作始滅。喜憂悲《靈樞》作苦憂悲,《甲乙經》作乃善憂悲。又《甲乙經》惰作墮,皮膚枯作皮膚始枯故四肢不舉。魄離二字《靈樞》不重,《甲乙經》作魂離魄散。喜誤《靈樞》、《甲乙經》均作善誤。臟枯《甲乙經》作臟萎枯,《靈樞》臟上有四字,下無枯字。又《甲乙經》百歲上有至字,終下有盡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6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


將天數然?


(材力,攝養之力也。天數,天命之數也。平按:《甲乙經》無此一段及下岐伯曰三字。)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更齒髪長。


(腎主骨發,故腎氣盛,更齒發長。平按:更齒《素問》、《甲乙經》均作齒更。)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伏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天癸,精氣也。任衝脈起於胞中下極者也,今天癸至,故任脈通也,伏沖之脈起於氣街,又天癸至,故衝脈盛也。二脈並營子胞,故月事來以有子也。平按:天癸《甲乙經》作天水,下同。伏沖《素問》作太衝,新校正云:《太素》作伏沖,下同。與此正合。)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真牙,後牙也。長極,身長也。)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身之筋骨體發,無不盛極。)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惰。


(陽明脈起於面,行於頭,故陽明衰,面與發始焦落。平按:始焦《甲乙經》作皆焦,惰作白,《素問》作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白。


(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也。三陽脈俱在頭,故三陽衰,面焦發白。平按:發白《素問》作發始白。《甲乙經》無此一段。)


七七,任脈虛,伏沖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任沖二脈氣血俱少,精氣盡,子門閉,子宮壞,故無子。平按:伏沖衰少《素問》、《甲乙經》作太衝脈衰少。)


丈夫年八歲,腎氣實,髪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


五八,腎氣衰,發惰齒?。


六八,陽氣衰於上,面焦,鬢發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發去。


(齒?者,骨先衰,肉不附,故令齒枯也。平按:寫《甲乙經》作瀉,下同。肌肉滿《素問》、《甲乙經》均作肌肉滿壯。陽氣衰於上《素問》作陽氣衰竭於上。腎臟衰《甲乙經》作腎氣衰。)


腎者生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瀉。


今五臟皆衰,(平按:《素問》、《甲乙經》生水均作主水,乃瀉均作乃能瀉。以下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及《甲乙經?形氣盛衰大論》補入。)


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6

第三卷(卷首缺)?陰陽

 

平按:此篇自傷腫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


故自黃帝曰以下至痛形,謹依《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補入。


自傷腫以下至末,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七,惟編次小異。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濃則泄,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以上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補入。)傷腫。


(既迫痛傷形,即便為腫也。)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先邪傷衛氣致痛後形腫者,謂衛氣傷及於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邪先客於皮膚為腫而後壅衛氣為痛者,謂形傷及於氣也。)


風勝則腫,燥勝則干,(邪風客於皮膚,則為 腫也。邪熱燥於皮膚,則皮干無汗。平按:《素問》、《甲乙經》腫均作動,腫下為有熱勝則腫句。)


寒勝則?,(扶付反,檢義當腐,寒勝肉熱,肉當腐。平按:《素問》、《甲乙經》均作浮。)


濕勝則濡。(陰濕氣盛,則多汗也。平按:濡下《素問》、《甲乙經》均有瀉字。)天有四時五行,(天之用也。)以生長收藏,(四時之用。)


以生寒暑燥濕。(五行所生也。有本有風,謂具五者也。平按:濕下《素問》、《甲乙經》均有風字。)


人有五臟,(人之有也。)


有五氣,以喜怒悲憂恐。


(五氣,五臟氣也。喜怒等,心肺肝脾腎五志者。平按:有五氣《素問》作化五氣,《甲乙經》作化為五氣。喜上《素問》、《甲乙經》均有生字。)


故喜怒傷氣,(內傷者也。)寒暑傷形。(外傷者也。)故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內外傷已,生得堅固不道夭者,未之有也。平按:《素問》無故曰二字,此節以上有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十六字,《甲乙經》同。)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傷,過多也。冬寒,陰也。人於冬時,溫衣熱食,腠理開發,多取寒涼以快其志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閉,內行臟腑,至春寒極變為溫病也。平按:病溫顧本《素問》作溫病,趙府本《素問》仍作病溫。)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春風,陽也。春因腠理開發,風入腠閉,內行臟腑腸胃之中,至夏飧泄也。飧,水洗飯也,音孫,謂腸胃有風,水穀不化而出也。)


夏傷於暑,秋生?瘧;


(夏因汗出,小寒入腠,藏之於內,至□氣發,腠理外閉,風氣內發,以成 瘧。 音皆。平按:《素問》秋生作秋必。注氣發上原缺一字,玩經文應作秋,袁刻作夏。)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秋多雨濕,人傷受濕,濕從上下,至冬寒並傷肺,故成咳嗽也。愷代反,又邱吏反,謂逆氣也。平按:自此以下《素問》有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至陽在外陰之使也一段,其文甚長,中間新校正所引《太素》及楊注甚多,當在今本所闕七卷中,惜不可考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7

黃帝問曰:法陰陽奈何?


(陰陽者,天地綱紀,變化父母,養生之道,法之以成,故問之。)


岐伯答曰:陽勝則身熱,(陽勝八益為實,陰勝七損為虛。言八益者:身熱,一益也,陰弱陽盛,故通身熱也。)


腠理閉,(二益也,陽開腠理,過盛則閉。)


而粗,(三益也,熱盛則腠理皮上粗澀也。平按:而粗《素問》作喘粗,《甲乙經》作喘息粗。)


為之俯仰,(四益也,熱盛上下,故身俯仰。平按:俯仰《甲乙經》作後悶。)


汗不出而熱,(五益也,陰氣內絕,故汗不出,身仍熱。)


干齒,(六益也,熱盛至骨,故齒干也。)


(平按:《素問》、《甲乙經》作齒干。)


以煩?,(七益也,熱以亂神,故煩悶也。平按:《素問》作冤,《甲乙經》作悶。)


腹滿死,(八益也,熱盛胃中,故腹滿也。前已七益,復加腹滿,故致死。平按:滿《甲乙經》作脹。)


能冬不能夏。(以其內熱,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熱。平按:二能字《甲乙》作耐。)


陰勝則身寒,(下言七損也:身寒,一損也,身苦寒。)


汗出,(二損也,無陽禁腠,故汗出。)


身常?,(三損也,?,冷也,身皮膚常冷也。平按:《素問》、《甲乙經》 作清,袁刻亦作清。)


數栗,(四損也,數數戰栗也。)


而寒,(五損也,戰而復寒也。)


寒則厥,(六損也,寒則手足逆冷也。)


厥則腹滿死,(七損也。前已六損,復加冷氣滿腹,冷氣滿腹,故致死也。)


能夏不能冬。


(寒人遇熱,故堪能也。平按:兩能字《甲乙經》均作耐。)


此陰陽更勝之變也,病之形能也。


(此是陰陽變極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8

黃帝問曰:調此二者奈何?


(陰陽相勝,遂有七損八益,虛實不和,故謂調之。)


岐伯答曰:能去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也;


(損者損於身,益者益於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損益之病,則陰陽氣和,無諸衰老,壽命無窮,與天地同極也。平按:去《素問》、《甲乙經》均作知。)


不知用此,則蚤衰。


(人不修道,不去損益,則陰陽不調,是謂不道,不道早衰也。平按:注不道二字,原抄重,袁刻刪去,不合,仍依原抄。)


衰之節,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始衰時節,年四十也。六腑為陽氣,五臟為陰氣。人年四十,五臟陰氣自半已衰,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鬢頒白,行立之起,坐臥之居,日漸已衰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人年五十,脾氣衰,故體重。肝氣衰,故目不明。腎氣衰,故聽不聰也。)


年六十,陰痿,大氣衰,九竅不利,(人年六十,腎氣衰,精氣減,筋弛,故宗筋痿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為大氣也,其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今經脈大氣皆衰,故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腰以上為陽,以居上也;腰以下為陰,以居下也。年六十者,精減陰痿,行步無力,即下虛上實也。神衰失守,故涕泣俱出。平按:出下《素問》有矣字。)


故曰知之則強,(知察於同,去七損八益,其身日強。)不知則老。


(人察於異,有損有益,故身速衰也。玄元皇帝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此之謂也。)


故同名異邪,(道理無物不通,故同名也。物有方殊,故異邪也。平按:故同名異邪句《素問》作故同出而名異耳。注方殊,方字疑是萬字之誤。)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察,觀也。智者反物觀道,愚者反道觀物。)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復壯,壯者益理。


(愚者觀物,有三不足:目暗耳聾,則視聽不足也;體重力衰,則身不足也;老者日衰,壯者日老,則壽不足也。智者觀道,神清性明,故三有餘也:視聽日勝,則耳目有餘也;身強體輕,則身有餘也;年老反同乳子之形,年壯更益氣色之理,則壽有餘。)


(平按:《素問》年老作老者,理作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聖人,謂廣成子等也。忘物喪我,任物之動,即為無為之事也。平按:注無為袁刻作無物。)


樂恬?之能,(怡神適性,即樂恬之能也。)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聖人欲無欲之欲,志無求之志,故從快於虛無。不失其道,謂之守也。)


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虛無守者,其神不擾,其性不穢。性不穢故外邪不入,神不擾故臟腑□內,與虛無同道,與天地齊德,遂獲有餘無窮之壽也。故廣成子語黃帝曰:吾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自守,故人盡死,而我獨存。即其事也。斯乃聖人理身之道也。平按:注臟腑下原抄空一格,旁注安欣二字。)


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滿東南,故東方陽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夫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大形而生萬形,則大形以為父母,萬形為子也。故大形有所不足而生萬物,萬物不可足也。故人頭法天,則右耳目聰明不足也。手足法地,故左手足便強不足也。以其天陽不足西北,地陰不足東南故也。平按:《素問》西方作西北方,東方作東南方。)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8

黃帝問曰:何以然?


岐伯答曰:東方陽也,其精並上,故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東方是陽,陽氣上升,故上實下虛,則人左箱上勝下劣也。平按:《素問》陽也下有陽者二字,並上作並於上並於上六字,故上明作則上明。)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西方是陰,陰氣下沉,故下實上虛,則人右箱下勝上劣也。平按:此段原抄無,謹據《素問》補於西方是陰注上。)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也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故邪居之。


(非直左右陰陽虛處耳目手足有所不善,然左右俱感於邪,虛處獨甚,今人患手足左甚,耳目右甚,即其事也。則天地陰陽有所不全,人法天地,何取可具其全。非直人有不全,萬物皆爾,不可全也。故聖人法天則地,中順萬物,居不得已,安於不足,是謂攝生之大妙。平按:注已安下袁刻有居也二字,乃因原安字右旁有此二字,不宜混入正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氣之精,成人耳目。地有質之形,成人手足。)


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父母。


(天有八風之紀,紀生萬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萬物,故為父母也。平按:理《素問》作裡。物下《素問》有之字。)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故陰陽和也,稱為萬物;陰陽離也,號為天地也。)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故能以生長化成收藏,終而復始。


(是故以天之動也,以地之靜也,以神明御之為綱紀也,三者備,故能為四時生長化成收藏終始者也。平按:紀上《素問》有綱字。化成二字《素問》無。)


唯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象人事以養五臟。


(人頭象天,故配天養頭,使七竅俱美,同七曜之明也。足以象地,故使五常安,同山岳雙鎮也。中身象於人事,人有五臟,余禽獸等有不具者,故象人事以養五臟,同真人。平按:中象象字《素問》作旁。注雙字原缺,原校作雙。)


天氣通於肺,(肺為四臟上蓋,是人之天,故天氣通肺也。)


地氣通於咽,風氣通於肝,(咽中入食,以生五臟六腑,故地氣通咽也。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風氣通於肝。平按:咽《素問》作嗌。)


雷氣通於心,(心能覺動四肢百體,故雷氣通心也。)


穀氣通於脾,(五穀滋味入脾,故穀氣通脾也。平按:穀《素問》作穀。)


雨氣通於腎。(雨者水也,故雨氣通腎也。)


六經為川,(三陰三陽六經之脈,流諸血氣以注腸胃,故為川也。平按:川袁刻作水,注同。)


腸胃為海,(夫海者,一則眾川歸之,二則利澤萬物。腸胃為彼六經所歸,又滋百節,故為海也。)


九竅為水注。


(聲色芳味,如水從外,流於上之七竅,注入經川,溲後糟粕之水,從內出下二竅也。有本為外注,理亦相似。平按:注經川,川字袁刻作水。)


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聲色芳味之氣,從外入內有養,故以地為陰也。糟粕溲後,從內出外得通,故以天為陽也。平按:《素問》水注二字不重。)


陽之汗,以天地雨名之,(陽發腠理出汗,同天地間雨,故汗名雨也。)


氣以天地之風,(前明人汗,以天地之雨為名;則人之氣,以天地之風為名也。平按:《素問》氣上有陽之二字,風上有疾字,風下有名之二字。)


暴氣象雷,(人身中氣,上下有聲,故象雷也。)


氣逆象陽。(無陰之陽即為災,故氣逆不和者,象於陽也。平按:氣逆《素問》、《甲乙經》均作逆氣。)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為家為國之道,不依天之八紀,地之五理,國有亡破之災,身有夭喪之害也。)


故風之至旁如風雨,(風,謂天之邪氣者也。邪氣至,觸身旁,傷人體者,如暴風雨入人腠理,漸深為病者也。平按:風上《素問》有邪字。旁《素問》、《甲乙經》均作疾。)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五臟半死半生。


(善者,謂上工善知聲色形脈之候,妙識本標,故療皮毛,能愈臟腑之病,亦療臟腑,能除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療於皮毛,病在五臟,療於五臟,或病淺而療淺,或病深而療深,或病淺而療深,或病深而療淺,皆愈者,斯為上智十全者也。今夫邪氣,始入皮毛之淺,遂至五臟之深,上工療之有十,五死五生者,以其陰陽兩感深重故也。平按:五臟二字袁刻不重。五臟下《素問》有治五臟者四字。)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


(謂天降八正虛風,從衝上來,為損至深,故害五臟也。平按:害下《素問》有人字。)


水穀之寒溫,感則害六腑;


(天地之間,資生氣味,謂水穀也。六腑貯於水穀,節之失和,次害六腑也。平按:《素問》溫作熱,害下有於字。)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腎為水臟,主骨又深,少濕未能即傷。余之四臟,所主皮肉筋脈在外,感即先傷,未至六腑也。)


故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肝臟足厥陰脈實,肝腑膽足少陽脈虛,須瀉厥陰以補少陽,即從陰引陽也。若少陽實,厥陰虛,須瀉少陽以補厥陰,即從陽引陰也。余例準此。平按:故下《素問》有善字。)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謂以繆刺,刺諸絡脈;謂以巨刺,刺諸經脈。)


以我知彼,(謂醫不病,能知病患。)


以表知裡,(或瞻六腑表脈,以知五臟裡脈;或瞻聲色之表,能知臟腑之裡也。)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寸口之脈,過五十動,然後一代,謂之過。不滿五十,謂之不及。見關格微病,得過失也。見微過而救人者,謂未病之病,療十十全,故無危殆。平按:得《甲乙經》作則。)


善診者按脈,(善,謂上工善能診候。診候之要,謂按脈。平按:《素問》按脈上有察色二字,《甲乙經》同。)


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候;


(按脈之道,先須識別五臟陰脈,六腑陽脈,亦須審量營氣為濁,衛氣為清,和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之別也。平按:部候《素問》、《甲乙》作部分,別本亦作部分。注和兩手,和字疑是知字傳寫之誤。)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須看病患喘息遲急粗細,聽病患五行音聲,即知五臟六腑皮毛膚肉筋脈骨髓何者所苦,此謂聽聲而知者也。平按:《甲乙》音聲作聲音,知下有病字。)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在;


(面部有五臟六腑五行氣色,觀乎即知病在何臟腑也,此謂察色而知也。平按:規上《甲乙》有視字。在《素問》作主,《甲乙》作生。)


按尺寸而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澀,所敕反,不滑也。人之兩手,從關至魚九分,為寸也;從關至尺一寸,為尺也;尺寸終始一寸九分,為尺寸也。凡按脈也者,按寸口得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以知善惡,又按尺部,得知善惡,依此大經,竟無關部。關者,尺寸分處,關自無地。依秦越人,寸口為陽,得地九分,尺部為陰,得地一寸,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亦無關地。華佗云:尺寸關三部各有一寸,三部之地合有三寸。未知此言何所依據。王叔和、皇甫謐等各說不同,並有關地,既無依據,不可行用。但關部不得言無,然是尺寸分處,自無其地,脾脈在中,有病寄見尺寸兩間,至下脈經之中,具定是非也。按脈之道,先別陰陽清濁,知部分,以次察聲色,知病所苦所在,始按尺寸,觀浮沉等四時之脈,以識病源也。平按:所生下《素問》有以治二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知病所在,以治則無過。下無過二字,續此為句。與此正合。注尺寸分處袁刻作寸尺分處。)


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此以診候知病源已,然後命諸針艾湯藥等法療諸病者,必有祛疾服靈之福,定無夭年損傷之罪,以其善診則無失也。平按:《甲乙》治下有則字,不作無。)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以其善診,病之始生,即以小針消息去之,不用毒藥者,此則其微易散者也。)


其盛,可待而衰也。


(病盛不可療者,如堂堂之陣,不可即擊,待其衰時然後療者,易得去之,如瘧病等也。平按:而衰也《素問》、《甲乙》作衰而已。)


故曰:因其輕而揚之,(謂風痹等,因其輕動,道引微針,揚而散之。)


因其重而減之,(謂濕痹等,因其沉重,燔針按熨,漸減損也。平按:注濕痹袁刻誤作滋痹。)


因其衰而彰之。


(謂癲狂等,取其衰時,彰瀉去之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謂寒瘦少氣之徒,補其陽氣也。)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五臟精液少者,以藥以食五種滋味而補養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風熱實於頭胸,因瀉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寒濕實於腰足,引瀉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


(氣脹腸胃之中,可以瀉之。)其有邪者,?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冷也。邪,腸胃寒熱病氣也。或入臟腑,或在皮毛,皆用針藥,以調汗而出之也。平按HT 《素問》、《甲乙》作漬形二字,袁刻作清,今依原抄作?。)


其悍者,按而投之;


(?,芳照反,急疾也。悍,胡旦反。禁其氣急不散,以手按取,然後投針也。平按:投《素問》、《甲乙》作收。)


其實者,散而瀉之。


(諸有實者,皆散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夫物柔弱者,陽之徒也;剛強者,陰之徒也。陰經受邪,流入陽經為病,是為陰經為本,陽經為標。療其本者,療於陰經,即陽病療陰也。陽經受邪,準陰療陽也,即陰病療陽也。人陰陽二經,陰經若實,陽經必虛,陽經若實,陰經定虛,故陽虛病者宜瀉陰,陰實病者宜補陽也。)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須定所病在氣在血,各守血氣病之別鄉,瀉乃用針刺去實血,補乃用針引氣,引皮補已,縱皮閉門,使氣不泄。掣,死曳反,引也。平按:氣虛《甲乙》作氣實。掣《素問》作??。注縱皮,縱字袁刻作從。)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49

調陰陽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一第三《生氣通天論》。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也,(古,謂上古、中古者也。調陰陽而攝其生,則通天之義。上古中古人君攝生,莫不法於天地,故生同天地,長生久視。通天地者,生之本也。不言通地者,天為尊也。)本於陰陽。


(本於天地陰陽之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於天氣。


(在於天地四方上下之間,所生之物,即九州等也。九州,即是身外物也。九竅等物,身內物也。十二節者,謂人四肢各有三大節也。謂九州等內外物,皆通天氣也。平按:《素問》於作乎。)


其生在其氣三,(謂天地間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陰陽及和三氣。平按:《素問》在作五,別本亦作五。)


謂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之本。


(陰陽分為四時和氣,人之縱志不順四時和氣攝生,為風寒雨濕邪氣傷也。此順三氣養生,壽之本也。平按:《素問》數上無謂字,壽下有命字,本下有也字。)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蒼,天色也。氣,謂四時和氣者也。天地之和氣,清而不濁,靜而不亂,能令人志意皆清靜也。平按:《素問》靜作淨。)


夫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也。


(人能順清靜和氣,則臟氣守其內,腑氣固其外,則雖有八正虛風賊邪,不能傷也,斯因四序之和自調攝也。平按:《素問》順上無夫字,序下無也字。)


故聖人搏精神,或服天氣,通神明。


(搏,附也,或有也。聖人令精神相附不失,有服清靜之氣,通神令清,通性令明,故得壽弊天地而不道夭。平按:《素問》搏作傳,服天上無或字,通上有而字。)


氣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陰氣失和,則內閉九竅,令便不通,外壅肌肉,使腠理壅塞也。陽氣失和,則腠理開解,衛氣發泄也。此之失者,皆是自失將攝,故令和氣銷削也。平按:《素問》失上無氣字。衛原抄作沖,據本注應作衛,《素問》亦作衛。)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行,獨壽不章,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上而衛外者也。


(人之陽氣,若天與日,不得相無也。如天不得無日,日失其行,則天不明也。故天之運動,要藉日行,天得光明也。人與陽氣不得相無,若無三陽行於頭上,則人身不得章延壽命也。故身之生運,必待陽脈行身以上,故壽命章也。是以陽上於頭,衛於外也。平按:《素問》行獨二字作所則折三字,上而二字作而上二字。)


因於寒,志欲如連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連,數也。樞,動也。和氣行身,因傷寒氣,則志欲不定,數動不住,故起居如驚,神魂飛揚也。平按:《素問》寒下無志字,連樞作運樞,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連樞。)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如散。


(喝,漢曷反,呵也,謂喘呵出氣聲也。汗者,陰氣也,故汗出即熱去。今熱,汗出而煩擾也。若靜而不擾,則內熱狂言。如此者,雖汗猶熱。汗如沐浴,汗不作珠,故曰如散也。平按:《素問》如散作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攘,大筋濡短,小筋施長,施長者為痿。


(如,而也。攘,除也。人有病熱,用水濕頭而以物裹人,望除其熱,是則大筋得寒濕縮,小筋得熱緩長。施,緩也,絕爾反。筋之緩?,四肢不收,故為痿也。平按:《素問》裹下有濕熱不三字,濡作?,施作弛,小筋施長下有 短為拘四字,為痿上無者字。)


因陽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而竭。


(因邪氣客於分肉之間,衛氣壅遏不行,遂聚為腫。四時之氣,各自維守,今四氣相代,則衛之陽氣竭壅不行,故為腫也。平按:因陽氣為腫《素問》作因於氣為腫,而竭作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前厥,(辟,稗尺反。夏日陽氣盛時,入房過多,則陽虛起,精絕辟積,生前厥之病也。辟積,辟疊停廢之謂也。前厥,即前仆也。平按:前厥《素問》作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精絕則腎腑足太陽脈衰,足太陽脈起目內 ,故太陽衰者即目盲也。精絕腎虛,則腎官不能聽也。)


潰潰乎若壞都,滑滑不止。


(潰,胡對反。潰潰、滑滑,皆亂也。陽氣煩勞,則精神血氣亂,若國都亡壞,不可止也。一曰滑不正則。都,大也。言非直精神血氣潰亂,四肢十二大骨痿 不正也。平按:滑滑不止《素問》作 乎不可止。注滑不正則應作都骨不正,按原抄滑滑不止右偏,有滑滑不止都骨不正八小字。)


陽氣大怒,則形氣而絕,血宛於上,使前厥,有傷於筋縱,(陰並於陽,盛怒則衛氣壅絕,血之宛陳,上並於頭,使人有仆,故曰前厥,並傷於筋,故痿?也。平按:陽氣下《素問》有者字,而絕作絕而,宛作菀,使前厥作使人薄厥。)


其若不容,而出汗偏阻,使人偏枯。


(阻,壞也,慈呂反。容,緩也。陽氣盛者必傷筋痿緩,其若不緩,則冷汗偏出壞身。偏枯,不隨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平按:而出汗偏阻《素問》作汗出偏沮。)


汗出見濕,乃生痤疽。


(若汗遍身,見濕於風,即邪風客於肌肉,壅遏營衛,傷肉以生痤疽也。痤,癰之類,然小也,俗謂之癤子。久壅陷骨者,為痤疽也。平按:《素問》疽作?。)


膏粱之變,足生大釘,受如持虛。


(膏粱血食之人,汗出見風,其變為病,與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釘腫。膏粱身虛,見濕受病,如持虛器受物,言易得也。平按:《素問》膏作高,釘作丁。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於足,蓋謂膏粱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又《素問》持虛下有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十一字。)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衛之精氣,晝行六腑,夜行五臟,令五神清明,行四肢及身,令筋柔弱也。)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腠理有邪,開令邪出,則開為得也。腠理無邪,閉令不開,即闔為得也。今腠理開邪入,即便閉之,故不得也。寒邪入已,客於腰脊,以尻代踵,故曰大僂。僂,曲也,力矩反。)


陷脈為?,流連肉腠。


(寒邪久客不散,寒熱陷脈以為膿血,流連在肉腠之間,故為 。平按:流《素問》作留。)


輸氣化薄,傳為善畏,乃為驚駭。


(輸者各系於臟氣化薄則精虛不守,故善畏而好驚也。平按:《素問》輸作俞,乃作及。)


營氣不順,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脈肉營氣,為邪氣傷,不得循脈陰陽相注,故逆於肉理,敗肉即生癰也。平按:《素問》順作從, 作癰。注脈肉,肉字別本作內。)


魄汗不盡,形弱而氣爍,穴輸已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魄,肺之神也,肺主皮毛腠理,人之汗者,皆是肺之魄神所營,因名魄汗。夏傷於暑,汗出不止,形之虛弱,氣之衰損,淫邪藏於腠理,腠理已閉,至秋得寒,內外相感,遂成風瘧而氣爍,故邪風者百病始。爍,式藥反。淫邪氣。平按:《素問》不盡作未盡。)清靜則肉腠閉距,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客,此因時之序也。(不為躁動,毛腠閉距,八風不能傷者,順四時之序調養,故無病也。苛,害也,音柯。平按:《素問》距作拒,客作害。)故人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人病雖久,得有傳變,上下陰陽不並,至其所王,必當自愈,故良醫不為也。平按:《素問》病上無人字。)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旦乃敗亡。


(故陽病者,蓄積不得傳化,有其死期者,陽脈當隔,脈有隔之時,當即瀉之,不急療者,必當死也。隔,格也。亟,急也。平按:旦乃敗亡《素問》作粗乃敗之,別本旦作且。注療者別本作療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開,是故暮而收距,毋擾筋骨,毋見霧露。


(夫陽者,生氣也。陰者,死氣也。故陽氣一日而主外,陰氣一夜而主內。一日外者分為三時:平旦人氣始生,為少陽也;日中人氣隆盛,為太陽也;日西人氣始衰,為虛陽也。陽氣虛者,陰氣即開也。陰氣開者,即申酉戌,少陰生也,故暮須收距,無令外邪入皮毛也;亥子丑時,即至陰也,故至陰時無擾骨也;寅卯辰,即厥陰也,故厥陰時無擾於筋,見霧露也,陰衰見濕,因招寒濕病。平按:《素問》開作閉。)


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不順晝夜各三時氣以養生者,必為病困迫於身。薄,迫也。)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極起者也;


陽者,衛外而為固者也。


(五臟藏精,陰極而陽起也;六腑衛外,陽極而陰固也。故陰陽相得,不可偏勝也。平按:《素問》極起作起亟。)


陰不勝其陽,則其脈流薄,疾並乃狂。


(陽勝,即人迎脈動,或停或速,是則陰並陽盛,發為狂病。平按:《素問》脈上無其字。)


陽不勝其陰,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陰勝,則臟氣無衛,故外九竅閉而不通也。平按:五臟上《素問》有則字。)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順,如是則外內調和,邪不能客,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故聖人陳陰陽,使人調內外之氣,和而不爭也。平按:《素問》順作從,外內作內外,客作害。)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


(風客淫情之氣,遂令陰盛,施精不已,故精亡也。肝脈循陰入肝,故精亡傷肝也。平按:注淫情,情字別本作精。)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音僻,泄膿血也。肝主於筋,亦生於血,肝既傷已,又因飽食,穀氣盛迫,筋脈解裂,廣腸漏泄膿血,名之為痔也。平按:腸 袁刻誤作傷?。)


因而一飲,則逆氣。(一者,大也。既已亡筋傷肝,又因大飲,則為逆氣之病也。平按:一《素問》作大。)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亡精傷肝,復因力已入房,故傷腎也。腎以藏精主骨,腎傷則大骨壞也。高,大也。)


凡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而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腠理密不泄者,乃內陰之力也。五臟藏神固者,外陽之力也。故比四時和氣,不得相無也。因四時和氣和於身者,乃是先聖法度也。平按:陰密陽固《素問》作陽密乃固。)


故強不能,陰氣乃絕,(陰氣衰者,可以補陰,更強入房瀉其陰,故陰氣絕也。平按:故強不能《素問》作故陽強不能密,袁刻於能下加一密字,與原抄不合。)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精亡肝傷,更得寒濕風邪,邪風成者為寒熱病也。平按:《素問》此段上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四句。後二句,本書見下文。)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流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瘧;


秋傷於濕,氣上逆而咳,發為痿厥,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冬傷於寒,春乃病熱。


(洞,大貢反,疾流也。肺惡寒濕之氣,故上逆咳也。至冬寒濕變熱,四肢不用,名曰痿厥。二氣離分不和,故精氣絕也。平按:《素問》流連作留連,春乃病熱作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爭,傷五臟也。


(風寒暑濕,四時邪氣爭而不和,即傷五臟也。)陰之生,本在五味。


(身內五臟之陰,因五味而生也。平按:《素問》生上有所字。)


陰之五官,陽在五味。


(五臟,陰之官也。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之陽,本於五味者也。故五味內滋五臟,五官於是用強也。平按:《素問》官作宮,陽作傷。)


是故味過酸,肝氣以津,肺氣乃絕;


(夫五味者,各走其臟,得中則益,傷多則損。故傷酸者,能令肝氣下流,膀胱胞薄,遂成於癃漏泄病也。肺氣克肝,今肝氣津泄,則肺無所克,故肺氣無用也。平按:肺《素問》作脾。)


味過於咸,則大骨氣勞,短肌氣抑;


(咸以資骨,今咸過傷骨,則脾無所克,故肌肉短小,脾氣壅抑也。)


(平按:《素問》肌下有心字。)味過苦,心氣喘滿,色黑腎不衛;


(苦以資心,今苦過傷心,喘滿嘔吐,則腎氣無力,故色黑而不能衛也。平按:《素問》苦作甘,腎不衛作腎氣不衡。)


味過於甘,脾氣濡,胃氣乃濃;


(甘以資脾氣,今甘過傷脾氣濡,令心悶胃氣濃盛也。平按:《素問》甘作苦,濡上有不字。)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英。


(辛以資肺,今辛多傷肺,肺以主氣,筋之氣壞,泄於皮毛也。心神克肺氣沮泄,神氣英盛,浮散無用也。平按:英《素問》作央,王注作久字解。新校正謂此論味過所傷,不宜作精神長久解,央乃殃也,此古文簡略,字多假借用也。其說為長。)


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謂五味各得其所者,則咸能資骨,故骨正也;酸能資筋,故筋柔也;辛能資氣,故氣流也;苦能資血,故血流也;甘能資肉,故腠理密也。)


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謹,順也。如是調養身者,則氣骨常得精勝,上順天道,如先聖法,則壽弊天地,故長有天命也。平按:顧本《素問》氣骨作骨氣,趙府本仍作氣骨。)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50

陰陽雜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謂得道,見《素問》卷一第四《金匱真言論》。


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四經至陰陽相過曰彈,見《素問》卷二第七《陰陽別論》。


自凡痹至痹聚在脾,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論》。


自陰爭於內至末,見《素問?陰陽別論》。


黃帝問於岐伯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氣,經風觸五臟。


(八風,八正邪風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風,發為邪氣傷人者也。經風,八虛風也,謂五時八風,從虛鄉來,觸於五臟,舍之為病也。平按:《素問》問下無於岐伯三字,五風下有何謂岐伯對曰六字,發邪下無氣字,有以為二字。注八正袁刻作八方,按前《調陰陽篇》雖有邪賊句,楊注云:雖有八正虛風,不能傷也。依原抄作八正為是。)


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脈者,(謂得四時相勝之脈以為候。平按:《素問》脈作勝,別本亦作勝。)


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四時之勝也。


(謂天風經風在身,邪氣行於寸口,有相勝之候。平按:《素問》無得字。)東風生於春,病在肝,輸在頸項;


(東風從春生已與肝為病者,肝之病氣,運致於頸項,頸項為春也。平按:注運致別本作逆致。)


南方風生於夏,病在心,輸在胸脅;


(胸脅當心,故為夏也。)


西方風生於秋,病在肺,輸在肩背;


(肩背當肺,故為秋也。)


北方風生於冬,病在腎,輸在腰股;


(腰股近腎,故為冬也。)


中央為土,病在脾,輸在脊,故精者身之本也。


(脊膂當脾,故為仲夏也。土為五穀之精,以長四臟,故為身之本也。平按:《素問》輸作俞,下同,南西北下均無方字,故精者身之本也句在後。)


故春氣者病在頭,(在頭頸項。)


夏氣者病在臟,(臟謂心腹。)


秋氣者病在肩背,(肩背為秋氣也。)


冬氣者病在四肢。


(冬為痹厥,多在四肢。)


故春喜病鼽衄,(傷寒,春病在頭,故喜鼽衄也。)


夏喜病洞泄寒,(傷風,夏病在臟,故喜病洞泄寒中也。平按:《素問》寒作寒中,夏作長夏,在仲夏之後。)


仲夏喜病胸脅,(傷溫,夏病在胸脅,故喜病胸脅。)


秋喜病風瘧,(仲夏傷暑者,秋喜病風瘧也。)


冬喜病痹厥。


(傷濕,冬病故為痹厥。)


故冬不按蹺,春不病鼽衄,春不病頸項,(夫冬傷寒氣在於腠理者,以冬強勇按蹺,多勞困,腠理開,寒氣入客。今冬不作按蹺,則無傷寒,至春不患熱病鼽衄,故春不病頸項者也。蹺,幾小反,強勇兒也。平按:《素問》鼽上無病字。)


夏不病洞泄寒中,仲夏不病胸脅,(春傷風時,多循於頭,入於腑臟,故至夏日作飧泄寒中病也。所以春無傷風,即無夏飧泄之病,故至仲夏不病胸脅。平按:《素問》夏不病洞泄作長夏,在仲夏不病胸脅下。)


秋不病風瘧,秋不病肩背胸脅,(仲夏不傷暑於胸脅,至秋無瘧及肩背胸脅病也。平按:《素問》無秋不病肩背胸脅句。)


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藏於?者,至春不病溫,(冬病痹厥飧泄內虛,又因汗出,寒入藏於內,故至春病溫,是為冬傷於寒、春為溫病所由者也。平按:?《素問》作精。藏於?上《素問》有夫精者身之本也故八字。)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小寒入腠理,不得汗泄,至秋寒氣感而成瘧也。)


此平人脈法地也。


(平人脈法,要須知風寒暑濕四氣為本,然後候知弦鉤毛沉四時脈也。地即本也。平按:《素問》無地字。)


岐伯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子午巳東,晝為陽也;卯酉巳北,夜為陰。故平旦至日中,陽中之陽也;日中至昏,陽中之陰也。平按:岐伯曰《素問》作故曰,昏上有黃字。)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子午巳西,夜為陰;卯酉巳南,晝為陽。故合夜至雞鳴,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人同陰陽,故人亦有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陰中之陽也。)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皮毛膚肉,在外為陽;筋骨臟腑,在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背在胸上近頭,故為陽也;腹在胸下近腰,故為陰也。)


言人之身,五臟中之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


肺肝心脾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皆為陽。


(就身之中,五臟藏於精神為陰,六腑貯於水穀為陽也。平按:《素問》言人之身五臟中之陰陽作言人身之臟腑中之陰陽,肺肝心脾腎作肝心脾肺腎,三焦二字在膀胱下。)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而陽中之陽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所以須知陰陽相在者,以其四時風寒暑濕在陰陽也。何者?冬之所患咳嗽痹厥,得之秋日傷濕,陰也;夏之所患飧泄病者,得之春日傷風,陽也;春之所患溫病者,得之冬日傷寒,陰也;秋之所患咳瘧病者,得之夏日傷暑,陽也。平按:注咳瘧恐系 瘧之誤,以上編夏傷於暑秋為?瘧也。)


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


(視,瞻候也。宜以三部九候瞻知所在,然後命於針灸砭石湯藥導引,五立療方,施之不誤,使十全者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心肺在膈以上,又近背上,所以為陽也。心以屬火,火為太陽,故為陽中之陽也。肺以屬金,金為少陰,故為陽中之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腎肝居膈以下,又近下極,所以為陰也。腎以屬水,水為太陰,故為陰中之陰也。肝以屬木,木為少陽,故為陰中之陽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脾居腹中至陰之位,以資四臟,故為陰中之陰。)


此皆陰陽表裡、外內左右、雌雄上下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五臟六腑,即表裡陰陽也。皮膚筋骨,即內外陰陽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陰陽也。牝臟牡藏,即雌雄陰陽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陰陽也。此五陰陽,氣相輸會,故曰合於天也。平按:《素問》外內作內外,無左右上下四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51

問曰:五臟應四時有放乎?


答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精,謂木精也,汁也,三合,藏之肝腑膽中也。平按:《素問》問曰作帝曰,有放乎作各有收受乎。)


其病發驚駭,(起怒亡魂,故驚駭也。)


其味辛,(肝味正酸而言辛者,於義不通。有云:金克木為妻,故肝有辛氣。平按:《素問》辛作酸。注而言辛袁刻作有本言辛。)


其類草木,(五行各別多類,故五行中各稱類也。草木類同別也。)


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春當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頭為身之初首,故春氣在也。)


其數八,(成數八。)是以知病在筋也,其臭臊。


(是知筋位居春,故以病在筋也。)赤色入通於心,(火生於木,心又屬火,火色赤,故通心。平按:赤色上《素問》有南方二字。)


開竅於耳,(《九卷》云:心氣通舌。舌既非竅,通於耳。)


藏精於心,(心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故病在五臟,(心為五臟主,不得受於外邪,受外邪則五臟皆病也。)


其味苦酸,(酸為苦母,並母言之,故有苦酸。平按:《素問》無酸字。)


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九卷》云:黃黍味辛。苦味克辛,仍金火相濟,故並言之。)


其應四時,其星上為熒惑,(夏時上為熒惑。)以知病在脈也,(脈位居夏,故病在脈。)


其音徵,其數七,(成數七也。)


其臭焦。黃色入通於脾胃,(五色皆自通臟,不言其腑,此言腑者,以胃為四臟資糧,故兼言也。平按:《素問》黃色上有中央二字,脾下無胃字。)


開竅於口,藏精於脾,(精,脾中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也。)


故病在於舌本,(脾脈足太陽連舌本,故夏病在舌本也。)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其脾王四季,故季夏上為鎮星也。)


故知病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脾肉在夏,故有病在肉。其數五,謂生數。)


其臭香。


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精,肺液也。平按:白色上《素問》有西方二字。)


故病在於背,(肺為陽中之陰,在背,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九卷》云:粳米味甘,黍味辛。此中稻辛。)


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秋時上為太白星。)


故知病在皮毛,(皮毛在秋,故病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九為成數。)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二陰,謂前後陰也。平按:黑色上《素問》有北方二字。)


藏精於腎,(精,謂腎液。)


病在於溪穀,其味鹹,其類水,其畜豕,其穀豆,(肉之大會為穀,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骨之會,腎間動氣為原氣,在溪穀間,故冬病在也。平按:《素問》溪下無穀字,豕作彘。)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冬時上為辰星。)以知病在骨,(骨氣在冬,故病在骨。)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六為成數。)


岐伯曰: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逆順,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臟之心意,合之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謂得道。


(善候脈者,須察臟腑之氣,有逆有順,陰陽表裡雌雄綱紀,得之於心,合於至妙,然後教於人。教於人之道,觀人所能,妙知聲色之情,可使瞻聲察色,諸如是等,謂其人也。教,謂教童蒙也。授,謂授久學也。如是行者,可謂上合先聖人道也。平按:《素問》善上有故字,無岐伯曰三字,逆順二字作一逆一從四字,合之於精作合心於精。)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0:51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四經十二順,(四經,謂四時經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者也。平按:《素問》黃帝問下無於岐伯三字,順作從,下同,下有何謂岐伯對曰六字。)


四經應四時,十二順應十二月,(肝心肺腎四脈應四時之氣,十二爻應十二月。)


十二月應十二脈。


(十二經脈也。)


脈有陰陽,(十二經脈,六陰六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妙知人迎之變,即懸識氣口;於氣口之動,亦達人迎。)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五臟之脈於五時見,隨一時中即有五脈,五脈見時皆有胃氣,即陽有五也。五時脈見,即有二十五陽數者也。)


所謂陰者真臟,其見則為敗,敗必死。


(於五時中,五臟脈見各無胃氣,唯有真臟獨見,此為陰也。平按:其《素問》作也。又《素問》死下有也字。注為陰,為字袁刻作所謂二字。)


所謂陽者,胃胞之陰陽。


(胃胞之中,苞裹五穀,具五臟為糧,此則真臟陰為陽,故曰胃胞陰陽者也。


平按:《素問》胞作脘,陽上無陰字,下有也字。)


別於陽者,知病之處;


(陽,胃氣也。足陽明脈通於胃,是以妙別陽明胃氣,則諸脈受病所在並知之。)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妙別五臟之脈,即知死生有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三陽行胃人迎之脈,在頭;三陰行太陰寸口之脈,在手也。)所謂一也。


(陰陽上下動如引繩,故曰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善別胃脈,即和胃氣有無禁忌在於四時。平按:注和別本作知。)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善別手太陰脈,即知真臟脈之有無,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謹能純熟陰陽脈氣之道,決於心者,不復有疑,故不與眾人謀議也。)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


動者為陽,靜為陰;


數者為陽,遲者為陰。


(凡陰陽者,去靜與遲皆為陰,至動與數皆為陽。平按:《素問》靜下有者字,靜者句在動者句上,遲者句在數者句上。)


凡持真臟之脈者,肝至懸絕九日死,(有本為十八日。平按:《素問》「藏之」二字作「脈之藏」三字,「九」作「急十八」三字。)


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日死,腎至懸絕五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得真臟脈者死,然死之期,得五臟懸絕已去,各以其臟之氣分晝日為數。脈至即絕,久而不來,故曰懸絕。平按:《素問》十日作十二日,五日作七日。)


問曰:二陽之病發心痹,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息賁,三日者死不治。


(二陽者,陽明也。陽明,謂手陽明大腸脈也,足陽明胃脈也。陽明所發,心痹等病也。隱曲,大小便。風消,謂風熱病消骨肉也。息賁,賁,隔也,為隔息也。平按:《素問》曰上無問字,痹作脾,息賁下無三日二字。)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喘?,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三陽,太陽也,謂手太陽小腸脈也,足太陽膀胱脈也。太陽所發,寒熱等病。?,季綿反,憂患也。索,奪也。憂恚不已,傳為奪人色潤澤也。平按:《素問》喘?作喘?。)


曰:一陽發病,少氣喜咳喜泄,傳為心螈,其傳為隔。


(一陽,少陽也,手少陽三焦脈也,足少陽膽脈也。少陽發少氣等病。隔,塞也。平按:《素問》喜作善,螈作掣。少氣原抄作小氣,玩注宜作少,《素問》亦作少。又注少陽少字原抄亦作小,恐系抄寫之誤,謹更正。)


二陽一陰發病,生驚駭背痛,喜噫喜欠,名曰風厥。


(二陽,陽明也。一陰,厥陰也,手厥陰心包脈也,足厥陰肝脈也。此二脈發驚駭等病,風厥也。平按:《素問》生作主。)


二陰一陽發病,喜脹心滿喜氣(二陰,少陰也,手少陰心脈也,足少陰腎脈。少陰少陽發喜脹等病。平按:注腎脈下袁刻有一陽少陽也五字。)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三陽,太陽也。三陰,太陰也,手太陰肺脈也,足太陰脾脈也。太陰發偏枯等病也。)


鼓一陽曰鉤曰鼓,(一陽,少陽也。少陽脈至手太陰寸口,其脈鼓也。鼓,脈鼓動也。一陽之鼓曰鉤也。平按:《素問》鉤下無曰字。)


一陰曰毛,(一陰,厥陰也。厥陰脈至之寸口曰毛,此陰脈不稱鼓也。有本:一曰陰曰毛也。)


鼓陽勝隱曰弦,(脈鼓陽勝於隱曰弦。平按:《素問》隱作急。別本隱上有陰字。)


鼓陽至而絕曰石,(至者為陽也,鼓陽至絕曰石也。)


陰陽相過曰彈。


(陰陽之脈至寸口相擊曰彈也。平按:彈《素問》作溜。)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則滿喘而歐。


(邪氣客肺及手太陰,故煩滿喘歐也。平按:《素問》煩下無則字,歐作嘔。)心痹者不通,煩則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喜噫,厥氣上則恐。


(邪氣客心及手太陽,故上下不通,煩則少腹故脹等病也。平按;《素問》不通上有脈字,則上有心字,喜作善。注少腹故脹,故恐系鼓字之誤。)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演壞。


(邪氣客肝及足厥陰脈,厥陰脈系目及陰,故臥驚數小便。演當涎,謂涎流壞中心也。平按:演壞《素問》作引如懷三字。)


腎痹者善脹,尻以伐踵,脊以伐項。


(邪客腎及少陰之脈,故喜脹脊曲也。平按:《素問》善作喜,兩伐字均作代,項作頭。脹下袁刻有足攣二字,原抄無。)


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歐汁,上為大寒。


(邪客脾及足太陰脈,不得營於四肢,故令懈惰,又發脾咳,胃寒歐冷水也。平按:《素問》懈惰作解墮,歐作嘔,寒作塞。)


大腸痹者,數飲出而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邪客大腸及手陽明脈,大腸中熱,大便難,肺氣喘爭,時有飧泄也。平按:《素問》腸上無大字,出而作而出。注爭字原抄作年,謹依經文作爭。)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兩髀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膀胱盛尿,故謂之胞,即尿脬。脬,匹苞反。邪客膀胱及足太陽,膀胱中熱,故按之髀熱,下則小便有澀,上則鼻清涕出也。平按:少腹原抄作少腸,《素問》作少腹,袁刻作小腸,與原抄、《素問》均異,謹依《素問》作少腹。兩髀《素問》作內痛,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兩髀。據此,則全元起本與此相合。若沃以湯,湯字原抄作陽,恐傳寫之誤,謹依《素問》作湯,別本亦作湯。)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五臟之氣,為陰氣也,六腑之氣,為陽氣也。人能不勞五臟之氣,則五神各守其臟,故曰神藏也。賊郎反。若怵惕思慮,悲哀動中,喜樂無極,愁憂不解,盛怒不止,恐懼不息,躁動不已,則五神消滅,傷臟者也。)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凡人飲食,胃實則腸虛,腸實則胃虛,腸胃更實更虛,故得氣通,長生久視。若飲食自倍,則氣不通,夭人壽命也,此則傷腑也。)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淫,過也。喘息,肺所為也。喘息過者,則肺虛邪客,故痹聚也。)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憂思,心所為。憂思過者,則心傷邪客,故痹聚也。)


淫氣歐唾,痹聚在腎;


(歐唾,腎所為也。歐唾過者,則腎虛邪客,故痹聚也。平按:歐唾《素問》作遺溺。)


淫氣渴乏,痹聚在肝;


(肝以主血,今有渴乏,多傷血肝虛,故痹聚也。平按:渴乏《素問》作乏竭。)


淫氣飢絕,痹聚在胃;


(飢者,胃少穀也。飢過絕食則胃虛,故痹聚。)


淫氣雍塞,痹聚在脾。


(穀氣過塞,則實而痹聚於脾也。平按:飢絕《素問》作肌絕,下無痹聚在胃、淫氣雍塞二句。新校正云:詳從上凡痹客五臟者至此,全元起本在《陰陽別論》中,此王氏所移。據此,則全元起本與《太素》同也。)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動肺,使人喘喝。


(五臟為陰,內邪陰氣,以傷五臟,故曰爭內;六腑為陽,外邪陽氣,以侵六腑,故曰擾外。皮毛腠理也,肺魄所主,故汗出腠理,名魄汗也。藏,猶閉也。陰陽爭擾,汗出腠理未閉,寒氣因入,四肢逆冷,內傷於肺,故使喘喝。喝,喘聲,呼割反。平按:《素問》動作熏,喝作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味。


(五臟所生和氣之本,曰五味也。平按:《素問》味作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剛與剛,陽盛也。陽盛必衰,故破散也。無陽之陰,必消亡也。)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淖,亂也,音濁。言陽散陰消,故剛柔不和,則十二經氣絕也。平按:《素問》此段下有「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數句,本書在後。)


岐伯曰: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木生火也。)心之肺謂之死陰,(火克金也。)肺之腎謂之重陰,(少陰重至陰也。)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辟,重疊。至陰太陰重也。)結陽者,腫四肢。(結,聚。)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血聚多至三升也。)陰陽結者針,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少陰為水,故多字誤也。平按:《素問》結下無者字,針作斜。石原抄作右,恐誤,《素問》作石。腹腫二字,原抄缺左方,只余右方復重二字,謹依《素問》作腹腫。)


三陽結謂之消,(消渴消中也。三陽,太陽。平按:《素問》三陽作二陽。注消渴,渴字袁刻誤作濁。)


二陽結謂之隔,(便溲不通也。二陽,陽明也。平按:《素問》二作三。)


三陰結謂之水,(三陰,太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厥陰、少陽也。)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脈聚,陽脈不聚也。)陰陽虛腸辟。


(陰陽腑臟脈皆虛者,腸辟疊死。平按:《素問》辟下有死字。)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陰陽死生期也。平按:《素問》此數語在經氣乃絕之下。


四日而已《素問》作四日而死,新校正云:按別本作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


詳上下文義,作死者非。據此,則全元起注本與此正合,袁刻誤作四日而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加,勝之也。)陰虛陽搏謂之崩。


(崩,下血也。)三陰俱搏,三十日夜半死。


(太陰總得三陰之氣。平按:《素問》三十作二十。)


二陰俱搏,十五日夕死。


(少陰總得二陰之氣。平按:《素問》十五作十三,夕下有時字,別本亦有時字。)


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


(厥陰氣皆來聚,故曰俱也。平按:顧本《素問》無平旦二字,趙府本有。)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陽之脈,聚而且鼓。)


三陽三陰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募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陽明之氣皆聚,則陽明募病。有本為幕也。平按:《素問》募作其。)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14

第五卷(卷首缺)?人合

 

平按:此篇自注文「不足二節,故得懷子也」以上,殘脫不完,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黃帝問於伯高曰至以抱人形,謹從《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補入。


自天有陰陽以下至天地相應者,見《靈樞?邪客》篇黃帝問於伯高曰:愿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竅。


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電,人有音聲。


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以上從《靈樞?邪客》篇補入。不足二節,故得懷子也。)天有陰陽,人有夫妻。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三百六十五節。


(平按:《靈樞》人下有「有」字。)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穀,人有腋?。


(戈麥反,曲腳也。)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


地有云氣,人有衛氣。


地有草?,(千古反,草名也,又死草也。平按:云氣原抄云字下半不全,只余上半雨字。


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地氣上為云。


此云地有云氣正合。


袁刻因《靈樞》作泉脈,遂作泉氣,恐誤。?《靈樞》作?。)人有豪毛。


天有晝晦,人有臥起。


天有列星,人有齒牙。


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幕筋。


地有聚邑,人有?肉。


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


地有時不生草,人有母子。


此人所以與天地相應者。


(幕當為膜,亦幕覆也。膜筋,十二經筋及十二筋之外裹膜分肉者,名膜筋也。人身上有二十六形,應天地之形也。平按:《靈樞》齒牙作牙齒,時上有四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15

陰陽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之謂也,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一《陰陽系日月》篇。


篇中間自在上者為陽至蒼色一段經文楊注原抄殘缺,平於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證以《靈樞?陰陽系日月》篇經文,補入生於火故及有肝肝者之間,而此篇缺處復完,亦幸事也。


自此之謂也下黃帝曰至末,見《素問》卷二第六《陰陽離合論》,又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五。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


(夫人身陰陽應有多種:自有背腹上下陰陽,有臟腑內外陰陽,有五臟雄雌陰陽,有身手足左右陰陽,有腰上下天地陰陽也。)


足之十二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


(腰下為地,故兩足各有三陰三陽應十二月,故十二脈也。人身左右隨是一邊即有十二脈者,天地通取也。月為太陰之精,生水在地,故為陰也。平按:《靈樞》足上有故字,脈上有經字。)


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生於火,故在上者為陽。


(日為太陽之精,生火在天,故為陽也。平按:日生於火《靈樞》作日主火。)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15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


岐伯曰:寅者正月,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


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


(從寅至未六辰為陽,從申至丑六辰為陰。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三陽已生,能令萬物生起,故曰生陽。生物陽氣,正月未大,故曰少陽;六月陽氣已少,故曰少陽。二月陽氣已大,故曰太陽;五月陽氣猶大,故曰太陽。三月四月二陽合明,故曰陽明也。平按:正月下《靈樞》有之字。)


申者七月,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


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


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


(五月一陰生,六月二陰生,七月三陰生。三陰已生,能令萬物始衰,故曰生陰。生物七月陰氣尚少,故曰少陰;十二月陰氣已衰,故曰少陰。八月陰氣已大,故曰太陰;十一月陰氣猶大,故曰太陰。九月十月二陰交盡,故曰厥陰。厥,盡也。平按:七月下《靈樞》有之字。)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


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


景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


此兩火並合,故為陽明。


(甲乙景丁戊己為手之陽也,庚辛壬癸為手之陰也。甲乙為少陽者,春氣浮於正月,故曰少陽;己為夏陽將衰,故曰少陽。甲在東方,故為左也;己在中宮,故為右也。乙戊為手太陽者,乙為二月,陽氣已大,故曰太陽;戊夏陽盛,故為太陽。乙在東方,戊在中宮,故有左右也。景丁為陽明者,景為五月,丁為六月,皆是南方火也,二火合明,故曰陽明也。平按:景《靈樞》作丙,唐人避太祖諱丙為景,猶諱淵為泉也。注夏陽將衰,夏衰二字因蟲蝕不全,玩其剩處,與夏衰二字相近,證以上注「陽氣已少,故曰少陽,陰氣已衰,故曰少陰」,於義亦合,謹擬作夏衰二字。)


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


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


(庚癸為少陰者,十二辰為地,十干為天,天中更有陰陽,故甲乙等六為陽,庚辛等四為陰。庚為七月申,陰氣未大,故曰少陰;癸為十二月丑,陰氣將終,故曰少陰。辛壬為太陰者,辛為八月酉,陰氣已大,故曰太陰;壬為十一月子,陰氣盛大,故曰太陰。心主厥陰之脈,非正心脈,於十干外,無所主也。足為陰也,足之有陽,陰中少也,足之有陰,陰中大也。平按:注八月下原缺一字,證以上注七月申,則此八月應是酉字,謹擬作酉。又注十干,干字原缺右方,疑是干字,謹擬作干。)


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


(手之六陽,乃是腰以上陽中之陽,故曰太陽。)


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


(手之六陰,乃是腰以上陽中之陰,陽大陰少,故曰少陰。)


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此上下陰陽也。)


其於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以上上下陰陽,此為五臟陰陽。心肺居鬲以上為陽,肝脾腎居鬲以下為陰。故陽者呼,心與肺也;陰者吸,脾與腎也。心肺俱陽,心以屬火,故為陽中太陽也;心肺俱陽,肺以屬金,故為陽中少陰也。平按:注陰者吸,者字原缺,據上文陽者呼,當是者字,謹擬作者。)


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三臟居鬲以下為陰,肝臟屬木,故為陰中少陽也。脾在鬲下屬土,耳以居下,故為陰中至陰。腎下屬水,故為陰中之太陰也。平按:《素問?六節藏象論》謂肺為陽中之太陰,腎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陽中之少陽。新校正引《太素》肺為陽中之少陰,腎為陰中之太陰,肝為陰中之少陽,以證《素問》王注之失,其說甚詳,檢《素問》卷三第九《六節藏象論》王注下新校正自知。)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16

黃帝曰:以治之奈何?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春之三月,人三陽氣在左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


(夏之三月,人三陽氣在右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


(秋之三月,人三陰氣在右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冬之三月,人三陰氣在左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17

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主春,春者蒼色,蒼色有肝,肝者主足厥陰也。


今乃以甲為左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


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陰陽之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五行次第陰陽,以甲為厥陰,上下天地陰陽,以甲為陽者,良以陰陽之道,無形無狀,裁成造化,理物無窮,可施名以名實,故數之可十,推之可萬也。平按:《靈樞》主春作王春,蒼色二字不重,有肝作主肝,主足厥陰作足厥陰,無主字。可十,十字原缺,原校補。推之,推字袁刻誤作椎,注同,謹更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17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三百六十五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聞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三陰三陽之數各三,不應天地日月陰陽二數何也?黃帝非不知之,欲因問廣衍陰陽變化無窮之數也。平按:《素問》黃帝下有問字,六十下無五字,今下無聞字。)


岐伯曰:陰陽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也,然其要一也。


(言陰陽之理,大而無外,細入無間,豪末之形,並陰陽雕刻,故其數者,不可勝數也。故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然則混成,同為一氣,則要一也。平按:《素問》岐伯下有對字,離作推,散作數。)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也。


(二儀合氣也。)


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辨陰陽,所謂雄雌者也。人之與物,未生以前,合在陰中,未出地也。未生為陰,在陰之中,故為陰中之陰也。)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所生已生曰陽,初生未離於地,故曰陰中之陽也。)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氣以為人物生正,陰氣以為人物養主也。)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一氣離為陰陽,以作生養之本,復分四時,遂為生長收藏之用,終而復始,如環無端,謂之常也。若失其常,四時之施,壅塞不行也。平按:注施袁刻作弛。)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散也。


(散,分也。陰陽之變,俱通內外,外物既爾,內身之變,亦可分為眾□□可勝數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21

黃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別為三陰三陽,推之可萬,故為離也。唯一陰一陽,故為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古者聖人欲法天地人三才形象,處於明堂,南面而立,以取法焉也。)


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聖人中身以上,陽明為表在前,故曰廣明。太陰為裡在後,故廣明下名曰太陰。衝脈在太陰之下,故稱後曰太衝。太衝脈下,次有少陰,故曰少陰為地,以腎最居下故也。)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即足太陽,是腎之腑膀胱脈也。臟陰在內,腑陽居外,故為上者也。)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至陰,是腎少陰脈也,是陰之極,陽生之處,故曰至陰。太陽接至陰而起,故曰根於至陰。上行絡項,聚於目也。結,聚也。平按:《素問》根下有起字。)


名曰陰中之陽。


(少陰水中而有此陽氣,故曰陰中之陽也。)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身中表之上,名曰廣明。脾臟足太陰脈,從足至舌下,太陰脈在廣明裡,故為下也。廣明為表,故為上也。)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結於顙大,(陽明脾腑之脈,在太陰表前,從足指厲兌,上行聚於顙上額顱。顙,額也,蘇蕩反。平按:結於顙大,《素問》無此句,《靈樞》作「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甲乙經》作「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原抄本作顙大,又本書卷十《經脈根結》亦作顙大,袁刻作顙上。)


名曰陰中之陽。


(人腹為陰,陽明從太陰而起,行於腹陰,上至於顙,故為陰中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結於窗籠,名曰陰中之少陽。


(厥陰之脈,起於足大趾 毛之上,循陰股上注於肺,陰藏行內也。少陽肝腑之脈,起足竅陰,上聚於耳,為表陽腑也。以少陽屬木,故為陰中少陽也。平按:《素問》無結於窗籠四字。)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陽離合為關闔樞以營於身也。夫為門者具有三義: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陽脈主禁津液及於毛孔,故為關也。二者門闔,謂是門扉,主關閉也。胃足陽明脈令真氣止息,復無留滯,故名為闔也。三者門樞,主轉動者也。膽足少陽脈主筋,綱維諸骨,令其轉動,故為樞也。平按:太陽為關,關字《甲乙經》、《素問》、《靈樞》均作開。日本抄本均作?,乃關字省文。玩楊注門有三義,一者門關,主禁者也。主禁之義,關字為長,若開字則說不去矣。再考《靈樞?根結》篇及《甲乙經?經脈根結》篇於太陽為開之上,均有「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之文,本書卷十《經脈根結》與《靈樞》、《甲乙》同,則是前以關樞闔三者並舉,後復以為關為闔為樞分析言之,足證明後之為關關字即前之折關關字無疑矣。下太陰為關與此同義,不再舉。再按嘉 本《素問》新校正云:「《九墟》太陽為關。」作關。)


三經者,不得相失,搏而勿傳,命曰一陽。


(惟有太陽關者,則真氣行止留滯、骨搖動也。惟有陽明闔者,則肉節敗、骨動搖也。惟有少陽樞者,則真氣行止留滯、肉節內敗也。相得各守所司,同為一陽之道也。搏,相得也。傳,失所守也。平按:傳《素問》作浮。)


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者,名曰太陰,太陰根起隱白,結於太倉,名曰陰中之陰。


(沖在太陰之下,少陰脈上。足太陰脈從隱白而出,聚於太倉,上至舌本。是脾陰之脈,行於腹陰,故曰陰中之陰也。平按:《素問》隱上有於字,隱白下無結於太倉四字。)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結於廉泉,名曰少陰。


(腎脈足少陰從足小指之下,入涌泉,上行聚於廉泉,至於舌本也。平按:《素問》無結於廉泉四字,名曰少陰作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結於玉英,(肝脈足厥陰在少陰前,起於大指 毛之上,入大敦,聚於玉英,上頭與督脈會於巔,注於肺中也。平按:《素問》無結於玉英四字。)


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無陽之陰,是陰必絕,故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陽為外門,三陰為內門。內門亦有三者: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脾臟足太陰脈主禁水穀之氣,輸納於中不失,故為關也。二者門闔,主開閉者也。肝臟足厥陰脈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故為闔也。三者門樞,主動轉也。腎臟足少陰脈主行津液,通諸經脈,故為樞者也。)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三陰經脈也。三陰之脈,搏聚而不偏沉,故得三陰同一用也。)


陰陽鐘鐘也,傳為一周,(鐘鐘,行不止住兒。營衛行三陰三陽之氣,相注不已,傳行周旋,一日一夜五十周也。平按:《素問》鐘鐘作HT HT ,傳字上無也字,有積字。)


氣裡形表而相成者也。


(五臟之氣在裡,內營形也;六腑之氣在表,外成形者也。平按:而相成者也《素問》作而為相成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21

四海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三《海論》。


自人亦有四海至逆者必敗,見《甲乙經》卷一第八,惟文法微有不同。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支節,子乃合之於四海何乎?


(血,謂十二脈中血也。氣,謂十二脈中當經氣也。平按:《靈樞》問下有於字,支作肢,四海下無何字。)


岐伯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


十二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


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


岐伯曰:人亦有四海。


黃帝曰:請聞人之四海。


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所以應四海者也。


(十二經水者,皆注東海,東海周環,遂為四海。十二經脈,皆歸胃海,水穀胃氣環流,遂為氣血髓骨之海故也。水穀之海,比於東海也。平按:《靈樞》以人應之奈何下無「岐伯曰人亦有四海黃帝曰請聞人之四海」十七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23

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聞應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裡營輸所在,四海定矣。


(胃脈以為陽,表也。手太陰、足少陰脈為陰,裡也。衝脈為十二經脈及絡脈之海,即亦表亦裡也。平按:營《靈樞》作滎。)


黃帝曰:定之奈何?


岐伯曰:胃者為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裡。


胃盛水穀,故名水穀之海。


胃脈,足陽明也。


足陽明脈過於氣街、三裡,其氣上下輸此等穴也。


平按:《甲乙》輸作?,下同,不再舉。


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衝脈管十二經脈。大杼是足太陽、手太陽脈所發之穴。巨虛上下廉,則足陽明脈所發之穴。此等諸穴,皆是衝脈致氣之處,故名輸也。)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膻,胸中也,音檀。食入胃已,其氣分為三道,有氣上行經隧,聚於胸中,名曰氣海,為肺所主。手陽明是肺府脈,行於柱骨上下,入缺盆,支者上行至鼻,為足陽明,循頸下人迎之前,皆是膻中氣海之輸也。)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其蓋,下在風府。


(胃流津液,滲入骨空,變而為髓,頭中最多,故為海也。是腎所生,其氣上輸腦蓋百會之穴,下輸風府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23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


岐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


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得生得敗言逆順,天也;為利為害言調不,人也。)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急息面赤;


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有餘,謂邪氣益真氣也。面赤,謂氣上衝面,陽脈盛也。平按:急息《靈樞》作 息,《甲乙》作?急息。)


血海有餘者,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血多脈盛,故神想見身大也。怫,扶弗反,怫鬱不安,不知所苦也。平按:怫下《甲乙》有郁也二字。)


水穀之海有餘者,則腹滿脹;


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者,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酸眩??,目無所見,懈殆安臥。


(腦減不滿顱中,故腦易轉、喜耳鳴也。髓不滿脛中,故?酸疼也。腦虛少,筋肉血等精液不足,故眩冒無所見也。髓虛,四肢腰□無力,故懈怠安臥也。酸,息官反。眩,元遍反,瞑目亂也。??,亡到反,覆也。平按:滿脹《甲乙》作脹滿。《靈樞》作脛,《甲乙》作脛?。??《靈樞》、《甲乙》均作冒,殆均作怠。注腰下一字原缺,袁刻作脊。)


黃帝曰:余以聞逆順,調之奈何?


岐伯曰: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毋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黃帝曰:善。


(輸,謂四海之輸。平按:毋字原缺下半,《靈樞》、《甲乙》均作無,應是毋字。《甲乙》無黃帝曰善四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24

十二水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二《經水》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七,惟文法略異。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天下凡有八十一州,此中國,州之一也,名為赤縣神州。每一州之外,有一重海水環之,海之外,有一重大山繞之,如此三重海三重山環而圍繞,人居其內,名曰一州。一州之內,凡有十二大水,自外小山小水不可勝數。人身亦爾,大脈總有十二,以外大絡小絡亦不可數。天下八十一州之中,唯取中國一州之地,用法人身十二經脈內屬臟腑,以人之生在此州中,稟此州地形氣者也。)夫十二經水者,其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問其十二經脈取法所由也。)


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


(此問其臟腑經絡各有司主調養所由。十二經水,各從其源受水,輸之於海,故曰受水行也。)


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


(五臟合五神之氣,心合於神,肝合於魂,肺合於魄,脾合於營,腎合於精,五臟與五精神氣合而藏之也。平按:臟下《靈樞》、《甲乙》均有之字,袁刻同。)


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


(胃受五穀成熟,傳入小腸,小腸盛受也。小腸傳入大腸,大腸傳導也。大腸傳入廣腸,廣腸傳出也。胃下別汁,出膀胱之胞,傳陰下泄也。膽為中精,有木精三合,藏而不瀉。此即腑受穀行之者也。五腑與三焦共氣,故六腑受氣,三焦行之為原,故曰揚也。平按:注成熟,熟字袁刻誤作熱。別汁出膀胱五字,原缺不完,平細玩蟲蝕剩處,與此五字相近,謹擬作此,袁刻作膀胱膀胱四字。)


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奈何?


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營氣從中焦,並胃口出上焦之後,所謂受氣,泌糟粕,□津液,化津液精微,注之肺脈中,化而為血,流十二脈中,以奉生身,故生身之貴,無過血也。故營氣獨行於十二經,導營身,故曰營氣。營氣行經,如霧者也。經中血者,如渠中水也。故十二經受血各營也。平按:注津液上一字,下半蟲蝕不全,袁刻作成,細玩上半剩處,確非成字,宜空一格。)


岐伯答曰:善乎哉問也。


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且夫人生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非人力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也,死可解部而視也。


(二儀之大,人力不可度量。人之八尺之身,生則觀其皮肉,切循色脈,死則解其身部,視其臟腑,不同天地,故可知也。平按:外可度量,袁刻於外下增生字,不合,《靈樞》亦無。部《靈樞》作剖。)


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夫人稟氣受形,既有七種不同,以針艾調養固有常契,不可同乎天地無度量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24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愿卒聞。


(快於耳,淺知也;解於心,深識也。平按:卒聞下《靈樞》有之字。)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不可不察。


(正以天地不可度量,人參天地,故不可不察也。)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


(清水出魏郡內黃縣,南經清泉縣,東北流入河也。平按:膀胱下《靈樞》、《甲乙》均有而通水道焉五字,本書在後。)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渭水出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東北至華陰入河,過郡四,行一千八百七十裡,雍州浸也。)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海,晦也,言其水廣博,望之晦暗,不測崖際,故曰海也。海,即四海也。足陽明脈血氣最多,合之四海,眾水之長也。)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湖當為?,?陀水出代郡鹵城縣,東流過郡九,行千三百四十裡,為並州川。一解云:湖當為沽,沽水出漁陽郡,東南入海,行七百五十裡。此二水亦得為合也。平按:?袁刻作雩。)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汝水出汝南郡定陵縣高陵山,東南流入淮,過郡四,行一千三百四十裡也。)


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


(沔。綿善反。沔水出武郡番?山,東流入江也。平按:沔《靈樞》、《甲乙》均作澠。注武郡,武字原抄作武,袁刻作南郡,考《水經注》沔水出武都沮縣野狼穀,應作武。)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通水道焉。


(淮水出南陽郡平武縣桐柏山,東南流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裡也。)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漯,湯合反。漯水出平原郡,東北流入於海。又河內亦有漯水,出王屋山,東南流入河。此二水並得為合也。)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江水出蜀岷山郡升遷縣,東南流入海,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裡也。平按:注升遷原抄作外遷,據《水經注》應作升。)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河水出昆侖山東北隅,便潛行至蔥嶺於闐國,到積石山,東北流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裡也。)


手太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濟水出河東恆縣,至王屋山,東北流入於河。)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漳水,清漳水也,出上黨沽縣西北少山,東流合濁漳入於海。解是濁漳,濁漳出於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東流入海也。)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十二經水,如江出岷山,河出昆侖,即外有源也。流入於海,即內有所稟也。水至於海已,上為天河,復從源出,流入於海,即為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也。人經亦爾,足三陰脈從足指起,即外有源也。上行絡腑屬臟,比之入海,即內有所稟也。以為手三陰脈,從胸至手,變為手三陽脈,從手而起,即外有源也。上行絡臟屬腑,即內有所稟也。上頭以為足三陽脈,從頭之下足,復變為足三陰脈,即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也。平按:外內《靈樞》、《甲乙》作內外。)


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人腰以上,為天為陽也;自腰以下,為地為陰也。經脈升天降地,與經水同行,故得合也。)


故清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清水以北,已是其陰,湖在清北,故為陰中之陰也。)


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陰,(漳南為陽,河北為陰,故河北至漳為陽中陰也。)


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漯居陽地,故為陽中太陽。平按:太陽,太字《甲乙》無。)


此一州之陰陽,所以人與天地相參者也。


(陰陽之理無形,大之無外,小之無內,但人生一州之地,形必象之,故以一州陰陽合人者也。平按:州《靈樞》作隅。)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29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問有三意:經水經脈遠近,一也;淺深,二也;水之與血多少,三也。然則身經脈有三不同,請隨調之。)


岐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胃受水穀,化成血氣,為足陽明脈,資潤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稟成血氣,譬之四海滋澤無窮,故名為海也。)


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足陽明脈具有四義故得名海:其脈粗大,一也;其血又多,二也;其穀氣盛,三也;陽氣熱,四也。有此四義,故得比於海也。平按:熱下原缺一字,據《靈樞》、《甲乙》補入。)


刺此者,不深弗散,(刺此道,刺中度人足三陽脈,足陽明脈須深六分,以為深也。其脈在皮下深,血氣又盛,故深六分,方得散其氣也。)不留不瀉。


(血氣既盛,留之方得頓而瀉也。若熱在皮膚之中聚為病者,即疾瀉之,故曰熱即疾瀉也。)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陽明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問曰:十二經脈之氣,並有發穴多少不同,然則三百六十五穴各屬所發之經。此中刺手足十二經者,為是經脈所發三百六十五穴?為是四肢流注五臟三十輸及六腑三十六輸穴也?答曰:其正取,四肢三十輸及三十六輸。余之間穴,有言其脈發會其穴,即屬彼脈。故取其脈者,即是其脈所發之穴也。問曰:此手足陰陽所刺分數,與明堂分數大有不同。若為取定?答曰:此及明堂所刺分數各舉一例,若隨人隨病,其例甚多,不可一概也。今足太陽脈在皮肉中有深四分有餘,故以刺入五分為例。若脈行更有深淺,可以意捫循取之為當,余皆放此。留七呼者,此據太陽脈氣強弱以為一例。若病盛衰,更多少可隨時調之,不可以為定也,余皆放此也。平按:足陽明一段《靈樞》在足太陽上。《甲乙經》陽明、太陽下均有多血氣刺四字,足少陽下有少血氣刺四字,太陰、厥陰下均有多血少氣刺五字,少陰下有少血多氣刺五字。)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深皆毋過二分,其留皆毋過一呼。


(手之六陰,從手至胸,屬臟絡腑,各長三尺五寸。手之六陽,從手至頭,屬腑絡臟,各長五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屬臟絡腑,各長六尺五寸。足之六陽,從足至頭,屬腑絡臟,各長八尺。此手足十二之脈當經血氣上下環流也。然足經既長,即血氣環流,其道遠也;復是陰氣,故其行遲也。手經既短,即血氣環流,其道近也;復是陽氣,故其行疾也。以其道近脈淺,刺深無過二分也。以其氣疾,故留之不過一呼也。平按:其深《靈樞》、《甲乙經》均作其刺深。注從手至胸,胸字原缺,袁刻作胃,據本注下文「從足至胸」,應作胸字。)


其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撩,力條反,取也。人之生也,五時不同;初生為嬰兒,能笑以上為孩,六歲以上為小,十八歲以上為少,二十以上為壯,五十以上為老。今量三十以下為少。三十以上為長。黃帝之時,七尺五寸以上為大,不滿七尺五寸為小。今時人之大小,可以意取之。天者,理也。少長小大肥瘦之變,變而不恆,以合天為妙,此天之常道也。賢人以意取之,妙合其理,故曰法天之常也。平按:撩《甲乙》作料。注為孩,孩字下半蟲蝕,細玩上半剩處,於孩字為近。日本《醫心方》卷二十五引《太素經》云:小兒初生為嬰,能笑為孩兒。謹擬作孩。袁刻作小,復將下文六歲以上為小改作少,十八歲以上為少改作壯,二十以上為壯改作長,與原抄不合。又壯下二字原缺,據《靈樞?衛氣失常》篇五十以上為老,擬作「五十」二字。)


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即骨枯脈繢;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灸法亦須量人少長大小肥瘦,氣之盛衰,穴之分寸,四時寒溫,壯數多少,不可卒中失於常理。故壯數不足,厥疾不瘳;若過其限,火毒入身,諸骨枯槁,經脈潰膿,名為惡火之病。火無善惡,火壯傷多,故名惡火也。平按:繢《靈樞》、《甲乙經》均作澀,袁刻作潰,據注經脈潰膿,當是潰字,別本亦作潰。)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31

黃帝問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少多,膚之濃薄,肉之堅脆,及?之大小,可為度量乎?


(膚,皮也。?,等塊肉也。舉人形有十種不同,請設度量合中之法也。平按:《靈樞》少多作多少,?作?。)


岐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者也。


若失度之人,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真者也。


(中度者,非唯取七尺五寸以為中度,亦取肥瘦寒溫盛衰處其適者,以為中度。瘠,音藉也。七只五寸人為中度者量定。捫,沒屯反,摸也。平按:失度,失字《靈樞》作夫。)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32

第六卷(卷首缺)?臟腑之一

 

平按:此篇自喜樂者以上,日本原抄正本殘缺,篇目亦不可考。


平從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自在我者以下至竭絕而失生經文楊注,證以《靈樞?本神》篇,補入喜樂者以上。


斷零璧,缺而復完,洵堪寶貴。


自在我者以上,惜無從查出,故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至地之,謹依《靈樞》卷二第八《本神》篇補入。


自喜樂者以下至末,均見《本神》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33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 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以上從《靈樞?本神》篇補入。)


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未形之分,?與我身,謂之德者,天之道也。故《莊子》曰:未形之分,物得之以生,謂之德也。陰陽和氣,質成我身者,地之道也。德中之分流動,陰陽之氣和亭,遂使天道無形之分,動氣和亭,物得生也。平按:注?字恐系施字之誤。)


故生之來謂之精,(雄雌兩神相搏,共成一形,先我身生,故謂之精也。)


兩精相搏謂之神,(即前兩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靈者謂之神者也,即乃身之微也。問曰:謂之神者,未知於此精中始生?未知先有今來?答曰:案此《內經》但有神傷、神去與此神生之言,是知來者,非曰始生也。及案釋教精合之時,有神氣來托,則知先有,理不虛也。故孔丘不答有知無知,量有所由。唯佛明言是可依。)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魂者,神之別靈也,故隨神往來,藏於肝,名曰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魄,亦神之別靈也,並精出此而入彼,謂為魄也。並,薄浪反。)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物,萬物也。心,神之用也。任知萬物,必有所以,神□□□□□□物□任物,故謂之心也。)


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亦神之用也,任物之心,有所追憶,謂之意也。)


意之所存謂之志,(志,亦神之用也,所憶之意,有所專存,謂之志也。)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思,亦神之用也,專存之志,變轉異求,謂之思也。)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慮,亦神之用也。變求之思,逆慕將來,謂之慮也。)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智,亦神之用也,因慮所知,處物是非,謂之智也。)


故智者之養生也,(神之所用,窮在於智,故曰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智者養生要有之道,春夏養陽,使適於暑也;秋冬養陰,使適於寒。)


和喜怒而安居處,(喜怒所生,生於居處,智者發而中節,故因以和安也。)


節陰陽而調柔剛,(陰以致剛,陽以起柔,兩者有節,則剛柔得矣。平按:柔剛《靈樞》、《甲乙》均作剛柔。)


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智者行和節養之道,則五養神安,六腑氣調,經脈用營,腠理密致,如此疵癘元本不生,八正四邪無由得至,自斯已往,或齊天地,莫見冬?,或類彭年,長生久視也。平按:注五養恐系五臟之誤,冬?二字未詳,因原抄如是,故仍之。)


是故怵惕思慮者,流溢而不固。


(怵惕思慮,多傷於心,神傷無守,所為不固也。)


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人之悲哀動中,傷於肝魂,淚竭筋絕,故失□也。平按:注失下原缺一字,據經文應作生。)


喜樂者,?散而不藏。


(喜樂志達氣散,□於肺魄,故精不守藏也。?,立安反,牽引也。平按:《靈樞》、《甲乙》均作憚,原抄作?。考 音展,上聲,木白理也。音義均不合。疑作撣,音彈,寒韻。《太玄經》:撣系其名。提持也。與本注音義為近。再查日本抄本,凡手旁多從木,如搏作?之類,今?字恐系撣字傳寫之誤。注氣散下原缺一字,據上注傷於肝魂,應作傷。魄下原有故精不守藏也六字,袁刻脫。)


愁憂者,閉塞而不行。


(愁憂氣結,傷於脾意,故閉塞不行也。平按:閉上《靈樞》、《甲乙》有氣字。)


盛怒者,迷惑而不理。


(盛怒氣聚,傷於腎志,故迷惑失理也。平按:理《靈樞》、《甲乙》作治。)


恐懼者,蕩憚而不收。


(右腎命門藏精氣,恐懼驚蕩,則精氣無守而精自下,故曰不收。平按:《甲乙》注云:《太素》不收作失守。今仍作不收,或另有本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心藏也。怵惕,腎來乘心也。思慮,則脾來乘心。二邪乘甚,故傷神也。)


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神為其主,故傷神則反傷右腎,故恐懼自失也。


亦反傷脾,故破?脫肉也。


毛悴色夭,死於冬。


(毛悴肺傷,色夭肝傷也,以神傷則五臟皆傷也。冬,火死時也。)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肝藏也。悲哀太甚傷肝,故曰動中。肝傷則魂傷。平按:肝上《靈樞》有脾憂愁至死於春一段,本書在後。)


魂傷則狂忘不精,不敢正當人,(魂既傷已,肝腎亦傷,故□□及□不精,不敢當人也。平按:狂忘《甲乙》作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甲乙》作其精不守,注:一本作不精不精則不正當。《靈樞》作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注故下缺二字,及下缺一字,袁刻作故狂妄不精,與原抄不合。)


縮而攣筋,兩脅骨舉,(肝足厥陰脈環陰器,故魂肝傷宗筋縮也。肝又主諸筋,故攣也。肝在兩脅,故肝病兩脅骨舉也。平按:縮上《靈樞》有陰字,骨舉《靈樞》作骨不舉。《甲乙》作令人陰縮而筋攣兩脅肋骨不舉。)


毛悴色夭,死於秋。


(秋,木死時也。)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肺臟也。喜樂,心喜乘肺,無極傷魄也。平按:無極《甲乙》作樂極。)


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魄傷則傷臟,故發狂病也。以樂蕩神,故狂病意不當人。又肺病,皮革焦也。平按:人皮革焦《甲乙》作其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死於夏。(夏,金死時。)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肺來乘脾,故憂愁不已傷意,發狂?亂,並脾病四肢不舉也。平按:《甲乙》作悶。)


毛悴色夭,死於春。


(春,土死時也。問曰:脾主愁憂。又云精氣並於肝則憂,即肝為憂也。《素問》云心在變動為憂,即心為憂也。肺在志為憂也,即肺為憂。其義何也?答曰:脾為四臟之本,意主愁憂。故心在變動為憂,即意之憂也。或在肺志為憂,亦意之憂也。若在腎志為憂,亦是意之憂也。故愁憂所在,皆屬脾也。平按: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新校正引楊注,又見《甲乙經?精神五臟論》所引楊注。按《甲乙經》云:肝之與腎,脾之與肺,互相成也。脾者土也,四臟皆受成焉。故恐發於肝而成於腎,愛發於脾而成於肝。又云:心之與肺,脾之與心,亦互相成也。故喜變於心而成於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一過其節,二臟俱傷,此經互言其義耳。又新校正謂:《甲乙經》具有此說,取五志迭相勝而為言,各舉一則義俱不足,兩見之則互相成義也。)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肝來乘腎,故不已傷志也。)


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腎志傷,故喜忘。腎在腰脊之中,故腎病不可俯仰屈伸也。平按:善《靈樞》、《甲乙》均作喜。屈伸二字《甲乙》無。)


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季夏,水死時也。)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恐懼起自命門,故不解傷精也。)精傷則骨酸痿厥,精□□。


(精為骨髓之液,故精傷則骨酸疼及骨痿也。平按:厥精下原缺二字《靈樞》、《甲乙》作時自下三字。)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人腎有二:左為腎臟,右為命門。命門藏精,精者五臟精液,故五臟藏精。)


不可傷,傷則守失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五臟之神不可傷也,傷五神者,則神去無守,臟守失也。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臟無神守,故陰虛也。陰臟氣無,遂致死也。故不死之道者,養五神也。人皆怵惕思慮,則以傷神,悲哀動中,日亡魂性,喜樂無極,神魄散揚,愁憂不解,志意 亂,盛怒無止,失志多忘,恐懼驚神,傷精痿骨,□以千端之禍,害此一生,終以萬品欲情,澆亂真性,仍服金石貴寶,摧斯易生之軀,多求神仙芳草,日役百年之命。昔彭HT 以道怡性,壽命遐長,秦武采藥求仙,早升霞氣。故廣成子語黃帝曰:來,吾語汝。至道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也。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心無所知,神將守形,可以長生。故我修身千二百歲,人皆盡死,而我獨存。得吾道者,上為皇,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下為土。是知安國安人之道,莫大怡神,亡神亡國之災,無出情欲。故岐伯以斯至道,上答黃軒,述千古之遺風,拯萬葉之荼苦也。平按:守失《靈樞》、《甲乙》作失守。注痿骨下原缺一字,據下文終以終字,此疑作始。又注遺風別本作道風。)


是故用針者,察觀病患之能,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臟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上古但有湯液之為而不用針,至黃帝賊邪傷物,故用針石,並藥灸等雜合行之,以除疾病。療病之要,必本其人五神存亡可得可失死生之意,然後命諸針藥,以行調養。若其人縱逸,五神以傷,愚醫不候神氣存亡,更加針藥,必其早夭不待時也。平按:察觀《甲乙》作觀察。能《靈樞》、《甲乙》均作態。)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肝心脾肺腎謂之五臟,藏精氣也。血脈營氣精謂之五精氣,舍五神也。肝主於筋,人臥之時,血歸於肝,故魂得舍血也。腎為水臟,主於恐懼;肝為木臟,主怒也。水以生木,故肝子虛者,腎母乘之,故肝虛恐也。)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肝為木臟,主悲哀也;心為火臟,主於笑也。木以生火,故火子虛者,木母乘之,故心虛悲者也。)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脹,經溲不利。


(溲,小留反。營,血肉也。脾主水穀,臟腑之主,虛則陽腑四肢不用,陰臟不安。實則脹滿及女子月經並大小便不利,故以他乘致病也。平按:此段《靈樞》在心臟脈之上。則脹《靈樞》作則腹脹。經溲《甲乙》作涇溲。)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息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


(肺主五臟穀氣,亦不受他乘,故虛則喘息利而少氣,實則胸滿息難也。平按:息利《靈樞》作鼻塞不利,《甲乙經》作鼻息不利。胸憑《靈樞》作胸盈,《甲乙》作憑,注云:《九墟》作盈。)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


(肺為金臟,主於狂厥;腎為水臟,主於水脹。五臟不安,金以生水,故水子虛者,金母乘之,故狂厥逆也。平按:志《甲乙》作氣。)


必審察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


(醫療之道,先識五臟氣之虛實,及知虛實所生之病,然後命乎針藥,謹而調之。平按:《靈樞》無察字,而謹調之作謹而調之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35

五臟命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七《本藏》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五。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太初之無,謂之道也。太極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也。未形德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也。此命流動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也。形體保神,各有所儀,謂之性也。是以血氣精神,奉於一形之生,周於形體所儀之性,亦周有分無間之命。故命分流動成形,體保神為性,形性久居為生者,皆血氣之所奉也。平按:奉下《靈樞》無於字。)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十二經脈也。十二經脈,行營血氣,營於三陰三陽,濡潤筋骨,利關節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者也。


(衛氣 悍,行於分肉,司腠理關闔也。平按:關字原抄作?,乃關字省文,袁刻作開,《靈樞》作關。)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脾腎之神志意者,能御精神,令之守身,收於魂魄,使之不散,調於寒暑,得於中和,和於喜怒,不過其節者,皆志意之德也。平按:和喜怒,和字原缺,袁刻作知,恐誤《靈樞》作和,謹依《靈樞》補入。注御字原缺,據經文應作御。)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滑利矣,(營氣和益也。覆者,營氣能營覆陰陽也。平按:滑《靈樞》作清。)


衛氣和則分解滑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衛司腠理,故致密也。平按:分解滑利《靈樞》作分肉解利。)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五臟不受邪氣矣。


(志意所為必當,故無悔矣。志意司腠理,外邪不入,故五臟不受也。平按:《靈樞》不至作不起,不受邪氣作不受邪。)


寒溫和則六腑化穀,風痹不作,(寒暑內適六腑,則中和穀化,賊風邪痹無由起也。)


經脈通利,支節得矣。


此人之常平也。


(若爾,血氣營衛志意調者,乃是人之平和者。平按:得下《靈樞》有安字。)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化穀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愚智賢不肖,毋以相倚也。


(五臟藏神,六腑化穀,此乃天之命分,愚智雖殊,得之不相依倚也。津液,即泣汗涎涕唾也。平按:穀上《靈樞》有水字。液者二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愚上《靈樞》有無字。)


然其有獨盡天壽,而毋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不能害也;


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者,何也?


愿聞其故。


(人有勞神怵惕,無所不為,雖犯賊風邪氣,獨盡天年。復有閑居無思,不預外邪,不免於病,不道傷命。同稟血氣,何乃有殊?愿聞其故也。平按:其有《靈樞》作有其。猶不能害《靈樞》作猶有弗能害。邪僻僻字原缺,之恐二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


(窘,奇殞反,急也。)


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肺心居其上,故參天也;肝脾腎在下,故參地也。肝心為牡,副陽也;脾肺腎等牝,副陰也。肝春心夏肺秋腎冬,即連四時也。從五時而變,即化五節。節,時也。平按:五節者也,也字原缺,據《靈樞》補入。)


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


六腑者,亦有長短小大濃薄結直緩急者。


(天地陰陽,四時八節,造化不同,用參五臟,何得一也?五臟各有五別□□六腑皆準五臟,亦有五別,故臟腑別言各有五別,五五二十五也。五臟既五,六腑亦五,三焦一腑屬於膀胱,故唯有五。平按:注各有五別下空二格,別本作各有五色五別,下二格不空。)


凡此二十五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此為善也。易傷以憂,即為惡也。心堅則臟安守固,此為吉也。心脆則喜病消癉熱中,即為凶也。如此臟腑隨義皆有善惡吉凶,請具陳也。平按:其方,其字原缺,謹據《靈樞》補。)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


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


(臟小則神□不敢自寬,故常安邪不入也。臟大則神氣宣縱,故憂不能傷,邪入不安也。平按:《甲乙經》以憂作於憂。又按:《甲乙經》注云:太素邪作外邪。今本仍無外字。又注神下一字原缺左旁,恐系收字,袁刻作敢。)


心高則滿於肺中,?而喜忘,難開以言;


(心臟高者,則神高也。心高肺逼□於心,故?喜忘也。以其神高不受他言,故難開以言也。平按:肺中,中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喜《靈樞》作善。注心高,高字原缺下方,細玩剩處,於高字為近,謹據經文作高。過下一字原不全,細玩剩處,與近字相似,袁刻作小,恐未安,謹空一格。)


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心下則在肺臟之外,神亦居外,故寒易傷也。亦以神下,故易恐以言也。)


心堅則臟安守固,(臟堅則神守亦堅固,故其心臟安不病,其神守堅固。)


心脆則喜病消癉熱中。


(五臟柔脆,神亦柔脆,故臟柔脆人,血脈上行,轉而為熱消肌膚,故病消癉熱中也。癉音丹。熱中,胃中熱故也。平按:脆原缺,謹據《靈樞》、《甲乙》補。熱中,中字原缺,旁有小注中字,據注熱中,胃中熱也,應作熱中,《靈樞》、《甲乙》同,袁刻作注,刻在五臟柔脆上,則混經於注矣。)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五臟端正,神亦端正也。神端正性亦和柔,故聲色芳味之利難相傷也,斯乃賢人君子所以得心神也。)


心偏傾,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心臟偏傾不一,神亦如之,故操持百端,竟無守司之恆,此為眾人小人所得心神也。心臟言神,有此八變。後之四臟,但言臟變,皆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志之主,言其神變,則四種皆知,故略不言也。平按:《甲乙經》注引楊上善注云:心臟言神有八變,後四臟但言臟變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變則四臟可知,故略而不言也。與此注正合。袁刻心臟言神誤作之神,意志下空十一格,不合。)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


(人分所得,肺小則少飲漿水。又肺小不受外邪,故不病喘喝。喝,喘聲。平按:《甲乙》無喝字。)


大則喜病胸痹喉痹逆氣。


(肺大喜受外邪,故喜病痹及逆氣也。平按:大則下《靈樞》、《甲乙》有多飲二字。《甲乙》無喉痹二字。)


肺高則上氣,肩息欲咳;


(肺高則上迫缺盆,故上氣喘息。兩肩並動,故曰肩息。又肺上迫,故數欲咳。平按:肩息欲咳《靈樞》無欲字《甲乙》作喘息咳逆。)


肺下則居賁迫肝,善脅下痛。


(賁,當膈也,補昆反。氣來委膈,下迫於肝,致脅下痛,以肝居脅下故也。平按:居賁《甲乙》作逼賁。迫肝《靈樞》、《甲乙》作迫肺。注委膈原校作垂膈。)


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臟堅固,不為邪傷,故無咳與上氣也。平按:咳《甲乙》作咳逆。)


肺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以上四臟之變,例同心臟。平按:善《靈樞》作苦。《甲乙》易傷下有也字,注云:一云易傷於熱,喘息鼻衄。)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偏傾者,隨偏所在,即偏處胸痛也。)


肝小則安,無脅下之病;


(肝小不受外邪,故安,無兩脅下痛。平按:安上《靈樞》有藏字。)


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喜鬲中,且脅下痛。


(胃居肝下,咽在肝旁,肝大下逼於胃,旁迫於咽,迫咽則咽膈不通飲食,故曰膈中也。肝大受邪,故兩脅下痛。平按:咽迫咽三字原缺,謹據《甲乙》補。喜《靈樞》作苦。)


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急,為息賁;


(肝高上支於膈,又切於脅,支膈切脅既急,即喘息於賁,故曰息賁也。平按:切《甲乙》作加。急《靈樞》作?。)


肝下則安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


(胃居肝下,是以肝下則安於胃上,脅下無物,故易受邪氣。平按:安胃《靈樞》作逼胃。)


肝堅則臟安難傷也,(肝堅則外邪不入,故安難傷也。)肝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肝偏傾則脅下偏痛也。


(偏近一箱,則一箱空處偏痛也。平按:偏痛,偏字《靈樞》無。)


脾小則安,難傷於邪也;


(脾小外邪不入,故安而難傷也。)


脾大則善湊?而痛,不能疾行。


(?,以沼反,?空處也。脾大湊向空?而痛,大□不行則□ 空也。平按:善《靈樞》、《甲乙》作苦。《甲乙》音停。注不行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力。則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脅。)


脾高則?引季脅而痛;


(脾下則緩,高則?牽,季脅中痛也。)


脾下則下加於大腸,加於大腸則臟外善受邪。


(脾下即是大腸,故脾下加,出於脾臟所居之外,故喜受邪。平按:外善受邪《靈樞》無外字,善作苦。)


脾堅則臟安難傷也,(外邪不傷故安。)脾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脾偏傾則喜喜脹。


(?,充曳反,牽縱也。脾偏形近一箱,動而多痹,又氣聚為脹也。平按:喜?喜脹《靈樞》作善滿善脹,《甲乙經》作?喜脹。)


腎小則安,難傷也;


(腎小不受外邪,故安而難傷也。)腎大則喜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也。


(腎大在於腰中,故俯仰皆痛也。)腎高則善背膂痛,不可以俯仰;


(腎高去腰,著於脊膂,故脊膂痛,不得俯仰也。)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腎下入於尻中,下迫膀胱,故尻痛不可俯仰。疝,所奸反,小腹痛,大小便難,曰疝。疝有多種,此為狐疝,謂狐夜時不得小便,少腹處痛,日出方得,人亦如此,因名狐疝也。)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在腰背之間,故腎堅則腰不痛也。)腎脆則喜病消癉。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腎偏傾則喜腰尻偏痛。


(二腎有一偏傾,則偏處痛也。平按:癉下《靈樞》、《甲乙》有易傷二字。)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喜常病也。


(人之五臟,受之天分,有此二十五變者,不由人之失養之愆,故雖不離屏蔽,常喜有前病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36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五臟二十五變皆在身中,變生常病亦居其內,未知因候,知以為調養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理者,肉之文理。粗音粗也。)


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堅,弱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胸前蔽骨,蔽心神也。其心上入肺中,不須蔽骨,故心高以無蔽骨為候也。高者,志意高遠也。故短小舉者,為心下之候。下者,志意卑近也。平按:?《靈樞》作??。弱下《靈樞》、《甲乙》有小字。)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


好肩膺者肺端正,脅偏竦者肺偏傾也。


(大肩,胸膺反□喉骨陷入,肺必高上。平按:巨肩,巨字原抄作臣,謹依《靈樞》、《甲乙》作巨。掖《靈樞》、《甲乙》作腋。好肩膺《靈樞》、《甲乙》作背膺濃。竦《靈樞》作疏,《甲乙》作竦,注云一作欹。)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者肝高,合脅菟?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足脛也。反,前曲出也。平按:菟《靈樞》作兔,《甲乙》作脆。好好《靈樞》、《甲乙》均不重,恐衍。)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揭,舉也,起輒反。)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


(一箱獨高為偏。平按:高耳《甲乙》作耳高。)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


(凡此二十五變,過分以為不善,減則為病,持平安和,以為大則也。平按:減原抄作咸,謹依《靈樞》、《甲乙》作減。)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36

黃帝曰:


善哉,然非余之所問也。


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感也,甚寒大熱,弗能傷也。


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


愿聞其故。


(子言五臟之變,所知是要,然非吾之問本意。問本意者,人生盡於天壽,內則深憂大恐,外則甚寒極熱,然無所傷,不為病也。而有外無寒暑之侵,內去怵惕之懷,而疾病百端,其故何也?平按:感《靈樞》作減。)


岐伯曰:五臟六腑者,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臟六腑堅端正者,和利得人,則道之宅也。臟腑脆而偏傾,則邪氣舍也。為道之宅,則其性和柔,神明聰利,人之受附也。為邪之舍,不離病也,心奸邪也,喜為盜也,乖公正也,言不恆也。是知二十五變,雖得之於天,調養得中,縱內外邪侵,不為病也。乖和失理,雖不離屏蔽,終為病也。前言一臟各有五病,未極理也;今言一變具有五臟,方得盡理,故請言故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善焦心愁憂;


(夫五神以依臟,故前言心臟之變,神亦隨之;次說四臟之變,不言神變;今總論五臟,初有四變,唯言於神,次有二變,但說於臟,次有二變,復但言神也。心臟形小,外邪難入,故少病;神亦隨小,故不自申焦心愁憂也。平按:《靈樞》、《甲乙》善均作苦,愁憂上均有大字。注自申,袁刻自作白。)


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


(措,置也,旦故反。平按:憂上《靈樞》、《甲乙》均有以字。舉措正統本《甲乙經》作舉指。)


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


(意志卑弱。)五臟皆堅者,無病;


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


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


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喜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喜,虛意反,好也。和謂神性和柔,利謂薄於名利,並為人所附也。平按:得人下《靈樞》、《甲乙》均有心字,喜盜均作善盜。不可以為人,《甲乙》無以字。覆《甲乙》作復。)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1

臟腑應候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七《本藏》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五。


黃帝問曰:愿聞六腑之應。


(五臟應候已說於前,六腑之候闕而未論,故次問之。)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也。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也。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也。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豪毛其應也。


(腎合三焦膀胱,故有五腑也。五臟為陰,合於五腑。五腑為陽,故皮脈筋肉腠理豪毛,五腑候也。平按:肝合膽,肝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豪《靈樞》、《甲乙》作毫。)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2

黃帝曰:應之奈何?


岐伯答曰: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


皮緩腹果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應,候也。肺以皮為候,肺合大腸,故以其皮候大腸也。結,紆屈多。平按:果《靈樞》、《甲乙》作裹。大而長,大字《甲乙》作緩。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甲乙》作皮急而短。皮滑,皮字原缺不全,《靈樞》、《甲乙》均作皮,袁刻作外,恐誤。)


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


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


(心合於脈,脈在皮中,故得以皮候脈,脈候小腸也。沖,虛也,脈虛小也。平按:小腸大而長,小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脈波小者,沖字道藏本《靈樞》作沖。)


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諸陽脈,六陽經也。小腸之脈,太陽也。太陽與諸陽為長,故諸陽經紆屈多者,則知小腸亦紆屈也,紆屈即名為結也。陽經在於膚不見,候其陽絡,即經可知矣。平按:多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注與諸陽,與字袁刻脫。)


脾應肉,肉?堅大者胃濃,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堅。


(脾以合胃,故以肉?候於胃也。么,小也,莫可反。平按:么袁刻作縻,注同,《靈樞》、《甲乙》均作么。)


肉?不稱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約不利。


肉?不堅者胃緩,(謂?顆累與身大小不相稱也。胃下逼於下管,故便溲不利。平按:管《甲乙》作脘。下管約《甲乙》注云:《太素》作下脘未約。)


肉?無小果累者胃急。


肉?多小累者,胃結者胃上管約不利。


(果音顆,謂肉 無小顆段連累。平按:果《靈樞》、《甲乙》作裹。小果累下《甲乙》有標緊二字。多小累《靈樞》作多少裹累。胃結二字《靈樞》、《甲乙》重。)


肝應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者膽薄。


爪堅者膽急,爪濡者膽緩。


(肝以合膽,膽以應筋,爪為筋余,故以爪候膽也。平按:應爪《甲乙》作應筋。爪薄、爪堅、爪濡下《靈樞》、《甲乙》有色紅、色青、色赤等字。)


爪無弱者膽直,(無弱,強也。爪強,膽直也。平按:無弱者《靈樞》、《甲乙》作直色白無約者。)


爪惡色多敗者膽結。


(人之爪甲色不得明淨,又多好破壞者,其人膽紆屈結也。平按:多敗二字,《靈樞》作黑多紋三字《甲乙》作黑多文三字。)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急皮而無豪毛者三焦膀胱急。


豪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希豪毛者三焦膀胱結。


(腎以應骨,骨應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氣發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之氣如霧漚溝瀆,與膀胱水腑是同,故合為一腑也。腠理豪毛在皮,故亦以皮之豪毛為候也。平按:腠理疏《靈樞》作疏腠理。急皮二字《靈樞》、《甲乙》均作皮急,希均作稀。)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2

黃帝曰:薄濃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


(已聞六腑美惡之形,然未知美惡生病何如。平按:薄濃《靈樞》作濃薄。形上《甲乙》有其字。)


岐伯曰:各視其所外應,以知其五內,則知其所病矣。


(各視外候,則知所生病矣。平按:各字《靈樞》無。所外應,所字《靈樞》、《甲乙》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3

臟腑氣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得盡期而死矣,見《靈樞》卷四第十七《脈度》篇。


自肺氣通於鼻至不得盡期而死矣,見《甲乙經》卷一第四。


自五臟氣心主噫至腎主骨,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自黃帝問至實而不滿,見《素問》卷三第十一《陰陽別論》。


自腦髓骨脈膽至實而不滿,見《甲乙經》卷一第三。


自問曰太陰陽明至下先受之,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篇,又見《甲乙經》七卷第一上編。


自問曰見真臟至帝曰善,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上編。


自問曰脾病而四肢不用至末,見《素問?太陰陽明論》,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六。


又按《素問?玉機真臟論》新校正云:詳自黃帝問至帝曰善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陰陽明表裡》篇中,王冰移於此。


據此,則《太素》與全元起本同,惜全本已亡,無從查究耳。


五臟常內閱於上,在七竅。


(閱,余說反,簡也。其和氣上於七竅,能知臭味色穀音等五物,各有五別也。平按:在七竅《靈樞》作七竅也。)


肺氣通於鼻,鼻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肺脈手太陰正別及絡皆不至於鼻,而別之入於手陽明脈中,上挾鼻孔,故得肺氣通於鼻也。又氣有不循經者,積於胸中,上肺循喉嚨而成呼吸,故通於鼻也。鼻為肺竅,故肺氣和者,則鼻得和氣,故鼻知臭香。《素問》言有五臭,經無五香。香,脾之臭也。平按:鼻和《靈樞》作肺和。臭香《甲乙》作香臭。)


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舌雖非竅,手少陰別脈循經入心中,上系舌本,故得心氣通舌也。《素問》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者,腎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濟,心氣通耳,故以竅言之,即心以耳為竅。又手太陽心之表,脈入於耳中,故心開竅在於耳也。平按:舌和《靈樞》作心和。)


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目能辨五色。


(肝脈足厥陰上頑顙也,連目系,故得通於目系。平按:目和《靈樞》作肝和。《甲乙》辨作視。)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脾足太陰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得氣通口也。穀有五味,舌已知之,五穀之別,口知之也,故食麥之者,不言菽也。?平按:口和《靈樞》作脾和。《甲乙》知作別,穀下有味字。注麥之,之字疑衍。)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手足少陽、手足太陽及足陽明絡皆入耳中。手少陽、足少陽、手太陽,此三正經入於耳中。足太陽脈在耳上角,又入腦中,即亦絡入於耳。足陽明耳前上行,亦可絡入耳中。手陽明絡別入耳中。計正經及絡手足六陽皆入耳中。經說五絡入耳中,疑足太陽絡不至於耳也。平按:耳和《靈樞》作腎和。)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疽。


(五臟主藏精神,其脈手足六陰,絡於六腑,屬於五臟。六腑主貯水穀,其脈手足六陽,絡於五臟,屬於六腑。七竅者,精神戶牖也。故六陰受邪入臟,則五臟不和,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利也。六陽受邪入腑,則六腑不和,六腑不和,則陽氣留處處為癰疽。平按:七竅《甲乙》作九竅。留為癰疽《甲乙》作留結為癰,《靈樞》無疽字。注處處,下處字疑衍。)


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利,陽脈不利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故外邪循脈入腑,則腑內不調,流於陽脈,陽脈澀而不利,陽氣留停,不和於陰,故陽獨盛也。平按:不利《靈樞》、《甲乙》作不和。)


陽氣大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大盛,則陽氣弗能營也,故曰關。


(陰氣和陽,故陰氣和利也。陽氣盛不和於陰,則陰氣澀也。陰氣澀而停留,則陰氣獨而盛也。陰脈別走和陽,故陽得通也。陰既獨盛不和於陽,則陽氣不能營陰,故陰脈關閉也。平按:陽氣大盛《甲乙》作邪在臟三字。不利《甲乙》作不和。氣留兩氣字《靈樞》、《甲乙》均作血。弗能營《甲乙》作不得相營。)


陽氣大盛,則陰氣弗得營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弗得相營也,故曰關格。


(陽氣獨盛,不和於陰,則陰脈不能營陽,以陽拒格,故名格。平按:自上節故曰關及本節陽氣大盛則陰氣弗得營也,《甲乙》無。)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


(陰陽脈有關格,即以其時與之短期,不可極乎天壽者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4

五臟氣

 

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噫,乙戒反,飽滿出氣也。五臟從口中所出之氣,皆是人常氣之變也。《素問》腎主嚏,不同也。平按:五臟氣《素問》作五氣所病。五主字《素問》均作為。欠下《素問》有為嚏二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4

六腑氣

 

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噦,小腸大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皆是六腑之氣所變之病。《素問》胃為逆氣為恐,腸為泄,膀胱不利癃遺溺也。平按:《素問》無六腑氣三字,膽為怒在遺溺下,為噦下有為恐二字,小腸大腸作大腸小腸,為泄下有下焦溢為水五字,膀胱下有不利為癃四字,遺溺下無下焦溢為水五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4

五並

 

精氣並於肝則憂,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腎則恐,並於脾則畏,是謂精氣並於臟也。


(精謂命門所藏精也,五臟之所生也。五精有所不足,不足之臟虛而病也。五精有餘,所並之臟亦實而病也。命門通名為腎,肝之母也,母實並子,故為憂也。心為火也,精為水也,水克於火,遂壞為喜。肺為金也,水子並母,故有悲憐。精並左腎,則腎實生恐。脾為土也。並於土,被克生畏。《素問》精並於脾,消食生飢。如是相並為病,乃有無窮,斯為陰陽五行之變也。平按:《素問》五並作五精所並。心肺肝脾腎以次為序,與此不同。是謂精氣並於臟句,作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注左腎袁刻作於腎。)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5

五惡

 

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臟氣所惡。


(東方生風,風生於肝,肝之盛即便惡風。以子從樹生,子生多盛,必衰本樹,相生之物,理皆然也,故肝惡風也。南方生熱,熱從心生,故心惡熱也。《素問》曰:西方生燥,燥生於肺。若爾,則肺惡於燥。今此肺惡寒、腎惡燥者,燥在於秋,寒之始也;寒在於冬,燥之終也。肺在於秋,以肺惡寒之甚,故言其終;腎在於冬,以腎惡燥不甚,故言其始也。中央生濕,濕生於脾,以其脾感,故惡濕也。平按:《素問》五惡作五臟所惡。心肺肝脾腎仍以次為序。此五臟氣所惡句,作是謂五惡。又新校正節引此注,自肺惡燥至言其始也止。)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5

五液

 

心主汗,肝主淚,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生。


(汗者水也,遍身腠理之液也,心者火也,人因熱飲熱食,及因時熱蒸於濕氣,液出腠理,謂之汗也。肝通於目,目中出液,謂之淚也。肺通於鼻,鼻中之液,謂之涕也。腎脈足少陰,上至頏顙,通退場門中,名之為唾,故腎主唾也。脾足太陰脈,通於五穀之液,上出廉泉,故名為涎。平按:《素問》五液作五臟化液。心肺肝脾腎仍以次為序。五主字均作為。此五液所生句,作是謂五液。)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6

五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


(五藏,財浪反。腎有二枚:左箱為腎,藏志也;在右為命門,藏精也。平按:五藏《素問》作五藏所藏。精志,精字《素問》無。新校正云:「按上善云:腎有兩枚:左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與此正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6

五主

 

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平按:五主《素問》作五臟所主。肌《素問》作肉。)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6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為腑,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


(方,道也。異道之士,所說臟腑不同。腦髓骨脈膽及女子胞,此六或有說之為臟,或有說之為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或有說之為臟,或有說之為腑。所說臟腑相反,何者為真?平按:《素問》黃帝問下無於岐伯三字。)


岐伯曰:腦髓骨脈膽及女子胞,此六者地氣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胞,豹交反,生兒裹也。地主苞納收藏,腦髓等六法地之氣,陰藏不瀉,故得名臟;以其聚,故亦名府。腑,聚也。此本非是常府,乃是奇恆之府,奇異恆常。平按:六者二字原缺,謹依《素問》補入。寫《甲乙》作瀉,下同。)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於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故名曰腑。


(天主輸泄風氣雨露,故此五者受於五臟糟粕之濁,去於天氣,輸瀉不藏,故是恆府。唯有五者,以膽一種,藏而不瀉,割入奇府,是肝之表,故得名府也。平按:《素問》膀胱下有此五二字,故名曰府作名曰傳化之府《甲乙》同。)


此不能久留,輸瀉魄門,(並精□□之處,謂之魄門。此五之中,三焦亦能輸瀉精氣於魄門也。平按:輸瀉下《素問》、《甲乙》有者也二字,魄門二字屬下節。)


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五臟在內為主,六腑在外為使,使之行於水穀也。)所謂五臟者,藏精神而不瀉者也,故滿而不能實。


(精神遍於臟中不離,故不瀉而滿也。雖滿常虛,故不實。平按:精神《素問》作精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精氣作精神。與此正合。)


六腑者,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水穀之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


(腸胃更滿,故為實也;更虛,故不滿也。飽食未消,腸中未有糟粕,即胃實腸虛也;食消以下於腸,胃中未有食入,即腸實胃虛也。以其胃虛,故氣得上也;以其腸虛,故氣得下也。氣得上下,神氣宣通,長生久視。平按:六腑者下《素問》、《甲乙》均有傳化物而不藏句。)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7

問曰:太陰陽明,表裡也,脾胃脈也,生病異何也?


(足太陰足陽明脾胃二脈,諸經之海,生病受益以為根本,故別舉為問也。平按:太陰上《甲乙》有足字。表裡上《素問》、《甲乙》有為字。生病異,《甲乙》作生病異者,《素問》作生病而異者。)


答曰: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順,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


(太陰為陰,陽明為陽,即異位也。春夏陽明為實,太陰為虛,秋冬太陰為實,陽明為虛,即更虛實也。春夏太陰為逆,陽明為順;秋冬陽明為逆,太陰為順也。手三陰,從內向外也;手三陽,從外向內也。足之三陰,從外向內;足之三陽,從外向內也。十二經脈陰陽六種不同,生病固亦多也。平按:更實更虛更逆更順《素問》作更虛更實更逆更從。又按:《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與此正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7

黃帝曰:愿聞其異狀。


(問其病異。)


答曰: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


(陽為天氣主外,故陽道實也。陰為地氣主內,故陰道虛也。)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風寒暑濕虛邪外入腠理,則六陽之脈受之。飲食男女不節,則六陰受之。平按:《甲乙》陽受之下有則入腑三字,陰受之下有則入臟三字,本書在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六陽受於外邪,傳入六腑;六陰受於內邪,傳入五臟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六腑陽氣在外,故身熱也。陽盛晝眠不得至夜,故不時臥也。陽氣盛於上,故上為喘呼也。平按:不時臥《甲乙》作不得眠。)


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陰邪在中,實則 脹腸滿,閉塞不通,虛則下利腸 。)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肺為天也,喉出肺中之氣呼吸,故主天。脾為地,咽出脾胃噫氣,故主地。)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風從上下,故陽受之;濕從下上,故陰受之。)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至足。


(足三陰脈,從足至頭,走頭下胸,橫出腋下,循臂至指端,為手三陰脈也。變為手三陽脈,從手指端上行至頭,下行至足,為足三陽。陰陽相注,如環無端。平按:兩下字下《素問》、《甲乙》均有行字。)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行;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行。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陽病者,三陰之脈上行至頭極已為陽,受風熱已下行;陰病者,三陽之脈下行至足極已為陰,受寒濕已上行。故傷風上先受之,傷濕下先受之。平按:而下行而上行,兩行字《素問》、《甲乙》無。注風熱已,已字袁刻作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7

問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無余物和雜,故名真也。五臟之氣皆胃氣和之,不得獨用。如至剛不得獨用,獨用即折,和柔用之即固也。五臟之氣,和於胃氣,即得長生;若真獨見,無和胃氣,必死期也。欲知五臟真見為死、和胃為生者,於寸口診手太陰,即可知之也。見者如弦是肝脈也,微弦為平好也。微弦,謂弦之少也,三分有一分為微,二分胃氣與一分弦氣俱動,為微弦也。三分並是弦氣,竟無胃氣,為見真臟也。見真臟死,其理至妙,請陳其理,故曰何也。平按:《素問》新校正引此注甚詳。)


答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五臟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能至手太陰。


(胃受水穀,變化精氣而資五臟,故五臟得至手太陰寸口,見於微弦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手太陰。


(五臟主於五時,至其時也,其臟有病之甚者,胃氣不與之居,不因胃氣,以呼吸之力,獨自至於太陰寸口,見於真弦也。平按:自字原缺,謹依《素問》補。注不與之居,別本居作俱。)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


(真臟脈弦不微、無胃氣者,則知肝病勝也。肝病邪勝,則胃穀精氣衰。)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


獨見者,為病勝臟也,故曰死。


黃帝曰:善。


(真見病甚,故致死也。平按:自問曰見真臟至此,新校正謂全元起本在《太陰陽明表裡》篇中,此乃王氏所移。今檢《素問?太陰陽明論》篇前後均在此篇,惟此一段在《玉機真臟論》中,其為王氏所移益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8

問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五臟皆連四肢,何因脾病獨四肢不用也?平按:脾字原缺,謹依《素問》補入。)


答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徑至,必因脾乃得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生,故不用焉。


(土旺四季,四季皆有土也;脾長四臟,四臟皆有脾也。何者?四肢百體稟氣於胃,胃以水穀津液資四肢。當用資四肢之時,胃氣不能徑到四肢,要因於脾,得水穀津液營衛之氣,營於四肢,四肢稟承,方得用也。若其脾病脈道不通,則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也。平按:徑至袁刻誤作俱至,《素問》作至經,新校正云:《太素》至經作徑至,楊上善云:胃以水穀資四肢,不能徑至四肢,要因於脾,得水穀津液,營衛於四肢。與此注合。不利《甲乙》作不通。皆無氣生《素問》作皆無氣以生《甲乙》同。)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8

問曰:脾之不主時何也?


答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時,脾臟有常著土之精也。


(四臟之本,皆為土也。十八日用,故曰寄也。著,澄略反,在也。脾臟在土之精妙也。平按:治中央《甲乙》作土者中央。不得獨主時,《甲乙》無得字,《素問》作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有常著,《甲乙》作脾者土臟常著胃,《素問》作脾臟者常著胃。)


土者,主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


(土為萬物之質,法於天地,與萬物為質,故身與頭手足為體,身不別主時。平按:主《素問》、《甲乙》作生。天地天字、主時二字原缺,謹依《素問》、《甲乙》補。)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8

問曰:脾與胃也,以募相逆耳,而能為之行津液何也?


(脾陰胃陽,脾內胃外,其位各別,故相逆也。其別異,何能為胃行津液氣也?一曰相連,脾胃表裡陰陽,募既相假,故曰相連也。平按:以募相逆《素問》作以膜相連耳。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楊上善云:脾陰胃陽,脾內胃外,其位各異,故相逆也。」又注故相下原抄缺二字,依新校正所引,應作逆也二字。袁刻相上脫故字,逆下脫也字。又注陰陽募,袁刻募誤作前。)


答曰:足太陰,三陰也,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嗌,於末反,咽也。足太陰脈貫胃屬脾,上行絡嗌,其氣強盛,能行三陰之脈,故太陰脈得三陰名也。平按:脈上《素問》、《甲乙》有其字。)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脈肉皆毋氣以主,故不用焉。


(陽明為陰陽臟腑之海,五臟六腑各因十二經脈受氣於陽明,故經脈得為胃行津液之氣。四肢稟承四肢得□□經脈不□陽明,則陰脈不通,筋骨脈肉無氣以主也。平按:陽明者表也,者表二字原缺,謹依《素問》、《甲乙》補入。水穀下《素問》、《甲乙》無之字。日以益衰《甲乙》作氣日以衰。脈肉二字原缺,《素問》、《甲乙》作肌肉,依本注應作脈肉。)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49

第八卷(卷首缺)?經脈之一

 

平按:此篇自余則二字以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及《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補入。


自余則二字以下至末,見《靈樞?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51

第八卷(卷首缺)?經脈之一

 

平按:此篇自余則二字以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及《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補入。


自余則二字以下至末,見《靈樞?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

 


雷公問於黃帝曰:


《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


(平按:《靈樞》始下有「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四句。)愿聞其道。


(平按:《靈樞》聞上有盡字。其道下「有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五十七字。)


黃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平按:《靈樞》曰上無答字,決上有能字,通下無也字。)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從《靈樞》、《甲乙經》補入。)


余則肩背痛,(肺氣盛,故上衝肩背痛也。)風寒汗出,中風不浹,數欠。


(肺脈盛者則大腸脈盛,天有風寒之時,猶汗出臟中,身外汗少,故曰不浹。祖夾反,謂潤洽也。有本作「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陰陽之氣上下相引,故多欠也。平按:不浹數欠《靈樞》作小便數而欠,《甲乙》同。又欠袁刻誤作次。注有本袁刻作本有。)


氣虛則肩背痛寒,(盛氣衝滿,肩背痛也,肩背元氣虛而痛也。陽虛陰並,故肩背寒也。平按:肩背下原抄重一背字,《靈樞》、《甲乙經》均不重,疑衍。)


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肺以主氣,故肺虛少氣不足以息也。大腸脈虛令膀胱虛熱,故溺色黃赤也。溺音尿。)


為此諸病,(手太陰脈氣為前諸病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八十一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肝實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南方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者,木之母也。水以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平按:注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句,《難經》無去字,干作平。滑注云: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復云:經曰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東方肝也,西方肺也,東方實則知西方虛。若西方不虛,則東方安得過實?或瀉或補,要亦抑其甚而濟其不足,損過就中之道。越人之意,蓋謂東方過於實,而西方之氣不足,故瀉火以抑其木,補水以濟其金,是乃使金得與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則前後文義窒礙,竟說不通。使肝不過肺不虛,復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據此,則本注去字、不字疑衍,原抄干字當系平字傳寫之誤。)


熱則疾之,(熱盛沖膚,閉而不通者,刺之搖大其穴,瀉也。)


寒則留之,(有寒痹等在分肉間者,留針經久,熱氣當集,此為補也。)


陷下則灸之,(經絡之中,血氣減少,故脈陷下也。火氣壯火,宣補經絡,故宜灸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八十一難》云: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是謂正經自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前盛虛者,陰陽虛實,相移相傾,而他經為病。有當經自受邪氣為病,不因他經作盛虛。若爾,當經盛虛,即補瀉自經,故曰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厥陰少陽,其氣最少,故寸口陰氣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人迎陽氣一盛,病在手足少陽。少陰太陽,其氣次多,故寸口陰氣二盛,病在手足少陰;人迎陽氣二盛,病在手足太陽。太陰陽明,其氣最多,故寸口陰氣三盛,病在手足太陰;人迎陽氣三盛,病在手足陽明。所以厥陰少陽,氣盛一倍為病;少陰太陽,二倍為病;太陰陽明,三倍為病。是以寸口人迎,隨陰陽氣而有倍數,候此二脈,知於陰陽氣之盛也。其陰陽虛衰,寸口人迎反小,準此可知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手陽明脈,起手之指端上行,下屬大腸,通行大腸血氣,故曰大腸手陽明脈也。)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手陽明與手太陰合。手太陰從中焦至手大指次指之端,陰極即變為陽。如此陰極陽起,陽極陰起,行手頭及足,如環無端也。平按:《甲乙經》端下有外側二字。)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掌骨及大指本節,表兩骨之間也。)


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手三陰行內,手三陽行?外,陽明行?外前楞也。平按:上?外前廉《甲乙經》作上循?外廉。)


上肩,出?前廉,(?音隅,角也,兩肩端高骨即肩角也,又五口反。平按:出 前廉《靈樞》、《甲乙經》作出?骨之前廉。)


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柱骨,謂缺盆骨上極高處也。與諸脈會入缺盆之處,名曰會也。手陽明脈上至柱骨之上,復出柱骨之下入缺孟也。)


絡肺,下鬲屬大腸;


(腑氣通臟,故絡臟屬腑也。平按:鬲《靈樞》作膈,下同。)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頸,項前也。交,謂相交不相會入也。)


(平按:上頸《甲乙經》作直上至頸。俠《靈樞》均作挾,下同。)


是動則病齒痛?腫。


(齒痛,謂下齒痛也。?,謂面顴秀高骨也,專劣反。平按:《靈樞》作頸,今本《甲乙經》作頰,正統本《甲乙經》作頸。)


是主津所生病者,(《八十一難》云:邪在血,血為所生病,血主濡之也。是為血及津液皆為濡也。津,汗也。以下所生之病,皆是血之津汗所生病也。平按:《難經》云: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是以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響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也。滑注謂此脈字,非尺寸之脈,乃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輒有二病者,蓋以有在氣在血之分也。平又按:《靈樞》、《甲乙》津下有液字。注津汗袁刻作津液。)


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陽明經是腑陽脈,多為熱痛,故循經所生七種病也。鼻孔引氣,故為鼽也,鼻形為鼽也。有說鼽是鼻病者,非也。)


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是動所生之病,有盛有虛。盛者,此脈所過之處熱及腫也。)


虛則寒栗不復。


(陽虛陰並,故寒栗也。不復,不得復於平和也。)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中,(平按: 中下《靈樞》有旁納太陽之脈六字,《甲乙經》納作約。)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


(足陽明脈起於鼻,下行屬胃,通行胃之血氣,故曰胃足陽明脈也。手陽明經從手上挾鼻孔,到此而起,下行至於足指,名足陽明經。十二經脈行處及穴名,備在《明堂經》具釋之也。客主人,即上開穴也。?,阿葛反,鼻莖也。顱音盧。胃腑通氣入臟,故屬胃絡脾也。平按:?顱,《靈樞》、《甲乙經》作額。注上開穴,本書《氣府》篇:客主人各一。楊注云:一名上關穴。《甲乙經》卷三第十一謂:上關,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開口有孔,手少陽足陽明之會。《素問?氣穴論》篇及《氣府論》王注均同。則開字當系關字傳寫之誤。)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齊,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胃傳食入小腸處,名胃下口。此脈一道,從缺盆下乳內廉膚肉之中,下俠齊至氣銜中。前者一道,從缺盆屬胃。今從胃口下下行,與氣街中者合為一脈而下。抵,至也,丁禮反。平按:俠齊《靈樞》作挾臍。《靈樞》、《甲乙經》髀下均有關字,菟均作兔。)


下膝入臏中,(膝,脛頭也。臏,膝之端骨也,頻忍反。)


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古孟反。平按:下循?外廉,袁刻脫此五字。《靈樞》作脛。)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脈從氣街下行至足指間,凡有三道。平按:下膝三寸,膝字《靈樞》作廉。)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洒洒,惡寒?,音洗,謂如水洒洗寒也。平按:洒洒《甲乙經》作淒淒然三字。)


善伸數欠顏黑,(凡欠及多伸,或為陽上陰下,人之將臥,陰陽上下相引,故數欠。顏額,陽也。黑,陰也。陰氣見額陽,病也。平按:伸《靈樞》作呻。)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至,甚也。


陽明,土也。


土惡木,故病甚惡木音也。


陽明主肉,血盛,故惡火也。


陽明厥喘悶,悶故惡人也。


(平按:音《靈樞》作聲。)


獨閉戶牖而處,(陰靜而暗,陽動而明,今陰氣加陽,故欲閉戶獨處也。平按:牖上《靈樞》、《甲乙經》有塞字。)


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盛故也。)


賁向腹脹,是為?厥。


(向音鄉。謂陽氣賁聚虛滿為腹脹也。以陽盛於腳,故欲登高棄衣而走,名為 厥也。平按:向《靈樞》、《甲乙經》均作響。《靈樞》作?,今本《甲乙經》作臂,正統本《甲乙經》作?。)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陽明主肉,血為肉液,故亦主血也。淫,過也,謂傷寒熱病,溫熱過甚而熱汗出也。平按:瘧《甲乙經》作?。)


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衄,出血也。不言鼻衄而言鼽衄者,然鼻以引氣也,鼽鼻形也,鼻形之中出血也。胗,唇癢瘡,音緊。平按:胗《甲乙經》作緊。)


腹外腫,膝臏腫痛,(陽明,一道行於腹外,一道行於腹內。腹內水穀行通,故少為腫;腹外衛氣數壅,故腹外多腫也。平按:腹外腫《靈樞》、《甲乙經》作大腹水腫。)


循膺、乳、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上七處並是足陽明脈所過,故循上七處痛者,是陽明脈病也。股,髀內陰股也。足中指內外間,陽明脈支所至,故脈病中指不用也。平按:街上《靈樞》有氣字,《甲乙經》同。注七處痛,處字袁刻誤作虛。足中指,指字袁刻脫。)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足陽明脈,唯行身前,故脈盛身前皆熱也。)


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變。


(脈氣有餘身前,故身前皆熱;若有餘胃中,故善飢溺變也。平按:變《靈樞》、《甲乙經》均作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有餘,身前胃中有熱有飢;不足,身前胃中寒栗脹滿。陽氣有餘,陰氣不足,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今但舉一邊為例耳。)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脾足太陰之脈,(足太陰脈,起於足大趾端,上行屬脾,通行脾之血氣,故曰脾足太陰脈者也。)


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核,胡革反。人足大趾本節後骨,名為核骨也。平按:核《靈樞》、《甲乙經》作核。)


上內踝前廉,(十二經脈,皆行筋肉骨間;惟此足太陰經,上於內踝薄肉之處,脈得見者也。)


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內踝直上名為內,外踝直上名為外,脛後腓腸名為?。太陰從內踝上行八寸,當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行之。平按:《靈樞》作?。脛《甲乙經》作?。)


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股屬脾絡胃,(膝內之股近膝名膝股,近陰處為陰股也。平按:《靈樞》無循字。入股股字作腹,《甲乙經》同。)


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


(舌下散脈,是脾脈也。)是動則病舌強,食則歐,胃脘痛,(脘,胃腑也,脘音管也。平按:《靈樞》、《甲乙經》舌下均有本字,歐作嘔。)


腹脹善噫,得後出余氣則快然如衰,(寒氣客胃,厥逆從下上散,散已復上出胃,故為噫也。穀入胃已,其氣上為營衛及膻中氣,後有下行與糟粕俱下者,名曰余氣。余氣不與糟粕俱下,壅而為脹,今得之泄之,故快然腹減也。平按:出余二字《靈樞》、《甲乙經》均作與。《甲乙經》如衰作而衰。)


身體皆重。


(身及四肢,皆是足太陰脈行胃氣營之。若脾病,脈即不營,故皆重也。)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脾所生病,太陰脈行至舌下,故舌本痛也。)


體不能動搖,(脾不營也。)


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脾脈注心中,故脾生病,煩心、心急痛也。平按:痛《甲乙經》作寒瘧。)


溏、瘕、泄,(溏,食消,利也。瘕,食不消,瘕而為積病也。泄,食不消,飧泄也。)


水閉,(脾所生病,不營膀胱,故小便不利也。)


黃癉,不能臥,強欠,(內熱身黃病也。脾胃中熱,故不得臥也。將欠不得欠,名曰強欠。平按:《靈樞》、《甲乙經》癉均作疸,欠均作立。不能臥《甲乙經》作不能食唇青。)


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


(或痹不仁,不能用也。平按:內腫厥《甲乙經》作內腫痛厥。大指上《靈樞》、《甲乙經》均有足字。)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


(十二經脈之中,余十一經脈及手太陽經,皆起於別處,來入臟腑。此少陰經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脈,不因余處生脈來入,故自出經也。肺下懸心之系,名曰心系。余經起於余處,來屬臟腑。此經起自心中,還屬心系,由是心神最為長也。問曰:《九卷》心有二經:謂手少陰,心主。手少陰經不得有輸。手少陰外經受病,亦有療處。其內心臟不得受邪,受邪即死。又《九卷?本輸》之中,手少陰經及輸並皆不言。今此《十二經脈》及《明堂流注》,少陰經脈及輸皆有,若為通精?答曰:經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客。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即死。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心主脈也。故有脈不得有輸也。手少陰外經有病者,可療之於手掌兌骨之端。又恐經脈受邪傷臟,故《本輸》之中,輸並手少陰經亦復去之。今此《十二經脈》手少陰經是動所生皆有諸病,俱言盛衰並行補瀉及《明堂流注》具有五輸者,以其心臟不得多受外邪,其於飲食湯藥,內資心臟,有損有益,不可無也。故好食好藥資心,心即調適;若惡食惡藥資心,心即為病。是以心不受邪者,不可受邪也。言手少陰是動所生致病及《明堂》有五輸療者,據受內資受外邪也。言手少陰是受邪,故有病也。平按:注若為通精,精字原校作釋。又注是動所生,生字袁刻誤作致。及明堂,及字袁刻作又。)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筋骨血氣四種之精與脈合為目系,心脈系於目系,故心病閉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上出掖下,下循?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其小指掌後尖骨,謂之兌骨也。平按:上出掖下《靈樞》作下出腋下。掖《靈樞》、《甲乙經》均作腋,下同,不再舉。下肘內《甲乙經》作下肘中內廉。兌《靈樞》作銳,下同。)


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掌外將側,名曰外廉;次掌內將側,名內廉也。平按:《靈樞》、《甲乙經》廉上有後字。)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


(心經病,心而多熱,故渴而欲飲。其脈循臂,故是動為臂厥之病也。平按:《靈樞》、《甲乙經》為上有是字。)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也。


(其脈上掖近脅,故脅痛也。?臂內後廉,脈行之處,痛及厥也。厥,氣失逆也。平按:脅痛《甲乙經》作脅滿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小腸手太陽之脈,(手太陽脈起於手指,上行入缺盆,下屬小腸,通小腸血氣,故曰小腸手太陽脈也。)


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出踝中,(人之垂手,大指著身之側,名手內側;小指之後,名手外側。足脛骨與足 骨相屬之處,著脛骨端內外高骨,名曰內外踝;手之臂骨之端,內外高骨,亦名為踝也。手太陽脈貫踝也。平按: 《靈樞》、《甲乙經》作腕,考腕與通。)


直上循臂下骨下廉,(臂有二骨:垂手之時,內箱前骨名為上骨,外箱後骨名為下骨。手太陽脈行下骨下將側之際,故曰下廉也。平按:《靈樞》骨上無下字,《甲乙經》同。)


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後廉,(手陽明上?外前廉,手少陽循?外,此手太陽循?外後廉。手三陰脈行於?內,手三陽脈行於?外,此為異也。平按:《靈樞》兩骨作兩筋。)


出肩解,(肩臂二骨相接之處,名為肩解。)


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肩,兩肩也。甲,兩甲也。兩箱之脈,各於兩箱繞肩甲已,會於大椎,還入缺盆,此為正也。有說兩箱脈來交大椎上,會大椎穴以為交者,經不言交,不可用也。平按:甲《靈樞》作胛,《甲乙經》同。缺盆《甲乙經》有向腋下三字。)


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脈絡心,循咽而下,抵著胃下,屬於小腸。上至顴?,旁抵鼻孔,至目內?。目 有三:目之內角為內?,外角為兌?,崖上為上?也。平按:兌《靈樞》、《甲乙經》均作銳。下其支者,支字正統《甲乙經》作直。內?下《靈樞》、《甲乙經》均有斜絡於顴四字。注有三,三字袁刻誤作二。)


是動則病嗌痛頜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臂?痛若折者也。平按:頜《靈樞》、《甲乙經》均作頷。)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 肘臂外後廉痛。


(兩大骨相接之處,有穀精汁,補益腦髓,皮膚潤澤,謂之為液,手太陽主之。邪氣病液,遂循脈生諸病也。)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膀胱足太陽之脈,(足太陽脈,起目內?,上頭下項挾脊屬膀胱,通膀胱血氣,故曰膀胱足太陽脈也。)


起於目內?,上額交顛上;


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貫?,入?中;


(顛,頂也。頂上有骨空,太陽入骨空絡腦還出也。?音博。?音屯,尻之濃肉也。平按:《靈樞》、《甲乙經》顛均作巔。貫 上《靈樞》有挾脊二字,《甲乙經》有會於後陰四字。)


其支者,從?內左右別下貫胂,過?樞,(胂,挾脊肉也,似真反。髀樞,謂髀骨尻骨相抵相入轉動處也。平按:支正統本《甲乙經》作直。《甲乙經》作膊。胂《靈樞》、《甲乙經》均作胛,《甲乙經》注云。一作髖。胂下《靈樞》、《甲乙經》均有挾脊內三字。又注髀骨髀字、相抵相字,袁刻均脫。)


循髀外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京骨,謂外踝下近前高骨也。京,高碩也。平按:後廉上《靈樞》有從字;?作 ,《甲乙經》同。)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回,?如結,?如裂,是為踝厥。


(?之病者,皆是太陽行踝之後,為厥失逆病也。結,謂束縛也。平按:《甲乙經》脊下無痛字,折下無髀字。回《靈樞》作曲,《甲乙經》同。注為上別本有所字。)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亞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


(足太陽水,生木筋也,故足太陽脈主筋者也。所以邪傷於筋,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也。平按:顛《靈樞》作巔。亞《靈樞》作??,注音信,頂門也,《甲乙經》作囟,音同,疑是古囟字之誤。項痛《甲乙經》作項頸間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腎足少陰之脈,(足少陰脈,上行屬腎,通行腎之血氣,故曰腎足少陰脈也。)


起於小指之下,邪趣足心,出於然骨之下,(足太陽腑脈至足小指而窮,足少陰臟脈從小指而起,是相接也。然骨,在內踝下近前起骨是也。平按:趣《靈樞》作走。)


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少陰脈行至內踝之後,別分一道入足跟中也。平按:注足跟二字袁刻誤作骨陷二字。)


以上?內,出?內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貫脊,謂兩箱二脈,皆貫脊骨而上,各屬一腎,共絡膀胱。平按:《甲乙經》下有中字。)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直貫肝鬲而過稱貫,即舌下兩旁脈是也。平按:舌本下《甲乙經》注云:一本云:從橫骨,中挾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從肺下行,循心系絡於心,注胸中也。)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少陰脈病,陰氣有餘,不能消食,故飢不能食也。以陰氣盛,面黑如地色也。平按:面黑如地色《靈樞》作面如漆柴,《甲乙經》作面黑如炭色。)


咳唾則有血,喝喝如喘,(唾為腎液,少陰入肺,故少陰病熱,咳而唾血。雖唾喉中不盡,故呼吸有聲,又如喘也。喝,呼葛反。平按:咳《甲乙經》作咳,如喘作而喘。)


坐而欲起,起目????,如無所見,(少陰貫肝,肝脈系目,今少陰病,從坐而起,上引於目,目精氣散,故????無所見也。莫郎反。平按:起字《靈樞》、《甲乙經》不重,????作?。)


心如懸病飢狀,(足少陰病,則手少陰之氣不足,故心如懸飢狀也。平按:病《靈樞》、《甲乙經》作若。)


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腎主恐懼,足少陰脈氣不足,故喜恐,心怵惕。前之病,是骨厥所為,厥謂骨精失逆。惕,恥激反,謂懼也。平按:氣不足至捕之,《甲乙經》無此十四字。)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癉腸?,(熱成為癉,謂腎臟內熱發黃,故曰黃癉也。腎主下焦,少陰為病,下焦大腸不和,故為腸?也。平按:癉《靈樞》、《甲乙經》作疸。)


脊股內後廉痛,委厥嗜臥,(津液不通,則筋弛好臥也。平按:委《靈樞》、《甲乙經》均作痿。)足下熱而痛。


(少陰虛則熱並,故足下熱痛也。平按:而痛下《甲乙經》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十六字,本書及《靈樞》均在後。)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食,(不盛不虛以經取者,亦以經取灸也。故療腎所生之病亦有五法:自火化以降,並食熟肉,生肉令人熱中,人多不欲食之,腎有虛風冷病,故強令人生食豕肉,溫腎補虛,腳腰輕健,人有患腳風氣,食生豬肉得愈者眾,故灸腎病,須食助之,一也。)


緩帶,(帶若急則腎氣不適,故須緩帶,令腰腎通暢,火氣宣行,二也。)


被發,(足太陽脈,從頂下腰至腳,今灸腎病,須開頂被發,陽氣上通,火氣宣流,三也。平按:注從頂,頂字袁刻作項。開頂,頂字袁刻脫。)


大杖,(足太陽脈,循於肩?,下絡於腎,今療腎病,可策大杖而行,牽引肩?,火氣通流,四也。)


重履而步。


(燃磁石療腎氣,重履引腰腳,故為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弛其帶令重,履之而行,以為輕者,可漸加之令重,用助火氣,若得病愈,宜漸去之,此為古之療腎要法,五也。)


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心神為五臟六腑之主,故曰心主。厥陰之脈,行至於足,名足厥陰;行至於手,名手厥陰。以陰氣交盡,故曰厥陰。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脈起胸中,入此包中,名手厥陰。故心有兩經也;心中起者,名手少陰;屬於心包,名手厥陰。有脈別行,無別臟形,三焦有氣有脈,亦無別形,故手厥陰與手少陽以為表裡也。平按:心包下《靈樞》有絡字。《甲乙經》無心包二字。)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


(自有經歷而不絡著,手厥陰既是心臟之腑,三焦腑合,故屬心包,經歷三焦,仍絡著也。三焦雖復無形,有氣故得絡也。)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掖三寸,上抵掖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循胸出脅之處,當掖下三寸,然後上行,抵掖下方,下循臂也。太陰少陰既在前後,故心主厥陰行中間也。平按:循中指上《甲乙經》無入掌中三字。)


是動則病手熱肘攣掖腫,甚則胸中滿,心澹澹大動,面赤目黃。


(澹,徒濫反,水搖,又動也。平按:《靈樞》、《甲乙經》手熱均作手心熱,肘攣均作臂肘攣急,胸中滿均作胸脅支滿,心澹澹均作心中?,目黃下均有喜笑不休四字。大動趙府本《靈樞》作火動。)


是心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心包既病,故令煩心心痛。平按:心主,心字《靈樞》、《甲乙經》無。)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三焦手少陽之脈,(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理在膻中。中焦在胃中口,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理在臍旁。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其理在臍下一寸。上焦之氣如雲霧在天,中焦之氣如漚雨在空,下焦之氣如溝瀆流地也。手少陽脈是三焦經隧,通行三焦之血氣,故曰三焦手少陽脈也。)


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上肩交足少陽,行出足少陽之後,方入缺盆也。平按:手表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腕字。)


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遍屬三焦;


(遍,甫見反。散布膻中也。有本布作交者,檢非也。三焦是氣,血脈是形,而言屬者,謂脈氣相入也。平按:《靈樞》絡作落,遍作循。)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系,古帝反,有本作俠也。平按:系《靈樞》作系,《甲乙經》作俠。下頰,頰字《甲乙經》作額。兌《靈樞》作銳,下同,不再舉。)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淳淳,嗌腫喉痹。


(渾渾淳淳,耳聾聲也。平按:淳淳《靈樞》、《甲乙經》作?。)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頰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氣,謂三焦氣液。平按:頰痛,痛字《甲乙經》無。不用《甲乙經》作不為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膽足少陽之脈,(足少陽脈,起目銳?,下行絡肝屬膽,下行至足大趾三毛,通行膽之血氣,故曰膽足少陽脈也。平按:注屬膽二字袁刻脫。)


起於目銳?,上抵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角,謂額角也。項前曰頸。足少陽脈,從耳後下頸,向前至缺盆,屈回向肩,至肩屈向後,復回向頸,至頸始入缺盆。是則手少陽上肩向入缺盆,肩上自然交足少陽也。足少陽從頸前下至缺盆向肩,即是行手少陽前也;至肩交手少陽已向後,回入缺盆,即是行手少陽之後也。平按:《靈樞》、《甲乙經》角上有頭字。注至肩交手少陽已,已字袁刻誤作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後;


其支者,別目銳?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肝屬膽,(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者中。足少陽至大迎已,向?,與手少陽合已,卻邪下向頰車,加頰車已,然後下頸至缺盆,與前直者合。頰車,在大迎上,曲頰端。有本云別目銳?,迎手少陽於?。無大合二字。以義置之,二脈雙下,不得稱迎也。)


(平按:於?下《靈樞》、《甲乙經》作抵於?下。)


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中;


(街,街道也。足陽明脈及足少陽脈氣所行之道,故曰氣街。股外髀樞,名曰髀??也。)


其直者,從缺盆下掖,循胸過季脅,下合髀??中,(脅有前後,最近下後者為季脅。有本作肋。平按:??《靈樞》、《甲乙經》均作厭。)


以下循髀太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膀胱足太陽脈,從髀外下足,因名髀太陽。輔骨絕骨窮也,外踝上陽輔穴也。平按:太陽,太字《靈樞》、《甲乙經》無。)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其足少陽脈,出大指端,還出回貫甲,復出三毛。一名 毛,在上節後毛中也。平按:歧下《靈樞》、《甲乙經》有骨字。爪上《甲乙經》有入字。)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膽熱,苦汁循脈入頰,故口苦,名曰膽痹。脈循胸脅,喜太息及心脅皆痛也。平按:反側《靈樞》作轉側。)


甚則面塵,體無膏澤,足少陽反熱,是為陽厥。


(甚,謂陽厥熱甚也。足少陽起面,熱甚則頭顱前熱,故面塵色也。陽厥,少陽厥也。平按:面塵《靈樞》作面微有塵,《甲乙經》作面微塵。足少陽反熱《靈樞》、《甲乙經》作足外反熱。)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痛,目銳?痛,(水以主骨,骨生足少陽,故足少陽痛病還主骨也。額角,在發際也。頭角,謂頂兩箱,額角後高骨角也。?,謂牙車骨,上抵顱以下者,名為?骨。平按:角《靈樞》作痛,《甲乙經》作面。《靈樞》作頷,《甲乙經》同。注牙車骨,牙字袁刻作口。)


缺盆中腫痛,掖下腫,馬刀俠嬰,汗出振寒瘧,(脈從缺盆下掖,故掖下腫;復從頰車下頸,故病馬刀俠嬰也。馬刀,謂癰而無膿者是也。汗出振寒瘧等,皆寒熱病,是骨之血氣所生病也。)


(平按:馬字上《甲乙經》有痛字。嬰《靈樞》、《甲乙經》均作癭。)


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陽脈主骨,絡於諸節,故病諸節痛也。平按:胸下《甲乙經》有中字。至脛袁刻誤作至經。)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肝足厥陰之脈,(足厥陰脈,從足指上行,環陰器,絡膽屬肝,通行肝之血氣,故曰肝足厥陰脈也。)


起於大指?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內廉,循陰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髀內近陰之股,名曰陰股。循陰器一周,名環也。平按:《靈樞》、《甲乙經》 作叢,上循上均有際字。上踝《甲乙經》作外踝。陰股《靈樞》、《甲乙經》作股陰。《靈樞》環作過,少腹作小腹。絡膽下正統本《甲乙經》有其直者從肝五字。)


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喉嚨上孔名頏顙。督脈出兩目上巔,故與厥陰相會也。)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


(肺脈手太陰從中焦起,以次四臟六腑之脈皆相接而起,唯足厥陰脈還回從肝注於肺中,不接手太陰脈何也?但脈之所生,稟於血氣,血氣所生,起中焦倉廩,故手太陰脈,從於中焦,受血氣已,注諸經脈。中焦乃是手太陰受血氣處,非是脈次相接之處,故脈環周,至足厥陰,注入脈中,與手太陰脈相接而行,不入中焦也。)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腰痛,甚則嗌干面塵。


(肝合足少陽,陽盛並陰,故面塵色也。平按:頹《靈樞》作?,《甲乙經》作?。塵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脫色二字。)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歐逆,飧泄狐疝遺溺閉?。


(脈抵少腹挾胃,故生飧泄也。狐夜不得尿,至明始得,人病與狐相似,因曰狐疝。有本作頹疝,謂偏頹病也。?,篆文麻字,此經淋病也,音隆。平按:《甲乙經》飧泄作洞泄,遺溺作遺精,閉?作癃閉。)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52

經脈病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九《脈解》篇。


又按:《素問》新校正云:詳此篇所解,多《甲乙經》是動所生之病,雖復少有異處,大概則不殊矣。


太陽所謂腫、腰?痛者,正月大陽寅。


寅,大陽也。(?,尻也,音誰也。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三陽生寅之時,其陽已大,故曰大陽也。)


正月陽氣出在上,(一陽在地下,深牙初發也;二陽在地中,淺牙出也;三陽在地上出,故曰正月陽氣出在上也。平按:注二牙字,袁刻均誤作少。)


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痛。


(三陰猶在地上未沒,故陰氣盛也。以陰氣盛隔,陽氣未得次第專用,故發腫於膚肉、生痛於腰也。)


偏虛為跛者,正月陽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故跛。


(正月已有三陽,故凍解,陽氣出於地也。先有三陰,故猶有冬寒,陽氣不足也。人身亦爾,半陽不足,故偏虛。跛,謂左腳偏跛也。平按:《素問》偏虛為跛者上有病字,凍上有氣字,故跛作為跛也。頗有下袁刻脫不足者三字。注故凍解三字,袁刻在出於地也下。)


所謂強上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


(三陽向盛,與三陰戰,得大得上,而陰猶爭也。平按:《素問》所謂強上四字下,有引背二字。注得上,得字袁刻作德。)


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上而躍,故耳鳴。


(正月陽氣令萬物勇躍鳴上,故生病氣上衝耳鳴也。平按:上而躍《素問》作盛上而躍。)


所謂甚則狂癲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癲疾。


(二陽爻與三陰爭,而三陽俱勝,盡在於頭,為上實;三陰從下,即為下虛。於是發病,脫衣登上,馳走妄言,即謂之狂;僵仆而倒,遂謂之顛也。平按:《素問》故癲疾作故狂巔疾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診人迎之脈,得三陽浮者,皆是太陽之氣為聾也。)


所謂人中為喑者,陽氣已衰,故為喑。


(太陽之氣中傷人者,即陽大盛,盛已頓衰,故為喑也。喑,不能言也。平按:人中《素問》作入中。)


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陽氣外衰,故但為喑也;左腎氣內虛奪而厥者,則為喑痱,音肥,風病不能言也。謂四肢不用,喑不能言,心無所知,甚者死,輕者生可療也。平按:痱《素問》作俳。注左腎左字袁刻作有。)


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陰,腎脈也。足少陰脈不通,則血氣不資於腎,故厥為喑痱也。平按:少陰不至四字《素問》不重。)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手少陽脈絡心包,足少陽脈循脅裡,故少陽病心脅痛也。戌為九月,九月陽少,故曰少陽也。戌少陽脈,散絡心包,故為心之所表。平按:二戌字《素問》均作盛。)


九月陽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


(陰氣已盛,陽氣將盡,少陽為病,故心脅痛也。平按:陽盡《素問》作陽氣盡。)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曰不可反側。


(九月物藏,靜而不動,陰之盛也,故病不能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也,則氣去陽而之陰,(躍,勇動也。甚謂九月陰氣外盛,故萬物之氣極畢墮落,則萬物之氣去陽之陰也。平按:注九月下袁刻脫陰氣二字。)


而陽之下長也,故曰躍。


(陰氣盛於地上,陽氣在於地下,勇動萬物之根,令其內長也。平按:而陽上《素問》有氣盛二字,袁刻有氣盛灸三字。)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三陽之長也。午為五月,陽之盛也。在於廣明,故曰陽明。平按:洒洒《素問》作洒洒,下同,不再舉。)


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五月盛陽,一陰爻生,即是陽中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


(一陰始生,勁猛加陽,故洒洒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陰氣一下,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


(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五月有一陰氣在下始生,與陽交爭,陽強實於上,陰弱虛於下,故脛腫,股不收也。平按:陰氣一下《素問》作一陰氣上。)


所謂上喘為水者,曰陰氣下,下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


(五月陽明,一陰為病,謂上喘咳水病者也。一陰上下胸腹之中,不依常度,遂邪隨陰氣,客於腑臟之間,故為水病也。平按:陰氣下下復上《素問》作陰氣下而復上。注常度,度字袁刻作處。)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少氣。


(火為陽氣,水為陰氣,水在臟腑之間,故陽氣少也。平按:《素問》水在臟腑作水氣在臟腑,故少氣作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惕然而驚者,陽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


(陽明脈氣與陰氣俱盛,水火相惡,故惕然驚也。木勝土,故聞木音惕然驚也。)


所謂志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也,故欲獨閉戶牖居。


(陰陽相爭更勝,陽盛已衰,次陰氣盛,故好閉戶牖獨居暗處也。平按:志欲,志字《素問》無。)


所謂病重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也,故使之棄衣而走。


(陰陽相爭,陰少陽多,陰並外陽,故欲棄衣走也。平按:病重至,重字《素問》無。)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脈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


(太陰經脈,至於舌下,太陰孫絡,絡於頭鼻,故陽明並於太陰孫絡,至鼻鼽腹腫也。平按:則其孫脈,《素問》脈作絡。)


太陰所謂病脹者,曰太陰者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以十一月陰氣大,故曰太陰。陰氣內聚,陽氣外通;十一月陰氣內聚,雖有一陽始生,氣微未能外通,故內病為脹也。)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曰陰氣盛而上走陽,陽者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


(十一月有五陰爻,故陰氣盛也。太陰在內,所以為下也;陽明居外,所以為上也。陽明之正,上入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故陽明絡屬心者也。寒氣先客胃中,復有厥氣從胃上散,其厥氣復出胃之中上口,胃以連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平按:陰氣盛,《素問》無氣字,袁刻脫盛字。而上走陽陽者《素問》作而上走於陽明。)


所謂食則嘔者,曰物盛滿而上溢,故嘔。


(胃中食滿,陽氣消之。今十一月,一陽力弱,未能熟消,故胃滿而溢謂之歐。此嘔,吐也。平按:注食滿袁刻誤作氣滿。一陽,一字袁刻脫。)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者,曰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


(陽氣未大,故腹滿為脹。陰氣向下,一陽引之,故得後便及泄氣,快然腹減。平按:而衰,兩而字《素問》均作如。十一月《素問》作十二月。)


少陰所謂腰痛者,曰少陰者腎也,七月萬物陽氣背傷,故腰痛。


(七月秋氣始至,故曰少陰。十一月少陰之氣大,三月少陰已厥,故少陰至腎七月之時,三陰已起,萬物之陽已衰,太陽行腰,太陽既衰,腰痛也。平按:七月《素問》作十月,背傷作皆傷。注故少陰至腎,袁刻脫陰字。)


所謂上氣咳、上氣喘者,曰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此腎咳也。陰陽二氣不和,各在上下,故諸陽氣浮無所依,好為嘔咳、上氣喘也。平按:《素問》上氣咳作嘔咳,諸氣浮作諸陽氣浮。)


所謂邑邑不能久立、坐起則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曰目????無所見也。


(七月陰陽氣均未有定主,秋氣始至,陽氣初奪,故邑然悵望,不能久立。又陰陽內各不足,故從坐起,目??無所見也。有本作露,但白露即霜之微也。十月已降甚霜,即知有本作十月者,非也。平按:邑邑《素問》作色色,新校正云:色色二字疑誤。坐上《素問》有久字,?作????。注悵望,悵字袁刻誤作脹。)


所謂少氣喜怒者,陽氣熱不治,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也,故喜怒者,名曰前厥。


(少陰氣用也,則陽氣熱而不用,故不得出也。肝以主怒,少陰用時,肝氣未得有用,故喜怒也。喜怒之病,名曰前厥者也。平按:陽氣熱不治,《素問》無熱字,作陽氣不治二句。故喜怒者作善怒善怒者。前厥作煎厥。注肝以主怒,肝字袁刻誤作所。)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得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


(七月萬物少衰,未至枯落,故未得畢去也。始涼未寒,故陰氣少也。其時猶熱,故陽氣入也。然則二氣相薄不足,進退莫定,故有恐也。平按:陽氣入,原抄脫入字,謹依《素問》及本注補入。)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七月陽衰,胃無多氣,故惡聞食氣也。)


所謂面黑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七月三陽已衰,三陰已起,然陽去陰來不已,則陰強陽弱,故奪色而變。平按:注而變袁刻誤作而起。)


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腹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七月金主肺也,肺主咳也,不咳則已,咳則傷陽,陽傷血脈,故腹滿、見血於鼻中也。平按:腹滿則咳《素問》作而脈滿滿則咳六字。)


厥陰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曰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也,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


(三月陰氣將盡,故曰厥陰。三月為陽,厥陰脈在中,故曰陽中之陰。邪客厥陰之脈,遂為頹疝。頹,謂丈夫少腹寒氣成,積陰器之中而痛也。疝,謂寒積氣上,入少腹而痛也。病在少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也。平按:頹《素問》作?。注上入小腹,袁刻脫上字。)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而萬物一俯而不仰也。


(振,動也。三月三陽合動而為春,萬物榮華,低枝垂葉,俯而不仰,故邪因客厥陰,腰脊痛,俯不仰也。)


所謂釘?膚脹者,曰陰一盛而脹,陰脹不通,故曰頹?。


(毒熱客於厥陰,故為釘腫。邪客於陰器,遂為?病,小便難也。客於皮膚中,因為膚脹。三月為陽,陰氣一在而盛,故陰器腫脹。陰器腫脹不通,故為頹?也。平按:《素問》釘作?,膚上有疝字,一盛作亦盛,而脹陰脹不通作而脈脹不通,故曰?作故曰?疝也。)


所謂甚則嗌干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則干,故曰嗌干也。


(甚,謂厥陰邪氣盛也。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上入頏顙,故陰陽相薄,熱中而嗌干也。平按:《素問》無則干二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52

陽明脈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三十《陽明脈解》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者,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陽明者胃之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十二經脈而別解陽明者,胃受水穀以資臟腑,其氣強大,氣和為益之大,受邪為病之甚,故別解之。平按:《素問》、《甲乙經》黃帝問下無於岐伯三字,陽明之脈作足陽明之脈。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者《甲乙經》作欲獨閉戶牖而處。)


黃帝曰:善。


其惡火何也?


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血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其惡人何也?


岐伯曰:陽明厥則喘如?,?則惡人。


(?,武盤反,此經中為悶字。平按:主肉《甲乙經》作主肌肉。其血盛《素問》作其脈血氣盛,《甲乙經》作其血氣盛。則喘如?則惡人《素問》作則喘而?則惡人,《甲乙經》作則喘悶悶則惡人。又惡人下《甲乙經》有「陰陽相薄,陽盡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處」十六字,注云:按陰陽相搏至此,本《素問?脈解》篇,士安移續於此。)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2:52

黃帝曰:善。


或喘而死者,或喘生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連臟病深故死,連經病淺故生。)


黃帝曰:善。


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


其棄衣何也?


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


其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陽盛則使人不欲食,故妄言。


(素,先也。其人非是先有此能,因陽明病故也。手足陽明之脈盛實,好為登陟。以其熱悶,所以棄衣也。平按:所上《素問》作所上之處,《甲乙經》無此句。病反能何也袁刻作病反何能也。罵詈上《素問》有妄言二字。陽盛下《素問》作「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甲乙經》作「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0

第九卷?經脈之二

 

經脈正別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一《經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主陽。


(天地變化之理謂之天道,人從天生,故人合天道。天道大數有二,謂五與六。故人亦應之,內有五臟,以應音、色、時、味、位等,主陰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主陽也。建,立也。平按:天道《甲乙經》作天地。建主陽《靈樞》作建陰陽,《甲乙經》作主持陰陽。)


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諸經,謂人之十二經脈也,與月、辰、節、水、時等諸十二數合也。十二節,謂四時八節也,又十二月各有節也。)


十二經水、十二時。


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也。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十二經脈乃是五臟六腑經隧,故遍勸通之。舉其八德,以勸通之。人之受身時,一月而膏,二月而脈,為形之先,故所以生也。)


病之所以成,(邪客孫脈入經,通於腑臟成病,故曰所以也。)


人之所以治,(行諸血氣,營於陰陽,濡於筋骨,利諸關節,理身者謂經脈。)


病之所以起,(經脈是動所生,故病起也。)


學之所以始,(將學長生之始,須行導引,調於經脈也。)


工之所止也,(欲行十全之道濟人,可留心調於經脈止留也。)


粗之所易,(愚人以經脈為易,同楚人之賤寶也。)


工之所難也。


(智者以經脈為妙,若和璧之難知也。平按:工《靈樞》、《甲乙經》均作上。)


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


(經脈之別,曰離與出;復還本經,曰合與入也。廣陳其理,請解其所由,故曰奈何也。)


岐伯稽首再拜答曰:明乎哉問也。


此粗之所過,工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近學淺知,謂之粗也;深求遠達,謂之工也。工者,宅心經脈之道,以十全為意;粗者志存名利之弊,假媒寄過而已。息,留也。為益之大,故請卒言之。平按:工《靈樞》、《甲乙經》作上。息卒二字《甲乙經》均作悉。)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之腎,循膂當心入散;


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


(十二大經,復有正別。正,謂六陽大經別行,還合府經。別,謂六陰大經別行,合於府經,不還本經,故名為別。足少陰、足厥陰雖稱為正,生別經不還本經也,唯此二陰為正,余陰皆別。或以諸陰為正者,黃帝以後撰集之人,以二本莫定,故前後時有稱或,有言一曰,皆是不定之說。足太陽正者,調正經也。別者,大經下行至足小指外側分出二道:一道上行至於?中;一道上行至於尻?,下入於肛,肛謂白?,亦名廣腸,次屬膀胱,上散之腎,循膂上行,當心入內而散,直者謂循膂上行至項屬於太陽,此為一正經之別。平按:膀胱下《靈樞》、《甲乙經》有散字。復屬於太陽,太陽二字袁刻誤作大腸。注唯此二陰,別本無唯字。黃帝上別本有乃字。)


足少陰之正,至?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


或以諸陰之別皆為正。


(足三陽大經從頭至足,其正別則從足向頭,其別皆從足指大經終處別而上行,並至其出處而論屬合也。足三陰大經從足至胸,其正別則從足上行向頭,亦至其出處而言屬合。足少陰正,上行至?,別走太陽,合而上行,至腎出屬帶脈。起季肋端,故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也。直而不屬帶脈者,上行至項,復合太陽,則此少陰二合太陽,此太陽少陰表裡以為一合也。平按:自足少陰至出屬帶脈二十五字,又見本書卷十《帶脈》篇。椎《靈樞》作?,或作成。《甲乙》無或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九字,注云:「《九墟》云:或以諸陰之別者皆為正也。」又本注上行向頭,向字袁刻作項。)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


別者,入季肋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


(足少陽正,上行至髀,繞髀入陰毛中,厥陰大經環陰器,故即與合也。合厥陰外,別循胸裡屬膽,上肝貫心,上行至面,還合本經。平按:肋《靈樞》、《甲乙經》作脅。上肝《甲乙經》作肝上。)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入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


(足厥陰正,與大經並行,至跗上,上行陰毛,少陽行於此,故與之合已,並行向頭,此足少陽厥陰表裡以為二合。平按:跗正統本《甲乙經》作膝。)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於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還系目系,合於陽明。


(足陽明正,上行至髀,入腹屬胃,之脾通心,上行至目系,還合本經也。平按:上至髀,髀字正統本《甲乙經》作踝。)


足太陰之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絡於咽,貫舌本,此為三合。


(足太陰別,上行至髀,與陽明合並而行,上貫於舌中,故舌下中脈者足太陰也,此足陽明太陰表裡以為三合也。平按:足太陰之別,別字《靈樞》作正《甲乙經》作正則別三字。《靈樞》上絡作上結,舌本作舌中。)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掖走心,系小腸。


(地,下也。手太陽正,從手至肩,下行走心,系小腸,為指地也。小腸,即太陽也。手之六經,唯此一經下行,余並上行向頭也。)


手少陰之別,入於泉掖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此為四合。


(手少陰別,上行入於泉掖,入屬心,上行出面,合目內?,內?即手太陽也,此手太陽少陰表裡以為四合。平按:《靈樞》、《甲乙經》手少陰之別作手少陰之正別,泉掖均作淵腋。袁刻改泉作淵,查唐人諱淵為泉,宜仍依原抄作泉,以存真相,下同,不再舉。屬於心《甲乙經》作屬心主。)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於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


(天,上也。手少陽之正,提□上巔,為指天也。下走三焦,即手少陽,上散胸中也。)


手心主之別,下泉掖三寸,入於胸中,別屬三焦,上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


(手心主別,從手上行至掖,下掖三寸,至於泉掖,入於胸中,屬三焦已,上行出耳後寬骨下,合手少陽,此手少陽心主表裡以為五合。平按:《靈樞》、《甲乙經》手心主,之別作之正別,上循作出循。注寬骨,據經文應作完骨。)


手陽明之正,至膺乳,別上於肩?,入柱骨之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


(手陽明正,從手上行,注於膺乳,上行至肩 柱骨之下,下走大腸,上屬於肺,上出缺盆之處,合大經也。平按:至膺乳《靈樞》作從手循膺乳《甲乙經》同。)


手太陰之別,入泉掖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為六合。


(手太陰別,從手上行至掖,下掖至泉掖,至手少陰前,入走肺,之於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合於陽明,至於大腸,以為六合。至喉嚨更合,故云復也。此陽明太陰表裡以為六合。此十二經脈正別行處,與十二大經大有不同,學人多不在意,所以診病生處,不能細知也。平按:《靈樞》、《甲乙經》之別作之正別。散之大腸《靈樞》作散之太陽,正統本《甲乙經》作散上大腸。)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1

脈行同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


自手太陰之脈至逆數之曲折也,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四。


又自心主之脈至內絡心肺,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五。


自黃帝曰手少陰至因天之敘,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六。


自黃帝曰經脈十二至末,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二《動?》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1

黃帝問於岐伯曰: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


六腑之輸於身者,余愿盡聞其序。


(舉其五義,問五臟脈行處,並問身之六腑之輸。平按:其序《靈樞》作少序。)


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行陽,皆何道從行?


愿聞其方。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明乎哉道。


(問陰陽二脈離合之處也。平按:《靈樞》別而行陽作別而入陽,皆何道從行作此何道而從行,「窘乎哉問,……」二句作「帝之所問,針道畢矣」二句。)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1

黃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至本節之後太泉,留以澹,以外屈上於本節,(手太陰脈,從臟行至腕後,一支上大指次指之端,變為手陽明脈;其本從腕後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即指端內屈回,循大指白肉至本節後太泉穴處,停留成澹而動,然後外出上於本節也。澹,從濫反。平按:內屈《甲乙經》作內側。循白肉《靈樞》、《甲乙經》均作循白肉際,太泉均作太淵,唐人諱淵作泉,說見前。留《甲乙經》作溜。上於本節《甲乙》作本指以下。注一支袁刻誤作一丈。本節後,袁刻脫後字。)


以下內屈,與手少陰心主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上本節已,方從本節以下內屈,與手少陰心主諸絡會於魚際,然後則與數絡共為流注也。平按:與手少陰心主諸絡《靈樞》、《甲乙經》作與諸陰絡。又注與手少陰,與字袁刻誤作於。)


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陰,入掖下,內屈走肺,(壅骨,謂手魚骨也。?陰,謂手三陰脈行於?中,故曰?陰。其脈元出中焦,以是肺脈,上屬於肺,令從外還,俱至於肺,故手太陰經,上下常通,是動所生之病,療此一經也。平按:外屈下《甲乙經》無出字,注云:一本下有出字。)


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手太陰一經之中,上下常行,名之為順。數其屈折,從手向身,故曰逆數也。)


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其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行三寸,外屈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心肺。


(心主之脈,從心包起,出於中指之端,即中指端內屈回,循中指內廉,上入胸中,內絡心肺。心主一經,上下恆通,是動所生,但療此經。舉手太陰、心主二經,余之十經順行逆數例皆同也。營衛之氣,一日一夜行二十八脈五十周,如環無端,與正經異也。平按:心主上《甲乙經》有手字。外屈其,《靈樞》其作出,《甲乙經》無其字。上行三寸《靈樞》、《甲乙經》作上二寸。外屈行《靈樞》作外屈出行,《甲乙經》注云:一本有出字。兩骨之會《靈樞》作留兩骨之會,《甲乙經》注云:一本有留字。內絡心肺《靈樞》作內絡於心脈,《甲乙經》作內絡心包。又注與正經異,袁刻與作於,正作五。)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2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


岐伯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輸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


(其臟堅固者,如五臟中心有堅脆。心脆者則善病消癉,以不堅故善病消癉,即是受邪。故知不受邪者,不得多受外邪,至於飲食資心以致病者,不得無邪,所以少陰心之主所生病皆有療也。又《明堂》手少陰亦有五輸主病,不得無輸,即其信也。兌骨之端,手少陰輸也。平按:輸《靈樞》作?,《甲乙經》作俞。大主也下《甲乙經》有為帝主三字。客《靈樞》、《甲乙經》作容,正統本《甲乙經》作客。少陰獨無輸《甲乙經》作少陰脈獨無俞。不病乎《甲乙經》作心不病乎。兌骨《靈樞》作銳骨。)


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陰、心主之脈行也。


(余謂十種經脈者也。平按:屈折《甲乙經》作曲折。其行之徐疾《甲乙經》無此句。手太陰《靈樞》作手少陰,《甲乙經》同,注云:少陰,少字宜作太字。《銅人經》作厥字,正統本《甲乙經》亦作厥。)


故本輸者,皆因其氣之實虛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因沖,沖,盛也。真氣,和氣也。是謂因天四時之序,得邪去真存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2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總問三脈常動之由。平按:太陰下《甲乙經》有之脈二字,無足少陰陽明五字。)


岐伯曰:足陽明,胃脈也。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穀入於胃,變為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泌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名為營氣。其出悍氣?疾,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間,晝夜不休者,名為衛氣。營出中焦,衛出上焦也。大氣搏而不行,名為宗氣,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呼則出,吸則入也。故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也。平按:足陽明《靈樞》作是明二字。)


其清氣上注於肺,氣從太陰而行之,(胃之清氣,上注於肺,從手太陰一經之脈上下而行。平按:肺下《靈樞》、《甲乙經》重肺字。)


其行也,以息往來。


(其手太陰脈上下行也,要由胸中氣海之氣,出肺循喉嚨,呼出吸入,以息往來,故手太陰脈得上下行。)


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脈,手太陰脈也。人受穀氣,積於胸中,呼則推於手太陰,以為二動,吸則引於手太陰,復為二動,命為氣海,呼吸不已,故手太陰動不止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2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焉息,下焉伏,何道從還?


不知其極。


(氣謂手太陰脈氣,從手寸口上入肺而息,從肺下至手指而屈。伏,屈也。肺氣循手太陰脈道下手至手指端,還肺之時,為從本脈而還?為別有脈道還也?吾不知端極之也。平按:「上焉息,下焉伏」《靈樞》作「上十焉息,下八焉伏」,《甲乙經》作「上出焉息,下出焉伏」。)


岐伯曰:氣之離於臟也,卒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崖,上於魚以反衰,其余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氣,手太陰脈氣也。手太陰脈氣,從胃中焦,上入於肺,下腋向手上魚至少商之時,以乘臟腑盛氣,如弓弩之發機,比湍流之下岸,言其盛也。從少商返回,逆上向肺,雖從本脈而還,以去臟腑漸遠,其臟腑余氣衰散,故其行遲微也。平按:卒如《靈樞》、《甲乙經》作卒然如三字,袁刻作卒然於三字。崖《靈樞》作岸,如水之下崖《甲乙經》作如水岸之下。其余衰散《靈樞》《甲乙經》作其余氣衰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2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


(十二經脈此皆有動,余之九經動有休時,唯此三經常動不息,太陰常動已具前章,故次問陽明常動之義,故曰何因動也。平按:何因《甲乙經》作因何。)


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問曰:十二經脈別走,皆從臟之陰絡,別走之陽;亦從腑之陽絡,別走之陰。此之別走,乃別胃腑盛氣,還走胃脈陽明經者何也?答曰: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皆悉稟之,別起一道之氣合於陽明,故陽明得在經脈中長動,在結喉兩箱,名曰人迎,五臟六腑脈氣並出其中,所以別走與余不同。平按:肺《甲乙經》作胃。)


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悍氣衝時,循咽上走七竅,使七竅通明也。悍音汗。)


循眼系入絡腦,出頷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復循眼系,絡腦兩箱,出於頷下。頷,謂牙車骨,屬顱骨之下也。平按:頷《靈樞》作?。)


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足陽明經及別走氣二脈並下以為人迎也,故胃別氣走陽明也。平按:《甲乙經》無別字。)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陰謂寸口,手太陰也;陽謂人迎,足陽明也。上謂人迎,下謂寸口,有其二義:人迎是陽,所以居上也;寸口是陰,所以居下也。又人迎在頸,所以為上;寸口在手,所以為下。人迎寸口之動,上下相應俱來,譬之引繩,故若一也。所論人迎寸口,唯出黃帝正經,計此之外,不可更有異端。近相傳者,直以兩手左右為人迎寸口,是則兩手相望以為上下,竟無正經可憑,恐誤物深也。)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


(陽大陰小,乃是陰陽之性。陽病,人迎大小俱病,而大者為順,小者為逆;陰病,寸口大小俱病,而小者為順,大者為逆。順則易療,逆則為難也。)


故陰陽俱靜與其動,若引繩相頓者,病也。


(謂人迎寸口之脈乍靜乍躁,若引繩相頓乍動乍靜者,病也。平按:陰陽俱靜與其動《靈樞》作陰陽俱靜俱動,《甲乙經》作陰陽俱盛與其俱動。又《靈樞》、《甲乙經》頓均作傾。)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3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


(已言陽明常動於前,次論足少陰脈動不休也。平按:何因《甲乙經》作因何。)


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


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少陰正經,從足心上內踝之後,上行循脛向腎。衝脈起於腎下,與少陰大絡下行出氣街,循脛入內踝,後下入足下。按《逆順肥瘦》少陰獨下中云:注少陰大絡。若爾,則衝脈共少陰常動也。若取與少陰大絡俱下,則是衝脈常動,少陰不能動也。平按:《甲乙經》邪作斜,脛骨作?骨,足脛作足跗。注少陰正經,袁刻經作陰。)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3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毋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得還?


(營行手太陰,下至手大指次指之端,回為手陽明,上行至頭,下足陽明,如此十二經脈,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也。卒有邪氣及寒,客於四肢,陰陽相輸之道不通,何由還也?平按:營衛《甲乙經》作衛氣,懈惰作不隨。得還,得字《靈樞》、《甲乙經》均無。)


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也。


故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四末,謂四肢,身之末也。四街,謂胸腹頭 脈氣道也。邪氣大寒客於四末,先客絡脈,絡脈雖壅,內經尚通,故氣相輸如環,寒邪解已,復得通也。平按:氣之徑《靈樞》作氣之徑路,《甲乙》作氣之經,注:經一作徑。正統本《甲乙經》作徑。相輸袁刻作相輔,注同。)


黃帝曰:善。


此所謂如環之毋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之謂也。(述其所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3

經絡別異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黃帝曰:經脈十二經脈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內踝之上,毋所隱故見也。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十二經脈及諸絡脈:其不見者,謂十一經也;其可見者,謂足太陰經,上行至於踝上,以其皮薄故見也;諸余絡脈,皆見者也。平按:足太陰下《甲乙經》有脈字。內踝《靈樞》、《甲乙經》均作外踝,正統本《甲乙經》作內踝。查陰脈行內,陽脈行外,足太陰為陰脈,應行內踝。再檢本書脾足太陰之脈,上內踝前廉。楊注云:十二經脈,皆行筋肉骨間;唯此足太陰經,上於內踝薄肉之處,脈得見者也。與此處正相發明。作外踝者,恐誤。)


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也,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六陽絡中:手陽明絡,肺腑之絡也;手少陽絡,三焦之絡也。手陽明大腸之經,起大指次指之間,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內間,手陽明絡起也。手少陽經,起小指次指間,即小指次指及中指外間,手少陽脈起也。故二脈絡起五指間也。平按:少陽《甲乙經》作少陰。注手少陽,手字袁刻脫。)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也。


(酒是熟穀之液,入胃先行皮膚,故衛氣盛。衛氣注入脈中故平,營氣滿也。營氣滿於所入之經,則所入經,脈絡大盛動也。平按:故衛氣已平《甲乙經》作則衛氣以平。)


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十二經脈有卒然動者,皆是營衛之氣將邪氣入此脈中,故此脈動也。本末,即是此經本末也。絡脈將邪入於衛氣,衛氣將邪入於此脈本末之中,留而不出,故為動也。酒即邪也。)


不動則熱,(若邪在脈中,盛而不動,則當邪居處,蒸而熱也。)


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病。


(當邪居處,熱邪盛也,必為堅硬。若寒邪盛多,脈陷肉空,與平人不同。以此候之,知十二經中何經之病。平按:病《靈樞》、《甲乙經》作動也二字。注必為堅硬,硬字右旁有五孟反三字小注,袁刻作「必為堅,堅,孟硬反」,與原抄不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4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耶?


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經脈不見,若候其虛實,當診寸口可知之也。絡脈橫居,五色可見,即目觀之,以知虛實也。)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


(細子,謙稱也。經脈診氣口可知虛實,猶未明其絡脈見之然也。)


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而道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大節,謂四肢十二大節等也。凡絡脈之行,至大節間止,緣於絡道出節至外,入於皮中,與余絡合,見於皮。絕,止也。平按:自雷公曰至黃帝曰,《甲乙經》無此十三字。而道《靈樞》、《甲乙經》作道而。)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毋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


(此言療絡所在也。結,謂聚也。邪客於絡,有血聚處,可刺去之。雖無聚處,觀於絡脈血盛之處,即有邪居,可刺去之,恐其邪氣停留,發為痹病也。平按:諸刺道藏本《靈樞》作刺諸。《甲乙經》雖毋結作雖無血結。)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


胃中有熱,魚絡亦赤;


魚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熱;


(此言診絡虛實法也。絡色有三,青、赤、黑也。但青有寒,但赤有熱,但黑有痹,三色具者即有寒熱也。色之候者,青赤二色候胃中也。皆候魚絡胃者,手陽明脈與太陰合,太陰之脈循胃口至魚,故候太陰之絡,知胃寒熱。胃中有痹,亦可候魚,若邪客處久留成痹,即便診之。平按:《甲乙經》胃中寒作胃中有寒。魚絡亦赤《靈樞》作魚際絡赤,《甲乙經》作則魚際之絡赤。魚黑者《靈樞》、《甲乙經》均作其暴黑者。寒熱下《靈樞》有氣也二字。)


其青而小短者,少氣也。


(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氣少也。平按:《靈樞》無而小二字。)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


(此言刺絡脈法也。寒熱,胃中寒熱也,以胃氣故青赤,絡脈血乃多者也。欲為多日刺之,故間日取,得平乃止也。)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瀉之則?,?甚則仆、不能言,?則急坐之。


(陰絡小而短者,則陰氣少,故甚瀉□踣倒;坐而屈之即脈滿,故醒而能言也。亦可陰陽絡皆短小,即二氣俱少,瀉之仆也。仆,踣也。平按:兩甚字原抄本均作其,謹依《靈樞》、《甲乙經》作甚。《靈樞》、《甲乙經》均作悶。注踣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則。)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4

十五絡脈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十二正經,有八奇經,合二十脈,名為之經。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波脈,有十四經,各別出一脈,有十四脈,脾臟復出一脈,合有十五脈,名為大絡。任沖及脾所出,散絡而已;余十三絡,從經而出,行散絡已,別走余經,以為交通。從十五絡,別出小絡,名為孫絡。任沖二脈雖別,同稱一絡,名曰尾翳,似不別也。別於太陰□經,故曰別也,余皆放之。此別走絡,分別大經,所以稱缺。此穴列於缺減大經之處,故曰列缺也。平按:注別於太陰下原缺一字,袁刻作一。)


起於掖下分間,(掖下分間,即手太陰經也。平按:掖下《靈樞》、《甲乙經》均作腕上,《千金》作掖下。)


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手兌掌熱,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並,薄浪反。絡入魚際,別走陽明經也,陽明與太陰合也,余皆放此。平按:之經,經字袁刻誤作道。手兌掌熱《靈樞》作「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甲乙經》作手兌骨掌熱,余與《靈樞》同。一寸半《靈樞》作半寸,《甲乙經》作一寸。)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裡,居處也。此穴乃是手少陰脈氣別通,為絡居處,故曰通裡也。支,?也。少陰脈起心中,故實則 膈而間之,虛則不能言也。平按:去腕,去字《甲乙經》作在。一寸《靈樞》、《甲乙經》均作一寸半。腕後一寸《靈樞》作掌後一寸。)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


(手心主至此太陰少陰之內,起於別絡,內通心包,入於少陽,故曰內關也。)


去腕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


(檢《明堂經》兩筋間下,有別走少陽之言,此經無者,當是脫也。平按:為煩《靈樞》作為頭強,《甲乙經》作為煩心。)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去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施肘廢,虛則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


(施,縱緩也。音尤,??也,又贅也,皮外小結也。??音目。痂,假瑕反,瘡甲也。疥,公薤反。平按:去腕《靈樞》、《甲乙經》作上腕,節施作節弛,按施與弛通。注??袁刻誤作腫。)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


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齲耳聾,虛則齒寒癉鬲,取之所別。


(手陽明絡,上於曲頰,偏入下齒之中。宗,總也。耳中有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絡四脈總會之處,故曰宗脈。手陽明絡別入耳中,與宗脈會,故實則齲而聾也。五陽之脈皆貫於膈,故陽虛膈中癉熱之病如此也。平按:別走《靈樞》作別入。偏齒正統《甲乙經》作遍齒,按《集韻》偏通作遍。會《靈樞》作合。齲耳聾,《靈樞》無耳字,《甲乙經》耳上有齒字。癉《靈樞》、《甲乙經》均作痹。注四脈,四字原抄作曰,恐誤,袁刻作四。五陽之脈,脈字袁刻作絡。)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此處少陽之絡,別行心主外關,故曰外關也。)


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實則肘急,故攣;虛則緩縱,故肘不收也。平按:其病,其字《靈樞》無,《甲乙》無其病二字。)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此太陽絡,別走向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


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窒,塞也,知栗反。太陽走目內?,絡入鼻中,故實則鼻塞也。虛則無力自守,故鼻衄也。平按:鼻窒《靈樞》作鼽窒,《甲乙經》作窒鼻。)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光明,即眼也。少陽厥陽主眼,故少陽絡得其名也。)


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上。


實則厥,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少陽之絡,腰以上實,多生厥逆病也;腰以下脈虛,則痿 ,跛不能行也。?音擘。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厥陰下《甲乙經》有並經二字。跗下《靈樞》、《甲乙經》無上字。)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足陽明穀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疾,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實並於上。故為癲疾。虛則下不足,故足不收。平按:《靈樞》、《甲乙經》頭下均有項字,卒喑均作瘁喑。狂癲疾《靈樞》作狂顛,《甲乙經》作顛狂,均無疾字。)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肝木為公,心火為子,脾土為孫。穴在公孫之脈,因名公孫也。平按:注脾土袁刻誤作啤上,因誤作固。)


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陽明絡入腸胃,清濁相干,厥氣亂於腸胃,遂有霍亂。


食多脈實,故腹中痛。


無食脈虛,故邪氣脹滿也。


(平按:腹中《靈樞》、《甲乙經》作腸中。注脹袁刻誤作振。)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鐘,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注之處,故曰大鐘。平按:大鐘正統本《甲乙經》作太鐘。)


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大鐘絡走心包,故病則煩悶,實則膀胱閉淋,不足則為腰痛也。平按:貫上《靈樞》有外字。閉?《甲乙經》作 閉。)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蠡,力洒反,瓢勺也。 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


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循脛上皋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皋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皋,囊也。此絡上囊,聚於陰莖也。挺長,陰挺出長也。虛則陰癢也。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循脛上皋《靈樞》作經脛上睪,《甲乙經》作循經上睪。)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督脈諸陽脈長,其氣強盛,穴居其處,故曰長強也。)


俠膂上項,上散頭上,下當肩甲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


(俠脊有過,則知督脈兩道以為定也。平按:督脈一段《靈樞》、《甲乙經》均在任脈之後。俠膂《靈樞》作挾膂,《甲乙經》作俠脊。肩甲《靈樞》、《甲乙經》均作肩胛。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九字,《甲乙經》注:「《九墟》無此九字。」注定字袁刻誤作病。)


任沖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


(尾則鳩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絡脈,起於尾翳,故得其名。任沖二經,此中合有一絡者,以其營處是同,故合之也。任沖浮絡行腹皮中,故實盛痛也。虛以不足,故邪為癢搔。葉牢反。平按:任沖《靈樞》、《甲乙經》均作任脈。癢搔《甲乙經》作搔癢。)


脾之大絡脈,名曰大包,(脾為中土,四臟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平按:大絡脈,袁刻作大脈絡《靈樞》、《甲乙經》無脈字。注中土袁刻誤作中上。)


出泉掖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所別。


(脾之盛氣,腋下三寸,當泉掖而出,布於胸脅,散於百體。故實則遍身皆痛,虛則穀氣不足,所以百節緩縱。此脈乃是人身之上羅絡之血脈也,由是有病皆取之也。平按:泉掖《靈樞》、《甲乙經》均作淵腋,說見前。身上《甲乙》有一字。百節《甲乙經》作百脈。皆取之所別《靈樞》作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甲乙經》無所別二字。)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


(盛則血滿脈中,故必見。虛則脈中少血,故必下。脈下難見,故上下求之。人之稟氣得身,百體不可一者,豈有經絡而得同乎?故須上下求之,方得見也。平按:異所下《靈樞》、《甲乙經》均有別也二字。注脈下難見袁刻作脈中。)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4

十五絡脈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十二正經,有八奇經,合二十脈,名為之經。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波脈,有十四經,各別出一脈,有十四脈,脾臟復出一脈,合有十五脈,名為大絡。任沖及脾所出,散絡而已;余十三絡,從經而出,行散絡已,別走余經,以為交通。從十五絡,別出小絡,名為孫絡。任沖二脈雖別,同稱一絡,名曰尾翳,似不別也。別於太陰□經,故曰別也,余皆放之。此別走絡,分別大經,所以稱缺。此穴列於缺減大經之處,故曰列缺也。平按:注別於太陰下原缺一字,袁刻作一。)


起於掖下分間,(掖下分間,即手太陰經也。平按:掖下《靈樞》、《甲乙經》均作腕上,《千金》作掖下。)


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手兌掌熱,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並,薄浪反。絡入魚際,別走陽明經也,陽明與太陰合也,余皆放此。平按:之經,經字袁刻誤作道。手兌掌熱《靈樞》作「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甲乙經》作手兌骨掌熱,余與《靈樞》同。一寸半《靈樞》作半寸,《甲乙經》作一寸。)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裡,居處也。此穴乃是手少陰脈氣別通,為絡居處,故曰通裡也。支,?也。少陰脈起心中,故實則 膈而間之,虛則不能言也。平按:去腕,去字《甲乙經》作在。一寸《靈樞》、《甲乙經》均作一寸半。腕後一寸《靈樞》作掌後一寸。)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


(手心主至此太陰少陰之內,起於別絡,內通心包,入於少陽,故曰內關也。)


去腕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


(檢《明堂經》兩筋間下,有別走少陽之言,此經無者,當是脫也。平按:為煩《靈樞》作為頭強,《甲乙經》作為煩心。)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去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施肘廢,虛則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


(施,縱緩也。音尤,??也,又贅也,皮外小結也。??音目。痂,假瑕反,瘡甲也。疥,公薤反。平按:去腕《靈樞》、《甲乙經》作上腕,節施作節弛,按施與弛通。注??袁刻誤作腫。)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


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齲耳聾,虛則齒寒癉鬲,取之所別。


(手陽明絡,上於曲頰,偏入下齒之中。宗,總也。耳中有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絡四脈總會之處,故曰宗脈。手陽明絡別入耳中,與宗脈會,故實則齲而聾也。五陽之脈皆貫於膈,故陽虛膈中癉熱之病如此也。平按:別走《靈樞》作別入。偏齒正統《甲乙經》作遍齒,按《集韻》偏通作遍。會《靈樞》作合。齲耳聾,《靈樞》無耳字,《甲乙經》耳上有齒字。癉《靈樞》、《甲乙經》均作痹。注四脈,四字原抄作曰,恐誤,袁刻作四。五陽之脈,脈字袁刻作絡。)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此處少陽之絡,別行心主外關,故曰外關也。)


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實則肘急,故攣;虛則緩縱,故肘不收也。平按:其病,其字《靈樞》無,《甲乙》無其病二字。)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此太陽絡,別走向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


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窒,塞也,知栗反。太陽走目內?,絡入鼻中,故實則鼻塞也。虛則無力自守,故鼻衄也。平按:鼻窒《靈樞》作鼽窒,《甲乙經》作窒鼻。)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光明,即眼也。少陽厥陽主眼,故少陽絡得其名也。)


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上。


實則厥,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少陽之絡,腰以上實,多生厥逆病也;腰以下脈虛,則痿 ,跛不能行也。?音擘。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厥陰下《甲乙經》有並經二字。跗下《靈樞》、《甲乙經》無上字。)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足陽明穀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疾,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實並於上。故為癲疾。虛則下不足,故足不收。平按:《靈樞》、《甲乙經》頭下均有項字,卒喑均作瘁喑。狂癲疾《靈樞》作狂顛,《甲乙經》作顛狂,均無疾字。)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肝木為公,心火為子,脾土為孫。穴在公孫之脈,因名公孫也。平按:注脾土袁刻誤作啤上,因誤作固。)


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陽明絡入腸胃,清濁相干,厥氣亂於腸胃,遂有霍亂。


食多脈實,故腹中痛。


無食脈虛,故邪氣脹滿也。


(平按:腹中《靈樞》、《甲乙經》作腸中。注脹袁刻誤作振。)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鐘,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注之處,故曰大鐘。平按:大鐘正統本《甲乙經》作太鐘。)


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大鐘絡走心包,故病則煩悶,實則膀胱閉淋,不足則為腰痛也。平按:貫上《靈樞》有外字。閉?《甲乙經》作 閉。)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蠡,力洒反,瓢勺也。 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


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循脛上皋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皋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皋,囊也。此絡上囊,聚於陰莖也。挺長,陰挺出長也。虛則陰癢也。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循脛上皋《靈樞》作經脛上睪,《甲乙經》作循經上睪。)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督脈諸陽脈長,其氣強盛,穴居其處,故曰長強也。)


俠膂上項,上散頭上,下當肩甲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


(俠脊有過,則知督脈兩道以為定也。平按:督脈一段《靈樞》、《甲乙經》均在任脈之後。俠膂《靈樞》作挾膂,《甲乙經》作俠脊。肩甲《靈樞》、《甲乙經》均作肩胛。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九字,《甲乙經》注:「《九墟》無此九字。」注定字袁刻誤作病。)


任沖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


(尾則鳩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絡脈,起於尾翳,故得其名。任沖二經,此中合有一絡者,以其營處是同,故合之也。任沖浮絡行腹皮中,故實盛痛也。虛以不足,故邪為癢搔。葉牢反。平按:任沖《靈樞》、《甲乙經》均作任脈。癢搔《甲乙經》作搔癢。)


脾之大絡脈,名曰大包,(脾為中土,四臟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平按:大絡脈,袁刻作大脈絡《靈樞》、《甲乙經》無脈字。注中土袁刻誤作中上。)


出泉掖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所別。


(脾之盛氣,腋下三寸,當泉掖而出,布於胸脅,散於百體。故實則遍身皆痛,虛則穀氣不足,所以百節緩縱。此脈乃是人身之上羅絡之血脈也,由是有病皆取之也。平按:泉掖《靈樞》、《甲乙經》均作淵腋,說見前。身上《甲乙》有一字。百節《甲乙經》作百脈。皆取之所別《靈樞》作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甲乙經》無所別二字。)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


(盛則血滿脈中,故必見。虛則脈中少血,故必下。脈下難見,故上下求之。人之稟氣得身,百體不可一者,豈有經絡而得同乎?故須上下求之,方得見也。平按:異所下《靈樞》、《甲乙經》均有別也二字。注脈下難見袁刻作脈中。)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9 23:05

經脈皮部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而生大病黃帝曰善,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六《皮部論》篇。


自夫經絡之見也至末,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七《經絡論》。


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皮有分部,(前說十五大絡,循其行處以求其病。次說皮部十二絡之以十二經上之以皮分十二部,以取其病,故曰皮有部也。)


脈有經紀,(大絡小絡,總以十二大脈,以為皮部經紀。)


筋有結絡,(十二經筋,各有結聚,各有包絡。)


骨有度量,(骨有大小長短度量。)


其所生病各異,(以其皮脈筋骨各各不同,故皮脈筋骨生病異之。)


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別在皮脈筋骨分部異者,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陰有陽,六種所在。)


病之終始,(病客前六,有初有極也。平按:終始《素問》作始終。)


愿聞其道。


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諸經皆然。


(欲知皮之部別,十二經為綱紀也。十二經皮部絡,皆以此為例也。平按:注部別袁刻作別部。)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蜚,扶貴反。陽明大經為陽,故大小絡為陽明之陽。陽明之脈有手有足,手則為上,足則為下。又手陽明在手為下,在頭為上;足陽明在頭為上,在足為下。診色行針,皆同法也,余皆放此。平按:蜚下《甲乙經》有「十二經」三字。)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浮,謂大小絡見於皮者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絡脈俱有五色,然眾絡以色偏多者候其別病。邪客分肉之間,迫肉初痛,故絡青也。久留為冷為熱,或為不仁以成於痹,故絡青深為胎黑也。)


多黃赤則熱,(癉熱在中,氣溢皮膚,故絡黃赤也。平按:《素問》、《甲乙經》無多字。)


多白則寒,(堊白,寒也。故寒氣在中,絡白色也。)


五色皆見則寒熱,(青赤黃等為陽色也,白黑二種為陰色也,今二色俱見,當知所病有寒熱也。)


絡盛則入於經,(盛,大小絡盛也。大小絡中痛、痹、熱、寒、寒熱五邪盛者,則循絡入經也。平按:入下《素問》、《甲乙經》有客字。)


陽主外,陰主內。(陽絡主外,陰絡主內也。在陽絡者主外,在陰絡者主內也。)


少陽之陽,名曰樞特,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脈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滲於內也,諸經皆然矣。


(少陽絡盛則入於經,故主內也;經盛外溢,故主出也。諸陰陽絡主內出者,例以此知也。滲,山蔭反,下入也。平按:樞特《素問》作樞持,《甲乙經》作樞杼,注云:一作持。上下同法,《甲乙經》無此四字。絡脈,脈字《素問》、《甲乙經》均無。主出《甲乙經》作主外。注下入也三字袁刻脫。)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脈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外盛者,則入於大經也。)


少陰之陰,名曰樞?,(而泉反。平按:《素問》作儒,新校正云:「《甲乙經》作?。」今本《甲乙經》仍作儒,正統本《甲乙經》作?。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謂?音軟,引《倉頡篇》為柱上承斗之曲木。宜從《甲乙經》作?。)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從陽絡部注於陽經也。)


其經出者,從陰注於骨。


(從陰絡部出注陰經,內注於骨,少陰主骨也。平按:《素問》、《甲乙經》無經字。陰字下《素問》有內字,《甲乙經》有部內二字。)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樞,(平按:關樞《素問》作關蟄,新校正云:《甲乙》蟄作執。今本《甲乙》仍作蟄,正統本《甲乙經》作執,袁刻亦作蟄。)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


(皮有部者,以十二脈分為部也。平按:經脈者《素問》、《甲乙經》作經絡脈者。)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下廣論外邪主於百病,次第所由也。


必先客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腑,稟於腸胃。


(外邪氣,風寒暑濕。邪入身為病,先著皮毛,留而不出,則腠理孔開,因開而入,即客於絡脈,絡脈傳入陽經,陽經傳入六腑,於是稟承腸胃之氣以為百病。


平按:絡脈下《素問》、《甲乙經》均有留而不去傳入於經八字。)


邪之始入於皮也,?然起豪毛,開腠理:(?,蘇護反,流逆上也,謂寒邪逆入腠理也。外邪入身為病也,初著皮毛,能開腠理也。平按:《甲乙經》作淅。)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能令絡盛色變也。)


其入客於經也,則減虛乃陷下;


(減氣為虛,乃血少脈陷也。平按:減《素問》作感,道藏本作盛,《甲乙經》亦作盛。)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施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矣。


(循經入於筋骨之間,留而不去。寒邪不去則為二病:筋攣拘急,一也;骨乃疼痛,二也。若熱邪不去則以五病:筋熱緩施,一也;骨熱消細,二也;身肉爍,三也,爍,余藥反,淫邪在肉也;破裂,四也;毛焦而直,五也。熱邪如此客於筋骨之間,遂至於死也。平按:施《素問》、《甲乙經》作弛。《甲乙經》作?。注淫邪在肉,袁刻肉作內。?,?字袁刻作?。)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