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導引秘籍】
書名 養生導引秘籍
作者 胡文煥
朝代 明
年份 公元1368-1644年
分類 養生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A4%8A%E7%94%9F%E5%B0%8E%E5%BC%95%E7%A7%98%E7%B1%8D/index
【養性延命錄】
【教誡篇第一】
《神農經》曰:食穀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
是故食藥者,與天相翼日月並列。
《混元道經》曰:穀神不死(河上公曰:穀,養也,能養神則不死。
神為五臟之神。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
五臟盡傷則五神去),是謂玄牝(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
玄,天地,天於人為鼻;
牝,地也,地於人為口。
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
五氣清微,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
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
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
五味濁滯,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
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原也。
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
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混元道德經》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
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
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之九竅而四關也。
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
其死也,反是)。
人之生也,動皆之死地十有三(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有三之死地)。
夫何故?
以其求生之濃也(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之活之太濃也。
遠道反天,妄行失紀)。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以其不犯上十有三之死地也)。
【教誡篇第一】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極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
識而發感,智之用也。
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余,智從感不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恆在於智困,不在性動也)。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限之性,尋無趣之智,安得而不困哉)!
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智矣,又為智以救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分外物也。
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
達命之情者,不務智之所無奈何(時秀曰:命盡而死者是。
張湛曰:乘生順之理,窮所稟分,豈智所知何也)。
【教誡篇第一】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
閑心榮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
和之於始,和之於終。
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教誡篇第一】
《混元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養生者,慎勿失道;
為道者,慎勿失生。
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黃老經玄示》曰:天道施化,與萬物無窮。
人道施化,形神消亡。
轉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於神。
不以生施,故能與天合德;
不與神化,故能與道同式。
《玄示》曰:以形化者,尸解之類,神與形離,二者不俱,遂象飛鳥,入海為蛤而隨季秋陰陽之氣。
以氣化者,生可冀也;
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嚴君平《老子指歸》曰: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無為。
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大有經》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無外,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
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
天耶人耶?
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
強弱壽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
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
《道機》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 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時者,凶;
順天時者,吉。
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洛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
常能服之,津流五臟,系在心肺,終身無患。
《孔子家語》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野狼之類),食氣者神明而壽(仙人、靈龜是也),食穀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無思慮)。
【教誡篇第一】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鐘,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
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損焉。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
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故人所以生者,神也;
神之所托者,形也。
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
故乃聖人重之。
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具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暗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
有心之徒,可不察歟?
《小有經》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憔煎無歡。
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
無多者,幾乎真人。
大計奢懶者壽,慳勤者夭,放散劬 之異也。
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驗也。
處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務繁簡之殊也。
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教誡篇第一】
胡昭曰:目不欲視不正之色,耳不欲聽丑穢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氣,口不欲嘗毒刺之味,心不欲謀欺詐之事,此辱神損壽。
又居常而嘆息,晨夜而吟嘯,干正來邪也。
夫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
但當和心少念,靜身捐慮,先去亂神犯性,此則嗇神之一術也。
《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名曰飲食自然。
自然者,則是華池;
華池者,口中唾也。
呼吸如法咽之,則不飢也。
《老君尹氏內解》曰:唾者湊為醴泉,聚為玉漿,流為華池,散為精浮,降為甘露。
故口為華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臟潤身,流利百脈,化養萬神,支節毛髮,宗之而生也。
《中經》曰: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
躁而能養,延年。
然靜易御,躁難將。
盡順養之,宜者則靜亦可養,躁亦可養。
【教誡篇第一】
韓融元長曰:酒者五穀之華,味之至也,亦能損人。
然美物難將而易過,養性所宜慎之。
邵仲湛曰: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
百藥療疾延年,而不甘口。
甘口充肌者,俗人所珍;
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素問》曰: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謂血氣猶盛也),今時之人,年始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之失耶?
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朮數(房中交接之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度,不妄動作,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壽過百歲。
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
不知持滿,不識御神,務快其心。
游於陰陽,生活起居無節無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君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用小炷與大耳。
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
不以人事累意,不修仕祿之業,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
無謂幽冥,無知人情;
無謂暗昧,神見人形。
心言小語,鬼聞人聲。
犯禁滿千,地收人形。
人為陽善,吉人報之;
人為陰善,鬼神報之。
人為陽惡,賊人治之;
人為陰惡,鬼神治之。
故天不欺人,依以影;
地不欺人,依以響。
老君曰: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凶禍者,受先人之余殃也。
【教誡篇第一】
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余慶也。
《名醫敘病論》曰: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
內傷骨髓,外貶筋肉。
血氣將無,經脈便擁,肉理空疏,唯招蠱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矣。
不異舉滄波以注爝火,頹華嶺而斷涓流。
語其易也,甚於茲矣。
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不思色、不思勝、不思負、不思失、不思得、不思榮、不思辱,心不勞,形不極,常導引、納氣、胎息爾,可得千歲。
欲長生無限者。
當服上藥。
仲長統曰:蕩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體而不以之安。
安之而能遷,樂之而不愛,以之圖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
其彭祖、老聃,庶幾不然。
彼何為與人者同類而與人者異壽?
陳紀元方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
飲食之患,過於聲色。
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
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張湛云:凡脫貴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死亡(非妖禍外侵,直由冰炭內煎,則自崩傷中嘔血也)。
始富後貧,雖不中邪,皮焦筋出,委辟為攣(貧富之於人,利害猶於權勢,故 疹損於形骸而已)。
動勝寒,靜勝熱,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精氣清靜,乃與道合。
莊子曰:真人其寢不夢。
慎子云:晝無事者夜不夢。
張道人,年百數十,甚翹壯也。
云: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
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
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
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
將崩之岸,值水先頹。
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
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教誡篇第一】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
但當莫強健,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
然於勞苦,勝於逸樂也。
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
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
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
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 ,必損年壽也。
皇甫隆問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達),其養性法則,可施用大略云: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
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室。
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人之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理,常壽之一百二十歲。
不得此者,皆傷之也。
小復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
復微加藥物,可得四百八十歲(嵇康亦云:導養得理,上可壽千歲,下可壽百年)。
彭祖曰: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
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
【教誡篇第一】
彭祖曰:重衣濃褥,體不勞苦,以致風寒之疾。
濃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病。
美色妖麗,嬪外家盈房,以致虛損之禍。
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
馳騁游觀,弋獵原野,以致發狂之失。
謀得戰勝,兼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
蓋聖賢或失其理也。
然養生之具,譬猶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
彭祖曰:人不知道,徑服藥損傷,血氣不足,肉理空疏,髓腦不實,內已先病。
故為外物所犯,風寒酒色以發之耳。
若本充實,豈有病乎?
仙人曰: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讒。
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危家。
若欲延年少病者,誡勿施精,命夭殘;
勿大溫,消骨髓;
勿大寒,傷肌肉;
勿咳唾,失肥液;
勿卒呼,驚魂魄;
勿久泣,神悲戚;
勿恚怒,神不樂;
勿念內,志恍惚。
能行此道,可以長生。
【食誡篇第二】
真人曰: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
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
人欲小勞。
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
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
故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蠹,以其勞動數故也。
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裡可佳。
飽食即臥,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
【食誡篇第二】
食欲少而數,不欲頓多難銷。
常如飽中飢,飢中飽。
故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而飲。
恐覺飢乃食,食必多;
盛渴乃飲,飲必過。
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
青牛道士言:食不欲過飽,故道士先飢而食也;
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渴而飲也。
食畢行數百步,中益也。
暮食畢,行五裡許乃臥,令人除病。
凡食,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
食熱暖食訖,如無冷食者,即吃冷水一兩咽,甚妙,若能恆記,即是養性之要法也。
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氣,咽一兩咽,乃食,主無病。
真人言:熱食傷骨,冷食減臟,熱物灼唇,冷物痛齒。
食訖踟躕,長生;
飽食,勿大語。
大飲則血脈閉,大醉則神散。
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臟、益血氣,辟諸病。
食酸鹹甜苦,即不得過分食。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
如能不食此五臟,尤順天理。
燕不可食,入水為蛟蛇所吞,亦不宜殺之。
飽食訖即臥,成病背疼。
飲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
醉臥不可當風,亦不可用扇,皆損人。
白蜜勿合李子同食,傷五內。
醉不可強食,令人發癰疽、生瘡。
醉飽交接,小者令人面 咳嗽;
不幸傷絕臟脈,損命。
【食誡篇第二】
凡食欲得恆溫暖,宜入易銷,勝於習冷。
凡食皆熟勝於生,少勝於多。
飽食走馬,成心痴。
飲水勿忽咽之,成氣病及水癖。
人食酪,勿食酢,變為血痰及尿血。
食熱食,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顏色,面如蟲行。
食熱食訖,勿以醋漿漱口,令人口臭及血齒。
馬汗息及馬毛入食中,亦能害人。
雞、兔、犬肉不可合食。
爛茅屋上水滴浸諸脯,名曰郁脯,食之損人。
久飢不得飽食,飽食成癖病。
飽食夜臥失覆,多霍亂死。
時病新瘥,勿食生魚,成痢不止。
食生魚,勿食乳酪,變成蟲。
食兔肉,勿食乾薑,成霍亂。
人食肉不用取上頭最肥者,必眾人先目之,食者變成結氣及疰癘,食皆然。
空腹勿食生果,令人膈上熱,骨蒸作癰 。
銅器蓋食,汗出落食中,食之發瘡肉疽。
觸寒未解,食熱食,亦作剌風。
飲酒熱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瘡。
飽食勿沐發,沐發令人作頭風。
蕎麥和豬肉食,不過三頓,成熱風。
干脯勿置秫米瓮中,食之閉氣。
干脯火燒不動,出火始動,擘之筋縷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殺人。
羊胛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懸筋,食之患癲癇諸濕。
食不見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脹。
暴疾後不周飲酒,膈上變熱。
新病瘥,不用食生棗、羊肉、生菜,損顏色,終身不復,多致死,膈上熱蒸。
凡食熱脂餅物,不用飲冷醋漿水,善失聲苦咽。
生蔥白合蜜食,害人,切忌。
干脯得水自動,殺人。
曝肉作脯,不肯燥,勿食。
羊肝勿合椒食,傷人心。
胡 合羊肉食之,發熱。
多酒食肉,名曰痴脂。
憂狂無恆,食良藥五穀充悅者,名曰中士。
猶慮疾苦,食氣保精存神,名曰上士,與天同年。
【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
凡遠思強健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愿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熱失節傷人,陰陽不交傷人,凡交須依導引諸術。
若能避眾傷之事而復陰陽之術,則是不死之道。
大樂氣飛揚,大愁氣不通,用精令人氣力乏,多視令人目盲,多睡令人心煩,貪美食令人泄痢。
俗人但知貪於五味,不知元氣可飲。
聖人知五味之生病,故不貪;
知元氣可服,故閉口不言。
精氣自應也。
唾不咽,則海不潤,海不潤則津液乏。
是知服元氣、飲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沐浴無常不吉,夫婦同沐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飽、遠行歸還大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丈夫勿頭北臥,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
勿 井,今古大忌。
若見十步地牆,勿順牆坐臥,被風吹,發癲癇疾。
勿怒目久視日月,失目明。
凡大汗,忽脫衣不慎,多患偏風、半身不遂。
新沐浴了,不得露頭當風,不幸得大風、刺風疾。
觸寒來,勿臨面火上,成癇、起風眩。
凡汗,勿 床懸腳,久成血痹、足重腰疼。
凡腳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疰。
久忍小便,膝冷兼成冷痹。
凡食熱物,汗出勿當風,發疰頭痛,令人目澀饒淚。
凡欲眠,勿歌詠,不祥。
起眠訖,勿大語,損人氣。
凡飛鳥投人,不可食焉,若開口及毛下有瘡,並不可食之。
凡熱泔洗頭,冷水濯,成頭風。
凡人臥,頭邊勿安火爐,令人頭重、目赤鼻干。
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冬日溫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此乃聖人之常法也。
凡新哭泣訖,便食,即成氣病。
夜臥勿覆頭,婦人勿 灶坐,大忌。
凡若唾,不用遠,遠即成肺病,令人手重、背疼、咳嗽。
凡人魘,勿點燈照,定魘死,暗喚之即吉,亦不可近前及急喚。
凡人臥,勿開口,久成消渴,並失血色。
凡旦起,勿以冷水開目洗面,令人目澀、失明、饒淚。
凡行途中,觸熱,逢河勿洗面,生烏 。
人睡訖忽覺,勿飲水更臥,成水痹。
凡時病新瘥,汗解,勿飲冷水,損人心腹、不平復。
凡空腹不可見聞臭尸氣,入鼻令人成病。
凡欲見死尸,皆須先飲酒及咬蒜,辟毒瓦斯。
凡小兒不用令指月,兩耳後生瘡。
是斷名月蝕瘡。
搗蛤蟆末敷即瘥,並別余瘡,並不生。
凡產婦不可見狐臭人,能令產婦著腫。
凡人臥不用於窗 下,令人六神不安。
凡臥,春夏欲得頭向東,秋冬頭向西,有所利益。
凡丈夫,飢欲得坐小便,飽則立小便,令人無病。
凡人睡,欲得屈膝側臥,益人氣力。
凡臥欲得數轉側。
微語笑欲令至少,語莫令聲高碩。
春欲得暝臥早起,夏秋欲得侵夜臥早起,冬欲得早臥晏起,皆有所益。
雖云早起,莫在雞鳴前;
晏起,莫在日出後,冬日天地閉,陽氣藏,人不欲勞作。
汗出發泄陽氣,損人。
新沐浴訖,勿當風,失語。
勿以濕頭臥,使人患頭風、眩悶、發頹、面腫、齒痛、耳聾。
濕衣及汗衣皆不可久著,令發瘡及患風瘙癢。
老君曰:正月旦,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門,愿還(某甲)去歲之年。
男女皆三通自咒。
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崇祠灶之規,咸欲體合真靈,護衛真生者)。
《仙經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氣,大如雞子,內赤外黃。
辟眾邪,延年也。
欲卻眾邪百鬼,常存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人,可入瘟疫之中。
暮臥常存作赤氣在外,白氣在內,以覆身,辟眾邪鬼魅。
老君曰:凡人求道,勿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凶。
大小便向西,一逆;
向北,二逆;
向日,三逆;
向月,四逆;
仰視天及星辰,五逆。
夜起裸形,一不祥;
旦起嗔恚、二不祥;
向灶罵詈,三不祥;
以足內火,四不祥;
夫妻晝合,五不祥;
盜恚師父,六不祥。
凡人旦起,恆言善事,天與之福。
勿言奈何、歌嘯,名曰請禍。
【慎勿上床臥歌】
凶;
始臥伏床,凶;
飲食伏床,凶;
以匙箸擊盤上,凶。
司陰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陰禍,司陰白之於天,天則考人魂魄。
司殺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惡言,司殺白之於司命,司命記之,罪滿即殺。
二神監口,唯向人求非安,可不慎言?
舌者身之兵,善惡由之而生,故道家所忌。
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
玉泉者,口中唾也。
雞鳴、平旦、日中、日晡、黃昏、夜半時,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食之,每食輒滿口咽之,延年。
發血之窮、齒骨之窮、爪筋之窮,千過梳發,發不白;
朝夕啄齒,齒不齲;
爪不數截,筋不替。
人常欲數照鏡,謂之存形,形與神相存,此其意也。
若矜容顏色自愛玩,不如勿照。
凡人常以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湯沐浴,令人光澤,不病不老。
月蝕,宜救活人,除殃、活萬人,與天同功(天不好殺,聖人則之。
不好殺者,是助天地長養,故招勝福)。
善夢可說,惡夢默之,則養性延年也。
【服氣療病篇第四】
《元陽經》曰:常以鼻納氣,含而漱滿,舌撩唇齒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
當少飲食,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
《玄示》曰,志者,氣之帥也;
氣者,體之元也。
善者遂其生,惡者喪其形。
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血,因輕而止之,勿過失突,復而還之,其狀若咽。
正體端形,心意專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閉,神周形骸,調暢四溢,修守關元,滿而足實,因之而眾邪自出。
彭祖曰:常閉氣納息,從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
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必存其身、頭、面、九竅、五臟、四肢,至於發端,皆令所在覺其氣,云行體中。
起於鼻口,下達十指末,則澄和真神,不須針藥灸刺。
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
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
【服氣療病篇第四】
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輒周身解矣。
行氣、閉氣,雖是治身之要,然當先達解其理。
又宜空虛,不可飽滿。
若氣有結滯,不得空流,或致發瘡。
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魚、生菜,肥肉及喜怒憂恚不除而以行氣,令人發上氣。
凡欲學行氣,皆當以漸。
劉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長存。
謂鼻納氣為生,口吐氣為死也。
凡人不能服氣,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徐而舒之,常令鼻納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
《服氣經》曰: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
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
【服氣療病篇第四】
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
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
是以為道務寶其精,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後至夜半為死氣。
常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嬰兒之拳手,以四指押拇指也),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
日增息。
如此,身神具,五臟安。
能閉氣至二百五十,華蓋明(華蓋,眉也)、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干人也。
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唏、呵、噓、 ,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
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 以解極。
凡人極者,則多噓 。
道家行氣,率不欲噓 ,噓 者,長息之心也。
此男女俱存法,法出於仙經。
行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之路。
若天露惡風,猛寒大熱時,勿取氣。
【服氣療病篇第四】
《明醫論》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勞,五勞既用,二臟先損。
心腎受邪,府臟俱病。
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
五勞則生六極,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精極,六曰髓極。
六極即為七傷,七傷故變為七痛,七痛為病。
今人邪氣多,正氣少。
忽忽喜忘悲傷,不樂飲食,不生肌膚,顏色無澤,發白枯槁。
甚者,令人得大風、偏枯、筋縮、四肢拘急攣縮、百關隔塞、羸瘦短氣、腰腳疼痛。
此由早娶,用精過差,血氣不足,極勞之所致也。
凡病之來,不離於五臟,事須識根。
不識者,勿為之耳。
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呼吹二氣出之;
肺臟病者,胸背脹滿,噓氣出之;
脾臟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疼悶,唏氣出之;
肝臟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
以上十二種調氣法,依常以鼻引氣,口中吐氣,當令氣聲逐字吹、呼、噓、呵、唏、 吐之。
若患者依此法,皆須恭敬用心為之,無有不瘥,愈病長生要術。
【導引按摩篇第五】
《導引經》云:清旦未起,先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滿唾三咽。
氣尋閉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
便起野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亦不息自極,復三。
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
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極,三。
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捩不息,復三。
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
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尤善。
平旦,以兩手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
次又以指搔目四 ,令人目明。
按經文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與魂魄安門戶也。
此固精明目,留年還白之法。
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於四小指下把之,積習不止,眼中亦不復開。
一說云,令人不遭魔魅)。
【導引按摩篇第五】
《內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淚、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損人也,但為損者有輕重耳。
人能終日不涕唾,隨有,漱滿咽之。
若恆含棗核,咽之,令人愛氣生津液。
此大要也(謂取津液,非咽核也)。
常每旦啄齒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彌佳,令人齒堅不痛。
次則以舌攪漱口中津液,滿口咽之,三過止。
次摩指少陽令熱,以熨目,滿二十七止,令人目明。
每旦初起,以兩手叉兩耳極,上下熱挪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聾。
次又啄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復以左手從頭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聾。
次又引兩鬢發,舉之一七,則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抬上一七,令人血氣通,頭不白。
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
又法,摩手令熱,揩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
夜欲臥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干浴,辟風邪。
踞坐,以左手托頭,仰右手向頭上盡勢托,以身並手振動三,右手托頭振動亦三,除人睡悶。
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踞坐,兩手托 ,盡勢,振動三,令人面有光澤。
平旦起,未梳洗前,踞坐,以左手握右手於左 上,前卻,盡勢, 左 三,又以右手握左手於右 上,前卻, 右 亦三。
次又叉兩手向前盡勢,推三。
【導引按摩篇第五】
次叉兩手向胸前,以兩肘向前盡勢三。
次直引左臂、拳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勢,盡力為之,右手挽弓勢亦然。
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盡勢,右亦如然。
次拳兩手,向前築,各三七。
次拳左手,盡勢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療背膊臂肘勞氣。
數為之,彌佳。
平旦便轉訖,以一長柱杖策腋,垂左腳於床前,徐踞盡勢,掣左腳五七,右亦如之,療香港腳疼悶、腰腎間冷氣、冷痹及膝冷、腳冷並主之。
日夕三掣,彌佳。
勿大飽及忍小便。
掣如無杖,但遣所掣,腳不著地,手扶一物,亦得。
晨夕以梳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不白。
梳訖,以鹽花及生麻油搓頭頂上,彌佳。
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
旦欲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隨有津液,便咽之。
訖,以水漱口,又更以鹽末揩齒。
即含取微酢、清漿半小合許熟漱,取鹽湯洗兩目,訖,閉目以冷水洗面,必不得遣冷水入眼中。
此法,齒得堅淨,目明無淚,永無 齒。
平旦洗面時,漱口訖,咽一兩咽冷水,令人心明淨,去胸臆中熱。
【導引按摩篇第五】
譙國華佗,善養生。
弟子廣陵吳晉、樊城樊何,受術於佗。
佗語晉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人身常搖動,則穀氣消、血脈流通、病不生。
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古之仙者及漢時有道士君倩為道引之術,作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也。
吾有一術,名曰五禽戲。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手足。
以常導引體中不快。
因起作一禽之戲,遣微汗出,即止。
以粉塗身,即身體輕便,腹中思食。
吳晉行之,年九十余歲,耳目聰明,牙齒堅完,吃食如少壯也。
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躑,卻三躑,長引腰,側腳,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
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伸縮亦三亦二也。
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倒懸,左右七、手鉤腳五,按頭各七。
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趾,各上,縮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
有汗以粉塗身,消穀氣,益氣力,除百病。
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
以兩手相叉,伸臂股,導引諸脈,勝如湯藥。
正坐,仰天呼出,飲食醉飽之氣立銷。
夏天為之,令人涼不熱。
【御女損益篇第六】
道以精為寶,施之則生人,留之則生身。
生身則求度在仙位,生人則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則陷欲以為劇。
何況妄施而廢棄,損不覺多,故疲勞而命墮。
天地有陰陽,陰陽,人所貴,貴之合於道,但當慎無費。
彭祖曰: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千裹,不如獨臥。
色使目盲,聲使耳聾,味使口爽。
苟能節室其道,適抑揚其通塞者,可以增壽。
一日之忌,暮食無飽(夜飽食眠,損一日之壽);
一月之忌,暮飲無醉(夜醉臥,損一月之壽);
一歲之忌,暮須遠內(一交損一歲之壽,養之不復);
終身之忌,暮須護氣(暮臥,習閉口,開口失氣。
又邪從口入)。
采女問彭祖曰:人年六十,當閉精守一,為可爾否?
彭祖曰:不然。
男不欲無女,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
若念真正無可思而大佳,然而萬無一焉。
有強鬱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
又欲令氣未感動,陽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搖動,令其強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陰氣。
陰氣推之,須臾自強,強而用之,務令遲疏,精動而止。
閉精緩息,瞑目偃臥,導引身體,更復可御他女。
欲一動則輒易人,易人可長生。
若御一女,陰氣既微,為益亦少。
又陽道法火,陰道法水,水能制火,陰亦消陽。
久用不止,陰氣吸陽,陽則轉損,所得不補所失。
但能御十二女子而不復泄者,令人老有美色。
若御九十三女而不泄者,年萬歲。
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
數交而時一泄,精氣隨長,不能使人虛損。
【御女損益篇第六】
若數交接則瀉精,精不得長益,行精盡矣。
在家所以數數交接者,一動不瀉,則贏得一瀉之精,減即不能數交接。
但一月輒再瀉精,精氣亦自然生長。
但遲微不能速起,不如數交接不瀉之速也(采女者,少得道,知養性,年一百七十歲視如十五。
殷王奉事之年,問道於彭祖也)。
彭祖曰:奸淫所以使人不壽者,非是鬼神所為也,直由用意俗猥,精動欲泄,務副彼心,竭力無厭,不以相生,反以相害。
或驚狂消渴,或癲痴惡瘡,為失精之故。
但施瀉,輒導引,以補其處,不爾,血脈髓腦日捐,風濕犯之則生疾病。
由俗人不知補瀉之宜故也。
彭祖曰:凡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
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
生百病,鬼魅因之。
共交失精,而一當百。
若欲求子,令子長命、賢明、富貴,取月宿日施精大佳(月宿日,直錄之於後)。
天志曰:人生俱含五常,形法復同而有尊卑貴賤者,皆由父母合八星陰陽。
陰陽不得其時,中也;
不合宿,或得其時,人中上也;
不合宿,不得其時,則為凡夫矣。
合宿交會者,非生子富貴,亦利己身,大吉之兆(八星者,室、參、井、鬼、柳、張、心、斗,月宿在此星,可以合陰陽求子)。
月二日、三日、五日、九日、二十日,此是王相生氣日,交會各五倍,血氣不傷,令人無病。
仍以王相日半夜後雞鳴前,徐徐弄玉泉,飲玉漿戲之。
若合,用春甲寅乙卯、夏丙午丁未、秋庚申辛酉、冬壬子癸亥,與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佳。
若欲求子,待女人月經絕後一日、三日、五日,擇中王相日,以氣生時,夜半之後,乃施精。
有子皆男,必有壽賢明。
其王相日,謂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
凡養生,要在於愛精。
若能一月再施精,一歲二十四氣施精,皆得壽百二十歲。
若加藥餌,則可長生,所患人年少時,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
至老乃始知道,便已晚矣,病難養也。
雖晚而能自保,猶得延年益壽。
【御女損益篇第六】
若少壯而能行道者,仙可冀矣。
《仙經》曰:男女俱仙之道,深內勿動精,思臍中赤色大如雞子,乃徐徐出入,精動便退。
一旦一夕,可數十為之,令人益壽。
男女各息,意共存之,唯須猛念。
道人劉京云: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冬常閉精勿施。
夫天道,冬藏其陽,人能法之,故得長生。
冬一施,當春百。
蒯道人言:人年六十,便當都絕房內,若能接而不施精者,可御女耳。
若自度不辦者,都遠之為上。
服藥百種,不如此事可得久年也。
道林云:命本者,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雖服大藥及呼吸導引,備修萬道而不知命之根本。
根本者,如樹木,但有繁枝茂葉而無根本,不得久活也。
命本者,房中之事也。
故聖人云:欲得長生,當由所生。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殺人。
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
交接尤禁醉飽,大忌,損人百倍。
欲小便忍之以交接,令人得淋病或小便難、莖中痛、小腹強。
大恚怒後交接,令人發癰疽。
道機房中禁忌:日月晦朔、上下弦、望、日月蝕、大風、惡雨、地動、雷電、霹靂、大寒暑、春夏秋冬節變之日、送迎五日之中,不行。
陰陽本命、行年月日忌禁之尤重(陰陽交錯,不可合,損血氣,瀉正納邪,所傷正氣甚矣,戒之)。
新沐頭、新行疲倦、大喜怒,皆不可行房室。
【御女損益篇第六】
彭祖曰:消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須當避大寒、大熱、大風、大雨、大雪、日月蝕、地動、雷震,此是天忌也。
醉飽、喜怒、憂愁、悲哀、恐懼,此人忌也。
山川、神 、社稷、井灶之處,此為地忌也。
既避此三忌,又有吉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四季之月戊己,皆王相之日也。
宜用嘉會,令人長生,有子必壽。
其犯此忌,既致疾,生子亦凶夭短命。
老子曰:還精補腦,可得不老矣。
《子都經》曰:施瀉之法,須當弱入強出(何謂弱入強出,納玉莖於琴弦麥齒之間,及洪大便出之,弱納之,是謂弱入強出。
消息之,令滿八十動,則陽數備即為妙也)。
老子曰:弱入強出,知生之術;
強入弱出,良命乃卒。
此之謂也。
西山群仙會真記
【序】
序曰:性非生知,學道者,必資於切問。
道難言傳,立教者不尚於明文,藏機隱意,恐輕泄於聖言;
比物囑辭,乃密傳於達士。
世有讀書而五行俱下,開卷則一覽無遺,聲名喧世,孰知不死之方;
頭角摩天,豈悟希夷之理。
必也訪道尋真,求師擇友,覽仙經之萬卷,不出陰陽;
得尊師之一言,自知真偽。
水火木金土,五行也,相生而為子母,相克而為夫婦,舉世皆知也。
明顛倒之法,知抽添之理者,鮮矣。
上、中、下、精、氣、神,三田也。
精中生氣,氣中生神,舉世皆知也;
得反復之義,見超脫之功者,鮮矣。
知五行顛倒,方可入道;
至於抽添,則為有道之人也。
得三田反復,方為得道,至於超脫,則為成道之人也。
古先達士,無不道成;
委成道者,百無一二。
今來後學,徒有道名;
委入道者,十無八九。
欲論得道而超脫者,西山十余人矣。
遂同前聖後聖,秘密參同。
一集五卷,取五行正體之數;
每卷五篇,應一氣純陽之義。
開明至道,演說玄機,因誦短篇,發明鐘呂、太上至言。
庶得將來有悟,勤而行之,繼仆以出塵寰,為蓬瀛之侶。
華陽真人施(肩吾希聖)序。
【識道】
葛仙翁曰:天下無二道,殊途而同歸;
聖人無兩心,百慮而一致。
古今一道,聖賢同心。
逮夫道原既判,心識自分。
談道者,強自分別,同流異派,摘葉尋枝,自為見鮮,以獨立教門。
萬物之理,既不能窮,一己之性,胡為而盡?
如釋子 於頑空,乃以今世求於後世;
儒者執於見在,遂以少年榮為老年。
殊不知先聖之行道,存乎一心也。
《西山記》曰:呂先生言:初習儒業,長好性宗,修天爵而棄人爵,鄙頑空而悟真空。
天爵止於人事,真空不離因緣。
葛仙翁曰:以五常言道,止得其緒余;
用三乘見性,難窮其根蒂。
是知道不疏於儒、釋,儒、釋自疏於大道。
歷古及今,聰明有識之士,莫不留心清虛而志在玄元也。
迨以安樂延年,次以長生不死,默盜天機,當為己用。
自人升仙而為天官,何止儒者之虛榮於當年?
由百歲延而及萬年,何同釋子之因報於後世?
修真者邪正不可辨也。
欲識大道,三教中太上為先,一身之外,更何求也?
【識法】
《太上隱書》曰:法本無法,理歸自然。
心因境亂,法本心生。
立法之意,救補已失而防於未萌。
故三千六百法,養命數十家。
三千六百法者,十年之期;
養命數十家者,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一、三、五、七、九,五行之陽數,二、四、六、八、十,五行之陰數。
大道分而為二氣,二氣裂而為五行。
大而為天地,明而為日月,靈而為人。
莫不稟二氣而生五行,運五行而貫三才也。
《西山記》曰:華佗觀五禽之戲而作導引,以為人之久逸而氣滯血凝,故屈體勞形,使榮衛通暢。
後人因之名為般運。
欲求超脫,誤矣。
昔陳義遺女於道,久餓而學龜之吐納,得終年不死。
後人因之名為服氣。
欲求丹藥,誤也。
張紹審五味之亂人真液,一臟好而一臟惡,一氣盛而一氣弱,故罷五味而素且淡之。
後人因之名為休糧,誤也。
劉洞知真陽真陰,有餘則引其子,不足則殺其鬼,補且瀉之也。
後世因以采日精月華,取天地正氣,誤也。
【識法】
昔廣成子教黃帝房中之術,恐走失真氣而虧修養之宜,止欲御敵可欲之境,不說采戰有功而奪婦人之氣。
後人因之以為人補人,采氣還精,損人害己,以望長生,誤也。
廣成子教黃帝依法修養,久不見功。
於崆峒山,凡以內事為法則,煉外丹以補久虛積傷之損。
後人因之以無情金石,鍛煉於煙焰之中,分胎見寶,欲餌之以求上升或不死延年,誤也。
扁鵲解《靈樞》,以鼻引清氣,口吐濁氣,留之二十四息為一。
兩火以煉真鉛如戲蕊而曰陽胎,煉真汞如含蓮而曰陰胎。
胎在息住,息住神存,可以留形住世,積而入聖超凡。
後人因之以多入少出,欲聚氣為胎,閉息為法,誤也。
《九仙經》言:病大用火,病小用水。
用火則納氣復升於身,真氣遍於四大,陰鬼邪魔望之不敢近也。
用水則納氣而復升於身,氣透水如涌泉,定中以意送在所病之處,氣血通流,自無滯礙。
後人因之而獨坐閉氣,以舌為轆轤,左旋右攪,收斂余津,漱而咽之,復隨腸胃傳送於外,乃曰澆灌以長黃芽,欲為大藥,誤也。
《通玄真經》云:守無為之道,得自然之理。
清而不濁,靜而後動,移神於希夷之域,保形於仁壽之途。
一念不生,萬惑俱息,長生延年,安閑自樂。
後人因之不悟擇靜絕跡,默默忘機,終年竟不見功,誤也。
《靈室內觀經》曰:外境不入,內境不出,神志自守,閉目內視。
降君火於下田,布黃云於四大,笙簧車騎,羅列往來,自得壺中之趣。
後人因之形如槁木,必若死灰,謹守頑空,失於昏寂,陰靈出於天門,止於投胎就舍,誤也。
又有開頂縮龜,住山識性,燒煉看讀,布施供養。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是少識無知之徒,自生小法旁門,互相授受,迷惑後來,致使大道日遠日疏。
殊不知仰視俯察,默合天地陰陽升降之宜,日月魂魄往來之理。
一氣初浮,識自己之陰陽;
五行既分,交自己之水火。
火中有水,水中有火。
火上負陰,恍恍惚惚,其物為真一之水;
水上抱陽,杳杳冥冥,其精力正陽之氣。
二氣交媾,結成內藥,養就金丹,可為陸地神仙者也。
【識人】
上清玄格曰:大道似不肖盛。
德若不足,韜光晦跡,自衛其身,人不知也。
道未足於己,言已輕於人;
事未充於內,驕已見於外,好勝於人,人不知也。
修真之士,識人為先務。
當其取士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及其求法也,察其理而驗其功。
勿以人而廢言,防其大辯若訥者;
勿以言而用人,防其善為說辭者。
或大醇而小疵,始愚而終聖。
修真之士,亦有知人之鑒,不可不奉無上之道也。
【識人】
《西山記》曰:古今賢聖,雖有兼人之智、普照之明,未嘗不先求於人,謂務學而不如務求師;
師,人之模范也。
黃帝求赤松子,半年方得中戒經,止於防外行之失。
劉安玉師王道原,終年始得小術法,又不言修養之事。
陰長生不以馬明生久病而怠其志,葛稚川不以鄭思遠家法而晦於人耳。
朱度胡氏而始終如一,方 遇金華而遠近相隨。
張夢乾三遇海蟾,方得三乘之法。
解志一一見旌揚,盡授九轉之功。
王猛見長壽大仙,談笑之間而識破大道。
梅福遇大洞真君,步趣之次而訣盡天機。
歷古非神仙以入南洲,然修真之士不遇者,於識人之際不明也。
其或道貌古顏,辯辭利口者,始謂得神仙,悠久始知常俗之輩。
學而不遇,一也。
或業重福薄,不信天機,輕命重財,甘為下鬼。
錄人纖惡,棄人大善,雖見其人,不聽其言,雖聽其言,不納其理,終無所得,仙凡自隔。
遇而不得,二也。
或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縱得真訣,自生懈怠。
悅須臾,厭持久,朝為夕改,坐望立成。
得而不守,三也。
又況交接狂徒,搜尋異論,廢時亂日,何以成功?
古人上士,始也博覽丹書,次以遍參道友,以道對言,所參無異論,以人合道,所師無狂徒。
嗟!
愚而自專,賢否不辨,賤而自用,邪正不分。
論識人之去就,不可勝舉也。
故古今上聖真人,未修煉,先修養。
故曰:沐浴不可當風。
若幽室靜房,閉目冥心,伸身正坐,使元氣上升,通滿四大,上入泥丸,此真沐真浴,萬倍於外之水火也。
又曰:不欲遠唾以損氣,不欲疾步以損筋,不欲極視而昏精,不欲疾聽而傷腎,不欲久立而傷骨,不欲久臥而傷肉。
多睡濁神,頻醉散氣.多汗損血,力困傷形。
奔車走馬,氣亂而神驚;
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飛。
養形之道,安而不勞,勞而不乏其力;
靜而不撓,撓而不亂其氣。
外有所補,內有所益。
然後識五行以保全沖和之氣,外固內真,兩皆得趣,可以長久矣。
【識時】
《洞玄經》曰:有形者不能無名,有名者難逃於數。
大則天地陰陽,升降不失其宜;
明則日月魂魄.往來自有其度。
差之毫米,失之顛倒。
陰陽有愆伏,則四序亂而不能升成萬物;
寒暑無代謝,則八候差而不能運轉一氣。
人為萬物之貴,一氣之靈。
大則取象乎天地,無乖升降之宜;
明則取法乎日月,不亂經營之度。
定之以時,應之以數。
於道也,夫何遠哉!
【識時】
《西山記》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溫涼寒暑,一年一交合,交合不失其時,一年之後有一年。
大道無情,營運日月。
弦望晦朔,一月一往來,往來不失其時,一月之後有一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勿謂春生夏長也,而梅艷菊芳;
勿謂秋收冬藏也,而柏實松茂。
因時日受氣,因氣發生,無知之草木,如是最靈。
而為人者,胡不順養真性而修煉形軀耶?
鶴知夜半,燕識戊己。
因陰感陽,緣水避土。
蛇於巳日不過道,鶯於春時自出穀。
無識之禽獸,如是最貴。
而為人者,何不順時養元陽而收藏真氣耶?
嗟!
無知之徒,自氣足之後,走失耗散,八百一十丈,元氣久久而損。
豈知真氣大運隨天:春在肝,夏在心,秋在肺,冬在腎。
元氣小運隨日:子在腎,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
天地之春夏秋冬,日月之弦望晦朔,人之子午卯酉,正相合也。
冬,陰也。
陰中陽生而為溫,則曰春也。
是陽為主而陰為客。
【識時】
陽中又陽生而為熱,則曰夏也。
夏,陽也。
陽中陰生而為涼,則曰秋也。
是陰為主而陽為客。
陰中又陽,生而為寒,則曰冬也。
此天地之四時矣。
旦則暗也,魄中魂生而為明,則曰上弦。
上弦之後,魂為體而魄為用,魂中又魂生而曰望矣。
望則明也,魂中魄生而為暗,則曰下弦。
下弦之後,魄為體而魂為用,魄中又魄生而曰晦矣。
是日月之四時矣。
天地有三百六十日,日月有三百六十時,人有三百六十度。
天地有二十四氣,日月有二十四度,人有二十四時。
自子至午,氣生之時,陽也。
自午至子,氣謝之時,陰也。
寅辰午申子戌,陽生之六時;
卯巳未酉亥丑,陰生之六時;
甲丙戊庚壬,五行之陽時;
乙丁己辛癸,五行之陰時。
辰則太陽而卯則陽明,寅則少陽而丑則太陰,子則少陰而亥則厥陰,戌則太陽而酉則陽明,申則少陽而未則太陰,午則少陰而巳則厥陰。
午則腎氣交心氣,從下而上,三陽氣聚之時。
子則心氣交腎氣,從上而下,三陰氣聚之時。
魂為陰中之陽,其氣生於卯初;
魄為陽中之陰,其氣生於酉末。
養陽不在春夏,春夏所以養陽者,以氣在心與肝也;
養陰不在秋冬,秋冬所以養陰者,以氣在腎與肝。
【識時】
夏至之後,真汞積於絳宮;
冬至之後,真鉛積於丹田。
木運交天 二十五度,是時巽也,以陽交陽,當此收之而成大藥。
金運交靈符二十五度,是時乾也,以陰交陰,當此煉之而號還丹。
煉形起火,須在氣升之前;
聚火還元,必用陰降之際。
煉形住世,以氣為先,用五行相克之時,煉氣超凡,以時為先,使三田往返之候。
修真之士不見功者,以旺時不收,損時不補,散時不聚,合時不取,無時不求,還時不煉。
不知交會之時,又無采取之法,蹉時亂日,不見尺寸之功,安得比天地長久、日月堅固哉?
【識物】
《洞天語錄》曰:以言言道,得其緒余,故得道所以忘言;
以象求意,得其仿佛,故得意所以忘象。
然道不在言也,以先知覺後知,非言不足以求理;
然意在象也,以大明決小明,非象不足以陳義。
言以示其理,象以顯其義。
則大道玄意默會,無象無言之間。
始也,詳言密語,恐以之不悟;
比物立象,恐彼之不知。
及夫目擊道存,不在言也;
心同意會,不在象也。
【識物】
《西山記》曰: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
上以下為基,道以器為用。
如《鐘離秘訣》曰:以心為天,腎為地,肺為月,肝為日。
日月天地,物之大明者也。
《崔玄真秘訣》曰:以腎氣為嬰兒,心液為 女。
肝氣,陰中之陽,為日中之魂;
肺氣,陽中之陰,為月中之魄。
兒女魂魄,物之靈而神者也。
如心為朱雀,腎為玄武,肝為青龍,肺為白虎。
亦是四象也。
葛仙翁曰:嬰兒為心液之上正陽之氣, 女是腎氣之中真一之水。
金公乃肺之老陽,黃婆其陽微弱,當使之復還下田。
余液是老陰,腎液到脾液,真陽近少陰,其陽衰弱,當使之復還下田,此四象之說詳矣。
【識物】
太白真人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裡出。
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
龍本東方甲乙之物,而出於火中者,心液之上正陽之氣也,則曰陽龍出自離官。
虎乃西方庚辛之物,而生於水中者,腎氣之中真一之水也,則曰陰虎生於坎位。
然而龍是陽物,升舉自在,而在水中,乃陰中之陽,故比心液之上正陽之氣也。
虎是陰物,奔馳自在,而居陸地,乃陽中之陰也,故比腎氣之中真一之水也。
老君言恍恍惚惚,其中有物者,為氣中之有水而負陰者,是也。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者,為液中之有氣而抱陽者,是也。
【識物】
陰真君曰:北方正氣,號河車。
車謂運載物於陸地,往來無窮。
而曰河車者,取意於人身之內,萬陰之中,有一點元陽上升,薰蒸其胞絡。
上升元氣,自腎氣傳肝氣,肝氣傳心氣,心氣傳肺氣,肺氣傳腎氣,而曰小河車也。
肘後飛金晶,自尾閭穴起,從下關過中關,中關過上關,自上田至中田,中田至下田,而曰大河車也。
純陰下降,真水自來;
純陽上升,真火自起。
一升一沉,相見於十二樓前,顆顆還丹,而出金光萬道,則曰紫河車也。
故車行河,如氣在血絡之中。
氣中暗藏真水,如車載物、所謂河車者,詳矣。
【識物】
廣成子以內事教黃帝,久不見功,乃於崆峒山煉大藥。
五金之中,鉛為黑金,黑金之中而取銀。
八石之中,砂為赤石,赤石之中而取汞。
以汞合銀為寶,故有鉛汞之說。
鉛者,腎之所藏真氣;
汞者,陰陽所合,自己之真精也。
真陰真陽,以成大藥。
火候無差,精變為汞,汞變為砂,砂變為丹,而曰真鉛,是也。
金晶肘後飛入上宮,自頂而入下田,真火前起,升入泥丸,自心而過重樓。
一陰一陽,上水下火,而為既濟。
奔於元海,而曰紫金丹。
故曰真汞者,是也。
此汞鉛之理,詳矣。
以物推求,陽比象動而升舉之,陰比於靜而凝滯之。
物不必多識,象不必多求。
止於純陰純陽,二氣交接而為大藥。
然陽中有真陰,陰中有真陽。
乃陽交陰、陰交陽、陽交陽、陰交陰,陰陽有四交也。
及乎陰合陽、陽合陰、陰合陰、陽合陽,陰陽有四合也。
四交四合,大應天地之八節,明應日月之八候。
廣記多識,不止損神傷氣,而且議論差別,適以廢時亂日,終無益也。
【養生】
《三元真經》曰:人物異形,受生惟一氣。
魂得之於天體,魄得之於地。
無形無象,自空中來。
即父精母血,以無為有。
三百日胎完,胎完氣足則生,是由無而有。
不善養生,則以有還無矣。
血氣方剛,以所有之神氣,復與於兒女;
血氣既衰,將已有之魂魄,復還於天地。
故生中起滅,以滅止生,氣斷神散,而無生矣。
善人君子,莫不欲生,而不知養生之時,以天地為法,日月為本。
陰絕陽生,陽絕陰生,生生不窮,天地所以長久。
魄往魂來,來往不已,日月所以長久。
是知氣在養而不弱,形在養而不悴。
內外養之無差,故得與天地日月同長久也。
【養生】
《西山記》曰:古今聖賢,談養生之理者,著養生論者,不為少矣。
又曰: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者,可以養心。
又曰:絕念忘機。
絕念忘機者,可以養神。
又曰: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者,可以養形。
又曰:務逸有度。
務逸有度者,可以養亂。
又曰:入清出濁。
入清出濁者,可以養氣。
又曰:絕淫戒色。
絕淫戒色者,可以養精。
養生之道,不在於此。
所生微也,善養者,從微至著;
所生小也,善養者,自小及大。
當旺時,養而取之;
當衰時,養而補之。
如春養脾,秋養肝,夏養肺,冬養心。
煉形則起火,還丹則聚氣。
此年中用月,不失養生之道也。
及春夏養陽,以真氣隨天,大運在肝與心。
心肝者,氣生之所。
秋冬養陰,以真氣隨天,大運在肺與腎。
腎肺者,液降之所。
此陰陽傳送,不失養生之道也。
及腎氣生於子時,一陽生於二陰之中。
當此之時,若澄心靜濾,閉目升身,想火輪起於丹田,是氣升而養之有法也。
及肝氣生於卯時,一陽升於二陰之下。
當此之時,如孤坐閉目,多入少出,存兒女相見於黃屋之中,而產就嬰兒,是陽生而養之有法也。
及心氣生於午時,一陰生於二陽之中。
當此之時,若忘言絕念,滿口含津,攻心氣不散,存龍虎交媾於煙焰之中,而盤金鼎奔流於下,是丹田氣生而養之有法也。
及肺氣生於酉時,一陰生於二陽之上。
當此之時,若閉目冥心,以腹肚微脅,存大火炙於鼎中,鼎中有三昧,炎炎不絕,三昧齊發,是陰生而養之有時也。
及夫三百日,胎完而真氣生,養其真氣而煉之生神。
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五百日陽神生,養其陽神而煉之合道。
是生形已來,養之而生真氣;
自生氣以來,養之而生法身。
身外有身,超凡入聖,養生之道,備於此矣。
【養形】
《玉華靈書》曰:神以氣為母,氣以形為舍。
煉氣成神,煉形成氣。
陽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
真氣未朝,五彩不生丹闕。
無形籠絡,神氣兩難。
故天地大也,未免輕清重濁之象;
日月明也,難逃圓明缺暗之形。
積陽生神,上以麗乎天者,星與辰也;
積陰生形,下以伏乎地者,土與石也。
水中氣升,而為雨為云;
氣中水降,而為露為霧。
萬象群生,不能無形。
惟人也,集靈以生,資道以成。
不知養形之端,精魂耗散,而陰殼空存。
未死之前,已如槁木。
余喘既絕,盡力糞壤。
養形之道,可不深思?
【養形】
《西山記》曰:仲夏、仲冬之月,善養形者,處於深堂,避其大寒、大熱之氣而伏其肌膚。
非特此也,先寒而衣,衣不得頓多;
先暖而解,解不得頓少。
久勞,則安閑以保極力之處;
久逸,則導引以行稍滯之氣。
暑不當風,當風則榮閉而衛結;
夏不臥濕,臥濕則氣散而血注;
冬不極熱,極熱則腎受虛陽,而春夏肝與心有雍蔽之疾也;
夏不極涼,極涼則心抱浮寒,而秋冬肺與腎有沉滯之患也。
不可極飢而食,食不過飽,過飽則傷神,飢則損胃。
不可極飲,飲不過多,多則損氣,渴則傷血。
沐用旬,浴用五。
夫五則五氣流傳,浴之榮衛通暢;
旬則數滿復還,真氣在腦,沐之則耳目聰明。
若頻頻浴者,血凝而氣散,雖肌膚光澤,久而氣自損矣。
故有癱瘓之疾者,氣不勝血,神不勝形也。
若頻頻沐者,氣雍於上,滯於中,令人體重形疲,久而經絡不能通暢。
故古人以陽養陽,陽不耗散;
以陰煉陽,陽不損弱。
如一年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借陰養陽,以陽消陰也。
一日內,午前煉乾以氣,前起煉形,後起金晶;
午後煉坤以藥,有藥則聚氣煉丹,無丹則收火煮海。
皆以真陽見用於自身,不然斂身聚之,可以無中養就真氣。
升身真氣,以滅魔陰焉。
奉道之士,廣覽多學,徒以勞損,不知陰陽為之總領之元也。
真陰真陽為胎,凝於丹田,次以真陰為氣,真陽成形,身外有身。
超凡入聖矣。
【養氣】
《太上隱書》曰:天地以清濁為質,非氣不足以運陰陽;
日月以明暗分形,非氣不足以交魂魄。
以橐龠之用、呼吸之理,是氣使之然也。
禽一沖而制在氣,腹空如實;
魚一躍而制在水,穿水如無。
眾植凋殘,獨松柏而常茂者,氣堅也;
群動滅寂,惟龜鶴之不悴者,氣任也。
形為留氣之舍,氣為保形之符。
欲留形住世,必先養氣。
至大至剛,充塞乎天地之間;
氣聚神靈,遨游風塵之外。
善養生者,養其形;
善養形者,養其氣。
【養氣】
《西山記》曰:古今養生之士,不免於疾病死亡者,不知其道也。
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氣,此保氣也,失之昏;
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氣也,失之虛。
昏者,氣散神狂,真靈日厭,終無所歸矣。
虛者,丹田無實,徒勞而吐納,終不能佳矣。
多入少出,攻病可也;
認為胎息,誤矣。
上咽下蓄,聚氣可也,指作還丹,誤矣。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委氣而和神也。
息息要住,納之不出,閉氣而煉形也。
一咽復一咽,雙收兩夾,以噓咽為法,是借氣取水灌溉之術也。
正坐升身,氣滿四大,血路通行,榮衛和暢,是布氣焚身之法也。
若此皆非養氣矣。
養氣之道,生時養之,使不衰弱。
時養之使不散。
如古行屯者,是陽初生,屈而未伸,故朝屯以取,養氣之茂也。
如古行蒙者,是一陽處群陰之中,暗而不明。
故暮蒙以取,求陽之義也。
非特此也,才所不敏,強思傷也;
力所不及,強舉傷也;
悲哀憔悴,傷也;
喜樂過度,傷也;
汲汲所欲,傷也;
戚戚所懷;
傷也。
或久談言笑,寢息失時,拽弓引弩。
耽酒嘔吐,飽食便臥,跳步喘息,歡呼哭泣,陰陽不交,積傷至盡,則早亡矣。
故善養者,淡然無欲,處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
冬則陽生,至春分之後,陽盛而陰散,防其余陰入腹而為苦寒之疾。
夏則陰生,至秋分之後,陰盛而陽散,防其余陽入腹而為酷暑之患。
勿觀死者,防死氣觸生氣;
不近穢處,防穢氣觸真氣。
真氣未壯而朝不虛食,常充口;
真氣欲絕而暮不實食,常減口。
然而調氣、和氣、布氣、咽氣、聚氣、行氣、保氣、換氣,皆不出養氣之道。
夫氣如線,觸之則斷;
氣如煙,擾之則散。
不能養者,失保形之道。
然養氣未及采氣,采氣未及煉氣。
采氣還元,結成金丹。
煉之出殼,遷變羽客。
未煉先采之,未煉先養之。
【養心】
《通玄經》曰:人以形為舍,心為主。
主於國則君臣之分,主於家則父子之禮。
心為君父,氣為臣子,身為家國。
心氣一注,無氣不從。
在五行為火,南方盛陽之精,宿應熒惑,神受朱雀。
狀垂二葉,色若朱蓮。
神明依泊,變化莫測。
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包毫芒。
制之則止,放之則狂。
清靜道生,濁躁神亡。
但能空寂,得之存常。
永保無為,其身則昌。
惟狂克念,可以作聖;
惟聖罔念,可以作狂。
古今達士,養以寡欲,務於至誠,真源湛然,靈光自瑩於丹台也。
不為事惑物役,可以超凡入聖。
【養心】
《西山記》曰:從道受生,謂之性。
自一稟形,謂之命。
所以任物,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有所思,謂之志。
事無不周,謂之智。
智周萬物,謂之慮。
動而榮身,謂之魂。
靜以鎮身,謂之魄。
流行骨肉,謂之血。
保形養氣,謂之精。
氣清而快,謂之榮。
氣濁而遲,謂之衛。
總括百骸,渭之身。
眾象備見,謂之形。
塊然有閡,謂之質。
形貌可則,謂之體。
小大有分,謂之軀。
眾思不礙,謂之神。
漠然變化,謂之靈。
氣來入身,謂之生。
氣去於形,謂之死。
所以通生,謂之道。
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精,變化不測,通神群生。
真人上仙教人修道,即修心也;
教人修心,即修道也。
道不可見,因心以明之;
心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故虛心遣其實,無心除其有也。
定心令不動也,安心令不危也,靜心令不亂,正心令不邪,清心令不濁,淨心令不穢。
此皆己有,令己除之。
心直不反復也,心平無高下也,心明不暗昧也,心通無窒礙也。
此皆固有,因以然之,又在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故得靈光不亂,神氣不狂,方可奉道保生。
嗟無知者,多思神殆,多念志散,多欲損氣,多事役形,多語弱氣,多笑損臟,多愁攝血,多樂溢意,多喜則交錯,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昏亂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
故其源不潔,和氣自耗,不得延年,失於養心之故也。
故古喻之如猿狂而不定,比之如賊盜其所有也。
【養壽】
《三清真錄》曰:父母之真陰真陽二氣,以精血為胞胎,胎完氣足而為形矣。
集靈資道,神氣相合而為壽,定矣。
大壽一萬二千歲,守朴任具,雖亡而道不亡也。
中壽一千二百歲,留形住世,道在而身亦在也。
下壽一百二十歲,知之修煉,可以安樂延年;
不知修煉,走失耗散。
在我者,不為我之所有,而又外觸禁忌,暗除年算。
一算為三百日壽,一歲為本數之壽,一紀為正紀之壽。
無知少學,以小惡為無傷,積惡以致於滅身;
以小損為無害,積損以致於滅生。
始以減一算,次以除本數,終以除一紀,未及中年,夭之大半。
仙子真人,憐而哀之。
雖有超脫之法,必先養壽之方。
審而用之,可延至大壽。
不憚修持,於日自有超凡之道。
【養壽】
《西山記》曰:雖知養生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則生亦不長;
雖知修煉之方,不知養壽之道,則修亦無驗。
故養壽者,凡以禁忌而防其禍。
行不多言,恐神散而損氣;
睡不張口,恐氣泄而損神。
臨危登峻則神飛,玩殺看斗則氣結,吊死問病則喜神自散,臥濕當風則真氣日弱。
古廟凶祠不可入,入之則神驚;
狂禽異獸不可戲,戲之則神恐。
對三光濡溺,折人年壽;
賀四重深恩,滅人大數。
飲宴於聖像之側,魂魄不安;
坐臥於墓塚之間,精神自散。
枯木大樹之下,不可息,防九陰之氣,觸人陽神;
深水大澤不可渡,恐至寒之性,逼人真氣。
出眾花卉不可折,防招妖狂入室;
非時果實不可食,防帶邪氣入腹。
忘言綺語,非患難不可頻說,說之減人正壽;
肥甘醇酒,非會合不可頻飲,飲之除人本祿。
負賢忘恩,必有禍應;
輕財毀物,自無福生。
大山勿深入,入之必凶;
美物勿酷愛,愛之勿吉。
損人傷物,以冤報冤,嫉賢妒能,以怨起怨,虛傳妄授,慢友輕師,此類或有觸犯,雖得正訣,遇異人,大道未就,先為此除其壽。
以罪當功,竟不能速成也。
善養壽者,以法修其內,以理驗其外。
修內則秘精修氣,安魂清神,形神俱妙,與天地齊年,煉神合道,超凡入聖也。
驗外則救貧濟苦,慈物利人,孝於家,忠於國,順於上,憐於下,害不就利,忙不求閑,凡以方便為心,勿以人我介意,方始奉道.多遇至人,自得真法。
及夫下功之後,少有患難,速得圓成,然是修養所致,亦是陰德報之。
苟不達養壽之宜,安得內外齊成乎?
【補內】
《九天秘錄》曰:三清之下有三太,三太之內有二儀,二儀既判而列五帝,五帝既立而同一區。
此天地之內,上下有陰陽升降,東西有日月往來。
周而復始,運而不已,代謝循環,終無走失。
惟人也,以精為母,以氣為主。
五臟中各有精,精中生氣;
五臟中各有氣,氣中生神。
欲壽無窮,長生住世,煉精為丹,養氣為神。
真仙上聖,修真補內,不補外也。
內真外應,無施不可,有作必同,自凡而入聖也。
【補內】
《西山記》曰:男子先生右腎,以外精而內血,陰為理也;
女子先生左腎,以外血而內精,陽為裡也。
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膀胱,膀胱生三元,三元生三焦,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一百八十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一百八十纏絡生三萬六千孫絡,三萬六千孫絡生三百六十五骨,三百六十五骨生八萬四千毛竅。
胎完氣足,靈光入體,與母分離而為人也。
以內外言之,經絡之內以為內,肌膚之外而為外。
養命養其五臟,五臟為根,根固葉自茂矣。
養形養其五氣,五氣為源,源深流自長矣。
真氣大運隨天,元氣小運隨日。
春,肝旺脾弱,則養脾食甘物;
五穀中粳米、五果中棗肉、五畜中牛肉、五菜中葵菜。
清心無憂,憂則傷肝。
隱坐避風,因肝惡風也。
若日用之間卯時,以待小運。
日生元氣,傳送在肝,閑居冥目以養肝。
旬日見功,目可視秋毫。
若修煉下功,不必如此。
夏,心旺肺弱,則養肺食辛物:五穀中黃黍、五果中桃子、五畜中雞肉。
五菜中蔥菜。
清心少喜,喜多傷心。
靜坐避熱,以心惡熱。
若日用之間午時,以待小運。
【補內】
日生元氣,傳送在心,絕念安居以養心。
旬日見功,可氣通百脈。
修煉下功,亦不必如此。
秋,肺旺肝弱,則養肝食酸物:五穀中豆、五果中李子、五畜中犬肉、五菜中藿菜。
靜居避寒,寒則傷肺。
不要多悲,悲則損肝。
若日用之間酉時,以待小運。
日生元氣,傳送在肺,升身靜坐以養肺。
旬日見功,肌膚光澤。
若修煉下功,不必如此。
冬,腎旺心弱,則養心食苦物:五穀中小麥、五果中橘子、五畜中羊肉、五菜中薤菜。
清心無恐,恐則傷心,若日用之間子時,以待小運。
日生元氣,傳送在腎,斂身正坐以養腎,旬日見功,丹田自暖,氣力剛健。
若修煉下功,不必如此。
當四季,脾旺腎弱,養腎食咸物:五穀中粟米、五果中山藥、五畜中豬肉,五菜中韭菜。
安心無畏,畏則傷脾,靜坐避濕,濕則損脾也。
若日用之間戌辰丑未,以待小運。
日生元氣,傳送在脾。
風急震雷,透過膀胱,變為精華,真氣走失而火上起,肺開心沖肝浮膽橫,萬神以真火燒之,棄體外游,骨解筋伸,與死無異。
一泄一氣弱,百瀉一神去,千泄一臟損,已至枯竭,四大無主,乃曰死矣。
故真仙上聖,有還精之道。
若志在玄元,腎氣交心氣,積氣生液,如懸珠垂露,顆顆還於丹田,火候無差,自然凝結,形若彈丸,色同朱橘,氣中生氣,煉氣成神,身外有身,超凡入聖。
若以未悟清虛,甘做兒孫之牛馬,淫邪之心未息,亦不可深究房中之術,俱以借其陰貌,賺心氣下入黃庭,而腎氣不能上升,乃以龍盤虎繞,欲泄之前,棄其情愛。
一則孤坐斂身,雙手抱臍,使氣結為胎。
一則升身偃脊,斂身少時,使肘後飛入泥丸,以填血腦而後百骨充盈,有返老還童之驗矣。
嗟少學無知,欲采婦女之精氣以為陰丹,又煉無情之金石,取天地之秀氣,而為外丹。
餌之填精補海,幸而藥盛而時暫無損。
若以元陽耗散,而丹台空虛,餌之在腹,當有不救之疾。
取之於人,當有速亡之患。
返以神仙之法為誑,靜言思之,誰其過歟?
【補氣】
《玉華靈書》曰:九天之上無陰,九地之下無陽。
元氣傳送,余氣在脾。
靜坐閉氣,多入少出,旬日見功,肢體光澤,經絡快暢。
若修煉下功,不必如此。
是五臟各有時,一臟旺而一臟弱,一氣盛而一氣衰。
損有餘,補不足,五臟既和,百骸自理;
百骸自理,萬病不生:萬病不生,千歲可期。
【補氣】
《西山記》曰:氣本無形,必賴有形之軀。
形全氣在,自可修補。
不擇老幼,所貴至誠,始終如一。
天皇聖胎秘用神訣,補氣之上法;
達摩胎息至理,補氣之中法;
其後因胎住息,因息就胎,扁鵲《靈樞》、葛洪注《胎息》,補氣之下法。
此外皆非法也。
【補精】
《太上玄鏡》曰:純陽上升者,謂之氣;
純陰下降者,謂之液;
氣液相交,注於骨絡之間者,謂之髓;
氣液相交,出於膀胱之外者,謂之精。
內則心、腎、肝、肺、脾五臟也,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胃六腑也。
外則皮膚毛髮、眼耳鼻舌、手足、榮衛、經絡穴四體也。
精者,心氣在肝,肝自生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
心氣在肺,肺自生精,肺精不實,肌肉清弱;
心氣在腎,腎自生精,腎精不滿,神氣減少;
心氣在脾,脾自生精,脾精不堅,發齒自弱。
五臟之中,腎為精海,心為氣館。
真精在腎,余精自還下田。
真氣在心,余氣自朝中元。
思慮愁惱,其耗氣也,如漏鼎中之氣;
淫邪禍亂,其走精也,如析釜下之薪。
補下精之道,非但絕色,而房中最急慎之。
【補精】
《西山記》曰: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
蓋陽升陰降,物受天地純粹之氣,陰精陽華,人食萬物充實之資,一飲一食,納之於胃,與真氣相合,傳流腎府。
虛氣充盈,對境生心,心火下逼,腎氣不能上升,左旋右盤。
地中升陽。
一百八十日到天。
其陽過乎天者,陽自陰中來。
陽負陰胎,陽戀陽住,陰為陽逼,復自天來。
故天中陰降,一百八十日到地。
其陰過乎地者,陰自陽中來,陰抱陽質,陰戀陰住,陽為陰逼,復自地起。
周而復還,並無走失。
尚有震動傾倒之愆,又況人腎為水也。
水中生氣,如煙似線,觸之則斷,撓之則散。
眼耳鼻舌身意,六欲傷於外;
喜怒哀樂好惡思,七情傷於中。
上則重樓走失,下則金龜拋泄。
如漏網包風,能無損乎?
不知補氣之道,如火消膏,積日復入輪回。
【補益】
《洞神真經》曰:養生之道,以不損為延命之術,以有補為先。
居安慮危而防未萌,不以小惡為無傷而不去,不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
起臥有四時早晚,行止有至和之常制。
調和筋脈,有偃仰之方;
養正除邪,有吐納之術;
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
節宣勞逸,有予奪之要。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
以清虛去其狂慮,以安閑養其真性。
雖少年致損,氣弱體枯,年老得悟,防患補益。
以氣補氣,氣自有餘;
以神補神,神無不足。
氣盛而形乃延長,神住而命自悠久。
【補益】
《西山記》曰:知至道者,天不殺;
服元氣者,地不滅。
夫至道不遠,只在己身。
用心精微,命自延久。
《六玄旨》曰:欲得長生,當修所生。
所生之本,始乎精氣。
精氣結而為形,形為受命之本,氣是有形之根。
故午前煉乾,午後煉坤。
氣自腎中生,自子時為始,午時為終,其氣升而旺也。
所以煉乾者,靜坐幽室,閉目冥心,升身勿動,使氣滿四大,薰蒸其體,榮衛通和,積日氣秀神清。
及夫腎氣到心,積氣生液,液自心中生,自午時為始,子時為終,其液降而盛也。
所以煉坤者,閉目冥心,斂身正坐,以兩手抱腹,降心火於丹田,烹蒸氣海,積日氣旺神清。
此補益於氣也。
冬避寒,夏避暑,寒避風,暑避熱。
動勿勞其肢體,閑勿怠其肌膚。
五日一浴,十日一沐。
氣旺時勿動,血旺時不息。
【補益】
此補益於形也。
永絕嗜欲,見境不動心者,上也。
假借修真,因死求生,形雖交而氣不交,體雖濁而形不濁。
不得已而親婦人,勿使走失。
時暫棄其情愛,抽身於後,賺心氣以補下元,可以安性命者,次也。
三十歲,陰陽兩停,而五穀秀氣無所制作,未免情欲,當五日一度。
四十歲者,十日一度。
五十歲者,二十日一度。
六十歲者,一月一度。
【補益】
六十四歲,卦盡之年,更不言度也。
若高上玄元,欲求長生不死者,可不議此也。
此補益於精也。
補益形者,不若補益精;
補益精者,不若補益氣;
補益氣者,不若補益神,補益於神,則形氣永安。
古今達士,談益神之道,不為少矣,往往不見功者,非特出至誠也,神為主故耳。
昔劉綱真人,於甲子庚申生日本命祭享形神,尚得神聚,長生不死。
趙真人,於靜房空室,調神出殼,如壯士展臂,可千萬裡,陰魂不敢相干,亦得留形住世。
況夫補已散之靈氣,益見在之魂神?
禍福預知,神之靈也。
死生永除,神之真也。
補神之道,有清身養命,絕念忘思,動靜不失時,修煉應其法,丹就而氣自真,氣真而神自益矣。
【補損】
《十洲雜記》曰:純陰無陽,鬼也;
純陽無陰,仙也;
陰陽相雜,人也。
鬼則陰靈之氣凝而為形,仙則陽和之氣不散,煉而為質。
人以陽盡而為鬼,鬼者,人之歸也。
人以陰盡而為仙,仙者,人之遷也。
當其少年,陽多陰少之時,不肯修煉。
及夫老弱,氣散神衰之後,安得無損?
高人上士,憂勤未補之前,戒慎補已損之後。
未損者,保養不至於損;
已損者,補益不至於虧。
非大道高士,不可議此。
【補損】
《西山記》曰:人受氣賦形,三百日胎完,與母分體,一千日乳抱,四千日盜物,取天地之氣,五千日氣足。
故女子十四歲,天癸降而真陰散;
男子十六歲,真精滿而陽氣泄。
男子之氣,八百一十丈;
女子之血,三石六斗。
九九八十一,純陽之數,氣之本數也;
六六三十六,純陰之數,血之本數也。
過此以往,走失耗散。
氣以九九而損,血以六六而竭。
【補損】
自然虧損,又況敗壞而不知修養乎?
如王侯之府,美女兼千;
卿士之家,侍外家數百。
晝以醇酒,淋其骨髓;
夜以房事,輸其血氣。
耳耽目恣,偃臥不休。
上奔走不安居而又滋味錦繡,大醉入房,不知御神保氣,居無節而精神有限,未及半白已憔悴枯朽也。
故真仙上聖,凡所修養有益,惟求無損。
一日之忌,暮無大醉;
一歲之忌,暮無遠行;
終身之忌,暮無燃燭行房。
此補損之大略也。
五味,人不可無也,戒之偏多。
酸損脾,甘損腎,咸損心,苦損肺,辛損肝。
大藥未就,尚有飢渴,一日三次要食,古人所以淡而食之,又不葷腥,恐污口腹也。
五臟積滯,用六字氣治之,即《黃庭圖》之法也。
張澄道以此留形住世,王悟真以此治病延年,孫思邈以此修身治人。
六字之妙:春不呼,夏不 ,冬不呵,秋不噓,四時常有嘻,三焦無不足;
八節不得吹,腎府難得盛。
凡有餘則引其子,不足則殺其鬼。
此妙古今無知者,西山上聖得其昧也。
不須禁忌百端,但朝不虛而暮不實,上也;
素無味,淡無葷,次也。
何慮四體之不充悅乎?
及夫六字氣,有餘引子,不足殺鬼者;
肝本噓也,余則用噓。
噓亦不能引肝氣,若引其子,則用呵字,瀉心之氣,心氣既行,肝氣自傳也。
若肝氣不足,則殺其鬼。
肺,金也,金克木,木為妻而金為夫,夫乃鬼也。
如肝氣弱,必是肺之有餘,必殺其鬼,用 字瀉之。
聰明之士,審達五行生克,調和其氣,無過不及而陰陽自正。
依時對節,下手行動,默契天機,混合玄理,安有長生之不得、神仙之不成耶?
【真水火】
《中黃秘訣》曰:陰生水,水性常冷,而有華陽溫泉濡之,不勝其暖也。
陽生火,火性常熱,而有蕭丘寒焰向之,終不能暖也。
外之水火,尚有返復之性;
內之陰陽,安無顛倒之宜?
如腎,水也。
水中生氣,氣為火矣。
心,火也。
火中生液,液為水矣。
水可以滋流百脈,火可以薰蒸四大。
人之水火也,如此。
【真水火】
《通玄論》曰:道原一判而分二儀,天以乾道而輕清在上。
在上以陽為用,暗抱一點真陰在其中也。
故冬至後,地中陽生,夏至到天。
積陽所以生陰,其陰感陰而陰不得耗散,散為霧,凝為露,霧露之氣,天之所出陰而真水也。
地以坤道而重濁在下。
在下以陰為用,暗抱一點真陽在其中也。
故夏至後,天中陰降,冬至到地。
積陰所以生陽,蓋其陽感陽而陽不散耗,升為云,施為雨,云雨之氣,地之所出陽而真火也。
人亦若是。
受胎之初,父精母血,二氣相合。
陽氣上升,心為氣館,氣中暗藏,真水在心也。
陰氣下降,腎為水府,水中暗藏,真氣在腎也。
不然,安得腎氣到心,積氣生液,一陰生於二陽之中;
心氣到腎,積液生氣,一陽升乎二陰之中也?
【真水火】
《西山記》曰:凡人有三火八水。
水者,一氣傳一氣,積氣生液,而五臟各有液,名曰色水。
腎氣之中,暗藏真一之水,而為陰虎者,名曰真水。
肘後飛金晶入上宮,自上而下,與真火相逢,而既濟成,然名曰神水。
凡有疾病,閉口納氣,一口復一口,定中送在病處,皆可痊安,名曰法水。
水之為用多矣,其名不一。
丹就真氣生,灌溉而為沐浴之法,煉形真氣升,還返而為還丹之法。
劉海蟾言:兩曜注成七寶殿,一渠流轉八瓊漿。
是玉液還丹也。
呂公言:水火都來相作間,卦候飛成地天泰。
一升一沉陽煉陰,陰盡方知此理深。
是上下水火既濟之候也。
逍遙子曰:法水能朝有秘關,逍遙日夜遣循環。
是法水治病也。
此水之大概矣。
三火者,膀胱民火,腎為臣火,心為君火。
凡所無知,為物所擾而怒且憂者,則為無明之火。
若降而下燒丹田,一意不散,至誠守之,而曰燒煉丹藥。
火之升上,起後過雙關,而曰河車。
升之前起上過重樓,而曰煉形。
前後俱起,遍滿四大,炎炎焚身,此火之大概矣。
【真水火】
《九仙經》曰:病小用水,病大用火。
病大者,無常之限也。
若人誤犯天神,或身不寧,急入靜室,散發撥衣,閉目冥心,正坐握固,叩齒集神,升身起火,微以留息,少入遲出,默想如臍下火輪大如斗,須臾焰起自身,可比輪蓋,罩定自身,令陰鬼邪魔不敢近也。
釋教降魔火,道家焚身火。
凡行此火,須是久絕嗜欲,丹元堅固。
不然,以水火交媾,龍虎成丹,丹就而陰靈自散,不敢近陽,神自不肯去也。
神在形固,陰退氣全,氣全形堅,自可長年。
【真龍虎】
《龍虎真丹經》曰:真龍真虎所在、所交之處,古今秘而不說。
唯《太一真書》,是太上親著,又《真一元解入言玄言》二集,稱「龍虎真訣」,一在昆侖五城之內,一在北極大淵之內。
藏之玉函,刻之金札,封之以金泥,印以玉章。
猛獸列衛,神人在旁,塵世無緣而知矣。
太白真人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裡出。
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
少則少矣,妙則妙矣,乃所以泄天地之機。
【真龍虎】
呂公曰:因看崔公入藥境,令人心地轉分明。
陽龍言向離中出,陰虎還於坎上生。
二物會時為道本,五方行盡得丹名。
修真上士如知此,定跨赤龍歸玉京。
《入藥鏡》曰:腎中生氣,氣中暗藏真一之水,名曰陰虎。
心中生液,液中暗藏正陽之氣,名曰陽龍。
龍虎非肝肺也,乃玄之又玄,知之修煉而為聖。
《傳道集》曰:腎氣傳心氣,積氣生液,液中有正陽之氣,名曰陽龍,是謂出於離宮。
心液傳腎液,積液生氣,氣中有真一之水,名曰陽虎,是謂生於坎位。
二物會時,在人生人,在己生神龍虎。
古今有識者,或以多知廣記,知其龍不在肝,而虎不在肺,如何得達交會之時,而悟采取之法。
故少有不長生與成仙者,良以此也。
【真龍虎】
《西山記》曰:水火既濟,龍虎相交,所用不一。
如腎氣傳肝氣,肝氣方生,腎之余陰入脾,其氣過肝,為純陽。
氣中有真一之水,以到於心,和氣生液,顆顆如懸珠垂露,而還下田,更不隨溺水以傳膀胱。
若用火候無差,煉而為一氣,氣中生氣,浩劫不死,而為陸地神仙。
是虎交於龍,以腎氣合心氣是也。
及夫下火,加減有時,抽添有數,以心氣合於腎氣,是龍交於虎。
若以下關透而起自尾閭穴,左升者為龍,右起者為虎。
氣從夾脊雙關而過,至分道嶺而陽龍之氣入內院,陰虎之氣入天池。
左旋右盤,三十六數,而真水下降,如甘露入心。
此是龍虎相交於上宮,又不必於心腎而有上交、上合之別也。
及夫胎完胎就,而真氣既生,防其大過,必濟之以水,而玉液金液還丹。
及夫還丹日久,行於經絡,而變陽酥,凝於中府,而積白雪,防其大過,必舉以火,而有煉質焚身。
是知還丹之時,乃陰虎單行,而不必交於龍也。
焚質之時,乃陽龍獨舉,而不必交於虎也。
龍虎之功,不為小矣,所患乎不知龍虎之本也。
若識龍虎之象,又知交合之時,且得采取之法,三百日養成內丹,而命中有晶,乃得與天地齊其壽算矣。
【真丹藥】
《洞天語錄》曰:高上元君始在塵世而流傳大道,引喻天地升降之宜、日月往來之數,而曰內丹。
廣成子教黃帝依法行,持久不見功。
乃於崆峒山中,凡以內事為法則,以金石相配合,而曰外丹。
內之丹藥,乃為真藥,外之丹藥,止可療治病,安樂而已。
內丹小則長生不老,大則超凡入聖。
始乎二氣交,而凝結在丹田,變精為汞,變汞為砂,砂變為丹,形若彈丸,色同朱橘,而真氣自生。
以氣煉氣,氣合神聚而入道,道成而入聖。
聖則大而化之,無所不通,豈外丹之可比耶?
故知真藥、真丹,身外無求。
【真丹藥】
《西山記》曰:以龍交虎媾,結成玄珠;
火候無差,燒成大藥。
真氣始生,升之可以煉形,不避寒暑之患。
真氣既聚,納之可以還丹,永除飢渴之苦。
於己也豈非藥乎?
及夫真氣施於人也,亦有驗矣。
入水水沸,吹木木榮,變苦為甘,改衰為壯。
即人以療疾苦,無不痊瘥。
凝神以祛鬼魅,無不靈應。
蓋內真而外應也,豈非謂人之藥乎?
或以內事不修,真元不識,惟以外之無精金石,加日添火,餌之以求超升,誤矣!
然而古今上士,亦論外丹,非外丹不可用。
如廣成子以朱砂為丹,煉之九轉而曰神丹。
陳七子以七寶丹砂,煉之九轉而曰靈丹。
劉安王以童子小便,煉之七轉而曰還丹。
是知靈聚而為神,神散而為虛,以氣還元,而曰還丹。
後人用之,亦見有功。
升仙者,蓋始也煉之,而內事兼修,內外俱成,得通仙道。
若以外藥獨用,氣弱神衰,天地秀氣不能停留,反為害不細矣。
【真鉛汞】
《玄洞玉詔》曰:昔廣成子教黃帝煉外丹,方有鉛汞之物,凡以內事為法則也。
人之初生,先生腎也,腎為北方壬癸水,在五金而為鉛。
次生心也,心為南方丙丁火,在八石而為砂。
鉛中取銀,如腎氣之中暗藏真一之水。
砂中取汞,如心氣之中暗藏正陽之氣。
蓋以外鉛中銀而合砂中汞,自然成砂,火候合宜,鍛成大寶。
取類於人,則腎氣之中,取真一之水;
心液之上,取正陽之氣。
二物合而為丹,乃如外物見寶之比也。
《傳道集》曰:抱天一之質而為五金之首者,黑鉛也。
鉛以生銀,鉛乃銀之母。
感太陽之氣而為眾石之主者,朱砂也。
砂以生汞,汞乃砂之子。
難取者,鉛中之銀;
易失者,砂中之汞。
鉛汞若相合,鍛煉自成寶。
此鉛汞之理見於外也。
若以內言之,父母真氣合而為一,即精血為胞胎,凝結為內腎。
內腎者,鉛也。
及夫腎中生氣,氣中生水,以腎水合心液之上正陽之氣,凝結於黃庭而為丹。
【真鉛汞】
則曰真鉛也。
以腎氣合心氣,積氣生液,結為玄珠,方還下丹田而曰汞也。
及夫丹就真氣升,腎氣入頂而真水降,一升一沉,於十二樓前而為既濟。
既濟一次而還下丹田,故曰真汞也,《元皇君訣》曰:鉛汞鼎中居,燒成無價珠。
都來兩個字,了得萬家書。
正一真人曰:鉛汞傳來幾萬秋,幾人悟得幾人修?
若教此理常人會,塵世神仙似水流。
呂公曰:金丹一粒定長生,須得真鉛煉甲庚。
火取南方赤鳳髓,水求北海黑龜精。
古今上聖,稱說鉛汞之理不同,其來止於鉛為腎水而真鉛為丹,汞為心液而真汞為藥。
真鉛真汞為既濟,若憑外說,不可中理矣。
【真陰陽】
《九天秘錄》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物中神而大者,天得一陽以守乾道,地得一陰以守坤道。
物中神而明者,日得一陽魂以道應,月得一陰魂以道致。
故夏至一陰自天來,若無真陽,萬物死也,不能焦枯。
冬至一陽自地升,若無真陰,萬物生也,不能滋潤也。
日有真陽,陽燧感而火出;
月無真陰,故方諸取而水絕。
此天地日月至大至明,真陰真陽,豈人之不若是乎?
【真陰陽】
《西山記》曰:腎,水也。
水中生氣,名曰真火。
氣中暗藏真一之水,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
心,火也。
火中生液,名曰真水。
液中暗藏正陽之氣,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
三華者,三陽。
腎氣乃陰中之陽,丹中真氣,則真陽中之陽也,心液之氣,乃陽中之陽。
不說三陰也,所貴陰盡陽純矣。
【真陰陽】
《玉皇聖胎訣》言:人常降心火於下田,外境不入,泯絕狂慮;
一氣不散,委於氣海。
腎氣不能上升,其息漸少,縱出之悠悠,然減省也。
故後聖有自然胎息矣,及達磨胎息至理,言人之氣升,自有走失,莫若內視諸世界,游玩自己天宮超清虛妙境。
其法貴乎無漏,一念不生,一意不動。
無漏,則善果成;
不動,而真聖見。
而面壁九年,氣無毫發走失,陰靈自外而身有身。
東人不悟,乃擲缽西歸。
故聖人曰:真胎息也!
及扁鵲解《靈樞》,以冬至之後,真鉛積之一分,狀如戲蕊而鎮丹田。
令人鼻引清氣,閉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數,為火一兩。
四十五日,火進一十六兩而煉就陽胎。
又以夏至之後,汞積之三分,狀如抱卵而鎮絳唇。
亦以鼻引清氣,閉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數,為火一兩。
四十五日,火進一十六兩而煉陰息。
以陰息投陽胎而生真氣,真氣生元神,神形合為一,與天地齊年。
離而為二,身外有身,而為羽客仙子,不在塵世,以返三島十洲者也。
及葛洪注
【真陰陽】
《胎息論》,曰:凡胎息之要,如在母腹中。
母呼即呼,母吸即吸。
今人不達妙理,縱能閉之少時,隨口出之,喘息不已,非止不能留所閉之息,而又元氣損虛,返為外來陽氣所奪。
若氣未急之前,外身自可停步少時,勿使大急。
未氣急之際,先鼻引清氣一口,續後便以新取之氣,換出舊閉急者之余氣也。
故得奪住其氣,積而形神清爽,可以除療百病。
曲留強住,亦非自然,所以為下等胎息。
真仙上聖而有三品之論也。
鼻引口吐,可以去浮寒,逐客熱,沖結滯,行經絡。
若定息,氣血不交,陰陽自媾。
若定萬息,氣住神藏,大乘之功,不可言也。
補氣之道,此為上矣。
或咽氣救飢渴,行氣以壯肌膚,收氣補下田,養氣以返童顏,運氣以益血脈,雖見小功,終不及胎息之補氣得力,功速且久也。
【煉法入道】
《西山記》曰:以法入道,道故不難,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求仙不難,所以難者,所學之道不正。
學道不難,所以難者,所學之法不真。
昔人隱形易貌,留氣返魂,咒白刃不傷,禁毒蟲不害,釘釘自落,履火不焦,使水逆行,回風倒雨,結巾投地而兔走,盤帶輟針而蛇行, 果結實於須臾。
龍魚遨游於傾刻。
若此是其術也而與法不同。
故昔人以冬後陽生,而春分之後余寒誤入腸胃,以為傷寒之疾。
既覺,急居靜室,盤膝正坐,閉目冥心,定息住氣。
以雙手疊之,兜外腎,向前倒身跪禮不過二三十度。
汗出清涼,寒氣自散。
昔人夢泄遺漏,或下元虛冷,乃於日落之後,靜坐幽室,以手兜外腎,以手搓臍下八十一數。
搓手兜腎,兜手搓臍八十一數。
九遍為度,但左右換手而已。
遂丹元補暖,真氣充盈。
【煉法入道】
昔人以幽居靜室,絕念忘言,一向下心火,閉目存想,如火輪炎炎。
積日氣海堅固,顏色異常。
日久下盡諸穢,自耐寒暑也。
昔人以飲食過度,胸臆注滿,或寒熱凝滯,或痛結雍塞。
當靜坐,鼻引清氣,口閉不開,多入少出,攻所病之處。
大緊方放其氣,不下三五次。
自然消除,永絕萬病。
昔人心上為陽而陰不能到,以腎下為陰而陽不能及。
故涌泉之上,氣升而不降,血注而不升,致使腳膝沉重,陰凝而陽散,又況終日奔馳,無時休息,當夜後湯灌二足。
此外益而功少,不若高舉二足,使氣倒流於涌泉,逆流於丹闕,即日足輕,行及奔馬,其步如飛也。
昔人以四肢小疾,五臟微 ,或而凝滯雍塞。
靜坐澄清,閉目絕念,運心氣於所病之處,暫閉息少時,無攻不勝。
以上皆法也而與道不同。
夫道者無所不包,無所不通,何止為技藝之能,治疾病之功而已。
因術識法,因法知道,道本一陰一陽而已。
陰陽相交相合,故天地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日月有弦望晦朔之四候。
惟人也,於一日之間,丑末寅初,陽合陰也;
辰末巳初,陽交陽也;
未末申初,陰合陽也;
戌末亥初,陰交陰也。
悟陰陽交合,何道之遠哉?
【煉形化氣】
《西山記》曰:形者氣之舍,氣者形之主。
借形養氣,氣壯而形固矣。
運氣煉形,形全而氣自真矣。
故人之真氣,大運隨天。
春在肝、夏在心、秋在肺、冬在腎。
人之元氣,小運隨日。
子在腎、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
古先達士,識破天機。
以氣度合天度,以日用參年用。
自子至午,氣生之時,而用聚氣還丹之法。
自午至子,氣散之時,而用收氣煉丹之法。
彭玉真人訣曰:午前煉乾,午後煉坤。
自寅至午,乃升身靜坐,冥目忘言,鼻息遲遲,密想心宮,如夫婦相見之儀,久久成功而得長生不死。
【煉形化氣】
昔元 真人訣曰:自晨起不語,以舌攪上 下 ,惡濁之津咽之而呵出心中所積喜怒哀樂之氣。
真氣上升,寄留面目,以手握之,次居靜室,宴坐不語。
至午未之間,氣盛神昏,側臥閉口而睡。
積日安樂延年,亦可留形住世。
此知其時候,悟其交合,而無采取之法也。
西山上聖,知其子時腎氣生,卯時肝氣生,午時腎氣交心氣。
積氣生液,還於丹田,而曰玄珠。
若火候無差,乃成大藥。
腎氣之中,暗藏真一之水;
心液之上,暗藏正陽之氣。
以陰抱陽,用水承氣,此大道之本,長生之藥。
如何使之不走失?
當辰巳之間,幽室靜坐,神識內守,滿口含津,勿咽勿吐。
【煉形化氣】
鼻息少入遲出,綿綿若存,自然二氣相交,凝結如露。
一百日無差藥力全,二百日聖胎堅,三百日仙完而真氣生,氣中有氣而可煉氣成神。
故鐘離曰:昔有三真頌金丹六訣矣,若以修行不悟此,世人學道謾勞功。
又曰:閑庭無事憶江南,華滿春城水滿潭。
若見揚州風物好,是須穩駕虎龍船。
此名曰龍虎交媾,又曰采藥之法也。
及自午至子,而用收氣煉丹之法者,而為火候,古今不同。
夫不悟真理,不識天機,而達造化之宜者,惟扁鵲解《靈樞》。
以鼻引清氣,入而留之,四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火,夏至之後,以巽卦天 運二十五度,行之煉真汞而為陰胎。
冬至以乾卦靈符運二十五度,行之煉真鉛而為陽息。
陽息投陰胎而變金丹,金丹一粒,可長生不死。
廣成子教黃帝,自晨至暮,靜坐忘念,屏絕外慮,神識內守,一意不散。
降心火於丹田,存臍下如淨瓶。
淨瓶之中,有一珠如彈丸,用炎炎火不計晝夜而下燒之,至於胎成息住。
自然不飢不渴、不畏寒暑,可以留形住世。
此進火得時,亦無聚氣之法。
【煉形化氣】
西山有頌曰:佳人才子正當年,華落黃昏聚會難。
不避主公腸欲斷,時來須索閉陽關。
此戌末亥初,氣隨真液還丹之際,陰交陰而氣欲散失。
當居靜室,息不必閉也,但少入遲出,心火下降,至意留在丹田。
恐腎氣升而不停,心火降而不住,乃微以肚腹輕脅,丹田自熱,煉日中所得之藥。
始也一百日乾卦,次一百日兌卦至乾卦,次一百日坤卦至乾卦。
乾坤相見,火候無差,若此加減合宜,如說抽添,須肘後飛金晶也。
故古先上聖,於離卦采藥,乾卦進火,三百日結就內丹而為陸地神仙。
形神俱妙,浩劫不死。
故煉形之道,非真氣不可也。
【煉氣成神】
《西山記》曰:以氣煉形,形化氣而體骨輕健,入水不溺,蹈火不熱。
其大平龍虎交媾而成大藥,火候無差,以變金丹。
若以神煉氣,氣煉成神,非在於陽交陰會,其在於抽鉛添汞。
致二八之陰消,換骨煉形,使九三之陽長,三百日仙胎完而真氣生,不可再采藥也。
肘後飛金晶,自腎後尾閭穴升之而到夾脊,自夾脊雙關升之而至上宮。
不止於腎氣補腦,而午後降真火以煉丹藥,致陰盡陽純也。
如是子時腎氣方生,靜室清心,閉目正坐,斂身而腎氣自聚,微微升身,偃胸直腰,先到夾脊,次到上宮。
自子丑至辰巳,定一百日一撞三關。
而又積心之真火,鍛煉下元內丹。
陰固陽凝,氣自紛紜。
是日氣中有氣,前升入頂,後起入腦,前後俱起。
但升身勿動,以焚身逐陰鬼。
一燒增一氣,十燒增一神,百燒延萬年,千燒出塵世。
古先上聖,恐火大過而又有澆灌之法也。
始以采藥,是玉液還丹。
次以肘後金晶入腦,自上田復入下田。
是金液還丹之法也。
以鼓兩頰而噓咽納氣是也。
丹就而真氣生,以真氣煉五臟之氣。
《九仙經》云:煉神劍金槌,本以五臟之氣。
《中黃經》云:閉之千息,以煉五臟。
五臟各出本色,氣聚而上以朝元。
三陽合而升之入頂,是則不出五臟而無修煉之時,又無鍛煉之法也。
西山有煉氣之法,妙且玄矣。
采藥進火,三百日大藥成。
還丹煉形,二百日真氣滿。
【煉氣成神】
大運不必隨天,但可以小運應日,閉氣煉氣。
如甲乙日煉肝氣,甲日肝氣先進於艮卦,閉息至巽卦為期,如青氣現,運而在頂。
乙日養肝氣,與彼法同,凡起火識五行生克也。
丙丁日煉心氣,丙日心氣先進於巽卦,閉息至坤卦為期,如赤氣現,運而在頂。
丁日養心氣,凡起火識五行生克也。
戊己日煉脾氣,先進於春,則辰時一時閉息,夏則未時閉息,秋則戌時閉息,冬則丑時閉息,凡起火識五行生克也。
庚辛日煉肺氣,庚日肺氣先進於坤卦,閉息至乾卦為期,如白氣現,運而在頂。
辛日養肺氣,凡起火識五行生克也,壬癸日煉腎氣,壬日腎氣先進於乾卦,閉息至艮卦為期,如黑氣現,運而在頂。
癸日養腎氣,凡起火識五行生克也。
十日一翻,煉遍五臟。
凡二百五十日,各煉二十五日數。
真氣自聚,開河車,搬五彩之物,笙簧女樂車馬旌旗,各分方號隊陣,喜笑熙熙,上朝帝闕,共入天宮。
或而陰鬼作梗,邪魔為障。
但於靜室中,閉目冥心,升身正坐,三昧真火自起,一燒而魔鬼消散。
火過清涼,了無一物。
前件侍從歌樂,轉加繁盛。
終日默坐,內觀明達,並無厭足,奇驗異證,不可備錄。
既覺身形常似飛騰,意氣飄揚,難以制御。
常用調神出殼,乃超凡入聖之時也。
【煉神合道】
《西山記》曰:修真之士,志在玄元而甘寂寞。
一日氣滿功盈,五氣朝元,三花聚頂,血凝氣聚,萬神朝真,並在上宮,富貴華盛,樓台車馬,士女笙簧,殆非人世所有,勿得認為真境。
是自身上宮未能超脫內院,因循不出,是為困在昏衢,形神俱妙,不能超脫,止為陸地神仙,難以棄殼而返十洲三島。
西山上聖,前功已滿,而出殼之法不可不備錄詳記也。
【煉神合道】
昔海蟾公功滿數足,陽神欲出,方在上宮,而靜室孤坐,如鶴出天門,龍生舊穴,猛撞天門自開,棄殼而去。
鐘離公功滿數足,靜坐內觀,如登七級寶台,自下而上,一級至一級,上盡到時,勿忽忽,則變殼不出,止為陸地神仙。
登之既盡,閉目下跳,如夢中方寐,身外有身,如嬰兒大瑩潔可愛。
勿得遠游,速須復入本軀。
入而不出,與天地齊年;
出而不入,與凡俗異處。
呂公出法,七層寶台,三級紅樓,一如鐘離之法。
方當內觀,紫河車搬神上入天宮,留戀紫華而不肯超出。
故起真火而於煙焰中化一火龍,躍出昏衢,乃棄殼之法,最妙者也。
世祖禪師,雖無火候而陰靈亦不散。
方在內觀,而於定中,以神磬聲而去,此止可出而不見入法也。
昔達摩六祖禪師,雖是陰神出殼,始以形如枯木,心若死灰,集神既聚,一意不散。
神識內守,從心地涌起。
一升復一升,直過三十三天,化樂天宮,如道家之在上宮也。
當跪禮前進,從三門之中門而出,此亦出而不能入也。
西山上聖功滿數足,其出也,雖不離內觀,中起大歌樂過中門。
故起火是搬神入頂,過門是調神出殼。
方在內觀,起火之後,想鬧華深處,有孤村寮舍三二間,始自彼中出。
既遠既近,而回望故園,依依寥落,欲去不可。
回視欲來,則不可錯路。
聖聖相傳,皆得棄殼而無難易也。
頌曰:功成須是出神京,內境繁華勿累身。
回望故園風物好,鬧華深處有孤村。
嗟夫!
少學無知之徒,止於定中而出陰神,一日誤出天門,不能回返本軀,名曰尸解坐化,迷惑世人,深為有識者之所笑也。
【煉道入聖】
《洞天語錄》曰:世人不悟大理,以塵世石火電光中暫榮暫貴,役使心緒無定。
一日氣弱而病,氣絕而死。
轉轉不悟,流身異類。
透靈於別殼,終不達生死之宜。
夫修養真氣,真氣既成而鍛煉陽神,陽神既出而得離塵世。
方居三島,功成神遷棄殼,須傳流積行於人間。
行滿功成,受紫詔天書而居洞天矣。
稚川《受道記》曰:道成之人,不可不傳。
傳之非人,禍及七祖。
得人不傳,災臨己身。
赤松子戒黃帝曰:道不可私,求必以物。
將其理,當信金而示不變也。
《西山記》曰:所為舍施者,表其受道之人誠心也。
大則舍一身,中則舍兒孫,下則舍田宅。
上則舍施於有道之人,中則舍施於有法之人,下則舍施於有術之人也。
茅真君戒曰:傳道之人,必欲與先聖立教,遇有志之士,勿謂無信金而不傳。
遇無志之士,勿謂得信金而強與。
非特墜教墜道,而又彼此皆無益也。
玉真人請益元德真君曰:上仙入南洲,傳道立教,必欲立盟誓、出金玉者,何也?
真君曰:蓋南洲之人,孽重福薄,不信天機。
輕命重財,愿為下鬼。
若不立信金,彼必有反慮。
若不設盟誓,彼必輕泄。
故取之以金,表其不變。
嗟夫!
人居大眾,萬中無一人奉心清虛,萬中無一人志誠,萬中無一人明者。
明破天機而輕於財貨、委於性命,留意者少矣。
蓋其人假道求財,誑惑有志之士,致使信心者見道流棄之。
遂使高道之士,束手鉗口,見死不救。
若奉道之士,識人而知其賢愚,受法而知其邪正。
節次得事,續續有功。
使泰華為金,未可酬師友之一二也。
保生要錄
【序】
嘗聞松有千歲之固,雪無一時之堅。
若植松於腐壤,不期月而必蠹;
藏雪於陰山,雖累年而不消。
違其性則堅者脆,順其理則促者延。
物情既爾,人理豈殊?
然則所謂調攝之術者,又可忽乎?
臣竊覽前人所撰保生之書,往往拘忌大多,節目大繁,行者難之,在於崇貴,尤不易為。
臣少也多病,留心養生,研究既久,編次云就。
其術簡易,乘間可行。
先欲固其正氣,次欲調其肢體,至於衣服、居處、藥餌之方,蔬果、禽魚之性,有益者必錄,無補者不書。
古方有誤者,重明;
俗用或乖者,必正。
目之曰《保生要錄》。
雖無裨於聞道,粗有資於衛生。
冒昧上獻,伏深戰灼。
蒲虔貫謹序。
【養神氣門】
嵇叔夜云:服藥求汗,或有弗獲。
愧情一焦,渙然流離。
明情發於中而形於外,則知喜怒哀樂,寧不傷人?
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
【調肢體門】
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
故水流則清,滯則污。
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
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
故手足欲時其屈伸,兩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
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法。
或雙拳築空,或手臂左右前後輕擺,或頭項左右顧,或腰胯左右轉,時俯時仰,或兩手相捉細細捩,如洗手法,或兩手掌相摩令熱,掩目摩面。
事間隨意為之,各十數過而已。
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擁滯。
體中小不佳快,為之即解。
舊導引方太煩,崇貴之人不易為也。
今此術不擇時節,亦無度數,乘閑便作,而見效且速。
夫人夜臥,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過,名曰干浴。
臥欲側而曲膝,益氣力。
常時濁唾則吐,清津則咽。
常以舌拄上 ,聚清津而咽之。
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
《黃庭經》曰:口為玉池大和宮,嗽咽靈液災不干。
又曰:閉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煉獲飛仙。
頻叩齒令齒牢,又辟惡。
夫人春時暑月,欲得晚眠早起,秋欲早眠早起,冬欲早眠晏起。
早不宜在雞鳴前,晚不宜在日出後。
熱時欲舒暢,寒月欲收密。
此合四氣之宜保身益壽之道也。
【論衣服門】
臣聞衣服濃薄,欲得隨時合度。
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溫。
盛熱能著單熟衣臥熟帳,或腰腹膝脛以來覆被,極宜人。
冬月綿衣莫令甚濃,寒則頻添重數。
如此則令人不驟寒不驟熱也。
故寒時而熱則減,減則不傷於溫;
熱時而寒則加,加則不傷於寒。
寒熱若時,妄自脫著,則傷於寒熱矣。
寒欲漸著,熱欲漸脫。
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
胸上至頭,欲得稍涼。
涼不至凍,溫不至燥。
衣為汗濕,即時易之。
薰衣火氣未歇,不可便著。
夫寒熱平和,形神恬靜,疾疹不生,壽年自永。
【論飲食門】
飲食者,所以資養人之血氣。
血則榮華形體,氣則衛護四肢。
精華者,為髓為精;
其次者,為肌為肉。
常時不可待極飢而方食,候極飽而撤饌。
常欲如飢中飽,飽中飢。
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飢而後食,先渴而後飲。
不欲強食強飲故也。
又不欲先進熱食而隨餐冷物,必冷熱相攻而為患。
凡食,先熱食,次溫食,方可少餐冷食也。
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
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可凍齒。
【論飲食門】
凡食溫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
凡食熱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顏色,面上如蟲行。
食飽沐發作頭風。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則傷而生疾。
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如全不食苦則心氣虛,全不食咸則腎氣弱是也)。
是以天有五行,人有五臟,食有五味。
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腎法水。
酸納肝,苦納心,甘納脾,辛納肺,咸納腎。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
故四時無多食所生並所制之味,皆能傷所生之臟也。
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氣也。
王臟不傷,王氣增益。
飲食合度,寒溫得宜。
則諸疾不生,遐齡自永矣。
【論居處門】
傳曰:土濃水深,居之不疾。
故人居處隨其方所,皆欲土濃水深。
土欲堅潤而黃,水欲甘美而澄。
常居之室,極令周密,勿有細隙,致風氣得入,久居善中人。
風者天地之氣也,能生成萬物,亦能損人。
初入腠理之間,漸至肌膚之內,內傳經脈,達於臟腑,傳變既廣,為患則深。
故古人云:避風如避矢。
盛暑久坐兩頭通屋,大招風,夾道尤甚。
盛暑不可露臥。
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
立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
常枕藥枕,勝於寶玉,寶玉大冷傷腦。
其枕,藥性大熱則熱氣衝上,大冷又冷氣傷腦。
唯用理風平涼者,乃為得宜。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