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打印本頁]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3
標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4-29 23:54 編輯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書名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作者武當山道醫:祝華英


分類醫論


品質0%


典籍總表,祝華英,醫論,0%


作者簡介


祝華英,武當山道教協會道醫,道號達智子。


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北閘鄉的一個農民家庭。


祝道長幼時多病,成人後發奮自學中醫。


他在學習和研究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過程中,被十二經脈、經筋、經絡、奇經八脈等錯綜復雜的經脈路線和分支路線引入了茫茫之境。


為了探索和求徵「十二經脈」的玄機奧秘,祝道長於六十年代開始修身煉性,參悟人生長壽之法,逐步將祖國醫學與仙學相貫通,終於在「胎息」境界中證悟出「十二經脈」玄妙的運動規律,揭示了數千年來所失傳的「十二經脈」真諦;


並將古聖人所隱秘的部分詳盡剖析闡明,以成全璧。


祝華英道長今年六十八歲。


他因家庭出身原因唯讀過小學。


後因族人多為疾病所苦發心自學中醫,四十多年來行醫從來分文不取。


祝道長在武當山出家已二十多年,他修煉數十年經脈早已打通,按照他的十二經脈理論診治效果極好,除了本地山民,很多人從外地、外省甚至國外來找他看病。


我常說您要是想發財早就有上千萬了。


這是祝道長的新書。


祝道長前些年出版他的《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密》是買書號出的。


花了上萬。


印了五千冊書,不知道怎麼銷售,大半從北京拖到了武當山自己賣。


有外地朋友郵購祝道長還要跑到山下郵寄,郵寄費也經常沒有規矩,他寄一本虧一本。


老人家長期居住在深山,社會關係不多,他出書實在困難。


這本新寫的小冊子是自費印刷的,有的是朋友出資助印的。


祝道長花了一兩萬還被人坑了。


十二經脈是中醫經絡學說最豐富、最關鍵的基礎,也是《黃帝內經?靈樞》的核心所在。


由於對其認識須以修真體悟為基礎,而經脈之無形部分運行的實相歷來被道家視為天機秘而不宣,因而古今醫書之論述或悖謬失當,或語焉不詳,鮮有準確、完善的闡釋。


武當山祝華英道長,少年時即發憤學醫並修持全真內丹功法,在練功中達到胎息境界而發現並體證了人體十二經脈玄妙的運行規律。


祝道長發現,人體十二經脈的運行是陰陽雙向、左右對立的,而《素問》《靈樞》中只簡述了其中一個側面的「正運機理」,對另一側面的「負運機理」則隱而不言,致使後世之學者多不明究竟,從而形成死板教條式的「經絡學說」。


祝道長將其發現並應用於臨床實踐,療效大大提高,不少著名大醫院束手無策的病例,在祝道長手裏往往能妙手回春。


祝道長為人從容淡泊,任俠好義,懸壺濟世三十餘年分文未取,在道教界及港臺人士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近年他深居簡出,潛心著述,撰成《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之宏篇,將十二經脈之玄機和盤托出。


論者謂此書揭示了經絡學說四分之三未嘗示人的奧妙,以其價值或可列入《道藏》傳諸後人。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BB%83%E5%B8%9D%E5%85%A7%E7%B6%93%E5%8D%81%E4%BA%8C%E7%B6%93%E8%84%88%E7%A7%98%E8%88%87%E6%87%89%E7%94%A8/index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3

內容提要

 

《黃帝內經·靈樞》的精髓是「十二經脈」,經絡學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經脈」,故「十二經脈」既是中醫學說的基礎知識,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最高深的核心理論,但是,各類版本為避免以偏概全,歷代少有完整論述。


又由於這一理論的創立和認識都存在著「體悟」的特殊性,故幾千年以來,「十二經脈」幾為「秘密」,鮮有依書而得者。


貧道有緣,在練功達到「胎息」境界時,竟發現並體證了「十二經脈」玄妙的運動規律。


以後,漸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奧竅,並運用「十二經脈」的機理確診並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症。


本書對「十二經脈」的理論給予了詳盡述論,在脈診方面多從《靈樞經》中的診脈法而形容脈象;


並結合本人的脈診心得,特別注重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差別,並注重陰、陽動脈的寸部與尺部之強弱,以確診陰陽經脈之正、負運動的太過和不及。


所以不可與其他脈學中的脈象相並論。


本書中有關「十二經脈」理論的醫學名詞、如「機理」、「脈波」、「經氣」、「機能」、「左右陰陽正負運動」、「出入升降」等,都是筆者根據人體之內無形無象而又實際存在的人體活動能量而特定的。


本書將貧道數十年對「十二經脈」研究的所得公諸於世,並將其脈診、針炙、按摩、遣方用藥等治療經驗和臨床總結貢獻出來,僅供中醫中藥界人士和人體科學界人士與養生及自然療法愛好者閱讀和參考。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4

序一

 

竊聞,上古醫道通仙道,調運和化,上下合德,乃修真之士而為之。


醫雖小道,其理玄深,故為天下蒼生之靈,性命所關。


祝華英道長幼時多病,成人後多讀醫書,並得高人指點,在鄉里多為人治病,且療效甚佳。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但終不能越出古今醫理之條。


後於武當山出家,參悟人生長壽之法,又得多位高道指點,逐步把醫學與仙學相貫通,尤對《黃帝內經》這部經典著作中的有關「十二經脈」學說的理論有獨到研究。


在使用針灸和按摩及藥物治療疾病的臨床過程中,覺得古人對有關「十二經脈」的道理,文學上尚未有全面論述。


祝道長通過三十餘年時刻苦鑽研,並結台自身的修煉而體驗探討,經過多年反復臨床試驗而取得了實際經驗。


祝道長為昌明醫學,以道德之心,將古聖人所隱秘的部分而詳細剖析闡明以成全壁。


現整理成書,為《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的研究成果,能廣大壽民於萬世,此書出版後,可供中醫界的同仁志士驗證,推動經絡學的研究。


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


湖北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


武當山道教中醫藥研究會會長


王光德


1997年元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4

評序

 

道教,中國土生土長的唯一宗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養生教。


它是中國人的神仙信仰和長生思想系統化,把生命的永久保持即長生不死作為基本教義和最高追求的宗教。


「道人,有道術之人也」。


唐、顏師古注《漢書·京房傳》道士,「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太霄琅書經》。


後世謂道人即指有奇方異術之人,也即先秦的神仙家。


湖北省武當山道教協會道醫祝通愚,就是一位有奇方異術之人。


在其所作《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修身煉性方語真諦裏言道,他於煉午功的咽津服氣之時出現了先天呼吸(胎息),經多年修煉終於悟出了十二經脈運行的真相玄機。


以及煉精化氣運行大小周天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煉功效應。


這裏涉及一個人們對氣功與經絡的關係,傳統氣功家認為:經絡學的發現發展,可能與氣功修煉實踐有關。


因為通過煉功充實加強了元氣、作為元氣的一部分經氣在經絡內循行,因顯得活潑有力而被練功家感知;


有些功法更是通過凝神入氣穴,結合返觀、內視身內機體情況、氣功中稱內景者、更易被體察到。


因此,可以說氣功家於針灸按摩中發現和完善了經絡學說。


持此觀點者如明·李時珍,他在《奇經八脈考》中強調:「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


近人余純在《針灸指南》中也主張:學習針炙者、必先自願練習……靜坐動法,則人身內經脈之流行及氣化之開闔,始有確實根據,然後循經取穴、心目洞明。」


祝道醫所論修身煉性開悟十二經脈運行之談當屬無誤。也可謂心目洞明。


再者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血氣津液在經脈中循行如環無端、周而復始地暢通著。


但李時珍引署張紫陽的《八脈考》中的話說:「凡有此八脈(奇經八脈)俱展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練功家)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


「這是指當人出生後即屬後天,後天的奇經八脈是關閉的(包括祝氏所說胎息關閉),只有通過練功家在內氣旺盛的情況下,才使它們重新通行。


並認為:人能通此二脈(任、督)則百脈皆通,自然周身流轉:「無有停壅之疾,而長生久視之道斷在此矣。」


視道醫的周天功法,或叫由丹術大概也是指此而言。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5

一般以內氣在任督脈上周流迴圈者叫小周天,再擴大到其他十二經脈上為大周天。


祝道醫通過經年修身煉性靜化身心的周天功法修煉,親身體悟出十二經脈運行的真諦。


一、強調十二經脈是陰陽雙方左右對立的機能運動、或叫十二經脈的運動呈現左右對立的「雙向正負運行規道」,就像玄門太極陰陽往返旋轉一樣的運動。


任督二脈是徑聯合並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機能,督脈與足三陽經運行相反,任脈與足三陰經運行相反,證明二脈與十二正經的運動全是排斥性和牽引性反作用,及十二經脈根結溜注的見解。


二、強調並宣導人迎、脈口雙診並用及其體診法操作,以期充實脈診的準確可靠性。


三、強調十二經脈陰陽雙向正負運行的觀察辨證指導的方藥、針炙、按摩療法及臨證驗案,並由此認為是人體之內生命活力的真能量之道,等等,經驗老邁見仁見智。


而今經絡學說研究,乃至於針灸,氣功諸學科的研究工作,實際是自古至今,都受到不同國籍,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學者志士所潛心研究,畢其精力於一役者也不乏其入。


比如現代對氣功原理學的研究中就有氣功的生理效應,氣功的呼吸生理、心血管生理、神經生理;


氣功的心理效應,得氣感是一種心理與生理的綜合效應,意守是一種人體的自我回饋過程;


自發功是一種心理順從和心理放大效應,組場練功和帶功報告的研究,外氣治療的心理暗示。


以及氣功的生化,免疫效應;還有氣功的生物物理和物理效應。


包括人體紅外線輻射、人體聲波、人體磁場、人體光學、練功過程的輻射場效應等等。


探玄鉤沉、實非易事。


祝道醫能以道家之穎悟,修身煉性靜化身心。


內具周天之功法,外兼傳統醫學之理論。


近觀、內視經脈之軌跡,養生長命濟世活人之灼見,誠乃一家之真言,以期付梓。


謹步唐·呂純陽詩云:


「精養靈根氣養神,理法方藥趣義真;神仙誠然說分明。啟濟千千萬萬人。」


楊澄宇


1997年9月9日午夜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5

前言

 

貧道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北閘鄉農世家庭。


因家中親人有病而發憤自學中醫。


六十年代初期,在學習研究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過程中,被十二經脈、經別、經筋、經脈、奇經八脈等等錯綜復雜的經脈路線和分支路線導入了茫茫之境。


據經文證明,黃帝與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才發明了經絡學說,而經絡學說中最奧妙的玄機乃「十二經脈」。


貧道認為,只有通過自身修養開悟,才能明白「十二經脈」的真相。


故此,邊學習邊投身修道。


修行不久,由於機緣巧合,任督二脈溝通,大小周開運行後進而達到「胎息」的境界時,始才明白,人體「十二經脈」是陰陽雙向、左右對立的機能運動。


自此以後,再研究「經絡學說」便不費力,且以前在學習中的難解問題,均迎刃而解。


為了更精確地瞭解「十二經脈」的玄機,後投身道教聖地武當山出家修道。


在歷經三十餘年潛心鑽研的同時,交所得「十二經脈」理論,結合在診療臨床上探討,反復應用於臨床驗證,其療效非凡。


經絡學說是我們古代先聖對人體高深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療學的理論核心,是指導中醫臨床診療的基礎知識,是祖國醫學的精華。


雖然後世許多醫家利用十二經脈理論,在臨床應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貧道認為如不明「十二經脈」的原理,就不能發揮「十二經脈」可能及的高效調治作用,並難免失誤。


由於《黃帝內經》古文深奧,兼之古聖和醫家的保守思想。


因而導致「十二」經脈的真理失傳,故「十二經脈」在人體內的運行玄機至今尚未解開。


《靈樞經》曾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這說明「十二經脈」的運行,是一個很有規律的簡捷道理。


今為了要辯證「十二經脈」的簡捷道理,貧道將「十二經脈」的學習、探討、診療、實驗等經過敍述出來,並將研究發現玄機奧秘合盤托出。


關於無形的「十二經脈」之陰陽道理真相,被道家視為不可洩露的天機。


故著《素問》《靈樞》的古聖人沒有將「十二經脈」的道理詳盡說出,只簡略地闡述了人體一個側面的「正運機理」。


而隱藏了另一個側面的「負運機理」,卻導致後世許多學者不明這個左右圓通的「十二經脈」的完整機理,而成為死板教條的「經絡學說」。


為了促進祖國中醫學發揚光大,使這將來能配合現代高科技來進行臨床診療,以解除病人的疾苦,貧道不惜冒我道家之忌諱,而將所發現和研究「十二經脈」的成果毫無保留的貢獻給人類的健康事業。


由於「十二經脈」的迴圈運動無形無象,其敍述的道理,是貧道在三十餘年所獲得的「神識體驗」,理雖簡括、義極高深,望讀者也需要細心體察、默識神會。


今筆者有限的知識水準,恐難形容這個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的「十二經脈真相」。


然貧道所表達的是「神識微細實體」之描述。


只能近似於十二經脈的「真相」,確有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之憾。


但願讀者能依據貧道後面所述「十二經脈」之正負運動的機理和振動頻率為公式綱領,來掌握「十二經脈」的能量盛衰,以期展拓其臨床診療的實用價值。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6

一、春秋時代的「十二經脈」運行之謎至今未解

 

祖國醫學中的「十二經脈」理論,出自於《素問》《靈樞》。


由於人體五臟六腑的「十二經脈」各有兩道經脈,一道在於左側,一道在於右側,而《靈樞經》對「十二經脈」的論述僅只一個側面而已。


貧道認為:若研究人體「十二經脈」的運行機理,必須將《靈樞經》中有關「十二經脈」的一切論述,綜合起來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經脈」的真諦。


如果僅憑《靈摳經》中某一章節對「十二經脈」之片面的論述來分析,即形成種種不可理解的矛盾。


例如經云:「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數千年以來中醫界人士都遵循這一教條主義傳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經脈」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規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6

(一)井滎俞經合的出入矛盾

 

《靈樞·本輸篇》曰:「手太陰肺經,出於少商為井木,溜於魚際為滎,注於太淵為俞,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經日:「手之三陰從腳走手」……如手太陰肺經全是從胸走到手,故從「少商穴」出,是合乎運行道理的,但人於「尺澤穴」、即形成「經氣倒流」的矛盾現象。


何以手太陰肺經在走過了之道中所「入」呢?此為手三陰經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現象。


《本輸篇》曰:「手陽明大腸經,出於商陽為井金,溜於二間為滎,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手曲地為合。」


經云:「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若手陽明大腸經一直是從手走到頭,故人走於「曲池合穴」是合乎運行道理的,但出於「商陽穴」就矛盾了,其「商陽穴」位於手指端,為何從手陽明經的「起點」而出?


又為何所出之「商陽穴」,反處於所入的「曲池穴」之後呢?


此為手三陽經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現象。


關於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之「出井、人合」的矛盾、亦按以上道理推論,其足三陽經的「入」呈矛盾現象;


足三陰經的「出」呈矛盾現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6

(二)根結矛盾

 

《靈樞·根結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大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子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墩,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經日:「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明從足走腹」。


若聯繫以上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之走向來推理陰、陽、根、結的居點。


其足三陰經的根、結居點是合乎循行規律的,因為足之三明從足走腹,故應根在足、而結在胸上。


若是將足三陽經的根,結居點來結合足三陰經的根、結居點相對照定理,其足三陽的「根」當在頭;「結」當在足。


為何足三陽的「根」反在足、「結」反在頭呢?


此乃根結矛盾。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7

(三)根、溜、注、入矛盾

 

《靈樞·根結篇》云:「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侖,入於天柱。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陽谷,注於下陵,入於人迎。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小海,入於天窗。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聰。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


據以上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的根、溜、注、入走向,若結合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定足的道理分析,其手主陽經之根、溜、注、入的循行路線是合理的,它是隨著手之三陽從手走頭的路線而根、溜、注、入的。


但是,足三陽經的根、溜、注、入路線就不符合道理了——不但不能從頭走足來根、溜、注、入,為何反而「從足走頭」而根、溜、注、入呢?


此乃根、溜、注、入矛盾。


諸如以上有關「十二經脈」的出、入、根、結及根、溜、注、入等經脈迴圈迂迴的逆行矛盾,從古至今著書者眾理紛紜,皆附和圍繞著「經典的理義」注釋而已,未有剖析說明「十二經脈」之內在所形成的「各種矛盾」而難圓其說。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7

二.修身練性方悟真諦

 

筆者初學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猶如亂絲難以理順。


觀歷代醫家對「經絡學說」的見解各持己見,未能獲得「十二經脈」運行的奧秘,面對以上所提出的種種矛盾而百思不解。


由於《黃帝內經》中之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與道家夫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其著《素問》、《靈樞》的黃帝、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關經絡迴圈運行的道理,是古聖人在養生煉道中由自身顯示出來的玄機奧秘。


所以,雖然著出《素問》、《靈樞》於世,卻是藏頭去尾深隱保密,如未經真師口傳心授,實難解釋其「真諦」。


為了解開數千年沒有解開的「十二經脈」運行的矛盾之謎,筆者於六十年代期間開始修身煉性靜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時靜坐。


修煉不久由於機緣巧合而達到「胎息」的境界,終於悟出親身體驗到「十二經脈」運行的「其諦」。


和玄門太極陰陽往返旋轉的運動一樣,「十二經脈」也是呈現左、右、陰、陽對立的「雙向進退運動」。


根據其陰陽對立的雙向運動,使以前研究「十二經脈」的三個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關於「十二經脈」在臟、腑、表、裏相配合的陰陽對立運動是「小迴圈運動」,筆者能清楚的用文字表達出來,在後面解釋根、溜、注、入矛盾章上詳述。


而每一個側面有三道「大循環運動」,但因隱隱約約、恍惚杳冥,且比「小迴圈運動」更深奧、更玄妙,所以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表達,故只提示一下而已。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7

附手足三陰三陽的動態現象

 

貧道有一次在煉午功的「咽津服氣」之時,明顯感覺吞下一個清涼的圓團降入「下丹田」,隨即停止了後天的鼻息,同時在「下丹田」出現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覺得身心非常涼爽明靜。


而周身的氣、血似停若滯,僅清晰的感覺到臍部(下丹田)處,有約3cm的透明圓球在微微的、緩慢地正、反、往、來的周旋著。


約十分鐘後,即明確感覺到四肢的內、外側各有三條經脈路線一致的運動著。


原來手足之內側的三陰經與手足之外側的三陽經以同速反向運動著,即內側手三陰經向指端運行時,外側手三陽經則向肩部方向運行。


同時,外側足三陽經向足趾方向運行時,則內側足三陰經向腹部方向運行。


但是,身體另一側的手,足之三陰經與三陽經的運行,分別與之相反:即左側的手三陰經向指端運行時,則右側的手三陰經向腋窩方向運行,其餘的三明三陽逆行經脈類推。


由於這種左、右側相對立往返無休止的三陰三陽同速運動,使我親身體驗到「十二經脈」的運行是呈現雙向正、負運行規律的。


可是,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的雙向迴旋運動不過肘,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的雙向迴旋運動不過膝。


這種陰、陽、正、負運動便是我悟開十二經脈的關鍵所在。


我處於這種「服息」的狀態歷時較長,故清晰地覺察到:


l、左手之手三陰經的機能正運行出至手指的同時,而左手之手三陽經即正運行至頭;


左足之足三陽經即正運行至足,左足之足三陰經即正運行至腹。


同時,其右側之,足三陰經即反運行至足,右側之足三陽經即反運行至頭,右側之手三陽經即反運行至手,右側之手三陰經即反運行至胸中。


再接著,右側正運,而左側反運。


左側正運,而右側就反運。


正常人每行一個呼吸之時,其左側約正運行二次負運行二次,右側亦正運行一次負運行二次。


所以十二經脈的內在機能始終都是正、負無休止的升、降、進、退運行。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8

胎息發現左右手足十二經脈正反運行方向表

 

1左側正運右側反運表


2右側正運左側反運表


左側手三陰從胸→手右側手三陰從胸→手


左側手三陽從手→頭右側手三陽從手→頭


左側足三陽從頭→足右側足三陽從頭→足


左側足三陰從足→腹右側足三陰從足→腹


右側足三陰從腹→足左側足三陰從腹→足


右側足三陽從足→頭左側足三陽從足→頭


右側手三陽從頭→手左側手三陽從頭→手


右側手三陰從手→胸中左側手三陰從手→胸中


2.人體中線的督、任二脈是「兩條」經脈相合併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運動機能。


3、足三陽經和足三明、經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之「別絡穴處」的陰陽機能交合,是人體表、裏、陰、陽經脈交換最奧秘的聯繫之所。


這一現象、在後章解釋根、溜、注、入矛盾的運動中詳述。


4、頭部的兩側,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進退運動機能,只是運動路線復雜、故感覺不太分明,僅感覺其復雜的經脈升降運動機能,由頭部至項部而止。


5、胸腔和腹腔內的臟、腑也有類似的陰陽進退機能運動,但因其臟腑的位置分散而難以分辨清楚。


如果依據手、足四肢的三陰經和三陽經之明顯對立的運動規律,故對頭部和臟陰腑陽的經脈運行,即能夠推理而得到解釋。


在「胎息」的狀態歷時達四小時之後,由一點思維念頭略心,陡然間我恢復了後天呼吸,周身而由涼轉溫,其手、足之三陰三陽經脈的運動機能也消失。


根據這次「胎息」的體驗,使我多年研究「十二經脈」所遇到種種不可理解的矛盾獲得了解釋。


現將研究「十二經脈」的收穫貢獻於世,以供愛好研究「十二經脈」的同仁們驗證落實,使祖國醫學發揚光大。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8

三、簡敘十二經筋

 

人體十二經筋,是附屬十二經脈的「筋肉」,由有形質的類似條索狀的組織所組成。


十二經筋的分佈路線,大致與十二經脈路線相同,遍及人體的前、後、左、右和頭、面、四肢。


十二經筋共合起來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體筋肉組織。


所不同的是十二經筋組織不進入「臟腑」只顯示在人的表體,猶如房屋的週邊牆壁的組成部分,而未涉及牆壁之內的臟腑組織。


但十二經筋亦與體內的臟腑有同氣相感的聯繫能供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以貫通陰陽。


因十二經筋依靠十二經脈的往來經氣濡養。


所以凡屬足太陽經筋和分支經筋的分佈路線,全由足太陽經的往返經氣並與一部分足少陰經氣而流注於其中。


其他的經筋所受經氣濡養亦相同。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8

按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的關係,若以有形的溝渠相比喻分三種類型

 

l、經脈中往來運行的經氣似渠中之「流水」(流水應想像成無形的,因經脈的經氣是無形的)。


2、經脈路線似管道裏水層下面的「溝槽」。


3、十二經筋則似有形質的管道裏的「邊岸」。


故有形的邊岸是固定不移的,其「十二經筋」在人體上也是固定不移的。


由於十二經筋因「熱則縱緩」為病較少,而遭受「寒濕侵襲」受病甚多。


所以《靈樞·經筋篇》將人體「十二經筋」分配在一年四季的十二月之中。


如在某月內遭受了「風寒濕邪」的侵襲、而引起某道經筋路線「固定的段落」拘急疼痛,多為寒邪阻滯,「不通則痛」。


凡出現象條索狀拘急牽掣疼痛,多為十二經筋受病,宜採取溫熱燔針治療。


當以局部的疼痛重點為火針取治的「阿是穴」範圍:並可採取藥物溫熨法,或採用現代的電療傳熱等方法,都能取得療效。


不過,用火針直激溫熱甚強,故療顯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9

附:經筋病例

 

典型病例:陳??,男,56歲,搬運工人,於1994年9月13日就診。


症狀:右肩膀外側患牽掣性疼痛,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後伸,疼痛重點在於肩髃與曲池穴處。


脈候:左、右陰陽的動脈較平,唯右人迎動脈出現緊象,診斷為手陽明的「經筋受寒」而病。


取棉布裹針上浸菜油燃燒,用快速手法燔針劫刺患者的牽掣痛點,主要取刺曲池與肩路穴處。


經兩次用火針劫刺治後,患者的右肩膀痛止,並運用自如而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9

四、簡敘十二經絡

 

《靈樞·脈度篇》云:「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由此說明絡脈是從經脈分出;


再由絡脈又分出無數的細支名為孫絡。


《靈樞·經脈篇》中論有「十五別絡」:即手太陽之別「列缺」。


手少陽之別「通裏」。


手心主之別「內關」。


手太陽之別「支正」。


手陽明之別「偏曆」。


手少陽之別「外關」。


足太陽之別「飛揚」。


足陽明之別「豐隆」。


足少陽之別「光明」。


足大陰之別「公孫」。


足少陰之別「大鐘」。


足厥陰之別「蠡溝」。


任脈之別「尾翳」。


督脈之別「長強」。


另有脾之大絡「大包」。


共合為十五道「別絡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29

所謂「別絡者」,即有旁出之意。


是正經脈的一道分支,是維繫十二經脈陰陽經氣交換相互平衡的重要途徑,猶如運輸線只有寬廣的大道來輸送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分支出的小道予以彌補不足,才能迴圈運輸暢通無阻。


故由十五絡脈再分出無數孫絡遍佈周身,共組成一個整體的網路系統,通過十二經脈正、負運動機能的推動下,才使人體的氣、血有節奏規律的迴圈而傳、注、周流灌溉全身。


人身的絡脈比較浮淺,在表體可以見到。


《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又回:「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故凡從表體能見到的皆是絡脈。


由於絡脈是「血液周流」的通道,故對絡脈的虛、實現象,可以從外觀上診斷出來。


《靈樞·經脈篇》曾云:「凡此十五絡脈者,實者必見,虛者必下」。


由此說明絡脈的實證是血壅血瘀而使血液迴圈受阻,故在表體可能見到——特別是在四肢部位易於見到絡脈的顯露結滯鬱血現象;


絡脈的虛證,為絡脈內的血液不足、其絡脈空虛而血液迴圈亦差,故絡脈必然顯得「虛軟下萎」,所以在皮膚的表面就不易見到。


治療絡脈的實證、可用三棱針點刺絡脈的「結處」(即特別突出外顯的紫黑點)放血,使黑色的血液流出,如血轉變為紅顏色時而止,如出不止可用酒精棉球按壓針孔其血即止,體弱者當少量出血隔兩日再放,以防出血量多而發昏,可用三至五次酌情放血處治為宜。


對治療絡脈的虛證。


應該用藥物補血活絡治療較好。


如用經絡療法當採用溫灸法,或採用傳熱療法及藥物溫熨法為宜。


凡是在腰部和手足四肢之處患有「風寒濕痹」的疼痛,或因「跌打損傷」的疼痛,若經久治不愈應檢察四肢處絡脈「有無阻塞現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0

附:絡脈病例

 

現介紹一例「絡脈瘀阻」的典型病例:貧道有一位師兄姓陳,男,54歲,住山東泰山碧霞祠。


1987年6月下旬因跌倒摔傷了右臀部,數天後病情逐日加重發生右臀、右腿及坐骨神經疼痛。


到泰安市中、西醫院用西藥、電療、中藥、針炙、按摩、牽拉理療等醫治,歷經七月有餘.皆無療效,並且日趨嚴重行動困難,兩腋難離雙拐。


1988年2月7日赴泰安初診,院方同意貧道在該醫院給陳師兄治療,並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藥品,及入院以來的病歷給與參考。


患者症狀:上半身溫和易出汗,右下肢寒冷脹痛,並牽連腹股溝衝門穴處亦痛。


診察陰陽四處的脈象多比較和平,唯獨右人迎的「尺脈沉而有力」。


患者的飲食及大小便均正常,即可證明臟腑無病。


從外觀檢察發現患者之右腿的「委中穴」部與「豐隆穴」處均有紫黑色的「絡脈」顯露。


關於察絡脈的虛實症狀經云:「實者必見,虛者必下」。


可證明是「絡脈充實瘀塞」。


即用三棱針點刺「紫黑點絡脈」放血治療,當針眼血出自行停止時,採用中指與大姆指扣成環狀而努力用中指彈針眼三至五下,血即能再行流出。


在四天內經過四次放出紫黑色血液,後見血轉變紅色之時即停止放血治療。


經放血療後復察患者的「右人迎動脈」,卻變相為「寸浮尺弱」,其患者的各處疼痛大減,行動時能不需要左側腋下的拐杖。


後改用針刺療法,取右側的環跳、足三裏、昆侖、解谿等穴以導引足三陽的經氣下達,並結合用中藥輔助治療。


處方:知母、苡仁各18克,黃柏、赤芍、伸筋草各15克,當歸、蓁艽、炮山甲各12克,地龍、紅花、桃仁各9克,以活血行瘀清上焦之熱,每天服一劑分三次服。


針藥並施經過七天治療,患者能不用拐杖行走,在兩個星期的調治下病癒,於2月20日出院。


體會:人體的絡脈若瘀阻太甚、猶如在流水的溝渠中築上了「一壩」,而阻擋了其血液迴圈運行的通道。


故前人總結經驗有「痛者不通」之說。


如絡脈內血瘀不甚,用活血行瘀的藥品能開通瘀塞。


若是絡脈內血液瘀阻太甚,必當先開通「絡脈的閉塞」,然後調理其陰陽經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此病例經過二百多天的各種醫療方法都不能生效,貧道僅在短期十數天內給予治療而愈,可見「絡脈壅塞」的實證,採用「絡脈放血治療」療效顯著。


因此,對長期患有疼痛病的患者,應當檢察病人的「給脈」有無阻塞現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0

五、簡敘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當貧道進入「股息功態」之時,感到自身前、後中線的任、督兩脈都在運動,並感覺到任脈與督脈」,各呈現兩條經脈線合併成一起運行。


以前,我認為任脈與督脈均只有「單獨一條經脈」,誰知卻是「兩條經脈相合併」的。因為前人傳承下來的「奇經八脈圖」對於衝脈、帶脈、陰蹺、陽蹺、明維、陽維等六脈,在人體都有兩條經脈而分於左右兩側,但對於「任、督二脈」在人體中城,卻是獨一無二的經脈。


後考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任、督兩脈循行之後皆終止於「兩目之下」。


據此,便充分證明「任、督二脈」確實是兩條經脈相並而為一的,亦呈現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運動。


任脈屬陰、卻與足三陰經的運動相反;


督脈屬陽、卻與足三陽經的運動相反。


正當左側足三陽經的經氣反運上升的同時,其左側的「督脈」則運行下降;


當左側足三陽經的經氣正運下降的同時,其左側的「督脈」則運行上升。


其右側之足三陽經和右側「督脈」的升、降運動亦如上運行。


正當右側足三陰經的經氣正運上升的同時,其右側的「任脈」則運動下降;


當右側足三陰經的經氣反運下降的同時,則右側的「任脈」則運行上升。


其左側之足三陰經和左側「任脈」的升、降運動亦如上運動。


由於任、督二脈與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的陰、陽運動不同,全是「排斥性反作用」的運動機能。


關於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等六脈,因受左右側「十二經脈」明顯的升、降運動所混淆,難以體驗出這「六條奇經」的升降運動規律。


如借鑒「任、督二脈」的運行機理,即認為全體「奇經」都是在配合「十二經脈」的運動中,而起著「排斥性」和「牽引性」的反作用功能。


《素問·痿論篇》曾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惚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按以上「足痿病證」,原由足陽明經氣虛弱導致運動機能失調,並間接涉及衝脈、督脈和帶脈的「牽引」機能失去作用而才形成足痿不用。


故筆者認為:「奇經入脈」分佈於人體的前、後、左、右、內、外周身,都是起著「牽引排斥性」反作用功能。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1

對奇經八脈的治療分析

 

關於奇經八脈之中的「任脈、督脈」皆有俞穴可以調治疾病。


其任脈循行人體的胸腹中線,經云:「腹為陰」,故「任脈」為諸陰經脈之海。


由於任脈的運動雖然與足三陽經運動相反,但相反之動力,實有相助足三陰經的運行之功,所以「任脈」有擔任陰經運動的潛能。


其督脈循行人體的背部中線,經云:「背為陽」,故「督脈」為諸陽經脈之會。


由於督脈的運動雖然與足三陽經運動相反,但相反之動力,實有相助足三陽經的運動之功,所以「督脈」有總督陽經運動的潛能。


衝脈起於氣街(足陽明經的氣衝穴處)由足陽經別出並著足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脈之海。因衝脈發自足陽明經的「氣衝穴」,足陽明屬胃,是受生活物質的「水穀之海」,而五臟六腑皆稟受其氣為「後天營養」之根本;


衝脈又並著足少陰經夾臍上衝而行,足少陰屬腎,是藏「朱天精氣」而濡養周身之根本。


故衝脈兼受先、後天之二經的充沛經氣,所以是「十二經脈」之海。但是,其「衝脈」多借居足少陰「腎經俞穴」來調治疾病。


故奇經八脈除「任、督」二脈在本經有「穴位」調治疾病外,其他奇經皆是「借居十二經脈的穴位」治病。


如後世發明的「靈龜八法」說:「後谿穴通於督脈,列缺穴通於任脈,公孫穴通於衝脈,臨泣穴通於帶脈,照海穴通於陰蹺脈,申脈穴通於陽蹺脈,內關穴通於陰維脈,外關穴通於陽維脈等,亦全是借用陰陽「十二經」的穴位治病。


關於對「奇經入脈」在用中藥的治病中,僅見到前醫葉天士先生言:「八脈隸於肝腎」,以「龜板、龜膠」為入「任脈」之藥品;


以「鹿角、鹿膠」為人「督脈」之藥品,除此之外,很少見到專為「奇經八脈」立出方藥。


由於任、督、衝等脈皆起於少腹下與胞中,所以後世醫生對於婦科疾病的胎前、產後、月經、崩帶以及胞宮生殖等病,雖然常以任、督、衝、帶等脈而立論很多,但在用中藥之「立方用藥上」,主要還是調治「肝腎」的藥品。


如以上對「奇經八脈的種種觀點認為:除「任、督」二脈外,對其他奇經的調治,若調正了「十二經脈」,即是調治了「奇經八脈」。


因調治奇經八脈的「治病穴位」,多屬於「十二經」的穴位。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1

奇經八脈生長衰老過程

 

奇經八脈在人體生理中,有它生、長、衰、老的壽命過程。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說明女子生長發育大致到達十四歲之時,其衝、任兩脈發育建全,即開始排卵而按月行經。


經過三十五年的壽命過程,一般到四十九歲期間,其衝、任二脈即趨向衰弱,故而導致月經停止,同時其生育子女的功能亦消失。


其男子生長發育到達十六歲時期,腎臟的精氣充盈即能開始排精,如男女媾合即能殖生子女。


經過四十八年的壽命過程而到達六十四歲時期,其腎臟的精氣即趨向衰弱,因而斷絕繁殖兒女的功能。


在以上人體之生、長、衰老的生理過程中,正當「衝、任」二脈的旺盛之期,其「奇經八脈」皆旺盛;當「衝、任」二脈的衰弱之期,其「奇經八脈」皆衰弱,故奇經八脈有它的生理壽命過程。


「奇經八脈」在人體未發育建全之前,和精氣衰弱及斷月經之後,可知「奇經八脈」的運動功能還是存在著,前者,是起著「生長不足」的排斥運動反作用;


後者卻起著「衰退不足」的排斥運動反作用。


亦如《靈樞·衛生篇》黃帝問於歧伯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一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所以「奇經八脈」在壯年與老年亦是同樣的盛、袁生理,按婦女的「行經與斷經」可證,如行月經之期是旺盛的體徵;


若斷月經之後是衰老的體徵。


《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這說明善於養身修煉之人能夠保持延長「奇經八脈」的壽命。


因為修煉者在第一步就是通「小周天功」,即是通調「任、督二脈,如果任、督脈得到通調相交,即獲得健康長壽的條件。


可喜的是,近些年來修煉氣功的熱潮遍及全世界,所以在不久的將來,對人體科學研究、對「奇經八脈」的研究,都會取得一定的進展和認識。


關於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筆者與古今的觀點一致,讀者可參考古、今針灸書中的「十二經脈」循行示意圖。


關於「任、督」二脈的形態,根據貨道在「功態中」的現象感覺卻有點與前人的不同。


因此,特遵照前人立出了「任督二脈示意圖」;


並又立出我在功態中感覺的「任督二脈示意圖」以供研究考證。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1

缺圖:

 

任脈者1,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4,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25,上頤循面入目26。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督脈者:1、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


2.女子入係廷孔;(2.男子地奠下至墓,與女子等)其孔、溺孔之端也;


3、其絡循陰器合墓間、繞篡後;


4、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脈者、合少明上股內後廉;


5.貫脊;


6.屬腎;


7.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


8.上貫心;


9.入喉;


10.上頤環唇;


11.上係目之下中央;


12.與太陽起於目內眥;


13.上額;


14.交巔上;


15.還出別下項;


16.循肩膊內;


17、俠脊抵腰中;


18.入特膂絡腎。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中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道溺嗌干。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2

附:在任脈用藥物穴位注射治療病例

 

毛××,男,78歲,住武當山。


1997年4月15日就診。


患者陡然發生腹痛甚劇,四肢寒涼,面色慘白、咬牙緊齒、痛苦呻吟不止,舌質淡紅苔白潤,並出現嘔吐。


脈候左右寸口、浮候無脈,沉候其兩寸部亦無脈、左右關、尺兩部脈象沉遲而小脈搏極弱。


診察左右人迎動脈均現浮小兼遲之象,能感覺動脈的往來,而比較「兩寸口」之脈搏略微明顯。


憑脈據症診斷為:體內的「陽氣衰微」卻無熱能化陰,而致使「陰寒之氣」太甚,寒主收引即形成痙攣性腹痛劇烈。


因發病急迫採用西藥「穴位注射」治療。


用5ml注射器,吸取硫酸阿托品0.6mg,又吸取鹽酸腎上腺素1mg混合後,在患者的「關元穴氣海穴」刺入三分各注入二分之一藥液。


經注射藥液達15分鐘後其患者的腹痛好轉大半,僅只有輕度的腹痛。


復查患者左右寸口、人迎動脈,而陰陽雙方的脈搏明顯增強,其遲脈象消失,但兩寸口的「寸部」脈波,還顯不足之象;


兩人迎的「寸部」還顯浮象。


另用肌苷0.1g2片,維生素Bl10mg3片、醋酸潑尼松5mg2片、維生素B610mg2片,胃復安5mg2片。


給患者口服,在眼藥45分鐘後全愈。


奇經八脈之中的「任脈」,乃是諸陰經之海,而任脈的「關元穴」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之穴。


任脈的「氣海穴」乃稟受呼吸氣機之「海底根蒂」處,故我們道家在修養中亦提倡「關元、氣海」為呼吸歸根之處。


所以貧道選取這兩個穴位用藥物注射以治療「明寒急症」,因借此「二穴特點」,能使藥物在陰經方面來迅速發揮藥物作用,而令陽氣升舉,即可在短時間以內消除「陰寒之邪」,所以獲效甚捷。


以前,貧道常用如以上配方,是選取「氣海」與左右「陰陵泉」的三穴注射、而救人甚多。


但以上療法,只適用於陰寒腹痛急症,如屬於炎症腹痛者忌用。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2

六、解釋根溜注入矛盾

 

關於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的根、溜、注、入的機能運動,應區別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不同運動道理,足三陽經是反運動之時產生根、溜、注、入的;


手三陽經是正運動之時產生根、溜、注、人的。


只舉足陽明胃經和手陽陰大腸經為例:正當足陽明經反運而經氣上行之時,其在足的足陽明經氣即由「厲兌穴」處退縮而上行溜流於「衝陽穴」,繼續上注於「下陵穴」,同時,頸部的足陽明經氣即從「人迎穴」處上升運行至「顙大穴」而終結;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而進入於「人迎穴」。


這進入於人迎穴的別行經氣進入於何所呢?


是由人迎穴「入貫舌中」與足太陰脾經的「散舌下之脈吻合」,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如足陽明經正運下行之時,在頭部的足陽明經氣即由「顙大穴」下降至人迎穴處,同時,處於下肢的足陽明經氣即由「下陵穴」下降運行至「厲兌穴」而終止;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由「豐隆之別穴」而進入於足太陰經與之相「吻合」。


這說明「十二經脈」不論正運與反運,都是「如環之無端」的運動機能。


《靈樞·根結篇》云:「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


所謂入於人迎、豐隆也?


是言其足陽明經氣根、溜、注、入反運上行時,該經氣由「人迎之別穴」而入;


正運下行時,該經氣從「豐隆之別穴」而入。


當手陽明經正運而經氣上行時,在手的手陽明經氣即由「商陽穴」處退縮而上溜流於「合谷穴」,繼續上注於「陽谿穴」,同時在頸部的手陽明經氣即由「扶突穴」處上升運行至「迎香穴」而終;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別行而進入於「扶突穴內」。


這進入於「扶突穴」的別行經氣又進入於何處呢?


是經過「扶突穴」入喉嚨至缺盆與手太陰肺經的「循喉嚨之脈相吻合」,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當手陽明經反運下行時,在頭部的手陽明經氣由「迎香穴」下降至「扶突穴」處,同時在手部的手陽明經氣、即從「陽谿穴」下行即伸進至「商陽穴」而止;


及同時,還分支道經氣由「偏曆別穴」而進入於手太陰經與之「相吻合」。


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32

《靈樞·根結篇》云:「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手扶突,偏曆也,所謂入於扶突,偏曆也」


是言手陽明經根、溜、注、入正經上行時該經氣由「扶突別穴」而轉入於手太陰肺經;


反運下行時皆經氣從「偏曆別穴」而轉入於手太陰肺經。


也就說明了,陰經經氣退縮的同時,其陽經的經氣來佔領;


陽經經氣退縮的同時,其陰經的經氣來佔領,也就形成了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迴圈不息功能。


手、足三陰三陽的十二經脈、就這樣「如環之無端」往返不息地運動著。


《靈樞·官能篇》曾云:「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


故此章之根、溜、注、入的陰陽出入升降屈伸條理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手、足三陰三陽之肘膝以下的陰、陽、進、退、伸、縮機能,可證明肘、膝以下之井、滎、劍、經、合五個穴位調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並應當注意,其「十二經脈」路線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但各陰、陽經脈的經氣是有規律的升、降、出、入而上下移動的。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2

七、要一隅而三反之才得十二經脈的全璧

 

根據上章「足陽明經與手陽明經」的根、溜、注、入的運行機理,來結合研究《靈樞·根結篇》之原文,就知《靈樞·根結篇》原文中再來「一隅而三反之」,才能獲得十二經脈的「全璧」。


經曰:「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附,人於人迎,豐隆也。」按這幾句經語來研究分析,這實際上只說出了足陽明級在反運上行之時,其經氣由「人迎」的別穴而入內,而沒有說出足陽明經在正運下行之時,其經氣由「豐隆」之別穴而內入。


但只以一句上、下文不相銜接的句詞「豐隆也」而了之。


更沒有說出正當足陽明經氣在反運上運的同時,而與其相梧合陰陽運行的「足太陰脾經」此時此際正地反運下行至「隱白穴」而止。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由「公孫」之別穴外出而交會於足陽明胃經。


以上還只說出了「此一側的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的運行規律。


再同時,還要瞭解到「彼一側」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的運行規律,卻與此側相反。


因此,故當「一隅而三反之」,才能獲得各陰陽經脈之左、右側的完整機理。


可見古聖人們對十二經脈之內在的正、負機理非常保秘,僅只說出了一隅之詞。


貧道若不是在「功態中」發現左、右、正、負的經脈運動,也難以悟出左右四肢陰陽對立的正負機理之真諦。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2

八、臟陰腑陽互相為用

 

「十二經脈」對人體之內的五臟六腑確有互相為用的機能活動。


舉足陰明胃經與足太陰牌經為例:由於足陽明胃經有「屬胃絡脾」的別脈;


足太陰脾經有「屬脾絡胃」的別脈。


體內各臟腑之間各有這樣的陰、陽「分支別絡脈」,也類似體外四肢的「十二經別穴」的結構一樣,而勾通陰陽經氣。


因胃經和脾經各有兩道經脈,一道在於左側;


一道在於右側。


在經脈的運動中,若右側的足陽明胃經在「絡脾之時」,而左側的足太陰脾經就在「絡胃」;


相反,左側的足陽明胃經在「絡脾」時,而右側的足太陰脾經就在「絡胃」。


可見左、右是相對立的陰陽轉化機能,並互相為用,在臟陰、腑陽之間就形成了不間斷的陰陽生化之機,故五臟六腑之間及左右經脈運動之間,都是不間斷的相互生生化化。


正可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體內的臟陰、腑陽聯繫著左右陰陽兩性機能,而保持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協調關係。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3

九、五臟六腑與十二經別的開闔機能

 

關於「五臟六腑』與「十二經別」的開闔機能,貧道在「功態中」發現手足四肢的「十二經別穴」之處,有開放與關閉的機能。


其開放關閉的機能,是在四肢的內三陰經脈與外三陽經脈的正、負運動中,並通過「十二經別穴」而進行陰、陽經氣交換的,故易感覺出來。


但是,因人體之內的五臟六腑所處的位置分散,故對各臟腑的開放與關閉機能,雖然有感卻難辨清。


根據體外四肢處「十二經別」的結構,與體內五臟、六腑之「別絡」的結構相同。


再根據手足四肢的內三陰、外三陽之有規律的開放與關閉機能,即能確定五臟六腑的開放與關閉機能。


體外四肢「十二經別穴」之處,與體內五臟六腑的「別絡」之處,是臟、腑、陰、陽經氣相互交換的分支通道,故陰、陽的經氣相交,全依靠這開闔機能所起作用。


亦舉足太陽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及手大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例:因為手經和足經的正、負開闔性質不同,故應聯繫手、足的陰陽機理,才能說明完整的手、足陰陽開闊道理。


當足太陰脾經正運行之時,正值「屬脾絡胃」之脈開放,同時,在足部的「公孫別穴」關閉;


脾經反運行時、輪值足部的「公孫別穴」開放,同時「屬脾絡胃」之脈關閉。


當足陽明胃經正運行時,輪值下肢的「豐隆別穴」開放,同時隔下「屬胃絡脾」之脈關閉;


胃經反運行時,輪值隔下「屬胃絡牌」之脈開放,同時,下肢的「豐隆別穴」關閉。


當手太陰肺經正運行時,輪值脈口的「列缺別穴」開放,同時,在中焦下絡大腸」之脈關閉;


肺經反運行時,中焦「下絡大腸」之脈開放,同時,脈口的「列缺別穴」關閉。


當手陽明大腸經正運行時,缺盆內的「絡肺」之脈開放,同時,上肢的「偏曆別穴」關閉;


大腸經反運行時,上肢的「偏曆別穴」開放,同時,缺盆內的「絡肺」之脈關閉。


因此,人體陰陽的「十二經脈」,不但聯繫著外在手足四肢之「陰陽別穴」的開放與關閉機能;


而且又聯繫著內在「五臟六腑」之別絡的開放與關閉機能。


在人體正常生理的情況下,全是有規律的開放與關閉而進行陰、陽經氣交換。


正常人的「十二經脈」之陰、陽、正、負運動,能促使人的整體一切有形質的組織而相互協調自如,所以五臟、六腑、皮、肉、筋、骨、陰、陽、氣、血皆有規律的各行其道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3

十、厥逆病症的診療分析和取穴規則

 

診療十二經脈的「取逆」病證,必須深明陰、陽經別的正負運行開閣道理,才能按照陰陽經脈升降不平機理而給與施治。


典型厥逆病例:患者黃××,男,69歲,武當人。


於1996年元月20日早上發病,昏厥休克、手緊、牙緊,小便自遺失禁。


急救復蘇,經用西藥、輸液治療一星期無效後轉送我處診治。


患者現有症狀:前額兩傍頭痛頭昏,心煩上氣、面目浮腫、小便頻數、膝以下寒冷至足,小腿悸動酸軟無力、飲食極少,每日下午不能進食並痰誕上冒發生嘔吐。


脈候:兩寸口脈沉,關、尺部有脈而寸部無脈。負運時兩尺部的脈波顯然;


正運時兩關部的脈波、衰於兩尺部脈波。


診得兩人迎脈浮,現三倍寬度的盛大脈象,特別在兩人迎寸部顯盛大搏指和上寬下窄脈象。


脈、症綜合診斷為:「足陽明胃經厥逆證」。


關於「厥逆證」的病機病理比較復雜,主要由表裏、陰、陽升降失調而形成。


厥逆病辯證,定要聯繫「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規律,才能辨清陰陽機能失調的內因。


《素問·厥論篇》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該患者,足陽明胃經產生厥逆上盛的因由,主要是足陽明胃經的「反運動機能過盛,也是足太陰脾經的反運機能勝過正運機能所致,即是相表裏的陰、陽經氣升降失調,與陰、陽兩方面之「機能並湊」所形成的厥逆病機。


因為當足太陰脾經反運行時,其脾經的經氣由「公孫別穴」而輸出入於手胃經超量,又因足陽明的經氣反運太強,故足太陰的經氣合併著足陽明的經氣「上逆而厥」。


《素問·厥論篇》云:「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4

何謂「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呢?


此有二義:一,「陽氣盛於上」即是指足陽明經既成厥逆,其上氣必盛;


二,「則下氣重上」即是指上面所說的,由於足太陰脾經的負運之「反沖經氣」,又合併著足陽明的「負運經氣」,即合成兩經之氣相並而上行,故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


由於「陽氣盛於上」,故患者才產生頭痛、昏厥、吐逆、面腫、煩心等上盛症狀。


根據患者兩脈口的反運脈波勝於正運脈波,就證明足太陰脾經在正運動時缺少能量。


脾土正運不足、則升清之功用不及,即統攝失職並形成反潰機能,故導致患者的小便頻數,這是牌經正運不足的不良反應。


但足太陰脾經在反運動時能量有餘,因而可間接的測知其足太陰經之足部的「公孫別穴」。


是常開放著而未關閉,故使足太陰的經氣從「公孫別穴」,外輸過量而佔領了足陽明經之「膝以下」的經脈路線,所以才導致該患者的「下肢寒冷」。


《素問·厥論篇》云:「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這說明「厥逆病證」如陰氣太勝,則引起從足部五趾至膝上寒冷,並又進一步說明,這從足至膝之寒冷感的來由,並不是由外界侵入的寒涼之氣,卻是從相表、裏的陰經之內所轉運出來的「陰寒之氣」。


此即是患者「下肢寒冷」的原因。


由於患者的足陽明經既形成厥逆,故在反運行中易於充盛上部,但在正運行中,即不能夠向下運行至足,而只能向下方運到膝關節部而還回,(是因足太陰脾經反運外出過盛的「陰寒之氣所佔領」)所以患者的膝以下寒是由陰陽兩方促成的。


以上說明足陽明的經氣不能夠下運至足而至膝以還,故涉及到足陽明經的「豐隆別穴」,是常關閉著而未開放,所以足陽明經在正運之時,其經氣不能由「豐隆」之別穴而輸入於足太陰經;


由於足陽明胃經的溫熱不能夠向下轉入於足太陰經以行陽氣,即導致足大陰脾經、全屬一股「陰寒之氣」。


故經云:「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由此說明其「厥逆病證」,不但只是與相表裏的陰、陽、升、降有關,而且與陰、陽經脈的「別穴之處」也是非常有關的,故患者的下肢寒冷是多種原因形成的。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4

諸如以上是各種原因所造成厥逆病證的「病機病理」。


《靈樞·終始篇》曾云:『刺寒厥者,二陽一陰」。


說明應取足陽明經二穴;


取足太陰經一穴。


針刺足陽明經以豐隆、衝陽、陷谷、內庭四穴輪換,每次選取二穴;


足太陰經以地機、陰陵泉血海三穴輪換,每次選取一穴。


約五分鐘行針一次。


留針時間以針感得氣有明顯感應時出針。


針療後靜息10分鐘復查患者的兩寸口動脈其脈波有增,但兩人迎之寸部的動脈還較旺盛,故再次用針刺法取左右人迎穴瀉之。


如以上針刺法治療五次,患者的嘔吐止,飲食增加,其他各症均減一半。


經五次針療調治後,由於診察患者兩寸口的「寸部」已出現脈搏;


診察兩人迎「寸部」的旺盛脈力已減,故第六次用針治療,只取足陽明經二穴,取足太陰經一穴。


其取穴留針方法同上。


共用針刺治療九次而諸症全愈,復診察患者兩脈口與兩人迎的動脈顯象,其左、右、陰、陽脈波的升、降、往來已達平衡。


體會:筆者未明「十二經脈」道理之前,對於各經的厥逆病證因症狀各異,又不明脈診寸口與人迎的陰陽動脈差別,故對厥逆病證的診,療難以判斷和準確治療。


後理解了十二經「別穴」處之陰陽經氣相互交換的機能道理,又結合內經對厥逆病的診、療規則作指導、始能對厥逆病證取得療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5

此類病證甚多,如果治療取穴與陰陽機理相反,就容易產生醫療事故。


特將貧道的實踐經驗公諸於世。


足三陽厥逆、多為寒厥;


足三陰厥逆,多為熱厥。


熱厥的脈象,兩脈口寸部浮盛而尺部虛;


寒厥的脈象,兩人迎寸部浮盛而尺部虛。


還有因人的病證各異,可出現左、右、陰、陽脈象不同差別。


關於治療厥逆病證的理論指導,應如以上對足陽明經厥逆病的取穴原則:


當選擇足陽明經之「豐隆別穴」以下穴位,不可超越「豐隆穴」以上取穴,最適宜的取穴位置,應以「內庭陷谷」為好。


因為內庭與陷谷二穴低於足大陰經之「公孫」別穴的水平線,所以能導引足陽明經氣下降以封閉足太陰經的「公孫別穴」,而能阻止足大陰經氣過量的從「公孫別穴」輸出入於足陽明經,並可促成陽明經氣由「豐隆」的別穴而輸入足太陰經。


可是,選取足大陰經的一穴,必須要高於「豐隆別穴」的水平線,故才能夠導引足陽明經氣由「豐隆別穴」輸入以補充足太陰經的正運上達的機能。


經曰:「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因遵從古聖的治療原則,所以此患者膝以下寒冷的足陽明厥逆病證,經九次留針調治由寒轉溫而愈。


如果屬於寒厥太甚的病證還需要採取火灸調治。


久病厥逆頭痛會形成上盛血瘀,還應放出瘀血後,再給予調平陰陽。


凡屬厥逆病機,必現上盛上虛。


如陰經厥逆於上,其陽經必沉墜於下;若陽經厥逆於上,其陰經必沉墜於下。


無論陽厥陰厥、全屬陰陽兩性偏盛偏衰的升降不平運動所形成。


經日:「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


厥逆病因卻是外陽內陰的「使、守」失調,所以必須將表、裏、陰陽的運動機能調歸正道,其厥逆的病症才能得到全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5

十一、解釋手太陰和手陽明的出井入合矛盾

 

前面各章反復說明了「十二經脈」的正、反運行機理,現根據這種陰、陽、正、負的機理,對前面有關「十二經脈」運行所提出的三個矛盾,就能夠取得合理的解釋。


當手太陰經脈正運外出時,其經氣運行到「井穴」;


手太陰經脈反運內入時,其經氣運行至「合穴」。


手陽明經脈正運上行時,其經氣運行到「合穴」;


手陽明經脈反運下行時,其經氣運行至「井穴」。


《靈樞·本輸篇》「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留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歧伯曰:清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靈樞·本輸篇》在論「十二經脈」的開端,就典型提出這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


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


並詳細說明了手、足三陰經的井、滎、俞、經、合五穴,與手、足三陽經的井、滎、俞、民經、合六穴的位置,但對周身其他的穴位置而不講,可證明五臟的「五俞穴」,與六腑的「六俞穴」,是調治陰、陽經脈的重要穴位,也是調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由於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都處於肘、膝以下,是陰、陽經氣交換的重要場所。


根據筆者「胎息」時的體驗,手足四肢三陰三陽經脈最明顯的出、入運動機能,是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就認為陰陽經氣的交換重點是在於手足四肢。


雖然頭頓之上,臟腑之內亦存在陰陽經氣相互交換,但是次於手、足四肢之處的。


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調治五臟、六腑、各經脈的有餘或不足,是處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靈樞經》中論治療疾病時常云:「取之足少陰;取之足太陽」等等,故凡是言取之某經,而沒有指明某穴位者,全都是指調治這手足四肢之時膝以下的穴位。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


歧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這就說明了調治各臟、腑、陰、陽經脈的一切疾病,主要採取是在這左右四肢肘膝以下的一百二十二個穴位,以調整十二經脈的陰陽氣機。


所以特別的闡述於《靈樞經》的首位。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5

十二、解釋足三陰足三陽的根結矛盾

 

當足三陰經正運上升之時,其足三陰經氣運行至於「結穴」;


足三明經負運下降之時,其足三陰經氣運行至於「根穴」。


當足三陽經正運下降之時,其足三陽經氣運行至於「根穴」;


足三陽經負運上升之時,其足三陽經氣運行至於「結穴」。


所以足三陰及足三陽都是與它相表、裏的陰陽經無間斷的「根結」著,如陽經在「根」,而明經就在「結」如陰經在「根」,而陽經就在「結」。


如果用針灸調治病疾,首先當診察上、下、左、右、內外、陰、陽之正、負、根、結機能的盛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調和陰陽「十二經脈」。


《靈樞·根結篇》說:「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夫,不可復取。


九針之玄,要在終始;


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鹹絕」。


根據以上經言,就足以說明這根、結機能活動的始終機理,卻能挽回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陰陽大失的危證救治。


所以明白「十二經脈」的「根、結」機理。該是何等的關鍵!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6

其調治根、結的實質,並非是指其固定的「根結」俞穴,而是指這左右上下陰陽神氣的升、降、往、返活潑潑的機能。


在人體的某一道陰陽經脈路線,好比火車道;


其俞穴猶如火車站;


其經氣猶如「火車」,如果沒有「火車」運行往來,其火車道和火車站也沒有作用。


故人死了而經路、俞穴仍在,卻沒有陰陽神氣往來,如果用針刺亦沒有感覺,所以也無作用。


《靈樞·扎針十二原篇》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了也,非皮肉筋骨也。」


由此,明確表達所注重的是體內這個出入遊行的「靈動之神氣」。


因而根、結經氣失調所造成的疾病,就如「火車」不能運行到終點站;


或是由終點站不能回到起點站。


要是「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的危急重證,就如「火車」將要產生「越軌」而發生危險。


故施針灸者當及時按照「十二經脈」的陰陽正、負機理而施法救治。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6

病例如下

 

熊××女,71歲,公安縣人。


1979年3月25日夜診。


患者夜間忽然發病昏倒不省人事。


經二位醫生治療無效而請我醫治。


症狀:雙目緊閉、面色微紅、口不能言、上氣喘急,喉間痰鳴嚕嚕有聲,手溫足涼其兩手能動而兩足廢不能動彈。


診侯左右兩脈口及左右兩人迎的動脈、陰、陽雙方全顯寸部脈大而尺部弱小,呈現二倍脈象,浮候有餘而沉候下虛不足,脈顯陰、陽雙方浮越戴陽於上,主要原因為下焦真陰空虛而不能納陽,故而導致陰陽雙方浮越欲脫,其病源在腎。


因足少陰腎經主下行,其經脈循行上挾舌本,故形成以上諸症。


據患者的兩手能動可排除中風之病。


診斷為足少陰腎經的下元虧虛所導致陰不能納陽而形成「類中風痱之證」法當固本培腎卻無藥物救急,情急之下唯有按十二經脈的根、結機理施治。


隨取玻璃瓶盛滿溫水置於患者的兩足下湧泉穴處,用溫熱傳感以導引足少陰腎經的經氣歸「根」,同時按壓兩足的「內庭穴與昆侖穴」以導陽經的經氣下達。


經過30分鐘傳熱及按摩導引,其患者的兩足轉溫、舌能言、喘平、痰下而安。


所以「十二經脈」之陰、陽、根、結的運動機理,可作一切疾病辯證施治的指南。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7

十三、利用十二經脈治病必須聯繫陰陽兩性的脈象診斷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說明將在用針之前,醫者必須首先診察脈象,根據脈象所呈現的虛實以及病症的輕重情況,才可以相應地決定出調治方法。


《靈樞·終始篇》云:「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據經上所論述的「人迎脈三盛」。


當補足太陰脾經而瀉足陽明胃經;「脈口脈一盛」,當補足少陽膽經而瀉足厥明肝經。


這就充分說明了未經過診察陰、陽脈象盛衰之前,而預先就決定出所取治某經某穴的處方是不符合古聖治法的。


貧道多年以來在研究探討中體會到,人體患病其「十二經脈」的運動有所變化,其手足三陰三陽經脈,也並非常存固定的盛衰狀態,所以在診、療上若要做到合理合法調治人體十二經脈的疾病,首先就必須要通過診察陰、陽脈象的虛實之後,才能根據陰陽兩方脈波的虛實現象,來決定出應該調治某經脈或某某穴位,又才能根據陰、陽脈象的盛衰表現,以確定施行或補或瀉的調治外法,即是遵守古聖人診療結合的正確治療規則。


參閱後世各針灸家的書籍中,皆缺少陰、陽兩個方面約脈象診斷,都只著重於「某類病證」即預定有「某些經驗穴位」的組方,並宣導各個穴位的「經驗效果」等等,所以在各穴位上卻總結了很多經驗。


各針灸書籍雖然也論及脈象診斷,多隻論述了兩手的『寸口脈象」而已,故後世以來的「針灸書籍」中論脈象,僅只有「陰經方面」的脈象診侯,卻沒有「陽經方面」脈象診斷,因而就形成不周全的陰陽診斷。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7

《靈樞·經脈篇》論手太陽的肺經脈云:「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再如論手陽明的大腸經脈云:「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這說明古聖們診脈,全是用陰、陽兩方的脈象相對照,按大、小、盛、衰以確定陰陽經氣的虛實。


所以貧道遵守古人聖法診察「脈口、人迎」的陰陽動脈,在診斷治療上療效甚高,故認為應承繼先聖的診法,即可減少誤診。


現以大、小脈而論:如診得「人迎」的陽脈大而「脈口」的陰脈小,便可確診為「陽經的能量盛、陰經的能量衰」;


若診得「脈口」的陰脈大而「人迎」的陽脈小,便可確診為「陰經的能量盛、陽經的能量衰」。


如果診得「脈口、人迎」兩方皆呈現盛大的脈象,只可診斷為「陰陽的經氣皆盛」,就不能確診陰、陽兩方而誰勝誰負了。


因此故「大脈」若失去「小脈」來相互比較,亦就失去了「對照」依據,那用何作證據以確定其為「大脈」呢?


所以「脈口的陰脈」若失去了「人迎的陽脈」來作相互比較,也就失去了「對照」依據,那用何作證據來確診陰陽兩方而「誰盛誰衰」呢?


所以,必須有對立面,才能有完整統一的辯證方法。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47

經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又云:「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這以上說明的種種有「原則的施治」,全要依靠診斷「脈口和人迎」以權衡三陰、三陽經氣的盛衰之後,才能胸有把握的去施行調整陰、陽次第的補瀉針法,即是正當的診、療規則,否則就遺棄了古聖先哲們的正確診療規則。


因為不是依據「脈口、人迎」的陰陽脈象盛衰而施行補瀉針法,即是盲目的「施用補瀉」,故失去了「人迎脈」的診斷是十分可惜的。


《靈樞》經是針灸療法的鼻祖經典,其中具備著天、人合一的道理,真正是道合太虛,理應人體,實乃舉世無雙的「中華瑰寶」。


如能遵守古訓診療治病可起沉屙,其利樂人類功德無量。


故貧道於研讀之前,必虔誠敬意稽首頓首以致禮,亦望未來同仁不可輕視。


如果用針灸調治疾病,定要恢復古聖陰陽對立的「脈口、人迎」診法,所以必須將陰、陽脈象診斷與「十二經脈」的道理結合起來,才能正確的辯證施治而運用於臨床。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2

(一)對脈口人迎動脈之一倍二倍三倍的分析

 

關於一倍、二倍、三倍的動脈顯象、是論陰陽動脈正負運行之「寬、窄」度的脈波差別。


何謂病在手足的太陰陽明脈三倍,病在手足的少陰太陽脈二倍,病在手足的厥陰少陽脈一倍?


1、由於兩寸口的脈診部位,屬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路線;兩人迎的脈診部位,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路線。


按《靈樞·經脈篇》論手、足太陰陽明的經脈:起始於手太陰肺經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陽明;


由手陽明上行至頭交足陽明;


由足陽明下行至足交足太陰;


由足太陰上行至腹。


這從體上到體下迴圈陰、陽、表、裏一周而形成了第一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


因為「寸口、人迎」脈診部位都在這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太陰陽明受病,是受直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三倍的脈象以診候太陰、陽明的疾病。


2、論手足少陰、太陽的經脈:起於手少陰心經的心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太陽,由手太陽上行至頭交足太陽;


由足太陽下行至足交足少陰;


由足少陰上行至腹。


這由體上到體下迴圈陰、陽、表、裏一周而形成了第二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


由於脈診部位是在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少陰太陽受病、是間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二倍的脈象以診候少陰、太陽的疾病。


3、論手足厥陰少陽的經脈:起於手厥陰心包絡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少陽;


由手少陽下行至頭交足少陽;


由足少陽上行至足交足厥陰;


由足厥陰上行至腹。


這從體上到體下迴圈陰、陽、表、裏一周而形成了第三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因脈診部位在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中間隔著第二道陰陽環周,故脈波傳感更遠,所以手足的厥陰少陽受病,是隔離間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一倍的脈象以診侯厥陰少陽的疾病。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3

關於這三道大循環運動的聯繫,是依靠三條分支經脈:


1、足太陽脾經:「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


2、足少陰腎經「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3.足厥陽肝經:「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人體的營、衛之氣,就是通過以上三道大陰陽環周,行陰二十五度;


行陽亦二十五度,終而復始,傳往周流,迴圈不已。」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3

手足十二經脈太過不及表

 

太陰

 

(手肺、足脾)


太過: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3

少陰

 

(手心、足腎)


太過:寸口大二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4

厥陰

 

(手心包、足肝)


太過: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4

陽明

 

(手大腸、足胃)


太過: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4

太陽

 

(手小腸、足膀胱)


太過:人迎大二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少陽(手三焦、足膽)


太過: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5

(二)對陰陽動脈的認識及陰陽雙診的優點

 

《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機能無形無象,何以醫者診察陰、陽脈象的往來虛實,而可以確診「十二經脈」的陰陽盛衰,甚至兩足部的「太谿穴動脈」還能見到它的「動脈搏動。」


既然說:「十二經脈」是無形無象不可得見何以又能摸得著和見得到呢?


因為無形無象的「十二經脈」之陰陽對立運動的能量,鼓動了人體之有形有象的「氣血」,故而就形成了人體陰陽動脈的「脈搏顯象」。


所以醫者才可以摸得著而見得到。


這猶如大地上吹起東、南、西、北風一樣,而東西南北的風是「無形」的能量,亦難以見得到,但可以從大地上之有形的物體如「樹木的擺動」及「水面的波浪」而測知。


所以診察「脈口與人迎」動脈,即是診察人體三陰三陽之正負運動所促成的「氣血脈波」,故陰陽動脈的盛衰與十二經脈的盛衰,是同源相感的。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00:55

關於人體之內這個「氣血脈波」的現形現象,歷代的前賢創作了很多脈學著作是各立已見而說法不一,等等復雜的「脈象」立論,但各有自己的理論心得體會。


據貧道研究《靈樞經》認為:歸根到底卻只有「兩類歸納」性質,即「平」與「不平」的兩類性質脈象。


《靈樞·終始篇》云:「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代也,本末之寒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


如以上各類脈象正常相應,當歸納是:人體十二經脈的「和平公式」。


再如《靈樞·終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燥,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


如以上種種有陰、陽,盛衰差別的脈象,當歸納是:人體十二經脈的「不和平公式」。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6

《靈樞·終始篇》云:「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接診候兩手的「脈口」動脈屬陰,猶如地道,診候頸兩側的「人迎」動脈屬陽,猶如天道,故陰、陽動脈雙診即可得天,地之全道。


但後世的脈學診候,均只論診察兩手上的「寸口動脈」,並有言:「左手動脈為人迎;右手動脈為脈口。」


因此,也很可能是這種立論,而失掉了真正的「人迎脈診」,但這種立論貧道認為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五臟與六腑各有兩道經脈,一道在於左側,一道在於右側,這左、右兩手的「寸口動脈」部位,全屬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路線,故兩手的「寸口動脈」只能代表五臟之陰面左、右、正、負。往來的脈象,它不可能代表其頸兩側胃經的陽面之「人迎動脈」。


根據貧道的多年體驗,應遵古法診候「兩脈口與兩人迎」動脈,才是左、右四方陰、陽兩性的全面診察。


如果只診察屬陰的「寸口動脈」之一方面的診斷,尤其是在陰、陽運動的極化之時、其「脈口」與「人迎」穴處顯象特殊,不是在明面隱形藏相,就是在陽面隱形藏相,若從脈口診候五臟的裏陰;從人迎診候六腑的表陽,其脈象藏形於陰面,必顯形於陽面。


脈象藏形於陽面,必顯形於陰面。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6

若如此雙診陰陽經氣的太過不及,明昭易辨,準確少誤,是既明瞭、又簡單,在治療中才能辨證明確,療效亦佳。


醫者診療疾病應根據這「簡捷的診候」,以診察出陰、陽脈象的盛衰差別,來確定出調整陰陽的方法,而促使「十二經脈」再回復「還原和平」的運行狀態。


這種直截了當的陰陽脈診為何棄而未用。


貧道認為:《靈樞經》雖然未有將「十二經腦』的道理詳盡述明於書,但在古聖師徒之間,定有心傳口授。


例如《黃帝內經》中的雷公、少師、高伯等,即是傳人,很可能在後來一代代的傳承中,因保守醫術或時代變遷等原因而造成真理失傳。


經曰:「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由此,對「古聖經典」中所宣導的診斷方法不能盲目遺棄,應在繼承的同時,再結合現代新認識加以提高,如此將會使祖國醫學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也將對古醫文化中所蘊藏著的至高無上的醫理,醫術有新的發現。


若逐步總結經驗,將會準確無誤的運用於臨床,何愁我國的「中醫水準」不超越世界的醫學水準呢?


由於「十二經脈」的道理不明而阻擋著中醫前進的道路,因此貧道不自量力,雖然學識有限,文字表達能力甚差故勉強著書立說,也將研究「十二經脈」的心得體會貢獻出來,以供愛好祖國醫學的同仁們參考驗證,以共勉前進,唯此貧道真誠的希望中醫界的同仁,本著實際出發,用科學的態度,來證實這「陰陽雙診」的優越性。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6

(三)關於人迎脈的診法

 

後世以來對頸兩側的「人迎動脈」少有人診,只見到仲景醫聖論及。


故在各「脈學」書中也未見到對「人迎脈」的診察方法。


因此,貧道為了驗證落實「十二經脈」的道理通過多年的探討,歷經反復的驗證,現確定對「兩人迎動脈」的診候部位與診察方法。


今提供出來以供中醫界同仁,在臨床中試診。


1、關於「人迎動脈」的診候部位:在前頸(廉泉穴下)喉節骨最高突處(而向兩傍後退至人迎動脈搏動處診之)為關部,關部以上為寸部,關部以下為尺部。


2、關於「人迎動脈」的診法:醫生可採取兩種診候形式。


1、令患者坐式,醫者立於患者的背後,其珍脈動作,也與診候兩手的「寸口」動脈同樣,以三指並齊,先下中指(以中指頭接觸高突喉節骨位時再向後退至「人迎動脈處」診之)於「關部」;


次下食指於關上「寸部」;


再次下無名指於關下「尺部」。


用右手以診候患者的「右人迎動脈」,用左手以診候患者的「左人迎動脈」。


3、醫者站立於患者的左側,用左手以診候患者的「右人迎動脈」;


醫者轉換方位站立於患者的右側,用右手以診候患者的「左人迎動脈」。


脈診規則:先診寸口動脈以候五臟之裏陰,後診人迎動脈以候六腑之表陽。


就能取得八綱辨證的陰、陽、表、裏四綱。


《靈樞·禁眼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靈樞·五色篇》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充分說明兩手的「脈口」屬五臟之陰、主裏;


頸兩側的「人迎」屬六腑之陽、主表,明確分清了陰、陽、表、裏結合辨別緩、急、大、小、滑、澀六脈,更以浮、沉、遲、數參合診斷,並又能診斷出寒、熱、虛、實的四綱證候,其診法雖然簡單、亦能運用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診斷。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7

《靈樞經》論脈診:提倡兩種簡要的診斷方案

 

1、論色、脈相應、相克、相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說明如肝木生病,其色當青,其脈象當孩,為色脈相應的常規現象,可按陰陽的盛衰調平即愈。


如果肝木患病,其面色青,反診得輕浮而毛的肺脈,是肺金克肝木之象,為不吉而預後不良。


若是肝木有病,其面色青,而診得沉石之腎脈為腎水生肝木之吉象,故肝病易於全愈。


如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仿此理類推。


2、在脈診中,辨別緩、急、大、小、滑、澀之六種脈象以診斷人體的寒、熱、虛、實及氣、血盛衰。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急(緊象脈)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足以說明診此緩、急、大、小、滑、澀六脈便可診斷體內的寒熱虛實及氣血多少。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7

附:緩脈典故

 

談到緩脈,借此講我誤解「緩脈」的故事。


說出來雖屬無知可笑,也許借鑒真實的物理能有益於脈理。


初習醫時,由於從事農活,常借耕鋤之隙學習,既沒上醫校,又未拜師,加之文化知識有限,學脈理時:對《靈樞經》中診察「緩脈」的誤會,卻是在犁地時始明其理。


因脈學中有遲脈一息三至主寒,數脈一息六至主熱,這兩種相對的脈象道理甚明。


《靈樞經》言:「緩脈多熱」,由於開始學醫,認識膚淺,自以為緩脈的「緩」定與遲脈的「遲」字是同意詞,為何卻說遲有寒而緩脈又多熱呢?


就這個疑問一直存於大腦,日夜思考不得其解。


有一天秋播耕地收工,便將犁地的工具置於田野而牽牛歸家,當日晚上風雨交加降了數陣大雨,次日天氣晴朗,我又牽牛去耕地,依舊將耕牛套上軛頭繩子內,卻發現粗繩子縮短了七八寸,(因寒濕雨水入浸所致)隨手即將粗繩放長七八寸驅牛耕地,對這種日常遇見的事物也未介意。


將近中午,太陽當空,氣溫高升,此時見耕牛犁地十分吃力,才發現粗繩上的雨水亦被陽光曬乾,其粗繩已變得松緩弛長了。


在停牛收繩的瞬間,突然醒悟到《靈樞經》中的「緩者多熱,急者多寒」之故,亦是熱張冷縮之理。


這一深刻的啟發成為我後來治病診斷寒熱的依據。


由於脈現不遲不數的寒熱甚多,就需用緊緩脈象來分辨寒熱,故能辨證明確,今特將此過程敘出,願同行亦能受益。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8

(四)緩急大小滑澀六脈的認識

 

《素問》《靈樞》乃古聖人創立的醫學之綱,而後世的醫學是從這綱中化出的目,筆者畏繁求簡,認為《靈樞經》中的緩、急、大、小、滑、澀六種病脈的診斷甚為簡要。


對緩、急、大、小、滑、澀六脈的認識如下:


1、關於緩脈經言:「緩者多熱」凡顯現鬆弛形象的緩脈,就知體記憶體有溫熱的陽氣。


正常人如診得陰、陽雙方的寸、關、尺三部的動脈往來均勻都現緩象,可為陽足神全,確是陰陽交泰健康長壽之脈。


如果診得緩脈在左、右、陰、陽寸、尺不均即是病脈。


緩脈出現在尺部、熱在下焦;


在關部,熱蘊中焦;


在寸部、熱炎上焦;


在脈口、主臟;


在人迎、主腑、在左、屬在;


在右、屬右。


其六脈診候以此類推。


所以如上所述:諸疾患若顯象「緩脈」者,可證明體內有陽光熙照。


故言:「緩者多熱。」


2、關於緊脈經言:「急者多寒」,診得脈象緊急,即知為寒邪所傷,大凡寒邪必先侵表,「寒主收引」即熱脹冷縮之理。


如果身體感寒其脈搏即會出現緊象,故言:「緊者多寒」。


3、關於大脈經言,「大者多氣少血」脈顯粗大,可知體內氣有多余。


若是體內的氣、血平等相宜,其脈象必顯出不大不小的中和之脈象。


所以脈大者為血液配備氣運而不夠所需,故言:脈大者多氣少血。


4、關於小脈經言:「小者血氣皆少。小脈者:乃細小的脈象,可證明氣的張力與血液的流量而共同運行不足,故診得「小脈」為陰、陽平衡衰弱其氣血雙虧。


故言:「小者血氣皆少。


5、關於滑脈經言:「滑者陽氣盛、微有熱」診得滑脈能證明體中的氣、血通暢流利。


氣無血不附,血無氣不行,前賢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故血依氣運行、氣靠血濡養、若氣血運行和平相宜,其脈象定不快不慢從容不迫。


所以脈顯往來流利的滑象知氣必旺,故言:「陽氣盛」,因滑脈的運行較速,雖然不能稱為數脈而將接近於數脈,故言:「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6、關於澀脈經言:「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脈顯澀象,可測知體內的血液中缺乏陽氣運通血脈,例如溝渠內本自有水,卻因不能得到暢流,其內在的運行道理是與「滑脈」恰恰相反。


放言:「多血少氣」。


其水常流者不易結冰,是水流生溫之故。


然而澀脈的血液並非不能流動,只是在流行之中尚缺乏一點陽氣促使通暢即顯澀滯不利。


故經言:「澄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8

(五)脈診中的現實情況

 

《靈樞經》對五臟、六腑的脈診診斷,沒有按「脈口、人迎」的寸、關、尺部來分配臟,腑定位,卻只區別一倍、二倍、三倍的陰陽兩面性以對照盛衰,以決定陰經、陽經的虛實,筆者按這種陰、陽兩面性的診斷治療,效果滿意,並在多年的臨床中發現有如下幾種脈象情況:


1、關於診候「脈口、人迎」的一倍、二倍、三倍現象,是古聖人對眾人的大體概括,並非是所有人都以同樣大,小之一倍、二倍、三倍的脈波出現,而是根據各人自身的生理及其動脈的現象再分別以大、中、小的比差、而確診病在何臟、腑、經脈、才是因人制宜的脈診規則。


貧道經過測試:如脈診十個健康無病之人的動脈現象,而各有內、外、陰、陽、左、右、上、下不同的脈象差別,因此就不可能取得統一的脈波現象。


所以《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論五五二十五種人的生理,各人有所不同的特生理徵或缺限,故在脈診中就不能得到統一的脈象。


2、有個別先天素質太差的人又與大眾有別,其脈象似有不明,微澀難辨。


還有肌肉豐厚特殊體胖之人的動脈被肌肉掩蓋,特別是頸兩側的「人迎」動脈、難以辨別。


3、發現一部分四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其頸部的「人迎」動脈逐步增強;而手上的「寸口」動脈逐步減弱,是否與衰老和血壓升高有關,有待研究。


4、比較單純的病疾,易於用一倍、二倍、三倍明象辨明,如肝臟患病可按一倍的動脈顯象診斷,如果肝臟患病,而肺臟又生病;


或是脾臟有病、而心臟又患病,由此,在脈診中易產生混淆。


實踐證明利用陰、陽兩性的脈象診斷,實是調治陰陽經脈的「指南方向盤」。但是若遇到以上數種特殊異常的脈象,所以還必須運用臟、腑辨證和望,聞、問辨證來綜合診斷,才是祖國醫學完整的診斷規則。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9

十四、簡述臟腑辯證

 

中醫臟腑辨證,是根據內在的臟、腑各有隸屬,外在的經脈各有循行路線,各臟各腑的病證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狀表現作辨證分析。


各臟腑的病變雖然復雜,但根據病因結合病症,細心分辨,自能得出診斷結果。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9

(一)肝臟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開竅於目,其榮在爪,與膽相表裏。


在體為筋,在色為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味為酸,在液為淚,在志為怒,怒傷肝,肝惡風,悲怒氣逆則傷肝。


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這以上歸納不完全的「內經引言」以便在臨床中歸類分析病機病因,才能按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徵及病症表現,而給予辨證施治。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臟主筋、屬風木,凡出現頭目昏眩與筋脈抽搐動風,應考慮為肝經的病證。


肝經實證:有急躁易怒,頭痛昏眩,兩目混濁紅赤,或產生吐血衄血。


若肝陽上亢,其肝經熾熱上衝巔頂,甚則引起瘛昏憒失知。


治宜平肝熄風清理肝火。


肝氣鬱結:多因情志不暢所導致肝經運行鬱阻,使肝氣橫逆於兩脅下悶脹串痛,並牽連腹背疼痛,抑鬱易怒,咽哽乾嘔,厭食、善歎息。


兩脈口之「寸部」當澀滯少脈,治宜疏肝理氣血散鬱結。


肝陰虧損:頭昏頭痛,耳鳴心煩,難以入眠,多夢,小便色黃,口舌乾燥少津液。


為陰血不足以養肝,治宜滋養肝陰兼培脾肺。


寒侵厥陰:如寒犯肝經而寒氣留連,可引起小腹隱隱作痛,婦女易導致少腹氣結瘤聚;


男子側痛連睾丸。


脈當弦緊遲澀,治宜溫經散寒通經。


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自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29

附:中風偏廢病理分析

 

關於中風偏廢之病,現代醫籍多列於肝臟,認為肝經主風,按中風偏廢的症狀,並非屬肝經的一經受病,卻是人體一個側面的手,足之三陰三陽機能失調,而一時共虛所引起的突然發病。


由於人體是左、右、陰、陽兩性組成的一個整體,但人體的氣,血可以左、右周流無處不到而灌溉全身,可是,人體左、右「十二經脈」的機能運動,是左側手足的三陰三陽與左側的陰陽經脈相交,右側手足的三陰三陽、與右側的陰陽經脈相交,故而中風只偏廢人體的一側。


關於中風偏廢疾病,當參考前面「解釋根、溜、注、人矛盾」章上,其論述的頭、手、足三部之三陰三陽經脈的「機能伸,縮活動」,其頭部的升、降屈伸機能以頸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陰三陽經脈之出,入屈伸機能以上半身的肘部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陰三陽經脈之出,入屈伸機能,以下半身的膝部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現代醫學定名為「顏面神經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為邪風侵入了一側面的「天部」,故症狀以頸為界。


如果中風偏廢,即是邪風侵入了人體一個側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狀表現則半側偏廢。


《靈樞·九宮八風篇》云:「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矣。」說明是人體一個側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經氣共虛、才導致成中風偏廢疾病。


由於人體的任脈與督脈,曾在「奇經八脈」章上說明,其任,督二脈都是左、右兩條經脈相合併的,所以中風偏廢的症狀,即以任、督二脈的中線分界,其患側廢而健側好。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30

(二)膽腑

 

膽腑實證:常有頭昏目眩,甚則耳聾,兩肋間疼痛氣逆連背,並可導致胃氣上冒而嘔吐苦水,小便黃赤,或表現有寒熱。


人迎脈當弦而有力,治宜疏肝瀉膽。


膽虛證:兩目視物昏暗不明,膽虛易驚,常感畏懼自恐,頭昏少寐,脈弦細無力。


宜養肝以利股。


經言:「徇蒙招尢,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30

(三)心臟

 

心藏脈:脈舍神,心主血,開竊干舌,其榮在面色,與小腸相表裏。


在體為脈,在色為赤,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味為苦,在液為汗,在志為喜,喜傷心,心惡熱,憂愁思慮則傷心。


鹹走血,血病勿多食鹹。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臟如產生精神失常的疾病,則神志錯亂,狂燥妄動,哭笑悲怒,語無倫次而行動反常。


經言:「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這說明臨床診療神經疾病,既要診候陰、陽脈象的虛實現象,又要觀察患者的情志表現以確診屬實屬虛。


對治療神經性的疾病用針灸治最宜。


心臟主血,其血液的迴圈能通達臟腑內外上下周身無所不至,放心臟患病除精神疾病外,多為在血液運動上所造成病因。


心火盛實證:多為心臟的血液運動過速而產生心火過甚,症現心煩不安,面赤脈數,小便赤澀,口渴不欲多飲,或產生吐衄及外滲出血等症。


宜瀉心火涼血。


寒證:若血分有寒則血液運行不暢,脈象弦緊而澀,或遲澀,面色青,心胸疼痛或腹痛頭痛,婦女則行經不暢而痛經,飲食喜熱畏涼。


治宜溫經行氣血。


血瘀:心血運行瘀阻在內,常見面色晦暗,脈象沉澀,口唇爪甲青紫,舌紫紅有瘀斑,心胸憋悶刺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如血液迴圈瘀塞在體外,則發生癰疽瘡瘍,脈象滑數,或伴有發熱,畏寒等症狀。


經言:「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即是言心臟血液瘀阻於外的癰疽之病,前者,宜活血行瘀理氣。


後者,宜清熱涼血解毒行瘀。


心血虛損:為血液量少則迴圈運行不足,心悸短氣,面色無華,健忘失眠,精神疲乏,情志好悲傷,脈象虛弱無力。


治宜培補氣血,經言;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31

(四)小腸腑

 

小腸為受盛之府,主轉化飲食糟粕並吸收營養,是食物分別清,濁的界限。


小腸實熱:則頭痛心煩,少腹脹痛,小便黃赤不利,或耳前面發熱口舌糜爛。


宜清熱利濕,小腸虛寒:小腹隱痛時痛時止,喜溫熱按則痛緩,或少腹痛時牽連腰背單丸而小便頻數。


宜理脾溫氣散寒。


經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31

(五)脾臟

 

脾藏營,營舍意,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其榮在唇,與胃相表裏,在體為肉,在色為黃,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味為甘,在液為涎,在志為思,思傷牌,脾惡濕,飲食大飽則傷脾。


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苦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與胃,主中央土,中土運化木、火、金、水四方。


胃土為水穀之海,脾土轉輸水穀以散精氣而營養全身為生長後天之本,故從古達今的良醫對治療五臟六腑之病,無不注重脾胃和聯繫脾胃用藥立方,主要由於中土是木、火、金、水的中樞核心。


如《素問·太陰陽明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於三、六、九、臘的辰、戌、醜、未之月各取十八日,而每一晝夜亦有辰、戌、醜、未之月亦屬中土時辰)所以脾與胃、是人體後天的生化本源之核心。


脾胃不調:多為飲食不節所傷,引起中脘食積痞滿,曖氣呃逆甚則嘔吐,腹痛綿綿不思飲食,宜健脾消食和胃。


脾胃中氣下陷:為左肝右脾氣機下陷,兩脈口在正運之時而兩寸部動脈特別顯象虛而無力,腸鳴腹泄,氣往下墮,呼吸短氣懶言,飲食減少,四肢倦怠乏力,宜補益中氣。


脾胃濕熱:由濕熱蘊鬱中焦,院腹脹滿,身重體困,面目暗黃,大便糖,小便黃而不利,或發熱口渴。


宜清熱利濕。


脾腎兩虛:形體畏寒,四肢清冷,腰酸腹痛虛滿時輕時重,大便稀薄,脈象沉小,或下肢浮腫。


宜溫腎健脾化水氣。


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又言:脾氣虛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脹。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32

(六)胃腑

 

胃是容納五穀之府,人以胃氣為本,胃消化五穀以養人,故胃是人體最根本的生命資源。


胃寒:脘腹疼痛綿綿喜按摩,口常吐白沫清誕,舌苦白膩,喜熱飲食嗜好香燥。


治宜理中溫胃。


胃熱口渴喜涼飲,胃脘嘈雜,多食善饑,或反胃嘔吐,舌紅苔黃少津,治宜清胃瀉火。


胃虛:脘腹虛滿時脹時消,消化不良,飲食減量,大便泄,百質淡苔薄白。


治宜補脾健胃。


胃實:目臭舌乾,晚腹疼痛脹滿按之痛增,大便干數日一便。


脈象:兩脈口的尺部沉而有力:兩人迎的以動脈浮沉有力。


治宜消導。經言:「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32

(七)肺臟

 

肺藏氣,氣舍魄,肺主皮,開竅於鼻,其榮在毛,與大腸相表裏。


在體為皮毛,在色為白,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味為辛,在液為涕,在志為優,憂傷肺,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辛瀉之。


肺苦上氣,急食苦以瀉之。


肺臟主氣,為諸脈朝會之所,司行呼吸節奏開闔上、中、下三焦的氣機,以肅清內外通調周身而推陳致新,故肺臟喻為相傅制節的稱號。


肺臟若失去正常的氣機生理,即產生疾病,病症表現多為呼吸道以及表皮的反映。


經言:「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肺寒:肺如受到風寒外束,周身可發生肌膚疼痛,鼻塞無汗,呼吸氣粗,咳嗽喘促,吐出清痰,脈當浮緊,治宜發汗解表。


肺熱:若邪氣入侵蘊肺多日化火,以致溫邪內熾,咳嗽氣喘,胸痛引背,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甚則咳唾膿血有腥臭氣味,脈當滑數。


治宜瀉肺清熱清痰。


肺氣虛證:肺氣虛弱則生理功能減退,呼吸氣短,咳嗽無力,痰液稀清白沫,畏寒怕冷,倦怠無力。


或因肺氣久虛導致心火移肺刑金而成肺痿,乾咳短息,虛煩盜汗,手足心熱、午後低燒,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


前者、右脈口的寸部脈當不及。


治宜培土益氣化痰飲;後者,左脈口當浮數無力,右脈口沉數無力。


宜滋陰降火益脾肺。


經言:「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33

(八)大腸腑

 

大腸為傳導轉輸之府,由於飲食入胃,下轉小腸,又由小腸轉入大腸,再由大腸將食物渣滓章排除體外。


虛寒證:大腸受家則腹痛腸鳴。


大便清稀,好溫熱飲食,不能久立,喜曲腿側臥。


治宜溫中散寒理氣。


濕熱證:大腸感染濕熱穢濁之氣,起病陡然腹痛,裏急後重,大便頻數,暴注下迫,或泄痢膿血,脈當滑數。


治宜清熱理氣解毒。


經言:「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1

(九)腎臟

 

腎藏精,精舍志,腎主骨,開竅於耳,其榮在發,與膀胱相表裏。


在體為骨,在色為黑,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味為鹹,在液為唾,在志為恐,恐傷腎。


腎惡操。


強力舉重則傷腎。


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鹹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腎處下焦為先天之本,主骨髓藏精液,內藏真水真火,左腎屬真水,右腎屬真火,若真火真水不虧,人體即十分健康,如二者有損即導致疾病。


腎陽虛:形寒肢冷,精神無力,面色淡白,頭昏耳鳴,腰脊酸軟或痛,或陽萎早洩遺精尿頻,婦女則宮寒不孕,脈當沉小無力。


宜溫補腎陽填精。


腎陰虛:腎陰虧損虛陽上浮,舌乾口燥,頭昏耳鳴,潮熱盜汗,虛煩難眠,小便色黃,大便秘結,脈當陰陽俱浮寸旺於尺。


治宜滋陰以降浮陽。


腎不納氣:勞傷久病腎氣攝納失調致使氣不歸元,咳逆短氣汗出,動則喘促尤甚,腰以下寒。


治宜攝納固腎。


腎虛土衰,腰酸腹痛虛滿按之痛減,食少四肢無力,常在早晨滑瀉大便,完穀不化大便稀溏。


右脈口當沉弱無力。


治宜溫腎補脾。


腎水淩心:心中悸動不寧,多唾吐嗜睡,四肢厥冷,面色鮮明有水氣,甚則四肢振振而動。


脈當左脈口脈浮而遲,右脈口脈沉而遲。


治宜甯心溫腎化水氣。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2

(十)膀胱腑

 

膀胱為洲渚水府之官,化氣則能出矣。


由於膀胱主行津液化水氣,病症表現多在於小便。


膀胱實證:膀臟內濕熱蘊結,導致小便淋漓不利,則尿急、尿頻、尿痛、尿白濁等淋病,甚則尿血,日久可釀成結晶如砂石而引起腰痛,或小腹痛,大致療法宜清熱除濕利小便。


膀胱虛證:形體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多而頻數,或遺尿尿精,脈當沉遲,宜溫攝補腎壯陽以溫蒸水氣。


經言:「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朋巨陽。」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2

(十一)三焦腑

 

人體六腑之中的「三焦腑」生理特殊,其胃、膽、大腸、小腸、膀胱等五腑,都是有形有質的腑器,唯獨手少陽三焦腑,在上肢上有經脈路線,但在胸腹之內卻沒有「腑器」的形質。


亦類似無形的「十二經脈」結構一樣,在人體之內有它的實際功能但沒有實體,根據三焦腑的獨特生理而綜合歸納其認識如下:


1、《靈樞·本臟篇》云:「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放手少陽三焦經,雖然在上焦與手心主相協調表裏陰陽的運動,但與下焦的腎臟和膀脫還有聯絡功用。


故經云:「少陽屬腎,(是指手少陽三焦經而言)腎上連肺」這充分說明手少陽三焦經實隸屬於下焦的腎臟,並又牽連著上焦的肺臟,因「肺臟主皮毛」故以上經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這以上證明,手少陽「三焦經」與「上焦」和「下焦」都有聯繫,但雖然未言及中焦而中焦亦包括在內,所以稱之為「三焦經」。


2、按三焦腑病的症狀《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大絡」,放手少陽三焦經的合穴「委陽」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聯繫。


3、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厥陰肝經的「上巔頂之脈」和督脈的「百會穴」都有聯繫。


如《靈樞·經別篇》云:「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根據以上對三焦經特別的喻名為「指天」尊稱,就足以說明手少陽三焦經在人體施行動用而與其它的五腑大有不同。


4、《素向·靈蘭秘典論篇》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因腎屬北方為「水臟」,與膀既經相表裏以施行化氣行水利水道,如果沒有心火下濟於腎,腎臟即缺乏化氣行水的蒸騰能量。


其三焦經與手心主相表裏,主相火,並且其「手少限屆腎」,所以手少陽三焦經能使心君之火,向下轉移入腎,以協助北方腎臟化氣,行水、利水道,因此手少陽三焦經,實是協助腎臟、膀脫之強有力的「化氣行水之腑。」


5、由於手少陽三焦經,在人的體內生理功能特別,故而給它以特別的「孤府」之稱號。


關於這「孤府」的稱號認為有兩義:


一是其他的五臟、五腑皆有臟、腑配偶,唯獨「三焦腑」無正當的配偶之腑,而重配偶干「手心主心包絡。


二是三焦腑所施行功用與眾不同而稱它為「孤府」,因古代的帝王,才稱孤道寡,故認為古聖人對「三焦腑」書以「孤府」的稱號,是形容「手少陽三焦經」有統率人體周身上、中、下三焦之運輸水道的特別功能,因人的生存,全依賴陰、陽、水、火轉輸以維持生命。


按三焦經的病證表現。


《靈樞·經脈篇》云:「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詹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如用針法治療三焦經的疾病,當根據脈、症的虛實給予合理的調治。


若用藥物治療三焦經的疾病,如果調平了「脈口、人迎」的寸、關、尺脈象,即是調治了「三焦經」疾病,因為手少陽三焦經、與上、中、下各陰陽系統都有聯繫。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3

十五、五臟六腑混元統一論

 

筆者在前面對五臟六腑分別作了簡略的辨證,根據「十二經脈」是混元統一的陰陽正負機能運動的道理,並結合人體的生理結構,特概述對五臟六腑的混元統一理論認識。


「現代醫學解剖證明,隸屬南方的「心臟」有左右心房和心室,並形成四個運行血液的器官。


筆者認為,北方的腎臟,有左右腎臟兩枚和左右正副睾丸兩枚(婦女有左右卵巢)亦是形成四個以精化氣的運行器官,就形成南、北兩極遙相對應的人體兩極磁場,故人體之內有生物電和磁力。


心為南極的樞機、其作用在於運行血液以迴圈周身;


腎為北極的樞機,其作用在於以精化氣而運行周身。


心與腎是南、北方位的直經,腎主冬,心主夏,是子、午方位相對立的。


但是,心、腎二臟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是相互為用的。


經言:「苦味人心;鹹味入腎」,其入心之苦味能走骨;


人腎之鹹味能走血,故可證明它們是心腎水火相交的。


肝臟屆東方木,肺臟屬西方金,雖然肝與肺表現有青、白的顏色不相同,但肝臟與肺臟的外型是同形狀的。


肝主藏血,肺主藏氣,各司運行陽氣東升西降以及陰氣西升東降的氣血周流迴圈。


肝與肺,是東、西方位的橫緯。


肝主春,肺主秋,是卯、酉方位相對立的。


但是,肝、肺二臟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是相互為用的。


經言:酸味入肝:辛味入肺」。


其人肝之酸味能斂肺,又能補肺;


人肺之辛味能疏肝。


又能補肝,故能證明它們是肝肺金木合併的。


(水、火、金、木、達到正常的生理就相合;反常的變態即相克)。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3

諸如以上所論述的東、西、南、北遙遙相隔而能取得四方共濟,全依賴於中宮之脾、胃的轉輸才能取得四方共濟,例如我們玄門陰陽人卦的核心是以中土五數為「太極」,故道祖太上老君著《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即言中土的五數「太極」,有協調木、火、金、水的養身功效。


這雖然是恬虛無修身養性的教導,但為醫者,也應當瞭解這混元一體的捷徑道理而診療疾病,定能取到良效。


南方乃手少陰心火藏神;


北方乃足少陰腎水藏精;


東方乃足厥陽肝木藏血;


西方乃手太陰肺金藏氣,這精、神、水、火、氣、血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


心與肺、相互關係在上焦起著運行作用。


肝與腎,相互聯繫在下焦起著運動作用。


下焦的肝、腎之腑膽與膀胱都是袋囊形狀,其功能上濟,膽、上輸膽汁,膀脫、化氣上蒸。


上焦的心、肺之腑大腸和小腸,都是上下通暢,其功能下達,小腸,在向下運行中而吸收營養,大腸,下達排便。


中焦的脾胃,升清於上,全賴脾陰;


降濁於下、皆靠胃陽。


三焦、化水道行氣以運輸左右上、中、下三焦的周身水氣。


五臟六腑共合起來配合人體左、右手足的三陰三陽正負機能運動,即成為一個混元一體。


這說明人體之內的陰、陽結構的統一性,所以我們祖國醫學在診、療方面不能像西方醫學將人體分成幾大系統,而是強調用混元統一的整體觀點診療疾病。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4

十六、六淫致病

 

大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隨著春、夏、秋、冬更變運行。


宇宙的正常六氣,對大地植物的生長變化及人類和動物的成長變化,都起到促進作用。


故人與自然界的氣候是息息相關的。


經云:「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由於人體內十二經脈的機能與天地同理,是相適應的。


大地的人類,在天之下地之上的氣交之中,故天、地的升降之氣就滋養著人體,只要人體之內素質健康,就是不正常的「六淫」氣候,也不易侵入人體。


經云:「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干。」


如果不善於鍛煉保養,而操持過度嗜欲無限,致使身體虧損而體內失去了抗病能力,故很正常的六氣,也會常常入侵而感染疾病。


經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對自身的修養和鍛煉都是非常需要的。


《傷寒論》與《溫病條辨》是中醫界診療寒、溫二邪理論指導的規矩繩墨,在診療實踐中的效果,已受到醫學界公認。


傷寒病邪先傷足太陽膀既經,為三陽之表,循行人體的後背,屬巨陽,主外表,主化氣藏精液之腑,為三陽之父。


經言:「三陽為父。」


手太陰肺,屆百脈朝會之處,主外表皮毛,主司呼吸行氣之臟,為三陰之母。


經言:「三陰為母」。


據膀胱經和肺經為三陰三陽的父母,父陽、是三陽的外表;


母陰、是三明的外表。


外邪襲人必犯表,寒邪傷陽,溫邪傷陰。


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放風寒之邪入侵為父陽的陽氣虛而致病,風寒之邪,先傷足太陽經而次第傳六經;


風溫之邪入侵為母陰的陰氣虛而致病,故風溫之邪,先傷手太陰肺經而決第由衛及營傳上、中、下三焦。


此為寒、溫二邪致病的辨證規律。


關於暑、濕、燥、火傷人致病,雖然各有各自的病證現象不同,其表裏的症狀表現都不出三焦、六經的範圍。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5

(一)風

 

風,在春季風木當令,氣溫上升,人若感染風邪,屬溫病為多,前賢言:「夏至日前為病溫,夏至日後為病暑。」


(溫病條辯)云:「太陽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風溫熱邪,易損傷人體的陰液,治療風溫病初期宜用辛涼法解表,若病邪減退改用辛涼輕劑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繼後治療。


如果溫邪進入營分宜用清營等法,從血分理邪外出。


但風溫之邪深入營分利用現代醫術「靜脈輸液法」療效亦佳。


由於液體之內配合以甘、鹹、寒涼之品,恰好由血脈中熄滅溫邪。


如溫邪傳入中焦化成溫燥,宜用清熱,增液等育明法緩解;


若溫熱邪燥甚而使結者,當用消導法除邪。


若已患病多日陰分已傷而溫邪深入下焦者,宜採用滋養下焦的陰液為治;


如下焦出現滑泄虛脫者,兼用收攝法以固之。


經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植者,春不病溫。」


說明患溫病之人陰精必定先已損傷,所以《溫病條辨》中的一切治療藥方(除患濕性病證採用「溫燥法」治療外)多以有陰養液法為治療宗旨。


關於治療溫病的診療法則,當參考《溫病條辨》,恕不贅言。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5

(二)寒

 

寒、嚴冬季節冰、雪、寒霜,寒風凜冽,悚骨清冷。


如風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陽經,症狀頭痛項強,腰脊皆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痛,無汗脈浮緊,為傷寒;


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象浮緩,為傷風。


經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大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係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仲景醫聖。


根據《素問》中的六經傳變規律,通過潛心的研究歸納,開創了對陰陽六經診、療的辨證論治,擬定出對六經的正治方藥,和經過誤治的解救方藥。


張仲景醫聖的《傷寒論》藥方,與《金匱要略》藥方,皆受到歷來醫家一致公認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稱用藥物治病的「萬世師表」。


關於對傷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陽經的治療:傷寒、身痛脈浮緊無汗者,宜用發汗驅邪。


傷風、頭痛發熱汗自出脈浮緩者,宜用解肌和表除邪。


如病邪傳入半表半裏之少陽膽經而寒熱往來者,用和解法以調和表裏。


若病邪傳入陽明胃經化為燥熱傷津而汗出口渴脈洪大者,用辛涼生津以清熱。


如邪氣入裏腑結不通其兩寸口脈沉實者,用消導等法除邪。


如病邪深入足三陰經化為諸寒症者,用溫熱下焦的「四逆湯」輩治療。


由於風寒之邪,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故《傷寒論》中一切主治的藥方(除特殊因寒化為燥熱之症而採用寒涼甘潤的治療外)大多以溫陽與存津液為治療的宗旨。


根據筆者臨床以來,見患「傷寒傳六經」之病逐漸減少,可能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有關,不知北方嚴寒地區如何?


僅有極少數人在冬寒季節裏感染傷寒傳經,但病症表現,僅見到足三陽經的「表證」為多,或是傳入足三陽經的「腑裏」而止。


由此,認為風寒之邪不易傳過足三陽經的界限而進入足三陰經,效實際傳入足三明經的病症極少。


筆者常見到親體本自「陰寒」之人,突然又遭受到寒涼的氣候,或是由寒涼的飲食所導致而直中陰經。」


(卻未經過三陽經的表證而「直中」陰經)其常見症狀:發病突然,腹痛腹泄,甚則下利清穀,腹痛如絞,四肢厥逆,面色慘白,或面客滯青色全身寒悚。


症輕者脈沉、小、遲澀;


症重者脈微將絕。


治宜回陽救逆。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5

貧道常遇此症,缺乏中藥救急時即採用西藥:用「鹽酸腎上腺本」lmg與「硫酸阿托品」。0.5mg混合。用5號針頭,選取三個穴位注射,每個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藥量。


先取左、右「陰陵泉」針八五分深注射;


後取「氣海穴」針入三分注射。


採用此法,救人甚多。


回陽救急,收效迅速。


經用藥物穴位上注射治療後,一般十分鐘左右即獲捷效。


最適合治療突然脫陽「直中陰經」的陰寒之急證,因患者的體內氣血未損,一得藥物揮發回陽,病即全愈。


若是患病多日由傷寒六經的傳變而傳入足三明致厥致泄者,其身體的元陽已經受損還當選用「四逆」回陽等方處治,或兼用溫灸法亦可。


「傷寒六經」的辨證和處方,不僅只為了治傷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經」的理法,方藥,還可借鑒啟發另化裁出治療其他疾病的立方立法。


例如《溫病條辯》的診,療法則,就是借鑒《傷寒論》道理,再以「寒、溫」兩性相對立的觀點而化裁出來的治病方法。


關於「傷寒傳六經」的詳細診療內容,當參考《傷寒論》。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6

(三)暑

 

暑:盛夏季節天氣炎熱,暑氣酷熱薰蒸。


人如在烈日之下勞動,或在高溫場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導致「中暑」。


常見症狀:全身壯熱,頭痛心煩,口渴喜涼飲,身體蒸蒸發熱汗出,甚則昏倒失知不省人事。


治宜辛涼甘潤。


亦有因元氣素虛,又感染暑熱濕氣而發病,症狀:惡寒發熱,短氣自汗出,頭痛四肢酸軟無力。


脈當正運不及,宜益氣理濕清暑。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6

(四)濕

 

濕:長夏季主濕,濕為陰邪,濕性黏膩重濁。


濕邪侵表症狀。


全身發熱困重,四肢關節疼痛酸軟,鼻息塞滯不利,語聲重濁不清。


宜用溫澡法散表理濕。


脾土喜燥惡濕,內濕素盛之人脾受濕侵而導致濕由內生,或由思慮過多傷脾而引起脾失健運濕由內生。


內濕症狀:四肢疲乏,飲食減退消化不良,脘腹氣機虛滿不舒時輕時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則水腫。


右脈口當沉澀,濕邪在裏治宜健脾利濕。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7

(五)燥

 

燥,秋金主令季節,空氣比較乾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而燥氣更甚。


其防虛的體質,易感染燥氣生病。


症狀表現:頭痛身熱心焦燥,鼻干口渴,咽痛乾咳。


甚則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乾齒槁無津。


宜用滋陰潤燥少佐辛涼處治,若無表證兼用酸甘化陰法治療。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7

(六)火

 

火:盛夏季節的炎氣屬火,夏季為陽氣旺盛至極,陽氣炳明主升,火性上炎導致各類炎症。


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凡表現向上衝逆之病,熱極昏瞀瘛之病,神志浮躁狂亂之病,皆屬於「火」之為病。


由於火之為病甚多,涉及各類病疾,應區別幾類「火」的性質,屬陰虛火浮者,宜滋陰納陽以熄火;


屬實火亢盛者,宜用苦寒直折以滅火,屬表,裏之鬱火者,用疏散,通利以散火,屬微火者,用清涼運化以降火。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8

十七、診療病實踐中的心得體會

 

上章簡略地論述了對五臟六腑與風、寒、暑、濕、燥、火的辯證,是為了對初學醫者作點引進辯證論治的觀點。


關於詳細的辯證論治,當參閱現代醫籍。


由於當今盛世百家爭鳴、名人輩出,故現代的醫籍已彙集了古、今明賢的智慧,對各類疾病辯證分類十分詳細,真是應有盡有,無所不備。


筆者根據自己的診、療經驗認為,對各種疾病不應該僅憑寸口脈象就擬定出治療方案。


譬如貧道在未明「十二經脈」機理之前治病,全依靠醫書上的古、今名方治病,在療效上、有的患者有效而有的患者卻無效,有效率僅百分之六十。


這就說明其「藥方」要與患者的病機相合才能有效;


若「藥方」與患者的病機不合便不能見效。


如張仲景醫聖的「藥方」人人都讚揚,若按方投之不合病機亦不會有效;


如果與病機相反,甚至還有不良反應。


故方藥所發揮的能量,必須恰好與患者的病因相投即是對症的「真正藥方」。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8

貧道現在治病,全依靠十二經脈的道理作指導。


在未診察病人脈象之前,其心中是空白的,(可是,必具備中醫的基礎知識)也沒有任何治療疾病的方案和方法,經望、聞、問、切、診斷之後,結合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規律從得出調治陰、陽的治療方法。


多年來我在臨床上,利用這種左右雙向,正反迴圈的運動機理,結合陰陽脈象的太過,與不及來進行診斷治療,無論是用在針灸,按摩,還是用中藥配方,都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有效率能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實踐證明,利用「十二經脈」的運動規律作臨床指導,其實用價質是不可估量的。


多數患者的脈、症是變化不定的,有些病人「脈象相同」而病症都不同;有些病人的「病症相同」而脈象又不同。


凡臨床多的醫者都會有這種體驗。


故病人的脈與症是變化無常的,所以採用治病的「方藥」也不應當有一定之規。


凡是按教條所規定的「中藥治病配方」或針灸的「穴位組方」只可以適應一部分病人,而不能符合所有病人。


故貧道最尊重這一隨「十二經脈」的機變其治法亦變的「靈活藥方。」


對預先所規定的「對症藥方」是次要的——可作臨床選擇的參考藥方,唯此才符合實事求是臨床辨證診療原則。


這個隨「十二經脈」機變其法亦變的「靈活藥方」是貧道多年來在探討十二經脈道理中的心得體會,還將是貧道未來治病的總方針,但是,這個符合每一個病人的真正對症「藥方」是不可能預先說得出來的,讀者們若詢問這個最合理的治療「方藥」,已寓於「十二經脈的機理之中」。


經言:「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故應潛心鑽研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而從中取得「真正契機」的調治方法。


本書中有數例用針灸和用藥物調治疾病的醫案,這數例醫案雖然是貧道在探討十二經脈過程中的膚淺認識,但從中或多或少能參悟到「十二經脈」的玄機。


由於十二經脈機理無形無象,類似我們玄門談「道」一樣,真是只可意會,實難言傳。


因此,對十二經脈的道理有低層的參語認識,就能起到「低層次作用」;


有中層次的參語認識,就能起到「中層次作用」。


有高層次的參語認識就能起到「高層次作用」,前賢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8

十八、古聖人診候脈口人迎的出入升降證例

 

關於診候「人迎脈」的證例:《傷寒論》張仲景醫聖原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


又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平脈法篇》仲景師曰:「人迎脈大,趺陽脈小其常也。


假令人迎趺陽平等為逆,人迎負趺陽為大逆,所以然者,胃氣上升動在人迎,胃氣下降動在趺陽,上升力強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為逆,大逆則死。


以上充分說明張仲景醫聖深明「足陽明胃經」是在升降往來運動,故診察胃氣上升的能量,候在頸兩側的「人迎穴動脈」診察胃氣下降的能量,候在兩足部的「趺陽穴動脈」。


人迎與趺陽,皆屬於「足陽明胃經」故能診候胃經的升、降盛衰。


《素問·玉機真臟論篇》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歧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


端直而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夏脈如鉤,何加而鉤?


歧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歧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歧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放回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據以上論春、夏、秋、冬四季脈象,唯獨論肝臟脈只講出了「來的」脈象,而未說明「去的」脈象但對心、肺、腎的三臟脈象,都說明了在診脈中有「來、去」之診候,這春、夏、秋、冬四季的脈象轉變,皆指診候兩寸口的動脈而言,貧道若沒有經過那種「功態」的顯象,也難悟透這《素問·玉機真臟篇》所論脈博之「來、去」的道理。


?所謂「來者」?


即正運動的脈波現象,「去者」?


即負運動的脈波現象。


據以上這兩個證例,可證明古聖人們診察脈象,都十分重視診候正,負往來的脈波。


筆者研究十二經脈的道理亦是正、負往來運行機理,與古聖脈診道理是相符合的。


但其中之理,只有一點點區別,即分別左。


右兩側的脈象運動是「相對立的」升、降、往、來。


特列出陰陽「正、負」脈波表於下還當聯繫參考「功態呈現表」即明二十經脈左、右圓通的機理。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9

脈口人迎動脈的正負脈波表

 

手足

 

三陰經正運手足三陰經,從足走腹由胸走手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脈口,(來)的脈象負運手足在陰經,從手走胸由腹走足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脈口(去)脈象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49

手足

 

三陽經正運手足三陽經,從手走頭由頭走足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人迎,(去)的脈象負運手足三陽經,從足走頭由頭走手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人迎(來)的脈象


左手脈口以診候左側手、足三陰經的正、負運動脈象、右手脈口以診侯右側手、足三陰經的正、負運動脈象;


左人迎脈以診候左側手、足三陽經的正、負運動脈象,右人迎脈以診候右側手,足三陽經的正、負運動脈象。


並比較脈口和人迎,所釋放的脈波能量之大、小、強、弱而辨別一倍、二倍、三倍以及陰、陽的太過或不及。


脈診乃醫生診察患者之正、負脈波運動的傳感意識,所以醫者必須靜心靜息,集中精神,細心分別默識神會而體察出患者的不平之處或獨異之處,即是病灶之所在。


無論是用針灸、按摩、還是用中、西藥治療,均要從調平上、下、左、右的陰、陽經脈而著手,如調治得陰陽四處;


仰左右脈四處(即左右脈口左右人迎)動脈平衡,才為「上工平氣」而疾病亦祛。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0

十九、略論十二經脈與西醫之聯繫

 

貧道認為人體「十二經脈」之正、負往來的運動道理,不但是中醫學的「本原基理」;


而且也是西醫學的「本原基理。」例如現代醫學中所說的由」左心室輸出動脈」的血液迴圈運動,即屬人體左側「十二經脈之正運機能」所促成的能量表現;


由「靜脈輸入左心房」的血液迴圈運動,即屬人體左側「十二經脈之反運機能」所促成的能量表現。


為了簡筆,可以類推,其「右心室」和「右心房」的血液迴圈運動,亦與左側同樣。


再如現代醫學所說的鼻、咽、氣管、肺之相對立的一呼,一吸氣體交換機能;


腸、胃消化道之相對立的舒、縮升降蠕動機能;


五臟、六臟之相對立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相互協調的雙重支配活動機能;


臟腑內外四肢周身之相對立的動、靜脈互相交換血液迴圈機能;


以及用「血壓計」所測出的相對立的舒張壓、收縮壓之升、降機能等,全都是受人體「十二經脈」之正、負往來運動能量所導致的種種相對立的機能現象。


「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機理能與現代的西醫理論相默契。


但現代醫學只從「微觀上」研究人體之「有形有質」的等等相對立的生理現象與病理現象,如發現很多正常細胞組織或不正常病菌組織所衍化現象的一切微觀生物,卻不能從「宏觀上」來瞭解,其全部因果是「無形無象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之「平」與「不平」所導致的一切生化本源。


所以唯有調整人體的「十二經脈」達到和平,才是最根本的治療方針,故西醫亦需要明白中醫的「十二經脈」真理。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0

二十、遵從十二經脈機理診斷及針灸療法病例

 

(一)例一

 

嚴xx,男,67歲,農民,1980年6月10日就診,家屬介紹患者陡然起病,經本地醫生治療無效即抬送醫院,行至中途患者昏迷失知若死狀而返家,後蘇醒請我醫治。


見患者不斷嘔逆,並聲大氣粗,口角出涎沫,額兩旁太陽穴處青筋暴露,貌若怒顏,眼睛呆視,汗出如珠,小便自遺,舌質談少苔,面色紅赤。


按盛夏季節及紅赤面色應得「洪脈」今診候得左、右寸口動脈將絕,僅關、尺部微微脈波似有若無。


診候得左、右人迎的動脈盛大之象達到四倍,寸、關二部脈象特盛而尺部較其次之。


根據脈象,筆者認為患者的三陰經脈將絕卻由足陽明胃經「越軌」而脫出。


雖然診察得足陽明胃經之經氣盛不可遏,卻不可用瀉盛調治,應當急切拯救足三陰的機能運動以挽回欲絕之陽以固守脫越。


故急用補針法取左右陰陵泉及三陰交,由於未備艾灸條,速燃香煙而輸流溫針,同時用手指按壓兩足的內庭穴,以導引陽面的經氣下降而轉入陰經。


按引陽濟陰為宗旨治療20分鐘後,患者的各症好轉病退大半,並能握著我手致謝,復察患者兩寸口的關,尺部脈波微增,但兩寸部仍無脈;


其左、右人迎的脈力雖減但還盛大博指。


停止治療觀察20分鐘以後,其患者的病症復發如故,再診察病者的陰、陽動脈又復原來脈象。


筆者尋思其三陰經不能正運而竭絕於內的根源,主要是在反運動時由足陽明胃經逆越上脫所致,決定第二次治療,採用強烈的火灸法猛轉陽明胃經以進入太陰脾經。


仍遵引陽濟陰以加強脾經為目的,(還是在陰經取穴)因無艾條取用棉布裹成約1cm條狀醮麻油燃燒施灸。


先灸右陰陵泉,後灸左陰陵泉,如此反復三遍,最後灸太倉(中脘穴)二遍。


經用直接灸法強烈刺激治療後約10分鐘病癒。


復察患者脈象,兩脈口的寸、關、尺三部脈出;


兩人迎之盛大脈象亦平。


後走訪患者病未再發,但灸瘡發炎歷經月餘才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1

體會:此病症我在臨床中初見,發病急驟,病情危重,乃急性「大厥」暴脫之證。


《素問、調經論篇》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按此證開始就應當用強烈火灸法以「猛轉氣機回厥」治療,故開始採用的溫針補法,是多余的施治。


筆者如不明「十二經脈」的陰、陽、正、負之圓活機理,定不能正確的在足太陰「脾經」取穴而挽救這一危症,若不通過「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確診,也難以挽回這一危症。


因患者的症狀在外觀表現上:如面色紅赤、氣粗、出涎沫、嘔吐等,全屬「胃氣上逆之」。


症候,如果認為是胃氣上逆而誤取「足三裏穴」來降逆和胃,此患者定會在「針刺得氣之時」即使微弱的內三陰經氣「向外絕盡」而亡。


就違犯「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禁戒。


所以救治陰、陽暴脫之危症,猶如火車將要越軌,是在生、死立判之際,施針灸者,必當按照明、陽經脈之正、負運動道理給予轉化歸正的調治,即能取得立杆見影之效。


後補充體會:以上病案是貧道初次治療「大厥」暴脫症,尚缺乏治療經驗,故第一次用溫針法取」三陰交」,是錯誤的取穴。


因在當時認為,兩脈口之陰脈將絕,溫針「三陰交」以補充三陰經的經氣。


但之後醒悟到其「三陰交」穴位,低於足陽明胃經之「豐隆別穴」的水平線,故屬錯誤的取穴。


理當取「豐隆別穴」水平線以上的之「脾經俞穴,如地機、陰陵泉、血海穴等,才為正確的選穴。放第二次用「直接火灸法」未取三陰交的穴位,僅取陰陵泉中脘穴而治癒。


按這種「大厥」暴脫急症,若不經過救治其患者必然死亡;


但通過治療若不能將「盛經之氣轉歸於虛經」亦必然死亡。


所以拯救這種「大厥」暴脫之症,必須要根據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現象而確定出治療方法。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1

(二)例二

 

錢××,男,38歲,住太子坡。


1985年9月4日就診。


患者自述於1985年8月18日發生疝氣疼痛,兩睾丸腫脹。


經中、西醫治療半月無效,醫治期間,醫生曾用艾灸「大墩穴」治療亦無效。


並且兩睾丸腫脹增加疼痛加劇。


脈候左右脈口的「寸部」獨現緊澀脈象,而關、尺二部動脈緩和;


左、右人迎的「尺部」獨現緊澀脈象,而關、寸二部動脈緩和。


前人經驗:治疝氣病用艾灸「大墩穴」固然療效甚佳,根據貧道灸大墩穴治癒多例疝氣病的脈象情況,其脈口動脈之尺部多為緊澀、緊遲、或紫細小等。


今患者的左右脈口之關,尺二部動脈無緊象,可證明足厥陽經脈的下端無寒氣凝滯。


唯獨在兩寸部緊澀,證明足厥陰經脈的上端為寒所鬱結。


其人迎動脈的兩尺部緊澀,能證明足少陽經脈之下端為寒凝阻。


決定用灸法兼刺法調治。


艾灸地五會,竅陰(雙)各三壯,次灸玉堂三壯,膻中一壯。


後針魚際穴(雙)行補針法留針15分鐘。


針後靜息10分鐘復察左、右陰陽脈象、其脈口的寸部人迎的尺部之緊澀脈象轉變緩和。


二診於1985年9月6日,經前日用針,灸法治療之後,患者的睾丸疼痛,腫脹均減輕大半,診察左右陰陽脈象,其兩脈口的寸部及兩人迎的尺部之緊澀脈象大有好轉,還呈現輕微的緊澀現象。


復遵前法用針、灸調治而愈再未復發。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1

體會:此病例調受病之足厥陽與足少陽,何以又用針刺調肺經的「魚際穴」呢?


因為足厥陰肝經之支脈上通肺經,《靈樞·經脈篇》云:「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故取手太陰之「魚際穴」以導引肝氣通於肺經可使肝經的經氣流通無礙。


然亦與用辛味之藥物而疏肝同理,因辛味藥品入肺反而能夠流肝。


從脈認證按理施法,放獲捷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2

(三)例三

 

董××男,28歲。


浙江省雕刻工人。


1983年7月15日就診。


病症:右睾丸疼痛、腫脹下墜,腰不能伸、伸即痛連小腹,舌苔薄白舌質淡紅。


患者發病後經西醫治療四天無效。


脈候:左寸口、左人迎的寸、關尺三部的陰陽動脈出入升降相等,脈波現二倍寬度兼緊象。


右寸口的動脈、寸部浮緊而關、尺兩部異常「緊小」右人迎寸關尺三部脈沉而緊。


歷代醫家論「疝氣病邪」多在肝經。


由於足厥陰的經脈:「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


今患者的陰、陽動脈都現緊象,脈緊為寒。


按右寸口的「尺部」獨顯「緊小」脈象故診斷為足厥陰的經脈、受寒氣侵襲而病。


採用艾條施灸治療,先灸右側的行間與大墩穴10分鐘,次灸右側的液門與關衝穴2分鐘。


艾火與皮膚表面的距離,可近可遠以病人能夠感到溫熱適宜為度。


溫灸之後當時復診脈,覺得右寸口尺部的「緊小」脈象,較前有所松緩。


如以上艾灸法每日一次,治療三天後,該患者右睾丸的疼痛、腫脹逐日減輕,左右陰陽的緊脈象也逐日轉化成緩象,最後經服一劑通經散寒行氣利濕的中草藥而收功。


處方:土茯苓20克,制川烏5克玄胡、烏藥、青皮、川牛膝、炒橘核、川楝子、各10克,桂枝9克,白茯苓15克。


一星期後隨訪,患者自告全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2

(四)例四

 

趙××,女,57歲,朝山香客。


於1992年7月7日夜診。


症狀:患者在道協旅社睡眠之後突然發生腹痛難忍,心胸不安,繼而上吐下泄。


脈候:診得左右脈口的關、寸二部動脈往來明顯,唯獨兩尺部澀滯少脈;


診右人迎的動脈尺大而寸小,左人迎的動脈寸大而尺小。


乃陰陽氣機運動失常而亂於腸胃、故表現以上脈症。


從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取穴用針法施治:取左右公孫穴、左右天樞穴;


取右側的人迎穴、左側的足三裏。


共留針25分鐘而諸症消失。


靜息10分鐘復察陰陽動脈、兩脈口與兩人迎之寸、關、尺三部的脈象正反往來運動均衡。


次日隨訪,患者言:經針療後諸症好轉,僅瀉過一次而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3

(五)例五

 

魏××男,12歲。


住河南省新鄉市,1995年8月16日就診。


症狀:左側面癱,口向右歪,左眼閉合不全並流淚,飲食舌不能隨意靈活。


經本地醫治三月有餘療效不佳而前來武當道教診所求醫。


脈候:左右脈口三部的動脈往來和平,右人迎的動脈亦和,獨診得左人迎寸部的動脈:大而堅強有力,顯三倍的現象。


經云:「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證明病症與脈象都顯現於左側的上部。


即採取用針刺法以祛病邪,兼服「牽正散」為輔佐醫療。


針刺左側面部的四白、迎香、地倉、頰車,在得氣的同時即行瀉法出針。


出針時隨即用中指彈針眼五至七下、令針眼流出一滴血為宜;


或用手指擠壓針眼出一滴血,若見流出的血色紫黑可令出二、三滴血以瀉病邪。


每天針療一次,經過五次用瀉針法調治其各症基本消除,僅外觀上只略有一點歪斜。


復察左人迎寸部動脈其,大而堅強的脈象消失並趨向平衡。


經日:「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


今據左人迎寸部動脈的堅實脈象而取治左側面部穴位,用瀉針療效甚速,由此可以說明古代聖人們對脈口人迎之陰、陽經脈的正確認識及運用。


經過二月後其患者的父親前來相告,回家後七天左右面部的歪斜已恢復正常。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3

(六)例六

 

崔××,男,18歲,道教徒。


干1984年9月20日初診。


症狀:四年前因患黃疸肝炎後而留下後遺症,歷經四年多來常有心熱煩躁,左脅下滿、時而腹痛,多汗口渴喜熱飲,舌質深紅苔微黃,大便正常,小便黃色。


經過多方治療無效而請我醫治。


陰、陽脈候:滑數,均呈一倍的動脈現象,唯獨診得左脈口之尺部、滑數有力;


右人迎之尺部、滑數有力。


斷定左側的肝經有蘊熱,右側的膽經有餘熱。


採用用瀉針法調治,先取左側的太衝穴;


後取右側的陽陵泉與丘墟穴。


針後靜息10分鐘復查患者的陰、陽動脈,其左脈口之「尺部」、右人迎之「尺部」的滑數有力脈象均有減退。


按以上用瀉針刺法調治五次,患者感覺諸症悉除。


復查患者左右脈口、左右人迎的脈象,其陰陽四處的脈波往來和平。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3

針灸治病體會

 

貧道多年來在用針灸治病的實踐中,定要根據陰陽脈象的盛衰現象,來作針灸施治的補、瀉依據。


故脈象獨盛之部、當是實邪處;


獨衰之部、即是虛弱處。


治療實邪當用瀉針法治療,調治之後靜息片刻,(約10分鐘左右)應復查其「盛堅脈波」、如有減退現象為有療效。


經云:「瀉者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若診得依然像未經針調之前的「盛堅脈波」、為設有療效。


如果其病邪太甚,通過用針調治後、在當時復查脈象較以前減輕,但到次日查脈、症,依然復反如前亦為有效,乃病邪太甚之故,持久執行瀉盛調治、則病邪必然衰退。


所以調治實邪,必須治療到其症、脈不再復熾並達到陰陽和平為全愈。


治療虛弱處:應用補針法治療,經調治之後,當復查其「虛弱脈波」、如有增強現象為有療效。


經云:「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


若經調治後、其「虛弱脈波」依然如故為無療效。


如果某陰、陽經氣虛甚,通過調治之後,在當時復查脈象有增強現象,但到次日查脈、症,依然虛如前亦為有效,乃該經太虛之故,持久執行補虛調治脈症必然恢復健康。


故治療虛弱處,定要調治到其脈、症不再退化、並且充足為全愈。


所以用針灸調治虛、實等病,就沒有一定之規,而是以愈為度。


用針灸法調治「虛弱的經脈」,又必須辨清:是陰經虛則陽經盛;


是陽經虛則陰經盛。


才可採用針灸法以補虛瀉實來調和陰陽經脈。


針療時應遵古訓,先補充其「虛經」、後瀉其「盛經」以和之。


如果診察患者的陰、陽脈象雙方平均下降衰退,即不應當採取針法施治。


經云:「陰陽形氣具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故陰陽經氣雙虛的病人,當用「甘溫藥品」以補充陰陽氣血;


若強加於用針刺法治療,易導致昏針或不良後果。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4

(七)例七

 

熊XX,男,29歲,住公安縣紅專三隊。


於1979年8月19日就診。


症狀:兩天前起病,右側乳下肋間內部疼痛,吸氣時疼痛更甚。


其飲食及大、小便均如常。


脈候:診得右脈口及右人迎的動脈、升降往來均衡。


左脈口動脈的往來也比較和平,僅感到寸部微顯浮象,左人迎寸、關二部的脈象也不太盛,唯獨診得「尺部沉大有力」。


經云:「別於陽者知病處」所以在脈診診斷中、凡是顯現獨特脈象之部位為患病之處。


今患病者的疼痛在於「右側」,其病脈現象卻在於「左側」。


遵照古聖人的教導,用「右病取左」的「巨刺法」調治:針刺左側足三裏穴,採取「透天涼針法」瀉之,針完患者的疼痛捎失。


靜息10分鐘左右,復察患者左人迎的「尺部動脈」沉大有力之脈象消失轉和。


越三日走訪患者,病未再發。


此病例脈、症特殊,僅取一穴而愈,實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此症若不診查人迎脈、便難診斷病在何經,更難採用「巨刺」治法。


由此可見診察人迎脈的重要性。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4

(八)附:針灸調治小結

 

以上病例,有的是多年前,我初發現「十二經脈」機理時,在缺乏現代醫療設備的條件下,採用土方土法按「十二經脈」的道理針灸施治,其他的病例,療程期短。


治法簡要、易於記住,也是貧道在臨床中所迂見的普通病例。


因依據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來調治患者的左、右、上、下、陰、陽偏差,所以皆獲良效。


多年來我在臨床上所治百、千、萬計的病人,其中有許多是疑難病證,因以「十二經脈」的陰陽正反機理作總綱而靈活化裁治療,多取得良好效果。


實踐證明,利用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調治疾病良效無比。


《靈樞·衛氣篇》曰:「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


所以貧道在臨床上是十分遵從上古聖人的旨意而診、療疾病的,故十二經脈運行的道理對於症候、診斷、治療都十分重要。


根據我長期以來的探索經驗,用針灸治療疾病不贊成墨守陳規的取穴處方,應該依據十二經脈的「陰陽運動現象差別」而擬定出隨機應變的靈活取穴方案。


認為診察到「十二經脈」的機變,其法亦變,才契合真切的診療規則。


總之,要與人體之內的陰陽運行機能相協調就能獲得良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5

二十一、推拿按摩病例的逆順調治及認識

 

(一)例一

 

羅XX,女,72歲,住武當山,1995年11月23日就診。


病症:患者因誤吃食物而引起上吐下泄,兼腹痛、經用西藥治癒,但其後三月內常復犯腹痛甚劇,腰不能伸,腰曲壓腹痛苦呻吟,腹痛發作時不能食物,並常入廁、有便無便亦然,用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疼痛,但經過數日又發腹痛,其症狀表現每次相同。


脈候:診得兩脈口的寸部有餘而尺部不足,兩人迎的寸部浮躁有餘而尺部不足,陰、陽兩方脈波的寬窄度相等,憑脈搏的表現,證明正運有餘、反運不及。


採取用按摩逆治法調整陰、陽氣機。


先取下肢左、右內側的足三陰經,從膝至足內踝由上及下、用推、摩手法著重點按「三陰交穴位」,並相繼握著患者的大姆趾用搖扯法以疏導經氣(以上法先取右後取左),次取上肢左、右外側的手三陽經,由肘關節到腕關節用按摩手法從上及下、並按點合谷、後谿、外關等穴位(先取右後取在)。


如以上用按摩手法施行25分鐘反復運用了三遍後,該患者的腹痛大減。


復診察患者的「脈口、人迎」動脈其陰、陽、寸、尺之有餘與不及差別已轉變平均。


次日患者的陰、陽脈象又有退化,連續用以上按摩逆調手法治療三次,其患病者的脈、症全愈。


追訪三月未有再發腹痛。


《靈樞·小針解篇》云:「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順逆盛虛也」。


此病例,乃陰陽兩方正運偏盛、返運不及而形成的腹痛疾病,通過利用按摩推拿施行以逆調的治療手法,收效甚佳。


可證明按「十二經脈」正負機理的逆、順立法治療十分正確。


《小針解篇》又云:「明知順逆正行無問者」,是教導後世醫者在脈診診斷中、如果察明了「十二經脈」陰陽運動的「逆順偏差」,即當正確的毫無疑問的去執行或逆治或順治的醫療方法。


所以經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


是由於人體「十二經脈」的內在正、負、盛、衰機能不可能在表面見到,唯有從「脈口、人迎」的正負脈波來診察出它的盛衰現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施行順、逆的調治規則。


觀有的前醫對有關順、逆、迎、隨等醫療立言,多是根據「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之正運道理而立論,如果知道「十二經脈」還有反運機能、肯定就不會說出那種無立場的論點。


按《靈樞·小針解篇》中論順逆診療原則:是指診察陰陽動脈的「順逆」現象,必當先瞭解到陰、陽脈象的虛、實、順、逆,然後才能決定出逆、順原則的選穴配方。


關於用按摩推拿治療與用針灸治療的診、療道理相同,所以如不通過脈診的診斷而進行按摩推拿治療、不當之處亦是難以避免的。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5

(二)例二

 

李XX,女,42歲,住武當山。


於1996年9月5日診。


症狀:患者自述近半月以來,胸腔內不安、並覺有氣聚結胸之感。


頭昏目眩,兩目不敢向上看,如向上看即昏暈欲吐。


喜靜惡動,靜臥於床症狀減輕,但一起床即產生頭目昏眩噁心欲吐。


脈候:診得左、右脈口的脈波:兩寸部皆現「澀象少脈」而關、尺兩部的脈波明顯,綜合兩脈口寸、關、尺三部的脈波、顯出下寬上窄之象;


左、右人迎的脈波:兩尺部現「澀象少脈」而寸、關兩部的脈波明顯,綜合人迎寸、關、尺三部的脈波、現出上寬下窄之象。


因陰、陽脈波的寬窄度、及脈力平等,可證明陰陽兩面無偏盛偏衰之弊。


按左右脈口「寸部的脈澀」,可證明陰經之氣阻塞於內而不能正運出外,故結聚於胸中;


左右人迎「尺部的脈澀」,證明乃陽經之氣充隔於外而不能正運下達,所以昏眩上冒。


採取按摩推拿治療法以調整陰、陽的經氣。


治療方法:


1從右側手三陰經脈、由肘至手採用摩法與推法、並按點魚際、內關、勞宮等穴位;


2其左側手三陰經的調治與右側相同。


3從右側足三陽經脈、由膝至足亦採用摩法與推法、兼用提拿解谿穴處,並按點陽陵泉、足三裏、內庭等穴位;


4其左側足三陽經的調治與右側相同。


如上法經過40分鐘反復調治三遍,患者即感到各症減輕。


隨即復察脈象,兩脈口的「寸部」、及兩人迎的「尺部」之澀象有轉變而脈波微增。


按以上治法每天按摩推拿一次,經過五次調治其患者的諸症悉除而全愈。


關於用按摩推拿治法,亦可配合干針灸療法之中,能相互起到協調陰陽經脈的作用。


特別對老年人、兒童、體質虛弱患者及畏針怕痛患者的治療均十分適宜。


對左、右、陰、陽經氣不虛而又升降不平、或陰陽偏有盛衰的治療也十分有效。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6

二十二、用藥治療的脈診認識

 

《黃帝內經·素問》中論脈診有三種診法。


l.診察三部九候分上、中、下各有天、地、人三部共九候,以確診疾病在於上、中、下何部。


2.診察脈口與人迎以診候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盛衰現象,主要是作為用針灸和按摩調治「十二經脈」的診、療依據。


貧道認為,此診法也可作為用藥物施治的辯證臟、腑陰陽虛實的診、療依據。


3.診察兩手脈口的寸、關、尺三部脈象。主要作為用藥物治病的依據,即可按寸、關、尺的陰、陽虛實脈象以調治疾病。


其後世獨診兩脈口而治病的診斷方法即根源於此。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這說明古聖對左、右手太陰經脈之「寸口部位」、可以診察肝、心、脾、肺、腎等五臟及胃腑的脈象,並將五臟和胃的診候而分配於左、右寸、關、尺各部,這證明古聖人以「兩脈口」,能診候五臟的虛實也是一種「全息論」的診斷方法。


兩尺部皆屬腎:


左腎屬真水;


右腎屆真火。


而左尺部之真水生左關部的肝木;


左關部之肝木生左寸部的心火。


右尺部之真火生右關部的脾上;


右關部之脾土生右寸部的肺金。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3-3-11 23:56

由於以上《脈要精微論》中對於六腑的診候卻只論述了「胃腑」,並將其診候分配於右脈口關部,但對大腸、小腸、三焦、膽、膀碗等五腑並未論及。


而後世的脈學著作則將六腑配屬於左、右脈口的寸、關、尺各部,此為後世脈學家的立論。


貧道認為如將臟、腑安排在一個部位來診斷易引起混淆難辨,凡是臨床多的醫生,皆有自己的診脈經驗,經言:「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為脈者不待於色。」


故經驗豐富的醫生不會為脈象所感。


若經驗不足的醫生就難以分辨清楚。


筆者認為:用針灸治病對「六腑」的脈診,既然能取察於「人迎動脈」;


故用藥物治病亦可取察於「人迎動脈」。


即能按外陽、內陰而分清陰陽界線,並符合人體陰、陽對立的生理規律,才能用陰、陽對立辨證以區別陰、陽經脈的虛、實、甚、微而作出正確診斷,並取得良好的療效。


貧道根據多年來在臨床中的實踐經驗:有個別患者的「病脈現象」與眾不同,通過診察「脈口、人迎」的四處動脈,也察不出陰陽盛衰現象。


如迂到這種難以確診的情況下,就應該利用古聖人所制定的「三種診法」,來共同使用以協助脈診診斷。


貧道遇到一個患右側偏頭痛的病人,通過診候「脈口、人迎」,皆察不出明、陽、虛、實的異常現象,後採用在患者頭部察天、地、人三部之診,卻診察出患者的右側之「額旁」發際處動脈、獨現旺盛脈波,經針刺右側的頭維穴、上關穴用瀉針法而治癒;


又迂到一個患胃部脹滿的病人,經過診察「脈口、人迎」亦察不出陰、陽、盛。


衰的異常脈象,後採用察足部的「跌陽穴」動脈,卻診察出左、右之「趺陽動脈」現充實博指的脈波,通過針刺左右「足三裏穴」、用瀉針法而治癒。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