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書名:醫學妙諦
作者:何其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分類:診治
品質:0%
典籍總表,何其偉,清朝,診治,0%
序
醫者意也,意之所注,往往如期而中。
夫醫之書多矣,自神農嘗百草療病,而後歧伯之刀圭,伊芳尹之湯液,暨乎漢唐,歷宋元明,以迄於今,醫書增至千百余種。
神明變通,悉可隨機而應。
第卷帙繁多,學人限於知識,如何口誦心維,此醫書之所以難得佳本也。
青浦何書田先生,本儒者,精於軒歧,手著《醫學妙諦》一書,分門別款,計七十六章,每章弓《內經》、《靈樞》、《素問》及諸名家各種方書,論證根柢、精審不磨之言為宗旨焉。
病因治法編為七言歌括,詞意秩然有序。
後列各症條款,應用方藥,加之參論,朗若列眉,為家塾讀本也。
嘉定陳墨蓀少尉,醫承世業,學有淵源,更師事先生之嗣平翁同游講貫,精通《靈》、《素》百家,今三折肱矣。
此書經咸豐庚申兵燹,已多散佚,墨蓀參互考證,缺者補之,復完全帙數。
十年來憑此編為人治病,歷歷中肯,百不失一,真枕中秘也。
不欲自秘,將付剞劂氏而郵書問序於余。
余素昧醫理,公余退圃,翻閱各種方書,略知梗概。
今觀是書,簡而不遺,要而不繁,初學之士熟習而深思之,於以上溯源流,進觀堂奧,不難契靈蘭之妙諦而參金匱之鴻文也,是為序。
光緒十有八年歲次王辰仲秋之月賜進士出身誥授光錄大夫頭品頂戴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兼
都察院右都御史云貴總督使者浙江仁和王文韶序於雲南節署
古之人有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故夫察乎天地,通乎神明,調陰陽四時,序得其正,使太和之氣翔洽乎寰區,以扶持國家之元運,而攸遂群倫者,相之職也。
惟醫亦然,此其精蘊,夫豈易言哉。
雖然,其理固可推而知也。
吾嘗涉夫大海矣,波濤極天,彌望無際,然徐而察之,長風一吹,水紋如彀,極之萬裡,其致同也。
而後乃知,至微者固寓乎極大,而極大者實至微所積而成者也。
相與醫之業,不猶是哉?
抉其精則意自有,相忘乎無形而成治者也。
今我陳墨蓀先生,以《醫學妙諦》一書相示,且囑為序。
余受而讀之,青浦何公書田之所著也,公名在縉紳間昭昭藉甚,今讀其書,乃益悅然於神明之妙。
中分為三卷,舉凡病情、脈理、治法、藥品,悉以韻語括之,而附方於後,驅遺《靈樞》,啟發《金匱》,即論文筆,已有風水相遭之奇,而況乎有極大者固寓乎其中哉!
神靈在手,造化因心,不刊之作也。
今先生將為付梓,公諸海內,先生固公子之門人也,淵源澄澈,故藝精而道明。
亟傳此書,吾知其實有康濟之懷,將使人人登諸壽域,無疾病夭札之虞,功同良相也。
又豈特為醫家之指南而已哉!
欽響不已,爰為之序焉。
光緒癸巳秋七月蒙自楊文斌質公甫書於?山官廟之餐柏軒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6%AB%E5%AD%B8%E5%A6%99%E8%AB%A6/index
【卷上例言】
一何書田太夫子世居青浦北竿山,本儒術,通軒岐之學,臨證著手成春,日日遠近就診者,門庭如市,時或舟車往來,吳會士大夫莫不爭先延致。
在嘉道間為吳下名醫之冠。
一先生成功後不復進取,著述甚富,曾刻《竿山草堂詩文集》行世,暨江浙水利等書,為林文忠公器識,文章經濟推重當時,實為醫名所掩耳。
一《醫學妙諦》,先生手輯書也。
仿《金匱要略》分門別款,每章之前專宗《內經》、《靈樞》《素問》及采諸大家千古不磨之論為引證焉。
並列各症條款,宜用湯劑,皆出先生平時閱歷手定者也。
其病因治法,編為歌括,童而習之,以便口誦心維,為家塾讀本也。
一予家世傳幼科松承庭訓,咸豐癸丑,奉家君命,業醫須習大方脈,調理諸症,方稱成技。
於是命松負笈,從平子夫子授業在門下,甫十月,適家君病足疾,書來促余辭歸,臨岐分袂,蒙夫子執手殷殷論曰:同事硯席未久,遽唱驪駒,未免耿耿。
因袖出一編,語云:此書我家習醫秘術,即以贈行。
松老矣,回首師門,烏能自已!
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秋八月上浣穀旦小門人嘉定陳松謹識於四明需次
【卷上】
【雜症】
【中風章】
(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肌肉微掣,即為中風之先兆)
中風之症治須思,審其所中善治之。
中腑風邪四肢著,惡寒拘急脈浮遲。
中臟唇緩滯九竅,鼻塞便閉不語時。
若中血脈口眼歪,又有中經亦要知。
六經無病溺調和,口不能言肢不持。
中臟當下腑當汗,中經補血養筋宜。
中血脈者無他治,養血通氣效最奇。
若中臟而兼中腑,傷寒兩感症同危。
東垣大率主氣虛(中風雖緣外中之風,亦因內氣之虛也。虛則氣多不貫,一為風所入而肢體於是乎廢矣),河間腎虛兼火治(腎息失宜,心火盛而腎水虧,故熱鬱而生痰,痰甚而發熱,熱痿相因而風生)。
丹溪主濕內生痰,總是類中分明注。
治之先用開關法,皂半辛黎俱為未,和以麝香吹鼻中,有嚏則生無不活。
醒後先投三合湯,陳甘茯半應相當,南蔞歸桔芩連術,竹瀝薑汁共一湯。
左癱屬血瘓屬氣,血虛加芍芎生地(四物恐泥痰,宜用薑汁炒)。
瘀血桃仁與紅花(瘀血症小便利,大便黑,或腹中懷痛),氣弱參、也同劑。
遺尿盜汗亦如之,小便不通不可利。
僵蠶全蠍閉塞加,鉤藤可治牙關閉。
肥人烏附以引經(烏頭、附子、童便煮用),氣實人參亦須忌(脈右寸有力,用參恐痰涎瘀經絡)。
風盛自汗身體痛,羌活防風並薄桂。
頭目不利或頭痛,芎芷蔓荊辛芥穗。
無汗身疼加芷羌,穹防蒼朮秦艽配。心血內虧神恍惚,茯神遠志菖蒲合。
或心動搖驚悸者,竹茹酸棗辰砂益。風痰熾甚須膽星,防枳牙皂栝蔞仁。
食傷曲麥山楂枳,便閉還須三化行(三化湯用枳實、川朴、大黃、羌活)。
【肝腎虛內風動】
胡麻、天麻、桂圓、黃、甘草、熟地、萸肉、遠志、五味、蓯蓉、當歸、杞子、首烏、牡蠣、甘菊蒺黎、虎骨、女貞、牛膝
【陽虛衛疏】
人參、當歸、附子、桑葉、黃、天麻、於朮、或玉屏風加減
【衛虛絡痹】
桂枝、黃、附子、羌活、遠志、薑黃
【氣虛】
人參、黃、白朮、炙草、當歸、陳皮、天麻、薑棗
【肝腎同治】
人參、茯苓、蒺藜、甘菊、陳皮、半夏、枸杞、天麻、鉤藤
【風濕中脾絡】
六君子東加南星、附子
【腎陰虛肝風動】
熟地、蓯蓉、杞子、首烏、菊花、菖蒲
【痰火阻竅】
羚角、膽星、竹瀝、鉤藤、連翹、花粉、橘紅、丹皮、菖蒲
【液虛風動】
復脈湯去薑桂,固本湯去熟地加龜版、五味,加虎骨、蓯蓉、杞子、淮膝、黃柏。
【包絡熱邪阻竅】
至寶丹、犀角、朱砂、雄黃、琥珀、玳瑁、西黃、麝香、龍腦、金箔、安息痰火上實,清竅為蒙,下虛上實,多致顛頂之痰。
陳曰:凡中風症有肢體緩縱不收者,皆屬陽明氣虛,當以人參為主,附子???草之類佐之。
若短縮牽攣,則以逐邪為急。
朱丹溪曰:麻為氣虛,木是濕痰散血。
【傷風章】
(風能兼寒,寒不兼風)
傷風元氣本素虛,乘虛而入風邪居。鼻塞身重頭亦病,惡風發熱汗有餘。
脈來浮緩且無力,參蘇飲服旋當祛法。
咳嗽去參加桑杏,內有痰熱芩連進。
痰吐如膠旋覆花,胸滿痰多貝簍順。
冬間自汗桂枝添,若還無汗麻黃令。
傷食麥芽曲朴須,中酒烏梅寇仁定。
頭痛芎卷不可無,氣喘杏蘇亦莫剩。
【風傷衛】
蘇梗、豆豉、杏仁、川朴、桔梗、連翹、木通、滑石
【體虛感風】
參歸桂枝東加陳皮
【中寒章】
太陽脈行由背抵腰,外來風寒先傷陽經,經氣逆斯病發中寒傷寒症非一,傷則漸深中直入。
初起怖冷四肢寒,無熱不渴身戰栗。
脈來無力又沉遲,加味理中湯有益。
參甘白朮並乾薑,加桂陳皮功妙極。
寒甚吳萸及川附(用童便炒),半夏茯苓吐有力,生薑煎就須冷服(伏其所主,治其所因也),無脈麝香豬膽吃。
泄瀉不止加、升,薑汁三匙嘔吐入。
舌卷囊縮指甲青,脈絕蒸臍法當習(用麝香、半夏、皂角為末,納入臍中,生薑一片貼臍上,放大艾丸於上灸之)。
【寒邪客肺】
蘇梗、桔梗、杏仁、連翹、川朴、枳殼、豆豉、橘紅、桑皮
【風寒傷衛】
桂枝東加杏仁
【寒邪兼濕】
淡豆豉、蘇梗、杏仁、防己、茯苓皮、木通、川朴
【寒客太陽,膀胱經氣逆】
五苓散
【勞倦陽虛感寒】
杏仁、茯苓皮、生薑、川朴、川桂枝、廣皮
【暑病章】
暑與濕為熏蒸黏膩之邪,治不中竅,暑熱從陽上蒸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沉而傷陽變濁,六氣傷人因人而化夏月盛暑氣注人,令人病熱生暑症。
總由陰虛挾痰火,脈虛身熱症可認。
腹痛泄瀉兼嘔吐,惡心頭暈冒暑病。
傷暑身熱兼頭痛,身如針刺躁難靜。
中暑寒熱自汗多,咳嗽倦怠不知性。
動而得之病屬陽,加味香薷湯可定。
香薷麥味茯甘陳,豆朴木瓜次第尋。
川連燈心薑棗服,氣虛白朮與參?,寒熱柴芩為要藥,嘔吐藿半法尤精。
瀉用澤豬功最速(去麥味),渴增知粉效如神;綿綿腹痛傷水冷,乾薑滑石法從心。
小水不利或短赤,澤瀉山梔並滑石。
搐攏加羌辨暑風,胸滿枳檳消食積。
自汗不止用?參,水瀉木通澤有益。
頭痛川芎並石膏,痰悶栝蔞及枳實(以上陽症治法)。
若居涼館喜風涼,惡寒頭痛頭項強。
身形拘急熱無汗,靜而得之陰寒傷。
宜用羌活與茅朮,川朴乾薑及藿香。
柴蘇等分薑三片,水煎熱服號升陽,兼食神麯滑石妙,內傷冰冷用炮薑。
陳曰: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者火旺,邪歸營分為多,陽虛者濕勝,邪傷氣分為多。
【暑傷氣分上焦開鬱】
杏仁、通草、象貝、鬱金、射於、石膏半夏、山梔、豆豉、滑石、豆卷、橘皮、竹茹、苡仁、川朴、元參、香薷、犀角、蘆根、丹皮、甘草、赤芍、連翹竹瀝、細生地、益元散、石菖蒲、西瓜翠以上藥皆可參用之。
何源長先生家制定中丸方,計十九味
陳香薷(三兩)、宣木瓜(二兩)、公丁香(一兩)、法半夏(二兩)、廣木香(一兩)、紫川朴(一兩)
白檀香(一兩)、建澤瀉(二兩)、廣藿香(四兩)、陳枳殼(一兩)、紫蘇葉(二兩)、飛滑石(四兩)、軟柴胡(一兩)、茅山術(二兩)、山楂肉(四兩)、川羌活(一兩五錢)、赤茯苓(二兩)、粉甘草(二兩)
生葛根(二兩)
右藥研末蜜丸,每丸重二錢,朱砂為衣,開水送服。
孕婦及血症忌之。
【暑風傷肺】
石膏、連翹、竹葉、杏仁、六一散、苡仁、橘紅、甘草、桑皮
暑厥中惡暑熱,必先傷氣分,故舌發燥,口渴身痛
(陳注)
蒼朮白虎東加滑石
【暑熱阻氣,中痞不運】
半夏瀉心湯去乾薑、甘草,加杏仁、枳實、竹心、廣皮、茯苓、知母、廣藿、半夏、黃芩、白芍、山桅、川朴、麥芽、白蔻仁,生脈四君湯,清暑益氣湯。
【煩勞傷暑胃虛】
《金匱》麥門冬湯。
如脈左關大,木瓜、麥冬、沙參、烏梅、甘草。
【暑入心營】
鮮生地、元參、銀花、川連、竹心、石菖蒲、丹參、連翹、犀角
【暑病久延傷液】
生脈散、三才湯、熟地、人參、天冬、茯苓、白芍、辰砂
【暑熱深入劫陰】
阿膠、門冬、川連、生地、人參、烏梅
【暑瘵寒熱。舌白不渴,吐血】
西瓜、翠竹芯、苡仁、鮮荷葉、杏仁、滑石
【暑邪人厥陰】
(危症,消渴吐蛔,舌縮,肺氣阻塞。若逆傳腔中,必致昏厥。心之下有膈膜,與脊脅周遭相著,所謂腔中也。暑病必挾濕。陳注)
川連、黃芩、乾薑、人參、楊梅、川椒、白芍、枳實
【暑兼血症】
鮮生地、綠豆皮、通草、石膏、川貝枇杷葉、白蔻仁、知母、苡仁、丹皮、連翹鬱金、桑葉、元參、竹心、杏仁、橘紅、六一散、六味丸加阿膠、麥冬、沙參
陳曰:《內經》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上受者以辛涼微苦,如竹葉、杏仁、連翹、薄荷。
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瀉心湯法。
在下者以溫行,寒性質重開下,如河間桂苓甘露飲之類,乃治三焦之大意。
【暑病用苦辛味自能泄降也】
(陳注)
桂苓甘露飲(肉桂、雲苓、膏、滑石、朮,甘寒水瀉豬芩)
張司農集諸賢論暑病,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
瘦人之病慮涸其陰,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下痢稀水,即協熱下痢。
熱病之瘀熱留絡而為遺,毒注腸腑而為溺痢,皆屬棘手。
【注夏章】
濕熱蒸人夏日長,氣虛體弱熱因傷。
胸中氣促四肢倦,心煩食少不如常。
好臥口乾或泄瀉,清暑益氣法無忌。
若還盜汗不時出,煎服可加浮小麥。
便赤山桅滑石宜,口渴烏梅花粉吃。
頭痛川芎與石膏,嗽加杏石升蒼細(用杏仁、石膏而去升麻、蒼朮)。
木香砂仁胸不舒,瀉可茯苓肉蔻益。
【濕症章】
東南地卑恆多濕,居民感受病非一。
或涉水中雨露蒸,或過飲冷因而得。
小便短赤身體重,骨肉酸麻行不疾。
漸加浮腫及身黃,燥土滲濕湯可則。
茯苓香附半陳皮,川朴澤豬蒼白朮。
引用砂仁並棗薑,臨服半匙鹽可入(炒飛鹽)。
外濕寒熱身腫痛,羌活防通加有力。
內濕胸滿兼嘔吐,喘脹腹膨用枳實。
川連山楂炒菔子,溺閉車前木通益。
濕熱發黃仗茵陳,山梔車前兼滑石。
丹溪云濕得燥收,蒼朮為先不可卻。
濕從風散獨羌須,濕久生熱連梔吃。
麻黃可用不宜多,汗甚變端恐莫測。
陳曰:濕阻上焦宜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
《內經》云:脾竅在舌,邪滯竅必少靈致,語言欲謇,法當分利,佐辛香以默運坤陽,是太陰裡症治法。
仲景云:濕家大忌發散,汗之則變痙厥。
切記。
脾陽不運,濕滯中焦,宜用術朴薑半以溫通之,苓澤腹皮滑石以淡滲之(陳又注)。
【火症章】
相火命門君火心,二火一水難相均(惟青屬水,《內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
五臟氣升皆是火(氣有餘便是火),須知妄動煉真陰(《內經》又云:一水不勝五火也)。
心火亢枉陽強病,人壯氣實咸冷進。
癲狂便閉承氣湯,大便如常解毒應(治火熱錯語,呻吟不眠,煩躁脈數,干作嘔惡)。
實火可瀉從上方,隨經調治須更定。
飲食勞倦身發熱,元氣不足內傷症。
補中益氣味甘溫,陽虛之火功偏勝。
相火熾甚以乘陰,朝涼暮熱血虛成。
陰中之火甘寒降,知柏四物功堪稱。
腎水受傷陰虛病,面紅耳熱浮火乘。
左尺洪數無根火,龜柏六味治如神(以上補虛火法)。
胃虛過食生冷物,陽氣抑過不得伸,火鬱之症升散好,升陽散火用之靈。
命門火衰陽脫病,面赤煩躁虛火盛。
足冷脈沉陰極燥,回陽救急醫中聖,六君桂附五味薑,豬膽麝香加可進。
陰虛發熱火旺甚,脈數無力屬心腎。
內傷發熱乃陽虛,脈大無力脾肺分。
氣從左起肝之火,陰火還從臍下引。
腳下熱來侵腹者,斯人虛極藥難問。
治火之法始知涼,次而寒取效可望。
寒取不效從熱之,從之不效心茫茫。
是徒知熱以寒治,至理尚未經細詳。
不知火熱不能退,總由真水不能長。
妙法壯水以為主,壯水自剋制陽光。
寒而熱者取之陰,陰即腎水經言彰。
腎水既足心火降,火非水偶誰能當(回陽救急湯、六君加附、桂、乾薑、五味子、麝香、豬膽汁)?
【內傷章】
飲食勞倦是內傷,或因飢飽過行房。
風寒傷人名外感,辨明調治便無妨。
人迎(左寸脈)緊甚手背熱,寒熱邪作無間歇。
惡寒無汗鼻不通,此是外感症可別。
內傷之症氣口(右寸)洪,手心有熱微惡風。
寒熱間作不知味,更兼氣弱言語慵。
內傷惡寒得暖解,外感近火寒仍攻。
外感內傷相挾者,脈症並見須辨通。
內傷不足急補之,外感有餘得不同。
或先補養或先散,先後之間無苟從。
益氣東加薑棗吞,氣和微寒散為精。
救腎水虧酒炒柏,入心養血紅花增。
升麻柴胡自汗去,夜間不寐加棗仁(薑炒)。
川芎蔓荊頭痛用,口渴干葛斯為靈。
顛頂痛時辛、本,怔忡驚悸棗茯神(甚者用遠志、柏仁、菖蒲等味)。
食加麥曲山楂實,瀉添澤芍與雲苓。
川連枳實除胸悶,有痰茹半茯為君。
防己木瓜治腳弱,龍骨牡蠣療遺精。
身熱羌防芎芷用(兼風寒頭痛者加之),火升知母柏元參。
連芩兩味清內熱,菊花熟地治眼疼。
【傷食章】
後天之本屬脾胃,納化飲食滋營衛。
養生妙訣節飲食,脾胃受傷體弱意。
胸腹飽悶並作酸,噯氣惡食腹痛累。
甚則發熱與頭疼,惟身不痛傷寒異。
左關平和右關緊,香砂平胃功有濟。
川芎枳實並藿香,水薑煎服食須忌。
消肉查果消面菔,消糯米食檳神麯。
飯食神麯兼麥芽,生冷薑青(皮)栝(蔞)果(草果)逐。
魚傷橄欖椒紫蘇,稻草可將消牛肉。
麝香能消蔬果積,葛梅白蔻酒傷入。
挾痰半夏與生薑,挾氣香砂枳殼益。
挾寒蘇梗葛根柴,食冷草蔻桂朴吃。
傷飲須合四苓湯,嘔吐臨服加薑汁。
茯苓澤術治脾虛,泄瀉肉蔻車白朮。
食積郁久成濕熱,芩連大黃不可缺。
再入白朮並澤瀉,去藿砂仁與蒼朮。
丹溪謂受飲食寒,初起溫散溫利適。
久則成郁郁成熱,熱久生火溫不得。
宜用辛涼發表之,辛寒理中邪易辟。
輕則損穀重逐滯,東垣妙論總莫忽。
陳曰:胃主納,飲食不下,胃有病也。
脾主化,飲食不消,脾有病也。
【六郁章】
氣鬱、濕鬱、痰鬱、火鬱、血鬱、食鬱滯而不通病名郁,氣血痰火濕與食。
丹溪制成越鞠丸(方用茅朮、香附、山梔、川芎、神麯),能解諸郁有功績。
寒熱頭疼胸膈痛,目暗耳聾脈沉澀。
氣鬱木香烏藥加,砂薄青皮桂枝及。
濕鬱周身骨節痛,陰寒則發肢無力。
脈來沉細茯苓芷,咳嗽氣急為痰鬱。
手足麻木脈滑沉,痰塊堅硬咯不出。
須加桔梗杏仁蔞,半夏南星及海石。
火鬱口苦心煩甚,頭痛惺惺目昏黑。
小便赤色脈沉數,青黛黃連功妙極。
午後發熱為血鬱,小便通處移不得。
脈來沉澀或芤結,上下失血桃紅入。
噯氣作酸為食鬱,胸膈飽悶面黃色。
痛不思食脈沉緊,枳實砂仁加亦適。
春加防風夏苦參,秋冬之令吳萸益。
陳曰:郁則氣滯,氣滯久則必化熱,熱久則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機失度。
初傷氣分,久延血分,甚則延為郁勞。
用藥大旨宜苦辛潤宣通,不宜燥熱斂澀呆補。
【氣病章】
捍衛沖和之謂氣,妄動變常火之例。
《局方》燥熱與辛香,以火濟火有何利。
生冷生氣高陽言(誤言也),氣多是火丹溪意。
隨症調治辨虛實,虛者右手脈無力。
言懶氣短身倦怠,胸中虛滿不思食。
塞因塞用(《內經》有明文)六君子,補中益氣亦有益。
滯氣實者脈洪實,憂愁忿怒因而得。
胸脅脹滿噫不通,吐酸惡心心郁抑,種種氣滯若何醫,分心氣飲最相宜。
通半茯苓赤芍桂,羌桑蘇梗青陳皮。
朮香甘腹引薑棗,香附穀檳胸滿施,脅痛芎柴為要藥,痛居少腹吳萸移。
氣滯氣虛合補劑,六君兼用功誠異。
性急加柴熱加芩,女人烏藥香附利。
氣滯腰痛枳殼瓜(木瓜),翻胃沉香磨順氣。
【痰病章】
張仲景五飲互異,其要言不煩,當以溫藥和之。
仲景云:脈沉而弦屬飲,面色鮮明屬飲,飲家咳甚當治其飲,不當治咳。
仲景外飲治脾,內飲治腎。
《內經》云:不得臥,臥則喘甚痹塞,乃肺氣之逆亂也。
著枕咳嗆,如上氣不下,下必衝上逆,其痰飲伏於至陰之界。
腎臟絡病無疑。
昔肥今瘦為飲人身怪病皆痰甚,脾胃虛弱濕不滲。
濕熱相蒸逆生痰,游行到處皆成病。
脾氣散精津液生,為氣為血體豐盛。
或感氣鬱濕熱風,津液皆化為痰飲。
痰隨氣升先治氣,氣升屬火降火勝。
實脾燥濕是良方(實脾飲用蒼朮、木瓜、香附、甘草、川朴、木香、腹皮、白蔻、大棗、生薑,因痰生於脾胃也),降火順氣能接命。
古人總用二陳湯,隨病加減如神應。
有火益以梔芩連,降氣蘇殼蓯蓉順。
頭疼鼻塞是挾風,紫蘇羌活防風進。
面紅咳喘咯不出,卒倒痰涎為癇痙。
熱痰青黛芩連蔞,花粉知母桔梗入。
身重疲倦名挾濕,面目浮腫氣喘急。
脈形濡滑為濕痰,燥濕健脾蒼白朮。
吐咯不出痰硬極,動則氣喘名夾郁。
右脈沉滑左手平,星蔞附(香附)貝兼海石。
嘔吐惡心胸痞塞,遇寒則甚滑遲脈。
寒痰治用肉桂薑,益智款冬細辛吃(細辛不可輕用)。
猝倒仆地不知人,角弓反張風痰立。
黑卜白附半天麻,僵蠶牙皂兼竹瀝。
惡心嘔吐口咽酸,胸膈飽悶為夾食。
右關緊滑名食痰,平胃面芽楂枳實。
氣虛須用六君湯,貝母花粉二冬(天冬麥冬)合。
血虛須用四物湯,地芍芎歸薑汁益。
脅痰白芥子青皮,經絡滯痰須竹瀝(加薑汁)。
【感寒引動宿飲上逆】
乾薑、桂枝、杏仁、茯苓、苡仁、五味白芍、半夏、蛤粉、甘草
【痰熱內閉神昏】
半夏、桔梗、鬱金、橘紅、菖蒲、枳實、薑汁、竹瀝
【木火犯中胃火】
二陳湯去甘草,加丹皮、川斛、桑葉、羚角片、連翹、川朴、降香汁、白蒺藜、半夏、橘紅。
【濕熱蒸疾】
茅朮、黃柏、栝蔞、枳實、山梔、白蒺藜、黃連、半夏、川朴、橘紅、萊菔、降香汁
【腎虛多痰】
(治痰之本)
熟地、茯苓、補骨脂、車前、五味子、淮膝、遠志、胡桃肉、枸杞宜蜜丸。
【脾胃陽虛】
六君子東加木香、益智。
《外台》茯苓飲、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茯苓、桂枝湯。
【寒飲濁邪上衝膻中,不臥迷呆】
南星、薑汁製茯苓、菖蒲、白附、薑汁、炒桂枝、炙草
【中虛濕熱】
中焦陽氣健運不息,陰濁痰涎焉有竊踞之理。
二陳加人參、石斛、苡仁、枳實、茯苓。
如目黃齦血,不作實熱治。
【喉癢痰飲挾燥】
杏仁、橘紅、天花粉、象貝、茯苓、半夏曲
【哮喘伏飲】
小青龍湯去細辛。
【氣火不降】
二陳湯去甘草,加栝蔞、山梔、鬱金、左金丸、枳實、竹瀝、薑汁。
【胸次清陽少旋,支脈結飲】
頭中冷痛,筋脈掣痛,四末時冷。
末即支也,《外台》茯苓飲、栝蔞、半夏、桂枝、參、朮、枳橘飲、薤白、茯苓、薑汁。
【肝絡久病,懸飲流入胃絡,致痛不已,宜太陽陽明開闔方法】
人參、甘草、煨薑、茯苓、桂枝、南棗
腑中之氣開闔失司,最慮中滿。
夫太陽司開,陽明司闔,濁陰彌漫,通腑即是通陽。
仿仲景開太陽法。
牡蠣、澤瀉、乾薑、防己、五味陳曰:喻嘉言謂濁陰上加於天,非離照當空,氣露焉得退避。
反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測,當用仲景熟地附配生薑法,掃群陰以驅飲邪,維陽氣以立基本。
【咳嗽章】
(乾咳附)
咳嗽當分二病為,有聲無痰咳症知。
有痰無聲名曰嗽,嗽屬脾家濕痰欺。
咳為肺經痰氣盛,均為肺病總無疑。
新者痰食風寒屬,或瀉或散易治之。
久者勞火陰虛症,雖可攻補卻難醫。
治用貝母杏紫蘇,花粉桔梗及前胡。
梔芩清火寬中殼(枳殼),半夏消痰甘橘荷(薄荷)。
引用生薑與燈草,飲時食後起沉?。
風痰添以星(南星)瀝汁,肺實桑葶不可無(脈右浮洪有力,或氣喘甚)。
若還風嗽聲難轉,麻黃羌活防風蘇。清早嗽多肺火動,天麥二冬在所用。
上午嗽者胃火伏,知母石膏病自中。
下午嗽多屬血虛,四物補陰二冬共。
阿膠五味款冬花,元參北沙皆可奉。
春嗽柴芎芍加入,夏宜清火麥冬得。
秋用桑防冬解表,麻防桂半乾薑吃。
嘔吐痰涎無聲者,二陳平胃治之適。
再增術枳亦多功,薑汁加引不可忽。
【寒】
桂枝、杏仁、蘇梗、桑葉、桑皮、甘草、苡仁、生薑、象貝
【寒包熱】
麻杏石甘湯
【風】
杏仁、薄荷、橘紅、蘇梗、前胡、桑皮、桔梗、象貝
【風溫化燥】
玉竹、沙參、桑葉、花粉、山梔、橘紅貝母、杏仁、甘草、蘆根、梨肉
【暑不宜重發散】
香薷、花粉、杏仁、貝母、麥冬、鮮竹葉、沙參、滑石、橘紅、甘草、山梔、六一散
【溫化燥傷胃陰】
玉竹、沙參、甘草、梨汁、桑葉、扁豆、蔗漿、麥門冬湯、麥冬、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粳米
【膽火犯肺】
(解木鬱之火)
羚羊片、連翹、薄荷、栝蔞、苦丁茶、山梔、杏仁、菊葉
【鬱火傷胃】
(益土泄木)
玉竹、桑葉、茯苓、白芍、棗子、甘草、沙參、丹皮、扁豆
【腎胃陰兼虛】
(攝納下焦純甘清燥)
熟地、五味、淮膝、茯苓、山藥、車前、胡桃、蓮子、黃、沙參、麥冬、扁豆、甘草、柿霜、棗子
【營熱】
生地、元參、竹葉、麥冬、百合、甘草
【中氣虛】
歸、建中湯、異功散
【勞嗽】
(金木同治)
熟地、扁豆、麥冬、六味丸、沙參、川斛、茯神、異功散加燕窩、都氣丸加青鉛
【勞倦陽虛】
(左咳甚木乘金也)
乾薑、桂枝、棗子、五味、茯苓、甘草
【胃嗽嘔痰】
(當用甘藥)
沙參、麥冬、南棗子、扁豆、茯神、糯稻根、有伏邪:麻黃、石膏、杏仁、甘草半夏、小半夏湯、半夏、生薑、加薑汁
【肝犯肺胃】
(氣左升吞酸)
丹皮、鉤藤、半夏、桑葉、茯苓、陳皮小青龍湯去麻黃、細辛、甘草、加石膏、安胃丸
【肝風巔脹】
(宜和陽熄風)
牡蠣、阿膠、淡菜、青黛、左升太過:阿膠、女貞子、雞子黃、木反刑金、生地、天門冬、糯稻根
【脅痛】
旋覆花東加桃仁、柏仁
【寒熱右脅痛】
蘆根、苡仁、白蔻仁、杏仁、棗子、枇杷葉
【大腸嗽】
(必便溏畏風)
白朮、木瓜、赤石脂、炙草、棗子、茯苓、白芍、禹餘糧、薑汁
陳曰:木扣金鳴,清金制木,暑與風寒熱兼症,理肺治胃為主。
風用辛平,寒用辛溫,土虛不生金,用甘涼、甘溫二物,合乎陽土陰上。
【乾咳】
(治法與前咳嗽門可參看)
乾咳日久用滋陰,內熱無痰最害人。
四物湯堪為主劑,再加知柏及元參。
燈心甘草和諸藥,桔梗天花火用芩。
茯苓貝母消痰用,天麥款桑潤燥增。
血見丹皮北沙苑,肺傷白芨參吞。
酸收訶味瀉桑殼,辛散薑防用有靈。
面紅吐血火炎上,童便藕汁效如神。
【喘病章】
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肺最清高無窒塞,一有邪干便喘急。
內因痰火外風寒,六脈浮洪更有力。
是為實症五虎湯,半辛甘石及麻黃。
桑皮杏殼薑蔥益,隨症加減無成方。若有痰升痰喘症,茯苓香附南星石。
乍進乍退名火喘,麥冬蘇味梔芩益。食因作喘食積因,曲芽腹實查同進。
大便燥結不能通,蘇子元明大黃勝。
何者乃為正氣虛,過勞則發似邪欺。
吸入氣知脈無力,補中益氣湯堪施。
黃芩山梔兼火用,茯苓半夏挾痰宜。
【肺郁水氣不降】
麻黃、苡仁、杏仁、甘草、乾薑、茯苓、人參、半夏、五味、葶藶、桑皮、川朴豬苓、澤瀉、木通、腹皮、小青龍湯去桂芍,加人參、杏仁,此徹飲以就太陽也。
【乙肝升飲邪上逆】
越婢湯、麻黃、石羔、甘草、生薑、大棗旋覆花湯
【腎氣不納】
熟地、阿膠、萸肉、茯苓、龜版、附子、懷膝、遠志、五味、慈石、秋石、山藥黃、淡菜、胡桃、杞子、青鹽、人參、白朮、海參、芡實、蓮子、青鉛、蛤蚧、補骨脂八味丸、生薑汁、車前、炙草
精傷者填以濃濃之劑兼鎮攝
腎氣丸加沉香,都氣丸入青鉛。
【中氣虛】
(此中虛氣餒,土不生金也)
人參建中湯去薑
【胃虛】
黃精、茯苓、胡麻、甘草
【腎陽虛濁陰上逆】
人參、乾薑、澤瀉、附子、茯苓、豬苓陳曰:丹溪有外感之喘治肺,內傷之喘治腎。
以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耳。
先喘而後脹治肺,先脹而後喘治脾。
肺宜辛則通,微苦則降,直入中下,非治肺之方法。
【哮病章】
此症初感外邪,失於表散,邪伏於裡,留於肺,時發時止,淹纏歲月。
更有痰哮、咸哮、醋哮,過食生冷及幼稚之童天哮諸症喉中為甚水雞聲,哮症原來痰病侵。
若得吐痰並發散,遠離濃味藥方靈。
定喘之湯可參用,化痰為主治須明。
定喘湯、白果、黃芩、蘇子、半夏、款冬花、麻黃、杏仁、甘草、桑皮
【寒】
桂枝、制麻黃、茯苓、五味、橘紅、川朴、乾薑、白芥子、杏仁、甘草、半夏小青龍湯亦可參用
【病舉發】
葶藶大棗湯
【養正】
腎氣丸去肉桂、牛膝
【哮兼痰飲】
真武丸、小青龍湯去麻黃、細辛,加赤砂糖、炒石膏。
【氣虛】
四君子湯增減陳曰:治以溫通肺臟,下攝腎真為主。
又必補益中氣。
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氣之藥俱非所宜,忌用金石藥,記之。
【瘧病章】
古人論瘧不離乎肝膽,亦猶咳不離乎肺也寒熱往來名曰瘧,正氣與邪相擊搏。
風寒暑濕食與痰,亦有陰虛兼氣弱。
陽分日發邪氣輕,陰分深兮間日作。
在氣早臨(氣分)血晏臨(血分),於陽為熱寒為陰。
並則寒熱離則止(暑氣邪氣與營衛並行則瘧作,離則瘧止),營衛邪氣交相爭。
邪不勝正到時早(邪達於陽病退),正不勝邪移晚行(邪陷於陰,病進)。
總因感邪汗不泄,汗閉不泄痰鬱成。
痰鬱不散發寒熱,要看受病久與新。
新瘧宜泄宜發散,久瘧補氣和滋陰。
無痰無食不成瘧,初起飲服清脾靈。
自汗去半加知料,無汗加蒼干葛吞。
多熱黃芩知母進,多寒薄桂胥堪增。
頭痛川芎羌芷要,煩渴不眠粉葛憑。
夏月香薷白扁豆,冬天無汗麻黃應。
若既日久精神倦,六脈細微出盜汗。
滋陰鱉甲歸芍佳,補氣參、洵稱善。
清脾飲除果厚朴,薑棗加之病漸痊。
又生瘧母左脅間,令人多汗脅痛連。
治宜消導用何藥,鱉甲棱蓬附四般。
醋煎停勻加海粉,桃青芽曲紅花兼。
為末和丸日三服,塊當化散不為艱。
【暑熱宜專理上焦肺臟清氣】
桂枝白虎湯、天水散
【濕邪宜治脾胃中焦陽氣】
藿香正氣散、二陳湯去甘草、加杏仁、白蔻、生薑。
【足太陽脾虛,面浮脹滿】
通補用理中湯、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開腑用五苓散、朮、桂、茯、豬、澤
【足少陰腎痿弱成勞,宜滋陰溫養】
復脈湯、人參、炙草、桂枝、麻仁、生地阿膠、麥冬、生薑、大棗
【足厥陰肝厥逆吐蛔及邪結瘧母】
烏梅丸、鱉甲煎丸、鱉甲、黃芩、鼠婦、大黃、桂枝、石葦、烏扇、柴胡、乾薑芍藥、葶藶、川朴、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阿膠、蟲、蜂窠、赤硝、羌琅桃仁、清酒、灶下灰
【又癉瘧,但熱不寒】
(宜甘寒生津,重後天胃氣,治在肺經)
生地、元參、花粉、薄荷、蔗汁、西瓜翠、麥冬、知母、杏仁、貝母、梨汁、鮮竹葉
【脾胃陽虛,腹脹,舌白不喜飲】
於朮、人參、半夏、茯苓、生薑、厚朴、知母、杏仁、草果
【陰虛熱伏血分】
熟地、白芍、五味、山藥、茯苓、芡實、蓮子、鱉甲、知母、草果、生地、桃仁花粉、青蒿、首烏、丹皮、龜板、澤瀉、炙草、桑葉、天冬、六味丸、清骨散、銀柴胡胡黃連、秦艽、地骨皮、鱉甲蘇、青蒿、知母、粉甘草
【暑熱拒格三焦,嘔逆不納】
宗半夏瀉心法、半夏、黃芩、炙草、大棗、川連、人參、乾薑
【胃虛嘔逆】
旋覆代赭湯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