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噦】
①[yuěㄩㄝˇ]
[『廣韻』於月切,入月,影。]
[『廣韻』乙劣切,入薛,影。]
“噦”的繁體字。
1.打呃。
『說文·口部』:“噦,氣啎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央生溼……在變動爲噦。”
王冰注:“噦謂噦噫,胃寒所生。”
楊上善注:“噦,氣忤也。”
2.引申爲欲言又止貌。
『樂府詩集·淸商曲辭二·歡好曲三』:“逶迤總角年,華豔星間月。
遙見情傾廷,不覺喉中噦。”
唐韓愈『送文暢師北遊』詩:“幽窮共誰語,思想甚含噦。”
參見“噦噫”。
3.嘔吐。
亦指嘔吐物。
『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嘔吐噦總括』:“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之徵,無物有聲噦乾嘔。”
宋蘇軾『艾子雜說·艾子好飲』:“一日大飲而噦。
門人密抽彘腸致噦中。”
『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坐在船上,忽然一時頭暈上來,兩眼昏花,口裏作惡心,噦出許多淸痰來。”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五段:“說是腿轉筋了,又說是胸口痛,干噦,醫生也看不出個頭肚來。”
4.唾,用力吐唾沫。
『金甁梅詞話』第二回:“<武大>被婦人噦在臉上道:‘呸,濁東西!
你是個男子漢,自不做主,却聽別人調遣。’”
『醒世姻緣傳』第六回:“計氏望著那養娘,稠稠的唾沫猛割丁向臉上噦了一口。”
5.唾罵;
唾棄。
『南齊書·劉祥傳』:“卿素無行檢,朝野所悉……何意輕肆口噦,詆目朝士。”
明唐順之『與王堯衢編修書』:“<僕>閒飲食於富貴之家,腥膏滿案,且噦之而投筯矣。”
淸錢謙益『明故陝西按察使徐公墓志銘』:“喬以贓敗,秦人皆噦其名。”
噦②[huìㄏㄨㄟˋ]
[『廣韻』呼會切,去泰,曉。]
“噦”的繁體字。
亦作“銊”。
1.鳥鳴。
淸魏源『偶然吟』之二:“勾萌誰使坼,候禽誰使噦?”
柳亞子『後論詩五絕示昭懿』:“黃廻綠轉留殘涕,鳳噦鸞吪孕古春。”
2.象聲詞。
參見“噦噦”。
3.見“噦噦”。
4.見“噦息”。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