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劚】
①[zhúㄓㄨˊ]
同“斸”。
1.古農具名,鋤屬。
即斪劚。
2.以劚松土除草;
鋤地。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芋』:“『氾勝之書』曰:‘芋生,根欲深,劚其旁,以緩其土。’”
唐聶夷中『田家』詩:“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宋魏新之『春日田園雜興』詩:“野景入時務,東風劚滿鋤。”
3.鏟除。
宋文瑩『湘山野錄·續錄』:“旋移紅樹劚靑苔,宣使龍池更鑿開。”
淸顧炎武『贈傅處士山』詩:“臨風吹短笛,劚雪荷長鑱。”
4.斫;
砍削。
淸魏源『武林紀遊十首呈錢伊庵居士』詩之三:“林筍無人劚,迸籜籬間積。”
淸鈕琇『觚賸·水樹』:“道旁有樹極高大,僧渴,則以佩刀劚之,輒出水如注,飲之淸甘。”
5.挖;
掘。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元和中,京師貴遊尙牡丹,一本直數萬,韓滉私第有之,遽命劚去。”
宋魯應龍『閑窗括異志』:“其年秋稼甚豊,將刈之間,大半無穗,有就田畔劚鼠穴求之,所獲甚多。”
元王禎『農書』卷二:“沿山或老荒地內樹木多者,必須用钁劚去。”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遊錄二』:“潮過雨霽,遊步近郊,爰見蘆蕩中雜野菰,方作紫色花,劚得數本,蘆葉傷膚,頗不易致。”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