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剟】
①[duōㄉㄨㄛ]
[『廣韻』丁括切,入末,端。]
[『廣韻』陟劣切,入薛,知。]
1.刊削,刪除。
『商君書·定分』:“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晉郭璞『〈爾雅〉序』:“剟其瑕礫,搴其蕭稂。”
『新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自師正、道合與承禎等,語言詼譎似方士,剟之不錄。”
淸孫詒讓『〈周禮正義〉序』:“更張義例,剟緐補闕。”
2.割;
割取。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夫截骨之劍,無削剟之利。”
『漢書·賈誼傳』:“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
顏師古注:“剟謂割取之也。”
3.刺,戳。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司馬貞索隱:“掇亦刺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孫生』:“牀頭常設錐簪之器以自衛,孫屢被刺剟,因就別榻眠。”
4.雕刻用的方刀。
北齊劉晝『新論·專學』:“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迴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幷運也。”
袁孝政注:“剟,方刀。
劂,圓刀。”
5.指雕刻。
『敦煌曲子詞·長相思』:“村人曳在道旁西,耶娘父母不知。
上剟排書字,此是死不歸。”
6.通“掇”。
掇拾。
『新唐書·盧景亮傳』:“剟治道之要,著書上下篇,號『三足記』。”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