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腸熱癥】
拼音
chángrèzhèng
概述腸熱癥是傷寒病和副傷寒病的總稱,主要由傷寒桿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桿菌引起。
典型傷寒病的病程較長。
細菌到達小腸后,穿過腸粘膜上皮細胞侵入腸壁淋巴組織,經淋巴管至腸系膜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組織并在其中繁殖,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癥。
此時相當病程的第1周,稱前驅期。
病人有發熱、全身不適、乏力等。
細菌隨血流至骨髓、肝、脾、腎、膽囊、皮膚等并在其中繁殖,被臟器中吞噬細胞吞噬的細菌再次進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癥。
此期癥狀明顯,相當于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續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及全身中毒癥狀,部分病例皮膚出現玫瑰疹。
存于膽囊中的細菌隨膽汁排至腸道,一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
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腸壁淋巴組織,出現超敏反應,引起局部壞死和潰瘍,嚴重者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腎臟中的細菌可隨尿排出。
第4周進入恢復期,患者逐漸康復。
典型傷寒的病程約3~4周。
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糞便或尿液繼續排菌3周至3個月,稱恢復期帶菌者。
約有3%的傷寒患者成為慢性帶菌者。
副傷寒病與傷寒病癥狀相似,但一般較輕,病程較短,約1~3周即愈。
傷寒或副傷寒病后有牢固的免疫性,很少再感染。
主要依靠細胞免疫,表現為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胞內酶數量增多,活性增強,從而殺死寄生在細胞內的細菌。
引用:http://big5.wiki8.com/changrezheng_10856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