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千金要方】
拼音
qiānjīnyàofāng《備急千金要方》綜合性臨床醫著。
本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后世醫家影響極大。
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價值更當勝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
30卷。
明代后有按《道藏》經義析為93卷者,內容同。
唐代孫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約652年)。
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
是感于當時的方藥本草部秩浩繁,倉卒間求檢不易,乃博采群經,刪繁去復,并結合個人經驗而撰成。
卷1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藥等;
卷2~4婦科病;
卷5兒科病;
卷6七竅病;
卷7~10諸風、腳氣、傷寒;
卷11~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
卷21消渴、淋閉等癥;
卷22疔腫癰疽;
卷23痔漏;
卷24解毒并雜治;
卷25備急諸術;
卷26~27食治并養性;
卷28平脈;
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
總計233門,合方論5300首。
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了自《內經》以后至唐初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
1949年后有影印本。
該書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藥等;
再后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外科3卷;
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
共計233門,方論5300首。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
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
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
其中將飛尸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
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
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后世醫學家所重視。
《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孫思邈(約581-682),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范制定人,人尊為“藥王”。
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
自幼多病,立志于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學習醫學知識。
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于鄉里,并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
大業(605-618)年中,曾游學四川,并在該地煉丹,后隱于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了不少道家煉丹方面的著作。
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務郎直長尚藥局,掌管合和御藥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即因病辭退。
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傷寒學方面,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
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婦、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
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圍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符合之處。
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
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系,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
還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
在養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孫思邈逝世后,被尊稱為藥王,并將他故鄉的五臺山改為藥王山,還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方》與治愈消渴的記載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復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
孫氏記載消渴能夠治愈,而復發的第一原因是“不減滋味”。
這就是調味品、下飯菜不要掩蓋了五谷的氣味。
這樣的養生主張可見于更早的文獻:“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論語·鄉黨》)。
孫氏的主張又與《黃帝內經·奇病論》相統一:“此肥美之所發也。”
近年來,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
谷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谷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氏記載的糖尿病康復是真實的。
引用:http://big5.wiki8.com/qianjinyaofang_7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