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小腸俞】
拼音
xiǎochángshū
英文參考
Xiaochangshu(BL27);hsiaochangshu
概述
小腸俞,經穴名。
出《脈經》。
屬足太陽膀胱經。
小腸之背俞穴。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布有第一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后支。
主治小腹脹痛,赤白痢疾,遺精,遺尿,尿血,疝氣,赤白帶下,腰骶疼痛,及盆腔炎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壯;
或艾條灸10-15分鐘。
標準定位
小腸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取法
俯臥位,平第一骶后孔,督脈旁1.5寸處,當髂后上棘內緣與骶骨間的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
小腸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骶棘肌。
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
分布著第一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
皮膚由第五腰神經和第一、二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分布。
骶神經后支共5對,第一至第四對分別由骶后孔穿出,布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臀部內側的皮膚。
第一至第三對骶神經后支稱臀中皮神經。
第5對骶神經和尾神經不分支,從骶骨裂孔穿出,分布于覆蓋尾骨的皮膚。
特異性
小腸之背俞穴。
功用
通調二便,清熱利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腸炎,痢疾,便秘;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遺精;
3.婦產科系統疾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炎;
4.其它:骶髂關節炎,痔瘡。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2.向下斜刺2~2.5寸,針感擴散至骶髂關節,用以治療骶髂關節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
小腸俞配大橫、下巨虛,有清熱健脾祛濕的作用,主治腸炎,泄瀉,痢疾。
小腸俞配關元,為俞募配穴法,有溫陽固脫的作用,主治下元不足,遺精,遺尿。
文獻摘要
《甲乙經》:溺黃赤。
《千金方》:主泄痢膿血。
《大成》:主婦人帶下。
引用:http://big5.wiki8.com/xiaochangyu_237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