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漢語大詞典●更】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3-1-12 13:23
標題: 【漢語大詞典●更】

漢語大詞典●更


①[ɡēnɡㄍㄥ]

 

[『廣韻』古行切,平庚,見。]

 

1.改正;

 

改變。

 

『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

 

更也,人皆仰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更,改也。”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此先朝時事,朕安敢追更先朝之事。”

 

淸龔自珍『歌哭』詩:“閱歷名場萬態更,原非感慨爲蒼生。”

 

2.調換;

 

替代。

 

『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漢書·晁錯傳』:“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

 

顏師古注:“更謂易代也。”

 

宋程大昌『演繁露·十數改用多畫字』:“於是壹、貳、參、肆之類,本皆非數,直是取同聲之字借以爲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爲姦耳。

 

本無義理可以與之相更也。”

 

淸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多編數屛,隨意遮攔,恍如綠陰滿窗,透風蔽日,紆回曲折,隨時可更;

 

故曰活花屛。”

 

3.償還,抵償。

 

『周禮·夏官·司弓矢』:“凡亡矢者,弗用則更。”

 

鄭玄注:“更,償也。

 

用而棄之,則不償。”

 

孫詒讓正義:“其不用,無故而亡矢者,則必償也。”

 

『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

 

裴駰集解引韋昭曰:“更,償也。”

 

『淮南子·詮言訓』:“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

 

高誘注:“更,償也。”

 

4.善,美。

 

『周禮·考工記·函人』:“眡其裏而易,則材更也。

 

眡其朕而直,則制善也。”

 

鄭玄注引鄭司農云:“更,善也。”

 

5.報,報答。

 

『國語·晉語三』:“不更厥貞,大命其傾。”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下』:“更者,償也、報也。

 

上文‘貞之無報也’。

 

賈、唐云:‘貞,正也。

 

謂惠公欲以正禮改葬世子而不獲吉報也。’

 

此云‘不更厥貞’,亦謂不報厥貞也。”

 

6.連續,接續。

 

『國語·晉語四』:“姓利相更,成而不遷。”

 

韋昭注:“更,續也。”

 

『淮南子·時則訓』:“祭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一』:“此言用圭璧又續之以皮幣也。”

 

7.經過;

 

經曆。

 

『楚辭·九章·悲回風』:“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統世以自貺。”

 

朱熹集注:“更,歷也。”

 

『史記·大宛列傳』:“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司馬貞索隱:“更,經也。”

 

宋陸遊『春夜讀書感懷』詩:“悲哉白髮翁,世事已飽更。”

 

淸魏源『〈聖武記〉序』:“荊楚以南有積惑之民焉,生於乾隆征楚苗之前一歲,中更嘉慶征教匪、征海寇之歲。”

 

8.輪流。

 

『史記·李斯列傳』:“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

 

淸戴名世『嶽荐傳』:“弟患瘍,日夜啼不止,夫婦更抱撫之。”

 

9.漢代按期更替的一種兵役。

 

『漢書·蓋寬饒傳』:“及歲盡交代,上臨饗罷衛卒,衛卒數千人皆叩頭自請,願復留共更一年。”

 

顏師古注:“更猶今言上番也。”

 

10.指更賦。

 

『後漢書·陳龜傳』:“往歲幷州水雨。

 

災螟互生,稼穡荒耗,租更空闕。”

 

李賢注:“更謂卒更錢也。”

 

參見“更賦”。

 

11.爲官更替之期,任期。

 

『漢書·段會宗傳』:“三歲,更盡還,拜爲沛郡太守。”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邊吏三歲一更,下言終更皆是也。”

 

『北史·崔光伯傳』:“<光伯>尋除北海太守,有司以其更滿,依例奏代。”

 

12.指年老致仕而經驗豊富的人。

 

『魏書·尉元傳』:“尊老尙更,列聖同致。”

 

『魏書·尉元傳』:“雖更、老非官,耄耋罔祿。”

 

參見“三老五更”。

 

13.指更鼓。

 

『文選·張衡〈西京賦〉』:“嚴更之署,徼道外周。”

 

薛綜注:“嚴更,督行夜鼓。”

 

唐王維『冬晩對雪憶湖居士家』詩:“寒更傳曉碧,淸鏡覽衰顔。”

 

宋孫光憲『更漏子』詞:“聽寒更,聞遠雁,半夜蕭娘深院。”

 

14.量詞。

 

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爲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宋書·律曆志中』:“到十五日四更二唱丑初始蝕,到四唱蝕既。”

 

唐王度『古鏡記』:“至一更,聽之,言笑自然。”

 

淸黃景仁『點絳唇·春宵』詞:“細雨三更,簾外春陰捲。”

 

15.量詞。

 

計算水路路程的單位。

 

『明史·外國傳四·雞籠』:“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

 

自臺灣港至彭湖嶼,四更可達……蓋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爲十更,故以更計道里云。”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台灣府屬渡口考』:“自澎湖往,水程四更。

 

自廈門往,十一更。”

 

16.通“受”。

 

接受。

 

漢王充『論衡·禍虛』:“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後罰也。”

 

黃暉校釋:“更,受古通。

 

『史記·夏紀』:‘受豕韋之後。’

 

徐廣曰:‘受一作更。’

 

『儀禮·燕禮』注:‘古文更爲受。’”

 

漢王充『論衡·辨祟』:“世俗信禍祟,以爲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歡笑,皆有所犯。”

 

17.通“梗”。

 

『後漢書·禮儀志中』:“周人木德,以桃爲更,言氣相更也。”

 

18.姓。

 

戰國時魏國有更羸。

 

見『戰國策·楚策四』。

 

更②[ɡènɡㄍㄥˋ]

 

[『廣韻』古孟切,去映,見。]

 

1.副詞。

 

另外。

 

『楚辭·九辯』:“國有驥而不知椉兮,焉皇皇而更索?”

 

『後漢書·班超傳』:“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

 

淸獨逸窩退士『笑笑錄·逆風不張帆』:“杭州參軍獨孤守恩,領租船赴都,夜半急追集船人,更無他語,乃曰:‘逆風不得張帆。’

 

衆大哂焉。”

 

2.副詞。

 

再;

 

又。

 

『左傳·僖公五年』:“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史記·平凖書』:“於是爲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

 

唐王昌齡『別劉諝』詩:“天地寒更雨,蒼茫楚城陰。”

 

淸孔尙任『桃花扇·迎駕』:“拚餘生寒灰已休,喜今朝涸海更流。”

 

洪深『申屠氏』第一本:“方六一此時驕甚,方蛟更以言激之。”

 

3.副詞。

 

更加;

 

愈加。

 

『戰國策·韓策一』:“與之,即無地以給之;

 

不與,則棄前功,而後更受其禍。”

 

『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季布聞言心更大。”

 

淸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此外如三十、二十韻者,更不可勝計。

 

此亦古來所未有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不,那他母親更要以爲我是裝病了。”

 

4.副詞。

 

反而;

 

却。

 

『戰國策·趙策二』:“臣以失令過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鮑彪注:“更猶反。

 

侵辱,刑也。

 

言己宜服刑,王反不刑而教之。”

 

『史記·遊俠列傳』:“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衆……及解長,更折節爲賢,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響在彼弦,乃得克諧,聲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

 

5.副詞。

 

豈;

 

難道。

 

唐劉長卿『登潤州萬歲樓』詩:“聞道王師猶轉戰,更能談笑解重圍!”

 

宋蘇軾『豆粥』詩:“身心顛倒自不知,更識人間有眞味。”

 

元尹濟翁『一萼紅·和玉霄感舊』:“江上柳千絲萬縷,惱亂人更忍凝眸!”

 

6.副詞。

 

縱;

 

即使。

 

宋柳永『如魚水』詞:“更歸去,徧歷鑾坡鳳沼,此景也難忘。”

 

7.副詞。

 

猶絕。

 

表示程度。

 

唐李商隱『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詩:“更無人處簾垂地,欲拂塵時簟竟牀。”

 

宋楊萬里『讀陶淵明詩』詩:“極知人更賢,未契詩獨好。”

 

『西遊記』第三回:“忽然見悟空跳出波外,身上更無一點水濕,金燦燦的,走上橋來。”

 

8.連詞。

 

與,和。

 

唐皇甫冉『雜言月洲歌送趙冽還襄陽』詩:“流聒聒兮湍與瀨,草靑靑兮春更秋。”

 

宋楊萬里『春興』詩:“著盡工夫是化工,不關春雨更春風。”

 

宋姜夔『卜算子·吏部梅花八詠夔次韻』之六:“綠萼更橫枝,多少梅花樣。”

 

原注:“綠萼、橫枝,皆梅別種。”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