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張仲景】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12 11:20
標題: 【醫學百科●張仲景】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13 06:33 編輯

醫學百科●張仲景

 

拼音

 

zhāngzhòngjǐng

張仲景,后漢醫學家。

 

名機,字仲景,南陽湟郡(今河南南陽)人,一說嘗任長沙太守,故又稱“張長沙”。

 

約生于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幼年即嗜醫學,后從同郡名醫張伯祖學醫,得其所傳,通經方。

 

適逢建安(196-220)期間,疫癘流行。

 

死傷枕藉。

 

仲景家族原有人口二百多,未及十載,死者已達三分之二,而其中傷寒占十分之七。

 

當時醫家庸俗之風甚盛,墨守成規,各承家技,造成對疫癘無能為力的局面。

 

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訓,博采眾方,精研《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及《平脈辨證》等,撰成《傷寒卒病論》十六卷。

 

書中溶醫經與醫方于一爐。

 

后經晉王叔和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流傳千余載。

 

其中《傷寒論》載方一百一十三首;

 

《金匱要略》載方二百六十二首。

 

其組方原則嚴謹,至今有些方劑仍在應用。

 

人尊其為“眾方之祖”。

 

書中創六經辨證,審因立法,依法定方,理法方藥自成體系。

 

后代辨證論治,即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

 

《金匱要略》則為雜病部分,亦為后代所推崇。

 

據傳其尚著有其他醫著,均佚。

 

拜師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戰爭頻繁,社會動蕩,疫癘流行,民不聊生。

 

他看到史書中記載扁鵲治病一望便知病在何處(見齊恒公的事跡)十分感慨,想到:前人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能?

 

當今居世之士,只知競逐權勢,追求名利,不問人民疾苦,不留心醫藥,精究方術,以解除人民的疾苦呢?

 

因此,他便決心研究醫學,以救死扶傷,解除人民病痛為職志。

 

張仲景少年聰敏、穩重、善思、好學。

 

他拜同郡張伯祖為師,立志終身致力于發展祖國醫學事業。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很快,“仲景之術精于伯祖”(《襄陽府志》)

 

著書

 

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人民死亡慘重,甚至舉族滅絕。

 

正象曹操之子曹植在《曹集詮評·說疫氣》中所說:“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人死之多,使一些城鎮成了空都。

 

張仲景宗族二百多人,建安紀年以來,未到十年,死于大疫者竟達三分之二,傷寒占百分之七十。

 

面對這種慘痛的景象,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總結繼承了漢以前的醫學理論和實踐,收集民間許多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書中把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癥狀,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引起生理及病理的變化,以及病勢進退緩急等變化,歸經為六個證侯類型。

 

其中三陽經證多為熱證、實證,三陰經證多為寒證、虛證。

 

張仲景根據六經辨證的理論,采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法進行臨床治療。

 

坐堂

 

張仲景主張醫學要不斷進步,醫生對患者要熱情負責。

 

相傳,他做長沙太守時也不忘為百姓解除疾苦。

 

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隨便接近百姓。

 

但他認為只有接觸百姓,才能給他們治病,也才能提高醫術。

 

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即擇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而專為百姓治病。

 

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仔細地給百姓治病。

 

時間久了,形成了慣例。

 

每逢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

 

為紀念張仲景,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店)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

 

(《名醫治學錄》)

 

貢獻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

 

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圣”,故有“醫圣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

 

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鏈接),讀了《傷寒論》后喜曰:“此真活人也”。

 

南北朝時陶弘景(鏈接)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

 

唐代醫家孫思邈(鏈接)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

 

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

 

《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引用:http://big5.wiki8.com/zhangzhongjing_585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